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爱情片大陆2022

主演:徐峥  马伊琍  吴越  倪虹洁  周野芒  黄明昊  王影璐  宁理  张芝华  吴冕  冯玛娅  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  孙思瀚  赵胤胤  卫莱  赵国云  杨蔚岚  白红卫  史航  

导演:邵艺辉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爱情神话 剧照 NO.2爱情神话 剧照 NO.3爱情神话 剧照 NO.4爱情神话 剧照 NO.5爱情神话 剧照 NO.6爱情神话 剧照 NO.13爱情神话 剧照 NO.14爱情神话 剧照 NO.15爱情神话 剧照 NO.16爱情神话 剧照 NO.17爱情神话 剧照 NO.18爱情神话 剧照 NO.19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18

详细剧情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

 长篇影评

 1 ) 神话是存在的

1221,我在电影院里看完了大邵的处女作《爱情神话》,心情很是激动。其实,我一直知道这片不会差,但这比我一年前看完剧本后想象的片子还要好上许多,真不由得令人为导演感动高兴。今年的1224,或许我们可以不庆祝西方的节日,但请约上你在乎的人,一起庆祝爱情庆祝神话~

时间回到约一年半以前,我和大邵坐在三里屯西五路的户外餐厅,听她跟我说她写了一个《爱情神话》的剧本,入围了First影展的创投。但她已经离开北京太多年,在上海的弄堂里租着房子跟当时的男朋友过着每天被柴米油盐和琐碎日常烦恼的文字工作者生活,听起来有点像养“小油鸡”的《伤逝》里的日子。

大邵算是我师妹,电影学院文学系科班出身。但由于太多年远离北京,专注发表小说和公众号,她完全不知道有关电影节、创投和如何把剧本做成一部电影的一切,除了她会写剧本和有着对电影的成熟理解之外。当然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比较死皮赖脸地一直赖在行业里当社畜,因此见过的“猪”和吃过的“猪肉”多一点罢了。

所以她因为创投,重回北京后,特意约我出来咨询。其实咱两也太多年没见了,互动仅限于通过朋友圈。但是彼此还是很亲切。那个时候距离大邵的“北电毕业生卖电子烟”的公号文引发母校圈层和业界轩然大波不到一年时间,那篇文章大家应该也都还有印象,总之我是看的很开心。这是典型的大邵文风和行事风格,那篇文章主要功能是为了打开她当时代理的电子销路,而她本人也没有任何名校包袱,加上文笔灵动,又有抓看客热点的天赋,一篇十万➕红文就这么出来了。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校友没想到因此大受冒犯,大邵同学差点因此被逐出系门(实际并不存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winner takes it all,连屌丝们的自嘲有时都不被允许。

但真正识货的人就会看到,即使是一篇公号文,也能体现出大邵的才华。而且她一直很努力也很认真,可谓笔耕不辍。自嘲归自嘲,大邵在创作上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在电子烟风波带来了热度后,大邵依然埋头创作,一出手就入了first创投,好一个潇洒转身。

说多了,好像是彩虹屁,但她真的是拥有我太多欣赏的特质了,聪明真诚努力不虚荣还很坚持自己。对了,她身上还有一点,虽然和电影无关,但让我特别欣赏,就是她很会打理植物,但偏偏爱种蔬菜。她有篇公号文写过,她在上海房子里,尽管出租屋条件有限,但她一直尽力在花盆里养蔬菜,都养的很茁壮很好,可以炒菜的程度。作为一个植物苦手,我很着迷。这样的人,又会过日子,又很认真有耐心,一个在出租房里种出漂亮的柿子椒的女孩,大抵运气都不会太差的。

我觉得《爱情神话》就是她认真努力去爱去生活去工作这么多年的收获,是好运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影片灵动幽默,情节相互呼应,台词又处处透着机锋,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摄影和音乐亦相得益彰,一部处女作却难得的浑然天成,带着efforless chic。具体怎么好,需要大家去电影院看了再说,只能说绝对不会后悔。但看完片,我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其实大邵是个很中国很古典的作者。你要说《爱情神话》讲了个什么故事,说老实话,因为邵老师的剧本并没有好莱坞剧作那种强情节,三幕结构和现在大家最爱的结尾反转再反转,我一度也有点苦恼怎么跟别人复述故事,一般都说这是一个上海老男人周璇于女人们之间的故事。去年在创投上的时候,也有一些老师提过一些要加强情节或是第三幕的意见。但看完成片后,我领悟到,《爱情神话》不应该用西方剧作的思维去套,这个片讲的其实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里的经典主题:饮食男女,从《红楼梦》到《海上花》,都是男男女女们,吃吃喝喝间,欲望流转,世情百态因此传递。连结构都是相似的,一次又一次饭局如同章回体,而人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如同草蛇灰线,隐于细节之中,处处皆有戏,处处又是如此生活与平常。也许很多人看完会觉得这个故事太高级,里面人物生活方式有些西方和当代,但其实这个片子才是最传神描绘出中国市井生活的。喜欢讽刺虚头巴脑的做作,却以最大的热爱拥抱最世俗的物质和欲望,在这点上,说不定大邵才是那个最适合改张爱玲的人。

好了,我应该停止彩虹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用于大邵的情况,真是太准确不过了。好的人就是好,不仅我有幸早一些认识到,像徐峥这样的业内大腕也很快认识到了,因此有了现在的《爱情神话》。这些年,有太多年轻的导演和编剧,苦恼于如果作出自己第一部长片,去结识很多人参加很多创投活动,兜兜转转沉沉浮浮,有很多不如意和丧气的时候。我希望大邵的经历可以给真正认真努力坚持创作的人有一些正向的鼓励。不管你认识谁,有什么路子,此中的不二法门永远是真诚努力的创作。

我回想起来,是什么时候,我觉得《爱情神话》可以成。是去年在first创投的时候,《爱情神话》上台路演前,大邵紧张的手足无措,狂灌我们买给她的一小瓶白酒。看的我都很紧张,我甚至害怕她会因为脚心出汗太多上台前滑倒。但真正轮到她上台的那一下,她把凉鞋一甩,光着脚蹭的一下跳上台,立刻就进入了侃侃而谈的自信状态。台下如普通小女孩般谦虚普通,但一旦开始讲自己作品,就改头换面了,勇敢自信又真实,那个时候,我就知道《爱情神话》一定可以拍出来了。

神话是存在的,因为有人相信,并为之努力。

 2 ) 一副“接地气”的中年群像

在大银幕上看惯了大片,难得看到一部完成度高、诙谐幽默的“小”作品。

作为上海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上海生活的刻画细致入微,精准抓住了上海的气质。演员们的沪语也讲得非常地道。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起伏,但它用精准的细节和到位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群上海中年人的爱情、友情故事。

在大银幕上讲述中年人的故事挺冒险的,因为人到中年,肩上有了无法卸下的责任,每个人也各自承担着无法磨灭的过去。在现实的牵绊下,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故事,都不太可能轰轰烈烈。如何把平淡的、缺乏戏剧冲突的中年生活拍得引人入胜,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

而导演给出的答案,就如同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所说——“它完全靠真实的质感取胜”。

“真实”的故事尤其需要扎实的剧本打磨、细腻的细节呈现和丰富的人物层次。看得出来,导演在这几点上下足了功夫。

电影里的人物不少,但却没有给人冗杂、混乱之感。每个人物都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先从配角讲起。几位配角的戏份不多,但令人过目不忘。

小皮匠讲起道理头头是道,休息时间还要喝一杯咖啡,尽显上海式的“精致生活”;老白的母亲把上海人的“精明”和“节省”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句口头禅“13点”,简直抓到了上海老阿姨的精髓;白鸽身上满是李佳琦的影子,洋洋的形象和说话方式非常中性,这两个形象不仅各具特色,也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体现了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包容、开放、多元。

亚历山大这个外国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诙谐幽默而加入的角色。在安福路一带的老房子里租住的,确实有非常“接地气”的外国人,他们不仅会说中文,也真的会学习一些沪语。他们算得上是老房子里一道新的风景线。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使得他们与本地人相处时,会自然而然制造出一些令人嘀笑皆非的笑料。

而在主角塑造上,除了符号化的象征性言行外,每个人的性格和故事都分了层次。正因为人物足够丰满、有风格、有层次,观众才能从他们看似平淡的人生中收获小感动、小郁闷、小忧伤、小窃喜。

老白是主角,但他其实是串起所有人物的背景板似的人物。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说,他一度担心把老白这个“游走”在几个女人之间的男人演得太过油腻。

我觉得徐峥老师演得不仅不油腻,而且演出了上海中年男人的精髓——对做饭的上心程度不亚于事业、永远心存一颗照顾大家吃喝的心、爱买打折品。这个极其生活化的上海男人形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老乌贡献了电影里唯一算得上“高潮”的片段。周野芒老师对老乌的刻画可圈可点。

老乌看上去不太靠谱,但他对最好的朋友老白非常真挚、热心。不同于北方男人的豪气、爽快,老乌的真挚看着甚至有点“13点”,但上海男人的赤诚之心有时候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本地人,非常有代入感。

院子里那场老乌的独白设置得意味深长。听完老乌的讲述,我满脑子都在想他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你说假吧,他讲得如此具体、深情、投入;你说真吧,这个故事距离现实生活好像又过于遥远。当观众还没从这种真真假假的思索和情绪中抽离出来,老乌就离世了。随后,老乌的人生长卷才在朋友的交代中徐徐展开。原来这个爱吹牛皮、对自己的“情史”夸夸其谈、看似活得非常热闹的男人,实际上孤苦无依。

这种前后反差,使得老乌这个小人物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回味无穷。

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突破了大银幕上“中年女性”单一、刻板的形象,让人看到了“中年女性”这个群体在银幕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可能。

导演在采访中说:“我想塑造一些更洒脱、不是那种男权社会的保守女性”。

三位女性的性格和境遇迥异。

格洛瑞亚看上去风情万种、有钱、有闲,但实际上,她没有想要勾引任何人。倪虹洁在映后采访中说,她很担心把格洛瑞亚演得过于媚俗。我觉得她的表演把握到了这个人物单纯、可爱、天真的一面。

KTV那场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格洛瑞亚唱歌时霸气十足、五光十色,俨然是一位耀眼的女王。但与老白简短的几句对话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让我感受到了她光鲜外表背后的困境、孤独和辛酸。倪虹洁对几个小细节的处理,让格洛瑞亚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丰满了起来。

相比之下,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和吴越饰演的蓓蓓这两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但也有各自的层次和力量。

李小姐理性、冷静,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看上去都是典型的女强人,但从她说出“下坡路呀,能走不顺吗”时的表情和语气变化,能窥视到她对人生的坦诚和无奈。

李小姐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一面,李小姐是克制的,但也有欲望。一位离异中年女性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与家人的争吵、有接送孩子和辅导功课的日常,但她也会与男人约会,也会独自在窗口抽烟。只不过人到中年,现实的羁绊太多,她已经不能如年少时那般为了一个为自己画画的男人赴汤蹈火了。对李小姐和老白的爱情刻画只有寥寥几笔,但真实的生活或许本就如此。

蓓蓓以前妻的身份出场时,给我的感觉是她一定很会做人,因为即使已经离婚,前婆婆居然处处替她着想,给她送各种东西。蓓蓓的戏份不多,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在探戈舞厅外的一句“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我很喜欢这句台词的力度。短短一句话,不仅交代了她的个性特征、她和老白离婚的原因,也道出了女人的心声:为什么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可以被轻描淡写,女人犯错却要成为众矢之的?

三位女性与老白多少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了朋友。虽然她们的婚姻生活都不顺利,但这没有妨碍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通透的感情观念。

现代女性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她们都可以追求性快感、追求爱情,也随时可以放下过去的感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蓓蓓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另外两位女性马上给出了反驳。

“这是骗鬼的,这话我也可以编。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挣到过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魅力之一,因为女性可以精准地传达女性的价值观和女性与时俱进的想法。很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年女性的故事,也很高兴能在大银幕后看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只要剧本扎实、人物丰满,“小而美”的故事同样可以引人入胜。从电影院走出来,步行在武康路、安福路一带,我觉得街道仿佛都鲜活了起来。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那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情调,又何尝不能打动人心呢?

 3 )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前情:在做后期的时候,我和作曲老师想创作一首属于老白的歌,他希望我写点东西描述一下想要的感觉,而我对角色的感觉也因为徐老师的演绎加工发生了变化。比之前的想象更加丰满和复杂。于是写了这篇小东西。不过最后因为时间紧急,写歌的事也就作罢。

最近看了很多影评,不乏深度之作,让我受益匪浅,凑热闹把它拿出来,供大家消遣一乐。(毕竟我拍电影是为了给豆瓣涨粉。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老白过得并不轻松,虽然他看上去比谁都悠闲,画画、教画、买菜、做饭。

老乌总说他是艺术家,他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骂他。还有朋友说他是生活家,他觉得这一定是在骂他。

没有人的梦想是“生活”,最多会有人梦想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

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甚至有时候也不想让自己知道:他总是处在深深的绝望中。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诚实地看待自己,绝望是常有的事。

人到中年,他才有点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明确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无疑是更深的绝望。

在羞耻心和虚荣心互相缠斗加持下,他只能心虚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杂家,什么都涉猎一点,不精通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精力有限。兴趣就是点到为止。

他调侃一切,消解一切,讨厌一切严肃的权威的神圣的,既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傻逼,那放眼望去谁不是傻逼?

老白年轻的时候喜欢佛朗西斯培根,努力向艺术和艺术家的生活靠拢,但尝试失败,他向往的东西都是他不具备的,他骨子里也缺乏冒险、粗犷和堕落的勇气,他把这点归结在上海人的身份上,他也没法像培根,经历过二战,还是一个同性恋。时代和家庭都没有给过他什么创伤,对于做艺术来说,也是一种悲哀。

他用培根的方式画一些日常事物,器具、蔬菜和街坊邻居。没有表达也没有揭示。培根知道可能会疯。人们说这是老白追求美好恬静和对平淡生活的肯定,他心想这是狗屁。

“一个彻头彻尾无用的存在,却不得不莫名其妙的奉陪到底。”(培根)“但神经系统始终本能地追求喜悦和满足,哪怕那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已近乎绝望。”

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是渴望终极融合的尝试,渴望与他人、与历史、与世界、与永恒的融合,极度渴望突破种种的限制、隔阂和交流的不可能而与他者融合。就像爱情。“于是人类创造一个神话,一个共享的幻觉,在这幻觉中潜入广袤的海洋,人幻想自己是一个温柔的泡沫,是一体的一部分。”

艺术的尝试失败,但爱情还有可能,这个对象就是李小姐。

她身上的脆弱、神秘、游离和某种向往击中了他。尤其击中他身上艺术家的部分。虽然她的存在也时常让他觉得自己渺小和可悲,比如有时候想想自己的斜挎帆布包和50块三条的围巾,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幸好没有听阿德的再穿Polo衫。他不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肯定不是自己这样。

但有时候,他觉得她和他是一类人,被一种无形的桎梏摁在原地,徒劳的打转,还要强打精神继续生活。

她还有一种对放荡的渴望,他心甘情愿成为她一件顺手的工具。

她比他见过的任何女人都干脆利落的要和他发生关系,甚至有点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只是她越干脆,他越悲哀的知道,他只是一个工具。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泄欲工具,她要发泄的不是欲望,可能是一种愤怒?一种绝望?

他想让她慢一点,再慢一点,去了解他的人,他的趣味,他和她共通的无奈和沮丧。也许他应该直接告诉她,说的更明白一点,把他心里的翻滚和幽深都告诉她,但是好几次,话衔在嘴边,看着她的眼睛,话又飞走了,因为他讨厌严肃的矫情的甚至深情的。

比做一个傻逼更危险的是,做一个暴露自己的傻逼。

好多时刻,他都知道了,她不爱他。

他所有能做的,只是让她开心一点。

后记:最早写老白的时候,他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里,他身上有很多我朋友的元素,比如画画烧菜打鼓。他的画来自另一个朋友在手机上画的随笔(我特意挑选了他最随意的涂鸦当成是老白奋斗终生的结晶)

但老白的本质是我自己,一个时刻为自己羞愧的人,一个慌张的无业游民,一个嘲讽一切的废物,也不是上海人,是一个异乡人,一个永远的他者。他的过去凝结的是我太多的挫败、失望和破碎的遭遇。我无法用女性视角去叙事,否则那将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当然,观众也不必看到这些,羞愧有多少伪装就有多少。

创作最好玩的是,我作为老白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我总是很消极,但传播自己的消极是无意义和无建设性的,所以我希望故事是温暖的,失意的人都能靠它短暂取暖。不过语言比影像更具有欺骗性。影像出来,创作者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4 ) 这是一条来自于妈妈的好评

和妈妈一起去看了爱情神话,妈妈发了她的影评,让我发在我的社交平台上,希望留下她的痕迹。

正文:

说说昨天看的电影《爱情神话》。

首先,它是城市的。其次,它是喜剧的。再次,它是中年的。最后,才是爱情的。

这几组关键词,组合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这部电影完成得很不错,轻盈、自如。

这部电影尽管没有明确的主线,慵懒随意,人物之间插科打诨,没个正形。但是,笑着笑着,你又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背后的寂寞,孤独,试探与伤感,好像很多时候的自己。

明明全片笑料不断,却时时弥漫着一种“空落落抓不住”的失落感,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对生活的走向“吃不准”,所以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争执和取舍。老乌的那段深情本就是个虚妄的羁绊,格洛瑞亚的投怀送抱不置可否,老白与李小姐的爱情也是若即若离,就连那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也始终不明确是近两万块的正品还是两百多的A货。

这就像是最后一群人坐在沙发上,郑重其事地来观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从一本正经到意兴阑珊,似乎啥也没看懂,可回头却又打了个高分,这不就是中年人的爱情观,高调的激情过后,总是那么无所适从、言不由衷。

以下是我的一部分碎碎念:

我喜欢看电影,妈妈也喜欢看电影,大概这是遗传自妈妈,我喜欢偏文艺的东西大概也是遗传自她。她喜欢的电影都会写我很喜欢的影评,只是每次看她的文字都让我很疑惑,她那么文艺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初会和我爸那个大男子主义的工科男结婚呢?

她的骨子里是个极其文艺极其浪漫的人,我小时候在家看到过很多本她画的旗袍和婚纱设计稿,姥姥和我说妈妈高中时期就在自己画设计稿,大学期间在学业以外学习做衣服,只是结了婚以后再也没有过,小时候的我问过她“为什么不继续了呢,我更希望我有个设计师妈妈”,她只是说因为生活,因为不喜欢了。

后来,长大了看过很多次她的文字的我,问了她“为什么当初和我爸爸在一起呢,你们性格不相配,现在过得也都不高兴”,她的回答是“起初是因为爱情,后来是因为我”,我再也不敢问。

爱情神话电影出来后看了预告和大家影评的我一直想看,但我觉得妈妈应该会喜欢,一直等到昨天才有了机会带着妈妈一起去看,她果然很喜欢。而看了她这条影评的我,大概也明白了她的爱情和中年生活。

其实我一直明白的。想她看,也带着私心,我想让她更坚定一些,中年人不只有无所适从和言不由衷,电影不只是电影,不要因为我放弃爬山的机会。

 5 ) 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近日,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成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黑马。它由邵艺辉导演、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和吴越等人主演,宣发低调、又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在上映后引起热议,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性”,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国内女性主义佳作。批评者则认为《爱情神话》对上海的描绘是悬浮而失真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上海。

作者认为,实际上《爱情神话》的问题并不在于失真,而在于创作者过度的沉浸。它选择呈现的是上海布尔乔亚街区的景观,然而它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但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有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尤其是在同行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但一味的吹捧赞扬,甚至说它是女性主义电影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在这篇影评里,作者从最被热议的“上海性”和“女性主义”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批评,来聊聊这部电影具体的优点和缺点。

《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页面。

撰文 | 宗城

01

《爱情神话》是对上海的虚假还原,还是如实呈现?

这部电影被人热议的第一点是它的“上海性”。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呈现是值得一提的,它从台词中可见一斑。片中台词“白相”“十三点”“灵啊灵啊”“嫑提这西男宁”“女人一生必须拥有一双吉米丘”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白相就是上海话里玩的意思,十三点就是脑子有病。不仅如此,片中还混合了一些苏北或苏南的表达,比如“脱底蛇篓”,这是烂人的意思。影片在上海取景,处处可见海派街道,片中出现的海苔花生是老大昌的,徐峥说的蝴蝶酥就是天钥桥路买的。

《爱情神话》剧照。

片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的上海味道。徐峥饰演的白老师是上海文艺中产的典范。大抵上海有不少这样的“文艺中年”:理想未成,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点钱,有点闲,但生活总缺了点什么。

《爱情神话》剧照,图为老乌。

老乌则是老克勒的代表。这类人属于老上海,有钱有闲,具有绅士品味,但又没有太大野心,喜欢弥漫着品味和人情味的生活。老乌平时好像没工作似的,四处晃悠,帮好朋友忙,神神道道,欢喜拉缸,他看起来潇洒,又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感慨老上海的味道渐渐消逝,嘴上逞强自己有多少个女友。这个人物其实有他悲剧的一面,他是今天不合时宜的一类人。

电影反映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中年离婚男女的世俗常态。情欲和爱情之下,激荡着生活的滋味。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侧重于讲述结婚到离婚的过程相比,《爱情神话》聚焦的是中年人离婚后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爱情神话》里有一个隐喻。影片提及:老乌1989年曾经出国,这个生平如迷的男人自诩有过很多外国女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来自苏联、德国,和他念兹在兹的索菲亚·罗兰。罗马向来是西方浪漫神话的伊甸园,苏联则是二十世纪最盛大的政治实验,两个德国的合并,则与苏联解体一样一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老乌在意大利邂逅了索菲亚·罗兰,随后他与苏联女友分手,结束异国漂泊又重返上海。这个男人总说自己只是在编故事,他的一生和他1990年起免费居住的房屋也是一个迷,但我们不妨用编故事的思路来做一个脑洞。如果与象征着1990年代感伤与迷惘的《苏州河》做对比,那么《爱情神话》或许可理解为《苏州河》之后文艺青年怎么走的一个解答。

《苏州河》剧照。

所不同的是,《苏州河》刻画了一个永远停留在1990年代(甚至他个人的精神是1980年代的结晶)的悲剧人物,《爱情神话》给出的则是岁月静好解法。当现实已成定局,追忆过去只能沦为虚无主义或时代旁落者的忧愁,另一批具有有闲阶级烙印的文艺青年,在中年之后走向了“世俗的慰藉”:有点钱,有点闲,又有点具体的生活实感。

这种亦舒式的解法,虽会遭到嘲讽,却又是当宏大层面困境无法解决,个人治愈己身的无奈之举。所谓《爱情神话》,亦是人如何直面惨淡的精神处境。繁花似锦的金句交织,堆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

有评论指出,《爱情神话》过于失真,但至少在还原一座城市气质的角度来说,它已经做得比国内大部分同行要好。这本来是电影的基本功,但被急于挣钱的人淡忘了。有评论指出鞋匠喝咖啡、谈论哲学是很虚假的处理,真实的鞋匠怎会这样?可是,如果我们落实到具体分析的角度,在上海这样一座咖啡馆数量世界第一的城市(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喝咖啡早就不是中产的标志,而是不分阶层、随处可见的,仅仅是淮海中路就有50多座咖啡馆。喝咖啡、谈论哲学,在上海的打工人群体里并不少见,此前在现实生活上演的“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不该局限于符号化,鞋匠凭什么不能谈论哲学?农民工凭什么不能读海德格尔?对一个群体粗浅的印象,暴露出的是草率和傲慢。

电影全程沪语也不能作为它失真的证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化的处理。一种简单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电影就应当完全照搬生活,否则便是失真,然而古往今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满足机械现实主义的要求,电影只要有叙事、剪辑的存在,它就必然不会是对现实的机械照搬,电影的目的也从来不是如史书般还原现实,而是穿透现实的表层,进入到精神真实、氛围真实,乃至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充斥着粤语和手持摄影、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流连于贵族生活和文人精神世界,我们能说它们展现了全部真实吗?它们所做的其实是对现实的艺术化处理,是竭力在时间之流中捕捉永恒的一瞬。

因此,无论是从“全程沪语”的角度来批判《爱情神话》,还是从电影只表现有闲阶层的角度,都会落入一种套路式的批评范式,而无法展开对电影更精确的分析,这种话语,同样可以复制到对张爱玲、曹雪芹、王家卫、布努埃尔、普鲁斯特等人的批评,毕竟在1940年代,当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上演时,它就曾遭到集体炮轰,可事后却证明了《太太万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电影。

02

对女性议题的呈现,不够立体

我们再来说说本片第二个被热议的点——女性议题。笔者在走出电影院时,最初认可于导演对女性人物的诠释。但是在这些天仔细思考后,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剧作,会发现《爱情神话》对女性议题的呈现是讨巧而简化的。它有小聪明、有小趣味,但对于女性议题的认识,导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一位新人,严谨而善意的方式不在于一昧捧杀,而是具体地指出优劣。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但它对男性凝视不乏嘲讽,当电影进行到马伊琍、倪虹洁与徐峥三人对峙那场戏时,戏剧台词看似云淡风轻,却充满了对男性凝视的反叛。片中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主演的三位女性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而是三个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她们也没有上演争风吃醋、讨好男人的戏码,反而是徐峥饰演的老白,在她们面前不再是以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透露着一股中年小憋屈的上海男人形象。

《爱情神话》剧照。

女性主义的立意从主创的发言中也能觉察出来。这部电影出自邵艺辉的First创投作品,她自编自导,剧本赢得马伊琍的喜爱,随后马伊琍邀请徐峥、倪虹洁、吴越等人加入。马伊琍在谈到自己的职场女性角色时说:“目前承认家庭主妇的宝贵地位还是有点难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各位女性观众慎重放弃自己在职场的位置。……我们诠释的只是一种人生,一种关系,也是想让大家看到积极的东西,不能因为不想经营情感而去逃避。”

无独有偶,邵艺辉和吴越、倪虹洁也谈到了女性视角在片中的分量。例如吴越说:“其实我们都想去尝试打破刻板的叙事,去呈现女性的全新形象。”所以,女性视角是这部电影不可被忽略的一个要素。

相比起《繁花》《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男性叙事者展开的电影,与《爱情神话》的女性视角更贴切的或许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佳作,处理的同样是中年生活。1947年,张爱玲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了《<太太万岁>题记》:

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太太万岁》是一部关于“哀乐中年”的故事,而它的后续之作,同样疑似张爱玲编剧的《哀乐中年》对中年有进一步的探讨。《哀乐中年》尖锐地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人为何容易“未老先衰”,为什么初生牛犊的青年,用不了多久也能像老人一样世故、圆滑乃至更为保守?

《太太万岁》剧照。

《哀乐中年》剧照。

《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相比之下,《爱情神话》的遗憾不在于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的呈现浅尝辄止。在老乌讲述“爱情神话”这个升华点后,电影滑落到了用一团和气化解问题的简单叙事。主人公的现实危机实际上被“有钱有闲”这个大前提化解了大半,电影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呈现则点到为止。它是一部良好的小品电影,一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但如果拔高到女性主义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

《爱情神话》做得好的地方,是它对上海中产气质的呈现、对男性凝视的反转、饭局里的金句段子,以及老乌与索菲亚·罗兰这个富有寓言性的故事,但是金句的堆砌不能掩盖它结构的松散、滥用抒情音乐进行叙事缝合暴露出导演的局限。作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老乌之死仅仅用两三个镜头就潦草带过;作为电影所着力烘托的女性主义典范,我们却只能看到李小姐浮光掠影的职场生活、格洛丽亚纸醉金迷的潇洒与无奈、吴越饰演的前妻功能性的出现。但是更具体的呢?在电影中要么没说,要么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淹没在灵啊灵啊有闲有钱的潇洒中。

导演和主创谈到大法官金斯伯格、波伏瓦,金斯伯格之所以能鼓舞人心,在于她人生一步一步用坚实的行动去捍卫女性的权益,但在《爱情神话》里女性主义的呈现只停留在金句的维度,纵然观者不去苛责电影缺乏对贫困女性的呈现、对上海其他阶层女性的交叉指涉,哪怕是聚焦到李小姐、格洛丽亚、蓓蓓三个人,电影对她们女性困境的呈现也只能说隔靴挠痒。

《爱情神话》剧照。

在对女性议题的深挖中,纪录片《女大法官》、日本记者中村淳彦的书籍《东京贫困女子》、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美剧《婚姻生活》都是不错的例子,放眼国内,仅仅是上海题材电影这一路,《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对于婚姻生活和中年人未老先衰的探讨、《苏州河》里周迅饰演的少女牡丹对于一种理想主义幻灭的隐喻,也都能为后者提供灵感。两相对比,观者就能发现《爱情神话》在呈现女性议题上并未着墨太多,其实还是着力塑造了丰满的男性形象,而三位女性则更加抽象化。她们的生活在需要纵深的地方,常常都用金句绕过了。

03

笑是生活的麻药

至于五原路、常熟路、巨鹿路、淮海中路一带的景观,就是电影的模样,当部分批评者用悬浮、失真、被建构来评价电影的景观时,他们忽略了上海的真实本就是在悬浮与建构之中完成,或者说,那个实际上只占上海三分之一不到的布尔乔亚街区、那个将自己置身事外、悬浮于沉重历史之外的“例外部分”,它自20世纪以来就存在于上海的血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多数人不是市中心或网红景点的人,而是环市中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上海被建构的形象是干净的、无尘的、中产阶级的,上海多数人的生活却又是与尘土为伴的、劳动阶层的。上海的自我阶段可以追溯到明代、宋代,更遥远的时候,而今天的上海,是在一个个混血儿的繁殖中杀死了本体,又诞下新的现代性的子嗣。上海的本体早在婴儿时期就消亡了,它在近代后被动成为了他者的形象,成为欧洲、美国与日本资产阶级景观在东方的一重重镜子,这些镜子原本不是上海,在现代又形塑了上海的模样,一种人们很容易辨认,又无法具体概括的上海气息。

《爱情神话》选择仅仅呈现布尔乔亚街区那一部分,然而它的问题在于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而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我认为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左翼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真正的问题在于,《爱情神话》展现了局部的真实,但它既无力把真实朝向全景深挖,也没有对这种景观的、高度同质化的真实提供任何一种认真的审视,而只是艳羡地把它描绘出来,渴望,享受,岁月静好,一切问题悬置。

《爱情神话》剧照。

这个布尔乔亚街区是否能代表上海?这种有闲有钱、把一切问题悬置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对生活真相追索的终点?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她在注视这一干净、无尘的布尔乔亚景观,除了亦舒式的解法、《小时代》或张嘉佳式的解法,能否进行更艰难而深刻的求索?

如果不能,如果我们把一切追问都堵在“你不能对电影太挑剔”“她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我们在大银幕上就活该看不到更具有艺术性或思想价值的电影,只能一次次被愚弄观众的烂片喂食。放弃对复杂的求索,沉溺于金句、悬置、碎片与岁月静好,这是一种当代的特质,但存在本身,不意味着我们理所应当体认存在。

《爱情神话》是一部“但求一笑”的作品,它的苍凉和悲哀都淹没在简单的和解之中,而我们不难发现,白老师等人之所以能对生活和解,能选择这样潇洒、有品味的生活姿态,到头来离不开他“有钱有闲,在上海有房”的经济基础。仅仅是这一个大前提,就已经把大部分人区分开来,白老师的释怀之路,因此对普通人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究底,《爱情神话》并不差,但也不够好,它是一部6.5到7分的电影,在同行的衬托下,被打成了8分。观众受够了一次次烂片投喂,看到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能够开怀大笑,能够解解闷,也就欣然送上了五星。有人会反问:“何必对电影那么苛责?图个乐呵不就行了。”

《爱情神话》剧照。

但或许,当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乐呵。这让我想起在一档脱口秀的衍生节目《某某与我》里,演员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说到底,《爱情神话》是一剂新冠疫情时代的美好麻药。今天的银幕上并不缺乏麻药,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麻药遍地的时代,但是,那种敢于将麻药刺破的影像,正在越来越稀缺。因此,我乐于看到《爱情神话》这样幽默的布尔乔亚喜剧,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银幕上不只有布尔乔亚式的悲喜剧,也能有属于无产者的《爱情神话》,或许是更难能可贵的事。

毕竟,我们在银幕上那个看到太多王侯将相和有闲阶级的生活,可是真正属于大多数人,反映普通劳动者,又并非廉价抒情、符号化呈现的作品又是极少的。然而进一步说,它指向当代生活的大哉问是——无产者在今天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神话》?当生活的重负压在肩上,我们是否还发自内心,憧憬属于我们的“爱情神话”。

本文参考资料:

1、先生制造:《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2、邵艺辉:《<爱情神话>的话》;

3、深焦艺文志:《导演邵艺辉:一个专属上海的“神话”》;

4、深焦艺文志:《光鲜城市中产奇观,俘获众人心》;

5、李南心:《<爱情神话>:上海空中楼阁》,澎湃思想市场;

6、程宇琦:《锐评<爱情神话>合集》;

7、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8、张骏祥:《中国新文学大系·序(1937—1949 第49集 电影 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此书内有《哀乐中年》剧本;

9、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楚、陈捷:《张爱玲编剧电影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1、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舒:《<编剧张爱玲>(二):中国太太万岁》,李舒个人公众号《山河小岁月》,2020-08-25;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宗城;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爱情神话:互联网上那些过不去的仇恨,让我们在生活中化解

“总算有人拍出了一部上海文艺熟龄人群是怎样谈恋爱的电影了。谁能想到这部电影,竟是一个90后山西小姑娘导演的呢?有种感觉,这部都市情感喜剧之于上海,就像若干年前的《志明与春娇》之于香港,真实有趣富有生命力。”

看完《爱情神话》的首映式,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我为此毫不避讳。无论老白还是老乌,又或者那三个女人,他们在剧中的点点滴滴,都像是人到中年的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令人捧腹的笑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伤口上撒盐,宿命一般沉重。

徐峥饰演的老白,耷拉着一副被生活揍过的面孔,骑着一辆破单车,在武康路五原路一带瞎晃悠。他有一幢带院子的小洋楼,一个中文说得贼不溜秋的意大利租客,一个整天来找他玩的好朋友老乌,还有一群跟他学画画的大叔大妈。当然,他还有一个离异的前妻,一个在咖啡店工作的儿子,一个没事就过来拾掇拾掇的老妈,一个偶尔拿出来拍两下的非洲鼓。

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脚踏一双10厘米的恨天高,奔波在广告公司和片场之间,偶尔去安福路看场话剧。她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终日抱怨的母亲,和一间看得见风景的陋室。当然,她还有一个离异的英国前夫,一个英语很糟糕的英国籍女儿。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

当然不是爱情。

如果说《苏州河》是上海的B面,那么这个接地气的《爱情神话》,也许有资格来竞争一下上海的A面。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吴越饰演的老白前妻,和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这三个彼此性格爱好世界观迥然不同的女人坐在老白的客厅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当然,还不能忘了总是把索菲亚罗兰挂在嘴边的老乌,这个时髦的上海“老克勒”,处处讲究,就连自行车也是那样精致复古。他和老白,一黑一白,一个理想主义,一个低调务实。

于是老白客厅的那场“噶三胡”,便成为整部电影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剧情。这场戏不仅仅贡献出绝大多数的笑料,更重要的是,这些笑料非但不低俗,还大都充满了思辨,发人深省。必须表扬一下导演,她很聪明地让老白前妻说出了那句,“我只不过是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引发了全场爆笑。五个人之间你来我往,对男女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很难让人不惆怅,假设把这个聊天环境放到互联网上,恐怕又会吵上一个天翻地覆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位现代都市女性,并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立场,却都活出了当代女性的独立、自由和洒脱。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尽管互联网已经占据了日常生活一个很大的比重,但还是要多多和亲朋好友们线下交流。嬉笑怒骂本就是人生常态,没必要动辄就被互联网上一个是人是鬼都不知道的ID给冒犯到。

至此,《爱情神话》已经算得上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了。然而还不够,它还欠费里尼一个人情。娄烨当年可是把致敬基耶斯洛夫斯基做到面子上了,让周迅也过了一把伊莲娜·雅各布的瘾。于是当一群人围坐在投影仪前,颇有仪式感地观看起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时,我在心里默默地念道,这部电影成了。

索菲亚罗兰的真假并不重要,神秘女人安利给老乌的《爱情神话》,才是一把解密生活的钥匙,写满了隐喻。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这群活了大半生的中年男女,依然参不透这无穷无尽的迷局。他们个个瘫倒在沙发上,打呼噜的打呼噜,摇头的摇头,就像在生活面前时而欣喜,时而颓丧那样。也许,生活原本就是无解的吧,看不看得懂费里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是体验,是在被生活的残酷真相一次次吊打之后,依然能嬉皮笑脸地站在它面前。

“早知道她这么厉害,当年至少也要下单她一款电子烟。”我在全勇先的朋友圈里看到了这句话,想起了电影里导演自戕的梗儿。邵艺辉真的很棒,她让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憧憬起爱情。我想老白和李小姐的故事,它会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里继续下去。也许爱情始终都没有走太远,只是我们太怯懦了。

 7 ) 上海神话

网暴事件过去一年了。至今每天依然收到相关提醒。看来我应该每年都来给这片沪性战场烧个香——

本以为是上海独立女性的赞歌,没想到是洋房老男人的艳福;

本以为是海派爱情的再现,没想到是老帮菜以睡到欧洲女明星为谈资的“神话”;

这部片子迎合了两种思想:伪女性主义、伪资产阶级;

伪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里大放异彩,实际上是男本位文化具有弹性的证明,它最终指向消费主义,例如片种女主角仿佛要踩着Jimmy Choo,才有资格走入新时代;

伪资产阶级精神上老想脱亚入欧,却根本没搞清楚(或故意不承认)他们的第一桶金必然来自体制红利,这帮人到今天改头换面,觉得自己能代表资产阶级文明了,可笑虚伪至极;

越骂我越不会认输的。时代的底色最终会泛上来,咱们走着瞧。

最后依然不能忘记向吴越、吴冕、张芝华三位上海女演员鲜花~

2023.1.20

以下是2022.12.26的正文,当时曾引起针对我的大规模网暴。

—————————————————

本来写了一篇正经影评,列出了一些疑问,但想想又删掉了。

因为我想,导演又不是上海人,没有义务对方言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所以生硬的书面语与真实口语之间的割裂,造成洋泾浜般的尴尬,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这就是部商业喜剧,放了点文艺梗佐料,没有义务去理解住在五原路独栋老洋房的人和路边修鞋匠之间的阶级差异决定他们不可能这样对话,尽管这两人已经触及整个上海移民史及背后更大的社会结构演变,是一条幽深的峡谷,但既然导演选择轻轻掠过,那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虽然它打着女性主义卖点其实烘托了清纯可爱的中年男性,高光时刻全部在上只角的精致从容的男人身上,但反正观众就图一乐,听听噱头和金句,自以为自己被取悦,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也不是社会学者,所以三个女人就算一个文艺腔,一个十三点,一个出轨妻,都能牙尖嘴利一起嘲讽男人,用这种浮夸和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所谓的新女性,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不过三十岁,她对人生悲剧的理解或许也就是突发地死去一个朋友,而男女之间的犹疑猜忌,世情的荒诞,可以用文艺机灵的段子包装成一种戏剧化“刻奇”,从而已感觉不出一丝伤痛…倒也无所谓。

但是,抛开电影,我还是会想,上海究竟应该怎样书写?对这一点,我还是有所谓。但只是对自己,不对别人。

今日上海人口两千多万,面积6340平方公里。而在方圆不足两公里的上只角,在上只角能继承独栋房子的人,或者八十年代就能自费出国结果没有黑在那里还回来的人,大约占了多少?手头没有数据,但是估计像大熊猫一样稀少。那这只大熊猫背后的社会信息是什么?如果我要写这么一只熊猫,势必做足功课,找到必须写他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拿过来就用。因为“特色”与“典型”,是不能搞混的。

就好比,虽然熊猫是四川的特色,但四川马路上是看不到熊猫的,熊猫的喜怒哀乐,也和四川人无关。写熊猫,你足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是个案研究,而自欺欺人地说它就代表四川人,那么这就是在隔离和扭曲一个城市的真相。

生活经验告诉我,长期住在上只角的外地人,常常比上海人还看重区域鄙视链。因为社会差异化满足了急于改变命运的这批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人人都想做那只被捧起来的熊猫。于是他们眼里的上海非常清晰和简单,像三明治一样分好了层次,商业喜剧只需要把里面那一块最值钱的奶酪挑出来,声称这就是上海神话。

因此,上海从来不缺少神话。上海缺少的是真正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绝大多数老上海人都经历过时代的重锤,不可能像民国老克勒那样优雅文艺、会说法语,他们只舍得吃便宜的仿制西餐,实际上却不怎么懂西餐里的各种门道。他们始终附庸风雅,始终小资,是因为他们在赤贫时代要为全国创造财富,可致富后又被嘲笑抠门算计。于是他们的不安、愤怒、彷徨和局促,就会自己隐藏起来,很少被看到。上海人的尴尬龃龉甚至比那些县城里的农民更少被看到,因为高楼越多,阴影就越深。

但是神话的营销越来越重要,甚至盘活了相当体量的经济。于是,属于上海的那些典型痛苦从某个时刻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全面地掩盖、模糊、消解、忽略了。电影观众只想要麻醉和愉悦,创作者也都知道电影最终不过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罢了。而导演曾经骄傲的不妥协,原来只是一场卧薪尝胆的表演,是为了在电影闯关游戏中吃掉商业喜剧的一桶桶金币。

呵,扯远了,我又不需要北电文学系以我为荣,我有什么必要掼浪头?

但我终于明白,对城市书写的停止,不是止于方言的消失,而是止于再也不写这里的人真正的痛苦了。《孽债》和《股疯》即便是普通话演的,也无损于他们的良心。而诸位上海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操着已经有点隔生的沪语,最终只是给某种上海神话锦上添花罢了。

———

作为一篇critical writing,最后引用一段别人更透彻的话:

一种乌托邦式的创作,然而乌托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们往往寄托在乌有之上,或者说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悲剧性。但是,片中小团体的存在基础却是实打实的,即两名不讨喜的母亲最在意的财富资本(即使是被迫忍受与母亲同住的女主也有能力搞定外滩展馆。)故事最后的那个底包,那段在片中令人心驰神往,闻者落泪的讲述,证明了这并非一种真正的进步书写: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念念不忘与一位极度美丽,并且极度具有名望的欧洲女影星的一夜情。

 8 ) 是爱情神话还是爱情公寓

在上映几天口碑爆棚后再看这样的片子,结果就是一上来就充满了期待。几个文艺中年男男女女喝喝咖啡做做饭唠唠嗑,再加一些狗血一些满不在乎一些犀利吐槽,听起来就像是我这种伍迪艾伦侯麦党会喜欢的电影啊!事实是在看之前也确实看到的都是上海伍迪艾伦这样的评价。于是约好了女性朋友,准备好了一起看完后获得欢乐的共鸣和愉快的对于男女关系的延伸吐槽,而结果却是,看完后愉快地进行了对片子本身的吐槽。。

我当然不能说是不喜欢这部片子的。观看过程中的直接的笑点和爽感也是有的,但是只要走出电影院那个场域,就发现我对它的期待远超于此。

我非常能get这个片子想要反套路、反性别刻板印象、反俗气的意思,也当然能get到她几乎所有的吐槽点,但就是get得太轻易了,因此显得浅和直白。让女性角色说出那句“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会犯的错误”当然会让人会心一笑,但这和春晚舞台上的小品演员直接给你甩网络段子有什么分别嘛。都说这是爱情小品,但也不能变成真小品是不是。讲到这里我突然浮现了贾玲在春晚舞台上讲这个桥段的画面,耳边甚至仿佛听到了罐头笑声。。(也太合适了!)

这种真小品的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反俗气的核心主要是建立在简单性转之上的。太过明显懒得举例先不展开了。

此外,这部片子的徐峥味儿也太重了,我甚至感觉到魂穿了囧妈,徐峥本色出演了他最喜欢的角色,除了懦弱之外没什么别的毛病,会画画会做饭会照顾人不计较乐于付出还有幽默感(甚至还要暗示床上能力好到让人愿意付费??)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男性角色恰恰是这部片子最大的败笔。这到底是徐峥自己的自恋yy还是导演构建了一个理想男性的形象?我感觉我完全无法分辨了。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性,这都离片子本身想彰显的犀利气质相去甚远,因为这使得充斥在片子台词里的对于男性群体的所谓吐槽显得那么轻飘飘。这也是小品感的来源。

她好似吐槽了男导演,好似吐槽了某种被大众吐槽很久的男性油腻思维,但本质上她不敢冒犯任何一个人。这一点是最不伍迪艾伦的地方了。她只敢对着天空开炮,但是具体到角色本身,她甚至让处于槽点漩涡中心的男性不但丝毫不被冒犯到,还开口说出了我替他们道歉这样的话。这太讨巧了。因为这不但让女观众有爽到,更巧妙地给了男性观众代入徐峥角色的角度,觉得自己和那些被吐槽的男的不一样,当然也不会被冒犯到。皆大欢喜。——多说一句,想象一下如果杨笠一边说普信男不行,一边台上有个男性搭档随声附和说,对,他们真的不行,我为他们向你们道歉。那结果可想而知会多么皆大欢喜。空气中充满快活的气息。

我必须要再声明一句,我并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就希望看到在屏幕上出现激烈的性别冲突,但,导演本人主动要把这种性转话题挑明了抛出来但又将将好落在了最安全的点上,我是应该说这种做法是聪明呢还是取巧呢?展现一个有缺陷的可笑的男性形象并没有那么可怕啊,其实不用那么讨好的。

在这种取巧之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很难被察觉的油滑存在。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强调女性意识的片子,它远远没有触及任何真正的问题。当然有人要说,为什么总要提女性意识啊累不累。可这就是本片的重要立足点啊。如果导演自己不是要标榜这种属性,又怎么会专门设计一个架空感十足的场景,让男主角在女主角的批判下替男导演道歉呢。

再说女性角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里面的三个女性角色的反套路设定,两场饭桌戏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反转,你们以为我们女性看上同一个男性后就会勾心斗角上演后宫戏了吗?我偏不。我就要让你们看到我们女性也可以大度地做朋友。突然间大家就其乐融融手拉手坐在一起了,感觉像是欲望都市突然跑错了老友记的片场。可是拜托,老友记里莫妮卡和菲比看上同一个男的也要明争暗斗一整集的(直到发现那男的根本不行才重归于好hhh)。那才是真实可爱的关系呀。这部里马伊俐和倪虹洁急转直下毫无芥蒂的其乐融融(才见了一两次!),倒让人觉得俩人坐在一起的寒暄和笑容显出一种虚假来(总觉得下一幕就要捅刀。。),再补充一句,你要是真的讽刺这种虚假我也能高看一眼。同上,这里也不用这么讨好的啊。。展现真实的嫉妒也不会冒犯到女性的。

更不用说马伊俐和倪虹洁两个角色的性格,稍微想想她俩不应该是互相看不上的吗?就马伊俐这种内心清高(甚至有点装腔作势)的人设(无论男女),都应该和倪虹洁这种市井气(且婊在脸上)的人设(无论男女)彼此看不上(再加一句防杠声明:这两个角色都很可爱我很喜欢)——起码在刚认识的情况下。这种看不上或者说冲突是来自于本质的气质不同,根本不用担心展现这种矛盾会显得“雌竞”显得“女的小气”啊。

我感受不到这种友情的真诚,相反感受到导演刻意为了彰显这种超越女性刻板印象的反转,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如果能有一些展现两个人之间从瞧不上到互相欣赏、探讨人生、达到了对对方的理解和认可的情节,那会动人很多,甚至可能可以真正把女性意识的部分立起来。但现在这样太过于目的性的情节处理,完全失掉了行为的根基。从关系的冲突到关系的建立难道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吗?导演你用了那么大篇幅讲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从冲突到建立的过程,又用那么大篇幅讲两个男性角色之间产生冲突又修复的过程,那对于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建立怎么就没有任何耐心呢?女性之间的关系只配得上这么单线条的片面呈现吗?这能不能从某种方面说明你所谓的女性主义只是某种表面的说说而已?

还有啊,当朋友了就当朋友了,凭啥两个妹子变成好朋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徐峥办展还不收钱啊,是为了性转说明我们女的不但不靠男人还比男人能干嘛。但这也没有根基啊,就算性转,两个男的同时喜欢上一个妹子,也不会相谈甚欢地一起去支持妹子本来就算不上事业的事业吧?既要性转,结果又抛不下男性中心的立场,这就是简单性转使人别扭的地方。如果说最后俩人成为朋友了,是倪虹洁帮马伊琍办了她事业里想办而办不成的事,那还能让人爽一点吧?

总而言之,似乎所有的角色都是为了让导演输出她想输出的话而已,而这些想输出的话,也都是网络舆论的基本盘(女性也可以不负责任、女性也可以渣、男性也可以化妆、男性也可以靠女性的资源等等),并不独到和深入,甚至稍微往下追问一点点,就发现其实你并不知道她想输出的是什么。

作为一部唠嗑片,甚至也没有触及任何一点关于存在、关于迷茫、关于焦虑和危机的内容,只是为了拼凑着输出一些单线条的东西,造出一些浮在表面的人物。

而或许我应该转变一下期待,就当作喜剧来看呢?但是就算放到喜剧的框架里,这也是比较肥皂的那类喜剧。并不是莫名其妙把老乌写死掉就可以达到喜剧的本质是悲剧那种层次的呀。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我之所以看完这么多天后都抑制不住和朋友吐槽的心情,是因为我期待看到伍迪艾伦或是侯麦或是哪怕一点点费里尼,没想到只看到了一部浓缩版的爱情公寓啊。

是的,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一下子意识到那些套路、拼段子的风格和抖包袱的节奏都那么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当然也可以有人喜欢,只是我本以为这部片子这么努力要和别人不一样,但没想到却比别人更浅薄。

再多说几句关于小红书式的上海的部分。这当然是最让我不自在的地方。上海本身的精致当然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导演竟然对小红书毫无批判并且主动投身其中,again,我期待一些犀利的东西但是失望了。这让我想起了导演之前写过的那篇上海约会指南,有兴趣的可以翻来看看。她有一种,既要展现犀利的吐槽、但是又抑制不住地真的很喜欢这些精致消费主义,这种别扭存在。当然可以在生活里喜欢上海的洋气,但是呈现在文艺作品里,一丝讽刺都无还显出对消费主义和有产阶级的赞美,就显得还是。。肥皂了点。。

 短评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8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1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17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21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23分钟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24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26分钟前
  • 周绍钦
  • 力荐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29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3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3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36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42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46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49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5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58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