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你早

剧情片大陆1990

主演:马晓晴,王全安,贾宏声,金铁峰,李连义,江珊,翟春华

导演:张暖忻

播放地址

 剧照

北京,你早 剧照 NO.1北京,你早 剧照 NO.2北京,你早 剧照 NO.3北京,你早 剧照 NO.4北京,你早 剧照 NO.5北京,你早 剧照 NO.6北京,你早 剧照 NO.13北京,你早 剧照 NO.14北京,你早 剧照 NO.15北京,你早 剧照 NO.16北京,你早 剧照 NO.17北京,你早 剧照 NO.18北京,你早 剧照 NO.19北京,你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5 15:18

详细剧情

  改革开放初期,在北京一个寒冷的清晨。天还没亮,99路汽车售票员艾红(马晓晴 饰),与每天骑自行车接她一起上班的王朗(金铁峰 饰)来到车场。李队长(李连义 饰)给他们介绍新来的司机邹永强(王全安 饰)。王朗售票时积极热情,艾红却相反。她跟刚来不久的邹永强走的越来越近 。当 王朗又在老地方等艾红上班时,她没有出现。王朗到了车场发现她和邹永强有说有笑的,对他却很冷淡,王朗心里很不好受。永强的哥们是倒爷,出手大方阔绰。羡慕物质生活的艾红,她决心要辞职去挣大钱。艾红遇到了自称是新加坡留学生的陈明克(贾宏声 饰),他请她听歌,又送录音机、新衣服,还邀她去游玩,贪慕虚荣的艾红立马沦陷。不久她向永强提出了分手,永强因失恋的打击开车分神出了事故。艾红发现怀了孕,去找陈明克时却意外得知他是假留学生......

 长篇影评

 1 ) 文艺,就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

最好看的片子之一。有好的色调,好的对白,好的调度穿插,好的经营。整部片子连贯,流畅,像首好的曲子。除了几处灯光有造势之嫌以外,其余都平淡自然朴实,不修饰,不做作,不夸张,没有文艺腔,没有广告腔,也没刻意的抻镜头去模仿欧洲腔。所以,这个故事片,比纪录片更准确更精练的记录了那个时期,那个九〇亚运会前的北京,那个小民百姓刚体验到开放的中国。
编导捕捉现实、捕捉当下的功力,史上罕有。由此可见,体制、审查、院线、市场等,绝不是拍不出好片子的好借口。
该片境界可比小城之春,但格调却相当人民。
最后是个人的一点怀旧,与电影本身无关。北京的公汽就像巴黎的地铁。当时从新华街看电报大楼,还能望见西山。那会的马路是那么朴实。那会的女人虽然不那么女人,但那会的男人,的确真的很男人,那个劲头,那个表达方式,那套夹克、萝卜裤、胶鞋、白棉线袜的行头。头型更拧。
时过境迁。不变的只剩下南池子。

 2 ) 北京,你早!

看着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的北京城,内心只有一个字: “土”。那个时候的北京真土啊!没有雾霾天,却总是灰蒙蒙的调子,也许需要契合影片主题吧!土黄配红色的公交车是电影真正的主角。公交车见证了他们四个之间的相遇,相恋和相忘,期间的隔阂与和解也都发上在车上。同时公交车也载着众人,经历平凡而充满变数的每一天。这个流动的空间,把新到北京的移民的窘迫,势利骄傲的北京本地人,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售票员和公交车司机,还有社会闲散人员共聚一处,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众生相。 正式稳定的工作在艾红这样“眼界高,不安分”的姑娘眼中并非最好的归宿。“挣得多”是她一再强调的。她一再的更换男朋友,从同是售票员的王朗,到司机邹永强,再到假留学生克克,她永远选择那个能赚更多钱,能为她花更多钱的人。虽然现实给她上了一课:在闺蜜的办公室无所适从;被克克欺骗;但是为了能每天穿好看干净的衣裳,打扮漂亮,不再和各色人等对骂,她还是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结尾处她和克克做起了服装生意,脾气依旧火爆,毫不示弱,自己做老板赚钱的她似乎更加开心。说她拜金物质,也许吧!
但是试问哪个女孩子不会对有趣,文艺又帅气的克克谈恋爱呢?
老一辈依然惦念共产党的伟大和对个人职业与富足生活的成就,而年轻一代“不知足”的想赚更多的钱,想要更多的物质享受。年轻一代人之中,纨绔虚无主义者如克克,尽享生活,肆意妄为;敢想不敢做者如强子,对体制,父权依然心存基本的敬畏;目标单纯而小聪明一箩筐如王朗,即使职业选择被别人耻笑,却在生活中一直忠于自己的职业理想。车队队长父亲的说:“要不是党栽培你们,你能当上什么领导,你能开上那汽车,年轻人啊,生在福中不知福啊!”不禁又让我想起昨天和父母的通话。三十年了,电影里的父亲也许已经过世,当初和电影里的儿女们年纪差不多的母亲现在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说出的话却如出一辙。从首都到西部小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三十年后的深化改革时代,现代化和城市化尽管使角角落落的地方改变了模样,有些思想却根深蒂固,恒久流传。
影片中只有艾红和邹永强的家和家人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艾红只有一位咳嗽不止还患有脚气的爷爷,而她从始至终未跟老人有过一次面对面的谈话。邹永强接了父亲的班,安分守己做着公车司机的工作,跟父母的交流同样稀疏。他卧室白墙上的崔健的红色海报赫然醒目,相比起和父母交流,他似乎更愿意和吉他,二胡交流,而母亲却一再打断这种交流;父亲对他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给我丢脸,我干了三十年,从未出过什么差错”!家更像是一个学校,父母是冷淡的,履行着义务教育的老师。母亲一再告诉孩子,别拉二胡了,你吵到了其它人;别弹吉他了,打扮整齐出来见人;别再谈吉他了,给你爸倒洗脚水去。家庭是学习的延伸,教育出不出差错的人即可,而且这个人需要听从父母,在特定的年龄接受特定的安排,无论是工作还是婚姻。交流的匮乏,甚至是拒绝交流,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对生活的现状和未来无法言说却显而易见的分歧。然而,叛逆的孩子如克克,父母的不在场似乎解释了他自由的获得,同时也暗示了他的堕落。被强子和王朗痛扁之后,他终于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强子如同一个兄长,此处承担起维护家人,和家庭秩序的责任。

 3 ) 纵然我看过浮华城市,我的生活仍然似移动车厢内的一塘死水——《北京,你早》

剧情完整自然,富有生活气,能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想到剧情的发展,把自己代入成主角去思考。像是生活片拍的东西却不是财米油盐那般俗气,说是文艺片又并非虚无缥缈让人难以理解,分寸感把握的很好。看完之后不光会让人思考人生爱情,也会随着片名去思考城市发展的生活。结局比我想象的好一点,艾红找到了陈明克两人在一起了。 人物上艾红这个角色演的是相当有灵气,无论是外形气质还是动作言语生动得不行,让人看了非常可喜。不知道导演是以一种什么意图去刻画这个人物,是想批评她爱慕虚荣或是单纯无知。我对这个角色是很喜欢的。敢爱敢恨也当机立断,虽然有点傻白甜的气质但是一点不矫情一点不婊气。售票时与客人争执的那几段戏,看了是挺让人心疼的。艾红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坚韧强势然而面对无耻客人的调戏以及众人的嘲讽时,她还是脆弱的。我想他其实也很讨厌自己像个泼妇一样去和人家吵架,她也想优雅也想得体。邹永强这个角色在我眼里看来就是安于命运毫无生气的一个男人,他或许踏实可靠但是却没有什么魅力。他和会花言巧语的陈明克相比就像是男人们眼中的性感尤物和贤妻良母。所以艾红后来头也不回的离开他以至于被陈明克欺骗后也没有想过去找他,一点都不意外。当你的生活像一塘死水的时候,你会希望有人给你阳光希望水里的鱼能吐几个泡泡,你不会愿意听别人说现在挺好的,至少安稳啊至少没有大风大浪啊。陈明克这个人物我无法评价什么,艾红发现被他欺骗之后以至于后面坐车两人又在一起这段经历跳接的,所以感觉这个人物不完整。但是对他的感觉是要比邹永强好一点。

文章整体的思想感情算是开放的发散的,虽然把每个角色刻画的很鲜明但并没有给每个角色贴标签。整部片子只是在很自然的叙述,当然某些戏剧性的巧合的发生是集中在一起了,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片子通过艾红等一群人实际上是反映城市发展过程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通过公交车这个载体,他们穿梭于城市之中看着这个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看着街上的人的变化,然后他们被困在这样一个公交车之中过着百年如一日的生活。他们羡慕,他们想挣脱,可是他们不知道方法,他们也没有能力。可是他们可笑吗?他们只是被剥离了,他们只是想要表面上过的好一点有尊严一点罢了,然而他们每天早上起来去面对生活的时候还是要很有礼貌的被迫的说一句“北京,你早”北京,多么了不起。

 4 ) 回忆,你好

很早很小的时候看过,隐约记得大概是这个名字,甚至故事梗概也在记忆中模糊——一是很早之前不经意地看过,二是当时太小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影片的含义。
但是,有些事物,有些情节,一经印刻在心里或者和自己的某种感觉、经验契合,永远不会真正忘却,一经提示总会在心底飘摇。比如,这次在豆瓣找到这个影片,是在王佩“白板报”提到影片《青春祭》,提到导演的其它作品,提到《北京,你早》。大脑马上进行搜索。
对马晓晴和贾宏生表现的青年男女的感情,对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的生活,对“假行僧”粗犷深挚的歌声,记忆立刻伸出无数敏感的触角。
我要从南走到北……如果你真的爱上了我,就请你吻我的嘴。
这首歌激发了我对摇滚的好感,甚至成为“崔健民”兴冲冲的赶去看崔健的现场。
有些影片是需要一看再看的。

 5 ) 贾宏声啊,这回咱唠唠歌舞厅,成吗?

45:15贾宏声终于初登场了,一个激灵我就弹了起来,眼睛睁得像铜铃!看了快一堂课的土味男青年了,终于把你给等到了,真提神! 你别说,九零年的他,梳大背头戴墨镜,白衬衣搭一oversize西装,或者白T恤配一短打夹克儿,做旧牛仔裤踩双小白鞋,人高马大条子正,说话走心嗓子低沉,一脸特与生俱来的明媚忧伤,再能来两嗓子崔健,还真不能单怪人家小姑娘投怀送抱、甘愿委身。想想若回到自己愣头青的年岁,要是真碰着一这样儿的,呵呵,还真不好说。 不过,贾宏声这范儿,甭管搁哪儿搁什么时候,屁股后头应该长年都跟老鹰捉小鸡似的排一长队的小母鸡吧!搁现在就叫一行走的荷尔蒙。 唱《假行僧》那场戏,虽然现在看忒土,要不是贾宏声演的还真想快进,但也真给我一把拽回爸妈年轻那会儿关于歌舞厅的记忆了。想来中国人的表演欲和娱乐精神,真是与生俱来,且很有特色,尽管碍于时代,总夹杂着些许羞涩而从众的味道。 记得那时我七八岁吧,暑假跟我妈到厂里上班,周末下了班,一群男男女女捯饬得特精神,雀跃得不行,叽叽喳喳蹬着自行车往舞场赶,想想我妈那也是没办法,甩不掉我,只能带着,于是乎我一小孩儿就这么生猛地一脚踏进了大人的朋友圈。 那时候歌舞厅挺光明正大的,严肃活泼,也没什么严格规定,孩子有大人带着就成,男女老少买了票都让进。虽说有少数像我妈这样的“不自觉”的大人会带小孩儿入场,但场子里那满满的红尘味依旧能呛你一脸,那种神秘又猎奇的劲儿倍儿足! 拨开厚重的皮质门帘,忽的从光天化日踏进这昏暗迷蒙里,眼睛还真需要点儿时间适应,但心跳绝对是一秒对接,准确地说是人还没跨进来,心就飞扑进这花花小世界了。 音乐很响,慢三慢四、快三快四、恰恰伦巴……一曲接一曲,没有停歇。猛地,躁动的迪斯科来了,红色绿色的舞台灯扫过来,黑压压的人堆里瞬时泛起了光彩,男男女女或大步流星或小心翼翼,牵着手揽着腰,片刻就填满了原本寂寥的舞池。五光十色中,害羞、激动、显摆、慌张……说不清的暧昧的味道。 那时候的歌舞厅,中心一定是舞池,或圆或方,舞池的中心,一定得吊一盏银白色迪斯科球,和着音乐和射灯转起来,扑闪扑闪的,场子里洒满绚烂的金属光芒,那才叫派! 舞池的外围环一圈雅座。对,那时候就这么称呼。雅座,有的是一小茶几配四五张圆背矮沙发椅(我小时候特爱坐那个,家里没有的,坐垫靠背都软包的,宽大舒适,不高不矮正正好),有的是长方玻璃桌两面对摆一张长条立式高背沙发(这种沙发就不舒服,背打的太直,坐垫窄小,跟坐凳子似的,一点都不能慵懒),贴墙边往往还会放一圈靠背椅,排不上雅座的或者遛单的可以坐那儿稍事休息。这就有点儿现在夜场闹吧卡座和散台的意思。 歌舞厅里除了能跳舞,在几场舞之间还会穿插几首歌的时间,客人可以点歌唱卡拉OK。一般大众舞厅不用花钱,但得排队。写小纸条递到调音室,排到你了,从调音室的小窗口领过话筒就得上。站舞池里,跟着伴奏,被全场舞客环绕,开始你的表演。有时候要求高的客人还会嫌舞厅的伴奏不好,怕影响发挥,自带伴奏碟的,那绝对是老手。 说实话,在这种大厅式的卡拉OK唱歌,众目睽睽下,真得有两把刷子,考验唱功的同时,还真挺考验人的胆识,心理素质不硬的菜鸟新手,十有八九手发抖、声发颤。若唱得巨难听长得又不称头,现场观众的反应就够你瞧的。虽然那时候人的素质还可以,没见过哄人下台的,但斜眼、皱眉、咂嘴、抽烟、上厕所的,我是见过不少。 那时大多数歌舞厅没有大屏幕,只有一个很小的monitor立在舞池边缘,用来播放mtv画面,你要是就站它旁边眼睛盯着歌词照着唱,那就逊毙了。不过大多数人初登台,都很生涩,一手拿话筒,另一只手就不知道往哪儿放,脚也不知道该怎么站,浑身僵硬的跟电线杆子似的,看得人紧张的不行。

偶有些高手、老手出没,造型绝对是捯饬过的,台风都是天王巨星范儿,大模大样地朝舞池中间一站定,从前奏的情绪酝酿,到A段的铺陈,再到B段高潮部分,连手势加表情,都演绎得相当到位。往往一曲未完就掌声欢动,那完全是人群被歌声感染而自发的掌声!更有甚者,唱到特别华彩的片段,舞客里真会有主动上台领舞的,陆陆续续又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舞池,伴随他的歌声共舞一曲,热烈极了。前一曲唱罢,排在后面的人或忐忑不安或斗志昂扬,格外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热忱真不亚于“好声音”pk赛。 那时的卡拉OK金曲,别的不说,有两首代表作你肯定得认,独唱是毛宁的《涛声依旧》,对唱是杨钰莹毛宁的《心雨》,可谓从南火到北,不信问问爸妈!但凡要能唱个张学友、谭咏麟有模有样的,那是洋气的不得了的,很惹眼的。一场下来,火爆的金曲,往往听不止一遍,因为个个都会唱、个个又都不服啊。也得亏了调音室里的大佬,很有技巧地给他们隔开,避免年轻人们直接踢馆杠上惹是生非。 那时候周末的下午场接晚场,很多歌舞厅都不带停的,只要生意火爆,管它白天黑夜,按点卖票就成。舞客们跳累了、唱渴了怎么办,吃喝全在歌舞厅小卖部解决。但那时候不兴喝酒,也没有炸薯条鸡翅膀的,瓜子花生唱主角;茶水是标配,按杯算,可添水,现在叫续杯;粒粒橙、雪碧、可乐绝对是高配,摆一桌瓶瓶罐罐的,特有派头。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人们,配上那样的娱乐生态,真是又单纯又真诚,热情纯粹得可爱。 关于九零年代初歌舞厅的记忆,虽只是整个童年生活的点滴,但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却是和成年人最平等最和平的一次对视。虽还是隔窗相望,但里头的气息早已扑面而来,懵懂的我只顾迫不及待地睁大眼睛张开耳朵,拥抱这所有的包罗万象,新奇、刺激、又有趣。 至于这里头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究竟是看得懂的鸳鸯蝴蝶,还是看不懂的滚滚红尘,那都是很后来才用去琢磨的事儿了。 长大后,偶尔周末夏夜的晚风吹起,我还会回想起坐我妈自行车后座儿上,看着那群花儿一样的年轻人,一路欢笑一路飞驰,又拉风又兴奋的感觉。 接个电话的功夫,顺道儿转头看了看厨房里忙活的老妈,里屋闭目养神盘珠子的老爸……

白衬衫、花裙子的清纯岁月,终究是过去了……

 6 ) 《北京,你早》:怀念旧日的黎明和黄昏

(作孽啊。本来应该写论文的,结果一个不小心又看了电影,今天的论文计划怕是难以完成了。既然兴致所至,索性涂鸦两笔吧,也算是致敬昨日的时光了。)

8.75/10

这部片子对我来说真是太怀旧了。三门两段的红色公交车,两个售票员,5分钱一张票,糖饼,画着金鱼花瓣的瓷碗,BP机,炉子下面的蜂窝煤,地上凹凸不平的泥砖,京广中心,古观象台,赛特大厦,老秀水街,养鸟,亚运会,商场里的售货员,人们的讲话习惯,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让我瞬间回到小学时代,我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坐在公交车里向外看,看到的就是这种景象。那个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太多的修饰,看上去特别暗,雾蒙蒙的,看不清,即便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就算穿上西服带上金表,身上也还透着那么点土气。那个时候,哪家店面随便在门口挂上一截日光灯管,就够让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小屁孩溜溜儿地天天下学的时候站住脚瞅上两眼了,那种东西在当下早就被更刺眼的霓虹灯取代了。每个人每天也都挤公交上下班,奔着理想,忙前忙后,可是那和现在的奔不太一样,那时候大家就是单纯地在奔,有生活的气息地奔,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好日子在奔。和现在那些听得一清二楚的吵闹声喇叭声喧哗声不一样,那时候的人们在起早贪黑地奔的时候,空气里有的只是泛着砖瓦味的潮气,晨钟暮鼓的回响是朦胧的,被这个城市的一种积淀所阻挡着,让我一时听不清楚,想要寻觅。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戒备地羡慕和接受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脊梁骨是被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撑起来的,没有拜倒在任何激流之前,那是单纯带来的蒙昧,而不是物欲治下的无知。现金流还没有把这个城市若即若离的韵味一股脑儿冲刷殆尽,多数人的脸上还没挂着山珍海味揣出来的横肉。Idealism后遗症还残留在那时候人们的身上。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以黎明和黄昏作为开始和结束,和现实生活中这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差不多,还没开始多久,马上就消逝了。

该说说电影了。故事方面,它太散了,不是我的菜,虽然我知道很多桥段是编剧有意拖一拖剧情,来把那种朦胧的气息铺陈一下。也许在我看来,拖拽这种气息的不应该是台词,而是画面和音乐,毕竟在张暖忻导演的这样一部视觉语言的变化并不丰富的作品里,表演承担着独一无二的讲述剧情的任务,如果连渲染气氛的任务也要来分台词的一杯羹,很容易打散故事的发展。相比之下,还是《上车,走吧》里句句紧扣一个故事核心的爽利让我更欢喜,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我真是太喜欢《上车,走吧》了。构图上做到了不动声色,不让我出戏,人物在画面里能分清主次,实属不易了。马晓晴天生就是个叛逆的姑娘,她的表现很好。王全安紧锁的眉头很有感觉,能演戏到如此的程度,当导演的时候应该就会得心应手得多。贾宏声还没吸毒,不过他出入歌舞厅和勾搭女孩的范儿相当活络。回想起冯远征曾经提到的,在他还没考上中戏的时候,就被导演招到《青春祭》里当演员了,可见张暖忻导演选演员的功力很不一般。

 7 ) 昨天

内会儿都住的是平房,家家没暖气,生一炉子,上面还烤着馒头花卷包子什么的,每隔一两个星期还得打一回烟筒,打完了整个人就像是矿山里刨出来似的。


公交车当时还是卖票的,一小条儿,几毛的都有,座椅是海绵外面包着塑料垫子的那种,有时候坐公交无聊了就抠座椅上的海绵玩儿。


当时就对售票员印象不好,觉得对人老是没耐心,把人像赶动物一样,我妈就没少在公交上吵架,事实上拌几句嘴之后,也没听说过出了什么恶性事件。


生孩子人流反正是出人命一类的事儿还要单位证明,我就见过那么一张流产的介绍信。


国营商店还都是铝合金的玻璃柜台,挑东西的时候还总得让售货员来拿一下,对了,那会儿还叫百货公司,买之前还得毕恭毕敬的义正词严一句:同志,请帮我拿一下xxx。


结婚可是全院儿人的大事,老奶奶们倾巢出动,这个忙着帮做饭,内个忙着发糖,隔壁的小伙子们还赶紧帮忙搬东西,那时候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祝福。新人的脸上也像桃花儿一样。


没学上不要紧,反正可以进工厂走社会嘛,虽然书念不成了,但是总归有别的路子可以发挥能量的。就像新华字典那句“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当时是两车道,有条件的是四车道,可是永远也不会堵车,永远是几辆自行车和老式的公交,反而在今天的八车道上,常常被堵得前列腺肿胀。


还得说说公交,公交门是推拉的,人走慢了经常会被挤住,车外形永远有着红色或蓝色的条纹,车有足够长,像一节火车车厢,还都带着大通道。


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冬天都差不多,一到冬天了到处朦朦胧胧的,太阳光柔和下来,只有人迷幻不清的脸和哈出的白气,车辆被一团团氤氲的光雾包围着,散开。


那会儿也没有奥运会,只有亚运会。




再说说电影一些扯淡:
导演张暖忻95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四十多岁,汪曾祺书挽联“繁花此日成春祭,云水他乡梦白鸥”。不得不说导演挑演员的眼光非常独到,包括后来冯远征也是张导演看上的。

马晓晴觉得眼熟,后来想起来她演过87版红楼梦,之后她不拍电影了,离开了北京,有段时间一谈到电影她就恶心,想吐。后来想走导演路子,也没什么反响。

同样看到自己过去的片子就恶心的贾宏声最后还是没坚持住,列侬的儿子吸毒了,进精神病院了,最终在2010年跳楼飞了,虽然有时候感觉他有些做作,但我还是喜欢他。

王全安倒是后来在导演的路子上走的更远,好过余男最后娶了张雨绮,今年大热的《白鹿原》就出自他的手笔,只不过因为叙事角度和自家媳妇儿以及剪刀手的关系,让这部电影难以评价。

同样是中戏表演87届的金铁峰之后泯然于众人,就算出现也认不出来了,江珊倒是成了电视剧大户,还唱过歌,倒是我妈有阵子看过她的不少电视剧。

将近二十三年快过去了,太阳依然升起来了,北京,你早。
都变了!

以前的美好已然消失殆尽,可为何它的香气还经久不散?

 短评

姑娘跟每天来接她上班的售票员同事好着,结果接上班的干不过给姑娘买50块钱一条裙子的司机王全安(就是那个导演),买裙子的司机又干不过会在舞厅唱《假行僧》的贾宏声。故事表达了近30年前,年轻人面对“是不是要为钱而奋斗”的迷茫。30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正在为“强迫吃屎”而迷茫。

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喜欢这部电影,特有感情,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些行将被忘却的人的人生。时间的维度在明暗之间显得特别的残酷。无论是电影的内容,还是里面的演员,都让人感慨丛生。他们走过了,他们离去了,带着不可复制的岁月,现在,轮到我们了,多年以后,我们的流逝又是怎样一种被记忆呢。

12分钟前
  • 影随茵动
  • 推荐

原来王全安那会儿那么帅,原来贾宏声还是婴儿肥的美好少年,清爽干净,娇而不嗔==

13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听说了吗,现在北京可有28个亿万元户了。

1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那时候北京还没那么多高楼大厦,人们还是质朴又天真。那时候王全安还不是大导演,贾宏声还没有死,马晓晴的大肉脸还是美的标准......好强烈的对比。

16分钟前
  • 喃梨
  • 推荐

北京公交站牌二十余年未变风格,感动。

1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那个时代的北京青年,以及少女杀手贾宏声。看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路遥的《人生》。自己也即将迈入社会,更能体会人物做出的选择。心眼儿不坏,只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却不断被生活伤害。——我们不都是这样吗?观感特别舒服,视听分析那套工具完全被我抛之脑后。好片就是能激起生命经验,让观众全程投入。

2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张暖忻去世了,王全安和余男分手娶了张雨绮,马晓晴不演戏了,贾宏声自杀了。电影结束了,生活在继续。

25分钟前
  • 空空如也
  • 还行

越到后面越好看,故事叙述地流畅又自然,贾宏声很帅,不过演了个最后被暴打的坏人,最后俩人一前一后走在大街上洒水车过来的时候,画面太美了

26分钟前
  • 三层保暖
  • 推荐

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深深记着单车一晃而过的镜头,当然,还有假行僧灯火恍惚的一段。

31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贾宏声真帅啊,马晓晴放现在出道,还能这么出名吗?看片子时候想,贾宏声这样的才能在新北京混得好,可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实巴交的司机居然是今天的王全安。现实跟戏剧真是混乱。

33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的意外怀孕或许会更好。女性在追求经济独立、情感自主的道路上,不该总是以“意外怀孕”为结局。片子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上映,那时的王全安还很嫩,那时的贾宏声帅得惊为天人。25年过去了,再看现如今的北京城,有时候生活似乎并没有改变,只是那些人,都不再是从前的了。

38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90年代初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是结尾硬要说完似的,不说完更好(或许也是被迫的...)。贾宏声可真帅... 王全安当年毕竟也一头秀发,物是人非唉

3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如果你也喜欢贾樟柯的《站台》那么绝不能错过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没想到一位51岁高龄的女性能够通过公交车这一载体,如此真实地捕捉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上关于理想、金钱和爱情的种种变化。尤其是通过影像使得贾宏声、马晓晴、王全安的青春风华正茂时期得以永远保存,今天看来真是感慨万分

42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2019-8-31重看;那时的公交车那么长,那时一辆车上有两个售票员,那时女孩的脸不是锥子,那时男孩的眼神足够明亮。经济转型期的人们真如早班车一般充满勃发的愿望,任何挫折只要被晨曦中的水一洒,便能恢复劲头。被贾宏声帅倒(堪称国内最具个人魅力的演员),王全安可以加入「被导演生涯耽误的演员」协会。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果断五星。张暖忻的长镜头调度颇为精到,跟《本命年》一样,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态被精确地记录下来。当然最大的亮点是王全安的表演,萌得惊天动地。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⒈来北京参加电影节的第二天早上,如计划观看了《北京,你早》;⒉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的生活故事,联想到《上车走吧》+《帕特森》,哎,可惜如今国产电影里关注民生的作品越来越少了;⒊李队长的爸爸给儿子擦屁股→李队长叫同事把车窗擦干净点,这个转场设计觉得好妙好有趣;⒋邹永强→王全安 ,惊喜!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90年那时候,人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金钱资本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厚颜无耻,至少还有犹豫,尽管这犹豫可能是胆怯,却也是碍于良心。但这样的犹豫还是太孱弱,瞬间被浩浩荡荡的时代卷入,无影无踪。

49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真是恍若隔世啊。估计又得好几天回不过神来。贾宏声真挺帅的。

54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张暖忻的《北京,你早》真棒,亲切的生活气息,很踏实,即将全面降临的商业时代前夜,破旧的老公交,幽暗的胡同,天上吱吱响亮的鸽哨,迷迷瞪瞪的青年,又土又时髦。马晓晴的傻乎劲儿沿袭到了《编辑部的故事》里小保姆身上;江珊的熟女味道带到了《过把瘾》里头。贾宏声痞到天国了。王全安成大导演了。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