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

海外剧英国2003

主演:Hugh Laurie,Anna Chancellor,Benedict Cumberbatch

导演:Hugh Laurie

播放地址

 剧照

男人四十 剧照 NO.1男人四十 剧照 NO.2男人四十 剧照 NO.3男人四十 剧照 NO.4男人四十 剧照 NO.5男人四十 剧照 NO.6男人四十 剧照 NO.13男人四十 剧照 NO.14男人四十 剧照 NO.15男人四十 剧照 NO.16男人四十 剧照 NO.17男人四十 剧照 NO.18男人四十 剧照 NO.19男人四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0:47

详细剧情

保罗·湿滑(休·劳里饰)是一名40多岁的医生,他和妻子埃斯特尔以及三个沉迷于性的儿子罗里、丹尼尔和埃德温住在伦敦西部郊区的普特尼。除了应对家庭压力和中年危机,保罗发现自己有倾听他人内心想法的非凡能力。

 长篇影评

 1 ) 有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有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算了,我还是讲了吧:我觉得我和许鞍华喜欢的是同一类男人。 原来看男人四十,后来看半生缘。哪怕是玉观音里面的杨瑞。都有很多令我也心动的地方。

20左右岁被人forced on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性和爱的界线分得很开。那时候因为对方是个矮小猥琐没有头发的中国男人,所以表面上喜欢的都是一些身体的孔武有力、头发茂密的大男孩(大概是觉得觉得他们的欧罗巴爱神给他们的费洛蒙,能吓退那些东亚的猥琐老男人,可能也从来不是真的爱他们,但他们都是一个害怕的人,床头的小熊),而私下里最喜欢看的porn的类型却是是父女师生:因为经历的关系、一定要在心理上觉得是被一个强大的阴影欺侮,才会从极度的紧张里找到一种释放。有时候喜欢看one girl vs 50 guys那种片子,倒不是觉得心理上被50个人凌辱了,真是觉得被50个人温柔的爱过了。但这种快乐都是基于一种非常delicate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超现实的爱,一方面是对自己需要这么多爱的质疑和羞耻。25、6的时候理解了Steve McQueen所说的羞耻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缺乏善良的爱的,但对怎么获得爱以外的快乐又过于驾轻就熟了,带着对于爱的向往,走进了和它毫不相关的快乐的深潭。这是一种耻辱。 以为我就这样定性了,除了关于虐恋和orgy的想象,再也不能唤醒身体了。 靠羞耻感维持性活动的质量本来没有什么的,除了最后那一点厌恶感。

是从《男人四十》开始,我看到了一个良心闪光的许鞍华 。 替你谴责社会的是记者,用尽全力帮你原谅自己的羞耻感的人,是鞍华。 起初我自我代入的胡彩兰:觉得自己也有那样的资本和深陷中年危机的男老师玩心,仿佛只要够漫不经心、就能不落入陷阱终究能免受磨难。后来才理解,胡彩兰是一个幸运版的陈文靖:她遇到了一个没有捕猎欲望的男人。而这个人恰恰也是“狼师”的受害者,他的爱是成为心中不安的人经验的一部分,他的爱是安慰也是困惑。是和你一样受尽委屈却从不煽情。林耀国不是一个平凡懦夫,也不是一个在苏词里寻找良好自我感觉的伪君子,他从作文里看见的不是胡彩兰的“才华”、不是那些能带来价值的小的闪光点,而是自己不如意的一生。林耀国是每一个被那样诱骗欺侮的少女能够想象且应该相信的心灵良药。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眼就知道他心里没有卑怯的欲望呢,是么样的爱是纯洁得敢于回望的呢?是那种不能言说的体贴和共情吧?许鞍华为我们这样遭遇的人,创作了一个林耀国,他不是一个愈合者,只是在用一样沉重的、无辜的人生陪我们经历着的人。

林耀国和胡彩兰走在茱萸花开的重阳街头,突然敞开心扉,对胡彩兰讲了他少年时代对一个女人的观察,以及他年轻时是靠“诚意泡妞”的故事。为什么是茱萸树呢,传说基督的十字架就是山茱萸的木头做的,从前山茱萸的树木是恢弘结实、可以用来做他受难的十字架的,从他以后,树木不再强壮,但是开满鲜花,看到鲜花,便想起他的苦难。 我相信许鞍华在这里并没有在影射一个宗教故事,这里是我们对于纯洁的感情需要。作为女性,如果我有性幻想,那一定包含对于这种圣殇一样的爱的向往,不论我从前被多少卑劣的刺激诓骗,都希望每一个吻都是一次原谅,每一下性的动作都是毫无保留的爱。 林和胡的关系在许鞍华的安排下,有了这样的色彩。胡彩兰是陈文靖的回魂,他和林耀国在深圳度过的一夜,不是林耀国背叛妻子的夜晚,而是他四十不惑、再一次接受陈文靖事件的过程。而对于胡彩兰而言,林的接纳是对于她所有不羁放荡的洗涤,只要林耀国吻了她,港岛上对于这个新新人类的所有非议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都被涤荡一空;没有什么比一个遭受过苦难的爱人的全部接纳更能力排众议,也没有什么比年轻的毫无保留的勇敢和热情更加干净。这样看来胡彩兰和林耀国竟然是在相互牺牲了。在宾馆那个旋转的门锁柄后面,我想,应该是一场茫然的安慰的性。 林耀国即是他自己的老师,又是胡彩兰的情人,还是陈文靖20几年来最亲密的朋友和爱人;而胡彩兰,这个迷途的小羔羊,作为学生、作为他妻子的影子,作为执拗的爱人,在这个中年的矛盾体里,将会感受到多么强烈、深刻而又怜惜的爱啊。 这样的快乐和失落里面,我相信,是没有我之前说到的那一点厌恶的。全然的爱也许也使人痛苦,但不会令人耻辱。这样的爱和性的暗示,是我过去无法想像的。是籍着许鞍华的温柔和细腻,第一次体会到的。

如果说看《男人四十》时是受到一次启发,那么看《半生缘》后应该算是一次确认。沈世钧是非常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对人的呵护不在于具体的行动,而在于每一思,每一想。奥斯汀的布兰登上校和达西先生或许能以实际行动挽救爱人于名誉的危机,沈世钧却不同,他的善良像秘密花园的钥匙,在于他知道却从不忍心开启。对顾的姐姐的艳名是如此,对石翠芝的鲁莽冷酷也是如此。 他的善良全在于一颗心,示爱是虚拟语气,实际生活中也不敢不愿过得比其他人更加幸福 。他说“如果我知道你叫我抢,我一定会抢”,也说过:“我只想你好”这样的话;有人把顾曼桢的不幸归咎于沈世钧的软弱,其实如果他不“软弱”也就丧失了他的可爱之处。他爱里面没有掠夺的欲望,更没有一锤定音的贪婪。他的爱是时间和际遇酝酿的一件和节气一样不可思议而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能讲他无用,只能感叹那样的经济环境下,他的谦和温柔是长期消费不起的。 没有当下的人,只能有千千万万说不出的过去和说不准的未来,这样看来,也未见得是最不幸的人吧。“永失我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在《半生缘》里,许鞍华用了一点闪回(豫瑾和曼璐、世钧回到树林里去找曼桢的红手套),一点实验片段(曼桢被囚)去讲失去,是哀愁的,但不激烈。人在爱里失去一个自我往往是容易的,但在时代里找到一个自我却很难。 豫瑾为了曼路去和人打架,后又移情于曼桢是由于渴望变成了饥渴,爱情变成了distorted的欲望,人总能适应他的命运给自己找到慰藉。但是慰藉无非是良心的借口。而世钧和曼桢这样的人, 就好像doctor who里面的时间旅行中的恋人,即使旧的世界轰塌了,他们罗曼蒂克的友谊仍然能在时间的缝隙里,突然闪回,百转千回。 书里有一段写,冬天的时候,风翻书,声音很是清脆可爱。等男人、女人都有了经济和心灵的自由,那种罗曼蒂克的友谊可能就不必那么凄惨了。

 2 ) 中年男人的色与戒

(找个地方存稿子,跟电影关系不是很大) 对于中年男子,睿智的中国人有过太多的比喻,有人喻“中年男人一枝花”,有人喻“中年男人一棵树”,又或者喻为“中年男人一座矿”。而真正人到中年才明白,这个年纪的男人,其实更像一只钟摆,挣扎、摇摆于色与戒的边缘。虽然不如韩乔生老师说的“现在是站在悬崖边上,前进一步生,后退一步死”那么严重,可正如张学友的歌曲《左右为难》所唱,当面临“左手写她,右手写着爱”的窘境,每个男人都不得不去考虑“我的决定,会有怎样的伤害”。 澳大利亚影星萨姆·尼尔说:“如果你想婚外恋,就去观赏法国电影吧!”这是浪漫主义的说法。事实是,即便没有看过法国电影,几乎每个中年男人也都遭遇着同一个漩涡:多年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慢慢消逝了激情与火花,但稳定的家庭无疑又不能舍弃,男人们渴望激情,又害怕激情;新鲜的刺激对他充满诱惑,而责任感与道德感又逼着他不得不把悄悄迈出的脚慢慢地收回来。 这种渴望与挣扎,审慎与冒险,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有过传神的描述:“尽管这位中年男人喜欢多姿多彩的性爱生活,但他基本上还是具有田园诗般的气质,重视他冒险中一定的宁静和秩序。的确,这位姑娘不过是在他爱情群星中闪烁的一颗羞怯的小星,但即使是一颗星星突然脱离了它在天空中固有的位置,也会给天上的和谐带来不受欢迎的紊乱。”类似噩梦成真的“紊乱”,前有赵忠祥,后有张斌,都以惨痛经历给我们做过最好的例证。 对于欢愉的渴求和对于紊乱的担忧,构筑了中年男人们世世代代寓居的囚笼。《手机》里的费墨说:“古时候好啊,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这句话意蕴深刻:既有对逃离的希冀,而这种逃离又只是片刻的,因为即便在离开时,他还在念念不忘“回来的时候”这种挣脱不掉的负责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金庸一般洒脱,43岁时在“夜店”咖啡厅搭上16岁女侍应,回头就把二婚的妻子给踹了。大多数人还是困惑而纠结的,纠结于新欢与旧爱,纠结于家庭与快感,便如《男人四十》中的张学友和《美国丽人》中的凯文·史佩西——已婚男子面对鲜果般甜美的青春少女,抵御还是沦陷?这是一个问题。 常听人说,中年男人似一杯渐浓渐醇的烈酒,味道纯正香浓。与青年男子相比,中年男人自有其吸引人之处:一定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能够从容理智地审时处世、对女性心理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可真有这么美好吗——这些外表风光、内心彷徨的中年男人?人到中年,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都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是一个丝毫不容你松懈、压力和信心都面临着严峻考验的阶段,用“顶得住,顶不住”来形容一个中年人男人所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毫不为过。在情感上,有人称他们为“唏嘘分子”:压抑在死亡、衰老这剂永恒的毒药下,为生命苦短而唏嘘,为青春不再而唏嘘,为体力不支而唏嘘。此般状态的男人,是矛盾而困顿的,他们渴求宁静,希望在静谧中洗去尘华;同时又对冒险与刺激跃跃欲试,这是对青春的缅怀,也是对自己尚能饭否的证明。恰巧,婚姻到了“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的瓶颈期,那么追求“摸着情人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的状态,也就顺理成章了。 悲观如玛格丽特·杜拉斯,坚信“夫妻之间最真实的东西便是背叛”,认为任何一对夫妻,哪怕是最美满的夫妻,都不可能在爱情中相互激励;在通奸中,女人因害怕和偷偷摸摸而兴奋,男人则从中看到一个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标。尽管如三毛所讲:“怎样都是一场人生!”可背叛终究不应当是生活乐章的主旋律,我们无意对这种状态和行为从道德上做出评判,事实上,也无法评判——抛却那些为了性而性的个例,我们相信每一份感情都是真挚的。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感情里出了问题,自然要当事人来努力补救。 对于家庭生活,疲于奔命的男中年人们所渴望的,或许只是妻子的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顿可口的晚餐,也许还希望妻子的大腿,能让他静静的靠一靠,洗去一天来心中的尘埃。现实生活中,女人却很少能理解中年男人那颗已饱经风霜、需求抚慰的心灵,忽略了男人的内心所思,总是让男人们在喋喋不休的唠叨声中渡过每一天。对于本就处于危险期的中年男人,这更无异于推波助澜了。 中年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这里都需要做出选择,契诃夫说了,“对于命运,应该按着它的来势去接受”。这话没错,只是在接受之前,要先思量一下,接受之后的代价,是你能够承受的吗?

 3 ) 出轨就象出麻疹


女生二十的时候
爱上自己的国语老师
明明知道他已有妻子
可感情还是出轨
并且怀上了孩子
暗恋这个女生的一个同班同学
勇敢的接受了她的孩子
做了父亲...

夫妻恩爱二十年转眼即过
当年的男孩变成四十岁的男人
同样做了国语教师
在学校里男人是十多年如一日的模范老师
在家里男人是模范丈夫模范父亲
女人也是模范妻子模范母亲
感情出轨的事情好像已经和这个家庭无关了

可出轨就象出麻疹
凡人无法避免
这个模范的男人在四十的时候
被一个他的女学生爱上
无力摆脱
于是终究还是出轨了一次...

世上之事就象是轮回
当年他妻子爱上国语老师
如今他被女学生同样的爱上
上帝一定喜欢恶作剧...
结局如何?

许鞍华导演张学友梅艳芳主演
男人四十
雷鸟无责任评为四星

 4 ) 再看《男人四是》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下,只是淡淡地记得有些感动、有些震撼、有些共鸣。
    再看《男人四十》是今年的暑假,晚上电视里的午夜剧场,爸妈都睡了,一个人就在那里静静地看到了很晚,其后看完了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看着夏日夜里的月光如水般泻在我的床上,静静的想着故事里的种种。
    这部片子应该是梅艳芳的遗作吧,之后就没有再拍过电影,直到去世。一只以来都特别喜欢听她的那首《女人花》,每每听起总会在脑海中想着一个女子渴望着有人来疼爱、有人来照顾的幽怨,如此强烈的迫切,但是又有种坚强的谨慎,是种“宁可玉碎,不愿瓦全”式清高的坚守。
    可是片中的梅艳芳所演的陈文倩,却是一个与现实不情愿地妥协的女子,生活化的散乱的头发,一席围裙,为生活中的种种而处处操劳……当年为了那个勇敢的爱上自己国文老师盛老师的女学生的那股不屈的锐气已被刻刻真切的现实消磨殆尽了,在与国文老师的爱情受到了挫折后,选择了爱恋自己的同班同学林耀国过一生。虽然生活简单但却是一直平淡而安稳,直到有一天她又遇到了盛老师,衰老、疾病将逝的老人。还是决定要看护他,是为了昔日之情,为了对曾经的她有个交待,还是仅仅为了他是她的初恋、是她的老师?
    片中男主角张学友演的林耀国是个非常成功的角色。一直以为张学友是很有演技的那种,早在小时候看他的《太子传说》就如此坚定不移了。但其后或许是由于导演抑或是其他,张学友出演的角色大都是些非主角类的,且多半性格刻画很浅,甚至是纯粹搞笑,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惜!但是在《男人四是》中,林耀国是个国文老师,儒雅而有学识,性格、人物背景设定、经历等等方面都再适合张学友不过了!很奇怪的是,一看到张学友在讲台上讲诗词、讲苏轼的《前赤壁赋》时就会联想起他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和那首《李香兰》来,觉得他就是这种人,再贴切不过了!
    当初因为爱恋陈文倩而情愿不顾及她的过去娶她为妻照顾她,但很明显,他最担心的无疑是妻子心中的那位永远不会消失掉了。一切都很正常,直到他的盛老师的出现,明白了妻子心中还是挂念着过去,于是开始有了一种麻醉和逃避,班上胡彩兰的出现就是给了他这种机会。对于他心中曾经崇拜的盛老师又亲自把憧憬打碎,更让他背负其后果,因而面对盛老师对于林耀国来说,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最后,带着自己的妻子还有自己养了十几年但却是盛老师和陈文倩的儿子去医院看盛老师的情景,无疑是最大的震撼和感动。三个人在躺在病床上的盛老师面前吟唱着苏轼的《前赤壁赋》是怎样的一种真切的感动,三人身上所闪现的勇气、真诚、美丽也不枉我为之痛苦流泪了!!
    最后陈文倩提出还是离婚,林耀国说去三峡,说念了几十年的诗都没有能真正去三峡看看……而后,梅艳芳伏在张学友的怀里,感天动地地痛哭了一场,张学友则拍着梅的肩膀,柔声地安慰。画面浮现的是三峡的水墨山水画……
    越来越深深地懂得我们父辈们所拥有的那些美德,而那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好比责任,好比对于他人的切身关怀。现代人的婚姻动辄离,更是时常闹,难道我们父辈们就没有过问题吗?
有,绝对有!可是他们更懂得珍惜,懂得来之不易,明白安于平淡吧!
    历尽时间的淘刷,不是轰轰烈烈,不用海誓山盟,唯有平淡才是最真实、最持久、最美丽的!
    那天我想着最后的场景,久久不能入睡,好想好想崇敬地用心地去叫声“爸!妈!——你们在我心中真是最最伟大的!!”

 5 ) 一窥梅艳芳最为接近凡人的一面

天呐 梅艳芳最后一部电影 虽然戏份少 发挥空间不大 人设甚至可以说有点是给学友做背景板 但这个女人就是有一种叫人移不开眼睛的魅力啊 返璞归真不施粉黛之作 更显演技的行云流水 让人想起江湖上的剑客 晚年已经不在乎手中有没有剑了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武器
梅艳芳之百变让人惊叹 谁能把陈文靖和02年极梦幻演唱会上那半路酥胸强吻粉丝的舞台女皇联系在一起?
在厨房做着饭一边对儿子娓娓道来心事 说这二十年你说我爱不爱的时候真的美得让人心碎 坐在学友腿上背诵前赤壁赋 粤语念词竟然这样娓娓动听 不知是沉迷在梅姐特有的嗓音里 还是沉迷在词中 最后一场哭戏 真的好让人动容 真的好想上前抱抱她 想一辈子对她好 梅姐02年之后真的极度消瘦下来啊
尽管她的歌声里面总是豪情万丈 侠气干云 一派甚嚣尘上的江湖之气 然而在这部片子里 没有舞蹈没有歌唱的桥段 没有动作戏 没有恶搞 当梅姐的电影里卸下这些元素 给我们的好像是那个被剥夺了以往光环的梅艳芳 让我们一窥她最接近凡人的一部分 眉宇之间那份常常难以抹去的沉静与哀伤真的是极为独特的魅力 微微一抬眸一垂眸好像已经诉说了千种心事 真的让人动容叫人心疼

 6 ) 《男人四十》:在房子的背後唸一首詩



日常生活:一個悠閒的沙灘,卻是黃昏……

〈男人四十〉整部電影帶出濃烈的生活質感,質感的豐厚的支撐在於場景的力量。電影開首的場景是一個悠閒的沙灘,中年男人林耀國拿著一本《萬曆十五年》,向兒子訴說和諧家庭背後的風暴般的故事。沙灘的意義在於參差對照的力量,表面看來悠閒,林耀國在平靜地讀書,誰也不知道他的內心的紛亂和激盪。然而沙灘的時間是黃昏,鏡頭(即導演)似乎出賣了角色:內心總從某些表象裡露出馬腳,與此同時把電影重要的主題:時間,帶出來。

整部《男人四十》都發生在最日常的空間裡:學校、細小的房子、公園、醫院等。可是最強烈的情感關係亦同樣在這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空間裡發生:胡彩藍(林嘉欣飾)表面是一個反叛的學生,卻有挑釁整個理性制度的力量,愛上國文老師(看似最僵化的科目),自立開店,漠視大學魅惑,以輕鬆的姿態向主流意識形態說不。胡彩藍表演的,是一種女性力量,在學校裡、商場裡、公園裡,每一時刻佔著先機(相對林耀國)。一本畫滿老師咀臉的課本,可以拆掉天空。

但原來一切師生戀婚外情的出現,為了揭開一段傷感往事:林耀國的太太陳文靖(梅豔芳飾),與自己最敬愛的盛老師(庹宗華飾)相戀,陳文靖未婚懷孕,盛老師不打算負責任,還是少年的林耀國成為陳文靖的唯一救助者,二人到深圳墮胎不遂,生下兒子安然,一切風浪過去了,隱沒在房子裡、書架裡、床子下,卻沒有消失的可能:反過來說,正因為日常生活空間具有相當的隱藏性,愈是隱藏,那反彈的力量更大。整個和平的城市永遠在移動。

於是《男人四十》中的日常生活空間有新的意義。日常的場景,是「時間淡化一切」這句美言的具體化(與此同時打破它),每天瑣碎的細節:上班、下班、買餸、吃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彷似真的可以忘記一切。當陳文靖向兒子安然說出故事的下半場,日常生活場景的功能立刻變成為失效的止痛劑:陳文靖在暗暗的廚房,埋藏不了一股清晰的聲音──她記憶猶新。日常生活的埋藏之力,完全被推翻。

林耀國的位置轉換

林耀國處於男性的位置,在整部電影中表現無力:總是受事者,他無法知道胡彩藍和陳文靖的內心,亦只能跟隨著陳胡二人的反應生活。他與胡彩藍發展一段出軌戀情的時候,把胡彩藍視為一個障礙,並以「越過障礙」獲得主體性幻覺。與此同時他與胡彩藍的師生戀,實際上是把自己當成陳文靖,具復仇意味地強行與陳文靖交換位置。到頭來他當然失敗: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越過這重障礙,他知道自己的屬性正是安份地飄流:《前赤壁賦》的重點之一;因此電影最後部分他清楚冷靜地向陳文靖提出離婚:反過來在這一刻獲得了主體性。

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

電影的傷感之處在於,即使個人的力量如何強橫、一生的故事是如何風起雲湧,面對生死,我們也只能退回日常生活之中。但《男人四十》最後向觀眾提出的,是吟詩的聲音的可貴。結局一段林耀國一家在盛老師病危的床前一同唸著《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成為了想像的共同體:《前赤壁賦》的最重要觀念在於以豁達消解永恒與一時的矛盾──我們總會離開世界,而世界卻不停流動。而詩文,正超越了時間撼動人心。而唸的重要性在於:把感覺轉化成聲音,再流動別人的內心,把孤獨的閱讀變成一種流動的互通。這亦是導演對於國文的執著與癡迷,把生活詩化的一個過程。

 7 ) 高中男语文老师是个性感的职业


    什么是男人四十呢?一切都成定数,儿女成人,事业稳定,和老婆懒得吵架,也懒得甜言蜜语。日子一天一天,淡出鸟来。
    若这男人恰好是高中语文老师,日子就会有一点不一样,他有一个三尺讲台。这个粘连着他饭碗的地方有带他脱离现实的可能。他可以指点江山,字正腔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夹带那么点小玩笑和小愤青,一切跟下课骑自行车去买菜没有任何关系。
    而坐在座位上咄咄逼人的女孩,很容易就迷恋上他的渊博,用词讲究,声线动听。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无厘头的理由。有个女孩曾经告诉我,她喜欢上她的语文老师,因为有一次他出现在她梦里。总之,这种男人区别于她们身边聒噪又肤浅的同龄男孩,成为那个阶段的某种理想情人。而恰好,高中女生尚处在胆大包天,异想天开,义无反顾的截止期限之前。
    事已至此,或者暧昧或者拒绝或者接受都成为双方只可意会的冒险。四十岁的男人,面对口无遮拦的坦率,以及肆意散发的青春气息,很可能是畏缩着语塞了,那些陈词滥调如打官腔般的大道理说得出口却从未真正放在心里,真正的理由是,too old to love。只是,只要能找到一个借口,哪怕是蹩脚的,何不借眼前这个燃烧在最旺的年轻生命给自己一场幻觉,即使它可能短到只是与滑板少年一同围观一瓶被摇爆的可乐。
    在这个女孩假扮成熟老男人假扮青春的游戏里,那些出言不逊和挑战权威变成了挑逗和调情。而转过脸来要继续面对的平淡就成了不堪。
    只是最后,没有几个女孩真的孤注一掷,义无反顾的期限一过,她们便立即放手,仿佛一瞬间就认清那只是一个四十五分钟的偶像,光环褪去之后也不过像其他四十岁的男人一般龌龊和平庸。而也没有哪个老师把它当真,这一级毕业,下一级又来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年轻的脸孔。只是这也并不能阻止自己一刻不停地奔赴在继续老去的旅程。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路过,变成以后可以津津道来的故事之一。
  
    片子里张学友的角色被拿捏的很到位,尴尬,动心,不甘,迷惘和一切的百感交集。不过林嘉欣的角色却稍稍有些别扭。对老师的喜欢多少都会掺杂一些崇拜的成分,不论怎样的早熟怎样的家世,都不该像是看穿一切,成为最游刃有余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然后就是更加钦佩许鞍华的功力了。每一个镜头都是轻描淡写,入木三分。大概每个导演在决定做导演之前都已经对这个世界做了假设(就像那些该死的理论在被论证之前都有严格的假设一样),这个假设决定了世界在他们眼中的样子。许鞍华的假设就是:生命是琐碎,平淡而往复的,所有的激情和温情都隐藏在这之下的暗涌里。
 
    再来说上面提过的因为一个梦而迷恋上语文老师的女孩,我喜欢她那个故事的结局。她毕业后一年回到高中,偷偷潜到那个老师的课堂,坐在最后一排,诡笑着听他讲期中考试的试卷,等他踱步到最后一排的时候,不经意抬头发现了她,满脸惊诧的表情。我始终都觉得那个瞬间很美。在下午的阳光里,讲解文言文的间隙不小心抬头看到了那张熟悉又久违的脸,仍旧是那个恶作剧得逞的得意的笑,纵使之前一直满嘴仁义道德地拒绝着,至少在那一刻,一定也会有一瞬间的动心吧。

 8 ) 嘉欣的〈男人四十〉

  看完了《男人四十》,作为一个才刚过二十不久的男人来说,我真是有很多观点要发表。人生需要经常举手发言,但不是像被提问那样。我觉得一个二十岁的男人不会理解四十岁的男人的无奈与哀愁,更无力开药方解救他。一个二十岁的女人却能不经意做到,也许还不是预谋的。
  男人四十是人生的中局,需要盘整,把过去二十年做男人的经验整理出版,留下的孩子们都经常施以关怀,故事都拿去广播一下,从笑话书中站起来多读读自己。多数人看的是张学友扮演的国文老师林耀国的无奈,好象他的理想、原则、眼神和思维都老得过慢。可是无法想象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最终变成一个老家伙,有的人还会更早就变老:林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做老师、老爸、老公。我一直都没有漏过那一个总是出现的镜头:林任教的那个围桶一样造型的中学校园中间的红色叶子的树。与众不同的颜色终将带我们走出厌倦与冷漠的固有生活。
  林嘉欣扮演的胡彩兰就是这样一抹红。我要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她,看让我想用浑身来感受和喜爱的林嘉欣。一个二十岁的男人看一个四十岁的男人的电影,如果直接奔“四十”而去,强作理解,那是装老。胡彩兰敏锐、倔强、目力惊人、贱得可爱。因为她才华出众、所以她得做得贱过他人,做得诱惑力十足,做得完全超出普通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圈。只有足够强的诱惑力才足以挑逗她所爱的国文老师下水,而且挑逗的过程那么文艺化,让林耀国心甘情愿地跟她约会,一边尽自己所能教育她、帮助她,一边被她刁难被她耍被她宠爱,反过来又最终从她那里受到教育。四十岁走出盘整期是因为二十岁。新的人新的东西速度太快,“数位相机?老妈你不懂啦”,“我下星期要去印度进货。。。这个,你不懂”。令四十岁摸清生活纹理的竟是突如其来的二十岁,面前的二十岁令他终于彻底理解了自己曾经的二十岁。所以,我们生活要提早盘整,二十岁别光顾着为四十岁时的故事打伏笔,也要做好找回埋伏的标记。免得快要老之前迷了路。
  林耀国终于找到了自己。他在胡彩兰身上知道了什么是不顾一切的爱情,这种爱情总是会有不慎的结果出现,如何对待这些结果影响着当事者们的一生。梅艳芳扮演的陈文婧是林耀国的老婆,也是他当年读书时的前桌女孩。陈文婧当年与国文老师盛某相爱,并且在盛要离开之前有了他的孩子。林陪同陈去深圳堕胎时,最终决定让陈生下这个孩子,并20年来对他视同己出。盛老师终年之前,陈对当初还是念念不忘,在医院照顾他走完最后一程,林对此耿耿于怀。当林耀国与胡彩兰的师生恋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之后,他终于理解了妻子二十年来的心情。儿子知晓并看望了自己的生父,林家的秩序最终回归幸福。胡彩兰高中肄业,毕业晚会那天,她将自己上林的国文课时画他的课本和绘本集子都交给了林。胡去经营一家时尚杂货店,开始自己选择的生活前程。胡的生活与爱情的“不顾一切”,是连“不顾一切”本身都不顾的选择。人们在认真时总是下意识地拯救自己的未来,胡彩兰说,我爸爸哥哥姐姐都是大学高才生,家里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也许需要抉择时,不应该因为忙乱而原地打转,应该想办法赶快回到原点。因为彼此改变对方,一抹红在生活中找到了投影。两段师生恋的投影,令电影中那些诗词、文句再度跃然脑海,整理出一分理想的美,悄然和谐。
  人们总是做着令自己失去方向的事,妄图用过去拯救未来,殊不知,关于未来的一切,竟然是在当下年龄一半时就预设好了的。你该选取哪一段过去呢,这是一件好难的事。而新新人类们,像胡彩兰那样,抛弃学历,抛弃奖杯,抛弃才华,抛弃被世俗认同甚至抛弃贞节,只是为了轻装上阵面对未来。
  《男人四十》这道题是出给林老师的,爱他的学生胡彩兰将它解了。我还是最喜欢林嘉欣扮演的这一配角。梅艳芳在电影中只是专心地做了个青年理想主义的化身,让我们找个原型比对过去,中规中矩而已。张学友演的这一国文老师,四处试探了人生金鱼缸的边沿之后,尽管撞了头,累了心,最后还是游出去了。还好他游了出去,不然,我们二十岁一代人的想法,就不会有那一抹红作为肯定了。
  “鲁迅是中国最早留学东京读大学跟shopping的帅哥”。给生活留些戏噱,虽然无益于化解难题,但至少可以作乐吧。看到我这篇东一句西一句的影评的人们,请也来看看《男人四十》吧。

 短评

我大概没有办法想象自己40岁的时候有一天在房间擦着乳液,突然开口对丈夫说如果你不想和我一起生活了也没关系。我最近特别怕一件事:无力感。

7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当中学语文老师是从小的梦想,可惜,好在,妹妹帮我圆了这个梦。

1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在香港社會英文化及重理工科、商科的時代氛圍中,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中學國文教師林耀國偏居邊緣、中年失意。以古典詩賦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其解决自身精神和情感問題的重要資源和心靈寄託;而與臺灣來的中學啟蒙教師和妻子的三角關係,也系於三人對中國傳統的共同認同:片末,一家三口在臨終的啟蒙老師踵前背誦《前赤壁賦》,“到三峽去”成了主人公與妻子冰釋前嫌、再續情緣的出路。影片也以包括胡彩藍及其二子在內的中學生之視國文課和老師為落伍保守、將中文辭書踏在足下等,明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香港之式微:儘管複雜的感情結構跨越代際而存在,但晚輩已不再以傳統文化為情感世界的寄託。影片對中國的主體想像與認同主要是文化上的,對內地政權的政治警惕隱現其後,其對三峽淹水的哀惋,明顯可理解為對政治力量摧毀文化符號的危機敘述。

12分钟前
  • Bork
  • 力荐

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唷 谁人扰我清梦

17分钟前
  • Funny doll
  • 力荐

无限的隐忍与克制,极为出色。色调,光影,音乐,演员,情怀,编剧,都很到位。张学友竟然有这样好的演技。将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清矜与小人物的苦涩都演出来了。对前赤壁赋印象深刻。

21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女人四十愁的是家庭关系,男人四十愁的就是外遇了。男女果然大不同。应该是岸西的关系吧,这个片子还真是文艺腔啊。忧忧愁愁的。喜欢对少年梅艳芳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背影,回忆嘛,模模糊糊的才真实。那时候的林嘉欣确实惊艳啊,纯且坏。梅艳芳也实在是好。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早就忘了自己多年前已经看过此片,所以又看了一遍。张学友演尽了中年男人的隐忍与悲哀,林嘉欣则是出奇的水灵与清纯,还有梅姑,带着一份埋藏了二十年的秘密,那个男人难道只剩下恨、没有爱了么?四十岁,各种惊慌。

3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那时的林嘉欣真是好看啊!

3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一个演巨蟹男的巨蟹男,我仿佛看见自己。

37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中国版美国丽人

41分钟前
  • copymie
  • 推荐

歌神不光会唱歌也更会演戏,剧中人物都选择了具有生活阅历的艺人担纲,使影片更具看点,文艺片拍好了真得让人很泪目。

45分钟前
  • 元宝宝
  • 推荐

看许鞍华电影,除了忽高忽低的飘忽不定,总会感受到一股挥之不去的做作感,放到这部电影就是一家三口在病床前背古文吧,真的是没有废话,直挺挺在那接力。女学生的挑逗与那段前尘往事的对比,有几分妙趣。此外,还一眼认出了父子去游玩的地方是南丫岛。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看了很多遍,因为电影频道一直重播。很喜欢片中的感觉,意境。三峡水东逝去,青春岁月的跌宕起伏也一去不返。只有淡淡的惆怅与压抑的哭声。

51分钟前
  • 2013
  • 力荐

淡淡的“什么是重阳? 登高、鲜花、香烛、坟墓... 重阳是死人的佳节,清净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 哎唷...谁人扰我清梦... 什么是偶拾? 片段、印象、见闻、随想... 偶拾是死人的字句,停了呼吸缺了脉搏, 早已僵硬在辞海的乱葬岗里, 今天趁着重阳佳节竟

52分钟前
  • 谢腐乳
  • 推荐

“面对现实 热恋很快变长流细水”。难想象女导演+女编剧却把“林耀国”的心思摸得那么透:彩蓝无忌讲着“男朋友”,旁边那谨慎的眼神;拥着文靖欲说还休却也在回忆过往的无奈。已经太久没碰过诗词了,没想到还要靠许鞍华再次发现语文之美--哭戏动人的Anita和开了光的林嘉欣形成了两个有趣的对立面。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此一部最大的特点是含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中都有另外的对个人历史的指涉(看似贤妻良母的梅艳芳也有勾引别人的历史)。女人四十的时候面临的是家庭,男人四十面临的却是家庭之外的东西,简直是两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全片善用仰视和广角,营造出一种相当诡异尴尬的氛围,但略刻意。爱情道德有侯麦感。

5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非常抒情的作品。讲男人面临的困境:记忆、压力与诱惑。接受诱惑成了走出困境的虚拟通道。难得一见的,创造了一个“古文”意境,并与人物的记忆、转变和最终的和解做了结构性的融合。前后对称的人物关系。最有意思的是新的师生恋,林耀国通过这段感情弥补了青春恋情的缺憾,而胡彩蓝的自由随性终结了轮回的可能性。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后来评价梅艳芳在这部片里的演技是行云流水。我也这么期望着我的生活。

1小时前
  • 付玲
  • 推荐

梅姐行云流水,哭的那段真是令人动容,刚出道的林嘉欣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学友哥,4天王中我一直认为其实他是最会演戏的。本片里他把那种中年老师的酸儒、平淡下的压抑、人性的憋屈展现的淋漓尽致,内敛而克制。如果不是惊为天人的歌唱天赋的话。。。8.3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仔细想想,好像表现男性中年危机的电影绝对绝对少不了出轨,而女性中年危机题材就一大半是老公出轨……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