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

悬疑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成泰燊,王凯,毛孩,黄海冰,杨佳音,马薇薇,戴江,章劼,蔡宜达

导演:王放放

播放地址

 剧照

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7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8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9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20:26

详细剧情

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王凯 饰)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案件。凶手黄克功是红军团长战斗功臣,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马薇薇 饰)。如何审判黄克功?成立才两个月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不在,重任落到审判长雷经天(成泰燊 饰)身上。雷经天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与黄克功一同走过长征路。红军法官要审判红军将领,简陋的边区法院从未经历如此大案。毛泽东(黄海冰 饰)、贺子珍(戴江 饰)、张闻天(章劼 饰)、胡耀邦(毛孩 饰)都不可回避地参与此案。面对国内外的舆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面对老红军的请求,雷经天承受各方压力,采用公开审理,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此案。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二千多人参加,胡耀邦作为代表公诉人发言,有12位群众代表发言,黄克功当庭辩论,最后审判庭五人展开了...

 长篇影评

 1 ) 《黄克功案件》——这只是历史的选择

鉴于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太专业的评价,随便说点感想。
在看电影之前我没有了解过这个案子,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案件,也是传言纷纷,如果想拍成纯教育片或搞噱头的电影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免太不尊重历史了。
而《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则专注于剖析人性,从小处着手,全片除了结尾的大审判之外都没有特别大的场景和牵扯政治or两性的噱头,暂且抛去性别歧视问题不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说到底就是在解决一个选择题:一方是被杀害的女学生,一方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军人。法律让他死,全延安的妇女让他死,而被日寇无情摧残过的人们又想让他活在战场上,活在侵略者的尸体上。
如果不处死黄克功,死去的刘茜,活着的女性都会愤怒;如果处死黄克功,那么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革命军人,少了一个可以为国捐躯的战士。
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人情已经超越了法理,虽然片中在强调法律,但其实不管是支持处死还是支持让他继续战斗直至牺牲的人,在意的都不是那时尚且不完整的审判制度,而是他生命的价值。
黄克功的生死一开始就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官和陪审团能控制的,更不是妇女代表发几句言,老大爷出来抨击几句日寇就能决定的。在当时特殊的时局里,他的死亡必须要有价值,而且至少要比他活着战斗的价值高。
这也就是片子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虽然黄克功的死实际上并不由法律控制,但全片却一直在强调是法律审判了他,而他的死,最终也是为了强调——强调法律的地位。
不管在如何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在如何青黄不接的时局里,在如何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法律都是存在的,是必须遵从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在国家利益面前,人总是会觉得自己人的命比异族人的命值钱,而能够杀敌的人的命就更值钱,这就导致许多人其实并不觉得黄克功犯了多大的错,甚至会觉得是别人小题大做了:他能打鬼子,为什么不让他活着?不就是死了个女学生吗,让他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不就得了?
黄克功本人极有可能也是这种想法。他未必当刘茜的命轻贱,他会心虚,会内疚,会后悔,并因此说谎和流泪,但他肯定觉得自己的命更值钱——他是革命军人,他犯错了应该弥补,那就让他死在战场上,死也死个痛快。
他忘了,被他杀死的刘茜连选择痛快的死法都不能。
其实黄克功并不能用简单的“直男癌”来形容,他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是被“党性”蒙蔽的无知青年,是被战功捧杀掉自我却不自知的革命军人。他的不尊重,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而是在常年日积月累的杀敌和功勋章中被骄纵出的,对所有无法上战场无法为国出力的人的不尊重。
他并非不懂法,只是存着侥幸心理罢了。
看到结局时,黄克功萧索挺直的背影让我很是唏嘘:他也许到死,都在遗憾自己不能战死沙场吧。
他的死,并不能让人心中敞亮拍手称快,反而落下了沉重的遗憾和惋惜。
他一生都活在狂热的漩涡中,未曾跳出局外看清事实。他一路被裹挟着前进,跌跌撞撞中经历那么多枪林弹雨,却又在大好年华里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死的懵懵懂懂。
不免叫人叹惋。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说几句饰演黄克功的演员,王凯。
黄克功初登场时的形象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他身上有沾满鲜血的猛禽气息,桀骜不驯却又忠于共产党,眼神时而阴沉而锐利,叫人不敢与他直视;时而单纯迷茫,穿着单薄的白衬衫像孩子一样期待的问你有没有来信,在监狱里回忆他和刘茜那些美好的过去,默默的掉一滴泪,让人不忍心看他死去。
王凯先生的演技流畅自然,而且不拘泥于套路,这是他第一次演一个类似反派的角色,却毫不生涩,也不怯懦。
王先生的眼睛一向是干净透彻的,脊梁骨也一向笔直,而在电影里的大部分场景中,他都微微驼着背,这个微小的身体语言透露出的却是角色本身的心态和气质,他的眼睛清亮却淡漠,像野兽的瞳仁,藏着张牙舞爪的嚣张气势,然而黄克功在回忆中的眼神又是温暖明亮的,完全就是个沉溺爱河的普通男人,笑容纯真烂漫。而当这两种眼神交织出现时,情感落差就更为明显,观影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同理心。
如果一个一开始就告诉你他会死的人能让你产生“希望结局能改动一下我不想看他就这么死了”的念头,那么这个角色至少有一部分就成功了。
不似一般脸谱化的伟光正,黄克功更加矛盾,更加复杂,更加像个普通人。
他大剌剌的用自己的气质和眼神告诉观众:我是个血战沙场的革命军人,我杀过人,我不怕死,不要惹我。而同时,他也是个与喜欢的姑娘策马天涯,笑出一口白牙,与她紧紧挨在一起教她吹口琴的普通男人。
这也是让他活生生的站在观众心里的原因之一:不再是满嘴口号一脸慈祥的辅导员形象,黄克功只是一个性子有些急躁的普通青年,因为入了党,他才改变了上学或工作的未来,变成了战功赫赫的年轻军官。

接下来说说黄克功个人的一些我很喜欢的镜头。
在黄克功第一次走火打中刘茜时,他第一反应是上前查看,那时他的眼睛里还有惊慌失措的水光,整个人还是生动且情绪满满的,而从他追赶刘茜到他栽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喊着“黄克功杀人了”逃跑时,他开始变得无助恐慌,开枪之后,站姿虽然笔挺却带着颓然的气息,那几下恍然反应过来的眨眼和手中枪慢慢滑脱的过程也很完整,王凯将这段冲突转折戏处理的十分细腻且到位,让人不由自主的就将他定义在了情绪激动过失杀人的位置上,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疑问:他真的一定要死吗?
结尾审判那里,黄克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听完毛主席来信后流的那一滴泪,和他漠然擦去泪的动作。
他擦掉泪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他的神魂,他最后紧攥着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一同抹掉了。
王先生演的很入骨,他点出了黄克功的神髓:他最初的信仰已经没有了,他也许曾经是一个真正爱国的战士,但那也只是曾经。所以他一直在争取,一直在抗拒,从未接受过自己的罪行,直到他心中的信仰判决了他之后,他才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而这也正是他的悲剧之处:他接受死亡,只是因为“信仰”判决了他的死亡。
整部电影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思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趣的是,旁观者不是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而是观众。
而电影里所有清醒或不清醒的人,其实都是当局者迷,不管他们选择了什么,是什么心情,他们终究是处于那个时代中,无法跳脱出来。
而作为观众来说,我一开始也曾被带入到那种氛围中无法自拔,后来又多看了几遍,才大概明白一些导演的深意。
讲述历史事件,本身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前车之鉴。黄克功案件放到现在还会是这种过程吗?还会有人义正严辞的帮他求情吗?他还会抱着这么大的侥幸心理吗?当然不会,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事又当然会存在。
这一切都是历史的选择,是巨大车轮碾轧过的深深辙迹,是身处其中不知不觉的同化,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着实不容易。
感谢导演王放放执导出了这么好的片子,也感谢王凯先生和其它演员们的付出,让我能够在一部披着应试作文外表的深刻叙事电影中得到一些收获。



 2 ) 从黄克功案件看王凯的表演

看了一遍完整版,撸了2遍CUT版,有那么一点感概,鉴于刚才被140字的字数限制了,所以干脆开电脑把想到的全写下来,也算是对得起演员王凯说的,关注角色本身吧。

1/片中有这么一段:毛孩饰演的角色对雷庭长说,黄克功以前和刘茜约会从来不带枪,但是出事那晚他却带着枪去见的刘茜,由此可见,黄克功对于杀刘茜就是有预谋的,因为黄克功对于刘茜的拒绝怀恨在心神马的,雷庭长回应的是一切讲求证据。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电影或许只是重现了当年历史上的一个事实,但是从情节上来看,在片头似乎并没有黄克功与刘茜之前感情是一个什么情况的交代,只是从另一个大学生的描述中让我们知道一个事情,刘茜是自愿和黄克功离开的。镜头切换,这两人就到了小河边。

但是我没有感受到浪漫,因为感觉是压抑的。刘茜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是再不说话,我就要回去了”。单看这句话有点像恋爱中的男女,女孩在撒娇的感觉,当然,作为污党派人士,我的理解就是,女孩觉得男孩不主动,欲擒故纵的一种说辞。但是,这仅仅是感觉,事实上刘茜的演绎却给我一种不太耐烦的感觉,就好像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后面的发展其实也是印证这样的感觉了的。黄克功抱住刘茜说爱她,希望她嫁给他,刘茜很淡然,她说“我再给你说一遍,我来延安,是为了投身革命,不是结婚嫁人”,包括后面说感谢黄克功的帮助和照顾,但是那不是爱情,我不能嫁给你。

这时背景的雷声酝酿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谈过恋爱的影迷朋友们应该能理解的,恋爱中的人会有一些病症,比如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等,不论男女似乎遭遇被分手或者求爱被拒,似乎第一反应就是他/她是不是有别的人了。自制能力好一点这个时候就会质问“你是不是爱上谁了”“你爱过我吗”“你爱他吗”之类,参见黄克功;当然,即使自制能力再强,十个有八个如果听见对方的回答是“我爱谁就是不爱你”之类的话,都会气血上涌,恨不得抽、挠、踢、打上演左右右手跟我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参见黄克功,动手经典案例参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动手以后的情况基本都是一种后续反应:心疼、自责、后悔等,参见黄克功抽了刘茜一大耳瓜子那个表情。接下来自然就是惯例的你听我解释,我不听让我走之类的你走我拉的肢体碰撞场面。所以,对于拿着枪的黄克功来说,第一枪确实是走火。因为这个时候黄克功的表情是那么的震惊,他不可置信的看着拿着枪的自己的手,他的手还颤抖了一下。镜头略过。

所以,需要说说黄克功为什么会持枪。作为一个走了10年真枪林弹雨革命路的军人,黄克功骨子里是看不起那些只会喊口号的进步学生的,只有经历过生死的才是革命,所以他掏枪其实只是想告诉刘茜,我黄克功才是你应该爱的人,不得不说,黄克功在这里犯蠢了。因为如果你爱一个姑娘,而这个姑娘不爱你的时候,你做的一切努力,她或许会感动,但是绝不会因为感动而选择和你在一起,更何况,你还拿着枪。

2/嗯,下面的分析估计会有人说我的三观不正吧,但是还是要说,因为这是观影的感受啊。

镜头切换,刘茜倒地,黄克功颤抖着双手,呼唤着刘茜,试图查看她的伤势,这里可以看出,黄克功从心里是不想伤害刘茜的。刘茜从心底里害怕,害怕黄克功这个为爱接近疯狂的男人,所以他推开了黄克功,开始狂奔,并且大声呼喊“救命”“黄克功杀人了”“救命啊同学们”“黄克功杀人了”。黄克功在没防备下被刘茜推开后,其实可以看出,他有一瞬间的表情是惊喜的,惊喜于刘茜没事,惊喜于自己并没有真正伤害到她。可是后面刘茜的狂奔大喊却让黄克功心冷了血热了“刘茜”(我爱你)“别跑”(刚才那是意外)“刘茜”(你停下来)“别跑”(我爱你啊)“别喊了”(我不会伤害你)“你别喊了”(你说我杀人了,你是想我死吗)“你别喊了”(闭上你的嘴)“一枪爆头”后,冷峻的身影,急促的呼吸,缓慢放下的手,跌落的手枪,冰冷的心。

嗯,这个时候我想说说激情杀人。度娘告诉我,“激情杀人”是刑法理论上激情犯罪的一种,存在主观恶性的不同。当然激情杀人也是故意杀人,只是在主观上由于情绪的影响,引起行为的控制力减弱,将冲动的情绪直接反射为行为,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一种爆发性、冲动性的犯罪行为。与有预谋的故意犯罪不同,行为人没有长时间的犯罪预谋,没有预先确定的犯罪动机,也没有事先选择好的犯罪目的,主观恶性不如有预谋的故意杀人大。

所以,我要说的,黄克功的恶性并不是杀的恶(当然,黄克功枪杀了刘茜这是事实),而是隐瞒事实的恶,他的恶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他的行为会给党,整个陕甘宁边区带来的恶劣影响。回想片头,其实,在他杀害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又弃尸河中以后,他应该也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奔赴前线战场的。


所以最后感概两句:1、黄克功这样的将士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刑场上,真是遗憾。2、王凯这个演员对于角色的演绎非常棒,看图自己感受!图源见水印!

 3 ) 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电影《黄克功案件》的一点启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国企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一系列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生死抉择》、《大雪无痕》、《黑洞》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后,一度沉寂许久的这一题材又重新成为了主旋律影视创作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黄克功案件》便是其中的翘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延安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为求婚不得,杀死了从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一面是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青年干部,一面是原本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意外身故的花季少女。一道事关法理与人情的难题摆在了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的面前。究竟是考虑抗日大局,念于战友情面,选择刀下留人。还是顺应边区民意,不顾旧日私情,依法依规审判。在最后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让雷经天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黄克功案件》的核心矛盾是伦理片与律政片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经典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而当故事的背景被放置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边区,被审判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曾经立过战功的红军干部、共产党员,这个故事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一层意味。影片的主要情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黄克功该不该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而展开的。认为不该杀者,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黄克功在长征中立过战功,又与毛泽东和贺子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是当时共产党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杀人是一时冲动过激所致,并无强烈的主观恶意,况且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之际,从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角度,理应给黄一个悔过的机会,将功赎罪,抵御外敌。而跳出影片情节来看,可作为参照的另一事例是,国民党军中怒杀妻子的名将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特赦,得以继续在沙场上为国效力。

一个是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军人,一个是懵懵懂懂尚不经事的学生,天平两端的生命重量能否仅仅因为其个人贡献的大小便发生偏转?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尽管出于个人情感,一度陷于纠结之中,但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需要法律挺身而出,用公平正义来维系人心。正因如此,黄克功没有成为共产党的张灵甫,反而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挥泪斩马谡”。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对于革命事业固然是极大的损失,但倘若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有悖于法理的决断,失去了共产党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所树立的良好口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在重压之下,雷经天并未轻易被个人私交以及边区群众中惩治凶手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从法律出发,从纪律出发,判处了自己“三个死刑”,最终对黄克功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让广大群众通过这样一场审判充分意识到,这是一支讲原则的队伍,这是一个讲法律的政党。

回望过去,聚焦当下。《黄克功案件》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纪检监察工作从业人员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黄克功式的难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许多犯了错误的同志,许多被问责的同事,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对于中国银行的事业做出过各类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他们的光荣历史,面对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面对他们被问责后可能对自身职业通道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在执纪问责过程中,是否也能如雷经天一般敢于先判处自己的“死刑”,把功过可以相抵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给人民给组织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都要认真反思的问题。从审判者的角度,《黄克功案件》向人们揭示了监督执纪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视为对广大共产党员的一次有力警醒,让人们对“党员”二字背后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知。正如毛泽东在片尾给黄克功及雷经天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与红军,对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求是》上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个人用来炫耀的政治资本,不是用来打着旗号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可以拿来抵罪的“免死金牌”。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必须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维护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响彻在延河边,处决黄克功的枪声已经距离今天足足有八十年之久,然而那场著名审判的回响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耳畔。十八大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两大方略陆续提出。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或许无法亲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正义。

 4 ) 一些感想。。。

昨天在微博上看了电影截图,觉得构图什么的都还不错,大概可以一看,虽然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种主旋律题材。

本来晚饭时候看来消遣,没有快进的看到结局,写了条短评。纠结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干,觉得还是要写个长评,才能对得起我这一个半小时。

翻看其他长评竟然都是四星,随机点了两条,大家都在评论历史事件,只说结局好,判的好,拿了张灵甫作对比,简直不能再好了。但是,你们到底看了电影没有啊。

首先,我也不是通过正经渠道看的,作为一个苦逼的在村里上学的时差党,国产电影只能不要脸的在Youtube上看。所以我看这版其实音频有好多问题,但是没法说,谁知道影院是不是这样。【应该不会是吧。

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是片头字幕,一般这时候都是出电影重要出品,制片,导演,领衔主演之类的。我看了两遍片头,都没有发现有导演这条,所以我是看了douban之后,才知道,原来导演是王放放,而他的名字出现在了剪辑里。这种出special cast的地方,剪辑都出了,竟然没出导演。所以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是打酱油的吧。

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调整自己作为观众的期待角度。一开始,我是真的当做悬疑片看的,但是抓到黄克功没多久他就承认了,虽然第一次说了谎,但也算是承认人是他杀的了。这让我有些失望。于是只能寄希望于主角们的各种心理纠结。从最近的剧来看kkw的内心戏还是很有看头的。我又失望了,心理戏都很仓促。大概也是因为电影时间太短的缘故。

关于回忆片段,第一,为什么不能用三脚架,全程手持(或者是斯坦尼康?)到底是要变现什么情绪?第二,追逐戏拍的,真是像是宝莱坞的爱情戏啊,还自带了慢动作。

室外戏的灯光都有些怪,我不专业,但是是不是有些硬。还有几个骑马镜头大概是现场用了遮光片,但是后期不能调下颜色亮度之类的,起码和别的镜头色调不要差这么多吧。

最后一晚擦背的戏,也是很牵强。我能理解,是要和前面的姜片和救命之恩的回应。也想展示一下黄克功同志的战斗伤。其实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方式,这些小细节可以拆开了分别放在别的片段中。

最后,五人小组(怎么又是五人。。。),雷经天的那段煽情演讲是很感人,我也愿意相信那个战友是真的被感动了,真的选择站在正义这一边。但是其他几个人真是看起来,好不专业啊,完全是随大流,peer pressure。就像公开法庭上众人一同呐喊,短短几分钟,刚才还坚持死刑的众人突然又高呼特赦,虽然造了气势,但是群众难道都是墙头草,没脑子么,发言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是不少,可是他们在延安啊,进步青年,抗日将领,都这么不靠谱么?

剧里好多冲突点,但都被几句话解决了,让人空欢喜。

对于选角,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出了雷经天(成泰燊)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让人很出戏。那种跳脱的感觉,酸爽到无法形容。首先kkw长得太正了,而且太瘦,太嫩。虽然历史上黄克功也不大,27.8岁。但经过了长征,各种战役,起码要比同龄人沧桑些吧,所以这个时候,用些年纪大的男演员也没什么不可以。而且这样英气的脸,被拒婚,放在现在看脸的年代,根本没有说服力嘛。

毛爷爷就不说了,这个时候看到,也是出戏。张闻天,哈哈,我刚看完他一个喜剧,简直不能好了。胡耀邦这个角色,也是,你懂得。并不是说,演过喜剧的演员就不能演正剧了,但是,大概是我自己的原因,非常出戏。挑领导人的演员,我更倾向于神似,毕竟是讲故事,在形似神似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只有形似(特别是著名演员非要化到形似),容易出戏。

服装,和前一段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一样,大家在最艰苦的时候,都穿着带着补丁的新衣服,真是全是新衣服啊,连担架上带着的伤兵都是一身崭新。男女演员都是一张吃麦当劳长大的脸,化妆就一定要化的这么现代吗。

按说,电影看两遍以上,才能写出比较客观的评论,但是我实在不想看第二遍了。再看三观要挂了。

最近看了本书,告诫大家写影评的时候,不要有个人攻击,所以你看,没有演技评论,我坚信,不管电影怎样,好演员自然会有好演技。虽然可能会受到些限制。但终究如kkw所说的那样,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是无法替代的。

 5 ) 出人意料的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的突破之作,不同于以往教条式的说教,将历史事件背后的矛盾表现的较为充分。独特的叙事手法增强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可观看性,并且绝大部分尊重史实,为观众还原了一段曾经敏感的历史辛秘。
      一众演员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将我dang的一众历史人物塑造的也算鲜活生动,尤其是几位主角,将角色本身内心的矛盾与纠结表现得很到位,较容易引发观众的内心共鸣和思考。
       但毕竟是主旋律电影,各种限制颇多,有些背景情况问题不适合放到电影明面上来讨论。变不免使得缺乏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的观众不能深入当时延安大环境,从而对女学生拒绝“英俊”高官求婚产生不解。其实豆瓣的另一篇影评“《黄克功案》:延安炮龄青年的悲情人生”就将这背后的环境因素背景知识讨论得很到位。
      带着镣铐跳舞,舞得还算精彩,特别是最后那封迟来的信,其中隐藏的政治意味颇令人玩味。第四颗星献给这最后的神来之笔。

 6 ) 关于王凯的脸

翻了很多评论都说王凯的脸扭曲了自己的三观,还有说王凯的颜颜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首先我的观点是否决这些观点!我确实是因为王凯才看这部电影的,这点我丝毫不否认。但是后来我百度了一下黄克功本人也很帅的。刘茜之所以会拒绝黄克功,是因为性格及观念上的不和。

好吧我承认,这种主旋律电影不是我的菜。但是我真的有很认真的看这部电影,王凯的演技确实没话说。电影确实没有很出彩,我确实是个看脸的人,不过我的三观还是很正的。看完电影后依然很正,谢谢!

 短评

我说演黄克功这个演员这么眼熟,原来是方孟伟啊,小伙确实帅

7分钟前
  • GrindUrSoul
  • 还行

至今看过最好的一部主旋律,靠的不是大牌效应,而是故事本身,第五颗星是给主旋律的…

10分钟前
  • 哥不寂寞
  • 力荐

其实,法学专业的亲,会觉得这部片子可圈可点。首先,台词够猛,你会听见直男癌、女权主义等各种意见和立场的交锋;其次,刘茜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权被侵犯,正义是怎么在革命大背景下得以伸张的,这是个很奇特的事;第三,他们居然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这是为什么!?

1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一个电影怎么可以拍得跟电视剧一样……调色很好,片尾字幕一看,韩国人,一笑而过。关键是……黄克功要是真长王凯这样我就不信那个女的不嫁= =

13分钟前
  • SASO
  • 较差

对,我就是来拉分的,看到一些脑残因为某些原因就黑一部电影真是呵呵了。如果你在“里面‘’身居要职拿着高薪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们所气愤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社会对你不公!!!

16分钟前
  • 腹肌少女野崎君
  • 力荐

一段旧事

17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我凯眼里都是戏。以及深刻理解导演觉得我凯太帅硬加一道疤上去的无奈……然而更加分了=-=

21分钟前
  • 梵。
  • 力荐

王凯演技完全可以当影帝了。有些人开玩笑说男主帅的观众三观快歪了,可电影拍得就是要让观众心疼黄克功,你越同情他越能感受到当时党的为难,也更能体会到这个死刑的意义,当时是特殊时期,有国民党先例,但是共产党不是搞特权的是在乎民众感受的,告诉百姓更是告诉党员们法律上没有功臣的概念人人平等

26分钟前
  • 实在没意思
  • 力荐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豆瓣评分也太偏颇了。。。深刻反映了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方针。戏剧冲突强烈,节奏紧凑起伏有序,男主颜值太高了。。。。。。

27分钟前
  • 撒木
  • 推荐

免费被安排看了这样一场电影,男主蛮帅,虽是抗战功臣,情商几乎为负,在感情问题上幼稚到极点,因爱生恨,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审判结果不偏不倚,毛主席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共产党员不能有更高的特权,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今天也是这样,那真是极好。

30分钟前
  • ava
  • 推荐

短评里很多都是:“要真是王凯就从了”之类的。我觉得“要真是”三个字都可以去掉。百度百科的照片,看着像翻拍博物馆里的资料,应该不存在张冠李戴之嫌:男方黄克功,白净斯文,没有凸颧骨大板牙,简直可以称为帅,年方28;女方刘茜,只能呵呵了,小新眉,旧社会常见的女性长相,嘴略凸,铁姑娘风格,

34分钟前
  • Dew
  • 还行

看到王凯的微博推荐看的,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呀。越来越觉得王凯的眼睛有戏。

36分钟前
  • miaC
  • 推荐

不说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说电影本体:1色彩一塌糊涂2服化道加录音特效剪辑全都不合格,贺子珍涂着闪亮的唇彩、主席一口港台腔、后期配音太明显环境声根本接不上、唯一的两个特效镜头依稀可见扣像边缘,一到关键台词就是人物正面对着镜头的大特写噼里啪啦一顿说不带停的。糟蹋这么好的题材呀。

38分钟前
  • Piu
  • 很差

长成这样还需要逼婚这合理么

43分钟前
  • 年末
  • 还行

长这样还需要逼婚吗拜托 真的明白了王凯说的什么叫加了道疤更帅了 她不嫁我嫁啊啊啊啊 无条件给五星

45分钟前
  • 吉赛尔邦辰
  • 力荐

三星全给kkw ,看完我的三观全丧失了,刘倩绝对的眼癌晚期

50分钟前
  • 吃瓜群众🍉
  • 还行

心情复杂 什么都不说了…谨以此片 纪念我远在天国的三观。因为我竟然觉得黄克功很可怜…TAT 北平时期的王凯真是好看。导演以后这种片子不要找这么好看的男演员 三观回不来了

53分钟前
  • 外貌协会会长
  • 还行

打一星的是被洗脑了吗?最看不惯这些逢共必反的人了。(PS.本片最大的bug是男主角长的这么帅还需要逼婚?)

54分钟前
  • Sherlock0u0
  • 力荐

难道不比那些充斥电影院的一线国产大烂片好的多么?这分数不公平。

57分钟前
  • 小CC
  • 推荐

黄克功这个人物内心戏十分复杂,但王凯都表现得及其到位。作为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功臣,却因为感情纠葛杀死恋人终遭枪决,令人惋惜。直到公审的最后一刻,他还寄希望于毛主席的特赦,然而他终究没能如愿战死沙场。不过我最想说的是,要是我就嫁了。

59分钟前
  • 李松石Linde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