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少女

剧情片韩国2017

主演:全余赟,徐永嬅,高媛熙,刘在明,徐现宇,李春,李泰京,全素妮,许栋元,李瑟儿

导演:金宜奭

播放地址

 剧照

负罪少女 剧照 NO.1负罪少女 剧照 NO.2负罪少女 剧照 NO.3负罪少女 剧照 NO.4负罪少女 剧照 NO.5负罪少女 剧照 NO.6负罪少女 剧照 NO.13负罪少女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6-18 15:37

详细剧情

  高校女生庆敏死去,好友迎熙是最后一个陪在她身旁的人。事件发生后,警探、师长、同学、死者父母,所有人都围绕在迎熙身旁,希望问出一点蛛丝马迹。谜团始终无法釐清,累积在当事人周遭的压力氛围却已经逐渐脱离掌控,真相揭晓前,接二连三的悲剧性衝击将接连爆发!  韩国新锐导演金宜奭首部剧情长片,以灰暗沉重的电影调性,对比女高中生灿烂明亮的校园生活,实则潜藏崩坏危机。官僚粉饰太平、舆论盲目猎巫,作品锐利透视悲剧底下的複杂结构。深层黑暗的尽头,扩散著密不透光的绝望。新人演员全汝彬演技出色、爆发力十足。

 长篇影评

 1 ) 一笔带过的真相

比较容易看懂的部分,是没有共情能力的成人社会和扭曲的校园关系,对事情真相和几个角色人人物刻画其实很少。

两个小时的时长很大部分都是女主的suffering,比较浅显的能感受到各种致郁的元素,为了这个主基调,使女主的受害者形象尽量塑造的完美,电影要对冰面以下的部分朦胧化。诗意的处理电影,对于不能理清故事的观众过于冗长,其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即故事的另一主旨——隐瞒与逃避。

风暴下的真实故事是什么呢,两人自杀想法来源何处,三人角色是怎样的人格,三人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女主和闺蜜遇到了女友,女主向店员举报了女友,然后和闺蜜去了小吃街,亮了一下店里的化妆品。这里有两个推测,一是她们利用女友偷东西,二是女主想支开女友。个人感觉是两个都有的,女主在向警方坦白时说过,“明明没什么交集、却突然来向我告白”这样的话。

女主和女友以自杀建交,有何异同。女友有很明显的渴望关注的欲望、她的自杀倾向是缺乏关爱下的情绪病。女主什么情况没有提示,多半是名为青春期的病,青春期blue少女。

女友为何自杀?故事接近结尾才有比较明确的答案,闺蜜点明女友用自杀博关注、女主无法持续忍受玉玉女友的低气压出言讥讽,女友的自杀是失去支撑的坍塌、是对所爱(包括父母)忽视自己的复仇、也是面对流言蜚语的自证。

但女主并没有很强的自杀意图,她在女友自杀后承受压力下极力的想要撇清关系,在苦难结束后,闺蜜将女友的自杀矛头指向了对她们二人的复仇,两人从愧疚的心理折磨中得到解脱。

相信女友自杀的复仇推断,结合自身的经历,她就想复刻女友自杀的手段。两次佯称自杀想要复仇校园暴力的同学和女友母亲,一次被施暴者的忏悔打断,一次被求生欲更低更疯狂的女友母亲抢先。所谓负罪少女的道德优势无处可去,看来她只能自己解脱自己的罪名,将所有的过错和苦难归咎于已死之人了。

 2 ) 《负罪少女》莫比乌斯

向青春投以石块,给生存执下重拳,生理成长的疼痛和心理渐层的崩坏、刻意的伪善与自然的罪恶,被简朴直观的镜头语言像水草一样滋长起来。 成年人衡量出的利弊实则羸弱不堪,少女们平常的天真却流露残酷的天性。影片首尾构成悬疑而又惨痛的呼应,愤恨的手语和散漫的掌声是投向彼此蘸满讽刺的利刃。 地铁的储物柜藏着少女偷来的乐园,江边的帐篷守望着遗体奔流的方向。老师不要学生只要体面,多解一道题目比挽回一条生命更有价值;群体不要真相只要狂欢,一个悲剧必然需要另一个牺牲品去抵消。隧道里温柔的初吻,被定义为胶黑的罪证;生还者绝望的赴死,被簇拥成同情的奖赏。 在轰鸣的经咒中写下遗书,在将死的寂静中痛苦挣扎,朋友的手指还缠绕着来不及拆开的创可贴,迎熙的余生只剩下那座没能跳下的大桥。自杀的女孩是冰凉的楔子,被揭开的生活早已冰冻三尺;重伤的迎熙是灼烧的烈焰,被送还的生活只是悲剧的莫比乌斯。

 3 ) 死亡原因还重要吗?

敢于正面直击人类最敏感细胞的还属韩国电影。真实到令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

但把这部电影看做是一个自杀和校园暴力的警示教育片还远远不够不够,他仅仅是在戏剧性展现现实生活的极端性一面从而让你感到这社会的悲凉,太真实,太天真。

现实社会让我们开始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性格,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一面是什么。

前两天刚看了《阳光普照》里的大儿子,一个对人很好温柔体贴的大儿子就这样自杀, 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他又是什么心情,又是在什么压抑或许情形下才自杀的。

庆熙那?为什么自杀?因为爱情?因为家庭?因为女二背叛?因为她也是校园暴力?

从众怕被打,在比你稍稍强硬的人面前撒谎去欺负其他的人,最后又走到一起,我是黑人问号,虽然也知道或许是?我难道是有哪里错过了没看到什么关键信息???

看完一脸疑惑 不是我想要的现实题材的剧

 4 ) DEATH AFTER DEATH死亡之后 还是死亡

AFTER MY DEATH英文名取得无比贴切。是死之后发生的事。死亡之后,还是死亡。是自杀葬礼上的自杀,是自杀后的再自杀。“死过一次才知道,第二天人们会问我为什么会死。要好好想那个理由啊。”这是迎熙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都想看我死吗,这次要帅气的死啊。什么是帅气的死呢,就是我死了之后你们都别想好好活着。

看到庆敏的死之后才知道,原来死亡之后是这么不堪。同学会当成谈资,会找一个人来怪罪,不负责的父母也是。学校和警察会想着快结束这件事。没人在乎真正的原因。这些人怪罪在别人身上自己就解脱了吗?

讽刺的是教别人死亡方法的人自己却失败了。可是看过了这些的迎熙还有什么支撑她活下去啊。朋友变多了吗,暴打自己的人带来另一个人让自己暴打?背叛自己的人坦白是因为爱和嫉妒把庆敏和自己推下深渊?指责自己的老师说为了自己学了手语却看不懂也并不在乎讲台上的自杀宣言?把女儿自杀的责任都推给自己的妈妈还要用庆敏的保险费作为手术费刺激自己?这些人靠着装作友爱来折磨自己就能解脱了吗?

“明明是我先想死的啊!20岁之前跳下那个桥是我早就想好的主意啊!她偷了我的点子啊!”这么直白的呼救怎么换来的居然是劈头盖脸地责骂呢。

迎熙是自以为最理解庆敏的人吧,所以她不敢相信庆敏真的死了。她说了自己的死亡计划以为是安慰,她以为庆敏没有自己勇敢。因为自己也有一样的想法所以怎么能说她不对啊?因为自己是最理解她的人所以怎么能劝她不要啊?可是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劝她啊。可是能怪这个没有劝她的人吗?能怪这个没有拦住她的人吗?应该怪那个给了她理由跳下去的人。不是那个教她怎么死的人而是应该怪那个让她想死的人。

唯独不明白电影为什么会有同性恋的标签。不是政治正确也不是弱势群体,就是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被第三个人嫉妒然后想要破坏的故事。不是同性三角恋,就是三角恋而已。不用刻意加上同性,就是青春期的恋爱故事而已。有人说加上同性恋元素有什么意义?当然没有意义,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元素。影片里二人的爱情关系被发现,警官质问迎熙的时候说的是我也有过青春期,你们这种爱情我是懂的。完全是当作青春期恋爱来看待。影片里没有任何人对于她们是同性感到奇怪,而这正是值得欣赏的地方。没有加以区别,就算换成异性也完全成立。这种不加区别才更是发自内心地接纳和平等吧。就是普通恋爱的桥段不小心触发了悲剧,电影讲的一边是理解,一边是妒忌,一边是学校的冷漠,一边是家庭的无视,唯独跟同性没关系。影片里关于性别的区分可能是所有女性角色的行动推动了情节,而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冷眼旁观。所以爱情发生在女性角色之间顺理成章。

影片最后那一回头,然后镜头没有再跟上了。回头那么久发现确实没什么可以值得活下去的了。迎熙选择死亡完全是一种必然的走向,死可能真的是解脱。那些面对过世界的不堪坚持活下去的人很厉害,可是坚持不下去的人也希望别人能不要说什么“挺一下就过去了啊,怎么那么脆弱。”不能感同身受的时候也别责怪别人脆弱。明明知道别人脆弱,就更加别责怪了吧。

别做拿刀的人,别做递刀的人,别做伤人的人,也别做无视受伤的人吧。

 5 ) 负罪少女:NAVER电影(影评)

自杀,自残,同性恋,忧郁症,嫉妒,欺骗,复仇,自私,虚伪,辩解,青春期,反抗等无数关键词组成的独立电影。“负罪少女”是一部描写因为一个高中女生的自杀,周围人之间产生矛盾的电影,本就是一部由沉重的关键词组合而成的电影,所以气氛上始终显得阴暗忧郁。而其中的大人们要给孩子们做榜样,急于推卸责任,只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今年看过的独立电影中,觉得还不错的有“幸存的孩子”和“朴花英”。《幸存的孩子》描写被同学舍命相救的满怀负罪感的高中生和丧子的父母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来说,与《负罪少女》非常相似。《朴花英》描写了青少年被不负责任的大人伤害后的“越轨”行为和反抗,其中包含着类似的信息。

三部电影的共同点是,都批判了大人们的不负责任,习惯于推卸责任。电影中,所有的非议都集中在一个女高中生身上,而少女因负罪感只能选择自残。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庆敏的妈妈

庆敏选择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原因,我觉得是她妈妈。韩松在饭店提到庆敏自私的性格,完全是来自于她的妈妈。我们可以推测,因为妈妈自私的性格,庆敏一直受到来自学业的压力,并使其养成忧郁的性格。

但庆敏妈妈并不承认是自己给女儿施加压力造成女儿性格忧郁的事实,反而全都怪在迎熙身上。庆敏妈妈的埋怨,一直到女儿的葬礼之后仍在继续,折磨着迎熙也折磨着学校和班主任。从庆敏为了自杀攒下的安眠药,也多少能猜测出,敏感的妈妈平时的性格如何,以至于都到了要吃药的程度,以及她自私的行为对于女儿忧郁性格的形成,起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松的嫉妒和猜忌推波助澜

韩松喜欢迎熙,并想将她据为己有,但庆敏的介入将她们分开。被嫉妒和欺骗蒙蔽双眼的韩松,向警察报了假案,并教唆她讨厌的庆敏自杀。如她所愿,庆敏真的自杀了,此时的她感到了恐惧。对于没有选择自己而选择了庆敏的迎熙,她的心里只有因嫉妒与欺骗带来的报复心。

因此她向警察报了假案,将迎熙逼入绝境,最终迫使迎熙也走上了极端。得知自己所爱的迎熙即将面对死亡时,韩松才终于回过神,来到医院向她道歉,亲吻她,并试图重新找回爱情;迎熙只是想报复将自己逼入绝境的韩松,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接纳她。

因不幸的环境而扭曲的迎熙

没有妈妈,与爸爸生活在一起的迎熙,总是想着自杀。面对遭遇暴行满脸伤痕的迎熙,爸爸却说让她好好做人,听到这些话时,迎熙似乎已经明白了,对爸爸来说自己是怎样的存在,也明白了她自己的家庭环境。家境富裕,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庆敏虽然和自己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对迎熙的遭遇感同身受,以至于对她产生好感并爱上了她。

虽然环境不同,但两人间形成奇妙的共鸣,因为知道庆敏要自杀却没能阻止,所以才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知道在庆敏的自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实是她妈妈,所以更加不满庆敏妈妈的暴行,因此选择向她复仇。迎熙的负罪感,不是来自怂恿庆敏自杀,而是因为理解她的心却没有阻止她。

虽然善恶是两个极端,但这部电影却将这些深入的表现了出来。直白表现女高中生心理的场面,以及试图以虚假性骚扰告发班主任的行为等,多少带有一些刺激性,但也可能被认为是对故事推进没有帮助的剧情。将尸体清洗干净并给她穿上寿衣入殓的场面,比预想中还要细致,还要让人惊讶。饰演迎熙的全汝彬的眼神和表情散发着奇妙的魅力,可以说是她演活了这部电影。另外,包括稳重的演技派演员刘在明在内的配角演员们大规模参演,无疑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对庆敏妈妈这个自私的大人感到愤怒。直到最后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只知道一味地责怪别人,最后因为无法原谅自己,只能用刀自残。用庆敏的保险金支付迎熙的住院费,强迫学校设立以自己女儿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甚至在家长会上让班主任难堪。

给住院的迎熙带来庆敏穿过的衣服和再也吃不到的小菜,还毫无顾忌的胡言乱语,说你是用我女儿的保险金来治疗的,所以你要心怀感激,真的比任何反派角色都可恶。虽然也表现出痛失爱女的疯狂,但还是气的让人咬牙切齿。不知道克制自己的愤怒与压力,而是通过折磨别人来发泄,真的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NAVER的评分明显说明每个人看电影的观点都不一样,似乎不是8分以上就是2分以下。我个人来说,因为比较喜欢中心思想明确的独立电影,所以想给这部作品高分。

虽然电影中存在不必要的刺激和不亲切的故事情节,因此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金宜奭导演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很明确。那就是:任何人面对死亡或愤怒时,不关心原因,只拼命追问造成原因的人是谁,那个人是怎样的人。

以至于造成原因的人被公开,遭遇无差别的人肉搜索、百般辱骂,甚至被公开个人信息。人们通过这样的行为发泄自己的压力,甚至感到微妙的喜悦。如果有罪,理应受到谴责并为此付出代价,但是,如果对错误信息不加以确认,只是一味盲目的人肉搜索的话,恐怕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弊病了。

译者: yuye1985

本原文可以登录火星译客网站查看,谢谢!如有翻译不准确之处,望请指出,谢谢!

如有小伙伴对翻译原版影评感兴趣的,可以注册火星译客,加入 电影电视剧爱好者乐园 。具体信息可以豆油咨询我,谢谢!

 6 ) 坐着鼓掌的罪人

这分明是一个恐怖片。

每场戏、每个人、每个眼神都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第一场戏就拔刀刺向了观众,但无人知晓,直到电影结束才开始剧痛。我看完愣了半天,心脏咚咚跳。当我试图寻找原因,却发现无人有罪,每个人都可以冠以无辜的辩词。但分明“死去”了两个少女,无声无息,像一场被大雪覆盖的屠杀。

影片的调性和今年获青龙奖最佳剧本的《蜂鸟》很像,同样是聚焦少女成长,夹杂难以言说的同性情愫,生命的无常与陡然的失去,但《负罪少女》要阴郁得多,它的绝望弥漫始终,一路奔向死亡,像电影里那条黑暗潮湿的漫长隧道,背后有光,却无法回头。

庆敏和迎熙的隧道之吻

“庆敏之死”的真相并不复杂,但导演选择了一种相对冒险的讲述方式,他退到了每个角色的身后,尊重他们的自私与逃避,真相就在各种否认辩解中被咀嚼撕碎了。这个过程极其挑战耐心和共情能力,一不留神就成了某一立场的帮凶(不过这也算是缺点之一,叙事太过零散,基本都交给了台词。许多情绪过度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幸好每位演员都在线)。为了便于分析,会先通过片中的零碎线索整合出“庆敏死亡时间线”,再解析。

01. 时间线梳理

(可能有误读,欢迎讨论指正) 【事发前一年】迎熙、庆敏、韩瑟是同班同学,本来玩得很好,但在某件事之后就不好了。庆敏被孤立,迎熙和韩瑟玩在了一起。(迎熙原话:“到去年为止还算很好,但在那以后,就不是很好了。”具体是哪件事未明确指出。)

【事发当天晚上八九点,口红商店】迎熙和韩瑟在去口红店偷化妆品,因为晚上要去酒吧看公演,在商店遇到了许久未见的庆敏。为了甩掉庆敏(或者为了能顺利偷出化妆品而转移店员视线),迎熙诬陷庆敏偷东西,趁店员盘查庆敏,迎熙和韩瑟溜走。(其实在商店遇到庆敏并非巧合,而是庆敏在死前特意找迎熙诀别。从后面的信息来看,庆敏谋划这场自杀花了很长时间,只是这时的自杀计划是:今天见迎熙最后一面,跟她告白,明天就吃安眠药自杀。)

【车站】庆敏赶到车站,当着韩瑟的面向迎熙表白,迎熙不信,开玩笑说“如果是真的就用自杀来证明”。(电影这场戏不仅用了一个隔着马路远景,还用呼啸的车流遮盖了对话,但从后续情节来看,告白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车站告白

【酒吧公演】迎熙和韩瑟邀请庆敏参加去晚上11点左右的公演(迎熙和韩瑟换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衣服,庆敏因为是临时过来所以只脱了校服外套)。中间迎熙离开了一下,一直暗恋迎熙的韩瑟对庆敏说:“别想再用那些谎言来收买迎熙的心,明明不敢死。”庆敏说:“明天看着吧!看了就知道是真是假了。”(也就是说韩瑟此刻就已经知道庆敏想自杀。)

【公交车】三人坐车回家,中间迎熙提出想下车走走,庆敏也想透透新鲜空气,两人下车,韩瑟赌气没有下车。

【隧道】庆敏亲吻了迎熙。并告诉她自己计划自杀的事——她一粒一粒偷拿妈妈的安眠药,攒了一堆,打算第二天自杀,“就算死了也不会有人在意,母亲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从来不顾他人感受。”“死亡一点都不可怕,有朝一日这些事都会结束,不觉得很庆幸吗?” 因为自杀这件事对早已绝望的迎熙来说并不可怕,她深深理解庆敏的想法,再加上刚刚告白时自己说的玩笑,迎熙并未完全当真,于是采取了一个错误的安慰方法——她也说了自己的自杀计划:要在20岁之前从这座桥上跳下去,并告诉庆敏,吃药死的概率很低,还是不要试了。 两人告别,半个小时后迎熙走出了隧道。 两个小时后,庆敏跳河自杀。

【凌晨】放心不下的迎熙给韩瑟打电话,说了庆敏第二天要自杀的事。韩瑟隐瞒了酒吧中自己也怂恿过她自杀,两人还是没有当真。

【第二日】庆敏失踪,警方开始调查。

02. 洞:失语的少女

“洞”的意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伴随着死亡和之后大片的沉默——隧道(庆敏之死)、喉咙(迎熙自杀)、气球上的洞(迎熙彻底心死)。

庆敏失踪了,惊慌失措的老师同学们才逐渐记起这个透明的少女——家境好、成绩好,但不合群、听奇怪的音乐、没朋友,听上去像是模糊毕业合照中某个难辨五官的同学。直到隧道的监控视频曝光,她的失踪才有了具体的指向——迎熙。

电影开始,迎熙一直在痛经,这让我想起《情书》里面一直重感冒的藤井树。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极其不舒适的状态中,身体的疼痛加之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这个人始终是一个刺猬般的防御状态,当然,这也是她的常态。和庆敏不同,迎熙家境不好、成绩不好、和脾气暴躁的父亲住在地下室里,没什么要好的朋友,早就计划好20岁之前跳河自杀。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她不喜欢解释,被怀疑撒谎来大姨妈,直接展示鲜血给校医看,被打得满脸伤痕也只是低头不想让父亲看见。所以当庆敏来向她告白时,她才会下意识地说:真的么?听起来很廉价呀,敢不敢证明一下?

面对这样直白的爱意,她并非真的不屑。两人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像两块飘荡的浮萍被撞开。再次相遇,她们像分享一首歌曲一样分享自杀的计划,她们彼此发现,像是密林中闪过同类的眼睛,是让对方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理解——我理解你,因此我不知道该怎么否定我也认同的事。

于是庆敏再也没有走出那个漫长幽深的隧道洞口,她成了一个缺席的死者,放弃了解释的权利。但庆敏的死抽醒了迎熙,她流着泪反复说着“是我想先去死的。之前我就说了想从河上跳下去,结果她抢先了。”

庆敏替自己死了,她成了“未亡人”,被迫见证了平行世界中自己死后的景象——幡然醒悟的家长、由爱生恨的朋友、互相推诿的老师同学、高高在上的警察,这无疑比死更令人绝望,所以她也选择了更痛苦的赴死,却没有成功,只是失去了声音,脖子上多出了一个洞。

丧失声音不仅仅是对说出真相权利的粗暴掠夺,更是感情与言语的双重封闭。随着遗书的出现,一切都真相大白。但用死换来的话语权,又有什么意义呢?从那以后,迎熙始终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看待周遭的一切:刻意讨好的同学、心怀愧疚的父亲、过度关心的老师,虽然“朋友比之前还多了”,但迎熙知道,现在的自己像极了那只有洞的气球——先贴上胶布,再扎,气球慢慢瘪下去,直到消失,再也不会惊动任何人。

气球上的洞

“正如你们所愿,我要把属于我的死亡彻底完成,想在你们面前,最潇洒地死掉。”这是迎熙返校时在讲台上打的一段手语,不明就里的同学老师以为是迎熙的感激之语,所以纷纷鼓起了掌。

03.无尖之刃:这群坐着鼓掌的罪人

“湖底捞尸”一场戏很震撼,一个实心钢柱上缠着铁丝,沉入湖中慢慢移动,若有尸体,倒刺会勾住头发或衣物。

倒刺

庆敏的死就是这根缠满倒刺的柱子,家庭、学校、社会像一层密不透风的绿色浮萍,轻轻搅动,就充满裂缝。

有人受伤,就一定有施暴者,有人死去,就一定有凶手。面对监控的证据、韩瑟的指认,迎熙成了这场凌迟里面的替罪羊。在最重头的“教室审问”戏中,迎熙被安排在了教室中间,警察、班主任、庆敏妈妈、韩瑟、摄像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玩笑是真的,亲吻是真的,理解是真的,自杀也是真的,可我明明什么都没做,为什么“现在就像是说我杀了庆敏一样”?

究竟是谁杀了庆敏,电影里的答案是“自杀”。为了增加共情力度,导演采用了非常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极少的配乐,简单的场景切换,长时间的注视。在所有人审视打量迎熙的时候,他们反而成了被观众打量的主体。于是,站在死亡阴影下的群像白描,所有人都像小丑一样毫发毕现。

校长和班主任所代表的维稳派从始至终没有关心过庆敏为什么死,而是一直在担心“不要再闹大了”,他们试图从死者身上原因——听90年代北欧音乐、不爱说话、喜欢同性、不正常——怪不得会去自杀。他们把孤独偷换成孤僻,把内向解读为抑郁,他们恍然大悟,互相安抚,并告诫活着的学生,六个月之后就不会有人记得,赶紧多背几道题。

作为事件中心的另一个少女,韩瑟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明明也很喜欢喜欢迎熙,却没有告白的勇气,看到有别人可以为了迎熙去死,她向所有人隐瞒了真相,并率先把矛头对准了迎熙。这是嫉妒失控后衍生出的残忍与暴力。当她发现事态已无可挽回,她终于选择坦白,迎熙再次接纳了她,让她充当自己的声音。但也仅此而已,我认为,迎熙始终没有原谅过她。

那群被正义感裹挟的同班女生,她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做事不计代价,连乞求原谅都要用暴力相抵(被找出来扇巴掌的女生、故意诬陷老师而自毁容貌的女生),可以预见,悲剧将像细胞一样迅速繁殖,生生不息。

最后就是如阴影般笼罩始终的母亲。她是个控制狂、工作狂,每晚要靠安眠药入睡,与女儿并不亲密。在女儿死后辞去了部长的职务,迅速脱水成一个双眼红肿的母亲。她的拳头始终捏着,不断折磨迎熙、折磨学校、折磨警察,就是想寻找一个出口,一个足矣抵消她因忽视女儿而产生的罪恶感的出口。

可是,庆敏的死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变得无色无味,内疚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被稀释了,最终变成了那把无论多用力也刺不穿心脏的牛排刀。于是,罪恶感还是虚焦了,导演给每个人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把一个探讨的口径留给观众:如果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荷并非来自一个具体的矛盾,而是独自面对痛苦时周遭的一切如常,那么谁该背负这个有罪的指责?

迎熙梦境中,被黑色液体笼罩的庆敏脸庞

电影结尾,迎熙独自一人回家,重走了庆敏最后走过的路。镜头跟在她身后护送着走了一段,迎熙停住脚步,慢慢转头,但并未与我们对视,像是无声的告别。此时,她有两个影子。

迎熙的两个影子

之后,镜头停住了,看着迎熙被黑暗吞没。电影没有给出结局,在耳鸣般的音乐中滑完了所有的字幕,但我更倾向于,迎熙也在那个桥上自杀了。课堂上那段手语,刚刚在餐厅说过的话:“因为太理解她了,所以没能阻止她。我是唯一可以阻止她的人,我应该阻止她的,我死过一次就明白了。到了明天,人们就会问你,我为什么会死,好好回答那个理由吧。”不都是告别么?依然无人阻止。

英文片名是After My Death。

它既适用于开头,也适用于结尾。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原谅,死亡就是那个句号。我们只能注视生命的流逝却不能移开目光,谁都在河边长久地站过,她们只是跳下去的那个。世间有多少可以挽回的事,可惜生命不在其中。

幸好生命不在其中。

 7 ) 负罪少女

高校女生庆敏死去,好友迎熙是最后一个陪在她身旁的人。事件发生后,警探、师长、同学、死者父母,所有人都围绕在迎熙身旁,希望问出一点蛛丝马迹。谜团始终无法釐清,累积在当事人周遭的压力氛围却已经逐渐脱离掌控,真相揭晓前,接二连三的悲剧性衝击将接连爆发! 韩国新锐导演金宜奭首部剧情长片,以灰暗沉重的电影调性,对比女高中生灿烂明亮的校园生活,实则潜藏崩坏危机。官僚粉饰太平、舆论盲目猎巫,作品锐利透视悲剧底下的複杂结构。深层黑暗的尽头,扩散著密不透光的绝望。新人演员全汝彬演技出色、爆发力十足。

 8 ) 这个腐烂的世界

这个故事参杂了同性 青春期心理问题 校园霸凌 阶层教育等社会问题,聚焦自杀后相关人员的百态。 同题材有 《我们与恶的距离》 也是聚焦犯罪背后的故事。 电影的整个色调都很晦暗,给人一种很压抑难受的氛围,悬疑中带有几分悲惨。女主形象有点驼背没有与年龄匹配的朝气与活力,非常贴合基调的设定。 从女主角度来讲,失去了一个爱人,朋友的背叛,遭到了校园霸凌,遭到了来社会各方的压力,以及亲人的漠不关心。百口莫辩只能以死明志,实属痛苦至极。 从学校角度来看,每次发生事故之后都是惺惺作态,虚假至极,从下到上都显得如果敷衍了事,追求大事化小,小事儿化了,尽量能掩盖过去。校园霸凌的人大多见风使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其实只是践踏他人生命的硬石。 从父母角度来看,母亲由于女儿的去世而无法走出来,内心自责转嫁至女主身上,时时刻刻提醒她是有罪之身,即使真相大白也不能抵消这份愤恨。拿西餐刀捅向心脏的那个几个镜头实在是恐怖片的氛围。 从朋友角度来看,女二号隐瞒重要信息反而倒打一耙是处于内心中的嫉妒,疏离女主顺便和其他人一起霸凌女主,在一切浮出水面之后又倒戈,才是最可怕的。一切过错皆由她起,反而她跳出其中,成为无事之人。 最后又是一个长镜头戛然而止,但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个少女的自杀,那她生前所遭受的那一切会不会成为其他的罪责,无限循环的多米诺骨牌倒下,无一幸免。 这个腐烂的世界,究其根本是内心的腐烂。

 短评

聚焦少女危机,校园霸凌和同性恋话题,牵扯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生猛凶狠的韩影风格,用力极猛,全汝彬展现和《浪漫体质》里截然不同的表演,相当惊艳。然而此片和金智英同样问题:行为动机不可理解。前因后果几乎不交代,一切都是Why?只专注于生猛的行为本身,所以看完除了感叹演技,就没有其他了。

8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家人即地狱,同学皆祸害。青春是带血的,而校园暴力是带血的卫生巾。爱会发出声音,而窒息的爱是喉咙上穿个洞发出声音。拍的是一场催人泪下的哭丧表演,而拍法是一场拖拖沓沓的寻尸作业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关于隐瞒与逃避的故事,却讲得锋利直白。丝毫不觉得破碎拖沓或是用力过猛,只会看到疏密有致的群像和渔网般铺开的诘问。太优秀了,让人完全想不到会是男性导演的作品。同样是用鲜血,其他作品也许是杀与被杀,用爱情则是互相救赎互相成全的少年人感情,但这部是自我献祭,是在黑暗的隧洞里无言的亲吻。救赎不被容忍,更不可能实现,孤单的少女们只能独自、分别完成过渡仪式。与之相对的成年人即便承受着折磨,也是不见血的,连刺向心脏的刀都疲软无力——这个世界不允许死亡,不接纳弱者。每个人都没那么坏,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行着小恶,却在事态面前失措,大呼着“当初没有想到”。真相之残酷,无人在意,却都在对谎言指手画脚。承载真相的人,终被黑暗吞噬。

15分钟前
  • 山不走空
  • 力荐

少年的你比这部差了两条街。

1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暴力霸凌与道德捆绑,一次死亡引发的人生海啸。一边是永不谅解,一边是共同赴死,后效果非常强烈。影片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说死亡带来的影响,却不说为何死亡。寥寥插叙,只提到我会证明给你看我是真的会去死。而选择死的背后被冲动和证明所包裹,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影片已经有所铺垫,那些边缘个体不随大流的爱好行为,向往死亡的孤寂,其实都是,只是导演没有往此处挖掘更多。

2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太致郁了!虽然在说女学生的情感遭遇,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父母的缺位,家庭缺乏关爱,同学之间的冷漠与讥讽……等等,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有一个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太重要了,除了学校,家庭更重要。全汝彬的表演确实不错,有潜力。

22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应该是2020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韩影,听了波米推荐看的。很意外的是,细节的把控(如换卫生巾的场面)和反父权的气质如此到位,居然是男性导演的作品。苦痛青春的质询对象:父亲的缺位、作为父权代理人的母亲的冷漠、学校与社会(其他学生家长)的沆瀣一气,规训之下同龄人的自保、甚至是自相残杀。同样是用鲜血,其他作品也许是杀与被杀,用爱情则是互相救赎互相成全的少年人感情,但这部是自我献祭,是在黑暗的隧洞里无言的亲吻,救赎不被容忍,更不可能实现,孤单的少女只能独自、分别完成过渡仪式。与此相对的成年人的虚伪,连刺向心脏的刀都疲软无力——这个世界不允许死亡,不接纳弱者,于是人群中喧哗无比,总需要下一个猎巫的对象。喝汽油自杀的那段极度震悚、心碎,也许是这十年最有力的一个场景。

23分钟前
  • 無機酸
  • 力荐

海报就够催情的,剧情一丧到底。情绪性大于故事性,女主的负罪感和同学对她的霸凌,与自杀女孩的情感关联,构建得并不好,所以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角色对内心痛苦感受的表演,即能理解人物为什么会是那种状态,但故事并没有深入展开。为什么自杀,是自杀者留给生者的问题,每个与其关联的人(包括其父母),都不愿/不敢成为这个问题指涉的对象。

25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电影营造的写实凝重氛围水平极高,女生们和学校社会的关注脱节,女生们心理情绪甚至包括同性恋、多角恋问题未得缓释,自杀、校暴、嫁祸等越界行为屡禁不止,各种丑闻到来只有官方的和稀泥回复,片子里病态的生态关系展示的比较深刻。

26分钟前
  • 麦子
  • 推荐

太tmd丧了!!!

28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2.14 怎么说呢,看完竟然没有悲愤,只剩下一团乱麻,这是导演试图传达并保持的情绪。只有一个人能看清所有。真相之残酷,无人在意,却都在对谎言指手画脚。承载真相的人,终被黑暗吞噬。

32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片子终于出了资源,果然没让人失望。从昨天开始写的影评不知又要拖多久,因为太压抑了,连看第二遍都要使劲鼓起勇气。

33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我喜欢的调调。拖沓仍然是硬伤。和自杀少女母亲的谈话可以提前很多进行。处女作拍到这样挺不错。中国的很多所谓好电影,并不是真的拍的多好,只是胜在题材。因为题材的限制,所以一旦出现一个限制里的题材,就是震惊就是震撼就是好。那不是真的好,是我们见过的好太少。(字幕太差了)

38分钟前
  • 易远
  • 推荐

确实太致郁了 迎熙喝农药自杀那段我的胃都搅在一起 太难过太难受太揪心了 明明是三个人的故事 两个计划自杀的人 最后却只留下自己一个人成为了似乎千夫所指万众苛责的罪人 周围只有粉饰太平的教师校长 咄咄逼人的警察 纠缠不休的家长 指鹿为马的同学 更有一群冷眼旁观置身世外的群众 说到底 他们只关心自杀者的自杀该归咎于谁 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没人在乎自杀者生前真正的想法 没人认同理解自杀是他们万般挣扎和艰难之后的无奈选择 这个社会不缺乏自杀倾向者 缺少的是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 所以怪罪一个恰恰是能理解他们 也同样有自杀想法的人为什么不阻止 让认同一件事情的人阻止做同样的事 不荒谬么?

42分钟前
  • 绿波依旧东流
  • 力荐

把一部社会伦理题材处女作操作得如此类型娴熟...当然是用力过猛,但也可以说,导演前途无量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冰冷 压抑 残酷 窒息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20_42。导演处女作。全汝彬确实是演得好,值得提名也值得获奖。一少女自杀后揭发的问题,母女间的矛盾,同学间争风相对,对爱情的向往,老师和警察之间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代沟,电影要讲的很多,大概也是有几段是写得很清楚了,相当致郁

46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喝农药真是亚洲通性

51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这什么鬼字幕,太TM坑人了,导演是个新人,竟然有点大师风范,有点金基德那个意思,这个电影大家还是别看了,太丧,这种电影就留给影评人自嗨吧

55分钟前
  • 那些鱼怎么办
  • 还行

8.1/10 看完只想问一句女主哪里找来的,炸天的演技简直让观众看的欲罢不能。这个角色可说是被她演活了,不给奖都说不过去。故事方面则是越到后期越垮,整了一个半开放式结局,然而为了交代清楚剩下的一半拖拉了半天,而为了造开放的那一半又拍了很多无用的小细节。现实意义和部分场景拍的是挺用心的,可惜后半段太垮了。

58分钟前
  • Seok97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