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师2015

剧情片英国2015

主演:艾米丽·沃森,伊恩·麦克莱恩,莎拉·兰卡夏尔,安东尼·霍普金斯,凡妮莎·柯比,爱德华·福克斯,汤姆·布鲁克,伊恩·克宁汉,约翰·阿什顿,海伦·布拉德伯里,安娜丽莎·罗西,卡尔·桑德森,马修·科特尔,马廷·张伯伦

导演:理查德·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化妆师2015 剧照 NO.1化妆师2015 剧照 NO.2化妆师2015 剧照 NO.3化妆师2015 剧照 NO.4化妆师2015 剧照 NO.5化妆师2015 剧照 NO.6化妆师2015 剧照 NO.13化妆师2015 剧照 NO.14化妆师2015 剧照 NO.15化妆师2015 剧照 NO.16化妆师2015 剧照 NO.17化妆师2015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9-26 20:28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Ronald Harwood的同名戏剧改编,Anthony Hopkins扮演一名年迈多病的演员,Ian McKellen扮演对他忠心耿耿的幕后助手兼化妆师Norman。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称该剧的原型人物就是Ronald Harwood本人——他曾是著名英国演员Donald Wolfit爵士的化妆师。

 长篇影评

 1 ) 被遗忘的老化妆师——致我们身边或许存在的易被遗忘和忽略的卑微的朋友

“我们都有各自的悲伤,越是渺小的,悲伤越大。”
    “我留下绝非为我自己,我有着无可指摘的目的”
    倾尽一切,到头来,却是唯二未在“我的一生”中出现的两个最爱他的人。只能抱着莫大的悲哀和不忿,亲手加上自己,还要可笑的快快吹干墨迹,只为让人以为自己也是他最初所铭记的对象。殊不知,另一位已得到了他的遗言,他的遗赠。直到终了都还以为有一位和同病相怜的化妆师,其实只有他自己付出一切却未被铭记的。
     “我的朋友,我感觉这屋子也在转。”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吗?我真的被当做朋友了吗?一个临终前都未被记得和感谢的,卑微的不值一提的,因为一直在身边反而忘却的朋友,或许是因为知道绝不会离开自己身边,所以放在了最后,或许是虽已知自己期限将近,但却认为谢幕后,自己的落幕还不会那般快得措不及防,而未来得及讲,或许吧。最终,其实只有老化妆师是唯一被遗忘,可笑而又孤独的那个,因为其他人都已得到他们其实应得的,只有他没有,被这“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自私的老友所遗忘。只剩下“我有一个朋友”,这本是用来安慰老友的话,能不能用来安慰安慰自己呢?这个自己所描述的可笑悲惨,不知哪冒出来的“一个朋友”,最终,似乎就是自己吧……

 2 ) 人生如戏,该落幕时得落幕

看完总觉得一帮老戏骨是否用力过猛,把演技飚过头了?

舞台剧及其背景的诡异,能让人忍受一个多小时几个人在一个剧院后台的大段疯颠琐碎的对白,却无法理解那些本应荣光加身流芳百世的人却在莎翁戏剧中各自猥琐孤独?

癫疯爵士随意摸胸,罗嗦化妆师假卑微真小人,小鼓女择机上位,剧场经理偷取死师戒指,一众配角各有心机,老婆则看似唯一清醒理智,却那么冷淡怯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落幕时得落幕,演到死若要值得尊敬,不能是一帮猪队友

我想看看老版,客串的福克斯当年是什么样的角儿……

 3 ) 生于莎剧,死于莎剧

(文/鬼脚七)

安东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麦克莱恩,光是这两个名字就足以让《化妆师》有足够的看点,更何况在这背后是莎翁戏剧的悠久传统和英国舞台表演的独特骄傲。《化妆师》不是一部耀眼的、飞扬跋扈的大制作,但是却让人心有戚戚、感念万千,可能这是一部难得的在纷繁复杂的特技光影之外,还能带领我们重返表演真谛的怀旧之作。

回到影片,这个改编自罗纳德·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同名戏剧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年近暮年的戏剧演员和他合作多年的化妆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边是再战争当中苦苦支撑着小剧团,毕生演着莎翁名作的舞台演员;另一边是在后台给他化妆,给予鼓励、为他打点一切的化妆师。相比起其他工作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演员和化妆师之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似乎永远只在后台的化妆间当中独处在一起,在这个封闭的私人空间当中,影片给予了霍普金斯和麦克莱恩巨大的表演空间,而这无疑正是影片最大的看点所在。影片开始于一场演出之前,霍普金斯饰演的戏剧名宿疾病缠身几近崩溃,甫一登场,就不断地在清醒和歇斯底里的状态中来回切换,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无法确定他是否还能继续上台表演。一个固执的老人远比冲动的年轻人更加可怕,这个演了一辈子莎翁戏剧的老头除了在舞台上激情洋溢,也在生活中精疲力尽。他是一个为了表演而疯魔的人,没有停歇,没有个人生活,甚至没有名字,人们称他为“先生”——这只是一个在他变成李尔王、麦克白、亨利三世、哈姆雷特之前的代号而已。影片将化妆室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归宿之地,在这里,平时脾气暴躁的“先生”坦然地展示出自己的脆弱、恐惧和无力,当然也直面他在全身心投入表演之后留下的那个空洞,而这一切,都要交给深谙他性格的诺曼像对待婴儿般来一一平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会看到,在那扇贴着“化妆室”字样的门后面,“先生”和诺曼完成了某种融合,他们各自将自己的某个部分拆解出来,共同形成了下一秒将会在舞台上亮相的那个人物。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之上,我们在影片结束时候的怅然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先生”和诺曼各自的悲伤所在。“先生”和诺曼都并不完美,一个任凭着糟糕的脾气玩世不恭,一个依靠着酒精和忍耐克制心情,或许只有当他们合作的时候,在能够在舞台上将心中郁结一扫而光。岁月的侵蚀、战争的阴影、事业的窘境、以及年轻人不再爱看戏剧的落寞,这一切都被他们放在化妆室里消化和过滤,他们以此来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抗衡。所以当“先生”演完他的第227次李尔王后溘然长逝时,诺曼却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数落起对方的各种缺点,甚至因为怪罪对方没有在“感谢名单”上列出自己的名字而偷偷补上。在这种大悲无泪的反常中,诺曼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相伴多年的朋友,而是自己的某个部分。没有了“先生”,对于世人而言只是少了一个演员,而对于诺曼而言,则是从此再没有李尔王,再没有莎士比亚。

在这种细密的情感交织当中,霍普金斯拿捏尺度精准的疯狂和麦克莱恩细致微妙的敏感自然是《化妆师》当中最大的看点——但是不尽如此。正如每一个戏剧演员都梦想着出演莎士比亚作品一样,每一个和莎翁有关的作品都暗含着对于莎翁的致敬、交流和应和。在“先生”和诺曼的迥异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之间,在化妆室的镜子和桌子之间,其实这部影片有第三个主角,那就是莎士比亚本人。无论是演遍了每一个莎翁作品重要角色的“先生”,还是熟知每一出戏任何细枝末节的诺曼,以及遍布影片当中他们在对话当中随口引用的莎剧台词,都在某些瞬间,将他们化身成为莎士比亚在当下的替身和映射。而也正是从他们眼中,影片展示了这个寒酸小剧团中的各色人等:难以忍受“先生”糟糕脾气的妻子,想要按照自己风格行事的新人,迫于生活压力退出的演员,以及浑身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他们身着着剧中的戏服,却在后台讨论着自己的故事。莎士比亚与二战期间的这个无名剧团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交互,角色与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微妙而值得玩味。戏中戏的嵌套将这个本来单薄的故事上升为对于莎剧的注解,随后共同指向了莎翁作品最沉重的那个主题:我们终将毫无还手之力地面对命运本身。在这种形式当中,《化妆师》完成了对于颇具有英伦风格的戏剧形式的炫技式回归——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出睿智、优雅、感情沉稳而真挚、对表演要求近乎苛刻的莎士比亚式悲剧。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次回顾哈伍德写作的这个剧本的“历史血统”,将会看到在《化妆师》在两个个体的终生友谊,到战争背景下的艺术孤岛,再到莎翁作品的跨时代共鸣这样层层扩张的主题延展之外,更大范围的互文和共鸣。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所创作了《化妆师》的剧本,他本人正是化妆师诺曼的原型,而“先生”的原型则是唐纳德·沃尔菲特——这位被英国国宝级演员彼得·奥图尔称为导师的演员无疑是莎剧历史中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1983年,这个剧本第一次被改变成为电影,“先生”和诺曼的扮演者分别是阿尔伯特·芬妮与汤姆·康特奈,两位都是出身舞台而后在大银幕上功成名就的老牌演员;2015年新版,安东尼·霍普金斯与伊恩·麦克莱恩同样出身舞台,同样是莎剧演员,同样在进入电影圈之后光彩照人。很难说是这些深谙莎剧的演员们成就了《化妆师》,还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永远都只能由这样的演员来饰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位演员当中,有三位都因为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爵士”(Sir)封号,刚好正是剧中对于“先生”的称呼,冥冥之中似乎暗示,这部剧本或许只能由那些像“先生”一样献身于舞台的戏骨级演员才有资格出演。如果出演莎剧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如同“最佳主角”的赞扬的话,出演《化妆师》,就是“终身成就”式的敬意。

正因为如此,《化妆师》的意义远远不止一个后台故事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对于戏剧传统的无声返照和怀念,也成为了一个好演员理应获得的终极褒奖——正如“先生”过世之后所接受的待遇一样——“给他盖上李尔王的披风”。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12月号

 4 ) I had a friend……

I had a friend…… 1.干豆腐这次是超级啰嗦的、没事就嘬一口随身酒瓶的、烂酒鬼化妆师……不过没看出他对化妆这项工作有啥突出贡献……不过他真的演过李尔王吧 2.屋内场景真是猥琐阴暗,就两个房间来回倒腾……但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佳作吧,而且是全片用台词撑满了的……话是不是太密了……

 5 ) 戏

The Dresser。。如果说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无法理解到sir内心的悲凉孤寂,那么在影片结束的刹那,我顿悟了。毋庸置疑,sir是一个好演员,他分不清戏中与戏外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均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对身边所有人都是,而反过来看看他身边的人,Norman、her ladyship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应该站在他身边做他的知己、他的爱人,却在说服自己对他演戏。他们才是标准的人生如戏,而sir是戏如人生。只是他们两人的方式不同,他夫人用了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倦了演戏(sick),他的化妆师说服自己去忍受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无法想象sir不出演后他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他对sir百般容忍、呵护有加,实际上他只是在害怕自己的生活有变,而不是害怕失去sir,与其说他在说服不如说他在逼迫。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可以论证他在容忍,他经常在和sir的交流过程中喝酒,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在门背后喝,这个举动看出他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了影片前半部分,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好搭档,以为化妆师成就了他,但是后半部分,风雨骤变。最后一场戏出演的时候,King lee去世了,Sir把悲凉和绝望演绎得完美是因为这也是他内心的感受,而唯一懂得这点的人只有Madge,一个真正爱他的女人。谢幕时,所有人都在兴奋地喝彩,Madge在哭,足以证明懂得Sir的人只有她一个,至此,Norman这个假朋友也无处遁形了,他开始得意地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手舞足蹈地说演出是多么精彩,甚至带着花环庆祝。他的朋友时日无多,他却在欢呼雀跃,某种程度上他比Sir的夫人还可怕。最充满讽刺意味的是结尾,当他看到Sir去世的一刹那,他脸上出现的不是悲伤而是惊恐、无助、绝望,所以他说感受到了Sir说的晕眩感,因为此刻的他正如片头看到的Sir。他不用演戏了,把自己的真面目暴露出来,甚至仅仅因为sir忘记在致辞里提到他而耿耿于怀,滑稽地加上dresser,破口大骂其忘恩负义,他以为他的演技能骗得了所有人,荒诞的化妆师。
    Si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透得太晚,dresse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不透,究竟在这场戏里,谁看戏,谁演戏,冷暖自知。

 6 ) 化妆师

本片根据Ronald Harwood的同名戏剧改编,Anthony Hopkins扮演一名年迈多病的演员,Ian McKellen扮演对他忠心耿耿的幕后助手兼化妆师Norman。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称该剧的原型人物就是Ronald Harwood本人——他曾是著名英国演员Donald Wolfit爵士的化妆师

 短评

梨园春秋。。。

8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虽然没有太过吸引人的亮点,但是光看这两个爵士头衔的老头演戏就已经够让人心旷神怡了,何况还是演莎翁。

11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除了看演员的表演,还能看什么呢?导演还是太懒惰,只是将戏剧原封不动地照搬上银幕,忘记了这两者的异同。打一开始就难以让人入戏,幸得几个老戏骨硬撑着,否则惨不忍睹。

1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看俩爵士飚戏,舞台感明显强过电影感

18分钟前
  • 苗斑
  • 还行

两位老艺术家舞台张力使莎士比亚经久不衰

20分钟前
  • 快乐时代
  • 推荐

看他们飚戏挺爽的!!

25分钟前
  • 🐈
  • 推荐

沉淀的台词和老戏骨的诠释 太多瞬息万变的情绪置入 看哭

26分钟前
  • 溺水小刀
  • 力荐

很戏剧化的形式,两位老戏骨的表演自然无可挑剔,但看起来略显枯燥。关于一个名演员身边形形色色人的悲哀和他自己的悲哀。默默忍受的妻子、暗恋名演员的女人、特别是化妆师,一直像哄孩子一样照顾他服侍他,而名演员的临终致谢却一句也没有提到化妆师。很多人的牺牲成就了名演员,而他大概也是因为一生致力于挚爱的事业忽略了太多人的感受,兀自感觉自己孤独。这一切让人感觉一将功成万骨枯。

29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这剧本比鸟人好看多了 还有一堆戏精!

33分钟前
  • JEWISH
  • 推荐

看得我一脸蒙蔽。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跟1983版相比更紧凑,但老版“stop the train!”那一吼真心好棒啊!还有白天给票老人说戏剧可以给你慰藉也很喜欢。整个故事更以男演员为核心,Norman、Madge、Her Ladyship只是他身后忠诚或不忠的男人和女人,尽管Ian狠狠吐了一舌头,老版的那位Norman可真的是浑身解数又嗲又哄又跳又敲又搂又抱呢。

3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Where... where are we sailing for? → Heaven, sir. And hell, too. It's the same place, you see.」

39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怀着对两位老戏骨,尤其是麦克莱恩爵士的爱看完全场没快进。演员演技超5星,剧情减2星

41分钟前
  • 蓝色薄荷
  • 还行

看了一半还以为伊恩会替霍普金斯顶下半场,原来不是,毕竟他的李尔王也非常赞👍🏻

44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没看过原版戏剧,但剧情的张力十足,完全可以脑补出原卡司戏剧(如果有的话)要比BBC出品的本片更为过瘾;仅在电视上欣赏两位老爷爷精湛的演技有些可惜了

46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推荐

几个老家伙叨逼叨

50分钟前
  • Akwan
  • 还行

在飞机上哭出一把鼻涕纸。

54分钟前
  • 麦子
  • 推荐

光是听台词就很享受了

58分钟前
  • Al
  • 推荐

看这两个老戏骨飙戏真尼玛过瘾!

1小时前
  • 月涩
  • 推荐

直到表演的那一刻,痛苦才被铸就。

1小时前
  • w.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