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综艺英国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7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8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9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0:5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我唯有致敬,为他们一家如此坚韧的坚持

《含泪活着》,看介绍说这是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最后终结篇。《我们的留学生活》,我也是看过的,十许年前的电视里,应该是上海记实频道。十多年前上海这个频道有不少纪录片。

《我们的留学生活》,因为这次完结篇的重提我才是重又想起来,里面的一个个人物的面孔都还有记忆,最记得的两个人,一个是北京月坛小学三年级的小留学生素素,随着家庭怯生生地来了,学校里一句日文不懂,两年后回国时,成绩全班第一名,收获了友谊和真诚。另一个是妻子洗碗打零工担负一家开销也不舍得让读博的丈夫干一点儿活,最后丈夫被骗人去全家全部300万日元积蓄,夫妻终于因此而分开的故事。最难忘离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妻子还是让丈夫回来一家三口包饺子,窗外是白雪皑皑,未知的将来,经济的困顿,还在为博士论文而奔忙的丈夫,唱起了“我的太阳”。

《我们的留学生活》十多集吧,历时四年,跟踪拍摄300多人,采访66人,最后收录在十余集纪录片里的,不过十许人而已。更多的人失去了联系,还有的去世了……

这部终结篇《含泪活着》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丁尚彪的男子,89年6月间,以35岁的尴尬年龄从头开始,离妻别女,举债数万只身赴日,进入北海道极其偏僻地方一所谓的语言学校学习。想着一边打工一边读下语言。可现实是根本无工可打,无力还债,最后这个语言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们纷纷逃往大城市,老丁自此黑在了日本。

一个人,几分工,各种体力活。所有的钱都寄回家去,年复一年,老丁消耗着自己,调整了目标,新目标是挣钱供女儿将来度最好的大学。复旦附中的女儿真是争气,在老丁黑在日本八年以后,高中毕业,申请到美国医科名校,赴美就学前,绕道东京,与父亲一见。这是老丁八年来第一次见到亲人。

这些,我记得在《我们的留学生活》中,都有看过。这次的完结篇,继续往下:

女儿去美国后,妻子开始年复一年地申请赴美签证探望女儿,申请了12次,五年后终如愿。一样,先取道东京,夫妻分别13年后,第一次重逢。女儿后的再一次相聚,老丁老多了,几年间,牙齿纷纷脱落,满口假牙,只有八颗牙是自己的。

再2年,女儿行将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即将成为一名医生。镜头跟到了2005年,老丁终于可以结束日本的黑身份,回上海和妻子团聚了。

我说的是经脉,片子聚焦更多的是细节,是血肉:重聚,离别,列车,机场,陌生,隐忍,眼泪,迟疑,落寞,结婚时候妻子绣的红色枕套,寂寥……

这是老丁一家人的选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换做我,一开始便是“不”。不易的是,他们一家人没有抱怨,齐齐为一个目标而各自努力。他们在镜头前屏住情绪,可镜头后呢?付出的是一家三口各自16个最美的年华,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女儿,16*365*3 个相携相守的缺失,春去冬来,日暮晨昏。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风华的十六年呢!所幸他们终博来了个守得云开见日出的结局。

我唯有致敬,不为他们的取舍,不为他们的结局,只为他们如此坚韧的坚持。

 2 ) 《含泪活着》:生存的信念是奋斗与坚守

     《含泪活着》开篇介绍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达三万人,是交通死亡人数的五倍。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年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我们:人,为什么活着?

       如果你是一位刚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由于工作的艰苦、收入的微薄、生活的无望、梦想的破灭,又无颜回到家乡面对穷山恶水和江东父老,而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习惯了在家父母的娇惯包揽,习惯了在校的悠闲放纵,突然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和苛刻的老板压迫,甚至被派驻到偏远贫困的分部驻扎,于是多次起念自寻短见,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如果你是一位家境富裕自费出国玩乐了几年,回国后依然靠父母的家底养活,靠着出租房产食利,成天玩电脑游戏、泡妞、臭美、混夜场、打麻将、斗地主、酗酒甚至吸毒,终于感到人生的空虚,多次割腕或者嗑药自杀未遂,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含泪活着》……

      本片讲述了上海知青丁尚彪和妻子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青下乡,返城回沪之后却因学业耽误,身无一技之长,在充满变革的社会举步维艰。在向亲友举债的资助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往东京,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将全部心血寄托在了女儿丁晽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在中、日、美天各一方,分离、孤独、艰难、辛酸、挣扎、拼搏、感恩、牵挂……《含泪活着》从1996-2006历时十年,辗转美国、日本、中国三地拍摄而成,作为十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结篇和导演张丽玲的封山之作,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在中国,像丁尚彪夫妇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约有1600万人。文革结束后知青陆续返城,但当时城市国有企业就业机会有限,1977年和1978年恢复高考,报考人数达1160万人,录取了67.5万人,除此以外,大部分知青因为年龄偏大、知识技能缺乏、身体病弱而收入微薄、生活困苦。80年代城市允许经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部分知青得以自我解决就业问题。知青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群,在城市移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案例,虽然他们经历坎坷、教育缺乏,文革红卫兵和80年代崇洋媚外的大潮又一次次洗刷了他们的思想,让这些草原部落陷入迷惘和彷徨,但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在生活的阵痛中锻造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90年代之后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年学者、技术骨干、商界精英和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丁尚彪夫妇则是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平凡的知青缩影,但仍然可见知青所独有的淳朴、忠诚、勤劳和骨气。

      丁尚彪的女儿丁晽,生于七八十年代之交,作为知青的下一代,又是今天中国青年的写照。她在上海长大,毕业于复旦附中,在父母拼命打工支持和寄予无限希望之下,考取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赴美留学。这一代中国青年,与上一代人有明显的时代割裂感,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年代,有一个不断强大的祖国可以引以为豪,他们在网络时代初创的信息大潮中度过了青春期,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想。像丁晽这样走上成功道路的孩子,毕竟是一种理想图景。对于大部分80后90 后,不一定有她这么可爱的父母,不一定有她这样幸运的机遇,也不一定有她这样的压力和刻苦,懂得父母的“接力棒”和“垫脚石”的沉重和珍贵。而更多衣食无忧的孩子,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小太阳”、“小皇帝”,或许学会的更多的是享乐,而难以想象父辈曾经经历的那些岁月。“农民工二代”也同样降低了忍耐度而提高了对生活的期许,不再那么容易被血汗工厂盘剥。对于这样的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如何将断裂的历史承接下去,将知青甚至更老一辈革命和爱国志士的精神状态延续下去?不是一味的迷恋城市的灯红酒绿和夜市阑珊,不是沦为电脑游戏和黑帮电影的受害者而消沉堕落,不是在享乐的空虚和竞争的落败之后自暴自弃,如何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学会丁尚彪那样的坚韧和忠诚,学会奋发有为、自立自强,懂得感恩与珍惜呢?

     人,为什么活着?不是衣食,而是信念。《含泪活着》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痛苦,或许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必像丁尚彪一样刷盘子、洗厕所、扫地道、倒垃圾,干那些社会底层的工作,生活在狭小的蚁族空间里。但是,总有人在做那些工作,在那样生活,或许是农民工,或许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哀愁和梦想。对于更多生活安稳的人们,人生仍然充满了困苦,生老病死、减薪、降职、失业、破产、犯错、悔过、失恋、分离、孤独、无助……仍然是人生不断的考验。真不想再看到下一个马加爵和赵承熙……当我们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不幸而跌倒的时候,攥紧拳头、咬紧牙关,倔强的站立起来,还生活以奋斗和坚守的礼赞,给生命涂上关爱与温暖的颜色。纵然含着眼泪,也要活下去。

 3 ) 热评反应的国民价值观挺恐怖

热评那几个肯定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另外,感恩国内媒体对文革的模糊,培养出来了一群白痴~怎么说呢?一个让人落泪的好故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十几年妻离子散的情况在大多数人看来难以接受,但是站在父亲本人的角度其实很好理解,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位父亲把最应该当成信念的东西当成了信念,继而努力才没有白费,这个最高级的信念叫知识改变命运,与其说,父亲的打拼苦,父亲的得与失难以计量,倒不如说父亲从一开始就赢了,赢在坚定的守护和深沉的爱,这份爱无关于结果,甚至,无关于得失

 4 ) 含泪活着,值与不值。论女儿成功的必然性。

看完片子,似乎所有的人都会问。值得吗?

所谓值不值,不过是事先为这件事情标好了价码,然后用结果去进行比较。如果女儿失败了,就是不值得?现在女儿成为了留美医生,所以就是为老美输送了一个医生,那是值得?每个人有心中的那杆尺子。至少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在人生低谷时能激励自己,获得力量的片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丁的这段经历值得,对千千万万处于低谷而从中获得勇气的人来说,值得。世界上原来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世界上竟然正发生着这样的事。似乎自己所经历的微小,不足道,挺一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除开这个片子,我有看过老丁写的自述,自述比纪录片详细很多,同时解开了看纪录片中我的很多疑问。老丁的很多选择,其实真的是必然,是他在那个年代下会做出的唯一选择。而老丁女儿考上大学,成功出国,我觉得也是必然的成分大于偶然。我看过很多留守儿童的记录片。老丁的女儿和那些外出的父母打工的儿童实则又有什么区别呢?可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往往找不到出路,仅仅是因为上海和落后地方的教育上的差距吗?我想是因为她有这样一个爸爸和妈妈。

老丁35岁那年,赴日留学。借了以当时工资水平来看,需要15年还完的债,毅然远赴日本读语言班。他的计划是学语言,再考大学。之后有了更好的发展,接妻女来日,或者回国。

35岁,老丁决定从头开始,并且举债,这份魄力,即使是放到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何况是80年代90年代。老丁也没有望女成凤,逼迫女儿读书出人投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卷孩子。而是首先寄希望于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因为老丁的爸爸加入过国民党,他出身不好,在国内并没有上升的通道,而当时那个年代,当警察都是要审三代的,所以他就算为了女儿,做出出国的选择是必然的。

可惜日语班在北海道偏远之处,为了还债,老丁必须打工所以逃向了东京,并且再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了。大学梦破碎,未来该如何呢?把债还完了,老丁开始思考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把女儿送出国,去念美国的大学。

我看到很多评论,说老丁这样付出,给女儿的压力很大。在这里,女儿之所以还是能够成功,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女儿的目标和老丁是一致的。纪录片里,女儿说,我从小时候就很喜欢当医生。父母无论怎么努力,给与的都是外驱力,只有当一个人内驱力足够强时,才会真正的成功。虽然老丁人在日本,但是他毅然关心女儿的学业。他从广播里听到个人也可以申请美国本科的时候,写信询问了各方面资料寄给女儿。和女儿一起选择了之后要申请的大学,帮女儿出谋划策。可以说,正是老丁在日的经历,为老丁拓宽了眼界,这是女儿学业上不可或缺的助力。他在扫地时,捡到一篇作业题,也会寄给国内的女儿,让她看看自己的水平。当时赴美留学的基本都是读硕士,读博,她女儿是极少数的赴美留学的高中生毕业生,而且还是在信息不怎么发达的90年代。

反观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了的陪伴不说,父母给子女打电话,一开口就是询问,你成绩怎么样。除此之外,他们和孩子似乎也没有更多的话题。而我自己在申报大学时,父母也无法给出更多的建议,最后随便填了一个专业,草草了事。

老丁本身的性格是不屈不挠,而女儿也正是如此。李丽玲问她,是什么让你对美国的学业有信心呢?是家人的支持,还是你本人的能力?她说,是希望。希望,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光。一旦有希望,还有什么寒冬过不去呢。随后她和老丁碰面。老丁和她说,遇到什么困难,坚持一下也就过来了。

人嘛,也会遇到困难的,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咬咬牙就过来了嘛,你看我,经历了wg,经历了ssxx,现在依然活的很好,并且会供出一个美国大学生。我好像听见老丁内心这样说着。

这种挫折教育,难道不是很多人缺失的吗?为什么人只允许成功,却不允许失败呢?失败可耻吗?跌倒了,你就再站起来就好了嘛!人呐,总是需要点拼搏精神的不是吗。

父亲,女儿,接着是默默付出的妻子。从纪录片中不难看出,妻子不怎么认同老丁的做法,她需要有人陪伴和支持,但是她也没有掉链子。这其中我觉得是亲戚或者邻居给了她很大的助力。在她困难时帮助开解她。纪律片里感觉兄弟姐妹之前关系很亲。

镜头前,女儿在书桌前写作业,她就坐在那里静静看书。如果她是抽烟赌博打麻将的妈妈,那女儿大概90%也会走弯路。只能说老丁眼光毒辣,娶了个好妻子。

最后,我想说,老丁在日本是为了支撑女儿的学业,这种说法不尽全然。他同时是为了自己,他享受这种忙碌但是充实的感觉,享受自己终于从无能为力,一文不值的人,成为一个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变的命运的人。这种自我认同和自我实践,才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缘由吧。

这从他之后在纽约的经历中可见一斑。

到哪里都是不服输的人,到哪里都是有拼搏精神的人。

 5 ) 改变命运有多难?上海男子举债赴日打工15年,如今一家人在美定居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旅居日本的中国导演张丽玲被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所吸引。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叫“丁尚彪”旅日打工人。

后来,她几经辗转找到丁尚彪,提出想对他进行跟拍的想法。丁尚彪没多想,点头同意了。

没想到,这一拍,竟拍了十年!

张丽玲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丁尚彪一家三口的故事。后来,她把这部纪录片取名为《含泪活着》。

2005年,《含泪活着》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反响巨大,创下当年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年,我国上海电视台引进播出,随后收获了无数赞誉。至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仍高达9.2!

看完该片后,许多观众后都表示,它能给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01被耽误的青春

丁尚彪,50后,出生于上海农村。

学生时代,他正好赶上了十年浩劫。初中毕业后,他到安徽农村插队。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为上海知青的女孩陈忻星。

相同的境遇,让两人彼此走近,直到相知相恋,成为一家人。

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丁尚彪给女儿取名丁晽。晽,是光明美好的意思。丁尚彪给女儿取这个字,是希望她能有个光明的前途。

1981年,丁尚彪和妻子响应知青返城的号召,回到了上海。此时,他们才恍然发现,自己已到中年,却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实在心有不甘。

为了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丁尚彪自学读了中专,还想上夜校大学。但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顾,最后只得放弃上夜校的机会。

当时,陈忻星是制衣厂的工人。后来,她通过自学考试,被一家外企录取。但是,工厂领导死活不放她。这让丁尚彪夫妻非常寒心。这件事,让他们看清楚了一个真相:如果不跳出现在这个“圈子”,他们一家人永远只能生活在最底层,永不翻身之日。

1989年,丁尚彪每个月工资100块,陈忻星的工资更少,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丁尚彪是家里的顶梁柱,几乎每一天,他都在为钱发愁。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天,他花5毛钱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刊登有一则广告,大意是,某机构正在办理留学日本的手续,到日本后,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看到这个广告,丁尚彪立刻两眼放光。

八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当时,电视机在中国还是奢侈品,可对日本人来说,电视机电冰箱电话就是普通家庭的标配。去日本打工, 成了当时的一种潮流。

然而,42万日元的留学中介费,又让丁尚彪心里凉了半截。42万日元,那是他们夫妻俩15年的工资啊!

思来想去,丁尚彪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随后,他带着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钱,于1989年6月12日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

那一年,他35岁。

丁尚彪不认命,他决定用行动改变自己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到日本后,迎接他的,会是什么呢?

02非法打工15年

丁尚彪留学的语言学校,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一处郊外。学校位置偏僻,附近是一座废弃的煤矿。

丁尚彪怀着改变命运的想法,千里迢迢来到日本,最后却发现,原来,这是一座野鸡学校。连当地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外国人。

边学习边打工?简直是白日做梦!

理想破灭后,丁尚彪痛定思痛,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如何,都要留在日本打工赚钱。女儿从小立志要当医生,将来,他要把女儿送去美国留学,决不能让女儿再走自己的老路。

确定好目标后,丁尚彪决定逃离阿寒町。说干就干,当晚,他就趁着夜色爬上火车,去了东京。但因为他私自逃离,学生签证被作废了,从此,他在日本成了黑户。

到东京后,丁尚彪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白天,他在工厂做工,晚上,还要去餐厅打工。为了赚钱,他全年无休。

在国内,他一个月工资100元人民币。在日本,一天就能赚1000元人民币。丁尚彪说,这等于是白捡钱,忙着赚钱都来不及,还哪有时间休息。

他这一干,就是7年,直到导演张丽玲开始注意到他。

丁尚彪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每天回家再晚,也要下厨做饭,因为第二天要带饭。租的房子没有浴室,想洗澡,就在厨房搭个塑料盆洗。

每天,他都在劳累和担忧中度过。因为是黑户,怕被检查,他不能回国。每个月,他都会按时把钱寄给远在中国的妻女。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张女儿的照片,只要累了,他就会看看照片。

丁尚彪常年背井离乡,他心里始终怀着一个信念:多多赚钱,一定送女儿去国外留学。

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他在日本一待,就是15年,无怨无悔。

03分别与妻女相聚

丁晽从小就学习很好。丁尚彪出国时,她还在上小学。

8年后,她从复旦大学附属高中毕业,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为给女儿攒留学费,丁尚彪不仅没回国,还比以前更卖力了,同时兼做三份工。常年的辛劳,导致他刚四十出头,就已经谢顶了,一口牙齿,也变得稀稀疏疏。

丁晽去美国纽约上大学,中途要在日本转机,有24小时空档,父女这才有机会见了一面。

因为是黑户,出入机场要查证件,丁尚彪不能进机场,只能在地铁日暮里站等女儿。

父女8年未见,再见已有些生疏。丁尚彪发现,女儿长高了,变胖了,也变美了。随后,他带女儿去自己曾经打过工的饭馆参观,还和女儿去吃了一顿大餐。

24小时转瞬即逝,父女俩即将分别。送女儿去成田机场时,丁尚彪只能提前在成田站就下了车。地铁门关闭那一刻,女儿已泪流满面。

五年后,丁尚彪和妻子也在日本见了一面。

那一次,妻子乘机去美国探望女儿,中途在日本转机,可以停留72小时。这次见面,是夫妻13年来第一次团聚。丁尚彪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还拿出了结婚时用过大红枕套,小小的出租屋里顿时喜气洋洋。

三天里,他陪妻子逛东京,吃大餐,像小情侣般甜蜜。彼此看向对方的眼神里,满满都是爱意。

这些年来,妻子陈忻星独自守上海,又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丁尚彪寄回的钱,她一分钱都舍不得花,都用来还债和给女儿存学费。女儿在家时,她会换着花样做好吃的,女儿不在家,她就随便吃点烂糊面对付一下。

女儿出国留学那一天,夫妻俩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等来了结果。他们知道,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04一家人要拧成一股绳

直到女儿医学博士毕业,丁尚彪才决定回国。

回国前,他专门去一趟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那所语言学校。这时,学校早已成了废墟。

回到上海后,丁尚彪到昆山一家日企做了几年翻译。2009年,55岁的他随女儿定居美国,一家人入了美国国籍。后来,女儿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

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两代人最终得以团聚。

2019年,丁尚彪接受电台采访时说,其实,自己当年是有机会合法待在日本的。办法是:先和中国妻子结婚,再找日本女人结婚。和他一起出国的其他中国学生,有些嫁给了日本人,有些娶了日本人,最后,他们都留在了日本。

丁尚彪说,自己想在日本结婚并不难。但是,日本有一项规定,丈夫要把工资卡交给妻子保管。他想,自己出国的目的,是改变家庭的命运,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如果自己抛弃妻子再婚,那不是违背了自己出国的初衷嘛。不行,不能干那种缺德事!

年轻时,丁尚彪不安于现状,在异国他乡吃苦赚钱;妻子陈忻星全力支持丈夫,一人扛起家庭重担;女儿也不负众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丁尚彪说,他们一家三口,虽然天各一方,但精神上始终拧成了一股绳。他和妻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给女儿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最终送女儿出国留学。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妻子和女儿,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尽管他们一家现在的生活相当富裕,但丁尚彪还是不愿闲着。到美国后,他用谷歌翻译写了简历,自荐进入一家五星级宾馆打杂。在日本生活多年,养成了他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就连干洗碗工,他都拿到了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奖。

2020年,纽约疫情大爆发。丁尚彪在当地华人报纸上发表了一封书信。信是写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他已经将银行卡、保险箱密码等重要信息都寄给了女儿。万一自己染疫猝死,骨灰撒在海里就行。他不给子孙后代添任何麻烦。信中虽然在交代后事,但丁尚彪对女儿的爱,已溢于言表。

纪录片《含泪活着》,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普通人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影片里,没有惊天动地大场面,但具体的生活细节,平淡而真实,反而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一位49岁的日本男子说:“我失业五个月了,压力很大,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很受触动。我要以丁尚彪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粒沙。然而,想改变命运,最稳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理想。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爆发出的惊人能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能把这条真理落实到生活中的人,最后,大都成了人生赢家。

参考资料

1.纪录片《含泪活着》

2.《谁来午餐》20191129采访丁尚彪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6 ) 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

       哭着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总是不屑或说不懂中国式的亲情——把许多因为时代不能或自身错过的梦想都寄托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子身上。
       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人性的坚韧与顽强。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作为父亲的老丁,由于文革错过了念书的光景,返沪之后愈发感受到无法养家糊口,89年选择举债前往日本学习和打工,后沦为黑户,无法往返于中日之间。同为知情的妻子守着女儿清贫的在沪生活,一家人希望送女儿出国念最好的大学,父母深信知识改变命运。
       女儿很争气,考上纽约大学,从医。母亲机场送别女儿,8年前在此送别丈夫,8年来也猜疑也难熬,如今又送别女儿,悲从中来。女儿从东京转机,见到了8年未曾谋面的父亲,中式的亲情是不寄予言表的,于小事女儿深感父亲的疼爱与不易。父亲黑户无法送行至航空港,在地铁站分别。女儿在陌生的异国地铁里无法自持大哭。
       一直与女儿同寝同食的母亲自女儿出国后开始申请美国的探访签证,可惜星条旗不懂得这位母亲的心情。拒签11次,第12次终于成行,历时6年。母亲同样选择从东京转机前往纽约,行前理发,做新衣,眼角眉梢皆是笑容。72个小时的转机时间,13年未见的夫妻同游东京,所有的误会都消散,所有的苦痛都值得。父亲再次送到地铁站下车,隐忍的爱情下是车窗外的泪水和车窗里的泪水。母亲探访顺利,女儿在美优秀、独立、开朗。
        尔后再经两年,女儿开始医学实习。在日打工的父亲决定离开生活了15年的日本,又做清洁工、又做工人、又做厨师的父亲感到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返回祖国。在沪买了新房,母亲煮粥等待父亲回家……
        女儿说父母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我相信老丁一家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他们一家三口,历经15年,皆无怨言。女儿没有埋怨父母让她压力太大,母亲没有埋怨丈夫多年未归,父亲没有埋怨时代的不公。
       他们认命而坚韧的走下去,有太多的泪水与苦难,却从来没有认输。我没有看到纪录片里他们絮絮叨叨说自己的不易,都是乐观坚强的按部就班的好好生活。
       他们爱着彼此,懂得彼此。
       想要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含泪生活,好好生活。泪也是苦,也是甜。
      

 7 ) 说点儿题外话

     看完片子感觉心里堵得慌 流泪是因为心酸不是感动 含泪活着 是谁让他们含泪活着?

   老丁夫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扭曲的政治路线 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能寄托于下一代 他们从此忘了的喜怒哀乐而心甘情愿的当起了孩子的垫脚石 只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失去的太多 他们要让孩子带着自己年轻时的梦一起飞翔 这样父母很伟大 也很悲哀 他们的人生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自己 前半生是给那个时代买单 后半生是为了孩子的起飞买单 一生都在为别人买单 而从未有人为曾经对他们犯下的错误买过单 即使这个错误伤害过很多人 老丁一家的故事无非是因为放大了空间(上海-东京)拉长了时间(跨越近20年)而使痛楚更清晰可见罢了
    
    整部片子看下来 正面讲述的是老丁一家的奋斗史 反面是一部文革造成的微观伤害史 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在一场运动一句口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风雨飘摇 如果政治不能让人民更幸福 那至少请不要让人民更痛苦

 短评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5分钟前
  • DAMreality
  • 力荐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7分钟前
  • 狂熱的自由
  • 还行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8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1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14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19分钟前
  • 黄晶
  • 力荐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21分钟前
  • 推荐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25分钟前
  • 鲁拉拉
  • 力荐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

30分钟前
  • 涡锅头
  • 力荐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35分钟前
  • 夏至线
  • 力荐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37分钟前
  • 推荐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41分钟前
  • hazy
  • 推荐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44分钟前
  • 王小能
  • 还行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48分钟前
  • 散步四季的人啊
  • 力荐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49分钟前
  • Supernova™
  • 力荐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50分钟前
  • 阿素喇
  • 力荐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5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5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60分钟前
  • J
  • 力荐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1小时前
  • 透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