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

爱情片台湾2015

主演:任贤齐,贾静雯,石知田,程予希,杨淇,郑暐达,邵雨薇,孙鹏,王道,应采灵,庹宗华,王宇婕,包小柏,黄嘉千,品冠

导演:周格泰

播放地址

 剧照

十七岁 剧照 NO.1十七岁 剧照 NO.2十七岁 剧照 NO.3十七岁 剧照 NO.4十七岁 剧照 NO.5十七岁 剧照 NO.6十七岁 剧照 NO.13十七岁 剧照 NO.14十七岁 剧照 NO.15十七岁 剧照 NO.16十七岁 剧照 NO.17十七岁 剧照 NO.18十七岁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27 00:52

详细剧情

  1983年夏日,17岁的林克铭(石知田 饰)和王蕾(程予希 饰)因为一场英文演讲比赛结识,懵懂的情感就此发芽。然而一次年少轻狂的意外,硬生生地将两人分离,也浇灭了初恋热血的悸动,甚至没有来得及告别,还没有开始就要说再见的初恋,就在这首Bee Gees的《First of May》中结束。  20多年后,45岁的王蕾(贾静雯 饰)的女儿,同样17岁的白白(程予希 饰)令他们的人生再度交错,45岁的林克铭(任贤齐 饰)收到网上传来的一封信,一封似是迟来的、王蕾的信,让他再度忆起,那份纯情的年少时光、那段属于十七岁的狂妄,还有那份寂寞的遗憾。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特殊的年纪将会有特殊的意义,17岁的白白,也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困惑,面对心仪的男生和最好的姐妹,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无奈围城与希望人生

如今提及所谓“第六代”和随之而来的若干人名片名的时候,从欧罗巴骄傲运回的各异的奖杯,与在票房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烈的境遇,可以同时被人们想起;而号称同情苦难或关注新锐的人们于此找到的共鸣,和所谓呼唤真实或找寻希望的人们对其提出的质疑,也显得同样有力。
而这里想要提及的人名无疑属于这一行列——王小帅;片名也同样如此——《十七岁的单车》。可能都是太陈旧的话题。
想起第一次看本片,不知算不算幸运,大抵是十七岁光景。后来,生活的轨迹转移至北京,再看时,才注意到原来英文版的片名便舍弃了年岁的限定——《BEI JING BICYCLE》;解禁后重获新生,中文版也一同变作了《北京单车》。而立交桥、红绿灯、穿梭的人流、模糊可见“北京”字样的标牌,很多似曾相识的景致,不得不让人出离于最初看片子时执着的对所谓“残酷青春”的关注,而把目光落于城市本身。
很多人提及影片,对其是否深受《偷自行车的人》一片影响这点不置可否,而一些人的态度是,至少安东•里奇找寻自行车的经过是“向外”折射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状的,而小贵小坚和旁的人们则“向内”展现了两个男孩成长的心灵历程。但毕竟导演也有游离于年岁和地域之间的表达,年轻的创痛背后,一定还有一种从城市内核奔涌而出,波及每个人的力量震动着我们。
钱钟书关于“冲进来”与“走出去”的“围城”理论为太多人熟知。而当我们抛开各种奇妙的比喻,言及城市实体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钱老的话在这里要略作修改。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毫无疑问的。只是这并非撕开口子向内钻那般容易,入城证暂住证等等这些都只是最浅显的表征。丝丝相扣的融入终究不同于简单机械的混同,而更多怀揣梦想而来的人们,之于城市,更像油和水的混合,而没有糖与水的相溶。
但“城里的人想走进去”却不尽然。自然今天叫嚷着返璞归真的大有人在,冲破世俗也罢,重返自然也罢,很多终究是现世中忙碌而疲惫的人们闲暇时的幻想。《甲方乙方》中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尤老板,到底是低估了清汤寡面的日子,即便“走出去”的人也大都是想回归的。这么说来,城里有挣扎在边缘的劳苦大众,也有疲命于顶层的俊杰精英;前者终究难以出离苦难,是生活之不幸;后者间或幻想远离尘世,是内心之无奈。
因此,不想就“第六代”们对故去生活的珍藏和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妄加评点,也不想过多言及所谓青春破碎与错位的沉重话题,更想说说和单车一样穿梭于城市又隐没于城市的人们灰色或暖色的记忆。林立的高楼和奔涌的车流中,究竟有多少并不属于它的个体,还是从根本上说,我们在这一点上都一样的无奈呢?

“向心”与“离心”——“外来人”与“边缘人”
同住的杂货铺主对着小贵的单车连呼啧啧,这实在是份如意的差事;豪华的大堂,绚丽的灯光,惹得人晕头转向的旋转门,还有让人“撒不出尿”的厕所音乐,似乎用“天堂”形容也不为过;时装、口红、高跟鞋,独处时的冷艳、走路时的高傲,即使是自己虚构的,红琴到底靠着保姆的身份,沾染了主人的荣光。片断交织,依稀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外来人”“向心”的理由。
这些外来的人们,一方面,很多事,他们不在意。从影片伊始应聘快递员的农民工接受审讯般的问话,到最终小贵扛着破烂的单车穿过瞬间停滞的人流,他们所处的生活层面和旁人观望的眼光一直无多少改变。卑微也罢,被漠视也罢,遭鄙夷也罢,这也应当是现实中外来人口于都市的生存常态。但这种境遇并不妨碍他们于此留存并尽力挣扎攀升,更不妨碍更多外围的人对城内生活的渴望。丢车误事被开除以后,小贵留着泪求经理收留。我们毫无理由怀疑眼泪的真诚。而如果把这种真诚放大,大抵可观望到他们渴求被整个城市包容的执著。
另一方面,更多事,他们不懂得。最简单的例子,城市生活的太多物件,只是物件罢了,只是符号罢了。譬如发给快递员的自行车,不管被经理说得怎么天花乱坠,也只是种工具。但小贵不明白业务本身比工具重要得多。都市化浪潮迸发的巨大的吸引力,也伴随着大量“欲望化物象”,小贵和同行的人们,只能选择“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依身现代都市空间的欲望附着物” 。最初的闯入源于欲望的驱使,但日后的环境,终究没有给他们寻到移植欲望的沃土。
“向心”的姿态,这样建构于他们对城市的全部理解上。
而他们的秉性又过于单纯,正如这种理解本身的单纯一样。影片中出自不同人之口形容小贵的那个“轴”字,应该是最精辟的注解。生性固执,但找不准执著的对象,所以无端为一部单车找寻;甘于沉默,但误会总是接踵而来,所以丢车、所以被拘、所以挨打。
影片开头,经理以慈善家的姿态告诉一群已洗过澡、理过发、齐整干净的快递员:“从明天起,你们就是这个城市的‘骆驼祥子’了……”祥子,这个被很多北京人拿来自比的形象,最初是这般呈现于老舍笔端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自私的,堕落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大抵就是这群“向心”的人们的不幸。
同样,仅仅因为一部车,小坚和父亲反目,与女友短暂相处后分手,跟人争执动粗,被人打得遍体鳞伤连站立的气力也没有。当然,间或也有单车上耍宝的兴奋,有因车而起的美妙邂逅,有游艺厅的绚丽,有兄弟场的仗义。但二者凌乱的穿插,还是让人很难在肢解的幸福中舒畅起来。
贾樟柯在谈及《小武》时,提到了“边缘或者中心”的问题,谈到了“边缘人”应该有的命运,谈到“边缘”与“中心”不可割裂的联系 。所谓“边缘人”的“离心”,终究不是什么主观使然的事情。欲望的萌动,在都市的光纤下日益膨胀,谁都不可免俗。但当他们生命本能的释放方式与都市的运转系统发生了微小的抵牾,就会在某一切点上被迅速抛离出去,失散于都市文明的图景之外。
片中有两个细节,一是小坚与父亲冲突后,独自坐在屋顶的天台上。继母带来的妹妹过来安慰,一个刚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说话方式机械得如同背书。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什么。但不合时宜的近于滑稽的语调,却让人不禁酸楚起来。就像全家紧巴着的生活开销和凌乱着的日常起居那样,出离了平和安适的生活常态。但所谓“常态”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二是孩子们飙车、吹牛、斗嘴、打架的地方,是一处施工中的高楼。他们在未完成的世界里找寻梦想,如同他们在城市的边缘眺望莫名的远方。
城市太大,人群太杂,旁的人们无暇顾及游走于外缘的这一群,于是,放逐有了最完美的借口。而父辈“离心”的危机也总会沿袭着流传给后来的人们。小坚妹妹那样考上重点出人头地了,是否真的可以让家族世代摆脱边缘化的危机?恐怕未必。
当然,正是因为有追寻梦想和逃避放逐的可能,“离心”的这一群还在城墙的包围中游走,还会为未完成的和不可知的生活奔走。还会有“另外一种更为强大的现代性承诺”将他们重新吸附到“都市化的欲望黑洞中” 。
这大抵就是这群“离心”的人们的悲哀。
某种意义上说,似乎这两群人相似得很。“边缘人”无疑也具备“向心”的特征,“外来人”则更有“离心”的理由。不少人愿意把他们置于同一层面观望,用他们共同表达“都市漂流” 的无奈,或者“突围中心” 的艰难。但从本质上说,他们的游离与坚守并不能完全等同。
小贵们因为“无知”而受挫,也因为“无知”而兴奋。初来乍到时的热情转嫁到他们对城市的全部认同上而稍显幼稚单纯,而即便一些时日之后,他们仍旧不会真正读懂最简单现实的某些物质实体之外的整个世界。快递公司的老总指着北京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色块和线条,命令那群守着单车过活的人们清楚地记住每一处里弄街角。但纵然能用车轮甚至双脚完整地丈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仍旧只能接受单纯的幸福或者莫名的惩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在有形与无形的拒绝之后,仍旧固执而快乐地奔跑,向着他们心中最核心的方向。就像那个杂货摊主从一角窥望落地玻璃后面红琴冷漠而游离的眼光时所说的:“我要住那么好的房子,我就天天喝糖水,红糖水;一天三顿,顿顿吃排骨面。”说到底,他们是易于满足的一群。
而小坚们在清晰的记忆和清醒的现实面前生活,十几岁的孩子也会悉数指责多少年来大人的屡次食言,而父亲的一记耳光是颜面尽失的恼怒也有难以应答的无奈。当然年轻的孩子们仍旧只能简单地想象和期待某一时期的幸福,譬如错过初吻的单纯爱情,譬如玩转车轮的潇洒帅气。但天台上小坚的灰黄苍凉的眼神,几乎可以让我们透过时空延展出父亲神情里的衰老和无奈。同样,他们对于疼痛和伤害的预感也清楚而麻木。影片末尾,小坚一块板砖拍向抢走女友的大欢,自然能想到这之后自己不可避免的一顿拳脚。很像王小帅怀念往事时甚至略有些得意地提及打架拍砖之后平静地等待头破血流的记忆 。而这一段里,小贵也莫名地跟着受难。只是他与单车的这次遭遇,大抵是他之前想象不到,之后很长时间里也理解不了的。就像最终,抱起单车独自行走,谁也不知道他要去何方。
而这样两个群体,在片中被一辆单车,准确的说是被“偷”拉扯到了一起。但几次偷窃、失踪和重新追回,却又不尽相同。对于小坚来说,车不是偷的是在旧货市场买的;钱也不算偷的因为该他买车的钱就当由他支配;而当归他所有的单车不翼而飞,他的权力范围遭到侵犯就理应惩罚那个侵犯者——这一切显得理直气壮。小贵则截然不同,他认得自己的车,但依靠着一个谁都不能证明与相信的记号;他找到丢失的车骑上就跑,面对他人的责难却只会说一句“这是我的车”;而当小坚的一群仗义兄弟用拳脚教训他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抱着单车嚎啕,即便旁人还算公允地开出以钱换车或者以车换钱的条件也只是摇头——他还是只会固执地沉默。
这种本性上的分别也让我们看到,纵然同徘徊于生活底层,“外来人”们还是会用仰视的目光谨慎地端详,“边缘人”们还是可以用扫视的神情骄傲地观望。
小贵们到底还只会辨识所谓城里城外的分别,就好像一日三餐的红糖水排骨面和鸡尾酒法国餐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于一类;而不管施于谁的身上,高跟鞋的响声从远及近就足以让他们神经紧张。因为他们可以触及城市的下缘却永远不知道上限在何方。就好像离地几千米的大气层和外太空浩渺的星河在我们看来同属于天空一样。
而小坚们终究可以在“外来人”的无知神情中找寻到安慰。同样面对一部单车,他和他的同伴们在弱不经风的小贵面前也可以趾高气扬起来。他的一个兄弟愤愤地说:“咱从没受过这气。”很显然,不仅因为事情本身,更因为施事的对象。
施工中的高楼上,一个城里的孩子递给小贵一支烟,并且不无轻蔑地看他呛得说不出半句话来。但后来,也是一支烟,在阴湿的雨季,被打着伞的大欢用几乎同样的动作和神情塞进了浑身湿透的小坚嘴里,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卑微和不幸并无太多分别。
跳跃的主旋律再次响起,我们看到小贵一如既往飞驰于北京的大街上,而浅浅的笑意伴着自信渐渐爬上了他的面容,这几乎是影片中对他仅有的一个仰拍镜头。
同样一辆单车上,和男孩儿爱情一样短暂的舒缓悠长的调子,连同阳光,以及小坚手中挥舞的校服和脸上的表情一道,灿烂得让人心跟着欢愉起来。这似乎也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处亮色之一。
两个孩子的幸运与不幸,都在单车上找到了联结。而前者,似乎又被吝啬的导演毫不怜惜地削减了。因此,很多人在这里找寻到了残酷而错位的青春,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的记忆,是属于王小帅的主观的真实。但我也愿意相信,在青春之外,所谓无端地或者平静地受难,该是所有“向心”或“离心”者都回避不及的现实。
片尾,遍体鳞伤的小贵和小坚相视,缓缓起身。小贵也抄起一块砖砸向了大欢的同伙。尽管血腥和残酷的镜头让人很不舒服,但到底是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没有言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沉默之外的冲动。尽管这一次,理由也不过是被无端砸烂了的单车,他也只是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选择生活。
朝向阳光而灼伤,背离阳光而冻僵,他们走得小心翼翼,步履艰难。但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最后找到希望。一切车流为他们停止,不知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

“向心”“离心”与“中心”——“底层”与“上流”
片中所谓的“中心”指向谁,似乎不很好界定,但至少,浴室里被一群按摩师拉扯着的不见面容的“张先生”,轿车前对把戏揭穿后的红琴冷漠注视着的浓妆华服的母女,还有那个整日训斥人偶然也被人训斥的快递公司老板,等等这些,大概都可以涵纳于其中罢。
不同层面的人们的对话,在影片中被放置在特殊的视觉范围内——尽管这样的模式也因仿照前人的痕迹过重而受责难——这里不想过多评判这一手法本身,而是想谈谈“看”与“被看”之后深藏的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
首先是底层者对高处的窥望。
小贵和杂货摊主的视线越过矮墙头,在狭小的缝隙间远远地仰视对面高楼落地窗前,冷艳的都市女郎高傲地来回踱步。但“这种偷窥行为并不适合于劳拉•莫尔维女性主义式的‘视觉快感’批判机制,相反更像是都市仿像消费系统与民间世界一场不期然的欲望共谋。” 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冲进城时怀揣最原初的欲望冲动,而这次窥探显然潜藏着民间世界对都市未来的向往。当然,乔装后的小保姆在窗前来回走秀与频频出入店铺打酱油并且将高跟鞋弄得踢嗒作响时,无疑也在他人狂热的眼光中找到了一丝高贵身份的假想性满足。
小贵走进一家高档宾馆的大堂,高高的天花板,顶灯锃亮的金属色上,清楚地印着他抬头时的眼神。似乎在一开始就预示着这种自下而上的仰望与自上而下的俯视的不可避免。
然后是上层人对其余众生的眼光。
几乎每一个这样身份的角色,都只见背影、侧脸甚至单纯的画外音。我相信他们并非表达的主体,但这应该也是导演心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应当被放置的环境与视角。
影片开头一张张苍老或年轻的脸,面对一个不见面容的严苛冷漠的声音,却都笑脸盈盈,因为这里有他们生存下去的理由;在澡堂晕头转向了半天又被稀里糊涂地带去洗澡,接着小贵面对的是与侧身而立的张经理的草草对话;而抱着翻遍北京城才寻到的单车瘫睡在公司门口,他的姿态和神情也全然暴露在经理等众人诧异而鄙夷的目光下。
民间对都市的张望通常表现为“无伤大雅的戏剧性‘偷窥’”,然而都市对民间的“看”则充满了“怀疑与压迫性力量” 。
说到底,这些也还都是底层民众的悲哀。而反观那些潇洒于上流的人们,无奈同样难以幸免。
太多人白天生活在华丽的包裹之中,但他们也都只是看客罢了。浴室前台温婉美丽的女孩儿,大概也不过是个打工挣钱以度日的底层丫头。面对一串误会后小贵洗了澡却付不了账一事,也只能惶恐地一遍遍重复“可是……你洗了澡就得交钱”。快递公司的女会计对着小贵等人趾高气扬的潇洒到了老板面前全部化作点头哈腰的奉承。她所能指点的江山委实有限。而小保姆红琴,纵然把美艳的外表和冷酷的表情装饰到极致,也改变不了身份的真实。当幻想被揭穿,她要受到的惩罚同样是无法预计的。即使是小贵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游走在那些高贵的人群中,也曾经在豪华的宾馆享有过高雅音乐的熏陶,也曾经在昂贵的浴室免费接受了周到的全程服务,但这里到底还有“水与油”和“水与糖”的分别。
还有很多人,算是上流生活中可以尽情指使别人并且主宰自己的主儿,却也要忙不迭地为更高层的若即若离的压力提心吊胆。将话题回到快递公司的老板身上。小贵丢车找车却顾不及那份重要的业务,让老板不得不在电话前哈腰赔罪。那个肥硕的背影这一次看起来远没有之前的霸气豪迈,倒让人跟着酸楚起来。而后来,他又成了夜闯车场而被当作偷车贼拘留的小贵手中紧握的救命稻草,甩出一句“公司已经与你没有关系了”之后,跳上一辆的士,又给了我们一个无奈的身影。自然,解除合约而同时没有了连带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淡漠得让人深感悲哀。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上流的人们,不大都过着这样用契约维系的生活么。谨严而冰冷的条令有着至高的权力,也同时压抑了人心中最柔软而又脆弱的真诚和怜悯。
这么说似乎太过于悲观。但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深处,藏匿着的却是每个人不为旁人所知的悲苦和伤感。

作为背景的一群及其他
首先要说的是单车本身。
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不管今天拥有轿车的人数呈怎样的级数递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行车无疑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巨大的车流承载着同样庞大的人流缓缓前行,每部车每个人几乎没有分别。就像快递公司老板对小贵找自行车的想法嗤之以鼻:“像这样的自行车全北京有多少辆,上哪儿找去?”周遭的人们模糊的脸一闪而过,每个人似乎都不可少,又都可以被轻易忽视。换言之,即便是前面说到的在影片中被大力渲染的“城外人”“边缘人”或者见不到脸孔的“上层人”,跨上单车,在茫茫人海中,又如何分辨?今天大都市的文明是太多的人慢慢堆砌起来的,而如今的我们似乎也正学着起码的尊重;但说到底,从这里抽离任何的个体甚至一小部分群体,城墙都不会轻易坍塌。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单车上载着一台冰箱,在三个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前行。而最终,车子还是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翻倒在地。单车承载着的压力,无疑也是人自身需要面对的。更多时候,更多人遭遇的,恐怕远不是蹒跚前行和不力跌倒那么简单。
其次是片中的几处声响。
一种无孔不入的力量几乎能让人觉出些畏惧来。
被很多人提及的那片秧歌的锣鼓喧嚣,替代了小贵行车时的节奏,沉沉的机械的鼓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此行可能面临的不幸。还有一处则易被忽视,小坚回家,从瘦长的胡同挤进拥挤的院落,各家的收音机此起彼伏地响着早新闻、广告、《虎口遐想》的相声段子和有些含混不清的“国粹”唱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青红》中的第六套广播体操,想起《扁担•姑娘》里关于打击卖淫嫖娼、清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宣传广播。一切都可被视为当时当地的生活常态的表征。这种被声音唤起的时代记忆和透露的嘈杂人生,不经意间搭建起了无比现实又无比抽象的生活的重围,意识形态意味十足。当然,姑且不论这种刻意的表述本身真实还是苍白,至少,我们得以随之思考。秧歌也罢,广播也罢,这些日常生活中寻常不过的事物在镜头中闪现,却令人陌生而不安。原来,生活最纯粹和本真的呈现,不仅意味着亲切,也预示着压力的无孔不入。
还有被镜头匆匆扫过的围观的人群。
特别是几次追逃、打斗、争吵,无一例外地配合着周遭的人们猎奇而冷漠的眼光。小坚追着小贵和车疯跑,直至单车撞上迎面而来的装面粉的大卡车应声倒地;院落门口,恼羞成怒的父亲对着声嘶力竭的儿子,最终小贵木然地上车快速地离开,小坚则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拖拽中撕心裂肺地哭喊;还有末了大欢和同伙们追着刚惹祸的小坚和莫名其妙只晓得跟着逃离的小贵,在狭长交错的里弄快速飞过。旁人或站定,或聚拢,颇有兴致地观望,但没有谁发出哪怕一声劝阻的喊叫。也许他们习惯了这种无伤大雅的追逐,也许他们甚至喜欢沉闷中偶尔刺激的调料,也许他们心痛张皇但终究无暇顾及别人的生活。
用某种上纲上线的话说,这是所谓“责任感”的缺失。但细想,这种要求未免苛刻。不管是世代生活于此,还是新近迁移而来的,或者偶尔暂居此地的,就算穷尽一生,也少有谁能张狂地跳出来说,自己可以观照到整个世界,即便是一座城市也如此。北京单车,自然我们可以于此读到太多京味十足的生活细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假使王小帅15岁之后不是来京求学,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会是“上海单车”、“深圳单车”等不一样的风景。如果可以姑且抛开这一道道城市景观渗透的地域文化价值,就一座城市而言,一道围城而言,刚冲进城门内的,或苟活于城墙下的,或奔忙于城市里的,形形色色,怀揣梦想,整日劳作,但又都不可避免的困顿压抑或者麻木。城市终究无法真正给予人们他们想象中的全部,之于每个人都如此。因此,恐怕也无法要求它的子民们为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尽心尽责。换言之,也许我们都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了这方土地而已,爹娘所赐或后天所寻,但假如时间流转,空间变换,也许我们也都能在另一个纬度寻到另一个安生立命之处。自然的,忙碌与压抑,太多不可得的也同样不可幸免。
这样说似乎太残酷了,好像所有人的生存与城市的生存都变得功利而无望。事实上,我只是想说,缺失与苦难在任何一个我们所处的都市,甚至城镇、乡村无所不在,之于每个人也都如此。想要寻求绝对的主宰和融合无疑是徒劳。不管是城门外、城墙下还是城市中,人们无法也不必要求整个环境的绝对认同和全力包容。真正需要主宰的,是世界中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参考文献
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10卷第2期
凌学东:《梦破碎的地方——电影〈北京单车〉的文化现象分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徐钢著,聂伟译:《“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洪流:《青春的梦想与错位——王小帅与他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阅读与写作》,2004年08期
《王小帅:刀刻之梦》,《潇洒》,2006年06期

 2 ) 自卑与骄傲

 

   或许每个贫寒的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物质上总是贫乏,唯一可以骄傲的是学习成绩。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曾经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也希望有一辆新单车,又或者不用是新的,只要一辆不是大水牛式的单车就好了。我经常在同学面前骑着一辆大水牛驰骋在学校和家之间。在我身材不高和单车庞大的时候我骑着脚踏的时候是需要把脚掌用力往下蹬才可以够得着的。这样动作经常遭到同伴的笑话。我怀着和主人公一样的自卑哭诉于家里。情况是相同的,我爸也下了岗,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而我的姐姐因为都在上高中,所以我没有新单车,那大水牛是家里很早以前买的。即便我努力的诉求,妈还是没有给我买单车。同伴中只有我是骑大水牛的。

   每当我推着大水牛出门我心里都在暗暗的对父母的憎恨。为什么不给我买单车,以至我也不能像某些同伴一起骑在公路上。那样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单车又丑又旧,但是我能怎么办呢?还是得骑,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车棚里的单车全部被镇公安局的车拖走,说是没有办证,去办证需要交15块钱。当时我就向家里说可不可以给我买新单车,结果,还是没有。我看着同学漂亮单车心里不知是多么的嫉妒。那是我初一的时候,初一我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的,但我没有高兴过。我几乎每天上学出门的时候就是想我什么时候可以有一辆新单车。 而我家当时实在是太穷了,就是这样拖了一年。曾几何时我也想过去偷单车,我走过每一个单车棚,瞅一瞅有哪些单车是没有上锁的,然后伺机偷走。这样的心情在我内心纠结过很久。后来到初一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商定,以卷烟来算钱。

    当时我们矿里家家户户都在卷烟。就是那种手工卷出的烟,我家也不例外。卷一条烟的价钱妈给我定的价是一块钱,这已经是很高了。因为成品做出来也只是卖两块钱。等于利润尽归我。而卷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从卷烟,剪烟,然后再烤烟,再切成抽的烟的大小,然后是包装,用煤油灯给烟袋合上,然后用报纸包成卖出。这只是粗略的介绍,而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工序。例如那些黄纸和白纸,滤嘴烟叶等等都是要加工后才能使用的。而我只是负责卷烟。那年暑假,我卷了300条烟,这样我妈妈给了我300块钱。我揣着300块钱到了镇上买了一辆赛车。银灰色,我高兴死了,于是我试着和一些漂亮的女生在路上搭讪。

    现在想来,年少的虚荣其实很简单,内心的自信只要有一辆新的单车就能够满足,包括我所有的骄傲。才能在那炎热的夏天足不出户愤愤不平平的卷出300条烟。而那些烟是销往落后的地区,给那些买不起香烟的人抽的。

    后来那辆单车在初三升中考前一个月被偷了,我的心情就变成阿贵的心态。我几乎在镇里的每一个有单车的角落寻找,希望在我一个回眸的时候把我的单车找回来。最后在看到和我单车相似的单车我都会不自觉的目光紧跟。就在这样不断的猜疑中我升中考结束了,我考到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上学,要住宿,不用单车了。我的单车岁月就结束了。

   但是我没有像电影里的人去偷别人的单车,却也想过用漂亮的单车吸引漂亮女生的注意。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包括阿贵和小坚。因为贫穷,骄傲和自卑在苦苦挣扎。

  写完我回头看着阳台放着的山地车,我不禁的带着小刀上前小心翼翼的刻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知道我失去后会有多么痛苦。

  庆幸的是在同样的年岁里我没有发生悲剧。

 3 ) 北京单车

这个片子的胶片用的满好,色彩出来的非常正。
光线感拍的特别好。
有很多镜头,光线强烈到刺眼的地步,是大日头晃晃下的嗓子冒烟的青春。

刘杰简直已经成了王小帅的御用摄影师,一如杜可风之于王家卫,没了他这片子简直就褪色不少。

配乐也不错。某人说,你看它里面那个提琴拉的,争争上阵的感觉,总让人觉得马上后面就会有段旋律跟上来,但就是没有,生是通篇就一个前奏。

自行车成为青春,生活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个片子里又一次浓墨重彩了一把。
总觉得这种中国式的青春残酷物语类片子中,似乎女性角色都把握的狠差。没灵魂。只是出于带动少年之间关系的目的而存在的。
她们无一例外的面目呆板,姿态造作,全出乎于少年男性的臆想和拟定。
这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男性之间本来就不关女人的事,一切恐惧来自他们本身的内心。
关于性,假如投射在成熟女人的身上还能显出生气来。
那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象,雄性荷尔蒙发作出来的,同类间相互撕扯的,无法抑制的动物凶猛。
同样的,什么时候少女的角色能突现出来?只有和成熟男子相关的戏份,才可以忽然回魂,变成结合孩童和女人的双生花。妩媚而有杀伤力。
因为出于男性视角,所以,无论是米兰或者是高圆圆或者周讯,全成了面目苍白的橡皮人。

很难不把17岁的单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较,但看起来似乎60年代的少年和90年代的少年别无二致。冲动依旧。
不同的是17岁的单车更纯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镶上了一些政治符号。姜文在电影里加设的抹杀原著中随心所欲自然感的放大器,十足败笔。
关于巷战,胡同单车和拍砖充分发挥了最能体现北方少年虚张声势式勇武的优势。
内心恐惧和表面冲动的完美结合。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巷战是夜里,看了狠不过瘾。但用光狠好,能拍出堵的慌的感觉。
这次换了白天。
几场追逐的确拍的狠有张力。青天白日下少年溅血,更突出了残酷感。
而我觉得最好的妙处在于,没打死人,没有矛盾冲突到的极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总显得过了,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样。但考虑到那是特殊年代,这样的处理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背景吧。

总之,最后两个被打的狠惨的少年挣扎起来,然后再继续各干各的的感觉非常好。
生活是继续慢跑下去的。
恐惧爆发后,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一切归于平静。
少年们身上最后的孩子气消亡了,青春的尾巴象闪电的最后一击。

李滨在这个片子里的表现极好,比在《卡拉是条狗》里演的要出色。特别是完成那种瞬间成长的转换,眼神表情无一不十足到位。赞!
还有一个人,演崔林哥哥的那个人,演的也非常松弛,非常好。他戏份不多,但细节设计的都狠好。可能角色本身设定的不足吧,让他发挥的还不够。
其他人就都麻麻。

最后要说,特别受不了那种镜头,就是在人山人海(或者是车山车海)中等红灯,然后隔着街万箭齐发。趁着一张张沉默的大多数的脸孔,而那个人(是他是你是随便的每一个个体)就这样在他们当中忽现,就象——
张爱玲说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动着的人海。
张楚说的,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要穿过而且潇洒。
C教主说的,我穿过一个有人生活着的城市,它显得如此陌生。

那种感觉特别有平实中的悲哀的杀伤力。也许因为每个城市都是悲哀的集合体吧。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人(是他或者是你)就悄无声息的泯灭了。


 4 ) 影片

一、周迅终日在窗边无所事事,频繁更换新装。 b周迅浓妆艳抹并且穿着不适合自己的高档高跟鞋去换酱油。c周迅在小卖部里焦急寻找遗失的东西。一中年妇女和一女孩从停在小卖部外的跑车上走下来,女孩指着周迅对妈妈说:“妈,我没说错吧?”周迅作惶恐状,急忙冲出去接过妇女手中的网袋,歪着头急急离去。 推断:周迅其实不过是某富豪家的保姆。虽然周迅在此片中出场不过四次,而且极为短暂,但是此人物堪称神来之笔(对导演而言)。王小帅究竟担心绝大多数观众不能领会此意,最后还是用对话把这一事实说出来了。从作品的完整性来看,其实只要后来小贵在墙缝里不再看到周迅就可以点到即止了。 二、小坚独自在天台上品尝失去心爱单车和与父亲隔阂的痛苦。此时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走上阳台,用朗诵腔说了以下的话:“你爸爸和我妈妈都说其实你没有错,那车是你买的,不是偷的。” 推断:小坚现在的母亲并非自己亲生母亲,妹妹也是由其带来(这一事实只是通过父亲在之前说过一句:“两家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了”可知)。小坚偷了给妹妹上学的钱去买了一辆二手车,妹妹和妹妹的母亲首先不会持正面态度。父亲则因多次失约于小坚(一直因经济原因没有给小坚买心仪已久的单车)而愧疚于心,不忍继续责备小坚。 父亲希望可以安抚受伤的小坚,而作为家长,对这样一事件不能够直接出面表示安抚态度,所以派妹妹出面。妹妹因为小坚偷了自己上学的钱而怀恨在心,但是父命难违,故而心不甘情不愿地例行公事般地向小坚说了这样一番话。

 5 ) 非主流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一部讲述青春的影片。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是阳光下旖旎的青葱岁月,而是非主流的青春,交织着现实的冷漠甚至残酷,然而又是动人的,像年轻的身体里,血脉的鲜活的搏动。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是两个男孩,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郭连贵是来北京打工的“祥子”,努力工作着,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小坚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职学生,想和同学们一样有一辆炫目的单车,家里却买不起。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怀揣同一个理想,简单的心事背后,是他们落寞或张扬的表情。
贵是一个漂泊的符号,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自我的认同。他贫瘠到无以挥霍,除了青春,于是他选择了北京城里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作为进入这个城市的第一步——那将是汗水之后的回报。这样的小人物我们每天都能在自己的城市中发现,他们无所适从,面目模糊,和我们擦肩而过就消失在这个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你可曾认真注视过他们,在略显张皇的眼神下隐藏了不属于城市年轻人的沉默和倔强。贵将他的执著发挥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却不难找到几分无奈。当我们看到他误入桑拿室后近似哀求的辩解,对快递公司老板的苦苦相告,被人当作小偷时的无力挣扎,以及那些无助的失声痛哭,才开始了解这样一种苍茫的青春,被现实蹂躏得失去了质感。然而,他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他的执著在让我郁闷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鲜可人。王小帅想传达的这一种青春是悲伤又不乏希望的。
与贵境遇相同的是不苟言笑的少女红琴,虽然我一直不太理解周迅在这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但她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状态下的城市打工族。一个忧郁的有些神经质的女子,她的艳丽的妆扮和苍白的面容,这些太符合都市的特点让别人,甚至她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了。琴和贵是没有交点的,不过却同是在寻找着认同感。两种灵魂,一样的青春,被物欲颠沛,无处可逃。
另一种非主流青春来自城市里的一群普通的孩子。坚是他们的代表,有着热烈的自尊和耽溺的虚荣,像很多17岁的少年那样轻狂,却小心翼翼的张望爱情。这时候,一部单车可以给他很多信心,这是属于他的一种认同:可以在同伴中炫耀,可以追随陪伴爱的女孩。但是坚没有这样的本钱,他的17岁的心灵在沮丧中寻找出路,他偷了家里的钱从二手市场上买到了心仪已久的单车。于是可以骑着车在阳光下飞奔,穿越过那些称羡的目光,和女孩肩并肩,在残败却温暖的老北京胡同里。当然,他有他的骄吝,当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戳穿,当心爱的女孩只接受别人的注目,青春的躁动掀起无以复加的愤怒。他和他的伙伴诉诸暴力,青春里野蛮的潜力,一样的张扬,加于和他们一般大的贵,只为夺回一切自尊。镜头远远的近于冷漠地注视着一群纠缠在一起的少年,其中的骄横跋扈和软弱无力同样的显露无疑。一瞬间,美好的青春现出它狰狞的微笑。听见贵撕心裂肺地叫喊,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是什么让年轻的孩子们痛心疾首?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却这样的泪流满面。
最后,贵居然不可思议的和坚成了朋友。虽然他们的关系仅系于一辆自行车,但当看到他们互问姓名的时候,我知道一种青春对另一种青春的冲突就要散场了。我想导演一定不想让人们相信现实就是如此圆满,所以他安排了更大的风波,让贵和坚都卷入其中,变成真正的“青春残酷物语”。板砖、尘土、追逐,胡同变成纵横交错的暴力迷宫,贵和坚迷失在其中,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坚又破又脏的校服;贵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走过人们诧异的目光。他们就是这样成长了,非主流的青春在生命里留下痕迹,并非草长莺飞。
然后知道,青春,原来还有这一种模样。
                    
                        2002.5.(为了应聘翻出来的老文字)

 6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7 ) 没有赢家的战争

昨天看得是《十七岁的单车》,在《青红》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帅唯一的一部作品。很好看。

一部单车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一个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孩子,怀揣着关于城市的美好梦想,却因为单车的失窃打乱了原来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另一个是在城市长大的城里孩子,虽然生活在城里,却是城里贫寒的家庭,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乡下孩子被偷的单车。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故事讲完。故事里没有人错。乡下孩子执意要回自己的车没有错,城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偷来的车也没有错。那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这仿佛一场战争,但是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人赢。

很喜欢王小帅的镜头语言。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词穷了,只能说一句真的很好看来结束了:)

 8 ) 评十七岁的单车

    北京这地方,我并不喜欢,人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我说北京是华北地区的肿瘤,原因很简单,心脏是给各器官供血输送营养的,可您在瞅瞅华北、天津都成啥样了,资金、项目、人才,无一不被北京先划拉走,天津捡一遍剩后,到了华北这里,已经所剩无几。另一个原因,北京这个地方不很生活,尤其是京北,钢筋水泥的丛林,看似很热闹,可是想要在这里活下去,除非是先富起来的那个阶层的,否则你不会很滋润的。可能会有人反驳,东城区的那一大片胡同,不是很有生活味道么,可那是老北京人呆的地儿,对于我们,除了雇辆人力车来一趟吵吵得很响的胡同游,那地方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外来人口撑起了北京的一片蓝天,他们的剩余价值换来了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上的车水马龙。学生也是外来人口的一部分,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年把五千块钱送给学校,养活学校里的一干人等,还要再拿出五千多块钱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旮旯胡同,从王府井的耐克专卖店到耳朵眼胡同烤红薯的,无一不受其惠。

   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外来的学生,求学的人口……北京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夜里,穿过前门的地下通道,去赶回家的末班车,夜里的地下通道,是一个大的集体宿舍,那里横七竖八睡满了人。脚步放轻,穿过那里,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北京梦。

   这里有一个梦,简单而实际,在即将实现的时候,他的梦被人偷走,他要历尽艰辛把它找回来。无论拳打脚踢,抱着这个重新找到的梦,决不放手。

   这个梦,是一辆单车,属于他自己的单车。

   好了,剧情概括完了,评价嘛,不好说,因为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也是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看完才知道),电影的封面说它是“三城记”系列之一,那么它反映的这个城市的一个侧面,或者是这个城市创造的一种生活状态,但,仅靠一辆单车,来展现一种生活状态,未免单薄,人物上,一个送快递的,几个职高的学生,一群操着京味的痞子,一位已经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和一个清嘴广告的大美女,没一个深刻的人物,地点上,一望便知,取景地主要在北京什刹海,然而,什刹海并不是这样。生活在那的人正在渐渐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酒吧。要表现老百姓维持梦想的艰难,这部片子并不比《卡拉是条狗》做得更好。要表现北京青年的面貌,还有谁能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体验外来人口在北京打拼的过程,那,还是找个地儿down一个《北京浮生记》玩玩吧。

   诚然,不能拿一脸稚气与帅气崔林小伙儿拿老谋深算的葛优比,后者演什么活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而崔林,只是个喜欢表演武术系的学生,在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深刻,只有执著,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十七岁,不需要深刻,只要有梦,就去追寻好了。和夏雨也没什么可比性,因为酷似姜文,还在念中学就捎带了拿了个国际影帝的头衔,然后以这个身份入中戏学习,越学越缺少原来身上自然天成的味道。日裔的崔林,生在东北,靠这部片子拿了金马的最佳新人,只希望他不要因为拿到了个奖杯就扔掉了原来死死抱着不放的单车。

 短评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6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8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1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1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21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26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29分钟前
  • 2013
  • 还行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3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3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35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42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4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51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54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58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1小时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1小时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1小时前
  • 马文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