若水

记录片美国2020

主演:李小龙

导演:阮包

播放地址

 剧照

若水 剧照 NO.1若水 剧照 NO.2若水 剧照 NO.3若水 剧照 NO.4若水 剧照 NO.5若水 剧照 NO.6若水 剧照 NO.13若水 剧照 NO.14若水 剧照 NO.15若水 剧照 NO.16若水 剧照 NO.17若水 剧照 NO.18若水 剧照 NO.19若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18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新片评论 |《像水一样》李小龙的功夫哲学

像水一样Be Water

导演:Bao Nguyen

首映日期:2020年1月25日(圣丹斯电影节)

暂无资源

原文出处://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be-water-sundance-2020-1276430

首发时间:2020年2月4日

影评人:David Rooney

本片讲述了武术传奇李小龙在银幕上重塑亚洲男性形象的斗争,以及他在好莱坞遭遇的种族偏见。 日前,昆汀·塔伦蒂诺在《好莱坞往事》中涉嫌“嘲讽”李小龙,使其形象被严重“侮辱”。随后,导演Bao Nguyen创作了这部李小龙传记纪录片,对这位武术大师的生活和其后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报道。本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内容,对好莱坞种族主义也进行了深度探讨。

《好莱坞往事》剧情截图

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来自李小龙家人、朋友、学生和其他演员同伴的旁白解说,以及李小龙重要的书信和哲学著作。这是对这位标志性人物的一种认可和欣赏,影片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功夫明星,这样的呈现方式能不能让大多数人探索到他的内心世界呢?如同水能否完全进入龙的身体一样。

相反,《功夫熊猫》在很大程度上对李小龙是崇拜和尊敬的,省略了其不那么讨喜的个人历史。其中包括隐喻了他的职业抱负与作为一个顾家男人之间的身份冲突。

导演Bao Nguyen和编剧格雷厄姆·泰勒甚至没有提及李小龙的死因——脑水肿,而是对他的文化影响和其家庭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当年李小龙的葬礼上,中国香港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群,遗孀琳达抱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李国豪与李香凝。

李小龙葬礼 万人送别

父亲李小龙去世时,李香凝才刚刚4岁。在她的回忆中,有很多关于李小龙的故事和对其电影作品的解读。而在父亲去世20年后,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在电影《乌鸦》片场被道具枪射出的一颗点四四口径真子弹击中腹部不幸身亡,年仅28岁。这起事件在影片中只是稍作提及。

李小龙一家

他的女儿认为,李小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美国想要取得成功的关于种族问题的障碍有多大。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剧《功夫》(Kung Fu)遭到严重冷遇之后,李小龙被告知美国观众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带口音的中国男演员,最后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获得了这个角色。像《征服者》中约翰·韦恩(John Wayne)扮演成吉思汗、《蒂凡尼的早餐》米奇·鲁尼(Mickey Rooney)扮演Yunioshi一样。在当时,种族的刻板印象简直不堪入目。

电视剧《功夫》官方海报

李小龙在美国出生、香港长大,18岁时来到一个白人国家开始独立生活。不久之后,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里遇到了妻子琳达。琳达说,李小龙在他的武术工作室里教功夫,来学习的人都是工人阶级或者不同种族的朋友,李小龙通过研究大家的肢体语言和语言习惯,试图融入自己身在的这个圈子。

青年时期的李小龙

李小龙与妻子琳达

影片勾勒出当时美国根深蒂固的反亚洲种族主义情结——日本是二战期间被仇恨的目标;中国人最初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但随着19世纪末加州就业市场的衰退,外加《排华法案》的颁布,导致了中美几代人的决裂。这些因素导致了亚洲人在美国被“异族化”。

亚洲男性在银幕上的形象往往不是恶魔就是奴才,但年轻的李小龙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又自信满满。温文尔雅的魅力在一次电影试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表演了中国传统戏剧中武生和小生的走路方式,他简直是个天生的演员。

1966年,他在漫改美剧《青蜂侠》中饰演加藤,一个令人生畏的配角。大约在这个时候,随着民权运动的影响,非裔美国人正在形成一阵更有话语权的政治力量,他们也开始把亚裔美国人视为安静、顺从的“模范少数族裔”。李小龙欲将加藤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积极的拍档而不仅仅是沉默的追随者。他争取每一次上镜的时间,即使工资表上明显反映了当时制度化中的歧视现象。

李小龙在《青蜂侠》中饰演加藤

电视剧播出之后,李小龙在好莱坞结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演员,他们通过史蒂夫·麦奎因、詹姆斯·科伯恩和詹姆斯·加纳等人都上过他的武术课,通过动作来学习肢体语言。

那个时候,武术的融合已经从拳击发展到了篮球;芭蕾动作与快速的刺拳和踢腿的结合也让人着迷。“他不像伊斯特伍德或布朗森那样是个动作片演员,”,一位英国影迷曾说。“我想他更像努里耶夫(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蹈家)”。导演引用了李小龙的著名理论,即调整他的格斗风格,以反映水的特性——柔软、流畅、适应对手,但又足够强壮,能穿透最坚硬的岩石。

片名出处:“Be water my friend”是李小龙在1971年的访谈节目中所谈论的一种哲学思想的概要。这些话充分阐述了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如水一般,柔软而又刚强,充满变化,能适应万物的形状,水又是随屈就伸,但却不向困难屈服。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这透明的神奇物质中包着这充分的智慧。希望这样的智慧能让每一个真正理解它的人受益匪浅。

1971年,李小龙在回到了香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继续出演了四部电影,这四部电影确保了他在功夫明星中的地位。《唐山大兄》出人意料的成功为第二年的《精武门》带来了更多有利条件。Golden Harvest的节目制作人对他的理念非常重视:如何编排打斗场面,中国男演员应该如何表现自己,这些都颠覆了当时西方人的观念。 好莱坞逐渐开始关注到李小龙,华纳兄弟想让他出演《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他在电影制作方面的经验,加上角色塑造上的细致入微并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使他对剧本的创作更加严格。李小龙还曾推迟了拍摄计划,直到他对角色完全“吃透”为止。《龙争虎斗》当时的总票房达到了91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21亿美元。

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的经典形象

《龙争虎斗》片场花絮

回到这部纪录片,在背景交代方面仍有欠缺的地方,导演忽略了李小龙与其他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动作明星之间的关系,比如成龙和李连杰。

即使亚裔题材影片如今非常吃香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约翰·赵(John Cho,《星际迷航》《网络谜踪》)一样,好莱坞从来不缺非常有才的亚裔演员,但男主角的机会仍然有限。这是影片没有指出的部分,好莱坞的多元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2 ) 全面了解李小龙的活资料

2020美国纪录片《若水》,豆瓣评分8.0。

片名《Be Water》取自于李小龙的影片台词,李小龙也曾在电视台采访说重复过。但这句话其实不是李小龙原创的,是编剧给李小龙设计的,但这句话很能体现李小龙对武学的哲学理解,所以成了李小龙的标注性语言。

本片距离李小龙去世已经过去39年了,期间诞生了多部李小龙的纪录片,时隔39年还有电影人热衷于拍摄李小龙纪录片,足见李小龙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本片和《李小龙如何改变了谁》《我是李小龙》不同,没有李小龙亲朋好友的采访画面,只有采访的背景声音,所以本片的影像资料的含量很大,影片全部由影像资料组成,有大量前两部纪录片所没有的李小龙的照片和影像资料,非常珍贵,很开眼界。

相比于传记式的《我是李小龙》,本片对李小龙从小到大、生老病死的人生经历讲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是全面了解李小龙的活资料。

不得不说,二十多岁的李小龙帅呆了,妥妥的帅哥,想象不到会是个热衷于打架斗殴的年轻人。三十岁后的李小龙,明显多了霸气和骄横,明显不是二十多岁时的奶油小生的感觉了。

人们对李小龙的武术的关注多在他独创的短平快准狠的截拳道,各种影像资料也均如此,而在本片中,在二十多岁李小龙试镜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干净利索,很带感,帅呆了。李小龙是先深研传统武术,然后才自创截拳道,而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李小龙后期的武学造诣,而忽视了他曾经的传统武术造诣。

本片的导演阮包是越南人,所以视角和前两部李小龙纪录片有很大不同,影片采用了亚裔的视角,有很多关于美国亚裔境遇和李小龙如何改变亚裔命运的内容。

我先后看了三部李小龙的传记片——2009年的《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2012年的《我是李小龙》和2020年的本片,深深地感受着李小龙亲朋好友的老去。在本片的结尾,在影片中以声音形式出现的采访人物全都出现了(最后是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与前两部纪录片相比都老了许多,让我深深感慨岁月的变迁。俗话说,物是人非。没有变化的是,是这些亲朋好友对李小龙的热爱和追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李小龙的亲朋好友(尤其是李小龙的妻子和女儿)在三十多年间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一遍又一遍、如数家珍式的回忆李小龙、讲述李小龙。李小龙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永远活在亲朋好友的心间。

我非常期待能有一部专门讲述李小龙武学造诣的纪录片,这三部纪录片虽然都有涉猎,但并非专述,要是能有一部全面阐述李小龙武学造诣的纪录片就完美了。

中国大陆对李小龙不感冒、不宣传是正常的。李小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那时中国正值闭关锁国的文革时期。而且,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有非中国血统,不是正宗中国人,生平不是在美国就是在香港,不是大陆人物,所以不属于上世纪中国需要树立起来的榜样。即便是开放包容的现在,虽然不排斥李小龙,但是并不大肆宣扬,原因就在于此。

 3 ) 尽管李小龙不可能打得过阿里或泰森,可他的这些成就依旧伟大

前不久,ESPN放出了今年内的又一部人物纪录片,讲述李小龙生平的——《若水》。

要知道ESPN在本片之前不就,刚刚推出的纪录片是关于篮球之神乔丹的——《最后一舞》。

这一前一后两位超级巨星被放在一起,李小龙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见一斑。

由于李小龙的生平故事过于短暂,自他从1965年被好莱坞发掘到1973年病逝,其动作演员的生涯,不过短短八年。

要知道这段时间,也仅仅刚刚够乔丹完成自己的第一次连冠。

所以ESPN推出的《若水》,没有如《最后一舞》那样数量众多的猛料,影片引起的关注度也有所不及。

不过没有精彩新鲜的故事,ESPN也还是没有令观众太过失望。

他们对李小龙的一生做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评述,也算为观众增加了一个西方人理性视角中,不太一样的李小龙。

极具天赋的演员,追求完美的电影人

李小龙的演艺生涯,大致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香港的童星时期和去往美国后的动作影星时期。

李小龙会走上演员的道路,几乎是上天注定的安排。

在他出生后仅仅不到一百天,三个月大的李小龙就以婴儿的身份,出演了自己人生第一部电影《金门女》。

十岁那年,李小龙就获得了主演电影的机会,拍摄了为他量身打造的故事电影《细路祥》。

这个阶段中,李小龙已经展露出了自己不凡的表演天赋。

尽管如今看起来,李小龙的表演也不够生动自然,可对于当年的电影制作水准而言,这已经是十分优异的演技了。

因为在香港年少成名,李小龙开始惹上各种麻烦。

由于担心他会卷入黑社会事件,最终他的父亲李海泉将他送去了美国,这也成为了李小龙开启自己好莱坞之旅的契机。

1965年,来到美国六年的李小龙,已经让自己的武术理念在美国打出了名号,于是他也获得了第一次签约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机会。

但是由于李小龙的亚裔身份,让他始终无法在好莱坞获得足够的重视。

他始终致力于在好莱坞推广前所未见的动作表演风格,以至于即使没有等到太好的角色,李小龙依旧被好莱坞的幕后团队所青睐,不断接到动作指导的邀请。

包括在前不久涉及到“侮辱李小龙”的《好莱坞往事》,也提到了他曾被很多好莱坞影星喜爱,并且成为了他们的武术老师。

因为长期得不到发展机会,李小龙决定不再浪费自己的时间,毅然从好莱坞返回香港。

通过一连两部电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打响了招牌,不仅创下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甚至也让好莱坞意识到了自己曾经错过了多么伟大的巨星。

尽管如今回看李小龙早期这些电影,总有观众觉得似乎影片素质也不过尔尔。

可在当时的年代下,香港主要流行的还仅仅是如戏曲一般的老派武侠片。

且不说李小龙以现代搏击为实战动作风格,当时甚至连像样的时装动作片都十分罕有。

而李小龙拳拳到肉的硬派风格,加上对于暴力的直观呈现,让其可以被称作现代动作片的奠基。

尽管如今从影视制作水平的角度来评判,《唐山大兄》很难让新生代观众满意。

但是其成就绝对要高于成龙开创的杂耍式动作风格,以及甄子丹将现代综合格斗引入到动作片拍摄的尝试。

尤其李小龙极为重视在影片中,去输出自己对中华文化和哲学理念的认识。

包括他后来被好莱坞邀请拍摄《龙争虎斗》时,就从多方面影响着电影的制作,统筹动作戏份的制作自不必说,他甚至还加入了许多富有禅机的桥段,向世界展示最纯粹的中华文化。

所以当我们从电影的角度去评价李小龙时,首先他可以被称作是一个不错的演员。

其次是世人都无法否认的,李小龙通过“功夫”的元素,改变了现代电影工业的伟大成就。

原本很多人都有机会成为现代第一武术家,但只有他做到了

近年来,国内传统武术不断被现代搏击动摇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传武的所谓大师,在真正面对搏击选手时,无一例外的都以极为狼狈的方式被击败。

其实说来有趣,为什么国内常常出现这种对决。

观众爱看是其一,还有一个问题就在于,许多传统武术家傲慢的态度,以及不着边际的吹嘘,引起了现代搏击参与者的反感。

实战行不行不敢说,打嘴仗,历来算是传统武术的保留节目。

作为接受过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李小龙而言,西方的文化让他更乐于学习和分享,东方的文化则让他明白自己要谦逊。

而同时要值得庆幸的是,李小龙最初习武遇到的老师,又恰恰是较为不重视门派观念的叶问,这些都成为了李小龙日后尝试将各种武学融会贯通的先决条件。

说起来,李小龙的格斗能力,算是从小打架打出来的。

他七岁曾经被家人安排学习太极拳,可是太极拳对实战能力有没有提升的作用,大家心知肚明。

14岁那年,李小龙被送到叶问的拳馆学习咏春,此后他开始醉心于武术,并学习了很多传统拳法。

来到美国之后,李小龙开始设馆教拳。

要知道在当时美国传武的圈子里,禁止教导外国人中国武术算是一个不成为的规定。

可李小龙就偏偏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不仅教导外国人武术,还从其他各种搏击术中学习其精华,并将之融会贯通。

短短四年时间,他就整理完善了自己的搏击理论,并著书《基本中国拳法》;而又过了四年之后,李小龙已经在“国际空手道大赛”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将如何被运用到实战之中,并同时创立了“截拳道”。

这时候,李小龙仅仅27岁,正式习武才不过13年时间。

而看看其他所谓传武大师,用这些时间都在做些什么?

守着几年前的套路不革新,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学习拳法的核心理念如何,拿什么去跟人家现代搏击碰?

单手破裸绞,可别闹了!

所以当外国人以武术家的身份谈论起李小龙时,那无一不是万分的敬重。

即使他不能在无差别的徒手搏击中战胜阿里或者泰森,但是李小龙提出的先进且包容的武术理念,帮助很多武术走进了新的时代。

李小龙始终被外国人认为是综合格斗理念的创始人,无论这是不是搏击组织有意蹭名人流量。

但真正熟悉现代搏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就是在最近这数十年里,包括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拳击、柔术、摔跤等领域的格斗术,都开始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着完善。

用电影和武术弘扬中华文化,李小龙也是争取种族平等的先驱

李小龙其实算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他一方面非常适应以西方的方式交友和生活,几乎完全融入到了那个文化环境之中。

可他一方面,又因为亚裔的身份,切实明白西方社会对于亚洲人不友善的种族观念。

李小龙可以明白好莱坞电影公司,不能接受亚洲人作为电影的主角成为主流文化;也能明白因为自华人劳工,到第二次大战,甚至后来的越战,美国人对亚洲人多年来养成的惯性偏见。

好莱坞丑化亚洲人形象他无法改变,亚洲人被差别对待他也不能制止,但是这种无奈,并不代表他不会为此而愤怒。

所以实际上当他回到香港掌握了拍摄影片的主导权时,最先被他拿出来进行影视化的题材,就是他对于种族问题的不满。

《精武门》这部电影大家都知道,可他的英文片名,叫做《Fist of Fury(愤怒的拳头)》。

结合影片的故事,以及影片拍摄时,又正好赶上当年香港反英大游行。

李小龙想要表达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这部电影几乎同时引起了当时观众内心最大的共鸣,开始强烈的反抗种族歧视。

当然,这样具有暴力色彩的表现方式,仅仅是处于电影商业层面的考量。

实际上,在李小龙接受的众多采访中,他始终以一个谦虚克制的心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

在文明人的世界里,证明真理如何,不一定非要用武力来解决。

而对于如今正被种族运动闹的焦头烂额的欧美国家,他们其实也早就开始正视这种陋习。

包括ESPN就多次指出了美国社会对于亚裔的偏见和丑化,可见无论任何群体也都存在理智的人群。

结语

这就是ESPN视角下的李小龙,他完成了对现代武术的改革,留下了几部传世的电影,也成为了代表亚洲(东方)文化的标志。

抛开所以性格、行为、商业,李小龙就是这三个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所以当我们看到李小龙的人物介绍,就是清楚的标注着:武术宗师、功夫巨星、世纪英雄。

 4 ) 这部纪录片有点意思

《若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有意思的地方不在内容——充其量,这仅仅是一部按李小龙人生经历叙述的合格传记片,并没有提供新的见解或阐发新的深度——而在于,它虽然借用纪录片惯用的访谈形式,却隐去被采访者的身影、将被采访者的声音作为画外音连缀到影像上,从而完成了类似于散文电影的书写。

在Netflix批量生产的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纪实类电视节目对电影影像制作的影响。往往是采访不同的人,然后把每个人的讲话按照主题发展的逻辑剪辑在一起,于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正襟危坐讲话的情景。并非说这是不好的,而是千篇一律如此会让人心生厌弃。偶尔来点新意,能够调剂下口味不是?

在《若水》中,被采访者或者说发声者都没有现身,被缩简为一列字幕条(名字、身份,以及和李小龙的关系),画面一如既往地编织与李小龙相关的影像,而没有中断。可以说,这种形式取得了非虚构影像通过声画分离获得的迷人效果。在非虚构电影中,画外音往往是创作者本人,他的声音将片段的影像连接在一起。

《若水》用主观电影(非虚构影像)的形式拍摄客观电影(纪录片),声画同步被声画分离取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它介于第一人称的主观电影与第三人称的客观电影之间,为纪录片赋予了新的形式。以后,是否会有这样的电影:银幕上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其实又都是主观的呈现。 《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

 5 ) 这片啪啪打脸昆汀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记得《好莱坞往事》引起的辱华风波吗?

片中,戏份本就不多的李小龙,还被塑造成了傲慢无礼的丑角。

影片由此引发的争议,甚至导致了本片无法在内地公映。

李小龙《好莱坞往事》角色海报(麦克·毛 饰)

有人说,这是昆汀的风格使然,无伤大雅;

也有人说,西方人的固有偏见是难以消除的。 但无论孰对孰错,片中的李小龙,的确略显刻板。

《好莱坞往事》

而在最近,一位华人导演制作了全新的李小龙纪录片。

似乎,他在用自己的理解,来对昆汀进行回击——

《若水》

Be Water 2020.6.7 美国

作为中国第一位享誉全球的国际影星,李小龙的历史地位不必赘述。

一直以来,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

但本片一经推出,便让诸多本就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的龙迷耳目一新,交口称赞。

可究竟是什么,能让这部极易流于形式的名人纪录片显得格外出挑?

四郎认为,本片胜在立意。

单说片名《若水》(Be Water,又译为“像水一样”),寥寥几字,便大有玄机。

按理说,李小龙这位“打”出一片天的实力硬汉,怎么会跟“水”这种至柔的液体扯上关系呢?

其实不然,“若水”一词,正是李小龙对自己的评价。

1971年12月19日,李小龙做客了当年著名的访谈节目——皮埃尔·波顿秀。

谈笑间,李小龙说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清空你的思绪,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不得不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哲学专业的李小龙,果真文武双全,绝非一介莽夫。

“若水”两字,多义性极强:

如果比作武术招式,“若水”可以看作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比喻;

如果比作心性品格,“若水”则是去火降燥、心如止水的代名词。

如果比作耐性恒心,“若水”又是其习武多年背后,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不懈精神的见证。

但是,本片的导演却另辟蹊径,抓住了又一层禅意——

水的可塑性。

无影,且无形。

入杯则成杯,入瓶则成瓶,入壶则成壶……

水可以巧妙的依托环境,融入环境。

如若把“水”比作“李小龙”,把“环境”比作“美国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无缝贴合。

本片中的“若水”一词,正是对李小龙毕生融入美国社会的一种比喻。

他一生所做的一切,本质都是在进行文化输出——

用积极的方式,去博得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尊重。

顺着这个立意,本片重新解构了李小龙短暂且灿烂的一生。

01

1971年,李小龙离开生活了十二年的美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香港。

没过多久,他便献上了回归后的首部本土作品——

《唐山大兄》

当年,香港的电影业,在亚洲首屈一指。

被各色佳片喂饱的香港影迷,各个娇惯的很。

只要察觉到电影不对味,就好似戏院一般,影厅内嘘声一片。

纵使李小龙有天大的傲气,面对这么一群难伺候的主,心里也是没底。

他在《唐山大兄》首映当天,悄悄潜入午夜场,去窥探观众的反应。

结果直到影片结束,整个影厅都鸦雀无声。

突然间,掌声欢呼声一齐迸发,影厅开始了狂欢。

当观众发觉李小龙的存在后,便将他高高举起,像个英雄一样,抬出了电影院。

就这样,《唐山大兄》刮起了一阵影坛旋风。

当年的香港,100万票房算造星成功,200万票房就是天王巨星的业绩。

而《唐山大兄》的票房,是300万。

横空出世的他,一跃成为了香港影坛最亮的星。

自此,李小龙迈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但是,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年的观众: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小龙,为何要回国发展?

拥有一对混血儿女的李小龙

毕竟,香港电影虽有一定实力,但与好莱坞相比,终归还是一座小庙。

铺天盖地的疑惑声中,镜头回到了李小龙的过去。

02

1940年,李小龙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

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实打实的人民艺术家。

母亲何爱瑜的身世则更为显赫:她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百万富翁——何东的侄女。

而何东还有一位后人,正是叱咤澳门半个世纪的一代枭雄——何鸿燊

何鸿燊

没错,前不久与世长辞的“赌王”,与李小龙是表兄弟的关系。

李小龙出生的年月,正值日本侵华时期。

其父李海泉视粤剧为生命,但却不愿向日本侵略者妥协。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孕妻远赴美国,在唐人街发展事业。

李小龙与父母

现在看来,或许父辈的基因,真的传承到了李小龙的血液里。

无论是对爱好的执着,还是身为华夏儿女的风骨,李小龙都做到了对父亲的沿袭。

李小龙与电影,始终有着不解之缘。

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献上了银幕首秀。

电影处女作《金门女》

此后,更是凭借着《细路祥》《危楼春晓》的电影,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小童星。

鬼灵精怪的熊孩子形象,是李小龙呈现给世人的第一个标签。

电影剧照

13岁那年,他拜入了咏春大师叶问的名下,开始钻研武学。

李小龙与叶问(左)

当年的香港武馆林立,咏春虽然人气很高,但也绝非一家独大。

诸如蔡李佛这样能与咏春分庭抗礼的门派,也是不少。

于是,他经常与其他门派的弟子面对面battle,每天都是打到鼻青脸肿才肯回家休息。

如果有时候打架没跑脱,被警察逮个正着,还会被迫去派出所蹭几天吃喝。

香港警察实在忍不了了,有天终于找到了李海泉那里,无可奈何地说:

再这么下去,我怕你儿子混黑道啊。

李海泉明白道理,却也知道自己管不好这个毛头小子。

“唉,要不就送去美国吧。”李海泉对妻子说。

就这样,李小龙揣着父母给他的一百美元生活费,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行程。

03

李小龙登陆美国的时间,恰巧是1960年。

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的开端。

这是种族矛盾最剑拔弩张的时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

无论是黑人平权,还是女性平权,都有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人,一步一步争取着应有的权益。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但是亚裔并不属于这个行列,他们所遭遇的境遇,比黑人要惨得多。

因为二战刚刚结束,珍珠港这个梁子实在是过不去,日本人在美国的待遇,基本被当作战犯一样,被刻意忽视和冷落。

而华人则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老实憨厚,便宜好欺负。

甚至早在1882年,美国政府就通过了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直接把“歧视”搬到了台面上。

《排华法案》宣传画

起初,李小龙并不明白远赴他乡意味着什么。

但一次次招致白人大老爷们的冷眼,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

可是,少数派就活该被欺负吗?

与生俱来的火爆脾气,偏让他不信这个邪。

他毫无顾忌地结交各个种族的朋友,成群结队出入公共场所,挑战种族歧视者的承受极限。

李小龙出身名门,自信乐观,气质超群,很快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但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的魅力去改变社会对亚裔的看法,效率实在太低。

不如找到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吸引大家去自由探索东方的文化。

而无论是什么种族的朋友,似乎都对中国功夫充满着兴趣。

于是,他在美国开办武馆,创立截拳道,广收门徒。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

当学生知道他曾经的演艺经历时,便鼓励他去好莱坞试试。

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电影还要好的宣传方式了。

04

1964年,24岁的李小龙来到福克斯公司,试镜电视剧《青蜂侠》中的助手加藤一角。

试镜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龙哥坐在摄影机前,西装革履,落落大方。

这也是一直以银幕硬汉形象示人的李小龙,少有的谦谦君子风格的影像。

面对制片方,他不卑不亢,洋溢着自信乐观的光芒。

李小龙轻松博得了制片人的好感,赢得了此次试镜。

快速的出拳,看傻了制片人

李小龙乐观地以为,光影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正式敞开,却并没有意识到前路有多凶险。

因为当年的好莱坞,对亚裔的歧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对于中国人的刻画,都是长辫子、细眼睛、含胸驼背、阴险狡诈的丑角。

比如多次引起非议的银幕形象“傅满洲”

傅满洲

除了角色设定上的偏见,闯荡好莱坞的亚裔演员也没有受到过优待。

比如华人影星黄柳霜的悲剧。

当好莱坞筹拍描绘中国农民的电影《大地》时,黄柳霜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谁曾想,角色竟被一名白人女演员摘得。

黄柳霜

为此,片方给出的理由是:“观众无法接受亚裔演员担当主角”

一部描述中国人生活的电影,居然不能让中国人来演,多么的荒诞可笑。

甚至当初的好莱坞还明文规定:亚裔演员不得与白人演员拍吻戏

歧视到这份上,也真是前无古人了。

果不其然,拍摄《青蜂侠》时,李小龙也遭遇了这样的窘境。

但好在,龙哥敢想敢说,也敢拼。

原始剧本中的加藤,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仅仅只是主角身旁的小跟班罢了。

是李小龙的一再坚持,才让加藤的形象一点点丰满了起来。

李小龙写给制片人的信

《青蜂侠》让李小龙博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各路邀约接踵而至。

但吃一堑长一智的他,也看到了好莱坞的凶险。

接下来的几年,他给自己立下底线:

但凡是有种族歧视之嫌的角色,一概不接。

所以在美国这些年,李小龙并不高产。

直到有一天,李小龙灵光一现:

既然那些剧本并不合我心意,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创作剧本呢?

说干就干!

闭关创作数月后,李小龙拿出了《战士》的初稿。

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少林武僧,赴美帮助同胞修建铁路,而由此引发的种种故事。

19世纪的美国华人劳工,剧本基于当年时代所做

李小龙为了推销这部剧本,找遍了好莱坞的所有朋友,最终送到了华纳兄弟的制片人手里。

制片人对剧本不吝赞赏,但依然很遗憾的通知李小龙:

观众不会去看一部亚裔担当主角的电视剧的。

李小龙遭遇了30多年前,与黄柳霜一样的悲剧。

讽刺的是,30年过去,好莱坞从未变过。

最终,主角还是拱手让给了白人演员。

但由于李小龙心生怨气,并不作为,该剧也在试映集播出后,便草草收场。

自此,李小龙对好莱坞,不再抱任何希望。

所以,当香港的嘉禾公司抛出橄榄枝时,李小龙并没有犹豫,愤然回国发展。

05

接下来的故事照应了开头。

在《唐山大兄》爆火后,李小龙趁热打铁,推出了《精武门》

《精武门》所收获的口碑和票房,比起《唐山大兄》还要翻上几番。

《若水》中,也着重分析了《精武门》为何会成为现象级的佳作:

70年代初,港英政府与香港人民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示威游行已是家常便饭,暴力镇压也屡见不鲜。

《精武门》虽然拍的是日本侵略者对华的暴行,但也戳中了香港人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恨。

片中被陈真一脚踢断的“东亚病夫”牌匾,同样承载了香港人民的惨痛记忆。

《精武门》剧照

也难怪毛主席看完《精武门》后,称赞其“功夫好!打得好!”

回归本土的李小龙,仅有寥寥几部影片,就掀起了全世界的功夫热。

《精武门》剧照

悔青了肠子的华纳,只得主动向李小龙示好,谋求合作。

看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规矩”是不能打破的。

李小龙倒也不计前嫌,提出了中美合拍《死亡游戏》的构想。

影片的创作理念,就是以李小龙为主打,召集全世界最顶级的武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电影。 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韩国合气道宗师池汉载、跆拳道高手唐龙、中国武打演员洪金宝与元彪,以及李小龙的得意门生:NBA球星“天钩”贾巴尔都在应邀之列。 如果这部影片顺利问世,那么李小龙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影坛巨星。

李小龙与徒弟贾巴尔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1973年,李小龙猝然离世。 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33岁。 消息一出,大洋两岸陷入了彻底的悲恸。 出殡之日,天南海北的粉丝前来送行,香港堪比十里长街。

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现如今,李小龙离世已经将近五十年了。 但他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现如今,功夫片风靡世界,成龙李连杰名满全球。 这都得益于李小龙的开疆扩土。

当年青涩的成龙,曾在《精武门》跑过龙套扮演被李小龙胖揍的日本浪人

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后,再回归到片名的含义时,就会发现: 龙哥毕生积极入世的背后,是对于好莱坞,对于美国社会的反讽。 李小龙缺的并不是才华,而是一个公平的机会。 而当屡屡碰壁的他,回到故乡施展拳脚时,才让美国的资本家们主动打脸。 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青蜂侠》加藤是李小龙唯一成功的好莱坞银幕形象却也止步于此

如今五十年过去,平权运动风起云涌,亚裔的地位终于有了些许改观。 但这种改观,还远远不够。 还是以好莱坞为例。 章子怡在面对记者关于其“为何退出好莱坞”的采访时曾坦言,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被当作廉价劳动力。

章子怡接受采访

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奥斯卡奖,依然没有亚裔演员获得过小金人。 现如今,黑人平权运动依旧如火如荼。 但美国亚裔的解放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HBO将当年那部被华纳拒之门外的《战士》回炉重造,翻拍成了新的电视剧,并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这充分说明了,哪怕过去了半个世纪,李小龙也从未过时。

或许,我们需要又一个龙哥,来为我们强势代言; 又或许,从我做起—— 我们都可以从精神上,成为那个既是不卑不亢的谦谦君子,却同时心有猛虎的李小龙。

文/黄四郎

 6 ) 标月之指,随指见月,见月忘指

今天抽空看完阮包导演的李小龙纪录片《若水》,凌晨伴着雷声写下这篇感悟,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不同的李小龙先生,那么在一番自我剖析之后,现在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李小龙先生吸引我的地方,不仅仅是他的大局观、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超人般的毅力,还有他的另一面,是如此的温柔而细腻,从他对于生命的哲思感悟,到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大同思想 “集体行动困境”意味着,人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招式、风格成为一个个定式,人们便因此而分道扬镳,我想追求的是不拘泥于定式的存在。” 从19世纪末的排华法案、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到现在因冠状病毒而日益紧张的世界局势,即使时过境迁,他对于世界的这份温柔,依旧温暖着地球村上的70多亿人,有些人至今仍嘲弄着他的理想主义,大笑之,可有些人听闻李小龙先生的悟道,勤而行之 “最近在截拳道之道这本书里面发现了一首粗略标记着‘一位道士’的无名诗,对于这首富有禅意和灵魂力的无名诗,我不想说太多,毕竟李小龙曾经说过,别思考,去感受——”

来自一位陌生网友的感悟

再结合前段时间看的电影湮灭,在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和自我毁灭 (Self-Destruction)之间,你要选择哪一个?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自己想要活出什么样的道路,每一条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为什么李小龙总是说“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这句话除了可以用在他的截拳之道上 (intercepting the fist),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帮助大家摆脱社会刻板印象的束缚,他和一位前来学习功夫的友人,也只是淡淡道,“我不是在教你,我只是在帮助你探索自我。”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最后琳达站在李小龙的墓前,闭上双眼的那一刻。琳达曾经形容自己为“平凡无奇”,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她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女性,大气、温柔、率真、朴素和善良,李小龙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有一半都是她的功劳,没有她在他身旁不离不弃的鼓励与陪伴,就没有今天的李小龙 李小龙逝世后,有许多人借他的名声往自己脸上贴金,不管是蹭他的知名度也好,拍造谣电影写书瞎编乱造也好,亦或是造神运动也罢,那些在背后默默无闻、低调地继续守护着他的武道、哲学理念和人生理想的又有几个?谁是他的敌人,谁又是他真正的朋友呢? 最后,我对于许多哲学理念还是理解得模模糊糊,比如极其富有禅意的“标月之指”,虽然可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可还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能我也进入了一个钻牛角尖的认知误区了,毕竟李小龙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别思考,去感受 (don't think, feel )” 纵使模模糊糊理解吃力,可我还是忍不住想要翻译这首无名诗,这也只是融合了我的一些个人感受,为今天纪录片《若水》给我带来的这份感动留个纪念: 灵魂虚静,浑然忘我 猛虎利爪,无处安放 Into a soul absolutely free From thoughts and emotion, Even the tiger finds no room To insert its fierce claws 轻风拂过,松林橡树 橐龠之间,音韵悬殊 One and the same breeze passes Over the pines on the mountain And the oak tress in the valley; And why do they give different notes 道隐无名,为而不争 阴符之象,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故强容之: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No thinking, no reflecting, Perfect emptiness; Yet therein something moves, Following its own course The eye sees it, But no hand can take hold of it – 若天地反覆,移星易宿, 日月交替,云雾缭绕 夫象之体,水中皎月 The moon in the stream Clouds and mists They are midair transformations; Above them eternally shine the sun and the moon 标月之指,随指见月,见月忘指 易胜者,顺太初而无为 无智名,无勇功 Victory is for the one, Even before combat, Who has no thought of himself, Abiding is the no-mind-ness of Great Origin

 短评

讲他如何成长为他,属史料与见证堆叠,一生跌跌撞撞,奋起狂升,绚烂谢幕,余响至今,伟大!

1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注意到全篇都是碎片式的影像, 被访者们均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直到最后一幕老年Linda矗立在水池边, 默默回想若有所思, 那个男人永远年轻, 而Linda面上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很用心的一部片子. 上善若水, be water my friend!!!

12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如今的UFC上仍能看到李小龙的身影。

17分钟前
  • 好一大閒人
  • 力荐

非常常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料

21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李小龙看到了好莱坞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来自于温顺恭良的黄种人没有产生像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和默罕默德阿里那样的黑人民权英雄,然后,作为哲学家的李小龙展示了他过人的语言天赋和肢体表现艺术。可惜死得太早。后来的动作明星虽然在好莱坞证明了自己的商业价值,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用通俗的哲学语言来阐释自己的文化。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李小龙又被称为微笑龙,他的微笑当然来自于哲学上的自信。

25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李小龙神话」是目前全球华语电影界共同营造的一种幻觉,事实上都处于后人(基本上是家属、合作者与崇拜者)单方面的想象与虚构;本片最大的价值却是揭露出以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歧视亚裔,并且被隐藏在亚裔美国人不自觉的「自我温和形象构建」的暗流中,联想到当下轰轰烈烈的BLM,真的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李小龙留下的那些「傲慢的影像纪录」形象也不足为怪。

3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虽然只是影像资料的堆砌,但还是看得很感动,较为系统全面,表现了他的一生。出现交待美国60年代黑人运动背景的视频,在李小龙纪录片中,也算非常新颖的

33分钟前
  • 𓃹𓆟𓆉𓅪
  • 力荐

1971年,在被好莱坞拒绝后,李小龙回到他父母的香港,完成了四部标志性电影。这张肖像画描绘了他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通过罕见的档案、对亲人的采访和布鲁斯自己的作品,探索了身份和再现的问题。

38分钟前
  • 罗老汉
  • 还行

龙迷必看。还是很难想象李小龙只活了32年,太多彩,24岁已经在开武馆、有了小孩,然后突然重回电影界开启另一段,人生楷模。Be water,my friend!

41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看李小龙早期的那些作品,制作水准都不怎么样,他完全是凭借个人魅力脱颖而出的。

4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很璀璨的一生,也很钦佩,但是纪录片真的拍的不好,太扁平化以及社会大背景放的太多了,以至于看不到一个完整的Lee

4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不全面

51分钟前
  • 至尊小飞龙
  • 推荐

小时候看过纪录片《李小龙的生与死》,比这部更详实。但《若水》胜在结构和艺术手法。

53分钟前
  • 偶尔早睡
  • 推荐

太直太干。全程没有丝毫停顿地播放记忆残片

54分钟前
  • Chessy's
  • 还行

很多人觉得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是对李小龙粉丝们的侮辱,而这部纪录片则对其进行了回击。本片是对李小龙生平的介绍和总结,有点类似杂谈+传记,综合、客观地评价了李小龙的为人和哲学思想,以及李小龙人生不同阶段的处境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影片在大量碎片式的资料影像,与访谈录音,以及李小龙的亲友、生前好友、生前的工作伙伴的口述之间互相穿插。本片与其他李小龙题材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受访者几乎没有露脸,只是在结尾才现身,还拿着与李小龙的合影。

55分钟前
  • 菊花小王子233
  • 推荐

empty your minds,be formless,shapeless,like water.you put it into a cup,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it into a bottle,it becomes the bottle.you put it into a teapot,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or it can crash.Be water ,my friends.…清空你的思绪,灵活,无形,像水一样。你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也可以撞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57分钟前
  • 黑阳
  • 力荐

影20280:看完依旧是对李小龙及他的儿子李国豪的死因充满疑问!

60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恕我直言,一部家属主导的纪录片,你想挖掘深层次或者不同面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实现。

1小时前
  • 木兮
  • 较差

不愧是学哲学的,化于无形,容乃万物,以柔克刚。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目前所有关于李小龙的影视作品里最好的一部 看完你就知道李小龙不是只活了32岁 而是只用了32年就给这个地球留下了永远的传奇

1小时前
  • StephenZho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