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剧情片澳大利亚2010

主演: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史蒂芬·李·马奎德,杜坎·杨,盖东·格兰特利,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

导演:杰瑞米·西姆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0:18

详细剧情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

 长篇影评

 1 ) 沉默中的爆发

我觉得很不错啊。
没有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只是一个战役中的几个人,并且是很特殊的一群地下军人们,不挥枪不放炮,只是不停地挥舞矿铲,默默地消灭敌人或者被消灭。
他们战斗的地下坑道阴暗潮湿,狭窄低矮,空气浑浊,老鼠横行,唯一的光亮来自于蜡烛,若蜡烛熄灭死亡马上就要降临,唯一的声音是自己的窃窃私语,若被对方侦听到,生命就在转身间。在地面世界他们要防备着暗枪冷炮,在地下则更是危机四伏,死神就在黑暗中游荡,随时都可能死于意外。
在地面的场景,总是泥泞不堪大雨漂泊,穿着暗色制服的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幸好有主角第二条线索同时推进,不然还真是看不下去啊,那里的澳州总是阳光明媚,绿树红花,整齐干净,美丽的白衣少女,屋子,家,马,孩子,笑声……就像做梦一样,像天堂,对于战争地狱中的人们来说,故乡真的是天堂啊
引入地下德军对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既增加了紧张程序,又没有将他们符号化妖魔化,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跟这些英联邦军人们一样,都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忧虑恐惧,怀念家人和故乡,渴望战争结束和生存
这种关于战争中招募的特殊矿工士兵题材,很特别,我是第一次看到,导演总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冷静客观,点到即止,对话简短有力,含而不露,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的力量和感情却很充沛,就像电影中几段原声,欲说还休中千言万语。
最喜欢的镜头有两个,第一个是Oliver按下开关之前的几秒沉默,第二就是Tiffin在地下坑道中独自一个举烛等待死亡降临,他们两个都是这样沉默,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也许——在长久的战争中目睹了太多死亡的男人们都会这样沉默吧,因为战争中没有革命乐观主义,没有英雄

 2 ) 6。5分的悲哀--对时光网失望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5分。难道国人的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单一?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为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3 ) 影评《奇袭60阵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澳洲电影,本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来,不过最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生命是脆弱的,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也反衬对发起世界大战的不满亢奋的宣泄。
  
  
  
 特别是片尾,男主人公为了顾大局利益而牺牲一人命赢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可歌可泣,让我们无不想起世界大战是那样的无情摧毁无数美好的家庭,胜利意味着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的决心。“听到了什么,那是你的心跳”,我才看懂这句话的含义。 时刻要淡定才是真。电影并没有说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片子也没有在歌颂正义的胜利,相反,在结束的时候影片还交代了六十阵地最后还是被德军夺走。有人会觉得很失望,既然没有大胜利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沉闷。可我觉得奇袭六十阵地太精彩,用媒体的话来说是澳大利亚战争题材难得的杰出佳作。因为它是在来源了一段历史,无关胜负,这是一种信仰。不管发起战争是多么残酷,必须坚持下去的信念;面对必然的牺牲却仍要勇于面对正如我们回想缅怀中国式英雄任务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身挺胸堵抢眼的黄继光等等中华英雄儿女;为了取得最后和平不得不付出惨痛代价,哪怕是明知需要牺牲自己的战友也要斗争下去的信念。电影是在告诉我们有关这段真实历史的坚定的信念,不管最终的结果是否胜利,热爱和平与无谓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体会的真谛。当然伍德沃指导的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爆破,也是用军人们的生命谱写的一首真实而刚强的战斗之歌。
  
  
 不要用胜负去衡量这部片子,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是它真正的可贵之处。正如当今社会,我们享受世界和平下那缕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结合目前英美法意等各国为了争夺石油的利益联合攻打利比亚,就应该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痛斥。他们面对先天下大不违不管不顾,造成这么多的生灵涂炭,无辜的老百姓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历史的教训吗?我可以告诉他们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不单单是因为地域的问题,而更重要的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遗留的痛恨而遭到天谴。忠告你们放弃战争来掠夺别人的自由,和平年代需要谈判和法制来维和社会而不是枪杆子出政权和霸权主义的。
  

 4 ) 懦弱中走出的刚强

煤矿工应召加入前线反德,成为地道兵,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选择,伍迪成为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地道兵长官,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各有自己的 特长,但是年轻的提芬似乎只有胆小与懦弱……
当伍迪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是在监听德军的地下兵挖地道的声音,由于胆怯,竟然把自己的心跳当成了敌军的挖洞声,吓得自己不轻,伍迪却是没有责怪这个小兵,而是不断地带他进入一线战场,自然来磨练他的意志和神经,使他渐渐摆脱过多的惧怕,从蜷缩在战地一角浑身哆嗦的新兵,在最后奇袭阵地时,最后一个撤离的勇士,特别是当他在撤离时不幸被塌方埋在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万吨炸药里时,他镇定地对他外面的战友说让他们不要管他,时间来不及了。他镇定地面对着这场巨大的爆炸,来证实自己已经从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无比的刚强……

 5 ) 光荣与梦想,还有阴暗与战争

【你看到自己眼中的绝望】

爱情、家庭与个人命运,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文不值。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左右,地下沉闷的呼吸、持续不断的炮轰声,略显冗长的叙事让人觉得压抑到不想看下去。然而,一群矿工,在阴暗的地下如老鼠般生存的矿工,他们都曾拥有鲜妍明媚的生活。
两条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终于在最后半小时内达到了高潮。

战争中的光荣与梦想。
地下的九十英尺的阴暗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
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坚韧与勇气,身上承载着的是国家的使命与不可违抗的命令。他们身上携带着妻子或者女友还有母亲的照片,那是黑暗中的亮,冷酷中的温情。

战争意味着伤亡。甚至某种程度是意味着绝大多数军人的墓碑。

老父亲死了。
飞毛腿比利死了。
最后Tiffin也死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

给予了准备时间的告别。
生与死的告别。

像Oliver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指挥官的料。
而像Tiffin这样的人,是更为平凡的人,没有成熟的少年。面对战争会怕,面对在头上飞过的炮弹炸药会哭,会提着鸟笼像个孩子,会迷路会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会偷闲给Oliver的女朋友做个小木匣。他的梦想是走出矿井以后做一个小木匠。

可他没有走出矿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爆破和死亡,他擎着最后一根蜡烛在最后的矿道里,默念着“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是自我欺骗还是安慰还是勇敢。
Oliver救不了他,他亲手按下了爆破的闸。
他的战友救不了他,每个人都是战争的一个棋子。
几秒钟后,Tiffin的心跳声也随着爆破音和翻滚的火烟而停止。

【你体验到生命有多无可奈何】

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1917年6月17日,Oliver Woodward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泪换来的那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长度相当从伦敦延绵至都柏林"

接下来的字幕更是让我感慨:
"这一场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利。而德军在一个半月后又夺回60阵地。 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有一千六百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胜利与失败,都是一阵烟云。
光荣与梦想,无从判定。

 6 ) 《奇袭60阵地》: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

  文/ 潘索尼亚·肖尔


一战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这样几个历史名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这场战争向来不是电影编剧喜欢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实:一战中缺乏能被现代观众所欣赏的电影元素。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熟悉的一战影片,大概就只有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西线无战事》了。尽管不乏流血漂橹的战役,但是不能掩盖这场战争——作为近100年后的旁观者的我们看来——乏味而又颇具折磨感的本质:士兵们从架在一人高的战壕里的木梯上鱼贯而出,列队经过敌军阵地前的无人区,脚下的土壤经过炮火长达数月的搅拌,早已和死者的肢体碎块形成了一种胶着的混合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接下来几分钟内,成为这混合物的一部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的杀伤性大幅提升:炸药,机枪,坦克,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这些新式工具在无数个泥泞的战场上收割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一战是一场工业文明对人性对生命前所未有的戕害,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抵就是鲜有广为人知的一战片问世的原因吧。
     
这也是促使我去观看《奇袭60阵地》的原因,而不是那张画着士兵的背影,远景是激战中的阵地的宣传海报。电影充满了一战的典型元素:暴雨中充斥泥泞的战壕;穿着雨衣,面露疲态的士兵;作响的马克沁机枪;从天而降的炮火。而最令个人感到奇特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很少有电影去描述在地下掘进的工程兵(当然如果有的读者说《地道战》是一部,个人也不能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更多是在于这部影片中,竟然只有一处与敌人正面的交战,而且还主要是通过漆黑的屏幕和杂乱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而无论是影片前半部分,主角受命去炸毁某个机枪碉堡,还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挖掘小组在炮火,流弹下遭受伤亡,敌人都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仿佛是深夜的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对于失眠中的人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但又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这场战争显然是被刻意地异化了的,仿佛造成这一幕幕惨烈的死亡的黑手并不是对面的德国士兵,而是战争这一泯灭人性的事物本身。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终于,主人公受命带领这支队伍去爆破德军占领的60阵地了,而此时影片差不多已经过半,上一次提及“60阵地”这个名词还是在影片开头,“听说在60阵地前,德国人占据了制高点,我们的战壕都被血浸透了”。在60阵地下的坑道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来自加大拿的爆破专家,他在潮湿的地下蛰伏了数月,几乎从未见过阳光。他给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和部下们数月的工作成果:复杂的坑道,精巧埋设的近100万磅炸药,只要轻轻一按起爆器,60阵地马上就能化作齑粉。
“为什么迟迟没有爆破呢?”
“因为没有上头的命令,”加拿大人沮丧地说:“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我们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敌人就会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主人公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在观影前中,可能大多数观众会以为“60阵地”这个名字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至始至终一直悬在主人公的头顶,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原本以为会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结果却成为了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务。如何处理坑道内部的积水呢,结果非常简单,只要在某一位置挖一条排水坑道就行了。或许这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从影片表现来看,除了搬运材料的时候遭到炮火袭击以外,真是毫无艰巨性可言。当指挥官询问主人公如何排除坑道内的积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里面的积水?”
“这里通电的吧,我们打算使用水泵。”
“我不认为水泵能够在这样的深度排除积水。”
“使用最新型的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只要靠最新型的水泵,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难题。接下来的情节除了主人公意外被狙击,生死一线之外,并没有任何使人感觉到这个任务艰难的地方。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战争的独特表现显得浓墨重彩,但是后半部分似乎被导演刻意地轻描淡写了。最终60阵地被爆破,任务完成,主人公回到了家乡,与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在随后的字幕中,呈现了一些关于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一些补充信息:
这些坑道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爆破。
主人公因此回国后被受陆军少将军衔。
然后最后是:
几个月后,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

原来这场对60阵地的奇袭的成果仅仅是占领了几个月,之前付出的一切,包括战友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艰巨的“奇袭”,仅仅换来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成果,这却又显得有些黑色幽默。60阵地似乎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座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隐喻着这场战争,高高在上地玩弄着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只能交付于这混沌的神祗,乞怜他那怕一丝的怜悯。这就是导演想给观众传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惨烈,悲壮却又是那么荒诞的人类历史。

 短评

不错啊

8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10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强大,沉默中的爆发

12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虽然不如澳洲1987年的light horesman,,但是比近年的科科达小路,以及妮可.基德曼的狗血片《澳大利亚》强得多的一部澳洲电影,也比加拿大的狗屎片《帕申达勒》强得多。

15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题材不错,稍显刻意

20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难得袋鼠国能出这样的片子。最后炸响的那刻,震撼人心。影片处处伏笔,小细节处理的不错。

21分钟前
  • 御。
  • 推荐

好闷

23分钟前
  • alex
  • 还行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24分钟前
  • 还行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25分钟前
  • 皓宇
  • 还行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28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战争片永远不是我的菜。边洗衣服边看,一个半小时后还是没入戏,不过被某位网友的短评影响到,男主角就是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的切换!

30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还行

久违的战争片

31分钟前
  • mr.tall
  • 推荐

本以为看这电影会很闷很累,可未曾想还真有点看头。

32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35分钟前
  • 乔小囧
  • 推荐

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讲故事的电影。尽管不够惊艳,但也没什么缺点。

39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看片总结:战争中有一技之长真不是好事,跑得快,挂了,会木工,挂了......ano,我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

41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46分钟前
  • 豆办
  • 还行

WAR,,WAR ,,WAR

51分钟前
  • 没心没肺
  • 推荐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55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男主角的脸一直在Russell Crowe和朱时茂之间切换,有没有。。

57分钟前
  • 门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