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

记录片香港2012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剧照

三姊妹 剧照 NO.1三姊妹 剧照 NO.2三姊妹 剧照 NO.3三姊妹 剧照 NO.4三姊妹 剧照 NO.5三姊妹 剧照 NO.6三姊妹 剧照 NO.13三姊妹 剧照 NO.14三姊妹 剧照 NO.15三姊妹 剧照 NO.16三姊妹 剧照 NO.17三姊妹 剧照 NO.18三姊妹 剧照 NO.19三姊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2:13

详细剧情

  电影《三姊妹》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在云南某个村庄里的三个姐妹生活的故事。  谈及为何会关注这三个女孩,王兵表示他在2009年拍摄完成《夹边沟》后,到云南去拜祭已故的作家朋友,在看望完其母亲回程的路上,他偶然遇到了这三个孩子,由于饥饿,王兵到三个女孩家里吃饭,老大英英为他烧了土豆,这一举动感动了王兵。而后在2010年有制片人提出要王兵拍摄一部电影,三个小女孩的形象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长篇影评

 1 ) 纯真与莽荒的界限

在巴黎街头偶遇的一家小小影院门口悬挂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背影,一片无边际的草原,一个大大的“Yunnan”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想着同为云南人怎么也能懂个半分吧,却没想到整部电影下来,所有方言只懂了30%。
台词不多,大部分场景里,三个女孩只是默默的做着粗活,放羊,砍柴,烧水,煮饭,喂猪。。。。。我悲伤的看着她们麻木的表情,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叹着壮丽自然风光的大背景与她们几近莽荒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直到影片中段,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进城,接下来的镜头便集中在大女儿的留守生活上,她继续面无表情的砍柴烧水做饭干农活。一幕,阳光照进小屋的一角,大女儿坐在阴影里,慢慢的撕下土豆的皮,热气不断从手中冒出,她就这样慢慢的咀嚼着。 突然,我发现自己有多么可笑,原来从一开始我就带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悲悯的目光去审视她们的生活,浑然未觉自己的无知。
导演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未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他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她们的生活并将它展示到公众面前。女孩们没有苦难,没有委屈,她们只不过过着她们日常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虽莽荒却存在着现代社会里早已失去了的那份纯真。
回到镜头里的那片美丽的高山上的草原,孩子们无所顾忌的跌滚在泥土里,自由地奔跑在狂风里,安静淡然的望着这个她们眼里的纯粹世界。

 2 ) 贫穷带给我的震撼

抖音上偶然刷到这部片子的解说,让我想起曾经在布拖扶贫的日子,房屋真是一模一样。

作为从小在大凉山长大的孩子,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吃过苦的人,小时候住过高山上爷爷的石头房子,帮他放过羊,已然觉得是我一生引以为傲的能吃苦的标榜。

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布拖县民政局,我们去到最贫苦的孤儿家里调查,那一瞬间才让我觉得整个认知被颠覆。我才明白,小时候爷爷的石头房子,已然是深山农村里的“豪宅”了,我对贫穷的认知,竟然这么浅薄。。。

一模一样的泥巴房子,甚至半个屋顶已经被暴风雨掀翻了。失去父母双亲的孩子,小小的姐姐背着更小的弟弟,蜷缩在玉米杆铺的房屋角落。和他们一起的,是政府才发放的一只小羊羔,在这种时候,人和养抱在一起睡觉,他们一样珍贵。姐姐就和纪录片的英子一样,在亲戚家混口饭吃,帮忙做些零工换几个土豆,他们活着仅仅就是为了活着而已。饱受亲戚欺凌,我们作为民政局的人,接他们去福利院生活。

感谢脱贫攻坚,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根本无法明白,它有多伟大,挽救了多少我们看不见的贫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农村需要被关注。世界不是只有中产眼里的商场和公园,农村也不需要作秀式一掠而过的慈善。

贫穷需要被铭记。知耻而后勇,三区三州的人脱贫之后,铭记曾经的贫穷下的坚韧,才能不被搬迁后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3 ) 我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这次去798 UCCA看的三姊妹的首映,还有王兵导演的见面会,感受到了的是纪录片的震撼。喜欢故事电影的我是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处于机缘巧合看到了《三姊妹》,153分钟的现场,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却让我觉得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吧。
    三个姐妹在山区,每天做的事情便是放羊,放猪,摘些松子,吃的饭除了土豆白菜就是土豆白菜。大姐英英相比粉粉和小珍要承担更多的重量。在艰苦条件下,睡觉也是在潮湿的被子里入睡,穿的鞋子已经破的划伤了脚。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不会想象到这样的农村。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也不会想象到还有这样的姑娘。

    三个姐妹不怎么说话,眼神里却诉说着很多。
    
    大概没有电视的话她们会活的轻松一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不会让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是如此,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快乐一些。

    会不会在那些个山坡上拾粪的时候,风也温柔起来。

 4 ) 留守孩童

这部记录片非常真实地记录云南某个偏僻乡村三个留守孩童的日常的日常生活。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不知所踪。伯母让她们三通过干活换去三餐。开篇就是三个衣着脏污的小女孩在黑漆漆的家里烤火玩耍,镜头所及:家徒四壁暗不见光,这就是她们乃至未来要生活的家。门口的泥泞的道路,她们跟小猪佩奇一样在泥泞里踩泥巴却没有佩奇那种预约的心情,因为她们要帮伯母把土豆房里的垃圾清出去,小小身子承载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家务重担,大姐因拿簸箕负重前行而不稳健的身子让人不忍。

她们放羊的地方是一片高山草地,从高处瞭望,风景如油画一般美不胜收,可是肩负牧羊人责任的小女孩们,只会在看羊间隙佝偻着身子叹气。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在辛苦劳作一天后的小女孩,将常穿的毡毛外套垫子桌上后才把课本放在上面而后认真温习功课,背后是深不见底的黑暗,桌前却萤萤作光。

在b站评论下看见这三个小女孩及村子的后续,父亲后来带两个小的去城里,大姐留在村里由爷爷看管。目前三姐妹生活不错,村子在国家扶贫下整体移民脱贫

 5 ) 那个镜头太熟悉

我坐在电脑前,听不懂说什么,没有中文字幕。
好像我离她们很远,但是,雾蒙蒙的草地上,姐姐给妹妹捉跳蚤的镜头,我太熟悉了。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尤其那个用指甲掐的镜头太熟悉,因为跳蚤是捏不死的,得用指甲掐,隐约记得在老家老房子的门口,我妈给我捉过,那时候根本没意识到什么。再后来长大,经历很多,家里情况好很多,现在爸妈和哥嫂住在新房的房子里,小侄女可以任性的天天吃零食。
她们家是一大堆的土豆放在门后,记得初三的时候,爸妈都上班,哥哥高一住校,我中午回家时间要先骑自行车半小时,来回一小时,午饭是爸妈早上留在锅里,我有一阵子就是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

后来我努力摆脱那些,家族聚会,妈妈总愿意提及以前,亲戚给过的旧衣服,给过的帮助,可是我很不愿意,期初应该是青春期的自尊心,现在是我的自卑。很多人说,困难是一时的,以后会好起来的。是的,现在好起来了。我在外的时候几乎不吃面条,因为我妈做的面条永远的烂乎乎的,里面放了韭菜,韭菜在地里,一茬一茬,一茬一茬,我讨厌面条,但是直到现在,我妈也只是以为我不喜欢面。小时候晚饭,爸妈会买大饼,因为最便宜,所以我一直喜欢吃包子,可以自己选的时候,一定要带陷包子,直到去了西安,发现包子配凉菜太咸了,还是馒头合适。

贫穷给我的自卑,敏感,自私,胆小,嫉妒,现在全在影响我,我拼命的改变自己,我以为改变很多就意味着我会开心,会很好,但直到现在,稍微一点都会把我拉回那些记忆。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摆脱这些,更多可能,我应该是妥协这个自己不喜欢的自己活下去。

 6 ) 镰刀一般的生活

用镰刀削铅笔

镰刀割草

通红的脸

小朋友一直干活

破旧的衣服鞋子

弄湿了要用火烤

小朋友哭喊

用手掐着虱子

真实又残酷

组合出的影像不在我的生活认知之中

云南盛产土豆

好多好多土豆

用簸箕zhuang土豆

小朋友就像土豆一样

穿着脏兮兮的衣服

等待着命运

接受着既定的命运

 7 ) ☁️

生我之地若斯、长我之地若斯、亡我之地若斯。挑柴捡粪、放猪牧羊,冷湿之衣裹我身,糠劣之食充我腹,污泥浊水曜我孤魂、霉潮肉虱伴我同眠。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我夹抱着你,从这个山头爬往另一个山头,我们眼望前方只顾走,沿坡的牛粪再无人捡拾,我只是觉着,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镜头,我只是觉着,我们走不出那个勾勒我们生命的长镜头。起风了,我只是觉着、那风里冰冰凉凉。

 8 ) 我们这个古老大国的另一面

我其实不想责怪片子里的任何一个角色,包括孩子的父亲和离家出走的母亲。海拔3200,全是雾气,那个环境实在太难受了,那种从里到外的湿冷,让我一个成年后一直生活在北京的陕南人感同身受,每一分钟都是难捱的,早上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每天起床穿衣都是那种都户铁衣冷难着上阵赴死的感受,影片里小英一直都缩着脖子双臂紧贴身体,她每一刻都在用意志对抗寒冷,大人也一样,不是不爱收拾整理房间,是那种环境让人没有心力去做那些事,一天的户外劳作回到家里人只想蜷缩在火堆边得到那么一点点温暖的慰藉,古时候被发配边疆,可能就是这种苦寒之地吧,让人一刻不得安宁,是一种比监牢禁锢还要痛苦的惩罚,我是一个不太能忍受艰苦的人,所以不想让别人能克服艰难创造什么美好。有时候我都想抱抱小英,让她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让她知道这个世界比她想象的要美好,看完金瓶梅对我最大影响就是让我变得慈悲了。看片子的时候我也在想那么穷为什么还生那么多,可能在那种艰苦环境里,无聊的生活里,电视里播放的生活跟他们豪无关系,唯一的快乐就只有人类原有的动物本能了。这个片子是要和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一起看的,08年我们有了高铁能建造鸟巢体育场,但是两年之后2010年还有一部分人却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当地的上级政府也是有改善他们条件的,给他们通了电和自来水,但是那些东西改变不了环境,有了电和水依旧寒冷依旧有强风割面,让人没有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我不是粉红,但是也很感谢国家的全面脱贫政策让他们能搬离那么艰苦的环境。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不算是完美的纪录片,能感受的到摄影机对拍摄对象的影响,能感受到摄影机对姐姐产生的压迫,能感受到她在在某一瞬间在对着摄影机做样子,有时候她在躲避摄影机,毕竟十岁的孩子已经有意识了,已经产生了我是谁的意识,和四岁和六岁的两个妹妹那种旁若无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周浩的纪录片里很少有这种痕迹,我不想评判王兵和周浩谁的技法更高超,只是这个作品有它的特殊性很难避免,毕竟王兵导演的铁西区系列水平是很高的,不过能拍摄完成和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短评

后知后觉王兵的厉害,如何“置身其中”又“置之度外”,这大概就是纪录片最困难的地方

6分钟前
  • FeiY
  • 推荐

作者的节制总是与观众的精神状态相对应的,眼瞅着身边从不间断离去的人,我却被牢牢钉死在座位上,精神状态极其亢奋的,被那些外景如康斯太勃、内景如伦勃朗的画面彻底吸引,一点都不觉得任何镜头冗长。但我也相信,换作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我可能根本看不下去。这其中的逻辑在哪,只能相信神秘力量

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镜头如月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高楼饮花酒,几人挣扎在山沟。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却完全谈不上生态上的丰富与健全,大众能够看到的影像都跟生活毫无关系,也和情感和思考毫无关系。当拥有话语权的人们炮制虚浮造作的玩偶与幻象时,时王兵用一种粗笨的影像填补了这个生态中最缺乏最基本的真实质感。生命无贵贱,忽视经常有。记录即关注,让被忽视的获得存在。

13分钟前
  • 盲聋哑
  • 力荐

剪接只是一方面,王兵是伟大的镜头观察家,摄影机的所在位置总是出于尊重现有空间,大人与孩子们做出各种行为,他们分开或在一起,被记录在空间里。也可以说王兵拍的是空间的“关节活动”,是“发力”的机制,画面的元素(人与物)相互牵引,却又有活动性。一些“闪光”的东西,电视、光源,出现在跨空间的彼端,一些关键静物,菜篮、桌子,沿着对角线布置。全片被一种诗意、恳切的氛围包围,无论室内或室外,这种感觉正是由于镜头在一直“受力”,受各种力,而不是在真空中看。

15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神秘。你找不到观察的视角,这让人纠结,让人自我怀疑。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王兵的纪录片一部没看过,听说都很长,这是第一部,看完让人沉默,如鲠在喉。

1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Metrograph. 大姐是真正的rock star, 镰刀削铅笔,砍刀收菜,脚踩猪食槽,手提俩妹妹。上学的时候老师带着全班小孩唧哩哇啦喊语文课文,她一会儿跟一会不跟。回家路上跟大眼睛小女孩闹别扭,小女孩忌惮摄像机怼着她俩拍,大姐看都不看一眼。冥想时间里大姐的双眼里也是承载了她的年纪(十岁)不该有的深沉。

24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听不懂的方言,不过还是看懂了

29分钟前
  • 酱油酱
  • 推荐

结构上有点太任性了。

3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没有任何旁白或采访,以旁观者视角默默观察、拍摄海拔3200米的云南省昭通洗羊塘村里三个孩子贫苦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三个小姐妹,三个留守儿童,也是三个00后一代。相比张同道纪录片《零零后》中那些从大城市赴美留学孩子们的生活,这里是另一个世界。10岁的小姐姐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和劳作,从烧火做饭洗衣到喂猪放羊割草。很想知道当她一个人漫步在山野荒原中时在想什么。母爱的缺失也让片尾孩子们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显得分外悲凉。教育对命运的改变或许也是有限的。村里的小学老师念课文竟然能念成: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刷”大师。学生们也就跟着这样念。成为影片中最荒诞的一幕。在王兵纪录片镜头中,我们能一直看到盛世之中一个个“无名者”的生活。无需过多介入与干预,只是记录即力量无穷,意义非凡。

3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撇开题材是否投机的揣测。这个片在去道德化和政治化的臧否以外,仍旧呈现了我极其认可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尽可能简化主观视角甚至戏剧性,而让观众经由极其枯燥的影像自身去介入“他者”生活。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不断看表,不断想离开,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他者的时间和空间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童年的消逝”吧

4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当摄影机真的像只苍蝇一般存在着(持摄影的人消弭于无形),以零度干预的方式纪录下生命客体时,作为观赏者的我渐渐体悟到生命内核本身是平等的,无所谓高贵卑贱。三姊妹极端苦难卑微如蝼蚁一般的生活历程并没有让我产生怜悯、同情、鄙夷、不屑、庆幸、不安、愤怒等情绪。存在超越意义。

42分钟前
  • LOOK
  • 力荐

看完最想活着的电影

47分钟前
  • 力荐

三星半。角落里的那一堆土豆

50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推荐

哪有三姊妹哦!我只看到一个身兼女孩子、姐姐、妈妈多职的孤单身影而已,全程都伴随着她因寒冷而不断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

54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天煞的父母

55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与《阿仆大》在对象、语体、内核上均能形成互文,现实感方面则与《危巢》对应。从云端伴着山风声进入的视界,旁观三姊妹劳作的存在方式,外来摄像机本应该,却难得把持住的礼节。削去夹边沟的窒息,直面现世的匮乏境况。能量来源于三姊妹的天然,也同样是甩向和谐文明世界的响亮耳光。

60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拍得真好。姐姐和父亲形象和泥淖苦寒的村庄令人难忘,一些段落像油画一样充满莫名的情绪,有些像80年代的彝山老家。看了目前72分钟版本,想看三个小时完整版。王兵在去祭奠昭通巧家籍作家孙世祥的路上发现了洗羊塘这个村落,这里和孙世祥巨作《神史》的故事发生地很接近,期待王兵的同名剧情改编。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