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8

主演:何政军,吴京安,王力可,马少骅,韩影

导演:张今标

 剧照

红灯记 剧照 NO.1红灯记 剧照 NO.2红灯记 剧照 NO.3红灯记 剧照 NO.4红灯记 剧照 NO.5红灯记 剧照 NO.6红灯记 剧照 NO.13红灯记 剧照 NO.14红灯记 剧照 NO.15红灯记 剧照 NO.16红灯记 剧照 NO.17红灯记 剧照 NO.18红灯记 剧照 NO.19红灯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1 10:20

详细剧情

一九三九年,日军对我东北抗日力量展开了疯狂围剿,妄图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向中原一带渗透。在地处东北地区交通要害的龙潭地区,以铁路工人李玉和为代表的地下党在惨烈的白色恐怖之下,为钳制日军、配合抗战进行着一系列灵活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原本不同姓的三代人更是在共同革命信仰的感召下,演绎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发出来的缕缕浓情。   日本宪兵队长鸠山仰仗自己多年的情报经验,在率部摧毁了北山游击队的电台之后,更妄图对龙潭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进行彻底打击。   北满省委在得到游击队电台被毁的消息之后,及时派出交通员,携带一份新的密电码,乘坐253次列车,计划在途径的龙潭地区与当地地下党接头,将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没成想同时得到这一消息的日军对沿线铁路进行了严密封锁,禁止中途停车。交通员万不得已只得在列车行至龙潭车站附近的时候机智跳车,幸被赶来接应的王连举、李...

 长篇影评

 1 ) 【277】《红灯记》——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红灯记》 年代:1971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成荫 / 主演:刘长瑜、钱浩梁、高玉倩

1、样板戏的样板!
   样板戏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的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是政治意识形态控制艺术的极致表现。从1970年到1974年共拍摄了10部样板戏,全部都是京剧现代戏,比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等,《红灯记》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这些样板戏在拍摄时都遵循所谓“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必须要近、大、亮,反面人物则远、小、黑。

2、耳熟能详的唱段可真不少!
   虽然是改编自电影《自有后来人》,但其实《红灯记》的剧情更类似于歌剧《洪湖赤卫队》。都是革命地下党为保护情报而被敌人逮捕,还都会有一个叛徒出卖同胞,以此反衬出共产党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如今看来,影片中演员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实在有些做作、好笑,但是要知道10亿中国人在那些年就是看这些电影来满足精神生活的,因此那些唱段也被传唱到街知巷闻,比如李玉和的唱段“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李铁梅的唱段“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祖祖孙孙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你的父母一定会唱。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那段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






















经典
   第9分钟,“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李铁梅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一段不但早就家喻户晓,就连前面那句口白:“奶奶,您听我说!”都成了起范儿的固定句式。


  
笑点
   第41分钟,身世之谜终于来了个大揭秘。奶奶告诉铁梅:“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铁梅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以为是奶奶气糊涂了,但奶奶义正言辞地说:“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这一家三个姓,肯定跑不了了。本以为只有韩剧才会亲人互补不相认,原来这“组合家庭”早在70年代就有了。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2 ) 《红灯记》观影笔记

总体看下来比预期是有所失望的,如果不是京剧迷,就属于只要看一遍的片子吧,所以也不想多写点带修饰的评论了,简单罗列点技术印象吧。

1.时代标志性的语录开头,之后又是以传统的京剧幕布作为背景来播放片头字幕。

2.全部内景拍摄,以京剧舞台为基础,但空间更为阔大,场面调度的自由度挺高。

3.背景与道具的美术设计简朴但用心,风格倒多以传统中原的内外景为主,不似东北环境。

4.由于意识形态的鲜明性与广大观众对革命年代已根深蒂固的人物观念,使得现代京剧成功实现了不带脸谱的脸谱化人物形象。其中尤以李玉和与鸠山对形象对比最为具有代表性。
(1)人物外形轮廓:李玉和方子大脸,高大威猛。鸠山圆头鼠脑,矮胖猥琐。
(2)精神面貌:李玉和红光满面,精神饱满。鸠山面目阴绿,眼神奸诈。
(3)心理态势:李玉和一身正气,信心百倍。鸠山阴怀鬼胎,心虚丧气。
(4)李玉和乃老生与武生的结合,似武松架势与关羽正气的合体。鸠山则像极了曹操的大花脸。正邪形象的对立非常鲜明。李铁梅的花旦开始似红娘一般的活泼,自受到了红灯的革命觉悟后开始变得比较正气。李奶奶的坚毅形象有点佘太君的味道。

5.叙事主要靠的还是普通对白,而唱段实际都是情绪的抒发或心理独白的外化,具有艺术呈现功能,而不承担推动故事流程的作用。

6.每个唱段在京剧形式上非常到位,完全把铿锵有力的架势与味道表现了出来,台词对仗得很工整押韵,有些段落甚至挺有诗词味了。锣鼓打击的节奏也讲究的挺精细,并在叙事段落里也承担了渲染气氛得作用。

7.武打场面虽然不多,但与传统京剧武打显得最能无缝过度,枪支动作的冷兵器化也挺有趣。从群像作势的艺术魅力来看,与其说是京剧里引入了革命群像,不如说中式的革命群像姿势正是来源于传统京剧吧:)

8.灯光方面是三突出原则中最显见的方面。革命一方始终暖红色调(尤以红灯与李铁梅的红衣为突出的视觉焦点),辅以严肃而冷静的蓝色。日伪一方则以阴绿为主背景色调,辅以土黄的日军军服标示。

9.镜头构图方面,对革命一方以中景为主,唱段时多推进到半胸近景,立定时眼神或拉长嗓子时则快切到特写,要展现身体架势和动作场面时才拉远至人物全景,镜头高度基本在胸膈膜高度略微仰角。日伪方则基本都是远景,几乎没有中景出现,更绝没有任何头部特写镜头。在没有正方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日伪方基本是过头高度的俯角拍摄。

10.镜头运动方面尤其细腻而出色,由于在多人对唱时要尽量保持完整性,大量采用了以中景为主的运动长镜头,构图位置总是很准确舒服,可以说中景运动长镜头的技术质量不比《小城之春》差,而由于京剧节奏的变化,《红灯记》还常有较高速的推拉运动,但过程很平滑顺畅,构图始终很舒服。鉴于原本京剧面向四周观众的舞台性,人物在每段唱词间会一直左右来回变换身姿方向。而电影化之后,京剧没有为了镜头感而牺牲传统,倒是镜头一直根据人物的身姿变换进行了快速而精准的左右摇移运动,使得京剧架势的原汁原味得以成功的保留了下来。

11.故事方面很清晰明了,不过鸠山的狡诈设计的比较成功,识破内应与放长线钓大鱼之举都比较符合逻辑,实际是推动剧情波澜的最重要人物。不过部分段落还是稍显拖沓,如果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节奏感会更紧张点吧。

12.从全剧的对革命概念的刻画来看,当时对革命的定义不是分析与思考,而是热情与立即行动!革命的历史叙事总是必须要包括“牺牲的过程”和“胜利的结局”,目的就是让观众带着对“胜利的想象”去做出“牺牲的行动”。

最后吐槽一句,23年汉口惨案关“伟大英明的领袖M主席”啥事呀?40年还没开始延安整风。那时的东北会人人心向D和M主席么?

 3 ) 略谈“临行喝妈一碗酒”

现在有的人不喜欢《红灯记》,不喜欢李玉和,就像八十年代的人们不喜欢《白毛女》的喜儿一样:明明欠了别人的钱怎么好意思不还呢?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嘛!好像条条规矩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样,倘若违背了就犯了大忌,甚要受到玉皇的惩罚。于是就小心行事,谨慎为人。宁可要当一个冬妮娅那样的攀上高枝的人,也不要当保尔柯察金这种冷冰冰的怪人。

有人说钱浩亮的李玉和不如李少春的李玉和,他们的观点是为什么铁路工人就一定要有那样高大的形象呢?难道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工作,就那样明目张胆横冲直撞吗?有人就李少春版本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李少春所唱的是“儿今的酒量无敌手,千杯万盏会应酬。东海的鱼虾肠下酒,哪怕沟渠黄泥鳅。时令不好风雪来的骤,妈上了年纪,要把记性留……”)他们认为这种词儿合理,认为这种词儿更符合京剧的“规范”,要我说这不是“规范”,是“惯犯”。死守的那一摊旧规矩,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看过原电影的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电影原片叫做《革命自有后来人》,讲述的是伪满洲时期因为铁路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地下工作被捕牺牲的故事,电影当中的李玉和有喝酒的嗜好,平时背着他的母亲偷偷喝酒,他的女儿铁梅也经常藏酒给他喝,但是家里的老母亲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总是喝酒,一来耽误工作,二来影响身体健康。在宪兵便衣队(原片当中好像是便衣,不是正式警服的日本军)要带走李玉和的时候。他的母亲这时候叫住了他,给他满满地倒一大碗酒让他喝,意思好像是说“这回你喝个痛快吧,以后再没机会喝了”,这个时候李玉和接过酒说了一声“谢谢妈”。当时把电影移植成京剧的时候还叫《革命自有后来人》,那个时候是彭真抓的,仍然按照这样的故事情节去设计,线索依然是嗜酒并喝酒。最后把彭真撤下去,踢开党委闹革命,旗手同志开始抓革命现代戏(现代创作的戏剧叫现代戏,现代戏讲述的题材是革命内容的叫革命现代戏,在许多革命现代戏当中抽取了几个典型剧目为样板,所以起名叫样板戏),把这种李玉和身上带有种种缺点以及复杂人性的线索取消掉了,改成了母亲斟酒为他践行。并且改名叫做《红灯记》。这是从自然主义上升到现实主义的飞跃式的进步,完全是恩格斯批判的左拉之流的资产阶级自然主义文学的末日。舞台上艺术形象就是要光辉明亮的,否则怎么能够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呢?难道每个人都有种种缺点,而没有阶级性吗?所以李少春要批,彭真要批,自然主义的唯心观念都要批!

 4 ) 无题

从没想过自己能完整看一遍红灯记。这真真是正儿八经的当代文学课。事前带着找问题的态度去看的会发现很多一瞬即逝的可究之处,可惜我回忆不起来。

如果明确了红灯记作为革命样板戏的立足之处,便能用更宽容的角度去接纳它。它的浓厚的政治色彩能够被当作历史的化石而不是今天的笑话,疑为种族主义的言论也更多是艺术渲染而不是劣根。折射的是文化产业成为工具之后,艺术如何带着镣铐舞蹈。

红灯记是中国戏曲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我只能想到歌剧魅影与之类似,这大约是个糟糕的比拟。不过二者的成功是一致的。且红灯记的成功更令我吃惊。戏曲的选择是简单的、易感染的,重点仍然是情节而不是曲艺。配乐甚至融入国际歌,整体与电影节奏契合。更妙的是戏曲中的表演元素并没有被删除,身段伶俐亮相利索,眉目表情尽力还原脸谱的浓烈与一致感。通身是在唱戏不是在演电影。

戏剧是种不强调真实感,甚至刻意不真实的表演方式。演是可辨的。电影更多的是还原真实感,演如不演,愈真愈好。(此时想到去年百讲放的《阿黛尔还没吃晚餐》似乎不在此列,忙在原句中加上“更多”二字,也没看过多少电影就敢妄言了)这种结合委实回味无穷。

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彼时被宣传的价值判断,以及一些或许是被精心设计的细节,以达到丰富不单一的效果。放到每个人的价值观上思考应是大有可议之处。样板戏有如此质量,也无怪乎革命成功了罢

 5 ) 《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脸谱化(象红灯记这类影片,是所谓高大全的经典样本,普通人被塑造成外表不凡,品德高尚具有理想主义的化身,而丑角是妖魔鬼怪一般。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

主要人物:李玉和,李铁梅

腔调

西皮是戏曲腔调。(用胡琴伴奏的戏曲声腔之一)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也就是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宽泛,常用于叙事、抒情和景色描述。

西皮导板,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导板是西皮散板的延伸和发展,导板只有上句形式。它是大唱段的起始句,常用于剧中人感情激越奔放之时。

速度比正常慢板慢一倍(也可釆用8/4记谱)。曲调和节奏则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变化,从而使旋律更加柔婉、俏丽、深沉、隽永。此种唱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仍称之为慢板;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一般慢板唱法,方以“慢三眼”称之。

 6 ) 童年时代最早希望向往看到的一部电影

如今终于看到了,呵呵。故事挺紧凑,起伏迭宕,挺抓人。至于节奏慢,那是因为戏曲毕竟是戏曲,不是纯粹的故事片,更不是当代故事片。

 短评

昨晚我看的是舞台剧。票价八百八啊。好在是别人给的。刘长瑜也来了。老铁梅。

6分钟前
  • 无处告别
  • 推荐

我去真心太好看了!

10分钟前
  • willow
  • 力荐

其实很经典

13分钟前
  • 糊涂の侦探
  • 推荐

有点雷人。但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14分钟前
  • 我是卖洋芋的
  • 推荐

老妈最喜欢的电影,小时候没少听她唱

17分钟前
  • Tequila
  • 推荐

红灯记是八个样板戏中最好的。这话没错。

19分钟前
  • 双星
  • 力荐

李玉和太太太帅了!除了有两场戏实在太长了比较枯燥之外 很好看的~

24分钟前
  • 病状渐退。
  • 推荐

单纯从唱腔唱段的听觉角度可以打四星甚至更高。毕竟耳熟能详的曲目非常之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是配合画面实景之后决定狠狠扣掉一星!因为你必须承认一点:传统京剧生旦净丑的花脸行套是区隔角色与性格的关键元素,样板戏把这些统统砍掉换成更为朴素写实的时代装束之后,统配格式的身法架势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风格照应,不管铁梅还是她爹她奶唱起戏来全都是一水伟光正拔的步法架势眼神表情,看不了多久就已经审美疲劳了。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详解字幕版,唱功真好。

31分钟前
  • 求诸己
  • 力荐

真好看,这段把以前的经典都看一遍,小时候都没认真看过,如今热血沸腾的看

36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一家人的命运早在京汉铁路大罢工时就联结在一起了。

40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咋看着磨菜刀的接头人不像好人嘞,跟太君打架时还一刀穿胁背后补了两枪。。。

42分钟前
  • boks
  • 推荐

现在看来,很雷。。。没有爱情的样板戏,但那时候的人们都在yy李铁梅和李玉和。。。。

47分钟前
  • cream.cx
  • 推荐

好牛~好牛~

52分钟前
  • kusicat
  • 推荐

再也回不去的电视机时光

55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八个样板戏,童年观影经历。刘长瑜+高玉倩的经典组合。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毛夫人主抓的样板戏工程事实上极大的发展了京剧音乐,这是艺术史。

58分钟前
  • 粥饭一小碗
  • 推荐

厉害厉害。

1小时前
  • eros
  • 推荐

唱段流传至今,而且常演常新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新版比老版听来更震撼。看来这确是迈向京剧的一块板

1小时前
  • Boli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