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幕后纪实

记录片其它2020

主演:阿方索·卡隆

导演:Andres Clariond,Gabriel Nuncio

播放地址

 剧照

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2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6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4-05-28 20:19

详细剧情

  令人震撼的片段,引人共鸣的细节,前所未有的拍摄流程。让我们一窥这部创新巨作的幕后纪实。

 长篇影评

 1 ) 越长大,越天真

童年记忆的美好里包裹着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伤痕,这伤痕持续影响和改造着那片记忆之地,也是深埋于心的种子。

当他在55岁那年重造记忆,一切并非满是颗粒的旧事,而是65mm超宽屏4k画质的流畅清晰顺滑,越是强调的真实,越是虚幻。

没有人是主角,摄影机置放在远远地方摇移,站在具象化的自己的身边,用客观视角观察、陈述人物在时代街景里穿梭的种种情绪。

每个人物只有自己的剧本而非全盘走向,以此激发内心真实情绪。这一切极私人化且实验性。

飞机从天空隆隆飞过、在地面相撞破灭的泡沫里飞过…他讲着这些,像智叟满是哲思、像孩子滔滔不绝。

执着入微的每一处,都是电影背后的隐藏力量,观众看不到这力量,却被震慑而摸不着头脑。

懵懂童年的家伤国痕组成了他,现在他回过头来直面,用工业化呈现一次艺术和哲学的表达,在这里面完成一次和解,漂亮的反击。

《罗马》这部电影我在短评里表达过赞扬和不喜欢,赞扬他的手法和准确,但不喜欢这准确背后藏着的某种虚幻和迎合。当然这种虚幻和迎合也许恰是它所想要我们感知到的,这种程度上讲,它是成功的。

他在这部纪录片里毫不吝啬地坦诚,展现拍摄前的筹备执念及缘由、拍摄中的扩充、镜头完成后的盛赞…带着一点点不自知的骄傲、遗憾和对自己的安抚。我甚至不知道在哪个点开始落泪,大概是第一次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理解那个「窒息感」,或是护士抱着死婴落泪时…无法排练和安排的真实,精彩。

 2 ) 距离感 客观 从电影的叙事性表达到触发对设计的思考

《ROME:幕后纪事》

最近对电影的一些拍摄手法和创作历程很感兴趣:这部幕后纪录片讲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在拍摄之初时是没有剧本的,是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回忆的点滴都一一记录在他的小本子上.所以这次的创作也和以往不同,决定先捕捉那些瞬间,然后再围绕这些时刻展开故事,这很唯美,故事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浮现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就在其中。这个过程和我现在设计企划的方式是类似的,我是通过一段时间收集的图片,文字,生活片段等一系列元素,再串起成一个故事,即一个个单一的个体汇聚成整体. 接下来他说到最后决定用数字黑白来呈现这部电影,觉得是用一种当代的拍摄语境表达回忆所承载的意义.

我很喜欢他拍cleo在街上不断穿行采用的严苛的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从一个较宽的视野切入,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拥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重要,导演着迷于探索这两者的关系。通过超宽的横向构图的推进方式,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角色和情境层层推进,传递情感,最后引发观众的共情.联系到设计,我所做的是思考人与衣服的关系,或者往深了说,通过这两个载体的关系去表达一种情感.能否引起穿者的共鸣,就考验设计师的功力了。

最后他关于神秘的说法,我没有完全get到点.

嗯,看完了对于设计也有了个触发式的思考.

 3 ) !!……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4 ) “墨西哥奇迹”的黑白记忆

《罗马》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颇丰,导演阿方索·卡隆讲述的墨西哥故事,初看平淡而克制,实则暗含深意。黑白画面里,“墨西哥奇迹”凋敝时代的失落与挫败感悄然沁入心底,一个家庭的故事,亦是一个国度的隐喻。

《罗马》剧照:索菲的中产家庭。

镜头里,女佣人克里奥受雇于一个小有资财的中产家庭,男主人长期在外,女主人索菲扮演主心骨的角色。中产之家,其实在二战后的墨西哥并不鲜见,它背后是一段经济腾飞的黄金岁月。世纪之初曾与德国过从甚密的墨西哥人,在二战时代站在了反法西斯阵营,他们在派遣部队开赴前线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向美国输出劳工,缓解了后者劳力匮乏的燃眉之急。战后,美墨享受了难得的蜜月期,“离天堂太远,距美国太近”不再是墨西哥人的口头禅,一连几届政府倚仗北方大国的慷慨投资与贷款,保持了年均经济增长6%的强劲势头。相比于在瓦砾中重建的欧洲和东亚,墨西哥的确创造了奇迹:泛美公路与铁路在全境延伸,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也拥有了机场,随之而来的是财大气粗的美国游客,他们的消费能力带动了服务业飞速扩张,让不少小商人赚得盆满钵满。与旅游业齐头并进的是工业,在杜鲁门“第四点计划”支持下,美国的技术扶助涌入邻国,墨西哥被誉为“迅速工业化之国”。当然,最庞大的农民群体也没有被摒弃于进步之外,一场“绿色革命”让乡村改头换面,洛克菲勒基金捐赠的化肥、杀虫剂与杂交良种取代了旧日的低效耕作,低价的进口粮食也经由铁路直达古老村社,让人们暂时忘记了饥馑。到了1964年,墨西哥人口比二战时代翻了一倍,算是对经济奇迹的侧面佐证。硬币必有另一面,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进口粮食抢占市场,让许多乡镇青年无事可做,为谋生计,他们辗转来到大城市,或成为佣工,或混迹街头,《罗马》里的克里奥很可能就是“进城大军”的一员。

《罗马》剧照:索菲与丈夫在车前拥抱。

在克里奥的雇主家里,不乏现代化景象,“登堂入室”的汽车无疑是身份象征。中产阶级对上流社会的贪污腐化颇有微词,却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无需为口腹之欲挣扎,关注的是艺术和体育。小主人房间里,赫然贴着一张1970年世界杯的海报,在那几年,墨西哥在国际体坛风头正劲。正是那一届世界杯,全球电视直播与彩色电视直播让足球风靡世界,有了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让墨西哥名垂史册。被后世视为标杆的世界杯并不是墨西哥第一次举办体育盛宴,1968年奥运会的划时代意义不遑多让。在申办之初,墨西哥人对它的意义心知肚明,在总统们急于向世界展示国家繁荣的心情面前,奥运会无疑是明智之选。顶着拉丁美洲乃至第三世界首届奥运会的荣衔,奥运圣火在阿兹特克体育场被点燃,而就在那光荣时刻的十天之前,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成了“墨西哥奇迹”时代黑白记忆的分界线。

《罗马》剧照:动荡时代的墨西哥街头。

1968年10月2日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至今被世人铭记,它源于怀有理想的中产阶级对时任总统迪亚斯·奥尔达斯身后贪腐内幕的不满,在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节骨眼上,安全部队对抗议群众施以镇压,数千人遇难或被捕。事后,美国人赞扬政府情报得力,苏联人宣称那只是一起意外,合力帮助墨西哥粉饰了“太平盛世”,唯有英国大使发声,讥之为“沉默的阴谋”。《罗马》里的关键情节,就是1968年的延续。导致克里奥早产的那场骚乱,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史称“圣体节惨案”。当天的一场游行里,抗议群众还未集中起来,一伙暴徒突然从公共汽车里冲出来,用刀子和轻武器攻击示威者,造成二三十人伤亡。酿造惨案的幕后黑手来自政府,而现场的警察选择袖手旁观。抛弃克里奥的费尔明,在影片里用手枪指着旧爱,显然也是暴徒的一份子。还记得他舞棍弄棒的训练吗?卡隆暗示的是1968年悲剧里的防暴警察,他们的常规武器正是棍棒。

《罗马》剧照:费尔明的棍术训练。

一系列的动荡,是“墨西哥奇迹”化为幻影的结果。高速发展的外衣下,困扰墨西哥多年的痼疾并未痊愈,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影片里几度被提及的土地问题。二战前夕的卡德纳斯改革,一度让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地产制度有所松动,传统村社掌握了全国半数土地。但“绿色革命”打破了乡村平衡,农药化肥的缺乏和对机械化的陌生让村民无法与大农场主竞争,土地兼并成为潮流。失去土地的农民,选择加入了美国人的“短工项目”,在农忙季节跨过边境,在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农田里打工。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项目寿终正寝,一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另一些人只能打道回府。无地之人,回不去乡村,只能在城市流浪,墨西哥城等大城市自此贫民窟林立。1968年与1971年动乱的冲突双方里,有支持中产阶层的穷人,也不乏被政府收编和训练的游民。克里奥产下的死婴可被视为一种象征,当贫穷与暴力结合,孕育的一定不会是生机。

土地与农民受难后,中产阶级在劫难逃。“墨西哥奇迹”固然辉煌,但它建立在对美国的依赖上,以1970年为例,支撑经济运转的30亿美元外部投资里,79%来自北方邻居。同年走马上任的埃切维里亚总统,不甘受人摆布,决心主导财政改革,又打出第三世界外交牌,结果彻底惹恼了美国。外资出逃、赤字激增、物价飞涨,原本忧心政治清明的中产阶层,不得不转而为生计发愁了。《罗马》里的索菲和克里奥,名为主仆,实际上已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失落者。她们面对的,是奇迹退潮的巨大危机。

《罗马》海报。

不妨大胆假想,那张暖意融融的海报或许别有深意——和煦阳光下,汹涌波涛渐归平静,惊魂未定的一家人紧紧相拥,与1971年的墨西哥有几分相似。对于亲历经济奇迹的人们来说,1971年略显黯淡,奥运会与世界杯席卷的喧哗渐渐远去,留下了一片萧索,1968年的悲剧没法被轻易淡忘,不时在街头上演的冲突诉说着政府的强权。与此同时,1971年似乎又是触底反弹的时刻。先后执掌墨西哥的埃切维利亚与波蒂略大胆变革,与美国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国家遭遇阵痛之时,储量丰富的石油为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波蒂略任内,经济增长一度回归6.5%,重返巅峰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恰巧,本来取得1986年世界杯主办权的哥伦比亚因难以制服国内的毒枭和游击队而让贤,墨西哥顺势接过大旗,释放出重振国威的信号。

震撼墨西哥的1985年大地震。

事与愿违,灾难接踵而至。石油繁荣未能持续太久,却让国家背上了沉重债务。1982年末,随着200亿美元的资金外逃,墨西哥的通货膨胀达到历史新高,消费品价格上涨率接近100%,数以万计工人失业。波蒂略的爱徒、哈佛高材生德拉马德里总统与他的智囊,连续三次将货币贬值,仍无济于事,宣布延缓偿还外债,墨西哥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崩盘一触即发,将整个拉丁美洲拖入了“失去的十年”,曾经的经济奇迹彻底沦为泡影。祸不单行,1985年一场大地震袭来,首都墨西哥城成为重灾区,上至政府大楼下至贫民窟都不能幸免。市民们在声讨德拉马德里总统缓慢的救灾举措之际,也反思着倾颓的豆腐渣工程及其背后的腐败难题。

毒品是当代墨西哥之痛。

一片混沌的国运,催生了当代墨西哥挥之不去的阴影——毒品贸易。不同于《罗马》的含蓄内敛,墨西哥毒贩们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江湖,早已因美剧《毒枭》为人熟知。正是由于1982年后的社会失序,锡那罗亚贩毒集团的“教父”加亚多趁势崛起,在城乡大肆招兵买马。一本万利的毒品走私,让生活无着的年轻人很难拒绝,甚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豪族子弟也投身其中。毒品、贪腐、贫穷、美国市场共同编织了一张大网,裹挟着墨西哥走向“失败国家”之列。三十年来,毒祸愈演愈烈,曾经出任经济部长的鲁伊斯哀叹,若打不赢与毒品的战争,墨西哥的下一任总统或许就将是毒枭。

回看《罗马》,导演对墨西哥当代史做了精心的剪裁,保留了自己童年记忆的光影,尽量避免触及同胞的伤痕,他巧妙选取1971年的微妙节点——在辉煌与落寞的边缘,将一个家庭的故事娓娓道来。而真实历史的残酷,被阿方索·卡隆隐藏在影片的留白之中。

 5 ) 随手摘录了 Cuarón谈到关于创作的几点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在电影《罗马》幕后纪录片《罗马:幕后纪实》Camino a Roma中谈到关于创作的几点:

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我在很小的时候 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

《罗马》一开始没有剧本,我也没打算写剧本,我只想想重塑我对它的感官记忆。我有数百条关于我记忆的笔记这些记忆不仅仅是轶事和事件,也包括小细节。

我以前的剧本都是叙事性很强的,我和我弟弟卡罗斯称之为疏通叙事,理清楚故事的结构是什么,信息的连贯性如何?怎么在角色之间分配戏剧性的分量,但在这里不同,我们决定先捕捉那些瞬间,然后再围绕这些时刻展开故事。我觉得这很唯美,故事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浮现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就在其中。

一个人的神秘感是旁人无法设想的。

我从另一种电影手法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我真的很喜欢更传统的叙事性的电影,我也很享受拍那种电影需要做的事。《罗马》的有些元素可能适合好莱坞,不过我不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概念,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有好有坏,有的传统,有的经典,好莱坞什么都有,这两种电影形式都同样迷人。

当你再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永远是你的靠山,而这个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很单薄的时候。你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发挥,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种神秘感,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但不明白他是如何产生的,罗马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过程。

一方面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他的回报是非常值得的这种事,是你永远无法计划的,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不只是在一幕戏里就连单个镜头也是。

#电影罗马#

 6 ) 观影笔记

"这是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的 事,我以前觉得这有点过头了,觉得那是一种 突发奇想的执念,但我发现,正确把控这些细 节是一种解脱,剥去这些元素,是为了捕捉看 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

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自从拍了《你妈妈也一样》,我一直对人物和情境间的关系感兴趣。

拍特写镜头是在突出拍摄对象。演员人物本身。我非常喜欢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容忍将它作为叙事的捷径。在电视语言中,在大多数商业电影的语言中。每次有角色说话。就会有特写镜头,然后又将特写镜头切回到回答的人,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看那些电影,那你,毫无艺术语言。

1.06.01这场戏太棒了,我被彻底震撼了,结合原片,看哭了。这场戏没有提前让演员知道婴儿是死胎,而是抓的现场反应。

当你在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是你永远的靠山。但罗马这种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跟单薄时,你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神秘感。

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到我不明白它是如何产生

《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_阿方索.卡隆

被彻底震撼了,结合原片,看哭了。这场戏没有提前让演员知道婴儿是死胎,而是抓的现场反应。 当你在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是你永远的靠山。但罗马这种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

,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跟单薄时,你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神秘感。 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到我不明白它是如何产生 《

 7 ) 一些摘抄和碎碎念

透过纪录片,看到导演的所思所想

1.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的黑白电影,不想让它有50或者60年代电影的观感,而要像一部2018年的电影,不过是黑白的。

2.没什么比远距离的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有些运镜技巧是我们不能使用的,滑动变焦会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积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

3.《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分割-------

看完纪录片,又回过去看了一下2019年5月看完《罗马》后写下的一些碎碎念:

片名叫ROMA,反过来就是AMOR,西班牙语中的爱啊!

大爱无声,细水长流,让人看到什么是爱,爱给人能量。

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很到位,摄影的角度比较独特,一开始的长镜头长达几分钟,一直是在放字幕配合着地板的画面,和拖地的水流,在水中看到了飞机倒影,这与片尾天空中划过的飞机正好前后呼应。

 短评

导演阿方索提到拍摄时并未将完整剧本告知所有演员,力图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本片后程那场非常重要的产房戏,女主在拍摄前并不知道她会诞下“死胎”,以至在拍摄中得知这一设定时所呈现的惊诧、恐惧和伤心,完全是出于本能;CC蓝光花絮收录 并于Netflix上线

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电影是什么。

9分钟前
  • 力荐

如重温罗马,也证实了不少自己当时的观感,生孩子一幕又一次难过得不能自已,一如那时坐在空荡荡LUXE厅里哭得偻起身,原来是真正的医生护士出演,职业肌肉记忆与真实伤痛让他们忘记是在拍片,拍摄停止后卡隆三次拥抱依然在产床上哭的女主;观影之路上我总是一再试图找寻“怎么拍得那么感人的怎么做到的?”答案,卡隆在此明确给出了他的建议:不用滑动变焦因为显得太主观,用远距离推轨镜头保持距离客观,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情;细节复原精确到卡隆自己的内心都掀起危机感,电影自己会“生长”,罗马也是这个说法的证明,电影规模野心三倍于最初设想,最后水到渠成;说起维斯康帝拍路德维希连蛋糕都必须是原始配方,如此较真是为捕捉看不见的东西,卡隆亦是如此,这也是罗马“生长”为一部震撼而感人肺腑电影的重要原因

1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重看一遍《罗马》,也是深入看一遍《罗马》。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跟这片比好多makingof都不知道在拍啥……而且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好的戏你从花絮的角度看也一样很动人。垃圾戏你堆再多镜头再多光剪再多角度也是垃圾。

19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NETFLIX】-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我甚至会说《Roma》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23分钟前
  •  
  • 推荐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窒息中解放了出来...【Netflix】

2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太喜欢看电影的幕后 充满了能量和启发 再看电影 又是一层感受

25分钟前
  • 略略略
  • 力荐

非常棒的一堂电影创作课!成为好莱坞大腕之后,任性再现童年往事与时代精神,这大概就是电影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

2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详实而坦诚地介绍成片过程,从中可一探卡隆的视听美学和创作主旨,为其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专注所打动,对细节的十足还原程度,对记忆的重新书写,对个体融于历史背景的演绎,都有非常精到的理解。对为何采用数字摄影、黑白拍摄及宽幅构图,都有充分解释,对理解正片有帮助。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你喜欢《罗马》你就会更喜欢这部!导演敞开心扉的全方位展开电影的全部,《罗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更是导演自我记录的一部分,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37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

想起纪伯伦《沙与沫》里的一句话:“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他的热情来通过。”

42分钟前
  • Jabbahy
  • 推荐

纪录片质量很高,重场戏全都带到了,情感太激烈了,吃不消。

45分钟前
  • 豆友4395275
  • 力荐

CC版《罗马》蓝光碟花絮,基本上片中的重头戏都有回顾,卡隆一直在讲为什么那么拍,原来他已经自由到不仅可以重新建造童年时的房子和街区,就连演员的长相都是根据邻居记忆中的样子找的,看卡隆工作,你体会到细节的魔力。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访谈。其实当初已经查过不少资料了解了很多《罗马》幕后信息,在这方面本片只是多了少许新信息。本片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导演解码几场重头戏,让人明白了那几场重头戏为何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原因的秘密。细节就是魔鬼,记忆就是神迹。导演谈到暴乱那场戏时说:“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它打破了包裹着我的舒适的中产阶级的保护壳。”这让我想起坎德尔说的:5岁时奥地利总理被纳粹党徒暗杀,“这是我正在形成的政治意识里记住的第一件大事。”我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在童年时期就经历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活在一个只有奶糖和阳光包装的童话中。这场戏的加入也是让个人小历史与社会大历史发生关联,提升了电影传递的social message。我的影史十佳!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有幸看过《罗马》的院线版。事无巨细的指导,阿方索在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严谨与细致,配得上大银幕。阿方索提到民族、个体伤痛时的哽咽让我几度落泪,他告诉了我如何去探索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秘密,告诉我忠于生命经验、平凡现实的真挚表述永远会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告诉了我拍电影的意义为何。谢谢你,阿方索。

56分钟前
  • 三仛
  • 力荐

简直了简直了 竟然所有自然的东西都是如此不自然地做出来的… 我服!这种拍电影的理念真的太神奇了 看纪录片时也像是又被真实的情感流动再次击中了一般

60分钟前
  • 你真的好搞笑啊
  • 力荐

《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1小时前
  • 水片
  • 力荐

最后滚动字幕,有个彩蛋,卡隆在教年轻人拍电影——逆光的层次感,导演的叙事与镜头……真好!

1小时前
  • 空腹的酒鬼
  • 力荐

一本《<罗马>理解手册》,包括如何还原,为什么要用横摇推轨达成客观化表述。但也印证了当时三刷《罗马》的观感。卡隆毋庸置疑是我们时代最顶级的导演,但《罗马》的拍法就像是杀鸡用牛刀,一部极度依赖最顶级工业条件的“小电影”,拥有无比繁复的表层,成就它的地方也是它最根本的掣肘。记忆被还原的过程,是颅内奇观设计的现实化过程,是一场庞大的私人订制,有着恋物癖般掏心窝的真挚、随性的精准控制,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全景化的、欠缺对时代更深层的把握,唯一讲透的可能就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同情。关于数字格式的那番话很好,“一部2018的黑白电影”。卡隆说《罗马》是实现他电影理想的一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却觉得这部电影仍在他既往的框架内,他之后的电影应该会更好。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