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

综艺大陆2010

主演:内详

导演:任学安,刘军卫,李晋雄,程乐平,李宁,张旭,王晓峰,裔欣

 剧照

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7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8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9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5:18

详细剧情

该片由曾取得重大社会反响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率原班人马,历时两年、跨越八国、实地拍摄数十家公司、采访百余位中外学者,精心创作完成。   《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它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公司的力量》一片共10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   第一集   公司!公司!   第二集   市场无限   第三集   猎富时代   第四集   进步之痛   第五集   危机时刻   第六集   谁执权杖   第七集   各领风骚   第八集   创新先锋   第九集   本...

 长篇影评

 1 ) 贪婪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这几天把《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一口气看完了,本来去年5月份看完同为央视纪录片《华尔街》之后,就想看了,可是惰性起了作用,一放就是大半年过去了,惭愧。

这两部纪录片,内容各自有所侧重,其实都是在为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体系摇旗呐喊。

豆瓣上对《公司的力量》这样介绍:“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对《华尔街》这样介绍:“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当时看完《华尔街》,写了一点读后感,题目叫做《资本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现在看完了《公司的力量》,感想在上次的基础上更加清晰了:“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资本市场(市场经济)这样一套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机制;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推动现代科技发展助推器;当然,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也就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崩溃;但是,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也就更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社会繁荣。人类的本性(贪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驱动力,在200多年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如此。 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代表的自然欲望恰恰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这一点在过去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在将来仍然会继续。”

《公司的力量》崇尚自由竞争,但也指出了“自由竞争只能选出强者,却无法保护弱者”。同样赞同当一次次经济危机把大量失业者推向绝境的时候,政府出面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保障他们有尊严的生存。

 2 ) 意外启发

看记录片《公司的力量》,值得推荐,记得中国以前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号召,今天看,这个实业,实际还兼具改变社会价值观与行为的作用。我们国人,思维上总太多一相情愿。目光狭隘,全然没有脱离小农社会的视野与格局,以为出现道德圣王就可以天下大治,将太多的愿望寄托于一个或者全部个体的高尚境界,不研究规律,只期待概率,好比不愿意做正经职业,而迷信赌博发家。其实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应该具备让各方博弈与制蘅的体制。相互激励和控制,才使得效益在可控范围里最大最优化。现代社会已经企业化。有时候想,许多社会问题,何尝不是企业内部司空见惯的问题,反过来,我们的企业文化大多名不副实,另外唯上主义,忠诚度低,没有归属感,部门壁垒,相互倾轧,效率低下,缺乏合作。这些企业里的坏作风,如病毒一样侵袭且扩散了社会的身体,才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呈现出今日的溃败与绝望。
口号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只有技术和专业才能改善现状。《公司的力量》并没有给我太多经济上的启迪,但对于于民主与民主体制的却有了意外启发。

 3 )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

看完第1集的时候觉得什么鬼,中国纪录片的统一毛病,明明一两句能说完的东西,非要用上文邹邹假大空的美句子拉长篇幅。

但是看到是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后,决定继续看下去。大国崛起的质量很可,顺便种草了他们的复兴之路,看介绍应该可以补一补我帝制终结后的空白。

以后要吸取教训,像好多集的东西,每集过后立刻写评论,最后汇总。不然这么10集看完后再写,属实记忆线混乱了。

第2集还不错,讲了形成公司的具体过程,以及股票是怎么来的。

第3集,68岁的范德比尔特,当时美国最大的航运商,从航运业转行到铁路。真实年龄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的年龄和思维灵活度的年龄。这么思想不僵化且有行动力有勇气的人,真励志。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睡梦中逝世。他的遗物中有张小学同学合影。但这张被视若珍宝的照片中,并无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后有个辛酸往事:儿童时代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机会,那天他十分兴奋,甚至酝酿了好几种微笑的表情,但因衣着太寒酸,在拍照的最后一刻,他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记账是伴随洛克菲勒终生的生活工作方式。他的神话,怎么说不是因为美式自由呢。古雅典人说,承认贫穷并不是可耻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贫穷才是堕落。自由竞争,会把全社会最有能力有热情的人筛选出来。那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人,获得自由后,他们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敬仰。卡内基也是。而且深圳不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么。

第4集,讲恩格斯和马克思对资本尖锐的批评。福特公司率先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以及提薪,并解释这种行为。

第5集,财政造假引起危机。罗斯福总统介入市场经济,人们开始怀疑上帝之手,转而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做些什么。

第6集,为实现公司无限大和万年长,开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美国是职业经理人,德国却加上了工人的共决制,开始有工会。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问题,让经理管理股东的财产,怎么可能完全当成自己的资产打理。

第7集,松下幸之助最初接受的经商理念,三方得利,即买方、卖方、社会得利,挣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持续挣钱。松下公司始创终身雇佣制,开始有企业文化的概念。稻盛和夫意识到,创立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个人的梦想,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这一集讲日本复制公司的形态并如何本土化,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8集,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个特点,一是认为科学是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唯一有效途径,二是认为将科学应用于掠夺性技术,从而增加个人财富是天经地义的。有了专利法,且因有利可图鼓励了大量的科研投入,形成了科技竞争。

第9集,公司经济形态在旧中国的历程,毫无疑问的惨,政府插手太多,专业的事并没由专业的人决断。且因贪婪而杀大户...当然,新中国很好

第10集,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影响。

以上是评论加摘要,知识量还算比较密集。有不好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很好。

有和朋友讨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里,好的一面在于国家统筹调控,可以解决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生活问题,如南水北调等。而且钱多容易滋生腐败,有钱就会寻权,财阀干政。具体的例子,南山必胜客。有个问答是,法官工资也是腾讯给的吗?不用给红包,你退休之后,腾讯某子公司立刻按市场数倍的价格聘请你当法律顾问,法律上一点问题都挑不出来。

搜了一下两者的区别,感觉现在一提金融,基本默认是市场经济。而计划经济更偏重于政治方面。

计划经济的知识点以后慢慢补,先记一下这个概念。

 4 ) 中国版的经济学普及纪录片

从第三集:猎富时代,开始看的。

觉得这部纪录片总体来说水平很高,画面精美,解说很深刻。

其中,采访到很多经济学和经济时方面的专家,包括哈佛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以及为美国著名企业家写传记的作家们。比如说第三集讲财富积累和托拉斯,就特地采访了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传的作者。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私营经济,向前借鉴一百年,向后预见下一百年。在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危机的今天,这部纪录片很有现实意义。听说还有一部《华尔街》,我也一并期待一下。

 5 ) 扫盲级别的内容堆砌之作

  
    先是在电视上偶尔看了半集,发现内容比较充实的,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在讲外国以前碰到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在脑子里留了意了,于是就下载了从第一集开始耐心的看。

    可是吧,越看越觉得,这部纪录片的套路还真像大学里水水的教科书,总要从历史的沿革说起,然后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最后列一个长长的参考书目,署上大名,好像原创一样神气。开篇讲到铁路公司推进了世界标准时间的采用,人类用最近0.01%的时间创造了比以前时间总和还要多得多的财富,这都是公司力量的缘故云云。而真正推动历史的不是科技、不是资本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大学水水的教科书里教的),公司这个上层建筑、形而上的存在本身是不具备这种力量的。好了,第一集就掉进逻辑的圈套了。

  这部作品的目标受众可能只是普通百姓吧。所谓的专家、学者纷纷登场,说了许多话。或者说导演把专家学者说的许多话里的几句,按照导演心中的顺序,罗列堆砌起来。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既然请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就应该以记者提问、专家学者回答的问答形式来表现,不然谁知道专家学者说的话的上下文,是不是被断章取义了,是不是在什么别的场合说什么别的事情,而被导演借用了。那个谁,中田英寿不就是不接受非电视直播的采访么,防的就是这招。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之间相辅相成,异口同声,为什么没有不同观点、不同思考角度的碰撞,就像安排好读台词一样,可信度大打折扣的。并没有分析、没有演进、没有结论、没有对思考的启发,就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扯一句远的,大学里的水水的教课书就是这么回事。我们的中小学生就会考试,大学生就知道事实。这有什么用啊。

  片子的很大篇幅用来讲历史上几百年前的事情,在讲外国的事情。忘记是很后面的哪一集,还在讲日本19世纪的事情。怎么说呢,只能用两个词,beating around the bush&cliche。耐心的继续看下去,看到中国的公司了,旧时代的公司都是悲哀的,新时代的公司都是歌颂的,这里言简意赅,语气相当CCTV。新时代的风云演变,一笔带过。比起这个,《激荡30年》,同样是事实的罗列,学者、专家的评论,那有条理多了、见解深多了。说个题外话,要看高质量的财经节目,财经频道是指望不上了。

    反正通篇看完之后,并没有头脑澄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水、片面、过时,纪录片的大忌,该犯的都犯了,没什么可说的,顺手就从硬盘里删了。。。

 6 ) 由谁主宰盛衰成败

哲人叔本华曾说:金钱和女人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很多情况下,这句话都是无可辩驳的正确。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物质文明已相对鼎盛,但贪婪的人性本质还是绝对的丑陋,而且也很难得到根本改善。公司的发展史,糅合了血与火,征服的快意与被奴役的痛楚。公司,它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同时也是人类自私与物欲的放大镜。
公司盛,则国盛。无论是历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是如今的美国,日本无不验证着这个道理。公司对物质财富的聚敛,无论其方式是否合理,都对国力的兴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厚植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力扶植财团,这才有了政府以一元的价格将长崎造船厂转让给三菱财团的壮举。美国的强大,同样离不开背后360多万间公司的支持。公司正是经济社会机器的齿轮。对公司发展成长的重视,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共识。
然而,对中国来说,真正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公司其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投机取巧,欠缺创新,垃圾型的低品质公司。这样的公司是不具备力量的。因此,在如此情况下,回顾成功公司的要素也具有警示的意义。粗暴野蛮的公司竞争时代(早期殖民阶段)已经过去,但如今公司的成功要素并无二致,它注重的更多应该是公司整体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成功的公司应该得民心。像三鹿一类的,是永远不能够作为一间公司给国家带来力量的,公司的力量不仅来自于追逐金钱的技巧,更应该来自远见和运筹帷幄的大局观。

 7 ) 哎迈逻辑混乱。。

拍的这么零散拼凑必然导致偶也写不出来逻辑清晰的评论嘛= =
勉强交个作业。。 ╮(╯_╰)╭ 悲了个催的,选些课都这么麻烦


   《公司的力量》由《大国崛起》原制作班底耗时两年,跨越八国精心创作而成。是中国第一部深度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该片制作精良、取景优美、实地拍摄数十家公司、采访百余位中外学者、间或穿插以趣事轶闻并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客观的视角梳理历史、发扬理性精神启人心智,确实实现了他们“用历史来关照现实、以现实来设问未来”的初衷。
    略显遗憾的是,该片从扫盲的角度出发,拾取零碎的故事串联全片,显得逻辑混乱,拼凑零散,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看罢似乎有思想的火花被某一句旁白撞击后迸发,这些光芒仅是一闪而过,只记得画面华丽内容丰富,对整个公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却无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而且央视固有的意识形态也十分不讨喜,以旁观者的姿态故作深沉,对别国的分析鞭辟入里,说起自己的不足轻描淡写,说到成绩便堆砌起华丽辞藻反复歌颂。纪录片不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纵观公司的发展史,表面充溢着征敛财富的快意和光鲜,历史的车轮朝着文明的方向缓慢而持续地稳步推进,背后那些令人叹惋的失败尝试和血泪交糅的故事都零落成时间的灰烬。公司镇、洛克菲勒、三角女工衬衣公司大火、凯恩斯、安东绳、郑观应、晶体管、专利法、世纪之药,这些字眼如同公司发展进程中的地标,千万种偶然之中的必然,促使公司——这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日趋完美。如果追溯到源头,探寻催生这一伟大产物的精神力量,那是《企业家誓言》中振聋发聩的呼喊:“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是对自由的向往,是自我实现的愿望促使一群勇敢的冒险家来到广大世界正中的舞台,挥霍才智与梦想,做最华丽的冰上舞蹈。那份不畏失败,世界尽在手中的意气,在今日想来也让人热血沸腾。
   亚当斯密说: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而在我看来,是人性中的贪婪,对财富的渴望,对资本的需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更快速地聚集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成为必需,标准时的出现、种种技术革新、趋于健全的法制应运而生,为公司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追求财富是最本源的驱动力。纵观公司发展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工人凄惨的生活境况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后来企业主动限制工时提高工资亦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因为追求财富,进步才成为历史的必然,阻碍它前进一切的终将被毁灭。正如历史反复印证的,“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的国家或社会都会逐渐凋落。”
        公司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它凝聚起个体的能力,使公司成为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主体,也使勇于奋斗的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为拥有足够的自由,科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然而推动工业化的进程,需要更多劳动力的参与,他们中大多因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解放出来,为了获得就业岗位,不得不接受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家所提供的恶劣的劳动环境。在企业家看来,劳动力是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工人对生存的要求也必须得到保障。经过漫长的摸索,人们才发现,只有高于公司自愿行为之上的制度力量才能形成真正的制约,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诚然自由使公司充满张力,创造财富却绝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只有被限制的自由,在赋予其法律价值和制度价值之后,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如果放任市场自由发展下去,财富阶层的贪婪和贫困阶层的暴力必将导致社会动荡,人们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将被自己亲手摧毁。
        在漫长的探索中,人们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调控的优越性,也积极避免其盲目性带来的损失。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使得政府对市场和经济规则做了更多的介入,德国纳粹政权更曾将资本主义和专制独裁的完美结合推上顶峰。经济活动中个人和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日本在传统的儒教思想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当的结合点,综合考虑日本人的精神需求、历史传统、社会风气,提出“公益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与西洋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公司更注重公司的社会使命。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再是股东利益,而成了回报社会和国家,同时也把实现所有员工物质和精神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对个体意志的重视是在组织上重新发掘了人的价值,也使得日本公司文化更具原创力,成就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时至今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保护创新的生态环境,也给新兴的公司更多机会,因为开拓新技术时,经验积累并不占据优势。跨国公司也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纷纷崛起,尽可能地节约成本,开拓市场,努力带给消费者他人无法提供的东西或服务。如今无母国公司已经出现,它是真正意义上超越国界的公司,它会是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吗?公司发展的历史究竟会朝着哪里前行?摆在我们面前的依旧是充满了机遇和未知的世界。狄更斯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是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从这部片子中看到了多远的过去,何妨去畅想,去创造更远的未来。

 8 ) 笔记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短评

其实是正在看。每晚都在看!好片子!

6分钟前
  • 魔角之声
  • 力荐

感觉超过《大国崛起》

11分钟前
  • LEVEL EEE
  • 力荐

国家和公司的概念在模糊

16分钟前
  • SPARK
  • 力荐

看公司,读历史

19分钟前
  • TTTTTTTTTTTP
  • 力荐

水准是高的一塌糊涂 少那一星主要是因为央视的总体意识形态

22分钟前
  • 暮牧
  • 推荐

不比NHK差多少。

25分钟前
  • 爱喝茶的老猫
  • 力荐

2012.4.27~2012.5.9:旁白明显不如大国崛起浑厚有力;以公司为核心,兼顾外延的政治、经济、战争、历史,背景深,跨度远,视野宽,格局广,很长见识;公司的不可替代性,双刃性,趋利避害性,自发性,价值发现并平衡供求。

26分钟前
  • coolio
  • 力荐

当日本各大公司刚拼死追上美国的时候 美国就出现了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

31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重重的扇了中国政府一巴掌!这熊孩子,清政府时是那样就算了,现在还这样,有没有脑子,有没有记性!

36分钟前
  • 蓝天下
  • 力荐

咱不好说“资本的力量”,就把资本换为“公司”。

38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42分钟前
  • 莫翱
  • 推荐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睡梦中逝世。他的遗物中有张小学同学合影。但这张被视若珍宝的照片中,并无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后有个辛酸往事:儿童时代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机会,那天他十分兴奋,甚至酝酿了好几种微笑的表情,但因衣着太寒酸,在拍照的最后一刻,他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

47分钟前
  • 甲馬甲
  • 力荐

有点儿牵强把这个世界的很多都牵扯上公司. 我们试图探索的时候,却已经被他们所包围.

50分钟前
  • ×○×~~~
  • 力荐

水准很高,引人深思

53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很有深度的纪录片,看完顿觉目光要全球化

55分钟前
  • Leo
  • 力荐

新浪視頻可以在線觀看。

5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2010-09-03 正在看!非常棒!影像版的经济学科普。

59分钟前
  • NIC
  • 力荐

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超过大国崛起

1小时前
  • 小染
  • 力荐

CCAV great job 可惜没有做高清版啊~唉~第一次看到讲洛克菲勒小学拍照的片段是在DQH的课上,当时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公司发展史,十二年后或许可以再更新再反思下了。

1小时前
  • mOc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