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风流

喜剧片美国1961

主演:詹姆斯·卡格尼,霍斯特·布赫霍尔茨,帕梅拉·蒂芬,艾琳·弗朗西斯,霍华德·圣约翰,Hanns Lothar,莱昂·阿斯金,劳夫·沃尔特,卡尔·莱芬,休伯特 · 冯 · 麦瑞肯,Loïs Bolton,Peter Capell,Til Kiwe,Henning Schlüter,Karl Ludwig Lindt,莉泽洛特·普尔韦尔,约翰·班纳,Max Buchsbaum,莱德·巴顿斯,Paul Bös,Siegfrid Dornbusch,Gernot Duda,Otto Friebel,Werner H

导演:比利·怀尔德

 剧照

玉女风流 剧照 NO.1玉女风流 剧照 NO.2玉女风流 剧照 NO.3玉女风流 剧照 NO.4玉女风流 剧照 NO.5玉女风流 剧照 NO.6玉女风流 剧照 NO.13玉女风流 剧照 NO.14玉女风流 剧照 NO.15玉女风流 剧照 NO.16玉女风流 剧照 NO.17玉女风流 剧照 NO.18玉女风流 剧照 NO.19玉女风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麦克纳马拉(詹姆斯·贾克内 James Cagney 饰)是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是上司眼中的红人,亦是最有希望获得晋升的职员。某日,上司致电麦克纳马拉,告知他自己的女儿斯嘉丽(帕梅拉·蒂芬 Pamela Tiffin 饰)即将前往西德游玩,希望麦克纳马拉能够成为她的监护人。  然而,让麦克纳马拉没有想到的是,斯嘉丽尽管年纪轻轻,个性却极其热情奔放,来西德没多久,便同一位名叫奥托(豪斯特·巴奇霍兹 Horst Buchholz 饰)的男子坠入了爱河,他们不仅结了婚,斯嘉丽的腹中甚至还有了奥托的骨肉,更糟糕的是,奥托来自于东德,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者,鄙视资本主义的一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麦克纳马拉得知上司很快就要前往西德接他的女儿。

 长篇影评

 1 ) 译名太差劲,对白密集,无法开倍速

比利怀德是编剧型导演,把给刘别谦写的妮诺契卡改编到冷战时期,成为讽刺所有人的政治喜剧。东西柏林分治前期,柏林可口可乐经理答应上司照顾来游玩的上司女儿,不料无脑富妞偷嫁给东德愤青,经理用计让摩托排气管上的“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害青年被逼供成美国间谍,富妞晕倒,意外得知怀孕,经理不得不解救青年,带秘书和助理找苏联三代表帮忙,秘书热舞,苏联代表兴奋地脱鞋拍桌,答应救青年,发现青年是间谍后想反悔,“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美色当前光头亮明卧底身份,但反水同流合污,救出青年后经理离开,三人发现留下的是和秘书换装的助理,追经理的车,结果车毁人伤。经理硬是调动所有资源迅速把共产主义穷青年改造成贵族,间谍的身份让青年不得不服从。富妞傻兮兮地告知记者真相,助理冲进来对记者一个敬礼,记者前党卫军的身份暴露,只好放弃爆料。上司很感谢经理,但把经理觊觎的位子给了女婿,调经理回总部,经理气的感慨明升暗降,准备和要回美国的家人一起走,买可乐却滚出百事。

“你们上当了,这古巴雪茄是劣质品。”苏联代表:“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火箭失败两个按钮,一个炸火箭一个炸专家。讨论的开会形式很搞笑。七点钟去莫斯科的火车会在八点十五分准时开车。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露出斯大林。经理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柏林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西德雇员看见经理就全体起立,当经理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并脚跟的声音也更响了。胖子出卖了另外两人跑到西柏林,挖走了性感秘书。

 2 ) 让我们嘲笑一切

最近一连看了好几部比利怀尔德的经典喜剧电影,实在是感谢他给我平淡乏味的假期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这部玉女风流,撇开烂俗的译名不说,其内容实在是现象级和教科书级的。 在我的理解中,BW的幽默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把玩,对呼应情节的利用,以及最重要的——对现实的讽刺。在BW看来,似乎一切都是可以讽刺的。在One,Two,Three里,他在嘲笑下面这些群体的时候,用的都是一视同仁的戏谑夸张语气。 1. 主角和配角:每一个配角都充满笑点,当然主角不仅不会有丝毫伟光正的光环,反而还比所有配角加起来更值得嘲笑:一心往上爬的中老年肥胖男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总是兜一大圈还把现实搞得一塌糊涂——大搞办公室恋情还以为妻子不知情,极尽所能改造社会主义青年Otto最后却让人家抢了工作,死都不想回Atlanta最后还是得灰溜溜接受现实。电影定格在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BW完成了他对男主角的最无情嘲笑:Pepsi cola?连你的铁饭碗都遭事实戏弄了! 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然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以冷战时期的柏林为背景的十足的政治讽刺剧,不铺满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怎么够意思?BW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嘲笑和妖魔化对立意识形态上,而是从这场山姆大叔vs.英特纳雄耐尔的巷斗中从人群里挤了出来,跑到外面来观察并描述双方的丑态。这应该跟他从小不是老美、后来才加入美国资本主义大家庭的人生经历有关——作为一个outsider,似乎理所当然地有了肆意嘲讽而不用在乎荣誉和归属感的权利。 虽然怀尔德的立场和认知让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这一cliché(最后选择“Go west”的胖俄国人、接受“资本主义改造”后对岳父岳母满脸堆笑的Otto),但全片那些火花四溅的双向嘲讽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对社会主义刻板印象式的嘲讽简直数不尽:穷(看看Otto被改造前bum一般的造型),制造水平差(“无所谓,反正我们送给古巴的也是垃圾火箭”),正义禁欲外表下内心小九九无限(三个俄国人对金发秘书的渴求、东德边境警察砸开可口可乐痛饮),政治勾心斗角且全是口号、“人民”(酒馆里赫鲁晓夫头像被震掉后露出斯大林头像、Otto给Scarlett描述他们的孩子以后会如何parade、“Send him to the People's Emergency Hospital!”) 等等。但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还是三个俄国人去救Otto的时候,那位胖大哥说的:“他们会射杀我的岳母、妻子、小姨子、小叔子……同志们,我们上吧!”虽然现在听起来像个老掉牙的笑话,不过也是十分经典了。 BW对资本主义的嘲讽其实是通过两种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直接从社会主义根正苗红好青年Otto嘴里说出:“帝国主义傀儡”、“资产阶级寄生虫”、“苏联导弹:突突突——到达金星;美国火箭:扑哧扑哧——掉到迈阿密海岸”。不过,如果说这些十分biased的言论只会让人感到社会主义恶意的话,那么BW的另一种嘲讽方法就可信多了:让代表“资本主义”的角色自己表现出来他们的absurdity。 而资本主义角色也分两拨:美国人和西德人。男主角麦克纳马拉无疑是虚荣功利、花花肠子的美国老白男的代表,这一点在前面主角部分也已经说过。而西德人刚刚转入民主的资本主义,黑暗的战争历史还隔得不远,那些战争留下的陋习还没有摆脱干净——麦克纳马拉走过大办公室时全员都要直直站起来,就像给元首行礼;男主角的助理(貌似是?忘了名字)每跟他说两句话就要并脚跟弄出响声,像在跟元首汇报。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原来片名的one two three是一种下达命令的表达,而BW也终于借助理之口更加光明正大地嘲讽了西德人的“死性不改”——当男主角像元首般下达命令并说出这句十分有紧迫感的123时,助理喜笑颜开:“Just like the good old days!”连并脚跟的声音都更响了。把战争描述成“The good old days”这样几乎冒大不韪的话,也只有身为犹太人的怀尔德写出来才不会有人声讨了(和只有黑人能说the N word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个结尾实在不是很能接受:麦克纳马拉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钱,谁成想最后把Otto这个Communist bum送上了自己一直期待的高位,这种转变自然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毁灭性的。可是麦克纳马拉在短暂的不知所措之后似乎就找到了救星:一直被自己cheat on的妻子和被自己疏于照顾的孩子。于是他奔向妻子孩子,买几瓶可乐就赢回和和美美一家人,好像在说:“男人在外面玩久了总会回家的”……就麦克纳马拉前面闹出那么多事的尿性,大概也可以预测到他们回到Atlanta以后他会是怎样的故技重施。可惜了一开始看起来那么机灵的麦克纳马拉夫人,最后还是和金发无脑甘愿被当诱饵的秘书、漂亮可爱却傻透顶的Scarlett一样,成为被物化的女性点缀。Phew. But it's Hollywood in the 1960s,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em? 只是觉得即使从剧情完成度这个方面来说,强行合家欢的结尾还是仓促了点。 还有一个出戏的地方大概就是Otto先生的演技了……每一句台词都青筋暴起,鼻孔撑大,怒目圆睁,拳头紧握,每一个动作都中气十足,就像是电影里被套在他摩托车排气口上那个“Ruski go home”的气球——永远撑得像是下一秒就要爆炸的样子,但却自始至终保持了无比“平稳”的发挥。虽然我们大可以把他理解为给闹剧添火的丑角,要越夸张越好;又或者东德的狂热社会主义分子就是这么激进到可怕,但我的确是因为他而有了一点点不愉快的观影体验。 最后,电影的主题曲配乐改编自马刀舞曲(Sabre Dance),我记得看这个电影之前听这首曲子就觉得非常紧张,在影片一开头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好像一下子就了解了电影的基调:紧凑的闹剧。刚刚仔细查了查,马刀舞曲是前苏联作曲家恰恰图良在1939年创作的,描述的是库尔德族的出征,旨在表现本民族和本国人民的英勇剽悍(让我理解的话可能跟红色娘子军差不多)。这简直是全片最大的彩蛋(所以他们从东柏林回来的那场戏里,Otto在迷糊中唱着资本主义歌曲Itsy bitsy tennie wennie yellow polka-dot bikini,秘书却好像被苏联的马刀舞曲洗了脑,而他们最终一个给资产阶级岳父岳母陪笑,另一个跟着俄国胖子走了,这转变实在耐人寻味。)怀尔德连配乐都不忘讽刺,用两首曲子代表两个意识形态,又通过曲子暗示人物走向,实在是太妙啦。

 3 ) 好闹的片

看完了这片我觉得Billy Wilder运用了很多黑色片的手法,这片很像黑色片的前半部。投机取巧的手法,把种种的问题和矛盾,都暂时压下去,让人觉得表面上所有的问题都摆平了,但是实际上,这种建立在沙漠上的宫殿能支持多久,谁都不知道,比如 东德丈夫真的能瞒多久,俄国是不是会来抓俄国胖子,俄国胖子和小蜜能维持多久,还有宪兵队是否会再来找麻烦,不过这片唯一好的就是在崩盘前就结束。

当然也许观众不是太在意我上面说的问题,在于一是喜剧,不像黑色片那么压抑,二是在后半部里面节奏很快,经常是几个事件轮动,俄国胖子和小蜜,东德bf和老板女儿,老婆的醋意,老板要来,大采购,宪兵来查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来不及思考。


不过个人还是喜欢淡雅一点的《公寓》和《热情如火》。

最后还是感谢ICEbergLee 的字幕。

 4 ) 你还记得Ninotchka么

三个苏联经贸部专员,色咪咪又故作正经的来到资本主义国家代表面前。

这不就是异国鸳鸯的再现么。异国鸳鸯有3个编剧,但是现在看来,写政治讽刺的活儿大概是比利干的。

还有Otto在卡格尼办公室那段关于资本主义的演讲,与Garbo在异国鸳鸯里的表现何尝不是如出一辙?

比利善于写这样的line,比如这段:
苏联特派员:我们跟古巴签了协议,用雪茄换我们的导弹。
卡格尼:你们上当了,这古巴的雪茄是劣质品。
苏联特派员: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

比利是我心目中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没有之一。但是很难精确分析出他编剧的特点,他的十大准则,都是一些基本东西,优秀的编剧也能掌握个七八分。不过从比较玉女风流和异国鸳鸯,再回头看玉女风流里的台词,可以感觉到一些模糊的点,哪些是比利想出来的,哪些是IAL的。像夫人在机场拿起一只菊花伪装话筒,这个我觉得IAL的可能性大于比利,而夫人那句好吧我的元首,则更像是比利的。

比利讲笑话喜欢用铺梗,容易出现对比或者排比,卡格尼那句“do me a favor please, bury us, but do not marry us”,就像to be or not to be里面“我爱我的国家和我的拖鞋”,这大概是我琢磨的比利台词的一个特点。比利虽然30大几了才开始学英语,而且他的英语一直带有极为严重口音,其发音是全好莱坞最难懂的,但是他似乎非常善于掌握押韵,掌握语言里一些有趣的相似点,比如bury和marry,

还有类似的:

Mac夫人: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
s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
Mac夫人:they don't make mistakes?
scarlet:they don't vote

这两个they don't通过转折递进制造笑果,也是典型的比利笑点。

这个戏里还是能看到刘别谦的影子,基本上,比利的喜剧都有刘别谦的影子,film-noir的话则是斯特劳亨。这部戏里,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画销量上升的直线,这是默片遗风,比利没有拍过默片,但是他见过刘别谦怎么拍戏。比利虽然说学不到,但还是学到一些皮毛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返回头说比利的喜剧,比利的喜剧和刘别谦的喜剧最大不同在于什么?在于比利是有鲜明立场的,他不是一个允许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他是允许某些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基本上他对政治的态度是最明白的,关于柏林他就拍了几部戏,在控方证人里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女人。他是不原谅这段历史的,他直面其残酷,因为他从中感到了极大的痛,父亲和继父死在集中营。地理上讲,他又是一个波兰人,无法原谅苏联人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但是比利跟刘别谦学会了用笑来做武器,只是他的武器更锋利。

总有一些观点,对cynical这个词滥用,非要把刘别谦和比利归纳为犬儒。我们在使用犬儒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词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犬儒cynicism,来自希腊,有一个学派叫Cynics,这群人的哲学主张是live a life of virtu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所以拒绝所有conventional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利、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群人是道家,主张的东西跟庄子没啥区别。

过了两千年,这个犬儒的提法变质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解释,王尔德说它意味着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而乔治奥威尔认为犬儒是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是一种不可知论。但总体来说,犬儒的含义是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观的不信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玩世不恭,而不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看看刘别谦,刘别谦玩世不恭么?有一点,但那是Jewish legacy,而不是cynicism,刘别谦不是彻底的,他是有所坚持的,有所保留的,是有信仰的,而不是否定一切的,他是有道德劝化的,而不是破除所有的守则的。

比利,在cynical的程度上比刘别谦稍微强一些,其原因在于生活经历,他出身并不高贵,早年做过新闻记者,来美国的时候住在女厕所隔壁,他苦过,难过,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经历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经历过一文不名,他对社会的态度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对好莱坞的态度也不是乐在其中的。但是比利只能说是一个边缘的insider,而不是一个彻底的outsider,他还是这个系统里的,还是这个系统调教出来的,尽管他调皮,他嘲笑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就嘲笑,但是他也有所本,不是蔑视一切的,尽管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出发点,找到他坚持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我不认为有真正cynical的导演,如果有,早期的赫尔佐格可以算一个。本身来说,德国人是过于复杂的,辜鸿铭说他们深刻、广阔,但不单纯,而美国人则是广阔、单纯但不深刻,所以当不单纯的德国人来到不深刻的美国,就会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总体来说,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刘别谦和比利只是焦虑感程度不同罢了。

 5 ) 当爱情遇上阶级斗争

不要被香艳的译名所迷惑,其实,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背景,被放在了冷战时期的柏林。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一城两制,相安无事。当时,柏林墙尚未建立,东德人民和西德人民可通过勃兰登堡门互相拜访,一如街坊邻居间的串门子。 男主角麦克纳马拉,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很受领导赏识。 但,这位成功人士却遇到了职场生涯的最大危机:老板的千金斯嘉丽来了柏林,他受托成了她的监护人。 小姑娘只有十七岁,性格却极其奔放,已经订过四次婚;她的前任男友,是个篮球运动员,前前任男友,是个摇滚歌星;坐趟飞机,都能勾搭上几个机组成员。 父母被她搞的焦头烂额,只得安排她到欧洲散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烫手的山芋,落在了麦克纳马拉的手里,让他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地严防死守,唯恐出什么乱子,辜负了老板的信任。 没想到防不胜防,最终他还是被斯嘉丽摆了一道。她白天老老实实地扮淑女,晚上却跑出去私会情郎,等到麦克纳马拉发觉不对,她已经和一个东德的穷小子结婚了。

穷小子叫做奥托,是个长在红旗下的热血青年。在他的眼中,所有的资本家(包括他岳父在内)都是吸血鬼与寄生虫,是腐朽堕落生活结出的邪恶果实,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两种制度,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奥托出现后,影片就沿着政治讽刺喜剧的方向一路狂奔。 东德、西德、苏联、美国、资本家、傻白甜、中二病、特务和纳粹都成了导演的调侃对象,当然,更多的火力点还是落在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方阵营。 比如:“为什么我们不叛逃去西德?”“你疯了吗,我的家人都在莫斯科,我跑了她们会被排成一排处决掉,我的老婆,岳母,小舅子,小姨子……等等,我们走吧。” 再比如:“也许我们选错总统了。”“这在俄国就不会发生。”“他们就不会选错吗?”“他们根本不能选。” 具体到奥托身上,就是:“亲爱的,他们给我分配了一间很棒的公寓,我们可以在床上吃早餐。”“太棒了!”“还可以在床上吃中餐晚餐。”“为啥?”“他们没分配桌椅板凳。” “孩子半岁送到集体的幼儿园,隔周就可以探望一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游行的队伍中见到他。”“次数是不是少了点?”“不要紧,他们几乎天天都游行。” 这样的毛脚女婿显然不能让老板满意,麦克纳马拉被雷的外焦里嫩,只得想尽方法来棒打鸳鸯。

作为邪恶资本家的一员,他首先想到的是用钱来解决问题,结局可想而知,穷小子很有骨气地拒绝了他的提议。 于是,邪恶资本家又使出了第二招:栽赃陷害。在他的设计下,奥托被视作“美国间谍”,关进了东德的监狱。 大功告成之际,他却发现斯嘉丽怀孕了,眼见这没爹的孩子就要出世,两害相权取其轻,麦克纳马拉只得大费周折地把奥托又救了出来。 忙了半天又回到原点,而老板就要来了,危急关头,麦克纳马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包装上市,把愣头愣脑的傻小子改造成符合主流审美的高富帅。 奥托当然极不配合,但,“美国间谍”的身份让他没了后路,最终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扮演一个德国贵族。 从外套到内衣,从皮鞋到领带,从出身到工作,再从言谈举止到餐桌礼仪,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忙得团团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要将社会主义的好青年改造成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这一段拍的妙趣横生,欢闹异常。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连珠炮式嘲讽都信手拈来。金句层出不穷,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几乎不给观众喘息的时间,让人一路狂飙地从开头笑到了最后。

结局更是峰回路转出人意料,改造计划大获成功!太成功了以至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老板对奥托超级满意,麦克纳马拉念念不忘的那个职位,被老板给了自家的女婿。 最后,导演还留了一个伏笔:奥托不改无产阶级的本色,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属下罢工,来对抗邪恶贪婪的资本家,老丈人头疼的日子,估计还在后面。这种题材,若是能拍个续集,想必是极好的。

 6 ) 当可口可乐遇上马克思:一、二、三的碰撞

在冷战的紧张气氛和苏打汽水令人眩晕的旋涡中,比利·怀尔德的1961年喜剧《一二三》带我们穿越了可口可乐公司在西柏林的高管C.R. “Mac” MacNamara(詹姆斯·卡格尼饰)的一天生活。怀尔德以飞快的镜头穿梭在这座城市,展现了他职业生涯中标志性的幽默和尖锐的讽刺。凭借其快速的对话、荒诞的情节和对地缘政治边界的愉快颠覆,《一二三》是一部疯狂的闹剧,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也许,还有点头晕。

影片开场就给Mac安排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照顾他老板(霍华德·圣约翰饰)的女儿斯嘉丽·哈泽尔廷(帕梅拉·蒂芬饰),她是一个轻浮而叛逆的少女。但是,按照怀尔德的风格,这个任务很快就失控了,因为斯嘉丽爱上了奥托·皮夫尔(霍斯特·布赫霍尔茨饰),一个狂热的东德共产主义者。当Mac想方设法地解决这个混乱时,他发现自己处于一场疯狂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年轻爱情之间的激烈冲突中心。

《一二三》抨击了冷战的荒谬和柏林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分裂。这座城市作为这部电影的生动背景,是一首由分裂的忠诚和变化的联盟组成的混乱交响曲。怀尔德塑造了一个二元性的世界,可口可乐和共产主义并存,友敌之间难以分辨。

在这场狂欢中,卡格尼以惊人的热情扮演了Mac。他的表演是一场高难度的喜剧时机和纯粹个性力量的表现,证明了他持久的才华。卡格尼饰演的Mac既是他所处环境的产物,又是与之格格不入者,一个体现了美国梦同时又怀疑其诱惑力的奋斗者。

与卡格尼相对,帕梅拉·蒂芬饰演了斯嘉丽,一个令人愉悦的甜点,一个为百事可乐一代而生的粉红色玛丽莲·梦露。她既令人恼火又令人喜爱,是一个被宠坏的美国女孩,发现自己在国际阴谋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她与认真诚恳奥托之间的恋情既是对命运多舛恋人主题的模仿,也是对爱情如何轻易地跨越政治界限的提醒。

怀尔德的喜剧毫不掩饰地宽泛博杂,《一二三》也不例外。影片是一个不停歇地笑话、滑稽和文字游戏,导演标志性的机智尽显无遗。在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中,Mac和他笨拙团队试图把邋遢不堪奥托变成一个体面资本家,给他上了一堂关于美容、礼仪和交易艺术方面速成课程。这个片段是一个疯狂、皮格马利翁式闹剧,作为影片更大主题——转变和适应——微观写照。

当然,如果没有片刻的黑暗,就不会是怀尔德的电影,而《一二三》也在这方面有所表现。随着故事走向高潮,我们面对着柏林墙和冷战带来残酷现实。尽管影片幽默气氛从未停止过,但在笑声之下,有一种真正的不安感。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想起了怀尔德游刃有余地行走于的剃刀边缘,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微妙平衡定义他的作品。

《一二三》也有缺点,有些幽默已经过时了,并且影片偶尔会陷入夸张之中,削弱其讽刺手法细微之处。但考虑到影片众多成功之处这些失误可以原谅。从本质上说,《一二三》的核心是对爱和笑声的致敬,它可以克服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随着演职员表的滚动,我们屏住呼吸,留下了一种几乎没有其他电影可以比拟的兴奋感。在《一二三》中,怀尔德打造了一部既属于它的时代又超越时代的喜剧作品,证明了他的远见具有持久的力量。这部电影用麦克不朽的话提醒我们,“只要你有一辆快车和几个恰到好处的朋友,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怀尔德的世界里,谁还能要求更多?

 7 ) 真的是最好看的冷战政治喜剧了

Billy Wilder导演的片子种类非常丰富,大家熟知的《控方证人》可称为最经典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改编电影;还有《日落大道》,开创了好莱坞式自我批判的先河;《热情如火》中,不仅有玛丽莲梦露的史上最惹人喜爱的“无脑拜金女”,还有杰克莱蒙和托尼柯蒂斯的完全压过梦露的反串表演;其他如军队间谍片《倒扣的王牌》和生活讽刺片《桃色公寓》等都非常精彩,使得这部《玉女风流》成为Billy Wilder作品序列中较容易被忽视的电影。万能的豆瓣把这部片打了这么高分,才使得某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看完之后真有如饮美酒,快哉快哉的余香满口之感。这么好的作品迅速勾起了我的写作欲,真心希望能够将本片推荐给更多的中国观众,不能被这个very奇怪的中文片名给欺骗了。

本片是一部政治“轻”喜剧。 整个剧情较为简单,詹姆斯卡格尼饰演的万恶资本家麦克纳马拉(btw好感慨当年“年轻娇媚”反串女人的卡格尼竟沦落到了出演大腹便便的经理的地步)——可口可乐在西柏林的负责人,为了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总裁那里留一个好印象(想要升迁到可口可乐欧洲部总裁),接待了由帕梅拉蒂芬饰演的可口可乐总裁的女儿。这个无知无畏的富家女在欧洲旅行中已经惹出了无数的麻烦,这使得麦克纳马拉非常头疼。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两个月过去了,麦克纳马拉觉得这个富家女就是白天去去剧院图书馆,并没有给人惹出多大麻烦。正当离这个富家女回美国的日子不远的某天晚上,这个富家女彻夜未归。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总裁夫妇计划亲自来柏林接女儿回去,他们直接坐飞机,第二天就到,这可急坏了麦克纳马拉。他发动了所有人去寻找,谁知富家女自己出现了,还带了一个东柏林的年轻人(霍斯特布赫霍尔茨饰),并宣称已经和这位年轻人结婚而且要随他一起去莫斯科,富家女是回来取行李的。原来富家女每晚都悄悄溜到东柏林去,在东柏林见到了这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年轻人并与其约会。麦克纳马拉瞬间就崩溃了,因为富家女的老爹,也就是他的上司,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保守派,对共产主义那是非常的敌视,要是被他发现了那这个看护女儿不利的罪过可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了。好在麦克纳马拉够机智,他以送给东柏林年轻人结婚礼物为名送个了他一个被东柏林视为反动的美国产时钟,还给年轻人的摩托车后面绑了一个写有反动标语的气球。这个年轻人因此被抓而无法与富家女碰面。正当麦克纳马拉觉得这个麻烦终于过去时,富家女听闻年轻人被抓而晕倒了,麦克纳马拉请大夫来诊治时居然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富家女怀孕了。这下麦克纳马拉的计划要完全推倒重来了。接下来麦克纳马拉一边通过各种关系把已经打入大牢的东柏林年轻人救出来,一边想办法给这位年轻人重新包装一下。通过最初认识的几个苏联商贸官和自己的风流秘书,麦克纳马拉成功将年轻人从东柏林救出来;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这个东柏林的年轻人打造成了一个拥有贵族名号的可口可乐公司中层管理者。这一段简直就是开了2倍速的感觉,一片闹哄哄但都在麦克纳马拉的把控之中。到最后,这位已经被资本主义腐化的年轻人不仅迅速适应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还获得了未来岳父的赏识,顺带抢走了麦克纳马拉的可口可乐欧洲区负责人的职务。在这番忙碌中,麦克纳马拉妻子非常不满他天天投身工作而选择带着孩子们回美国。不过电影的结尾还是很温馨的,麦克纳马拉虽然没有获得欧洲区负责人的职务,但被调回美国,正好与赌气准备乘飞机回美国的妻儿相见,也是成就了这个美满的小家庭。

政治讽刺剧,通片免不了各种对冷战双方的各种揶揄,当然可能嘲弄社会主义阵营的地方更多些。很多评论盛赞这部教科书般的剧本。这部片子与Billy Wilder早期参与刘别谦的《尼诺契卡》相比,剧情更加流畅自然,各种段子抖得更加熟练。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苏联商贸委员会的人想到背叛国家的话,自己的家人就要被处决,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家人就是妻子丈母娘小姨子小舅子等等,就觉得叛变挺好的;还有麦克纳马拉的秘书其实是纳粹时期的党卫队成员,改不了应答时发出的立正声音;东柏林秘密警察在审讯年轻人时放的都是美国歌曲,这让年轻人受不了而屈服;无处不在的美国对于在导弹和卫星技术落后的自我嘲讽;还有为什么苏联不会选出一个像美国那样失败的总统,因为他们没有选举(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s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Mac:they don't make mistakes?;scarlet:they don't vote)。看到这些段落,都会让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会心一笑。关于剧本的研究,已经有好多论文在探讨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部Billy的杰作啦。

 短评

比利怀尔德的功力太强了,同时讽刺资本/共产两大政治体制,剧本太强劲了,一曲Sabre Dance爆发一切疯狂力量,荒诞到难以直视,机关枪般的语速和时不时出现的笑点使本片的节奏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完美到不给五星都不好意思!

4分钟前
  • TWY
  • 力荐

对白密集有如乱枪扫射,但居然枪枪命中目标。男主有如旋风般游走在东西柏林的各大势力之间,用阶级化的思维模式把两大阵营轮流pia到脸肿。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是太有才了,好几个地方笑成植物人~!!!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可能是比利·怀尔德最好的喜剧片,反正我认为该片比《热情如火》要出色。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却承载了如此之多的内涵,冷战、阶级、金权本色、资本主义、共产思维……经典桥段俯拾皆是,玉言金句遍及全片,绝对是讽刺、幽默喜剧的巅峰之作。

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看完好快乐呀噜

11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勿被垃圾港译名误导,此乃政治喜剧片的神作,观众如果没有对政治及1961年的历史背景有足够了解的话,是无法品味其中幽默元素的。编写剧本的作者必定是一位重视家庭价值、笃信上帝、坚信自由与正义、与邪恶拒绝妥协的福音派共和党人。

13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台词稠密,鱼贯而出,笑点俯拾皆是,近两个小时接连不断的揶揄轰炸,恐怕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也达不到这样的肺活量。只不过,电影的意识形态过于露骨,共产者难道都是人猿泰山?不过回归家庭的结尾还是让这场荒唐的闹剧,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暖。

16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像可口可乐汽水般咕噜咕噜往外冒泡的电影

1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节奏利朗快捷的一部喜剧电影,从开始就像是打开而止不住的机关枪一样,闪光而逗人的台词,接连而出的幽默,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让人跟着电影节奏开始嗨,当然还有美国和俄国在冷战时期的对立,也被狠狠恶搞了一次,这都是后话

2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笑惨了... BW拍的这些黑色真太牛逼了

2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一直认为,比利怀尔德的最高成就不是喜剧,而是黑片(双倍赔偿、日落大道、倒扣的王牌)和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剧(公寓春光、控方证人)。因为黑色性格与愤世嫉俗正好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剧情剧则能够充分施展其封闭叙事圣手的所有功力。但在纯喜剧范畴内:一、怀尔德的愤世嫉俗,在成为一种风格的同时,却破坏了构成幽默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唯一的):让观众觉得他们比剧中人更高明。愤世者常以居高临下或冷眼旁观的姿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他们往往过于冷漠而不够可爱。反观刘别谦电影中的角色,普遍具有一种自嘲特质。即使剧情要求非抖机灵不可,也必须要放低身段才行。所以莫里斯·谢瓦利艾才以……https://www.douban.com/note/101134830/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社会主义好青年被活生生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富二代。。。这么个讽刺法也是没人能超过比利怀尔德的了…讽刺了这么多最后还黑了百事。。。一定是可口可乐赞助拍的【雾

30分钟前
  • 水英俊
  • 推荐

只能说,巅峰期比利的台词和剧作水准强大到可怕。神啊,再赐给人间一个比利怀尔德吧,这个到处是笑不出来喜剧的世界需要他。

31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那叫一个酣畅!向比利致敬,顺便还有刘别谦

35分钟前
  • 上林苑
  • 力荐

看上一百遍都不厌倦!剧本安排得巧妙到极点,善用“时间”这一元素制造张力,简直是超教科书的级别(比《生死时速》巧妙得多了,因为代表时间的钟,也是重要的道具)。几无闲笔,比利·怀尔德的功力真是已入化境!可惜拿开苏维埃和东西德玩笑开得太过火,国内估计应该是不会放的。

40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勉强四分。怀尔德是黄金时代的尊严,剧本啊导演掌控啊各环节的细节配合啊好的让人害怕。你看他什么都讽刺但最后还是落在解甲归田的人性温存上,这就是美国行业上的王道。以可口可乐在东西柏林分治前期的拓展为背景,塞进了商场悍将、苏俄莽官、东德愤青、西德纳粹、无脑千金等各路角色的政治癫笑话集合

4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前有怀德,后有谁敢说自己会写剧本!!!

4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9/10。老经理费九牛二虎之力,摩托排气管背后“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把一个二逼热血青年变成间谍,东德警察审讯用发条橙式音乐折磨,又施美人计换回青年,苏联代表精虫上脑学赫鲁晓夫脱鞋拍桌,洗脑、打点门面、领结婚证和抵消绯闻忙里忙外,提拔回乡之际买可乐滚出百事。脑洞极大,吐槽火力甚猛。

49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叽叽喳喳闹得不行,看你们吹这片吹得挺过的,我就不多说了。

53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资本主义就是月光下的死鲱鱼”;小蜜热舞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斯大林画像出现,开俄国改装车最后车毁人伤;还有对纳粹、冷战的吐槽;近乎完美的台词功底,给人一镜到底的畅快感,感觉机关枪朝自己开了100多分钟;主角们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周旋掩盖,讽刺意味极高;最后一幕,竟有一丝丝小伤感。

57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剧本确实神,就是闹,不是我的菜。两方阵营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情境。卡格尼周旋在不同意识形态间,对白又多又快,密不透风。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