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爱情片美国1993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瑞德,亚历克西斯·史密斯,罗伯特·肖恩·莱纳德,理查德·E·格兰特,亚历克·马克温,杰拉丁·卓别林,玛丽·贝丝·赫特,斯图亚特·维尔森,布赖恩·戴维斯,诺曼·劳埃德,乔纳森·普雷斯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剧照

纯真年代 剧照 NO.1纯真年代 剧照 NO.2纯真年代 剧照 NO.3纯真年代 剧照 NO.4纯真年代 剧照 NO.5纯真年代 剧照 NO.6纯真年代 剧照 NO.13纯真年代 剧照 NO.14纯真年代 剧照 NO.15纯真年代 剧照 NO.16纯真年代 剧照 NO.17纯真年代 剧照 NO.18纯真年代 剧照 NO.19纯真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2:18

详细剧情

  19世纪的纽约,上流阶层的人士有着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和生活规则,要求体面、得体。年轻律师纽伦(Daniel Day-Lewis 饰)也不例外,他将与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梅(Winona Ryder 饰)订婚。然而在订婚前夕,他与梅的表姐、刚刚离婚自欧洲回到纽约的艾伦(米歇 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饰)重逢,二人 一见如故,情愫顿生。然而艾伦的大胆行为和追求自我的作风是不被那个上流社会所接纳和允许的,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个讨人厌的怪物。纽伦却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可贵,并且被这种性格所折服,如果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礼数为体面而活,人生将是多么的空虚和苍白。纽伦想和艾伦私奔,然而梅却怀孕了。虽然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同样不想伤害他人的这对爱人,最终选择了放手。纽伦和梅结婚了,脾气和顺的梅一直处于无辜的中心。然而直到梅的死去,他们才看见了事物的另一面……

 长篇影评

 1 ) 完美的谋杀

粗看《纯真年代》,只觉得是讲述一段婚外情未遂的故事,细看之下,越觉得彻骨寒冷。本以为只有旧中国才有吃人的礼教,原来搬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般适用,天下真的大同了。这段故事用官话来说是他悬崖勒马,终被纳入正轨,而她总算学乖,退出江湖,没再生事。而在我看来,却是——他们的爱生生地被扼杀了!

May代表上流社会最美的一面,雪肤花貌,温柔娴静,俨然又是一个宝钗。她射箭时箭箭中靶心,也毫无骄矜之色;明知丈夫心有所属,也照样纯真无邪,只三两下手势,就将危机化解于无形。

蜜月时,Newland想邀请一个比较谈得来的人做客,May说,你不觉得他粗俗吗?让他打消了念头,并让他知道,今后有很多问题将会如此为他先行解决。Newland与May对坐在书房,看她娴静地绣着花,突然感到无法呼吸,他起身刚打开窗,身后传来温柔的询问:你不怕那样会感冒吗?他发现自己如行尸走肉,死了很久了。

Newland与May去探望祖母,说起Ellen,May说,或许她回到丈夫身边,会使她快活些。Newland实在忍不住:我从不知道你如此残忍,即使是魔鬼,也不会觉得人在地狱会快乐!而May依然天真地说:那当初她就不该远嫁海外啊。

Newland终于下决心去旅行,追寻Ellen的踪迹,May过来伏在他的膝头说,我恐怕你不能去。因为今天上午,医生刚确诊她怀孕了,但两周前,她就已经在热络的聊天中,把消息透露给了Ellen,导致Ellen仓皇地离开。

Newland无力拒绝May的纯真,正如他无力掀起上流社会精致的帷幕,因为他知道,帷幕后面只有空洞和苍白。在上流社会混是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比如,到处嚼舌根的八卦活百科可以成为座上宾,而遇人不淑的女人就活该遭人白眼,吃闭门羹;男人可以四处猎艳并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女人要离婚则必为世人所不容。

相对于May的纯洁无瑕,Ellen简直就应该拿只麻袋套住自己,不要出来现世了。而她偏偏出现在人流云集的剧院,出现在窃窃私语和望远镜瞄准的地方,穿着鲜红的礼服姗姗步上宴会的台阶。第一次遇见Newland,她笑着伸出手来让他吻,倒让他一呆。第二次,仍然是她主动伸手,他欣然与她相握。第三次,她在众人面前径直走到他独坐的地方,坐下与他说话,都不合规矩、不守礼法、有违传统,但她是那样的粗心,竟然毫不自觉。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是不哭的?为什么她要寂寞地住在这些人当中,戴着面具过活?为什么她只是嫁错了人,就仿佛给按上了不洁的印记?后来,在现实的教育下,她也知道,再也不能任性而为了。

所以,她明知道,Newland就在她身后,却忍住没有回头。
Newland望着她的背影想,如果帆船驶过灯塔,她回头,我就过去。
Ellen也在想,如果他过来找我,我就和他在一起。
她没有回头,他也没有走过去。

之前,她也不是没有给过自己机会的。在剧院的众目睽睽之下,她合着舞台上的剧情问他:你说第二天他会不会送她一束黄玫瑰?然而第二天,城里的黄玫瑰居然卖完了。第三天也是如此。当黄玫瑰终于出现时已经迟了,他只是匆匆走过。

这是一个充满寓意的世界。如果他与她要仰仗天时地利方能结合,就必定错失。偏偏他们就不肯再自私任性一点,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只能徒留遗憾。道德和规矩只是让表面遵守的人获利,造就了一批虽无过犯、但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卫士,而内心纯净无私、对自身更加苛严之人反而倍受诟病。

在最后的送别会上,Newland将一桌慈面善目的人视为一群沉默的共谋者,他们默默盯着,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成功地把他和他的情人分开了;他们不动声色地团结起来,决定痛惩不守规矩的人。连最后一个让他与她独处的机会也不给。当他给她披上披风,想送她上马车,马上有人接口:我们会送她回家的。她简直是被押上马车的。

他们的爱被纯真的社会微笑着剥夺了,空余夕阳下一个绝美的背影,一个苍凉的手势。

如果谁都没有错,就怪社会吧!

 2 ) 如何理解纯真的含义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单纯不是知道的少而是坚守的多。看过纯真年代的大部分人都在争论纯真的到的是Ellen还是May,Ellen在外漂泊多年,后因婚姻触礁而归国,她见识多,对物质环境多不在意,不故意划分阶级差距,原著中说她见识了夫家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有无数的画家排队想要帮她画像,她过了多年这种众星捧月的生活,但当回到纽约时,她也可以迅速习惯住在与潦倒记者,裁缝为邻的“贫民窟”,并且用婚变后的残骸把自己的小房子打扮的颇具生活气息,虽然婚变的原因是丈夫风流成性,她却比她丈夫表现的大气许多,她从未在任何人面前控诉过丈夫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她一直是向前看的,newland喜欢她简直是必然的,两人有太多太多共同点,Ellen的离经叛道,Ellen的口不择言都是newland想做却做不到的,她对上流社会的那套阶级论不屑一顾,帮女仆披上自己的斗篷去给邻居送花,在银行家的夫人名誉扫地时公开支持,Newland对Ellen已经不能用like和love来形容,应该是adore,Ellen与newland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样相似的两个人怎么可能不互相吸引,所以评论里说Ellen蓄意勾引newland的说法不成立,而当双方都查明了彼此的情谊后,Ellen选择的是刻意保持距离,几次出逃都是为了躲避newland的疯狂追求,她并没有太过于在意世俗的看法,她与上层社会所摒弃的“粗俗之人”交朋友,公开支持快被除名的银行家夫人,这些连newland都无法想象。如果她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自私,以newland那样的疯狂,她只要不作回避,早就可以与newland在一起了,May根本不会享受半分婚姻的温存,而是没有尽头的煎熬,就如她在欧洲丈夫家一样,她当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她对未来的表妹夫已经产生了“非分之想”,她愧对May,她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放弃newland,在Ellen与newland的爱情中,Ellen背负更多,她离经叛道过,她知道其中滋味,她不愿newland为了她背负这么多,也不愿意May和明戈特家族被淹没在谩骂和嘲笑中。她是不在乎所谓上层社会的看法的,但是她在乎的人却非常在乎,所以她只能妥协,独自离开舔舐伤口,说她自私,她伤害了谁?反观May,永远以单纯的形象示人,只会不轻易间将newland抓得死死地,让他永远寻不到机会逃离她的身边,婚前说要给newland一个机会(此时还不知道newland与Ellen互生情愫),让他寻求真爱,结果火速请求母亲同意将婚期提前。不经意间提起Ellen来刺探newland的心意,然后将一家人对Ellen的处理进行隐瞒,为让丈夫不再与Ellen藕断丝连就联合家族对她进行财务逼诱,强迫她回到丈夫身边。在还不确定怀孕的情况下告诉Ellen自己已经怀孕,让Ellen心怀愧疚的离开,她披着单纯的外衣,让所有人同情怜悯她,这就是所谓的纯真?相比于May,Ellen才是纯真的代表,她什么都懂,知道万事万物的底线在哪,尽量不去伤害别人。插一句那些骂渣男小三的人真的看了这部电影吗?还是颜值即是正义,话说我觉得选角非常好,菲佛大美女的气质与Ellen非常吻合,即使笑容再灿烂也像是冬日的阳光,明媚却带有一丝寒意,Ellen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回到故乡,带有的笑容就应是这个样子的,若即若离,这也是她与众不同且吸引newland的一个地方,newland觉得奇怪,每次久别重逢都想不起Ellen的脸,仿佛每次她都是一副新的面孔出现在她面前,而菲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她好像有魔力似的可以让我不停地爱上她,Ellen和菲佛就像是融为一体的,角色,演员都是我的爱,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多见

 3 ) 纯真年代:我把情节给了谁,结局给了谁

看了一位品位高雅的小资女写的令人心动的影评,我才去下了《纯真年代》来看,只因实在爱慕这位小资女的美貌和腔调。

事实证明,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村姑要赶上小资女的品位,任重而道远。

《纯》的质感和它的名字一样,装得很厉害。虽然片中豪华的长镜头和特殊的光影效果,也偶尔让村姑我怦然心动,但这种好感大约来自村姑喝过几口劣质咖啡,而终因常年粗茶淡饭的缘故,村姑最终不能把它列为喜爱的影片。

《纯》的画面极尽奢华之能事,伴着故作深沉的画外音(朗读原著里的句子),不像一部电影,倒像介绍小说的电视片。应该说导演领会到了小说家的妙处,但对运用镜头和演员表达这些妙处时感到无能为力,就使用了画外音此等下策。电视剧《围城》也有这种好笑的方法——因为钱锺书文字的独特趣味性不可描画。这是艺术之间不能顺畅转化的一种现实,有阐述者才华有限的关系,也有一种艺术本身的不可替代性。用最灵活上乘的语言文字描绘一场音乐会,和去现场聆听这场音乐会之间绝对不是相等的。钱锺书的刻薄,张爱玲的悲凉,沈从文的悲悯,都离剧本很远,如果要拍片子,编剧要做的实在是比原著作者更为强大,否则只能失败。

言归正传,整个《纯》没有情节高潮,没有情感跌宕,没有床戏,没有脍炙人口的经典对白,实属闷骚片中的闷骚片,闷骚之极品,其中“骚”的成分实在不够精彩,“闷”却闷得价真货实——看了一半撂下了,过了半天,实在无聊,才捡起来。

1870年的纽约,人们穿戴整齐,虚伪到了极点,因为那时离1970年代肆无忌惮的乱伦、性乱还有100年之久。虽然一样也有好色的男人、空虚的太太,但是只能做不能承认,绯闻很多,但要用优雅的语言来传播。

情节烂俗,属于那种最普通的三角恋:男猪脚与他未婚妻(二号女猪脚)的表姐(一号女猪脚)相爱了,但因为世俗的缘故,男猪脚和二号女猪脚过了一辈子(看上去还很恩爱的婚姻),与一号女猪脚擦肩而过,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的过客(实足知音体哦~)。

这场爱情的战争中,据说三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我并不同情男猪脚。

一号女猪脚——爱伦的夫家在欧洲,是个名门望族,她的丈夫是爵士,大家叫她爵士夫人。爵士搞婚外恋,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爵士夫人应当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过下去。但爱伦竟然要求离婚。离婚在当时是一件合理但不合情,有理论没实践,法律允许但道德不允许的事。但这个女人不遵从规则,她为了她的心和她自己的原则,对丈夫的背叛提出严重控诉。

离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她回到纽约娘家的时候,纽约交际圈对她进行相当刻薄的刻薄。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她竟然没有对自己的离婚要求感到羞耻和痛苦,她那么泰然自若。她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她因为衣服不好看就拒绝参加party,聚会迟到亦不惭愧,她语言活泼,肢体灵动,她不端庄,她有想法,她有主张。

而二号女猪脚——梅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她聪明,纯洁,是“最端庄的姑娘”。她与男猪脚门当户对。男猪脚叫纽伦,出身好,以品貌杰出著称,还是个律师。在他们订婚后,爱伦出现了,纽伦对她一见倾心。梅是人中之凤,然而吸引纽伦这种男人的,也许是一种与正统有偏离的倾斜度。——我想起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树长得挺直,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赞美的白杨,而在一些怀旧或思乡的小美文里经常提到一种“歪脖子榕树”或“歪脖子酸枣树”,这不是说作者的家乡或者旧事里真的就长着这么一颗树,而是“歪脖子”本身带着一种情绪或者说情调。一棵歪脖子树下的发生的故事,与一颗挺拔的大树下发生的,应该是两种风格吧。

“歪脖子”风情吸引了这个贪得无厌的男人。是的,我不同情他。这个闷骚的男人,表面是最规范的绅士名流,但骨子里却鄙视这一切。他享受因遵从规范而得到的认同和名誉,同时渴望灵魂的自由和纯真。他的未婚妻的端庄和无可挑剔,能让他获得尊重,他不敢亦不愿舍弃。然而她的端庄所带来的副作用——那种凝固的美(有别于爱伦的流动的美),毫无新意的言辞,完美无缺的修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做作,并不能让他感到快乐。在他爱上爱伦的最初,他仍然爱着梅,而且怕自己变心太厉害而急着结婚了。后来因为他得到了梅,而没得到爱伦,所以他渐渐不再爱梅,并且为了自己的变心,他找到了借口。他对自己说:如果她的冷静、可爱不过是一块落在虚无面前的大幕,那幕后是些什么呢?我从来没拉开过那块大幕。于是他合情合理地不再爱她。

当然,梅这种纯洁女孩的内心绝对不是像她看上去的那样。她有自己的一套计谋,如何攻守,失去什么,得到什么,在乎什么,忍受什么,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在感情的战争中,她明察秋毫,无声无息却最为勇猛。但是她亦没什么好指责的,你可以像我一样不喜欢她,但她的确是贤妻良母,她最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谢芳老师在大学操场上里对我说:“成长就是一种屈服。”(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是在操场上。)纽伦婚后看着她,心说:“对一个丝毫不认为自己不自由的妻子来说,去解放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梅是那种一早学会屈服的聪明女孩。她为规范而生。

而一号女猪脚的退让则不能定义为屈服。她不是简单屈服的人,从她的离婚可以看出来。她反对不合理的规范,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轻薄女子。她并不风流。她只是较为真实。她只是——不装。她善良,她不忍自己的私欲导致表妹的痛苦,所以她选择放弃。她的私欲控制得十分适宜,十分凄美。她说,因为他的人品,她爱上他,所以她是不可能让他改变的。一旦他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放荡男子,他对她的吸引力将变得很有限。这是一段先验的悲剧感情。

如果纽伦和爱伦私奔了,他们的爱情也未见得天长地久,因为没有得到,这段情成了纽伦最美好也是最感伤的东西,他一生为之叹息,为之纠结,“她在他的记忆中,是最让他痛心入骨的幽灵”。而他与梅的恩爱婚姻和贾宝玉薛宝钗是一样的: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他在花店订花时,给梅订的是百合花,也给爱伦订了花,是黄玫瑰。白色百合花的花语相对比较单一:纯洁和高贵,一如人们眼中的梅;而黄玫瑰的花语较复杂,预示一种有故事的感情:珍重祝福、嫉妒失恋、试着去爱、再见、拒绝的爱,为爱道歉……

而且一个男人在花店同时为两个女人订花的这个情节,很有力地提示观众:白玫瑰与红玫瑰,永远是全人类的故事,是全男性人类的终身情结。而且一般的男人都会选择白玫瑰,让红玫瑰成为心口上的永远的一颗朱砂痣。不过自从王菲满不在乎地浅唱低吟道:我把风情给了你,日子给了他;我把思念给了你,时间给了他;我把照片给了你,日历给了他;我把烟花给了你,节日给了他;我把烛光给了你,晚餐给了他;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他;我把水晶鞋给了你,十二点给了他;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我把眼泪给了你……女人终于在YY中获得了片刻虚幻的胜利感!耶!

 4 ) 风吹起你金黄的发,有天使的影子

橘红色如火的那个傍晚,你向我走来。
风吹起你金黄的发,有天使的影子。
时间在你低垂的眼幕下缄默。
我用三十年岁月褪去,
当初海的咸腥。
  
  
看了马丁• 斯科西斯的《纯真年代》。我没有读过Edith Wharton的原著,但是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其实纯真年代,这个题目本身就讽刺而让人哀伤。
    纯真?何谓纯真?莫非是纽兰特对他温柔贤良的妻子梅的理解,他一生都认为她善良而天真,以为世上的一切事情她看到的都是美好的部分,他的罪恶和挣扎她根本不懂她的世界到死都是干净的。一直到她死去,他晚年的时候,他才从他儿子口中知道梅一直都知道他曾经想抛弃所有与他爱的艾伦在一起,是她成功地挽留了他和他们的家庭。她的温柔,贤惠,都只是她隐忍和智慧的演示。纽兰特一辈子没度读懂这个伴随他一生的女人。她的纯真是个假象,她恰恰是他们三个人中最事故而善使心计的一个。从头至尾她都清醒地看着纽兰特和艾伦的挣扎,在一旁冷静地捍卫着属于她的东西。她要的东西是世俗的,一个幸福的家庭,一生平安富裕,别无所求。她是在那个墨守成规而压抑的时代下最懂得生存的人。早早去世的她是这个故事里唯一的赢家。
    在那个年代,人人表面友善光鲜,背后却充满了流言飞语,勾心斗角,苛刻而墨守成规。那是一个所有人冷眼看着别人的是是非非的年代,那个年代,本无纯真可言。
  
于是所谓的纯真年代,倒不如说是目睹一个人如何失去纯真的赤子之心的故事。那个人,正是纽兰特。纽兰特是一个梦想家。对于艾伦的叛逆和独立,纽兰特一开始就是欣赏的。
    在那样一个守旧的年代,他相信“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自由”,艾伦对她自由痛苦的追求正是如此深刻地打动纽兰特的原因。其实纽兰特对艾伦的爱情,主要建立在纽兰特本身就一直怀有的对他身处的社会不满的基础上。在纽兰特最初认识艾伦的时候,艾伦同样是一个充满这梦想的女人,她抛下一些逃离她的丈夫,勇于挑战古板的上流社会的条条框框。她渴望自由,不顾自己的名誉想和她的丈夫离婚。她与身处的社会格格不入,处处都遭到冷言冷语,但她的鲜活和独特却让纽兰特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是在这个迂腐是世界上同样渴望解脱的两个人。在他眼里,艾伦是这个陈腐的社会中的一口新鲜之气,他天真地相信如果能于艾伦在一起,他们能够营造的是一个没有枷锁的世界。就如纽兰特那天在马车狭小的空间里于艾伦唯一一次温存过后说的,‘我希望我能和你一起到一个没有(“情妇”、“妻子”)这些概念的世界’。但这样一个世界,怎么可能存在?
而相比之下,梅的乖巧文静让纽兰特感到窒息。这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跟随主流的人,另一种是渴望改变的叛逆主流的人。梅属于第一种,而纽兰特相信自己和艾伦都属于第二种人。对于纽兰特来讲,第一种人代表的是平庸的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人生,而第二种人,尽管可能遍体鳞伤,纽兰特那时候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执著,最终打破成规的自由也许是有可能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纽兰特会在和梅结婚之际突然醒悟和艾伦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
  
可惜,纽兰特的求婚却被艾伦拒绝。这时候,发生在幕后的仅仅露出些许痕迹的是艾伦挣扎过后的决断—她的失去纯真。
  
艾伦,可能是整个故事中最具有神秘魅力的角色,在这个时候正悄悄地褪去不顾世俗眼光的傲骨,选择面对现实。这种选择,与其说是“选择”,倒不如说是“无奈地被选择”。艾伦已经经历过一次梦想的破灭。就如同她丈夫的朋友对纽兰特所说“艾伦曾经是抱着梦想进入这段婚姻的,但是她的丈夫却不理解这种幻想,而最终,她的梦想……毁灭了”。结局是艾伦的第一次逃离。第二次,导致艾伦最终毅然决然地离开纽兰特的是因为她的表妹梅告知她自己已经怀孕了。这个时候,艾伦意识到的是在自己的爱情/梦想的对面,站的不仅仅是舆论的是是非非,还有纽兰特本应该拥有的平庸却安宁的生活—他的事业、妻子、孩子。这一刹那艾伦真正意识到与梦想对立的是根深蒂固的道德和是非观。而在打破了道德和是非之后,他们的乌托邦只是一个泡影。于是艾伦选择离开,选择了放弃梦想。因为她终于明白“梦想”本来只是镜花水月,是墙壁上油画里的天使,仿佛近在眼前,却与现实无关。这一刻开始,她已经不是当初纽兰特认识的那个艾伦了。她转变成为了一个不幸却平安地跟随主流的女人。艾伦的抗争结束了,她生存着,忍受着。
  
当艾伦放弃的那一刻,纽兰特也失去了抗争的理由。艾伦的“被选择”让他成为了“被选择”下的附属品。纽兰特的放弃,是一个漫长的持续了一生的过程。和梅的生活,平静得让纽兰特在某个时候甚至觉得幸福。他的图书馆,也就是梅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并已经告知艾伦的地方,他目睹了他的儿子接受洗礼,女儿结婚,他的儿子最终也是在那里告知他,自己在欧洲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是纽兰特的现实,而现实与梦想正如此残酷地背道而驰。于是纽兰特说“it was wonderful that...such depths of feeling could coexist with such absence of imagination”(当梦想不复存在后,人却还能感受如此深刻的感情,这真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其实我不觉得纽兰特是 个懦夫,人无完人,被迫选择归顺于现实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懦弱。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英雄和斗士,因为英雄最终是以死来荣耀他的丰功伟绩的。人生一世,只要宁 静的活着,又有谁能谴责别人的苟且偷生?我们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对于我,《纯真年代》描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部对人生成长活生生的写照。年轻的时 候,有太多人都是梦想家,因为我们纯洁。可是太少人会是一辈子的梦想家,成长,就是一次次打磨纯洁的人的傲骨,直到他们遍体鳞伤,知道他们有一天成熟了, 圆滑了懂得了生存才是真正重要的。叛逆,是一个人最终会失去的美好品格。除非你是John Lennon,到死都歌颂着:“You may say I’m a dreamer……”直到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脑壳,梦想家和诗人死了,世界为他哭泣。
  
    所以我早就预料到了纽兰特在最终的时候是不会去见艾伦的。艾伦象征的是一个早就陨落的梦想。而纽兰特已经谱写了他自己人生的路。他用几十年的时光走在了和梦想相反的方向,他已经早就回不去了。他会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看着近在咫尺的艾伦的窗口,想象这几十年前和他擦肩而过的爱情,他墙上的天使。然后只留下黯然的一笑。
    在那个午后,纽兰特消瘦的身影消失在闪烁着奶油色光芒的街角。

 5 ) 纽约幻听——《纯真年代》

    记得第一次看《纯真年代》(Age of Innocence)的时候,对马丁• 斯科西斯失望已极,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位大导演已耗尽了拍《出租汽车司机》时的那股奔涌热血,只能极尽铺张之能事,在华丽、优雅、严谨的桎梏里怀念一段苍白的三角恋情了。当时正值备考GRE期间,我过分敏感的耳膜听出主人公的对白中频频出现“红宝书”上的单词,于是央朋友帮忙把2个多小时的故事从VCD转录到磁带上,以此来加深对那些生僻单词的记忆。今时GRE早已考完,其实那盘磁带也没帮上什么大忙,但却成了我最钟爱的录音之一。多少次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宿舍的床上,反复听那些已经烂熟的句子,心中感慨万千。

    十九世纪纽约的上流社会,人们沉溺于表面的浮华之中。听那一场场晚宴、舞会上的交谈是多么谈吐优雅,却又是何等言之无味。就像女主人公艾伦所说,在这里人们不需要眼泪,只需要假装。在这一片虚伪之中,男主人公纽兰特• 亚契以一种低沉、隐忍而又不安的声音出现。他压低了嗓音向未婚妻和周围的人问着好,就像他抑制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而屈从于整个纽约,但歌剧院中的一声轻微叹息其实早已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的未婚妻梅• 韦兰快活地回应着。一听便知,那出自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之口,清脆动听,讨人喜欢,却又有那么一点矫饰的造作,就如一颗人工制作的珍珠,精雕细琢,完美无瑕,但同时也因缺少了天然的灵动而无法触人心底。她向他介绍自己的表姐艾伦• 奥兰斯卡伯爵夫人。接着,一个女中音的声音出来了。那是迄今为止我最为喜爱的几个女声之一,成熟,富有磁性,俏皮之中包含着感伤,那是一个饱经创伤却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声音。

    纽约,被抽象为道貌岸然的社会压迫势力,她用她全体子民的流言蜚语断然拒绝艾伦,这个想要离婚、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在整部影片里,纽约的声音就是流言。纽约人没有秘密,通过各种渠道,每个人对每个人都了若指掌(Everybody in New York always knows everybody)。男人们津津乐道艾伦和伯爵秘书的同居生活,女人们则以一种更肤浅也更体面的口吻攻击她,从名字到住所,从着装到举止。只有一个声音不肯参与到迫害艾伦的流言中去,那就是纽兰特。他和她是纽约的另类,是自由的呼声,他们洞悉并嘲笑人们温文尔雅下的冷酷嘴脸。在繁华拥攘的纽约,两颗孤独的灵魂终于在与对方擦肩时感受到了温暖。纽兰特和艾伦不可遏制地相爱了。可惜,他们的声音太微弱了。为了家族的名誉,为了梅的幸福,他们默默地遏制了这一切的发展。我永远不会忘记艾伦对纽兰特说的那句话--

    “I can't love you until I give you up!”(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

    当时觉得很酷,就记住了。直到有一天,当我遇见了我所倾心相爱的人,当我们陷入了最困难的境地,当我以为我将会失去他,这句话突然在我的脑海中如闪电般划过,这才明白,当时的艾伦有多么绝望。

    纽兰特同梅结婚,成为纽约又一对貌和神离的夫妇。正是因为放弃,他才愈发地渴望艾伦,渴望她纯粹的爱情和理解。纽约像一张大网,让他们一次次地相遇,又一次次地错过,在流言与耳语的交错之间。戴着耳塞,我以为自己就身处这窃窃私语的中心,无所遁形,不知所措。

    艾伦决定返回欧洲丈夫身边,在最后的送行宴上,整个纽约都在以谈笑风生的姿态,残忍地监视着这对“不体面”的情人。在这种监视之下,纽兰特什么也不能表露,甚至当他提出送艾伦回家时也被别人抢了先。他只有佯装不经意似地说很快会去欧洲看她。艾伦微笑着说:

    “Oh, if you and May could come……”(哦,要是你和梅能来的话……)

    如果只是看电影的话,这句貌似寻常的回答一定会被淹没在缤纷的影像之中,只有听,只有靠听觉才能恰巧发觉其中的不同寻常。每一次听到这里,我都为她这句话背后深深的叹息和颤抖所打动。我知道她其实是在说,永别了,我的爱人。在纽兰特还不知道的时候,艾伦已然知道,他是不可能去欧洲的了,因为梅已用怀孕这个圈套扼杀了他们逃往别处的可能。梅的声音也在颤抖,因为她在撒谎,或者说,她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前途而战。梅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她拥有纽约,也就是拥有以纽约为代表的社会势力为后盾,而艾伦却只有自己。所以梅至死把纽兰特牢牢拴在身边,让他扮演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角色,艾伦则只能独自终老异乡。

    梅和其他人把艾伦生活的欧洲视为虚伪保守、压迫人性的世界,认为他们的纽约代表着“一切美好的东西”,自由、平等和关爱。然而实际上,纽约也同样是一座装饰考究的牢笼,她要求的是和别人一样,拒绝的是不一样。纽兰特对艾伦的唯一评价是,“She is different”(她与众不同),这是艾伦最可贵的气质,其实也是她遭到排斥的真正原因,不论是在欧洲还是纽约。到欧洲新婚旅行时,梅在贵族男女的环绕中依然是倍受欢迎的宠儿,因为那里和纽约没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个在餐桌上同纽兰特言谈相契的法国人,梅先是表示没有注意,继而含蓄地说,“Isn't he a little...common?”从字面上理解她是问那个人是不是有点儿普通,字面下的意思纽兰特和观众都听得出来,那是在说,“他太……寒酸了吧?”这就是梅,是欧洲,也是纽约。只有艾伦清醒地看透这一切,所以当纽兰特提出要和她逃到别处时,她轻轻地说--

    “Where is that country?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 There is no place for us. ”(那样的国家在哪儿?你曾经去过么?……哪儿也没有我们的位置。)

    也不知听到第几遍,我终于明白,斯科西斯还是在拍《出租汽车司机》里的主题,那就是如何去和整个社会抗争,当年他让罗伯特• 德尼罗以暴力为方式,几十年后,他让丹尼尔• 戴-刘易斯换作以爱情为方式。但不知是成熟了还是衰老了,斯科西斯的世界里现在除去抗争,更多的是承受和包容。纽兰特一生三次放弃了艾伦。第一次他克制了爱情同梅结婚,第二次因为梅怀孕他没能去欧洲与艾伦相会,第三次年迈的纽兰特已来到艾伦窗下,却还是悄悄地走开了。至此,斯科西斯用放弃的形式解除了对社会的武装反抗,他开始平静地承受了。

    影片的选角非常成功,三位主演丹尼尔• 戴-刘易斯、米切尔• 法伊弗、薇诺娜• 赖德不仅外型合贴,演技纯熟,嗓音更是与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薇诺娜• 赖德的嗓音与梅的性格及她本人容貌极其吻合,有一种玻璃般的晶莹,比水晶更透明,却也缺少了水晶天然的质感。

    戴-刘易斯的声音略带鼻音,正因此而愈发深沉,是知性和感性的完美统一。仔细聆听,在各种社交场合,他以一种沉稳、得体却又疏离的声音出现。在与梅交谈时,他的声音亲切甜蜜,但是经过了人为的处理,也沾染了那么一点矫揉造作的味道。当他对梅撒谎时,语素便骤然间快了起来,掩饰住脸上的不安,却掩不住内心的烦躁。只有和艾伦独处之时,他才让自己的声带得以休息。那是真正的开怀大笑,那是真正的放松和愉悦,才思迸涌,又深情款款,像涨潮时的大海,充满了感情与关怀。

    如果拥有动人心弦的声音,即使不那么年轻貌美,也足以叫人爱恋。米切尔• 法伊弗就是如此。已经不年轻的她,从银幕上可以看到眼角的细碎皱纹,但在声音的世界里,她是令我着迷的女王。只有这样声音的女子可以表达艾伦的骄傲与悲伤啊。后来在《我们的故事》(The Story of Us)里,再次为她的声音而感动,片尾处的几分钟独白让我一哭再哭。

    前一阵电视台播放翻译成中文的《纯真年代》,我忽然发现,失掉了原始声音的影片竟是如此不可忍受。只有当那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之时,我的心才再一次澎湃激荡。闭上眼睛,我仿佛又听到纽兰特和艾伦的声音重叠在一起,模糊成一个和谐的混音,我仿佛又看到茫茫人海阻隔了纽兰特,他只能默默望着艾伦在夕阳中凭栏独立,咫尺天涯,终于无法走到她的身旁。

出处:http://ent.163.com/edit/020816/020816_130323.html

 6 ) 纽约纽约,一百年

马丁西科塞斯在18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纯真年代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终生相望但并不在一起。
马丁西克塞斯在19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纽约纽约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结婚然后离婚,却可以相惜如初。
一百年风吹云散,所有钟情的喜悦不过是瞬间。
诗人之子,孤独的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内敛、深情,扮演的男人纽兰在结婚前夕爱上未婚妻名誉不佳的表姐。一百年前的纽约,清教徒之都,上帝的清白之城。女伯爵夫人从欧洲带来了骄奢淫欲以及刘易斯惶惑已久的爱情。炽热的爱恋之后欲望的归欲望,婚姻的归婚姻。哪怕从此以后两不相见任彼此苍老在大洋的两边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热烈的讨论那两个美好感伤的镜头。纽兰看着坐在海岸边的她,夕阳如酒,想她如果在帆船经过灯塔前回头,那么他就会去找她。但她没有。于是时光变幻到纽兰晚年,他带着儿子来到她居住楼房的窗下,坐在街角的长椅上,鸽群呼啦啦的掠过窗子,有人来关窗子了,白发苍苍,并不是她。
我看这部片子是在六年前,我的age of innocence,或者说我的清白年代。我会一直记得他们之间的美好,而美好必要用千里相隔的痛苦来映衬。甚至,所谓爱情,不过是毅然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从心底涌出的东西。就像她坐在海岸看着帆船开过灯塔,虽然知道纽兰就在她身后,但坚决不会回头看他。就像纽兰在决定私奔的前夜,目光划过他或许怀孕的妻子的面庞,于是放弃了私奔。他与她,不过是在应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在应当拒绝的时候拒绝,而这爱情就在这些点滴的瞬间产生。
假如,纽兰真的与她结婚,又该怎样?
镜头会转向西克塞斯的老电影,《纽约纽约》。我爱的意大利式的忧伤,不羁、自由、永不屈服,即使我爱你。有些演员其实是诗人,如刚才提到的戴尼尔戴刘易斯,也包括这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我会想德尼罗是银幕时代的游吟诗人,唱着民谣,飘洋过海,从西西里来到曼哈顿下东区。德尼罗扮演的爵士乐手吉米在战后一次盛大狂欢中,爱上了爵士女歌手丽莎。然后,才子才女,萨克斯蓝调配百老汇女腔,就这样热烈烈的爱恋、结婚、共同巡回演出。
我同样会和很多人一样,忘不了这部音乐剧中百转千回的爵士歌曲,丽莎的扮演者明尼里原本就是著名女歌唱家。在电影中,他与她都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吉米放荡不羁,丽莎固执内敛。他们可以因为珠联璧合而走到一起,也会为了诸如怀孕与否、到哪个城市定居这样的事情而吵架。并且,直到他们的爱情拯救不了彼此的孤独——那种性格里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孤独,所以他们离婚了。
爵士乐是这样一种音乐,无论怎样忧郁的爱着对方,却牢牢守住自己的音线。你有你的华彩漫天飞舞,我有我的尾声余音绕梁。吉米的萨克斯和丽莎的歌声除了调性一致,其实是各自独立的。
他们离婚后的六年中,各自仍然有着骄人的事业。直到有天,夜色深沉,纽约的夜雾格外缠绵忧郁,他来剧场看她盛大的演出。就像昨天一样,他仍然叼着烟斗,打着节拍,露出不羁的笑容和由衷的欣赏。她在台上唱那首好听的《纽约纽约》,她看到了他,他们相视一笑,就像昨天一样。
电影在持续的爵士乐中走向The end,我在音乐里想起《纯真年代》里纽兰的一句话:“他知道他失去了某些东西:青春年华。但是他现在明白,那东西不仅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未必真有。”
纽兰说的“那东西”,不过是another saying of love。
假如纽兰与她结婚,结局不过是吉米的翻版。
对有些人而言,爱情只是生命中一些点滴的瞬间,而且转瞬即逝。它的结局只有两个,或者永远隔山隔水,用时间拉成一条细到看不见的线;或者结婚然后离婚,并在多年以后带着淡定重温或多或少的那些瞬间。


                                                       2008年10月13日

马丁西克塞斯:
《纯真年代》:9.5分
《纽约纽约》:9.5分
(老马的电影几乎都看过,大部分是不错的。但这两部我最喜欢,其次是《穷街陋巷》、《出租汽车司机》等。)

 7 ) Supreme Surrender--浅谈 "纯真年代"

一部久仰大名的小说和93年版的电影。小说还没读,先谈谈电影好了。

这部电影很迷人,我在一周内看了3,4遍,Newland和Ellen的对手戏更是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是的女博士生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趣,真的没有别的业余生活了)。一开始是冲着女二Winona Ryder看的,但是看完以后被男主迷得神魂颠倒。我并不熟悉Daniel Day-Lewis 这个演员,但是无疑这个角色设定非常适合他,完了发现《布拉格之恋》也是他演的,虽然我看过,已经没有印象了(可见布拉格之恋里的形象并没有非常惊艳,也可能看《布》时我还很小,没怎么看懂)。

以下人物简写为N(Newland),E(Ellen),M(May)。笔者看的英文配音,英文字幕版,所引用的台词尽量依靠自己的理解翻译成中文。部分词汇和引文保留原文。

我年少的时候开始喜欢读诗,对诗歌比较敏感。所以镜头里出现“Supreme Surrender”这首诗的时候给我的感受还是挺惊艳的。N和E在小木屋里发生了点误会,N以为E是在期待另一个男人B,略带自嘲的愤愤离开。E当天给他写了封信:“Newland,come late tomorrow,I must explain to you.” N读这封信的时候,正好放在一本翻开的诗集中间,看完内心很慌乱,于是把纸条攒成一团(然后第二天就心神不宁去找M催婚了)。于是有了下面这个镜头。

"The House of Life"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这首诗在我看来选择的十分巧妙。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或者原著中有提及,暂无法考证)。一种至高的屈服,正影射E当下所经受的心灵的煎熬。当N以律师身份去劝说E,问她,究竟什么能让你愿意忍受这种流言和丑闻带来的屈辱?E恍惚地回答道,为了我的自由啊。这种自由,直到N忍不住在婚期将近的夜晚跟E表白,克己复礼地坦白“I am still free”;直到E激动地斥责N,难道不是你就在这间房间里让我顾全家族的体面牺牲自己,放弃离婚?直到N发现自己最终想和E结成眷属完全是毫无希望的举措,此时N才体会到这种最深沉的委曲求全。

那一刻N恐怕也没料到自己的后半生都要去面对这种屈服和成全。Supreme surrender,绝非仅仅是a glimse of real life.

全诗如下:"

Supreme Surrender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To all the spirits of love that wander by Along the love-sown fallowfield of sleep My lady lies apparent; and the deep Calls to the deep; and no man sees but I. The bliss so long afar, at length so nigh, Rests there attained. Methinks proud Love must weep When Fate’s control doth from his harvest reap The sacred hour for which the years did sigh. First touched, the hand now warm around my neck Taught memory long to mock desire: and lo! Across my breast the abandoned hair doth flow, Where one shorn tress long stirred the longing ache: And next the heart that trembled for its sake Lies the queen-heart in sovereign overthrow.

" 笔者不才,不能给出一个信达雅的翻译,高手可以尝试翻译一下。我搜索了一下这本诗集的资源如下(不是广告):

纸质版书: //www.amazon.com/House-Life-Dante-Gabriel-Rossetti/dp/1502303531/ref=tmm_pap_swatch_0?_encoding=UTF8&qid=1536256015&sr=1-12 在Amazon上找到了这本书,似乎是比较冷门的一本诗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主要是这首诗在电影里的出现太应景了,导演一言不合偷偷地画龙点了个睛。

Free kindle edition(US Amazon): //www.amazon.com/House-Life-Dante-Gabriel-Rossetti-ebook/dp/B0082R8IE8/ref=tmm_kin_swatch_0?_encoding=UTF8&qid=1536256015&sr=1-12 网页版全书: http://www.sonnets.org/house.htm Final 1881 version of The House of Life from Ballads and Sonnets plus one sonnet

诗集的作者Dante Gabriel Rossetti,诗人同时是个画家。作为一个非常业余的绘画欣赏者,我并不认识这个人,但是惊奇地发现自己非常熟悉Rossetti下面这幅画,“Lady Lilith”。于是留下我一种,原来是这个画家啊,的感觉。

"Lady Lilith"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原配。许多神话故事里有写到,我并不熟悉。隐约听说上帝最初造了两个人,亚当和莉莉丝。两人地位太平等了就吵架,后来因为谁上谁下的姿势问题分道扬镳。随之上帝才取了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

wiki上对这幅画的介绍:

The subject is Lilith, who was, according to ancient Judaic myth, "the first wife of Adam"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duction of men and the the murder of children. She is shown as a "powerful and evil temptress" and as "an iconic, Amazon-like female with long, flowing hair. Ref: //en.wikipedia.org/wiki/Lady_Lilith

这都是电影的题外话。

May( Winona Ryder),我是非常喜欢这个演员的,很美的一个姑娘。但是对这个角色不评价。M属于很完美很无聊的一个人,符合她所在的生活环境的所有标准。呃,还是评价了。我是个凡人,不属于上流社会,年少的时候也一度是一个符合自己生活环境中所有规矩的女孩子。但是这种涉世不深的姑娘(包括数年前的我)身上会具有一种无知的恶(并非贬义),比如M天真地表示表姐E应该回到欧洲的丈夫身边,可能会生活更幸福。N对她说,我从来没发现你这么残忍,即使魔鬼也不会觉得人在地狱中会更幸福。M漫不经心地回答,那她就不应该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啊。M对于E生活经历的不共情实际上是一种阅历浅薄的无知。个人觉得并不值得苛责,贬低这种品性的人甚至未免太苛刻甚至无病呻吟。以及影片中若干次出现的浮士德的歌剧,笔者年少时也略读过浮士德一书,那时候也实在体会不深。这一点M也类似,她虽然接触很多附庸风雅的文艺活动,但礼教的桎梏和环境的过度保护导致她很难有更深刻的体会。M认为婚姻对女性而言总归是家的所在,M怎么会懂魔鬼对浮士德的蛊惑,把灵魂出卖给魔鬼?M怎么会懂supreme surrender?M阅历和思想上的空无一物导致了和N的隔阂。

有评论说M像薛宝钗,我倒认为,薛宝钗是入世后的破执和看空,M根本没入世好吗,此空非彼空。个人坚信薛宝钗也是有真性情。

Newland(Daniel Day-Lewis),是个非常迷人的演员,出于一些个人的偏好,我对于手指好看,声音好听的男性完全抵抗不住。显然导演也非常明白,给了很多手指的镜头。N属于影片初乍一眼不觉得迷人,但是看到后面,N的谈吐和用词让人觉得原来男性可以这么文雅,以及原来英文可以表达地这么丰沛有教养。个人认为Lewis对于演戏是很有天赋的,有人说他有一双深情的眼睛。确实,仔细观察每个镜头能发现他在所有需要动情的场景都能够瞬间眼中含泪,在镜头下有泪光闪烁,看起来含情脉脉。这真的是一种生理构造上的能力,排除剧情的安排(比如N结婚前和E表白,很无力地跪在E膝下),而Lewis身体若干部位,水汪汪的双眸和纤瘦苍白的双手,即在镜头的定格下能展现出一种掏心掏肺的脆弱感。

这里顺便提一下Jodie Foster 在1979年接受采访时被问起,一个出色的演员需要有哪些特质。对话如下:

Interviewer: "What quality do you see in them that really turns you on?"

Jodie: "The great quality for a woman would be a kind of intellegence and a strength that comes out, sometimes a sort of loony...

In a man, I think it is a sort of vulnerability..."

Jodie认为一个女性需要展现出一种智慧和力量,甚至有时候需要有些疯狂,而对于男性而言,需要有一种脆弱感。虽然这是Jodie17岁时的观点,但确实鞭辟入里。这两种男女角色的特质都能够在E和N身上分别体现出来。E不盲目地依恋异性,同时并不虚伪,坦荡地若干次在N面前情绪失控,而N对E产生痴迷后在面对现实面前的那种脆弱感,深情又没有勇气对抗。电影有这种情绪就足够了。

我没有读过小说,不知道小说里的剧情如何铺陈。个人看来影片对于E和N的发展实在有点突兀,虽然以N在年少时偷吻过E作为伏笔,但似乎不足以保证N在订婚后突然陷入对E的痴迷。这种痴迷,从电影中考据,似乎从黄玫瑰起。N在一天夜里送了E一束黄玫瑰,又没有留下自己的名片。E一眼看出,隔天在剧院若有若无地问N,你说她的情人明天会送她黄玫瑰吗?N当即深陷。

然而好像自始至终E都没有深陷于N。这一点我不确定。

确定的是,再深刻又痴迷的爱,似乎也可以平静地各自过完一生。

坦诚地说,笔者是个涉世不深的井底之蛙,从太多的爱情文学中寻找爱情的范本,如今愈发觉得生活与文学大相径庭。文学的美感和生活的合理性常常违背太多,年少时不能加以区分,而到如今也没有掌握区分现实与虚构的能力。对文学中的故事只能感受其情绪,无法分辨其是非。“The Age of Innocence”的剧情本身不值得推敲,虽然在故事中总有一百个环节可以如我所愿,让N和E终成眷属(个人更倾向于E和N这一对,可能还是Lewis演的太深情了),诚然从M的角度来看,她也是婚姻中的一个 supreme surrenderer (这个词太厉害了,可以用在三个人身上)。虽然个人并不喜欢电影如鲠在喉的结尾,但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我最初试图从非常理性的角度考虑这个故事,最终的思考并不是无疾而终,而是疾太多了,索性而终。

未完有待修正。待我读完小说“The Age of Innocence”再更新。当然作为一个对美国文学略带偏见的浅薄的学生,我不一定能读完小说。

 短评

“每当忆起她,他总感觉虚幻宁静,宛如画中的仕女,象征他所错失的一切。”马丁纯情起来配上眼花缭乱的视听语言真是不得了。

9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又是这种红玫瑰与白玫瑰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不过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罢了。从May的立场来看,男主和表姐实在有渣男贱女的嫌疑,婚前的自由抉择空间给了,婚后又温柔大度勤劳持家,男主倒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我呵呵了。若想责任欲望兼得又没这个能力,总得付出代价吧是不。ps.年轻时的薇诺娜真绝色。

14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人生就是这样,你会背负着无法向人说起的秘密终老,并且永远抓不住你最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有怨言。好难过

1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破配音,使劲模仿。很讨厌Michelle Pfeiffer的嘴唇很讨厌!且丑。音乐不错,片中器皿美。

1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居然有人说梅有心计……?请问一下你的表姐跟你老公暧昧你心里不急吗???你会两手一摊,好,你们是真爱,我离婚成全你们???有意思。“我在信里看出你有些忧郁……”“但你来了就不一样了。”这种语言挑逗大家看不出来?就算是年轻时的朋友,也不会在表妹和表妹夫结婚之前单约自己的表妹夫吧???“他会给他的情人送黄玫瑰吗?”这句不是勾引是什么?谁是谁的情人?还有第一天收到信故意第三天回的欲擒故纵……丈夫出轨是有错在先,但自己跟众多男人闹绯闻就是正确的???还有纽伦,既然不爱梅想带着艾伦离开,还要跟梅doi生孩子?艾伦结婚前干嘛去了?无语太无语了……只能说女人才能看到女人的小心思,我和妈妈都这么认为……那些感叹真爱的,祝你们也拥有这样的表姐。

20分钟前
  • 蓝莓波子汽水
  • 较差

生活就象被强奸,当你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默默承受

2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男人们的一个永恒问题:老婆和情人,你更爱哪个。慢,推进都是小说读旁白,时间跳跃有点意思。古典,主人公的行事原则包括那些世人看法,都跟那个时代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那是一个男人都是戴礼帽的绅士而女人都是穿长裙的淑女的年代,那是一个行事讲究体面传统即使发乎情也得止乎礼不逾矩的年代,而现在是一个想打出“纯真”输入法最先跳出的却是“车震”的年代。

31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恬静浮华下暗涌的渴望和彻骨的残忍,笑着杀人从来不见血。片尾终获自由之身,来到爱人楼下却又静静走开,这份感情已被时间神化至不真实,竟无须用重逢去证明。终明了阿佳妮为何会爱DDL,MP一如既往大女人,可爱可敬

33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1.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老马丁首次让角色向社会屈服。2.不动声色后的暗潮汹涌,冠冕堂皇中的冷酷残忍,虚伪矫饰下的隐忍激情。3.服装与布景美若油画,摄影机近乎一刻不停地轻缓运动。4.复古的圈入式强调,及模拟歌剧院望远镜视角的摄影。5.帆船驶过夕阳下的灯塔,徒留我在记忆中勾勒你的倩影。(8.5/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马丁·斯科塞斯也拍古代…好吧是近代爱情片儿啊。还是上流社会题材。可以说剧情毫无新意甚至老掉牙,但是主演们都TMD太帅太美了,无论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是薇诺娜·瑞德,都很有气质。所以整体观感很好。摄影和服装布景细腻精致很好看。旁白略啰嗦可以删去。结局太仓促,铺垫2小时结果虎头蛇尾略坑

4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有Winona Ryder这样的白玫瑰,还要Michelle Pfeiffer这样的红玫瑰作甚!

4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女人分很多种,像May 那样的,会很幸福

45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每當憶及她,他縂感到虛幻寧靜,宛如畫中的仕女,她象徵他所錯失的一切。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看似多情的少妇也曾专情,看似纯情的少女也最无情。一间书房如同囚笼,困住男人的自由。炉火旁没有出口的话,终于把爱火熄灭。他习得全部礼数,却愿跪在她脚边亲吻。她忤逆任何礼数,却能放手成全别人的幸福。可这个故事哪有人会幸福,堂皇之下百花皆枯。那天我迷信,灯塔旁的你没有回头,便辜负一生。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摄影与戏服美轮美奂,油画般古典安静的氛围之下是汹涌澎湃的渴望和冰冷彻骨的残酷。为原著和老马丁所折服!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老马处理有两点比较遗憾:1.相较于古典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和剪辑都过于现代,影片整体节奏可以更慢、更稳;2.MAY复杂性完全被两位主角戏份作空,成为一个仅有叙事功能的局外人。但事实上,这个人物其中的“纯真”和隐忍,如若构成三角对戏,整个电影深度会上一个档次。

5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15.9.20 尤其喜欢最后在楼下的一段,所谓“很久以后想到你还是会记忆一阵汹涌”的感觉能被影像化成这样,无敌了。私以为本片代表了马丁心里最柔情最雅致最温和的部分,就像《巴里·林登》之于库布里克。看到片尾那行字更是一阵唏嘘,老马他爹有老马这样懂他的孩子,太幸运。

5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Newland——男主的名字代表的就是纽约,这块新大陆上带着伦敦旧式的规则和新式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婚外真爱,仅仅是因偷不得而念念一生。May是个典型好妻子,发现丈夫的异心也仍能温婉聪慧地给他选择机会。丹尼尔太适合这种多情又优柔的角色,而且正是因为这部戏导致他与阿佳妮情断。

59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迷人的镜头语言。男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兼假道学,光说不练的典范,他根本没有爱过他的妻子,他甚至希望她去死。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平静度过一生。马丁的厉害之处就是把你吸入人类心灵这个公共厕所,且你走进去了还意识不到这是公共厕所,因为你也是个公共厕所,你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