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3黑天鹅 剧照 NO.14黑天鹅 剧照 NO.15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0:18

详细剧情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匿藏心底的恶之花

(原文在hasukihaga.blog.163.com ,此帖省略了一些时事的联想片段)

       你毒牙般的辞藻令人望而生畏
  我却在它们背后看到一个受苦的灵魂
  
  如在炼狱中煎熬
  到处是烧红的铁与滚烫的岩浆
  你在肉体的狂欢中寻找天堂的美
  虔诚的心躲在角落里悲泣
  
  你的双眼是盛酒的杯盏
  合着血泪你将这辛辣的液体饮尽
  醉里享有无上荣光
  醒后复又惆怅徘徊
  
  爱情终归是梦幻泡影
  美人总会成一具尸身
  挂着邪恶之名的天真花朵
  诗人啊,你过于热烈的心是你最大的罪名

——【法】波德莱尔 《恶之花》
(人民文学社,2008,钱春绮 译)


【一】她不是奥黛丽赫本。

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最初认识她是在08年的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 鸠占鹊巢》。我所喜欢的都铎王朝的题材。
她饰演的是英王亨利八世赫赫有名的第二任妻子安博林(Anne Boleyn)。
然后又在我很喜欢的电影《V for Vendette V字仇杀队》。这个故事是课堂上老师讲奥威尔的《1984》时放的。
她的勇敢演出让我很是惊讶。同时也因这部片子爱上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再到她参与的法语片《Paris, Je T'aime 巴黎我爱你》。
再来,就是这部《Black Swan 黑天鹅》。

有人说,她是奥黛丽赫本第二。
但她不是。
她和奥黛丽赫本没有丝毫的关系。

她的轮廓有着自己的味道。
而显然的,赫本早早地投入到演艺事业里,且耗费不少精力在坎坷崎岖的感情路上。
但是娜塔莉。聪明地选择完成自己的学业,熟练掌握多国语言。任何一桩事都没有耽误。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偶像想去学习去超越。
但绝不是成为某某『第二』。


【二】当王子选错了公主

电影情节可以简单的归纳为芭蕾舞《天鹅湖》的『排练全过程』。
从前一代天鹅公主的退下,到新一代女主角的选拔。
在焦虑和挣扎间,在茫然和疑惑间,总监最终选择了Nina出演天鹅公主。

拥有一个因为意外怀孕而放弃了自己舞蹈生涯的前芭蕾舞演员的母亲,Nina承担的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去争取到梦寐以求的角色。
所以,在家中小小的空间里,陈列镜子和钢琴还有腾出来的空地,为的是让Nina能更多利用私人时间去练习,成为第一。
因此,当她感觉到选拔失利而女主角可能他人所得时,她激动,她失落,她歇斯底里地奋力练习。去耗费自己所有的力量。
当她去恳求总监告诉他自己有多刻苦甚至已经准备充分时。她得到的,是一个侵略而莽鲁的吻。
也因为这一吻。掌握选角大权的王子最终选择了她成为夺目耀眼的公主。

公主也许是别人。Nina知道。
就如同《天鹅湖》里的代表纯真白天鹅奥杰塔(Одета)和伪装成奥杰塔的黑天鹅,代表神秘与邪恶的奥吉利亚(Одилия)一样。
如同正式公布前的传言,公主的角色也许是另一个女生。但是王子最终选择了她。
而她。Nina。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那个本该拥有幸福的奥杰塔还是夺人所爱的奥吉利亚了。

选拔会时,总监告诉Nina,她出色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展现白天鹅的角色予观众,但若要同时演绎黑天鹅,Nina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而在随后密集辛苦的排练过程里,Nina的身心都被角色煎熬。
源自母亲的期望,自己的要求,和总监的期许所带来的压力,让她一次次地陷入疯狂而无意识的自虐当中。
她头脑中的清醒被不断地吞噬,她的精神一步步地瓦解。
因为她从一个自身生活简单到乏味内心单纯到稍显无知的俨然是白天鹅的代表,一次次碰撞于蜕变之后,最终挖掘出自己内心属于黑天鹅的一面。
这样的蜕变这样的化蛹成蝶的过程,造就了她,也毁了她。

到最后,『天鹅公主』已经不是原本的Nina,而Nina,也不再是属善的那个『公主』了。

当王子选错了公主。他的一吻,迷乱了情节。
公主的角色因此诞生,而角色的真实自我也因此毁灭。


【三】在欲望超越一切的时候

一个人追求梦想并最终实现愿望,和一个人追求梦想但最终自我毁灭的区别是:前者羡慕他人却不妒忌,后者的憎恨想夺去他人所有。
所以,当欲望超越一切的时候,会有奇迹出现,亦会有悲剧产生。

退下的前任天鹅公主,在Nina作为新天鹅公主被介绍给公众的酒会上,目光如针,痛恨地扎向新人。
一个人目光中流露出的失意,并不能掩盖她自身散发出来的时光沉积历练出来的韵味。
但倘若一个人的眼里只剩恨意,只看得见猛烈的怒火灼烧,那一刹那,芭蕾陶冶出来的优雅情调便荡然无存。
也许是黑白天鹅并存于她心中,在退幕之后,她内心汹涌的愤恨不平,刹那间淹没了她的理智,也因此让她遭遇车祸,此生惨淡。

而Nina。饰演黑天鹅对她的挑战就是让欲望超越一切。
母亲因爱恋带来的意外插曲而终结舞蹈生涯,成为了一位芭蕾未来之星的母亲和督促者。因此,她以自身经验为训,严厉监督Nina的生活圈。
每每接到的电话,必然是母亲打来的。
而一个成年女子的房间里,却布置得如同涉世未深的少女般。
当总监问她是否有过恋爱,她搪塞地一笔带过,说有几回但交情不深。

芭蕾舞者是艺术家。而艺术家对艺术的最深刻的领略来源于自身经历。
演绎《天鹅湖》,一个为爱而牺牲为爱而疯狂的故事,如果舞者自身都没有经历过一场疯狂而深刻的爱,又岂能领略到白天鹅奥杰塔因王子错选了假扮成自己的他人的痛心疾首和绝望的爱呢?如果她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能让她牵心挂念,能让她焦虑不安,能让她伤心失落,能让她为之一笑,甚至能让她去不满去嫉妒,那么,她怎么能理解故事的结局,王子和白天鹅为追求真爱而生死与共的真挚与悲壮呢?
Nina什么都不懂。因为,在她母亲的调教监控下,她没有放肆过没有放一搏过。

总监开导她,问她是否有过性经验。她更是尴尬和失措。
她过得如此小心拘谨,身边没有男性存在,父爱缺失。她自身缺乏吸引异性的荷尔蒙。
所以,总监教她以自慰的形式去感受性,去挣脱她内心的枷锁,以肉体欲望去超越她的精神束缚。
当她做到的时候。她的黑天鹅,就比以前要更传神了。

因为此刻,她内心深处的那朵恶之花,开始汲取养分,含苞待放。


【四】 你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当Nina突破了圣女贞德般的内心禁锢,开始接触到性欲,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

她触碰到内心的妒忌于憎恶。
Nina惧怕表现亮眼的舞者和总监发生关系,抗拒她成为自己表演的代替人,见到她穿上tutu临时代替自己排演时,愤怒顿时涌没理智,甚至在最后演出时,幻觉见她要与自己抢夺角色,甚至歇斯底里引发血光之灾。

她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

慢慢的,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自虐。

她,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心理学上说,这种现象叫做二重身。
这样的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自己,但他们往往都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都以死亡告终。有时候二重身会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预言和警告,但亦有二重身现体杀死本体的事件出现。

所以,当二重身一开始出现,Nina的生活开始陷入混乱,伤痕和血迹都预示着警告,警醒着Nina要学会去释放压力,且要控制她的『恶』的接触。
她一次次的躲避,一次次的忽视,因此到了最后,二重身造成了她严重的错觉与精神迷离,她心中的『恶』在上台展现黑天鹅之前的那一刹那彻底爆发。她的幻觉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欲望带来的憎恨让她以为别人要抢夺她的角色,而因此,当她看不清自己,看不见『Nina』,彻底化身为黑天鹅时,她的内心,被彻底的摧毁了。

你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你是我所不敢面对的我。


【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冶艳怒放的恶之花

几年前。
第一次读波德莱尔,就深爱上这个美妙的标题。
恶之花。如此曼妙冶艳。
选用这个标题作为我当年创立的社团名字,并且拍了一组同名的摄影系列。

善与恶。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使得人们不懈地追求万物之『善』。
追求『好』的,几乎对我们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
做学生,上某个好学校,考到傲人的分数,分数绝对要向尖子生看齐,而那些吊车尾就千万不能近墨者黑。因为这理所当然。
做事业,寻求赚钱的职位,晋升到主管,或是考上公务员求安稳顺便背地里在微博上转发指责制度的帖子就满足。因为这理所当然。
因为追求人们心目中的『好』,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后。
没有人曾对我们耐心细致地谈论万物之『恶』。
我们追求『善』,同时远避『恶』。这才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人们错了。
善恶原本一体。正如天地共存于混沌之中。亦如日月轮回交替一样。
过分单一地注重于『善』,那么人则会逐渐变弱,最终不堪一击。
做学生,不光上好学校,要上对的学校,即便没有达到世俗衡量的『好』,但只要适合个人,那便是好选择。每个人都说某尖子生分数有多好,却不说这个人厉害的是什么,而弱点又是什么;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创造一个神话般的角色,令自己觉得是不可超越的,来使自己甘心地臣服,疲于超越。

人们似乎习惯于单方面无限放大『善』,或是无限放大『恶』。

 2 ) “乖”的本质是压抑——《黑天鹅》观后感

从来没看过真的芭蕾,也不理解芭蕾有什么好看的。《黑天鹅》让我对于芭蕾艺术有种豁然开朗的认识。但导演选择《天鹅湖》作为线索显然意图非常明确,它借用了黑白两只天鹅的形象,来推动对于人性中两种本质的探究。
    故事是这样的: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前领舞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为了偷懒,以上摘自豆瓣,略有删减)

一、“乖”的本质是压抑

    电影里Nina得到了母亲最大的呵护和栽培,她美丽、纯洁,拥有最好的芭蕾技术,但却不能入选白天鹅。导演说了,如果只有白天鹅,Nina是不二人选,但是《天鹅湖》的特别之处在于,演白天鹅的人,必须同时演黑天鹅,因为两个天鹅是双胞胎,Nina必须有能力呈现黑与白的一体两面。
    Nina行吗?导演也许是眼毒,也许是更懂人性,她知道在Nina“圣洁无瑕”的躯壳里,一定也有未被唤醒的“黑”,而他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它。特别是他强吻Nina被咬,更让他确定了她身上“黑”的潜质,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导演的一种很特别的考核,无疑,Nina通过了考核。
    之于Nina,她圣洁的形象,是她母亲多年来倾心打造的结果,然而,艺术上的需求,让她第一次开始面对自己——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肉身——欲望、嫉妒、暴力、叛逆……一直生活在童话王国里的Nina,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惶惑与痛,她既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却也难以承受真实的自己带来的强大不安,更何况她的妈妈一直在努力把她往回拉,而Nina则坚决地挣脱。
    所以说,“乖”的本质是压抑,“恶”的本质是释放。
    Nina以往的乖,实际上是在母亲的“教育”“爱”“诱导”之下,压抑了人性的本真,她的圣洁,只是一种假相,是母亲的自我欺骗。然而,这“乖”所压抑的本性一旦释放,将会有巨大的能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乖”往往是危险的,它有一种核聚变前夕的稳定,但也意味着一旦爆发将会带来巨大的毁灭。喜欢观察社会的人往往能够发现,小痞子不惹大祸,而最暴力罪案的实施者,往往就是平时的乖宝宝。很多人都对这种现象表示诧异费解,洞察了“乖”所具有的“压抑”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片有一场永载电影史的镜头,就是,Nina为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鹅的机会,在化妆间里杀掉了Lily(实际上是幻觉,杀掉的是自己)之后,她登台表演黑天鹅,一口气做了25个挥鞭转,这既是舞剧《天鹅湖》的高潮,也是电影的高潮。这个镜头里,Nina本性完全得以彻底释放,她“圣洁无瑕”的自己死了,“灰色诱惑”的自己却得以出生,黑色的羽毛长出了身体,羽翼渐丰、翅膀渐硬,她完成了“黑天鹅”的角色,也终于完成了自己。无论是Nina的表演、化妆、音乐、特效的设计和使用、所表达的深意,都近乎完美。在这一镜头里,Nina尽管“变黑”了,但却给我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那一刻,似乎我们的压抑也得到了释放。

二、黑与白的辩证

    善与恶,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简单化、粗鄙化的认知方式,相比起来,“白与黑”的意象则合理的多,因为世界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也不会只有恶没有善,客观存在的东西,实在是无可褒贬。我们的身体里也一样,不会只有高尚没有卑微、只有良知没有邪恶。这种纠结,是人最鲜明的特点,所谓“神性”与“兽性”齐飞、“天使”共“魔鬼”一色。我们是白与黑的混合体,我们从来就是个“灰”,因为成长的经历不同,我们会呈现相异的灰度;而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灰度也会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被强令定义成“白”,黑色素积聚在内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必是脆弱的、危险的。Nina套上了Lily送的黑色内衣,正是自我平衡的一种暗示。她数次抓伤自己的后背,也无疑暗示了灵魂里“黑”的涌动。
    Nina终究要演回白天鹅,她最终发现了,自己能够演黑天鹅,恰恰是因为自己化妆间里“自己杀掉了自己”,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她“白”的一面立即唤醒,然而,流血的伤口也即刻显现。她带着流血的剧痛完成了整个表演,完成了黑白两只天鹅,但也承受了最大的自戕和伤痛。
    这是一种决绝,不过,这也是自我平衡的起点,电影并没有给出Nina的后续,不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Nina终于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三、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

    Nina产生幻觉,将她母亲推出门外时,门板狠狠地夹住了母亲的手。这个段落让我落泪——这种释放太痛了,痛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Nina的心。她的潜意识里,一定对这只“塑造”她的手,无比的厌恶乃至痛恨,她做自己的渴望从来没有那么强烈过,但是正是这只手,又来把她往回拉,让她继续活在那个粉红色的假象里。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的玩具,长大了又成为他们完成自己的工具,而综观人生,孩子还是他们“我执”于世界的替代品——所谓生命的延续。他们往往执着于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以爱的名义占有、以爱的名义压制,但却很少想过,孩子属于他们自己,拥有自我完成的权利。
    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十月怀胎,也不过就是十个月的生理困境,但其后的若干年,面对一个逐渐完善的灵魂,如何让其具有健康的人格、身体和未来,或许是更大的难题。更为主要的是,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看透人的秘密,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然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放纵自己的“我执”。
    父母的成长过程中自然有他的感悟和经验,然而这感悟和经验却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由于人的狭隘与卑微,人们很难对此有自知。他们爱孩子的形态,就会经常表现为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强加给孩子们,而这种强加,却让孩子无法从自我经历中成长,让他们无法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时代、环境、阅历、甚至混杂了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决定了,孩子与父母是迥异的,他没有可能沿着父母的或者父母想要的路走下去。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的:“你们给我设计的路,却总是让我迷路。”这条所谓设计的路,不专指学业、事业、情感……而是更要指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这种强迫式的灌输,往往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迫害”。即使是真的爱,一旦强势了,那也是害。你没有权利逼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为你好”,自己的孩子也不行。
    父母承载着对子女的基本教育,要父母完全不对孩子施加影响,既没现实的可能性、也没有必要。但父母并不是人人都是教育家,真懂得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更何况中国自古即有“刀砍不到自己的把儿”这种谚语。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却不能困于父母强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又要管,又不能太管,哎呀,做父母实在是难。大多数人生孩子的时候,可不会想这些。而对于孩子来说,遇到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哪怕是一个少一点戾气的,都是烧了高香、中了彩票一般,做孩子也难。
    父母也是人,也有他的局限和卑微,面对疼惜的孩子,他们不可能真的理性,那些经受过苦难、挫折的父母在“压制”孩子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愿意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错误和苦难,不愿意让孩子经历成长的阵痛,于是要么过于严苛制造白色恐怖、要么营造一个无菌的童话王国,说到底,这两种方式的本质是一回事。写这篇博客时,恰好看到了别人转的一条微博:“母爱是把双刃剑,爱越深,刃越利。(编剧王海鸰)”

四、好的艺术

    《黑天鹅》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一定是注入了灵魂的。——仅仅是能连续做25个挥鞭转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在表演白天鹅的时候呈现纯粹的圣洁,在表演黑天鹅的时候呈现彻底的欲望。
    前段时间,网上传播最多的一段视频,是一个叫做“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春天里》,这歌儿是汪峰一年之前的作品,但从未真正火过,可是这段视频还是着实地打动了每一个看过的观者,打动人的正是融在歌声里的灵魂,反过头再找来汪峰的原唱听,高音还在甚至更为彪悍,却感觉无病呻吟、毫无力量。而旭日阳刚的沧桑,是实打实的生活,是不伪饰的艰辛。
    还有一段视频,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几个大学生演唱的励志歌曲《我相信》、《我的骄傲》,相比于专业的原唱杨培安,大学生们把那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劲头儿演绎得淋漓尽致,显然,这正得益于他们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份。
    原来以为芭蕾不过是把身子立起来,然后做一些极其高难的动作。现在看来,所有的艺术都一样,都必须拥有灵魂、打动人心。如同梵高的《星夜》、王羲之的《兰亭序》、曹雪芹的《红楼梦》、皮克斯的《WALL-E》、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知道这样的列举有点无厘头,但想说的是,好的艺术不分形式,只要能让你长久地感同身受、为之动容,就是好作品,反之,即使再火爆,也不过是一朵浮云。

 3 ) 新瓶装旧酒

一部电影想要行至中段的时候让观众们疑神疑鬼摸不到头脑是很简单的事情,结尾能否圆场才是判断高下的关键。幸运的是,《黑天鹅》至少还能自圆其说,遗憾的是,它自圆其说的方式是如此的偷懒而且毫无原创性。当然,结尾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差强人意的满足感,但是这更多的来源于感官的渲染而非理智的畅快。

这部电影的剧中戏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讲述纯洁的公主被魔咒束缚于白天鹅的形体,唯有碰到王子的真爱才能回复自己。就在她以为自己即将获救的时候,王子却被黑天鹅迷惑而误许爱誓。而结局往往主要有两种:悲剧的王子公主双双投湖,以及大团圆的战胜魔鬼永远幸福。电影中选取的是悲剧结局。当然,如果用这部芭蕾舞剧的大团圆结局的话,那么整部电影都会站不住脚。

和芭蕾舞剧有关的桥段是片中拍得最美的部分,特别是追拍女主角的舞姿,镜头一气呵成,想来摄影师和演员都演练了很长时间。加上改编版黑暗版老柴的音乐,实在是很震撼。只是这些大概一多半都应该归功于老柴,作为电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都实在有些单薄。

导演Aronofsky在推销电影的访谈中说:“这片子的灵感来源于波兰斯基在1965年的黑白电影《冷血惊魂( Repulsion)》。”这简直就是最大的剧透,我没有想到他竟然几乎是完全抄袭了《冷血惊魂》的概念:片中开头的缓慢平静,女主角中期的失去控制,甚至最后的解释,从节奏到逻辑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演员的设定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艺术完美的动机。我从来不喜欢波兰斯基六七十年代的那些惊悚电影,总觉得它们太做作而故弄玄虚,但是因为我知道波兰斯基这个犹太人的童年是在纳粹占领下的波兰死里逃生地度过的,所以我可以弗洛伊德式地理解他的杯弓蛇影。对于后来好莱坞无数的模仿者,包括Aronofsky,只能说是庸才蠢材了吧。何况,波兰斯基的原作里面至少没有卖弄血腥和情色作为噱头,这更让《黑天鹅》显得有些江郎才尽而不值得尊重。

情节毫无新意,人物也仅仅不过不失。女主角的母亲,前辈(感叹一下维罗纳的美人迟暮),以及竞争对手这三个女人似乎都有一点往事让她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又都欲说还休,不过既然完全以女主角的视角展开倒也无可厚非。舞剧导演倒是一个有趣的另类英雄,他不关心自己手下舞者的身心健康,只在乎如何驱动她们让自己的舞剧更加完美,他可以用挑逗诱惑作为刺激手下进步的手段,却从来可以控制自己不迷失其中。最后当然要说到娜塔莉,就像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她对于白天鹅性格的把握明显强于黑天鹅性格。她唯一令人信服的黑天鹅表演是在结尾,而且那还是拜浓重的化妆所赐。她的气质长相,实在不能让人联想到诱惑和艳丽。

 4 )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

天鹅湖我看过至少四次,每一次看都是不同的感觉。

我第一次看是好像是初中,政治课上老师讲人民有钱了,就要搞搞精神生活,比如听听交响乐,看看天鹅湖。
那时,觉得看天鹅湖是属于领导的摆谱装文化的招式之一,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心理觉得自己算是有见识的人了。

我第二次看是在大学时,那时自己天天梦想自己成为半调子的摇滚喷青,满腔热血的参加到谁是最伟大的音乐家的争论中。
于是弄了张英国女王专场版的DVD,只当是文青功课。那场黑白天鹅是二个人。
我发现自己挺喜欢这黑天鹅的。
你说看了一场子的白天鹅,一个个都像道貌岸然的学生干部。
黑天鹅多性感,多金属啊。
看显示器上观众们热泪盈眶的激动,我突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快乐。
我为自己的另类而自豪。

我第三次看时是在英国看的莫斯科团的现场。
那时在英国漂了一年多了,
满脑子的都没完没了烦心事,对付完了论文,便去看天鹅湖了。
这次最大的感觉是恍惚。当我挤在场子的一角时,我己经不记得自己在哪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在显示器前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是在看真人在跳舞。
可是当我看真人跳时,我就觉得演员和剧院都像气体一样,我只是漂浮在其中。
我徒劳的左右摆,觉得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到显示器上的效果,从而断定眼前的不是真实的。
可是,我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真人,是真实的表演,
眼前的不是像素,是一个个会呼吸的真人,尽管让人觉得世界不真实。
一连几天,脑袋里都像过幻灯片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概念,像一团气体。
至于世间的烦恼,早就忘光了。
这一场,黑白天鹅是一个人演的。
我看时没发觉出来,只是谢幕时找黑天鹅没找到,白天鹅谢了两次。

我第四次看天鹅湖是在飞机上。
家中出了大事,回国又被各行各业折磨了一烦。
在回英的飞机上,烦得想冲人大喊大叫,砸玻璃从飞机上跳下去。
那个时候所有的声音在我听起来都是刺耳。
机上的一切娱乐节目对我都没效。
只有天鹅湖这段能让我静下心来,因为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从中听出了孤独和苦难的味道来。
以前我总觉得天鹅湖的故事只是一个老调的童话。
可这次听来,我觉得其实老柴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白天鹅其实是老柴,王子其实是指你我一样的观众。
悲剧其实是因为的王子。

实际上我看黑天鹅的故事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帮我们理解天鹅湖。
故事开始说女主能演好白天鹅,演不了黑天鹅。
其实老实说,我觉得女主其实白天鹅也没理解多少。
女主眼中的白天鹅只是优美,没有错误。
对女主来说,演天鹅只不过是幸福中的一朵小红花而己。
虽然很努力,但却不理解白天鹅身上厄运和苦难的一面。
女主是在城堡里的白天鹅,而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一开始就是被恶魔控制的。
有时我总觉得开始时的女主与说是天鹅,不如说是王子。
与其说是天鹅的化身,不如说是初识公主的王子。
王子被黑的引诱,女主也就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黑天鹅演得越来越好。
只有你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的时候,你才理解白天鹅的无奈和痛苦。
女主最后所说的完美,我觉得不是说演好了黑白天鹅,而是它成为了完美的白天鹅,一只拼命挣扎的白天鹅。

王子迷上了黑天鹅,失去了白天鹅。
女主为了自己演好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的自己。
女主即是故事里的天鹅,也是故事里王子。

我总是觉得天鹅湖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白天鹅多漂亮,而是因为它把白天鹅描绘成王子得不到的。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因为人的智慧上的无知,因为人性格上的软弱。
即便人拼命的挣扎,那种美好也只能留存世上一瞬而己。

 5 ) 殉欲者•殉舞者

入评理由:一个人与自己的角力,可以这么狂乱而优美。 片 名:《黑天鹅》 导 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主 演:娜塔丽•波曼、米拉•库妮丝、薇诺娜•瑞德、文森特•卡索、芭芭拉•赫希 上映时间:2010年12月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料不到年末竟有这样一个小高潮。 《黑天鹅》横空出世,广大文艺青年遂蜂拥而上,玩赏之,解析之,推崇之。 而这部电影的确艳惊四座,反正至少,它惊着了我。 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芭蕾舞者如何艰难而疼痛地召唤出她身体里那只黑天鹅。 —— 舞者尼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始终只能跑跑龙套。 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 所以,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仁不让的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不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 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小女孩”的角色,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却又几番遭到压制。 托马斯布置给她的那个作业“抚摸你自己,投入地抚摸你自己”始终无法完成。 此后,电影的气氛趋于惊悚。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 这个状态,在我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尼采式的术语:迷狂。 如果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那么,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戒律清规,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 穿越此种酒神式的迷狂,生命便可达至一种从心所欲的澄明之境。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 标志是那一场黑天鹅之舞。 尼娜面罩黑纱网,眼影孔雀绿,浓烈,妖丽,斜飞入鬓,杀机四伏。 她浑身闪烁着欲念,逡巡,环顾,世间都是她的领地,世人都是她的臣仆。 每一次伸足与展臂,都有千言万语:“来爱我,不准爱别人;来吻我,不准吻别人”,那么专横,那么魅惑,她是不可违抗的。 当尼娜做完著名的三十二周挥鞭转,双臂扬起如巨大的黑翼扬起,四面八方,投下魔魅般的暗影,我听见耳畔有风呼啸而过,浑身一凛,低头看时,只见一臂汗毛倒竖。 啧啧啧,那种邪美,真令人望而生畏。 真正的美,多多少少带点魔意,令人有芒刺在背的不安。 《源氏物语》中,桐壶天皇就曾因爱子光源氏过分的美丽,而下令各处寺院诵经,为其消除魔障。 因为美与毁灭仅一步之遥,这是美之为美的宿命。 最令人吃惊的是娜塔莉•波曼,我简直认不出她了。 在电影的前八十分钟里,她懦弱、娇嫩、担惊受怕一如白鸽,将一身妖气藏匿得那么好,以至于我完全可以忘记她曾是杀手莱昂的玛蒂尔达,那个坐在楼梯口抽烟的十二岁小妖精。 演员这个职业的妙处正在于此,她出借自己的身体,让角色潜入,获得另一个灵魂,借由一部部电影,她屡次还魂、变身,而我们看着她,恍若隔世,两个钟头,过尽凡人的一生。 影片中的三次自慰,被波曼演绎得隐忍、热烈而逼真,似目睹海潮般黑暗的情欲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的先民当中,最早的舞者,是巫。 巫扭腰摆臀,模拟与天地交媾,在生殖性的欢愉与疼痛当中,告诉凡人下一年的来龙去脉,灾厄与吉凶。 所以当舞者在舞,她们其实正介于神与人之间,是祭品一样的存在。 潜意识里尼娜知道,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于是她就杀了这个自己,让第二重人格,即,黑暗人格妖艳地上了位。 这个世界上,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不止程蝶衣一个。 只要还有艺术这回事存在,那么,艺术家的疯狂就会千秋万载地存在下去。 而且,必须如此,必须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才有可能最终抵达美的本质。 亦幸亦不幸,舞者尼娜跳了一场最本质的舞,因为她把自己,舞成了祭品。 2011-1-4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6 ) 波兰斯基附体

       达伦曾直言不讳说《黑天鹅》的创作灵感深受《怪房客》《冷血惊魂》所影响,结果看片后发现果不其然,达伦就像波兰斯基附体,用充满了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波兰斯基电影中的主角多为身不由己,被环境控制被旁人影响,正如同达伦《黑天鹅》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技术再没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母亲是个有强烈控制欲甚至有点偏执的女人,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反面角色,因为她的爱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让她无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释放,同时又有母亲在间接抑制和禁锢Nina内心蠢蠢欲动的黑暗欲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场戏,正当她让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时,却突然发现母亲就睡在床边,仓惶下被迫停止。母亲发现Nina背上的抓痕后强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伤痕本就是黑天鹅即将被释放的征兆,母亲的行为无疑是在阻止它的发生。于是母亲的角色便可被解读为在人性白与黑较量中,唯一能够抑制黑暗面的亲情和爱,只可惜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鹅之死那场戏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泪流满面满眼爱意和怜悯的母亲。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选发布晚会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愤怒,以及与Thomas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Beth出车祸后Thomas暗示Beth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这让Nina发现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间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鹅湖》中的黑天鹅。这种想法无疑推动了黑天鹅的破茧而出。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如同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写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着重蹈覆辙。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Nina从夜店回家后与母亲对峙的一个镜头是,镜子中的本来只有一个Nina,却突然分裂出一个Lili,后者跑到卧室门口引诱Nina与自己的母亲作对。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现实的想象场景曾在《怪房客》《冷血惊魂》中成为经典,《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类似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片中达伦的剪辑和对配乐的运用仍然给力,摄影更加不在话下,抢尽影片本身风头的娜塔莉波曼在片中的演技就算早有耳闻但仍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精彩和震撼,力挺她拿下影后啊啊啊。

 7 ) 《黑天鹅》她是自恋又自我厌恶的

我对某些状况的归类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与敏感。“好人难做”一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立场,但没听谁说过“坏人难做”的,但我觉得它们是相斥共存的关系,不过是个找谁代言的问题,就像天使与恶魔,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最专业,只是不要试图混合它们。其实,人类不知不觉遗失的恰是一份“纯粹”,想要驾驭社会又想要迎合别人,自己把自己矛盾成了矛与盾。所以人们看到,好人欲转型成坏人,他便苦恼了,坏人真难做!因为要跟良心斗,要摆脱掉坚守美好的紧箍咒,对好而言,坏,不只是个跨栏的动作那么简单,它还可能带来被毁灭的最后结局,被谁毁灭?自我毁灭,因为高洁的灵魂最终是无法忍受堕落的躯壳的。反向而言其实也成立,立地成佛不是不可能,但几千年来,本性难移,也是人们的共识;另外真心立地成佛的有几人呢。 《黑天鹅》主要说的虽不是表象上的人的好与坏,我却要在一开始就把它向这个方向诱导。继而一层一层剖解出我所理解的,这部文艺悬疑片内藏的无形无状的核。因从天鹅湖的故事里选择“黑天鹅”来做电影名字,所指引的讨论方向——邪恶,就已相当明确了;又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太遥远的距离,就如戏里戏外幕前幕后无法合并成皆大欢喜式人生。你会发现电影想要讨论的是人性,它让善良与邪恶,自然地登上了PK的擂台,不论载体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讽刺的是,“善良、努力的人终有好报”,如此甜美的话语,很多的时候,往往就像墓碑前告慰逝者的鲜花,苍白得毫无意义。而《黑天鹅》中所臆想的一切阴谋、灾难,如若真实上演,同样的结局也根本无需怀疑。 关于电影《黑天鹅》的剧情,简单说来,就是因“压力”诱发的精神分裂的个案。通过一个才华横溢的芭蕾舞女演员Nina,讲述一个正常善良人被心魔毁灭的故事。而复杂说来,本剧充分表现了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才华,结合他之前成就的《梦之安魂曲》《摔跤手》《真爱泉源》,还能深切地体会到他脑海中呈现的思想花园的光怪陆离。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对生命观测的激情,在《黑天鹅》的创作延续中依然强烈。 不是蛇蝎心肠,也做不了铜头铁臂之人,不拿自卑搪塞,不找被父母过分保护的借口,就是忍受不了肮脏虚伪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这样呐喊,或许就包括你和我。那么,一个天真善良的人,在无法继续对抗内外负荷的身心状态下,一经遭遇诱发疯狂的特殊事件,伪装成健康的心态就一定会蓄势爆发,完全扭曲,彻底崩溃。《黑天鹅》的影像这样解析了矛盾的人性。 你一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王子出游打猎,爱上了一位只能在夜间现出人形的,被“囚禁”的白天鹅公主。王子邀请公主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届时他将告白欲娶公主的爱情宣言。可是被邪恶魔法师施咒的白天鹅公主,最终未能出席,代替她的反而是化身成白天鹅公主模样的另一个女人——魔法师的女儿,只是穿了黑色礼服,像只黑天鹅,迷惑了王子的心。结局是,王子看破阴谋,重回白天鹅公主身旁,却被邪恶的魔法师陷害,白天鹅公主随大浪卷走的王子而去,坠入湖海而亡。之所以引用《天鹅湖》的故事,是为更好地解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也为电影戏中戏情节设计找到同一根链条。这是芭蕾舞剧,其实这也是电影主人公Nina精神世界里的真实生活。 电影的故事脉络大概就是这样,沿着闻名遐迩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采用另一种巧妙复杂的“戏中戏”模式,结合时下全球蔓延的“抑郁症”瘟疫话题,把医学领域的幻听、幻觉艺术加工成诡异的视觉感受、跳跃的思维方程式,以“谎言”的特殊魅力达到论文、资料无法展现的生动与神秘。 前面说了人的好与坏,接着说人的压力与动力。话说动力与压力是两个概念,却紧密相连。施者称之为动力,受者视之为压力,不容易把握尺度,一线之隔,可以呈现两片天。显然在《黑天鹅》幻化的通篇意境中,Nina无处释放的压力,这是全部灾难的源泉。电影开始,从Nina的梦境,获得天鹅皇后一角的渴求中,泄露了无意识状态中神经紧绷成弦的危险信号。这一段,实际也影射了各种类型全民海选比赛中,入围选手为一夜成名,过关斩将,超负荷心理压力得不到纾解,已经形成的社会健康心理问题。 Nina也将面对这样的挑战,但她背负的重大压力似乎有更多来自平常人无需考虑的因素。母亲在很年轻时为Nina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寄新的人生目标于Nina的未来,过分保护、照顾,这些施加在Nina身上的爱的压力又是另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我已不再是12岁的Nina了!”那是她挣脱母亲,希望摆脱“压力”,证明自己长大的呐喊。暗示的镜头中又有耐人寻味的信息传递,母亲似乎很嫉妒Nina即将拥有的一切,而且也会惶恐于Nina有天会摆脱自己的现实。这样,复杂的母女情感加重了Nina的思想重担,她幻想母亲会攻击自己,于是私藏棍棒,与母亲正面冲突,去酒吧喝酒、被灌药、乱搞,不但方法不对,状况也越来越糟。 Nina过于纯净无污染的生活,使她缺少了一份世俗的激情,从小到大一直是乖乖女,她没有朋友,平时不喝酒不抽烟,也没性生活,简单得就像滤好的纯净水。这份“简单”在演绎芭蕾舞时成为了无法摆脱“自己”的最大障碍,达不到黑天鹅的“失控”状态,越想抛去负担表现越僵直,这种压力在Tom否定的挫败感中愈发令她憎恶、愤怒。 新人笑旧人哭的行业换血规则,无形中也敲打着Nina的小宇宙。前一任天鹅女皇在Nina心中是最完美的,Nina偷走她的口红表露她心底里的敬仰与羡慕。可是那女人被抛弃的遭遇及撞车后凄惨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Nina的脑中倒带重播,那份压力转化成了内疚、自责、恐惧,折磨着她,甚至到后来完全暗示自己,是她毁掉了别人的人生,是自己陷人于不义。 除去上面的简单分析,Nina的压力还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不断抓伤自己的梦魇,无法摆脱黑天鹅幽灵的无助,幻听幻觉在她意识中真实存在的恐怖,不懂得如何处理情感却要表现成熟的自我怀疑等等。压力创造了Nina身体里不可思议的黑天鹅,同时又是压力夺走了Nina继续生活的勇气。 最后说说双重人格,Nina有这性格特征,完全服务于整部剧双重人格特点的需要。肯定能看出来,Nina拥有成为芭蕾皇后的潜质,又能感觉到Nina终将毁于一旦的气息,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对前因着墨不多,一切不正常集中在参选“天鹅皇后”这个点上,然后加以追踪,但故事细节刻画别有用心,就是自然而然地外露了主人公的病态人格。 地下通道里戴着白羽毛围巾的Nina遇见穿着黑色衣服的自己。被选为新一任天鹅皇后的Nina最后拒绝色诱Tom,却看到镜面上用口红写着的“妓女”,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段相对真实的画面我还很愿意把它想成是Nina的又一幻觉。说起来,之前Nina去Tom的办公室争取天鹅皇后角色,用偷来的口红把嘴巴涂成鲜红色,就像黑天鹅的红色喙,她似乎已有了“堕落”的准备,只是终究在吻戏中戛然而止,心理冲突打乱计划。Nina可以完美跳出白天鹅,却因找不到“失控的感觉”而无法跳好黑天鹅,三次不同场景但重复出现练习黑天鹅舞步,及最后演出时最震撼的黑天鹅表演。这些相互矛盾、冲突的对立画面,在Nina摇摆的双重人格中,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pub里看到Lily往酒杯里放迷幻药,Nina在并不坚定的独立人格中选择了放纵,像豁得出去一切的黑天鹅。但遗憾的是,至始至终Lily这个女孩子都没有真正伤害过Nina,一切罪恶都是她的幻觉,最终都在无形中强大了邪恶的力量。 对于弱者身份的Nina而言,黑天鹅的灵魂跑进她的身体里,让她的自我变得无比强悍,无人能伤害,是出于本能。只是她的力量微弱,无法做到真实的堕落、厚颜无耻。加之又没有征服社会的自信与能力,所以只能向自我伤害的精神分裂发展。在她单纯的行为举止中,她像正常女人那样拥有的情感——自私、嫉妒、诽谤、报复、反抗,证明她并不弱智白痴,她的思想中存在很多肮脏、龌龊的社会剪影,那是人类排泄的异物,不隔绝于世,必然受熏染。这也是她把Lily塑造成魔鬼的智能条件,当然也算社会生活常识。 即便得到了天鹅皇后的角色,依然怕自己不够完美,怕自己被冷落,怕天鹅皇后的位置被有心计的女人觊觎,这些常人能理解的担忧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了枷锁。Nina重新塑造了Lily,现实生活中无法洞悉把握的在Nina的意识里渐渐清晰,但纷繁复杂,在Nina的臆想中出现了与她有同性爱关系的Lily,置他于死地的Lily,还有可爱豁达愿意分享她成功喜悦的Lily,但是无论做了哪些事,Lily是假想中不可低估的敌人,Nina摆脱不掉不安的情绪,她必定要用全部“黑天鹅”的黑暗势力除掉Lily。 当然,结局告诉我们,邪恶永远是善良的手下败将。哪怕用死来换取它的名。最后算不算开放式结尾呢?随便怎么想,反正又要契合《天鹅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版本了。你希望Nina抢救及时化险为夷了,那就活了,可是后面还有受不完的罪等着呢。如果她一句“这就完美了”,在天堂续来生,那就真的完美了。事实上,白天鹅真的死了。 娜塔莉波特曼真是位让人喜爱的可儿,更是一位演艺界的千变女郎,奥斯卡上分一个奖杯没有技术上的障碍,不过最近报道因违反音乐评分原则,而被取消奥斯卡音乐奖的角逐资格,对《黑天鹅》多少有点遗憾,但对其他应该没碍。说回到波特曼小姐,努力减肥到标准的芭蕾身板,跳舞练到开拍前半年多每天五个小时的强度,在这部戏里不仅抢尽了风头,连文森特卡索、薇诺娜瑞德看起来都中规中矩了。剧中意外惹眼的倒是天鹅湖里的王子,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本杰明.米派德,即现实生活中娜塔莉波特曼的正牌男友。两人的默契从波特曼的精湛舞步中完美展现了。 另一个最值得嘉奖的肯定是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他可真知道中庸之道,双重人格,两极分化等等相生、相斥的游戏规则。Nina及《黑天鹅》的故事,Nina是“自恋与自我厌恶”的(导演达伦在访谈中提到),故事是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整个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矛盾,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但情节紧凑,逻辑推理性很强,加之巧妙的构思编排,浑然天成一般。 想来道具、音效在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教程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黑天鹅》中镜子、剪刀不仅干扰了视觉感受,还起到了惊悚的效果。最后登台演出时,融入进音效中Nina急促喘息的声音,推送剧情到了最高潮。这只白天鹅就是一块易碎的瓷娃娃。 Nina的故事的确有现实意义。这个多事之秋的时代,将孕育更多“无事生非”的新新事物包括新新人类。“眼见为实”也要加上双引号特别备注了。被抑郁扫荡的滚滚红尘,若没有可见证的人,你就不要那么坚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你眼中的世界也并非一定是客观真实的世界。据说在日本,“一懒无娱”的宅神逃避的正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几乎放弃了人与人交流交往的念头。几米蜗居,一床头漫画,拒绝恋爱,拒绝结婚生子,这又是极端的。不想被伤害,不愿劳心费神地对付志向不同的人可以理解。可是相比较逃避,不如练就笑看一切的淡然更有益处。这话说完,我就后悔了,哪那么容易,想互不干扰,偏偏有很多人就喜欢打扰别人,总之这个自带各种暗器的社会大熔炉它还没发展至大文明,柔弱的个体依然是最易被伤害的,特别是那些想要保有个性的真实的人,这类人似乎不得不防守了,所以迎合求得大同可能是最糟糕的。

 8 ) 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

 短评

一则少女小品,抄今敏不要抄得太凶残。论情欲的舒展如何提升艺术造诣。没人想与一具僵硬、羞怯、充满抵抗的躯体做爱。伟大的艺术家要心怀fuck the world.控制欲强的长辈太可怕了。压抑得越深则痛感越强烈,不过爆发得也会越猛烈吧。trust yourself.

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镜子用多了,想不精神分裂都难。故事基本就是天鹅湖的变奏,与《摔跤手》一样的手持摄影,却少了摔跤手的写实风,多了些超现实的感觉与舞台味。女主、摄影、配乐、女配都很有实力。波特曼,好运!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好看到呛着人,波特曼就是一直被过于标致的容貌给拖累的公主,这是要飞起来了,看到干巴成那样五官依然标致的前公主薇诺娜赖德又出来跑龙套好心酸

1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旧酒无味,但新瓶子很美。

16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我讨厌惊悚片里面搀和着情色,情色片里面搀和着惊悚……

17分钟前
  • kathyy
  • 还行

做三好学生不容易啊!

21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不配5星,至少20星。

23分钟前
  • sabretooth
  • 力荐

AMAZING.

28分钟前
  • 小椅子
  • 力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暗啊!

30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我感受到了,感到了……完美。”一段用走火入魔来成就的完美,亦真亦假、亦实亦幻。影片从始至终都弥漫着黑暗的色调,很惊悚,很压抑,无论配乐还是摄影都极其吸引观众。娜塔莉·波特曼颠覆以往,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32分钟前
  • Q。
  • 力荐

其实没想象中精彩,精神分裂的表现力度不太够,手法也比较陈旧,差出fight club几个档次,大半夜的愣是没让我有一丁点紧张或局促的感官反应。反倒是配乐和Natalie的精彩表演收服了我,整部电影在交响乐的烘托下活像一出慷慨悲壮的天鹅舞剧,Natalie美翻了

3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电影果不其然像极了《怪房客》《冷血惊魂》,达伦更像波兰斯基上身,用各种心理暗示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配乐剪辑特别是摄影自然没的说,波曼的表演更是精彩难忘,不仅让观众信服更是对角色心生怜悯。

4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舞台上那段黑天鹅太惊艳了!!!!!!Natalie这牛逼演技!!!!!!

43分钟前
  • XU
  • 力荐

简直就是诠释演员如何成为体验派,影片太完美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演的太像戏,拍的很刻意,惊你妹悚啊

45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有点无聊 教育我们不要逼自己太紧

50分钟前
  • 黄妖柒
  • 还行

那一颗星星是被吓掉的

53分钟前
  • Lou Lou
  • 推荐

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Portman演得好用力,看得我心里发毛。假如她凭此片拿小金人的话,不为过。

55分钟前
  • Hao
  • 推荐

在离成功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请不要丧心病狂

56分钟前
  • 晚晚
  • 推荐

就是个外国版“不疯靡不成活”的故事,加那么一点《钢琴教师》的桥段,怎么说呢,虽然natalie很用力在演,不过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剧本如人,可能是神经太紧绷了,反就不容易好。

58分钟前
  • joj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