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女贼

剧情片其它1997

主演:卡蒂娅·里曼,贾思敏·塔巴塔拜,尼科莱特·克雷比茨,霍夫曼·尤塔,汉恩斯·詹尼可

导演:卡蒂娅·冯·加尼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碧波女贼 剧照 NO.1碧波女贼 剧照 NO.2碧波女贼 剧照 NO.3碧波女贼 剧照 NO.4碧波女贼 剧照 NO.5碧波女贼 剧照 NO.6碧波女贼 剧照 NO.13碧波女贼 剧照 NO.14碧波女贼 剧照 NO.15碧波女贼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9-26 19:44

详细剧情

  四名女子在狱中组了一个乐团,是她们用音乐摆脱监狱的桎梏,在一次前往警方舞会中表演的途中,她们企图逃脱,并且摇滚传达她们心灵深处最深的呐喊,在警员的严密缉捕下,班迪斯乐团一次又一次地逃过警方的围捕一路逃亡、演唱,很快就声名大噪,然而支持者的拥护,却不能换来自由,就在穷途末路之际,各自逃亡的她们又再度聚合,只为一次完美的演唱,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友谊的彰显,人性的考验,历历在目,全篇故事摇滚有余,亦为公路电影老调新唱。

 长篇影评

 1 ) 束缚从来都不存在

        我所想写的,是音乐让我理解的主题。
        《Bandits》这部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将我带入主题:女犯人、音乐。这看似是两个冲突的矛盾体却被以“不可分割”的关系放入影片中。女犯人们生活在高墙之内,四面铁窗,仰头看到的不是天空,是发霉渗水的水泥天花板;音乐是自由的象征,人们从音乐中释放情感,从音乐中感受自由。
        导演为何如此设置必有他的高明之处,而在我看来,女犯人象征的是无法活出自我的人,电影中的犯人设定为女性,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普遍比男性更容易没有自我;四面高墙、铁窗、冷漠的监狱管理者似乎代表着社会中的“监督者”或是“舆论者”,就是那些自以为“民意”的将人们意志消磨吞噬的束缚者。而后来出现的调查员们看似西装革履,更有文化和素质,其实他们只是比咄咄逼人的监狱管理员们多了一层道貌岸然,他们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愚蠢的认为他们是自由的、他们是合法的、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维定式,早已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勇气,这就是死亡。
        回归正题,音乐。
        电影中使他们出名的也是他们最早演奏的那首歌叫“puppet”,理解为“提线木偶”或者“傀儡”,在这电影里,我取前者。
        之所以对这首歌有很深的感受,原因有二。第一,名为“puppet”,作为主线贯穿电影始终,也就是告诉了我这一群看似叛逆不羁的女人比谁都更想挣脱枷锁解除束缚做回自己。电影中的女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可是现实中的人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很可悲的一点。看似被社会否定并贴上“危险分子”标签的女罪犯们,实质不过是社会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之所以犯罪,只是身上的枷锁比一般人更重罢了。Luna的暴力和狂躁只是自我保护和保护身边人的一种伪装,因为世界太危险,善良的人永远不被人看见,而邪恶能让人敬畏,同样让人视为威胁;Emma的冷漠和弑夫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这同样是被社会所逼迫而形成的犯罪。说直白一点,他们反而更像是受害者,只是被一群自作聪明的人下了定义。Angel美丽但却幼稚,她的愿望是结婚生子,她犯了重婚罪。说实话,在许多日本外国的电影里我不止一次看到人们有“重婚倾向”,有些人甚至选择不登记。当同时爱着不同的人又不能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痛苦的心理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会懂。于是一群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借着法律的名义对他们指指点点,甚至打上“下贱”的标签。Marie有忧郁症,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对电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酒吧,Marie突然对着打火机的火苗说着人死后要被虫子吃掉,她希望她被烧掉。她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一束火光照亮的是一幅慈祥的面孔,却对死亡有着自己的体会---她不要被肉体束缚在世间,她要化作一阵轻烟飘到Otto的身边——她自知作为一个越狱犯她死后不会和Otto葬在一起,她选择了这种方式。标题这句话也是Marie说了,她早就准备好了死亡,其实她是真正自由的。之前的都是为了心爱的人渴望自由,而如今深爱的人已去,她的离开似乎暗示着她最终的自由。
        这一群看似自由却其实是提线木偶的女人用他们的方式自在的挣脱着铁线。电影中的德国人民似乎是理想的自由王国中的人民。他们支持bandits,他们热爱音乐,他们热爱她们,可是他们不热爱另外的那些犯人。所以说,自由王国远远不能达到。
        第二个原因是这首歌以歌曲的方式恰到好处的代替人物的内心独白:
        Should I leave or stay,should I kiss your blues away,tell me what to do,
        I do anything for you,I'm just like your puppet on a string, you've cupet me,just hanging on, now hear my song,I'm just like a puppet on a string, oh can't you see,you're killing me. Ouhou... well I've had the thought to leave... I'm just like your puppet on a string,for in this game,you always win,
        女人做的许多事都是为男人考虑,而影片中的几个女人犯罪都是因为。即使这是一首动感的歌,我依然听出了其中的悲情和无奈。 这部电影将女人和音乐串在一起来叙说女人们寻求自由的故事。影片中,音乐是她们的灵魂,是除了彼此之间交流外,唯一能向外界社会表达的工具。片中没有旁白和内心的独白,使得最能表现她们心情的也就是在一旁宣泄的配乐。乐声的不断插入,结合交错梦想与现实的镜头,而“Don't forget to catch me”乐曲的反复高唱。 检察官们以为女人们拿出手枪是要袭击,当他们看到她们扔掉手枪的那一刻,他们一定是看到了自己的愚蠢吧。自以为是的高管,和言听计从的警员。
        回头再想想Marie说的,我们其实一直都和死人生活在一起,也许,灵魂不自由的人便是活着的死人吧。只有到那一刻发生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
        最后的结局看似不是“大合欢”,但确实是她们获得自由的结局。她们微笑着接受自己的命运,身体冰冷,灵魂却自在。
        即使是死亡,我依然看到了光明。
        

 2 ) 绽放的自由

周末的大早上突然想来写这篇昨晚看过的电影了。
不得不承认,德国的电影我看的少之又少,因为不敢苟同它的束缚力。
我讨厌束缚,我渴望自由。
但是好笑的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自由的电影,恰恰是这部德国的作品。

四位女罪犯,其实她们从根源上都是无比善良的。
监狱聚首,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摇滚。
在摇滚的时候,谁都不会把她们当成四个罪犯,她们就是为着自由而释放激情的四个摇滚精灵。

四个人各有特色,emma沉着,有母爱。marie是个渴望与otto相聚的老顽童,angel是个漂亮渴望爱情的姑娘,luna是个有暴力倾向但是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正是这样的原因,她们四个人又充足的不能再充足的理由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正如许多人所说的一样,这是四个帅到爆的越狱犯,她们高调的追求着自己的自由,她们拒绝东躲西藏的流浪生活,她们选择组成bandits高调的演绎一段“我在前面开心的跑高调的回头对着后面奋力穷追不舍的警官们竖起我骄傲的中指”的完美童话。

有几个场景,我怎么都忘不了。

一个是marie,她口口声声说要去见otto,姐妹们在疑惑她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与otto13年没见有许多话要说,却发现marie跪在墓碑旁边。
一瞬间,我被触动了。其实marie是有许多话要说的。
在marie入狱1年后otto就走了。marie守护了她这个美好的愿望好久,直到她获得了自由将其变为现实。她说她问过otto这里有没有她躺下的地方,otto说只要他往旁边挪一点就够位置了。
这多么像一对老夫妻,丈夫躺在一个舒适的吊床上,妻子开开心心的要求丈夫往旁边挪一点然后两人舒服安详的共享一个最温柔的摇篮。
一切都不用说了。
之前的marie,被对otto的思念羁绊着,现在,她真正的自由了。

还有一个是,她们在酒吧。marie突然对着打火机的火苗说着人死后要被虫子吃掉,她希望她被烧掉。她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一束火光照亮的是一幅慈祥的面孔,却对死亡有着自己的体会---她不要被肉体束缚在世间,她要化作一阵轻烟飘到otto的身边----她自知作为一个越狱犯她死后不会和otto葬在一起,她选择了这种方式。

另一个,luna和美国小伙子。这段裸体拍的一点也不裸露,相反很美,很没有欲望的美。对于爱情的自由的追求是最美的,无论在她们把他扔下车后luna漠不关心的看杂志,还是angel因为看到了两人而难过出卖了组合等等,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她们是自由人。
在自由人眼中,没有什么是死角。

emma永远的伤痛就是那个未出世的孩子。所以她的自由里背负了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她是那个决定带着大家逃出监狱的人,她也是那个带头将大家的心带入圭亚那的人。
其实圭亚那就是自由的发源地,bandits才要不顾一切的到达那里。

angel很漂亮,各种角度都很完美,她渴望爱,又会因为别人的不信任难过或者好友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吃醋。而她,又是那个出卖大家的人。漂亮的人总会惹来很多麻烦事,但是不瞒你说,angel就和她的名字一样,天使。
她很孩子气,很有才华,很善良,但也越不过嫉妒这个堡垒,她选择作为bandits的一员一起放浪形骸。选择了作为bandits的一员来冲击最完整的自由。

再来说说那个桥上的场景。
不知道是谁设计了那段完美无瑕的桥上追捕。
marie安详的在车里死去。她永远不要再回到那个束缚她的地方,她在这个空旷的高桥上伴着她最爱的音乐撒手人寰,她死的前一秒还在吹奏口琴,她差点就等到了警察的到来,也正是这样,她最无忧无虑的死去,她在绝对的自由中走开。
marie一直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和死人生活在一起,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们才发觉。
也就是说,marie其实早已看透生死,世间这些忙忙碌碌的人们,只不过是一摊死尸,我们也是其中一员,知道别人死亡的那一天的到来,别人作为死尸的这个角色,才猛然间被你发觉。
哈哈,自由到极致的想法!
marie死后。
三个人虽然痛心,虽然逃亡的时间紧迫在此一搏,她们还是没有忘记昏暗的酒吧里她们貌似无心地答应marie的承诺,她们放火烧掉了marie的尸体,marie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她是bandits里面第一个笑着离开的人,也是一个永远可以微笑的人。
想想看,如果marie没有被烧,警察拿到marie的尸体,也许草草的扔到太平间,也许会把她的尸体上报新闻让大家看看越狱犯的下场以儆效尤。
bandits的成员成就了marie的自由。

最后一个,她们的那场演唱会。
还剩几个小时就登上她们逃亡的最终目的地——通往圭亚那的船只。
她们却高调的开起了bandits的演唱会。
演唱会上,她们释放了生命的激情在演奏,仰角拍摄,我们貌似对着三缺一的真正的摇滚巨星。
她们顺利的通过人群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她们甚至迎着风潇洒的奔到了船的架梯脚下,这种场景,无疑是会把人的心灵震死的一幕。
很多人都不满意这个结局,她们把手枪掏出来,惹的警察们不得已扣动扳机,她们却意外把手枪全部扔掉,然后和marie一起。
最后那个一只手接纳着3只手的场景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其实,她们没有选择死亡,她们选择了自由。
彻底的自由,和marie一样的自由。

死亡,在bandits心中根本束缚不了自由的脚步。
她们心中的自由早已突破了死亡的阻碍,她们的自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自由。
她们清楚的知道越狱犯的下场,苟且偷生,被抓回判刑终身监禁或者惨死在抢下。
她们知道的,她们一开始就知道的。
她们曾经说过:她们多么希望像marie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
当然,她们做到了。她们没有提心吊胆的担惊受怕自己被警察的子弹击中,她们选择了被击毙,她们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她们选择了在世界上绽放她们最最最自由的自由之花。

bandits,你们真棒!
踏着摇滚,对于她们来说唯一的神灵就是自由,没有任何为了自由不可以抛弃的东西,包括生命。这让我想到了一句看似俗套却道出真谛的诗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

 3 ) 相当帅的女人·女性、摇滚·

经常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会莫名其妙地看到一些好片子,比如墨西哥的《巧克力情人》是在一堆三级片的VCD里找到的,比如《幸福的黄色小电影》,比如这个《碧波女贼》。
年轻德国女导演卡耶.冯.嘉妮亚以爆炸性的激情炮制了这部不乏娱乐章节,同时又凸显女性主义的影片。
本片描述因不同罪行被判入狱的四个女人,在狱中组成乐队,并受邀在警方的晚会上演出,不料四人突然发难并脱逃。警方在追捕过程中,每次都被她们甩脱,经传媒渲染后,唱片公司竞邀请她们签约,乐曲播出后即广受欢迎。最后,除了爱玛在逃亡中自然死亡外,其它三人皆难逃被警方击毙的命运。
影片糅合了动作、音乐和公路电影特质,构成官感、听觉都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且四女性格鲜明,导演让叛逆的精灵在四女身上赤裸展现,又将流行类型表现一再呈现,二者结合得几近无瑕。其中又以特写出四女寻求自由而义无反顾的激越情怀,最令人印象深刻。本片的形式和内容一致,且配合得天衣无缝。 十余首MTV穿插在全篇中,加快了故事发展的节奏但有浮操感。有明显的新德国电影的烙印,严谨而又明快的风格。

 4 ) 开始很喜剧 后来很艺术

《碧波女贼》让我看后很快乐,虽然结局应该是死亡,却没有太多感伤,是过程的喜悦。开始知道它是一部德国片时,本没有想看的,印象中德国影片应该也是严肃的吧,没想到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喜剧。夸张地让人笑个不停。
4个监狱逃出来的女犯人,组成一个摇滚乐队“强盗”。她们太帅了,太搞笑了。竟然因为电视没有播放她们越狱的事情主动联系报社采访。和唱片上签约出唱片。你见过争相做人质的嘛?她们在酒吧被警察包围时,竟然全体人举手愿意做人质!!!在大街上公然签名,直到警察追上来。这哪里像越狱!哪里像逃犯!竟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而影片最后几分钟在如血的残阳下,她们唱着最后的摇滚,竟然把前半部搞笑的影片搞得很艺术,服了导演了。结局应该算是感人,最后画面的三只手伸向一只手简单而深刻。
看了这个片子,觉得《虎口脱险》《修女也疯狂》也不过如此。
还有朋友之间的那份生死情谊。
女子玩摇滚真帅,那种狂野的魅力无法抵挡。

 5 ) 来听听绝望女人的摇滚吧!

在朋友的推荐下找来了这个电影看
一群逃狱女人的摇滚故事
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如此强烈的女人的摇滚
德国女人果然BH~
非常喜欢里面的配乐,在网上找了很久很久没找到,最后硬生生的从电影里剪出一盘OST来~哈哈

 6 ) 。

我的人生电影+1,这个译名好烂导致我这么晚才看,卡蒂娅太会拍了,她导的女权天使我也超爱,大师大师!

牢房里的画面有着像被柔和蓝色液体浸泡的相片一样的质感,乐队表演时是红色的闪耀的生命力,黄色是斗争是奔跑和力量,片中画面转换,色彩运用还有配乐毫无刻意地流动着融合在一起,真的很视听享受,而且我好喜欢这部里面每个人的表现。

Marie去了她最想见的人墓前,镜头转向割过腕的她坐在悬台边上回忆,说她会跟随着Otto,然后一跃而下,以黑暗画面作为结点,她被包裹在圣光一样的气泡中,她不再有自杀倾向了,她只是跳入了湖中,她获得了重生,最后Marie朝向车窗外吹着口琴,直到最后一口气,她不想身体被虫吃掉,她想要燃烧,于是她们点燃了她的车,她用最浪漫的方式死去,而她的姊妹再次跳入水中,逃脱,获得第二次的重生。

从Emma过去长发的照片出现开始,我在看的时候也无意识默认了一个女人对男正当防卫是源于性骚扰的动机,但导演把这个点揪出来了,用Luna的话作为诱因打破了这个潜意识里对女性受伤害的认知,抛出Emma是反抗到快被打死的困局,而她的恨也并非是来自被骚扰的羞耻而是失去了她的孩子这一点,真的很细腻,就像Luna被打了一耳光那种瞬间清晰的感觉:你凭什么觉得我是那么弱?

Luna在去慈善晚会前被Angel化妆打扮成了高马尾的小妞形象,而她看了一眼镜子,就拿衣服把口红抹掉了,也把发圈摘了下来,她愤怒暴力自然,很朋克乐队icon,虽然有一段泥沼交配,但下一秒就把v扔在路边不要太好笑。勇敢是权衡利弊之后依然选择去对抗,她们决定去劫狱,而且成功后只感谢了女警官!爽!

Angel做了背叛的事,但她张口了三四次直到事情解决时才有勇气说出来,而她认错后没有女女反目,没有审判和争论,只是Emma淡淡地接了她的话,就过去了,在Luna面前也没有再说,女性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联结,看惯了背叛情节中男性易于情绪不稳定的叙事,这段完全是轻描淡写的叙述真的很舒适。

两个小时里,导演如此巧妙流畅又不突兀地拍出了每个人的成长!太蒂了!

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末路狂花里硬添了多少男导代表的v式想象。

奔向自由的轮渡!永远为了女性!永远为了自己!

 7 ) 碧波女贼中的女性生存策略

女性在被调教和精巧策略普遍的渗透到身体本身,逆反的她们作为极个别的典型存在。在社会中她们不是温顺的,而是逆反的,也是被欺压的,社会作为软化的监狱,矫正了大多数的人,人不停的被改造,男性主题的权利意愿,女性身体变得有用。作为被管理与操纵的对象,她们别无选择。电影的空间场景设定为监狱,而她们得到一个"改正做人"的机会。而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跳脱出制度之外获得真正的自由。女性的未来被作家反复书写,但是仍没看见太大的改变与不同。女性处于被监视与被观看位置,如同边沁的圆形监狱。而主流男性话语中心引导她们把这一切当成荣耀而拼命争取。如同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最高等级的献祭。为了一种规范化的存在,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迎合这种规范。由来已久的规则,夸大人与人的差距,不停用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印证这个规则。她们很庆幸的片刻逃出这个体系,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对的——。小人物的叛逆也是局限的,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存耗尽最后一口气,是高贵的人否定对比的对象。她们的软弱更加凸显男性的有力和地位。她们被设定了格局,让后更加成为自己敲打自己的理由和动机。她们更加运用这种规则来约束自己。男性权利的规则被生产同时与女性一起永恒存在。女性的时代何时到来。女性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繁衍后代,性爱的快感,直到作为男性附属的财产,繁衍作为最高目标,新的权利形成并且渐渐取得认同。这变化是不知不觉的,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为了让女性活的更好,规则是为社会权利服务的。生命作为主体的一部分,面对更大的机遇。女人怎么变成人?怎么真正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与建立。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阿伦特,女人的劳动是一种基本社会活动,工作在养活自己中获得意义。

行动参与城市生活的运转。男人制定的规则之后,反复强化这个规则,变成是规则在管理女人,让女人过得更好。获得自我满足。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辨别女性地位的指标。因女人而开始的战争,保卫女人的战争,女人作为祸水。海伦的长达十年的战争,阶上马前死的杨玉环,女人是威胁,生命权利的角度来看。纳粹完美无缺的种族是可以定位成男性阶级。为了保证男性的地位,他们胆小恐惧,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需要制定一些制度来规范女人。男性与女性的战争一直无法消除,或明或暗。水晶的诱惑,物质化的生命。她们的职责是美,是需要被保护的当然需要顺从于保护者。披着生命保护的袈裟,口口声声念着普渡众生的法语。贱民的归宿。

 8 ) 帅就一个字。。。

影片精读上的大纲是这样写的:《碧波女贼》:女性、反叛与观影快感

帅女人+酷音乐,呵呵

影片讲述的是那样轰轰烈烈的一次越狱之旅,没有狗苟蝇营担惊受怕的东躲西藏,导演极其浪漫而理想化的让她们成了明星,像所有伟大的摇滚乐队一样,Bandit是那样的让人们疯狂。墙上出现她们相貌的涂鸦,架子上的CD空了又满,她们的相片是那样荣耀的宣传了,竟不是通过通缉令

片中的音乐段落拍摄很像MV,镜头的剪辑多用仰拍特写,很有感觉。

有意思的是,豆瓣中给出的7个tag中,最多的是“德国”,一篇评论中这样写“有明显的新德国电影的烙印,严谨而又明快的风格”。

女导演一直到影片最后的10分钟,在血色残阳之后,让这三个女贼在最后奔上舷梯时看到了警察,就像是终须醒来的梦,在她们扔掉手枪的同时,男警官叫响了喇叭。就好像开始时和她们基本同时越狱的那两个男罪犯的结局,最后女警官闭上眼睛留出的眼泪,导演不过是迟缓迟缓再迟缓的让我们看完音乐的绽放生命的绽放,然后不能再拖的把这个必然结局放到影片的结尾。她们是那么亲密,男人算什么,就算是安琪告密那又算什么,她们是如此的亲密无间,彼此依靠。

ps:每看到Luna就会想,她因武装抢劫入狱,她是不是有那样的一个布莱德呢
ps2:luna在车上跳着唱歌的样子很像迈克尔·杰克逊。。。
ps3:虽然一直很喜欢自弹自唱的民谣女歌手,但是在乐队中,我最喜欢鼓手:)
ps4:每到给影片归类的时候就会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所看片子的匮乏。。。很多片子都找不到同类。。。至于所说的德国风格,或许和《罗拉快跑》有些交集吧

 短评

女导演真够胆,真正演绎不屑任何规则,狂放不羁爱自由。当然现在看可能镜头语言比较幼稚MV化,但是那种自由造反的精神却依旧动人,这逼装得我给满分。并且,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没把几位主角设置成lesbian(虽然每一个看起来都man出天际),女权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女人妖魔化为厌男症。

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我们一生都与死亡相伴,直到它降临的那一刻”。在路上不断穿梭的女人是个经典&老派的女性电影模板,而一支越狱女子摇滚乐队的设定,给视听添加了充沛冲击。性别化的表达在这里是收缩了,只在四人背景介绍时略有营造,电影主题更多建立在摇滚上——对自由、恣意人生的追逐(作为麦格芬的圭亚那之行),受困于工作、家庭琐事的芸芸众生亦可同感。热爱生命暴躁伊朗妹、痴迷男人没主见贝斯、独来独往轻熟女鼓手、一往情深老太太键盘,甚至愣头青人质小哥,活色生香聚在一起有其妙反应,演员都活在角色状态里,音乐环节也不露怯。时不时插一句吐槽,“很少看到情侣在德国度蜜月!”。导演的拍法有痴狂劲,镜头旋转升降韵律舞动,剪辑凌厉躁动出人预料,调色浓烈虚幻情绪乖张,有歌舞片和MV化的段落,小哥配合的两个骚情段落也很魅惑。伊朗妹有露点

1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这是一场女权自由小众向男权桎梏主流抵抗的演绎..其实个人觉得所谓革命精神并不完全都是好的..过于纯粹和激烈的东西多少会带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化..触目惊心更好还是潜移默化更好..我永远倾向于后者..这片这么高的分..也许是因为太多人向往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但实质上..只不过是向往那种宣泄的快感而已

12分钟前
  • 劉圍觀
  • 还行

没有一少部分女人去杀人、放火,女性地位永远得不到提高。没有武力值,没有破坏性,拿什么跟别人谈权益。

1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绝对是我的菜啊!

1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OST很值得关注~ 另外可以学到很多脏话哦~

21分钟前
  • 卡羚
  • 推荐

女性主义的反叛流于表面,为了反叛而反叛,电影只能三星,原声五星,调情做爱场面性感度有四星!

26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死亡是一直伴我们左右的,直到有一天,你决定死去。” 女性是坚强而美丽的复杂生物。 可以为了别人活 也可以为了自己死。

29分钟前
  • y找到食粮
  • 推荐

不输末路狂花且更好看的片子,生命和音乐的绽放~

33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碧波女贼》是六年前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没找到下载的资源,作罢了。前几天在胖鸟电影网竟然看到这片子,下完扔盘里好久,今天还是抽空看了。这部电影特异之处就在于,它是越狱电影,也是公路电影,还是音乐电影,更重要的应该是它算是十足的女权电影。四位女性角色的自我追求贯穿始终。她们从入狱前到逃狱时,再到逃亡路上,一直在遭受着男权社会的非议。她们的所反所抗,就是当之无愧的“酷”吧。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一个女性怀揣着对社会的敌意去生活,那么她的压力太大了,我十分怕女孩子活成电影里这样,太奋不顾身,理想也会夭折。

3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太好看了。太激动了。我喜欢!

41分钟前
  • 14
  • 力荐

前半段好看到打滚儿。后半段看到其中之一开始恋爱脑,减分!再看到另一个开始跟男的勾搭,有媎妹为同一个男人反目成仇的迹象,减分。z但再到后面这个男的被轻而易举毫无留恋地丢下了,加分。太嗑电影里的女权媎妹乐队了。(ps:两个题外话,beats的logo貌似抄了这个乐队;爱乐之城堵车那段歌舞秀也貌似抄了这个电影的片段

46分钟前
  • Vivsion
  • 推荐

没有激情绽放的生命是悲哀的,短暂也要绚丽,活就要活得精彩~少见的德国女性片,电影原声音乐很赞~

47分钟前
  • 耳光大人
  • 力荐

这跟末路狂花应该总是拿来对比的,最为显著的女性电影,糅合了女性/犯罪/公路等各种因素,甚至里面出现的人质West也和Pitt的功能类似。其实细抠剧情有很多不现实的地方,表达理想主义的电影很多都不现实,如梦旅人。最喜欢泥中激情戏和片尾的两次颠倒蒙太奇的使用,叙事简洁并充满了美感,结构完整

5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其实这就是一个大MV,虽然是悲剧收尾,但看的很高兴,太适合我这种一看演出就自high的人了,其中两段激情戏也非常美啊,MV,就是MV!鉴于看的这么高兴,就不再计较剧情的不合理啦。

55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太“好看”了!摇滚、越狱、强盗、女性、逃亡、反抗……把这些关键词放置在几乎完全架空的屡次打破道德甚至法制的堪称梦幻或者传奇式的故事中用充满生机又酣畅淋漓的音乐和影像呈现出来,真的太“好看”了。来自四方的她们组成Bandits,在酒吧里、录影带中、跨海大桥上、摇滚音乐节中,被簇拥、被欢呼、被崇拜,这其实表达了每个人对自由的向往。

58分钟前
  • La~jum~bo
  • 力荐

又被击中了,主唱跟joying好像

1小时前
  • sepburgerqueen
  • 推荐

雕刻时光保定店(九九玫瑰88):Baby, Don't Forget to Catch Me

1小时前
  • Dasha
  • 力荐

非常好看! 公路题材一直是我最爱之一。炽热的音乐与色彩,宣泄着四位女主角的自由与叛逆。结尾实在太让人难忘了,有一种《末路狂花》般的潇洒与悲壮。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故事一般,叙述有待加强,不过管他呢,音乐很有感染力,桥上一幕,以及结尾的屋顶LIVE拍得很有乐感,。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