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综艺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0:56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丨纪录片

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纪录片,值得细细观看和思考。B站可寻。

第一集:

介绍消费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一些观念转变的过程,比如劳动者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坏掉的东西需要换新而不是修整等。

1. 计划报废的概念,一些控制产品使用寿命的例子:灯泡,车,苹果电池,打印机墨盒。

2. 利用人们对落伍于时尚潮流的恐惧引导消费——宜家、苹果产品。

3. 缩短产品使用周期——宜家从鼓励客户扔掉旧产品到宣传以旧换新,苹果设置高额维修费并发明新型螺丝防止用户自主开机维修。

第二集:

主要说明商家利用某种恐惧而营销的对应案例。

1. 衰老——医美、整容产业。

2. 安全——SUV、悍马汽车。

3. 社交、婚姻——漱口水、化妆品

4. 健康——药物、清洁剂、维他命水、保健品。

5. 衰老——锻炼大脑的游戏、检查身体的医疗技术和器械、生长激素。

第三集:

把儿童当做消费者,制造需求刺激消费欲望; 把成人当做孩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思考。

前半部分,孩子:

1. 利用卡通形象引导消费——星球大战系列由电影产业转向玩具人偶市场。

2. 先造玩具再编故事——变形金刚玩具厂商投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电视节目。

3. 广告植入儿童节目,利用儿童影响家长消费需求。

4. 对“阻止制作和播放针对性儿童广告”的相关立法程序进行反对和干预。

5.利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需求——丰田小客车的孩子专属“将军位”+娱乐屏幕。

后半部分,成人:

1. 改变消费观念,幼稚化成人心态。使众生欲望趋同,鼓励成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样玩玩具、游戏。

2. 满足情绪发泄需求——画面愈加真实血腥的暴力游戏。

3. 培养用户粘性行为,争夺注意力时间,再植入广告--电子宠物。

4. 加入成就机制——设置挑战和奖励并存的游戏,对比好友比分引发竞争。

5. 游戏化普通的营销广告,合理化玩游戏的理由,令不务正业美化成生财之道——麦当劳的可兑换优惠券的大富翁游戏。

6. 即时满足,推迟花钱的痛苦——信贷机制,包括不限于信用卡、高利贷(和花呗)。

7. 建立安全快捷的支付系统,缩短消费者购买过程,减少理性思考的时间和可能——Paypal(和支付宝)。

总的来说,对待儿童与成人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一套组合拳:计划报废,利用恐惧,制造欲望,阻止思考,满足需求。

一些句子:

1. 一次性消费的基础被打下。

2. 宣传片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这个周期是一个人从购买一件商品到它失去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的时间,不是因为它失去了效用,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过时了。它已经丧失了价值,因为新产品已经面市了。

3. (关于广告)消费者一次只能记住一个信息。

4.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便消费来报答你。

5.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18岁就要长大了。

6. ——(那些可以得到优惠券的游戏)把玩游戏从不务正业变成了生财之道。——是的,但是庄家永远是赢家,消费者应该明白并记住这一点。

7. 我们(PayPal)缩短购买过程,他们(消费者)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没有时间怀疑、质疑或进行选择,才更有可能消费。

8. 人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想成为谁,但事实上,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是那些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制作的陷阱。

9. 他们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能做什么:

1. 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想法,内省。

2. 对自己诚实,不自欺欺人。消费不是创造,虚荣不是追求,攀比不是积极。无知不是单纯,游戏不是学习。巨婴和保持童心不一样,懒惰没有任何遮羞布,为了自己开心和为了别人开心不是一回事。

3. 取关“安利好物”的博主,关闭购物软件的个性化推荐、弹窗提醒。降低诱惑浓度,减少对不必要需求和过度计划的注意。

4. 专注拥有。惜物,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能修则修。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5. 延迟满足感,活在当下,多为未来的自己做好事。不透支将来换现在的享乐,用现在创造将来的美好。

6. 多读书,读好书。

 2 ) 拒绝消费焦虑

很现实,把资本家的消费陷阱揭露出来,计划报废、一次性消费、鼓励换新、夸大症状制造焦虑,各种消费观念的植入,人们有时候盲目得不知道为什么要选购这样产品,资本家利用消费之的心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就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等等,来诱惑更多的购买力。

每年到了双十一,我都做很多的功课,看很多测评,看很多评价,好的坏的广告的真实的,脑子就像是一部产品过滤器,一面接收购买商品的信息,一面筛选别人踩雷的商品,以往的双十一还好,看中了就放进购物车,等着双十一钟声的敲响,今年有了娃,涉及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品类,而且很多大件,少则几百,贵则好几千,不得不做足功课,但是发现,无论怎么做功课,看测评和评论,都有人说这样商品不好的缺点,也有一打开全都是广告的商品,头晕眼花,难以抉择,再加上双十一预售机制,预售前购买0.1或者1元的锁定链接,还要预售前付款多少名,尾款付款多少名,又有商品标价半价计算等等等等套路,几乎很难算出该产品双十一到底多少钱,所以后来干脆放弃,拒绝焦虑,把几件确定好的刚需物品放进购物车了事,不再纠结于双十一各种计算规则,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购买几包纸巾几盒面膜怎么买能便宜几块钱的事情上了,再加上家里现在还放着去年双十一买的没用完的一堆护肤品小样、一堆面膜,还有几罐过期的精华和面霜,我真的累了,自己没有那么耐心去用完所有的商品,口红用来用去常用的就一两只,眼影只用两盘,粉底一支都还没用完,包包背的还是前年买的小包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替代品,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囤货,很多东西是好用,但是一直用也会有厌弃的一天,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而此刻的时间稍纵即逝,活在当下,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一些身外之物,丰富内心的世界更有意义,也更能省钱存钱,回顾我一周的消费,仅仅五天,几十块几十块的消费居然累计到了56百,这点让我很惊讶,一杯奶茶20元,很舍得,也不觉得很多,但是积少成多,一本书,也是只要23十块钱,却在购物车躺了半年,即使买了,也不会珍惜,有时居然会把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相关联,想着买来不贵,不看也不觉得浪费,殊不知,错失了多少无形的财富!也错失了多少能成长的机会!悔之晚矣!

 3 ) 马云最害怕的,全被这部良心片说出来了!

双十一到了,你们又要剁手了吧?

在各种打折促销的诱惑中买买买,曾经千手观音,如今断臂维纳斯。

千万要记得留一只手,用来吃土。

如果土不好吃,没关系,冬天已到,西北风也来了,管饱。

作为一个热爱思(zhuang)考(bi)的影评人,此时此刻,我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热爱买买买。

看书解惑模式走起。

在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时会》,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和德波的《景观社会》,我发现——读书太花时间,看片时间都大大减少了。

对求知欲旺盛的你而言,书要读,这部纪录片更要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第一季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Season 1

纪录片王者BBC打造。

第一季有三集,每集48分钟。

豆瓣评分8.8,可见它的质量。

网友表示值得看,

因为长见识。

消费社会,处处都是套路。

它也说出了马云最害怕的事,见招拆招,让剁手党明白,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因为商家有一百零八个套路操纵我们去消费。

套路一、计划报废

将产品做成易损品,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这已经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组成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约规定,灯泡寿命限制到1000小时。

而之前的寿命可达2500小时。

协约还规定,如果有公司违约,将会被处罚。

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源远流长。

比如洗衣机中会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内置计数器的打印墨盒。

这样只要打印到计数器设定的数量。即使有墨,也会提示墨已用尽。

事实上,只要重置计数器,墨盒能够照常工作。

不用打印墨盒,照样会被套路。

苹果手机“计划报废”的电池门事件了解一下。

非苹果手机用户也不要开心得太早。

其他手机品牌为了增加销量,依旧会向计划报废低头。

在计划报废面前,物的消亡成为顺其自然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如我们尊敬的鲍德里亚老师说,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因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明白计划报废,我们也不会愤怒。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这是不是在说你?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对于某些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那种我买得起而你买不起的羡慕模样。

这个套路的提出者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

他希望消费者像购买衣服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为此,斯隆决定每年都推荐新款。

汽车硬件配置没啥更新,就在汽车外观和颜色上做文章。

肯定有人问了,颜色改变也能刺激购买欲?

当然,有钱人可以买来搭配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

那些换不起车的,可以换衣服鞋子手机。

苹果不是出了土豪金款吗?

商家每年都出新款,专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

在金钱就是王者的消费社会,钱包的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产品生产,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王尔德的名言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套路三、植入广告

影视剧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成为广告植入的风水宝地。

让影视剧成为商业的宣传平台,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寻常现象。

有钱赚,影视制作者也乐意为之。比如知名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单凭广告植入费用,就已经收回制作成本。

调查发现,植入广告的营销效果确实很棒,能够深入影响大众购物清单。

明星同款热销,彰显着明星超强的带货能力。

举个例子,《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就带动同款系列服饰的热销。

影视衍生品,足以让商家财源滚滚。

套路四、超前消费

以前的穷人是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穷人指的是不消费的人。

然而,消费社会最大的矛盾恐怕还是人民的钱包跟不上商品价格。

买不起成为很多人的内伤。

于是信贷服务横空出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网购高度普及的今天,某宝推出花呗,某东给你白条,就是让你买买买。

双十一到了,你也和我一样,收到了花呗和白条的提额权限了吧?

还有更过分的,总有大学生忍不住剁手,走上了裸贷的道路。

套路五、营造恐惧

营造恐惧,就是为了控制他人。

在《围城》中,大色狼李梅婷见到颇有姿色的小寡妇,色心又起,就开始营造恐惧,

小姐姐啊,外面坏人多,你可要当心啊。

如果小姐姐涉世未深,恐怕就会落入李梅婷的“温柔”陷阱,

奴家独自一人,仰仗大哥照顾啦。

这样子李梅婷就有可乘之机了。

▲葛优饰演的李梅婷,可谓神形具备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也能够让商家财源滚滚。

比如SUV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人类的恐惧。

因为车型大,洋溢着一股“别惹我”的彪悍气质,让人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之后 ,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

吊诡的是,SUV的安全性并非提高,反而更低。

因为设计,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更可怕的是,60%以上的车祸都和翻车有关。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大众对于SUV的消费热情来自于情感,而非理性思考。

利用恐惧发家致富,汽车行业当然不是唯一。

比如嗽口水利用了大众对自己口臭的恐惧。

比如益智游戏利用了人们对智力退化的恐惧。

再比如,保养产品的盛行更是抓住了我们对衰老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们有没有听过酸碱体质理论?

该理论宣称,偏酸性的体制会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而这只是一个叫罗伯特欧阳(RobertO. Young)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制造的噱头,就在11月2日,他要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赔偿金。

除了上面列举的套路,节目中还谈到很多。

比如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授权营销、成人童稚化等等。

当然,看完这些套,或许依旧有人表示套路虐我千百遍,我待购物如初恋。

还会有人表示,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

因为这种需要很可能是虚假需求。

还是再次掉书袋吧,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中有精辟论断,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所以,扪心自问,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买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我们与这个消费时代暗中合谋,眉来眼去,从而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才造成今天的困境。

正如网友所说 ,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有些消费是生存必须。我们不反对消费,反对的是无节制消费。

这种无节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流逝,让人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它更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老牌时尚杂志《ELLE》日文版2018年8月号,公布了一组让人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2014年全世界生产的服装超过了10兆件,比2000年翻了一倍。 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有70%是不会再穿的。 送去回收的衣服,其中80%只不过是找地方掩埋了。 地球降解一件亚麻衬衫需要2周,降解一件聚酯纤维的裙子则需要200年。 生产服装需要消耗大量水,一件棉T恤就需要700加仑(约合2650升)水。 世界上20%的水污染是由于服装行业处理布料造成的。 ……”

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一直在鼓励我们买买,很难停下来。

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更加惊人,64分钟破1000亿,比去年快了43分钟27秒。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人立下flag,郑重表示,老子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然而,到了双十一,会说:真香!

忍不住剁手,无节制消费,让我们在隐形贫困人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说到这里,我拿起去年双十一囤积的纸巾擦了擦微微泛红的眼睛,继续码字多挣钱,还未结清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只是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网购的初衷竟然是为了省钱!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duyaoapp)

 4 ) 双十一刚过,看完本片你可能就要退货了

“由于昨天大量女生剁手严重,现收留18-38岁身无分文的女生,淘宝无情人间有情,有意向加我~”

这是我一个微信群里刷屏的段子。

双十一,拔草日,不出所料,各电商平台数据又创新高。

不是说经济形势不乐观,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吗?

是谁让我们不停买买买的?BBC有部纪录片《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中文片名翻译为《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或《谁在引导我们消费》,通过大量的调查访谈给出了答案。

这部片子2014年首播,共三集,主持人为一名调查记者。豆瓣评分8.7,只有不足5000人标记观看过。

高能预警:本文含有大量剧透!

01计划报废和淘汰

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被不断淘汰,这甚至支撑着整个经济。

这种消费和淘汰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人为设计的。

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制造商提出一种理念,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即计划报废,也就是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

最初这被应用在一款最普通的产品——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在日内瓦签署协议,人为缩短电灯泡的寿命,垄断联盟名为福玻斯。

当时的灯泡使用寿命为2500小时,垄断联盟把其缩短到了1000小时。有公司如果违约就会受到处罚,灯泡寿命超过20、50、75小时等都有对应的罚金,这些都被详细记录在文件里。

这些公司对外宣传,因为寿命长的灯泡发出的光会暗一些,他们是在耐用性和效率之间做出了折中。

如今,计划报废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产品的内置报废属性,从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到装有密封面板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已经无处不在。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打印机墨盒。

它里面有个简单的计数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停止工作,并提示你更换墨盒。

有人重置了这个计数器,墨盒就继续工作了,反复重置了三次,墨盒都可以工作。也就是说在墨盒仍有大量墨的时候,消费者就被催促更换墨盒。

实际上,这种计划报废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被我们接受,为何呢?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再是必要的行为,而成了一种义务,消费的义务。

这种观念源自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正面临着体制竞争,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

哈佛大学的专家表示,美式民主和大众消费是紧密相连的。不仅指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商品,过上富裕的生活,还指消费者所拥有的选择权。

相比之下,前苏联的人们并没有与美国相当的物质商品,也没有选择权。

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做市场营销的人发现,市场终究会饱和,之后该怎么办呢?

如果人们已经有了吸尘器、汽车等耐用品之后,再如何刺激消费呢?

时任通用汽车总裁的斯隆,找到了一种改变消费心理的方式——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为了加快汽车的购买频率,当时通用的设计师每年都会更换雪佛兰跑车的颜色和外观,这种做法向消费者传达了,颜色和尾翼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引擎和可靠性。

这款车的颜色来自一款指甲油,为指甲油配车,真讲究。

这比计划报废更进一步,变成了主动淘汰。很快,有序制造不满的理念席卷了西方世界。

但是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繁荣后,到了70年代,人们的收入已无法跟上物价的上涨,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会冲突。

英国经历了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作为智库的经济事物研究所,找到了一种出路,即赋予公民全新的去政治化的身份,不再是劳动者,而是可以自由消费的消费者。消费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开来。

另外,科技的创新也改变了消费选择。80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出现,让制造者可以把一种标准品做出多种变体,并且大幅降低了商品价格。

但它也可以说是一次性消费的罪魁祸首,新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一件产品的效用不变,但因“过时”,它可能就丧失了价值,因为新产品已经出现了。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美国人均一年购买的衣服从34件增加到67件,翻了差不多一倍,算下来,平均每人每5.4天就要买一件衣服。相应地,衣服的平均使用频率也就大大降低了,这真的有必要吗?

比衣服更受欢迎的就是电子产品了,尤其是手机。

手机不断升级和更新的理念,实现了50年前通用汽车的梦想,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苹果的乔布斯。

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苹果首席设计师的丹·克罗认为,以前的苹果手机的升级,有科技的因素,而这几年的升级虽然让手机运行更快更流畅或者更有趣(加入指纹识别),但创新已经达到了巅峰、陷入了自然停止(注意纪录片的播出时间是2014年),和从前的产品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在苹果的广告在颜色上大做文章,和当年汽车工业的做法异曲同工。

有意思的是,电子产品修理师发现,iphone 4的外壳使用了一种全新的五角星形螺丝,这种螺丝是苹果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别人私自更换电池以赚取更多利润。

这么说来,产品的这种特别设计全都是厂商的陷阱吗?

事实上也不完全是,苹果手机越做越薄,而消费者也是更喜欢购买薄的,互相影响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接缝都是用胶粘合起来,根本没法轻易修理。

而过了保修期后,修理的代价高昂,再添一点钱就可以购买新品,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02缓解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存的本能是人类共有的。

战后,悍马汽车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作为通用汽车顾问的心理专家拉贝尔博士说,悍马传达的信息就是,别惹我,否则你撞上我,我就压扁你。

SUV车型的设计,也是来源于恐惧,这种比普通轿车更大的车型也传递了类似悍马的信息,离我远点,让我先过去。

911事件之后,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消费者看中的是SUV的安全性,但主导他们的是情感,不是理性。因为SUV的设计实际使安全性降低了,其翻车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约60%的SUV死亡事故,都和翻车有关。

先将恐惧深深植入你的内心,然后再提供解决方案,消费者就会乖乖买单。这种恐惧可以是本就存在的,也可以是夸大,甚至制造出来的。

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胆固醇偏高?

史上最畅销药物——立普妥(Lipitor)的故事来了。

记者采访了鲍勃·艾利西,1999年,他负责为立普妥做推广,当时市场上他汀类药物众多,如何让立普妥脱颖而出呢?

当时公司并不能证明立普妥能预防心脏病,因为其临床实验结果还需要几年才能出炉,所以艾利西决定拿现有的疗效——降低胆固醇来说话,这成了立普妥的主要卖点。

艾利西说,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信息点,你不能传递太多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他汀类药物的标准主要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决定,该研究院降低了高胆固醇的门槛。这一举措对制药业的影响巨大。

一夜之间,有胆固醇过高风险的人从1300万增到了3600万,这个数字几乎是原来的3倍!

片中说,推出立普妥的辉瑞公司和决定降低高胆固醇衡量标准的国立卫生研究院7名成员中的6位,都有利益关系。

2014年,英国有800万人每天都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胆固醇,其中只有1/3的人真正受到了心脏病的威胁。

实际上,高胆固醇只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诸多因素之一,但很多人似乎把它当成了唯一原因。

钱德医生是英国医学会的副主席,他认为很多人对胆固醇的担心是受到了误导,他汀类药物也被滥用了。患者急需立刻缓解症状,而医生也有失职的地方,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情况。

在他看来,降低胆固醇只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就可以了。

食品界也制造了成百上千种产品,让我们相信一般的均衡饮食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要保持健康,避免生病,需要摄入额外的饮食。

你喝过维他命饮料吗?

这种饮料瓶子的设计就带有药品包装的风格,似乎在强调这是一款对健康有益的软饮料。但是2009年,英国广告标准局认定维他命水并不是健康饮料,因为它的含糖量和一罐可乐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维他命水的巨大成功早就引起了巨头的注意。2007年,可口可乐就收购了其背后的酷乐仕公司。之后,他们对该饮料能促进健康的宣传更加凶猛,甚至称其能减少感冒、慢性病甚至癌症的发病风险。

这种直白的宣传很快引发了法律诉讼。现在,这些预防疾病的说明已经被公司撤下,维他命水的配方也做出了调整,热量大大降低。

人类还有一项共同的恐惧,就是对衰老的恐惧。

与衰老伴随的就是记忆力的衰退,很多公司利用这点获利。其中最早的一家就有游戏业巨头——任天堂,就是那家推出超级马里奥、精灵梦可宝等,跟无数人的童年记忆紧密相关的公司。

他们推出的《不老大脑》和《大脑锻炼》等, 正是将神经系统学家川岛隆太的理论应用到了一系列小游戏上。

通过简单的大脑锻炼,来刺激大脑并使其保持年轻,有点像大脑体操。

不过任天堂英国总裁表示,他们不会宣传其产品有促进健康的功能,并认为这种想法来自外界。

抗衰老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有趣的类比

片中的调查记者走访发现,对于抗衰老产品,厂商似乎并不需要去证明其效用,更让人震惊的是,其中的很多消费者都是医生。

全球最顶尖的医学研究中心之一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警告人们不要相信由抗衰老行业机构提供的大部分治疗,他们称这些治疗可能带来不良副作用,并坚称没有任何得到证明的疗法能阻止甚至延缓衰老过程,激素治疗也不例外。

恐惧才是我们购买的最主要动机。

03即时消费和信贷

一个卡通形象如果很成功,它就会出现在各类商品上,这些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一半。

这就是授权制,这种方式用在成年消费者身上同样有用,只不过是把小猪佩奇换成了贝克汉姆。

儿童和成年人都是消费者,但以前并不是这样。

几十年前,儿童和厂商之间隔着家长、老师和政府监管部门,这时候一个重要的媒介电视出现了,电视节目可以直接向儿童推销商品,比如糖果和玩具。

儿童商品市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打开了。

曾有一种试图反对将儿童变为小消费者的呼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曾游说立法委员,控制针对儿童的广告。

可想而知,如果这项法律出台,整个行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上,一场激烈的辩论上演了。

大公司聘请了美国最顶尖的律师菲尔斯(Fred Furth),他说“在美国这种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们必须彻底学会照顾自己,未来的20年,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民族大保姆(National Nanny)”。

最终,政府机构败下阵来,儿童玩具等营销再也没有障碍了。

时隔多年,调查记者又采访了菲尔斯,他表示,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职责并不是限制孩子吃太多糖,应该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来做这件事。

大律师菲尔斯

当被问到是否后悔阻止了这项保护儿童的法律通过时,菲尔斯说他从来没有阻止任何法律通过,如果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国会应该站出来。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全新的电视频道——美国的尼克儿童频道出现了,这是种前所未有的高频率接触儿童的途径,厂商们可以从中植入无数儿童广告,这种形式此后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统计显示,2007年,一个普通英国儿童每年会观看1万个电视广告,事实上他们也成为了和成年人一样的消费者。

市场营销人员对儿童消费者的关注还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能让成年人表现得跟孩子一样,他们就会变成更好对付的买家。

上个世纪90年代,商家们开始鼓励成年人释放自己的童心。

动漫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儿童和成年人都会去参与,游戏产业更是如此。

这是一种欲望趋同的趋势。

很久以前,孩子们想要游戏和玩具,而成年人想要能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的书籍和工具,如今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手机和新的电子游戏,从小到大一直玩下去。

现在游戏化营销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但是成年人还是比儿童更加谨慎,在购买商品时会犹豫不决,这是商家们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成年人能像儿童一样说“我想要,现在就要”!

即时消费最大的推手信用卡出现了。

对大脑活动的研究发现,我们付现金时,会感到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但是信用卡会将这种痛苦推迟到将来,现在的扫码支付应该也同理。

到上世纪90年年代后期,一种以信用卡和其能购买到的令人向往的生活为基础的全新消费文化建立了起来。

研究者表示,成年人不再推迟满足感,认为现在并且应该得到,正是这种态度的转变,将成年人变成了儿童。

而网络购物让即时消费更上一层楼,24小时不间断,动动手指就能购买,大大缩短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片中的记者说,我们通过消费表达了我们是谁,想成为什么,但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其聪明之处在于,他们制造出了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公号同名,生蚝烙饼~)

 5 ) 当一次性消费全面侵蚀我们的生活

爸妈结婚时的电风扇依然在爷爷奶奶家里放着,甚至用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而我们现在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买风扇,可见第一集讲述的计划报废在中国已经是大行其道,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让商家获得长期的利润,现在的趋势是把一切都做成一次性消费品。几年前,商家都只是鼓吹勤换毛巾,可是“一次性洗脸巾”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女孩们的生活习惯,全棉时代也从几乎倒闭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甚至有了顶流代言人王俊凯。其实一次性洗脸巾真的比毛巾卫生干净吗?如果你身在这个行业中恐怕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一次性消费品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用品中,连电子产品也开始了这种趋势,比如苹果手机,出了一代又一代,价格越来越高,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然而连基本的电池问题和数据线高损耗的问题都毫无改善,却利用年轻人消费欲望来获利,买不起不要紧,信用卡、花呗分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高价,暂时忘记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甚至曝出各种贷款买手机的丑闻。

在网络社交、网剧、数字电视大受欢迎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抵抗住商家层出不穷的消费诱惑呢?微博的追星族们,有几个没有因为各种偶像挂件、超话补签卡、送花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买过单呢?一部网剧,VIP会员可以多看几集,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之后,大结局再来个单点超级VIP会员才能看,你说骚不骚?而为这些产品买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甚至未成年甚至儿童(我身边有幼儿园的追星族),商家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有几个能守住自己的良心呢?

 6 ) 一些笔记

第一集:

计划报废、贩卖焦虑、自由消费主义

放宽信贷

电脑程序辅助,CAD程序

流行周期变短,一次性消费文化

商品内置淘汰属性

第二集

胆固醇高、抗衰老

人类的原始欲望决定了有意识的选择。

如果能破解潜意识密码。你就找到了把东西卖给客户的最有效方法。

你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给他们一些不了解但很可怕的事情,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拉贝尔,美国通用公司顾问

约拿·萨克斯,研究讲故事和营销的历史

施坦利·雷梭、智威汤逊

第三集

如果能把成年人变成小孩子,他们就会变成更好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最初,变形金刚的故事是为了卖玩具。

暴力游戏是90年代中期游戏行业的摇钱树。

挑战与奖励并存的游戏,会吸引玩家更频繁地回到游戏中。对比玩家比分,再给出排名,让玩家看到是不是比朋友玩得更好,就能让玩家更频繁地玩这个游戏。然后又引入成就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除了信贷管制的撤销,信用卡迅速崛起。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

使用信用卡将痛苦推迟到将来。

贝宝,想买就买,即刻满足。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周边

弗雷德·费尔斯

孩之宝,美泰

莫利·纽克斯,《神鬼寓言》

尼奥宠物网站,粘性游戏,植入式广告

 短评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7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9分钟前
  • limo
  • 推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11分钟前
  • Stc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14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17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21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24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26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28分钟前
  • Ki×3
  • 力荐

剁手党必看。。。

31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36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39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43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46分钟前
  • with
  • 推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5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5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55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60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1小时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1小时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