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亚之夜

剧情片其它1957

主演:朱丽叶塔·马西纳,弗朗索瓦·佩里埃,弗兰卡·马尔齐,多里安·格雷,阿尔多·西尔瓦尼,恩尼奥·吉罗拉米,Mario Passante,Christian Tassou,阿梅德奥·纳扎里,詹尼·巴吉诺,佛朗哥·巴尔杜奇,Ciccio Barbi,Jusy Boncinelli,Loretta Capitoli,Leo Catozzo,多米尼克·德卢什,佛朗哥·法布里齐,里卡尔多·费里尼,埃利奥·毛罗,尼诺·米拉诺,米莫·波利,波利多尔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2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3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4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5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6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3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4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5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6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7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8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19卡比利亚之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9

详细剧情

  妓女卡比利亚(茱莉艾塔·玛西娜 Giulietta Masina 饰)一直梦想和自己的爱人过上甜蜜安稳的日子。然而,单纯善良的她在一开始就被男友骗光了钱,并被推入河中,差点丧命。即使遭遇如此羞辱,她还是对爱情充满希望。一次,她在街上偶遇一个刚和女友吵架的男演员,被他邀请 回家过夜。正当她受宠若惊、满心欢喜之际,男演员的女友上门求和,这让卡比利亚再次伤心欲绝。不久,她又在剧场遭遇到一位英俊男子的疯狂追求,起初她有点不自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位男子的求婚,并变卖所有家产,准备与未婚夫共赴美好新生活。然而,在途中她的未婚夫居然也露出骗子的本性,抢走了她的钱,并差点害死她。一无所有的卡比利亚疯狂痛哭,悲伤欲绝。她独自晃悠在路上,一群活泼的男女从身边经过,他们快乐地边走边唱,欢乐氛围让灰心的卡比利亚受到感染,她的脸上又露出了招牌式的笑容。  本片获得第3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1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永不停息的逐爱的灵魂

费里尼是坏人。作为情节剧和苦情戏,此片已是登峰造极之作。费里尼相信上帝么?他无数次质疑过,但是他影片中永远有那么一些神启的时刻,人性的光芒忽然散发出来。费老师是相信人类的。这部影片总把人导向谈论一些崇高的东西。朱丽埃塔一直小丑扮相,最后的笑容那么美。电影明星和催眠术两场是华彩段落。 “永不停息的逐爱的灵魂”。爱情的诡计,生活的受骗者。人人都不过是在渴望过上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却总是事不如意,生活有太多的陷阱。卡比利亚,一个太善良、太单纯、太直爽的女子,注定她是生活的受害者,当再一次受骗,我以为她再也无法承受美好生活的幻想,可是最后她走出了树林,面对着奏乐者,她又笑了,我深深被感动了。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当每个事件快速过去后,在每个段落的最后时刻,闹剧都转变成了悲剧。”又有谁会知道生活把她逼成一个聒噪、粗鲁、淡漠的男人婆,凄风苦雨夜夜站街,男人们让她一次次麻木,可她心底深处出住着一个纯真、可爱、善意,爱做梦的18岁小女孩,金子般的笑容偶尔绽放,才会暴露她的一切。

 2 ) FIFF14丨DAY9《卡比利亚之夜》:即使被生活的巨浪完全覆灭,我依然选择相信并热爱它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卡比利亚之夜》,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碰壁美人们乐观过头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被嫌弃的卡比利亚的一生。

Prometheus:

太悲伤的结局&惊喜的波斯猫bgm。

coco:

教堂祈愿、剧场催眠、曙光重临几幕简直激动人心,Cabiria于剧场的自白好像梦境的喃语,是无法被摧毁的置于性格里的对爱情的向往,太有魅力了。

zzy花岗岩:

卡比利亚啊,愿你过上开心快乐的生活!影片以情动人,丝毫没有刻意炫耀夸大的成分,单纯直爽的卡比利亚打动着我们,也叩问着社会的某些侧面。影片在圣女祠的那一段戏是我最喜欢的,Giulietta Masina的表演太赞了!

给艾德林的诗:

卡比利亚的遭遇,很明显是描述人物剧作的微观动作,非情节剧或者更形式主义的调度也不会离新现实主义更远,消解社会情节标志着更加关注个体心理,像结尾那个也许是重新面对生活的乐观微笑,才是能让观众产生深刻情感体验的戏剧性。

Her Majesty:

依然是费里尼的碎玻璃片结构,费里尼的脑回路和正常人绝对不一样。音乐越欢乐,气氛越悲悯。陪名演员吃喝、魔术师催眠以及最后的经典一幕都值得好好哭。结尾打碎了第四面墙,向观众点头致意:“谢谢你们为我流的眼泪,你们这些惨逼也要像我一样笑一笑。”

盆满钵满赵+:

全篇轻快浪漫的小调却描述了这样一个可怜的卡比利亚。 每一次恋爱,不管长短都飞蛾扑火,疯疯癫癫大大咧咧却比谁都渴望被爱,如有下次也依然会内心炙热选择相信吧。 “如果我是18岁的时候遇到你就好了,那时我留着长的黑发。”这太纯真且惹人怜爱了。 (默默听到了波斯猫。)

欧.尹:

影片描写的既是纯洁平凡的卡比利亚,也是战后残破萧条的意大利——我们看到了洞穴居住的贫民、声嘶力竭祈求降福的信徒,还有人们无处不在的怀疑与彷徨。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无疑卡比利亚是夜晚的精灵,永远真挚,永远充满期待,当然现实仍是那位骗子先生,现实不会降福于我们,唯有哭尽悲伤、自然微笑,为自己降福。

Pincent:

阶级内部的不公正与改变无望,也是意大利战后废墟的反映,并不一定是典型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样子。生活在这种无望的地下世界,也是一种日常等待神迹、寻求希望的状态,误入明星家宅和被催眠两场戏,就像是神迹短暂降临的梦,但世界当时的状态依然会将个体吞噬,命运陷入循环。这部代表作紧紧握住它的王牌:卡比利亚的角色塑造和精彩的表演。

子夜无人:

对于影片本身相当无感,但女主角身上奇异非凡的魔力升华了我全部的感受。不想把它放在用技术维度去评判的表演项里,更多是她的个人特质得到天作之合的释放。完全无法想象世界上可以有人是这样,时时刻刻散发着一种不容于世的天真、又让你觉得如此真实可信,而且那种纯真完全不是扎着麻花辫穿一身白衣胜雪的圣女模样,她充斥着所有最世俗醪糟的毛病和缺陷,但就是永远赤诚、热情、狂烈地迎接着生命里所有的撞击。这是我看过最棒的电影选角。

SONGMJ23:

所谓“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并非指费里尼已不再是新现实主义。如果说原先的新现实主义完成的是从传统戏剧中提取出表象现实,那么费里尼自本片开始,便试图在此基础上将一系列由表象现实组成的片段构建成某种“超自然”体系。在像三年后《甜蜜的生活》那样凭借隐晦的象征将这个体系催熟之前,我们在这部《卡比利亚之夜》中已经可以察觉到费里尼精心的段落布局和严谨的结构编排。尽管鉴于新现实主义对传统戏剧因果关系的摒弃,我们很难即时预料情节走势,因此也难以察觉费里尼布局之良苦,但这种含糊的特质,尤其是卡比利亚对妓女身份和纯真情感与信仰的双重拥抱(至少不是排斥),恰恰是费里尼带领我们迈向“超自然”语境的阶梯。费里尼作品里的孤独,或许可以在事后找到一个解释机制,但在观看时它就是一种更接近意识的存在。

#FIFF14#DAY9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卡比利亚是谁

费里尼的老婆茱莉叶·玛西娜实在不够漂亮,矮小,大头,饼脸,塌鼻,阔嘴,姿态举止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优雅。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银幕上却奇迹般放出光来,那一双饱含泪水的圆眼睛,能让观众的心为她激荡,为她破碎,为她死心塌地。

在电影《卡比利亚之夜》中,茱莉叶·玛西娜饰演妓女卡比利亚。这个天真愚蠢的家伙不知道天高地厚,常常夸夸其谈;而因为不谙事故,每每对爱情激情投入,可又常常受骗。不过卡比利亚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她身上仿佛有一股子永不知疲倦的活力,大事小情大亏小亏过去了,便全不在话下。她那“明天会更好”的劲头,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还要单纯强烈。卡比利亚是一株真正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家伙一出场,就被小白脸的骗子男友推下河谋财,差点淹死。但这点儿小挫折对草根的卡比利亚来说不算什么,很快,她就又兴致高昂的每晚出门拉客了。她不如别人美艳,被嘲笑的时候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自己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积攒下的房子,虽然简陋,但这就是她独立的全部,甚至在与偶像大明星邂逅,被带回豪宅,也不带半点卑微的夸耀着自己仅有的财产。这个把所有心情都写在脸上的家伙在上了名车之后那份洋洋得意小人得志的劲儿,让人看了真忍不住笑——这就是卡比利亚:卑微、市井、聒噪、快乐。

但哪怕再没心机,卡比利亚也有细腻柔情易伤的一面。她打扮得花枝乱颤招摇过市,迎面两位修长优雅明艳的高级妓女鄙夷的斜眼瞟她,继而昂头而去。卡比利亚拼命的挺胸抬头,回头瞅美女的背影,满脸关不住的沮丧。被情人欺骗,镜前对着离人的照片,长吁短叹暗自神伤,转而愤懑,甚至暴怒。卖了房子后在旧屋徘徊,眼前的陋室草台激起无限回忆,哀伤与憧憬百感交集,终于噙着眼泪,奔赴未知的生活——这个常常撅着嘴,满脸委屈,眼神中偶尔闪现一抹迷茫的小女孩,就是卡比利亚。

但卡比利亚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一个叫作玛丽亚的姑娘。玛丽亚长发垂肩,随母亲去教堂做礼拜;遇见了心仪的好男人,她腼腆,纯洁,端庄,蹲下去采花献给心上人。玛丽亚遇到了救助穷苦人的教士,无以为报,郑重的告诉他自己的真名。玛丽亚与恋人约会,小心翼翼不露出半点儿卡比利亚的影子,为了爱情,甘愿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去追逐爱人。她在夕阳下的树林中欢喜的摘花插在皮包上,她在拥挤的教堂里面对圣母玛利亚流下最为虔诚的泪水,她纯真的像个孩子,她是卡比利亚的心。

这样子的卡比利亚,让人怜悯,同情,可她那些坏毛病臭德性和大嚷大叫的彪悍模样儿却怎么也难说可爱,更何谈认同。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一次一次为了那么一丁点儿的爱与尊重奋不顾身的跳进去,跳进去,那个矮小平庸的身影,逆着风,迎着雨,在千万的人潮中,在电闪雷鸣中,头破血流也还要去爱,去追,毫无保留,绝不退缩。卡比利亚的执着让人想起《千年女优》中的千代子,但她的赌注大得多,而现实也比舞台上一次次的梦境残酷得多。她没有奇迹在前方等待,她面对着一次次的践踏与嘲讽只有自己能够依靠,她碾不死,压不碎,她就是卡比利亚。

然后,在夜幕降临的分界点,在帷幕降落的瞬间,最后的狂欢终于上演,我已经分不清那个望着镜头泪光闪烁的人是卡比利亚,是玛利亚,还是玛西娜自己。她的眼线被泪水糊得晕开,那一滴缓缓流下的东西在她脸上划出一道黑线,暮色中微光如萤如豆,又似彗星掠过天宇。银幕上她转过头微微的笑了,而黑暗中我在哭泣。

我这才发现,原来卡比利亚就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永不停息的逐爱的灵魂。

 4 ) 你笑话过我的纯真

      还好是电影里的卡比利亚,现实中若有此人,必让我极为生厌。
   卡比利亚的傻劲登峰造极了。没见过谁有如此笨拙的步伐,惊叹号的眉毛,粗鄙的表情,对救她性命的农民破口大骂,不分好歹。我也曾想给她一点点的好感,努力让自己喜欢上女主角。毕竟被爱人抛弃兼谋杀还是人生一大悲剧。可是卡比利亚悲愤过后立马转回常态,照旧回到街上拉客跳舞,却又让我无言以对。路遇大帅哥,轻易就尾随回家,而且还是在目睹对方和女友吵架之后,明知对方是情场失意寻找慰藉的情况下。对于卡比利亚的智商,大概不能用正常来形容。
   又蠢又丑又粗鄙的女人,谁会喜欢。
   后来的我喜欢了。很喜欢很喜欢。
   因为旧女友归来,卡比利亚被明星大帅哥藏在洗手间整夜,出门后,回望旧女友,旧女友躺在床上安详而幸福的表情与卡比利亚掩饰不住的羡慕和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的平静却成为另一个人的幸福落差。对于卡比利亚,我突生怜悯,就快要忘记她先前的粗俗。在我内心深处,不管行为多出格,如果起因是追寻幸福,我好像都可以原谅,至少减轻责备。
   在后来,喜欢上玛利亚前后居然用不到一分钟。这时候,我要叫卡比利亚为玛利亚。玛利亚被催眠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玛利亚摘下的面具,会采摘鲜花,会挽着恋人的手。真实的玛利亚还会在圣母前虔诚地许愿流泪。
   只有如此,只有面对神,面对一个被催眠的世界,才能展示出纯真的自我,这样的纯真却凸显了现实的残酷,生活的真实成为真实的刽子手。
   我知道,我曾笑话过的,只不过是玛利亚的纯真。
   因为有了一个热情真诚的追求者,玛利亚在街边拉客时脸上洋溢着不输前女友的笑容。可是玛利亚虽然走出了魔术师的催眠,却掉进了更为残酷的关于爱情给予的催眠。这位追求者要带玛利亚去的地方,不是幸福的天堂,而是幸福的深渊。他居然也只想着玛利亚的钱财。
   原来天上的滂沱大雨,掩不住最幸福的笑容;原来风景如画的竹林,也掩不住最悲怆的心情。风景和生活有着自己的步伐,却永远不懂那些喜怒哀乐。
   后来的那只林中乐队,奏出优美的和弦,洋溢着那些不知忧伤的美丽。
   玛利亚笑了,她的惊叹号般的双眉也趴了下来,成为了两道真正美丽的柳叶弯眉。
   生活也笑话过她的纯真,所以想要她懂得,生活是现实而残酷的。
可是玛利亚的笑容却回复了生活,虽然你曾笑话过我的纯真,但我依旧不想放弃。
  于是我爱她爱到无法言语……

 5 ) 《卡比利亚之夜》:费里尼的爱和希望之歌

1957年,费德里科.费里尼的作品《卡比利亚之夜》问世,并获得了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美誉。这部电影代表是费里尼早期的巅峰之作,也是文学、美学以及音乐的集大成之作。

《卡比利亚之夜》采用短篇小说式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花街女郎卡比利亚的三段感情,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底层女性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卡比利亚和男友乔治在河边漫步,突然,乔治将卡比利亚推入河中,抢走了她的钱包,跌入水中的卡比利亚差点因此丧命。一次偶然,她在街上遇见了一位和女友吵架的男明星,并被邀请去家中过夜。正当她满心欢喜时,男明星的女友回来了,卡比利亚在衣柜中躲藏了一夜。

不久,她在剧场遇见了一位疯狂追求她的英俊男子,尽管她有些不自信,依然接受了这名男子的求婚。为了和未婚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卡比利亚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未婚夫却骗走了她的钱,差点害死她。

一无所有的卡比利亚疯狂痛哭,她近乎绝望地在路上晃悠,一群活泼的男女从她身边经过,快乐的唱着歌谣。这种欢乐似乎感染了卡比利亚,她的脸上又露出了招牌式的笑容。

关于费里尼的电影风格,他自己曾有过精准的概括:“必须把电影拍得像毕加索的雕塑一样,把故事拆成小块,然后根据我们的突发奇想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事实也的确如此,费里尼的作用中总是出现很多元素,怪诞无解的梦、绚丽的色彩、超现实主义、小丑、马戏团、流浪者......每个元素单拿出来都足以让人反复咀嚼,然而在费里尼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元素不断出现,构成一个只属于费里尼和他的信徒的艺术国度。

费里尼曾经给他的朋友传记作家夏洛特.钱德勒说,“我的一切都在电影里了,去谈它就没那么好玩了。”费里尼将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电影,包括他童年的快乐和不快乐。

想了解费里尼,我们就必须走进富国戏院,富国戏院对费里尼而言,是他童年的家,在费里尼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屹立意大利米尼小镇上了。

费里尼两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戏院看戏,虽然看不懂,却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小时候的费里尼瘦小寡言,故而特别喜欢马戏团的演员,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我们总能看见小丑和马戏团,这是他童年时的快乐。

现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父母没有足够的钱让费里尼看戏,而寡言的费里尼又没有朋友,于是他学会了观察,观察不同的人,然后依靠绘画和制作人偶来释放自己的想象。

童年的记忆奠定了费里尼的创作基础,造就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偏执的将费里尼的电影生涯分为早中期三个阶段,五十年代,是早期。《卡比利亚之夜》可以说是费里尼早期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囊括了他过往电影的所有主题和美学特色。

比如,在《卡比利亚之夜》中,我们可以看见不同的叙事角色之间的纠缠,日常梦境的拼贴和对现实的映照,还有费里尼式的悲剧思考是什么造就了幸福和不幸。

叙事角色:真实的和想象的。

费里尼曾经对《卡比利亚之夜》中的角色进行了说明,卡比利亚的原型是居住在罗马运水道遗址附近小屋里的风尘女子和一篇新闻报道中被推下水淹死的风尘女子。虽然她们都是风尘女子,但她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就像电影中的卡比利亚。

卡比利亚作为电影中主要的叙事角色,她身上承载了两重属性,既有真实成分,也有想象的成分。卡比利亚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际的遭遇和行动来推动电影故事的发展,同时,她也需要通过想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从现实悲剧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段爱情中 ,卡比利亚被乔治推下水,当卡比利亚被救起来之后,她并不相信是乔治所为,这里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想象的成分。真实的是发生过的落水事件,想象则是她并不相信这是乔治的作为,

在第二段邂逅中,卡比利亚被男明星邀请回家,本想共度春宵,结果男明星的女友回来了,卡比利亚只能躲在衣柜里想象属于她自己的爱情。这同样也是真实和想象的交织。

第三段爱情,卡比利亚卖掉房子的准备和未婚夫结婚,结果被未婚夫骗光了钱财。漫无目的的晃悠在路上,遇见了一群欢乐的男女,忧伤旋即被吹散了。真实的欺骗,想象的救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卡比利亚悲剧性的前半生。

日常梦境:完整的和破碎的。

费里尼的电影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一些微妙的感受和细节。这种特点在《八部半》中达到了巅峰。在《卡比利亚之夜》中,这样的感觉虽并不完整,但也可以窥探到的完整的梦境和破碎的梦境的交织。

《卡比利亚之夜》是按照时间以及卡比利亚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来发展的,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的梦境。“卡比利亚之夜”,夜本身就是梦的另一种说辞。而在电影内部,卡比利亚的感情、生活、经历以及选择都是破碎的梦境,而这些破碎的梦境让电影更加完备,并填充了费里尼精心搭建的叙事框架。

电影的整体节奏是随着卡比利亚的感情生活来变化的,我们可以将这种感情生活概括为“真实的——想象的——真实的”这样的框架。真实的是卡比利亚的经历,想象的是卡比利亚对幸福的期待,最终回归到真实的是卡比利亚对自己的救赎。

《卡比利亚之夜》在我眼中是一部特别残忍的电影,这种残忍在于费里尼每次都在梦境氛围达到巅峰的时候,用现实的蛛丝马迹将卡比利亚从幸福的漩涡中拉出来,每一次都让卡比利亚和死神毗邻。

卡比利亚的每一次爱情都试图将电影拉向庸俗化,费里尼又怎会允许卡比利亚放任,于是,每一次都将她拽回现实,告诉她,现实就是这样,不要再做梦了。可卡比利亚又怎会甘心被现实的凄苦吞噬,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做梦,直至遇见那支欢乐的队伍。

悲剧思考:幸福的和不幸的。

在《卡比利亚之夜》中,我们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或者说从来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就是幸福和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在这部电影中,这个问题更显得尖锐。

我们在费里尼的镜头下看见了卡比利亚的不幸,这种不幸似乎并不完全是因为现实如此。而是卡比利亚自己的选择,比如,她可以选择离开乔治,可以选择不答应和男明星赴约,不卖掉自己的房子。

然而,从古至今的作品中,关于女性命运的,总是悲剧占了上风。比如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马尔克斯笔下的艾伦蒂拉,她们的结局总是让人觉得无奈。隐隐的还有一些可恨。

表面上,卡比利亚的悲剧性是由自己造成的,但追根究底,深层的社会原因依然是男权社会的结构导致的。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女性很自然的成为弱势、附庸。面对生存,她们需要承受比男性更多的束缚,因此,她们的追寻和得到往往就显得格外不容易。

从卡比利亚的身份上来看,她是风尘女子,这种设定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公,这种不公也是卡比利亚不幸的根源。所以,乔治瞧不起她,将她推入河中,男明星瞧不起她,让她躲在衣柜里,未婚夫瞧不起她,骗光她的财产。

而卡比利亚又是一个对幸福充满向往的人,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卡比利亚这个角色更深入人心。当卡比利亚失去一切之后,她好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在圣母显灵的日子里,她虔诚祈祷。

费里尼给卡比利亚的最后一个身份是一个卡比利亚的女人,她走在人群中,露出孩子一般的笑容。最终,她遇见了堪称奇迹的时刻,在她的世界里,似乎神已经降临了,带着她走向了觉醒之路。

对于幸福的渴望和不幸的接连降临是所有悲剧的来源,在卡比利亚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幸福和不幸的具体形态。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卡比利亚这里获得救赎,因为人生实苦,不如笑脸相待。

《卡比利亚之夜》是一部十足的悲剧,然而在这种个人悲剧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社会性框架。费里尼似乎并没有对这种不公进行批判,反而给出一个带有宗教意味的答案——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周遭的一切,那就试着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城堡。

纵观全片,《卡比利亚之夜》最让人动容就是朱丽叶塔.马西纳的表演,她就像一个穿梭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精灵,她游荡在人间,见证着人间的苦难.同时,她又是一个绝对的乐观主义者,追寻希望和爱,即便一无所有。

费里尼大概是想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如何艰辛,爱和希望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6 ) Le notti di Cabiria

关于电影:
《卡比利亚之夜》是费里尼现实主义阶段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他早期电影的最高成就。本片与54年的《大路》、55年的《骗子》合称为“孤寂三部曲”。主演茱莉叶·玛西娜是费里尼相伴一生的妻子,她出演了多部费里尼的影片,塑造出很多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费里尼的妻子玛西娜饰演了女主角,玛西娜有着一张神奇的富有表现力的脸与喜剧表演天才。费里尼写道,她有“十分自然地唤起人们白日梦的天赋,仿佛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带着她那小丑般的模仿天赋,她在我俩的关系中表达了我对天真无邪的怀念。”影片结构随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编织而成,但每一段都让人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如一个住豪宅的大明星、一个给她催眠的魔术师、一个追求她的年轻人等等。女主角的单纯、善良和直爽颇有几分梅艳芳的神情,她这种个性让她吃了很多亏,但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感动指数。跟该主角相似的是,影片并没有太多玩技巧的地方,而是以情动人。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甜蜜的仁慈》(Sweet Charity)。
剧情简介:
这是费里尼最感人的作品,描写一名罗马妓女卡比里亚虽然不是妙龄女郎,但纯真未泯,心直口快,轻信他人,常常遭人占便宜。影片开始就是卡比里亚被她所爱的人抢走了钱,并被推入河里差点淹死。此后她认识了一个男演员,与他有着短暂的美好的一夜。可是,这位男演员的前女友回来了。他们俩很快和好如初,伤心至极的卡比里亚只能一个人躲在浴室里苦咽泪水。不久之后,她又和一个名叫铎菲利奥的男人在一起。善良的她觉得这个人诚实可靠,打算和他结婚,谁知道当她把自己所有的财产拿出来的时候,铎菲利奥露出了邪恶的真实面目,抢走了她的全部积蓄。可怜的卡比里亚不但险些掉下悬崖,而且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这时,一群青年男女从大路上走来,他们边走、边唱、边跳。仿佛受了他们的感染,卡比里亚渐渐恢复了生气,她的脸上又绽出微笑。
电影评论:
卡比利亚梦想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注定要破灭。影片开始时,她受到她“男友”的羞辱。他抢她的钱包,并把她推进了河里。这本来没有什么好笑的,但是卡比利亚的纯真与幻想的天性,加以她被人愚弄时那种矮脚鸡般的愤怒表情,使得它成为一个极好的喜剧场面。在影片中,卡比利亚的冒险经历,大多数是与她的男人在一道的苦难经历,被当作一幕幕游荡的画面插曲般地加以组织。影片几乎让人觉得是未加计划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方向感,但是突然,一切都走到了一起。这个结局让美国大作家亨利·米勒大为感动。他写信给费里尼说,三天之内他看了两遍《卡比利亚之夜》,影片结束后10多分钟,他还在当着朋友们的面揩拭自己的眼泪。
费里尼执导本片时年仅36岁,它使他捧回了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玛西娜也凭此片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费里尼曾说,回顾他创造的所有角色,卡比利亚是唯一让他感到忧心匆匆的。1992年,当费里尼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从领奖台上俯视坐在第一排上的玛西娜,告诉她别哭。镜头切换成她的面孔,她饱噙眼泪,勇敢地微笑着。那就是卡比利亚。

 7 ) 巴赞:《卡比利亚之夜》——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

 非原创声明:
该文由法国影评人巴赞发表于《电影手册》76期,1957年11月,可以作为理解本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个参考。
中文版收录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译者为崔君衍,1987年版P155-P165,以供查阅,本文电子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据称《卡比利亚之夜》曾在我国放映,片名为《她在黑暗中》。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知道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最近这部影片将会受到怎样的欢迎。我由衷地预祝他成功。但是,我并不讳言,会有两类观众对影片有所保留。首先是一部分普通的观众,影片的怪诞风格和通俗剧一般的幼稚内容混在一起,仅此一点就会使这些观众感到茫然莫解,对他们来说,心地坦荡的妓女似乎只有配上黑色系列片的内容才值得一看。另一类人属於勉强支持费里尼的一些「精英观众」。这些人不得不对《大路》(La Strada)和《骗子》(Il Bidone)表示赞赏,就因为它们格调冷峻受到大众的冷落,可以预料,这些精英观众会指责《卡比莉亚之夜》(Nuits de Cabiria)拍得过於精细,几乎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一部狡黠和巧饰的影片。前一种反对态度可以暂且不论,它只会影响票房收入。後一种反对意见需要认真加以批驳。
  费里尼编排出如此精巧的故事这还是第一次,情节丝丝入扣无懈可击,但在观看《卡比莉亚之夜》时,确实并不感到意外。恐怕他在剪接时不会再像对《大路》和《骗子》那样进行可悲的删减和改动了。当然,《白色酋长》(Le Sheik blanc),甚至《流浪汉》(Les Vitelloni)的结构都不粗拙,但是,它们主要还是经由比较传统的剧作结构来表现费里尼式的独特主题。费里尼在《大路》中甩掉了最後这双拐棍,影片故事仅仅服从主题和人物,这类故事与通常所说的情节全然无关,我甚至怀疑是否还算得上「动作」!《骗子》亦如是。

  费里尼并没有打算重新采用他最初几部影片中的那种戏剧性做依托。完全相反,《卡比莉亚之夜》甚至比《骗子》走得更远,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称之为作者的「垂直性」主题与「水平性」叙事要求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是在费里尼的体系内,也仅仅是在这个体系内找到的解决方法。但是,仍会有人产生误解,把这一惊人的完美视为取巧,甚至会视为背叛。我也认为,费里尼至少在一点上有些悖离自己的风格:他不是特意利用佛杭索瓦.贝利埃(Fran ois Pe rier)扮演的人物制造出人意外的效果吗(况且,我认为,由他扮演这个角色并不合适)?显然,一切「悬念」效果,甚至仅仅是「戏剧性」效果,本质上都是与费里尼的风格体系格格不入的。因为在他的体系中,不可能把时间顺序做为抽象的动力支承,当做叙事结构的先验的框架。在《大路》和《骗子》中,时间只是做为偶然事件的非定很遗憾,事实与我的估计相反:在巴黎放映的原版影片比在坎城放映时至少删去了一大段,这就是我在下文提到的「圣文生.德.保罗的探访者」(visiteur de Saint Vincent de Paul),「圣文生.德.保罗的探访者」原指1833年创办於法国的「圣文,生.德.保罗会」的成员。他们的宗旨是关心病残、老弱、穷人和所谓的「沦入风尘的女人」。这里指影片中原有描写贫民区的一场戏译注)。不过,我们看到,如果由费里尼负责删剪,他也会心甘情愿地认为那些往往很出色的段落确实「无用」。

  这些偶然事件不断改变着主角的命运,表面上没有什麽必然性。事件不是「发生」在费里尼的世界中,而是「突降」在他的世界中,或者说是遽然出现的。至於片中人物,他们仅仅随纯粹的内心时间过程而存在,而变化。我并不认为这种内心时间过程符合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概念,因为柏格森的《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Donne es imme diates de la conscience)中的内在时间过程理论毕竟浸透着心理主义(psychologism)。让我们避开精神至上论者的词汇中那些含义模糊的术语吧。我们不认为主角的变化是在灵魂层次上实现的,不过,它至少应该发生在意识很少触及到的内心深处,这决不意味人物的变化产生於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深处,而是说这种变化发生在沙特称之为「基本筹划」(projet fondamental)起作用的地方,即本体论的层次上。所以说,费里尼影片中的人物不是在逐渐演变:他是成熟起来的,或者极而言之,他是不断变形的(因此而有天使双翼的隐喻,我下面还要谈到这个问题)。

  貌似通俗剧

  我们暂时仅仅论及剧作结构。因此,我在这里避而不谈《卡比莉亚之夜》中经由最後揭穿骗子奥斯卡(Oscar)真面目的做法造成的戏剧性效果。况且,费里尼也一定意识到了这点,因为他准备让奥斯卡成为「坏蛋」时,索性让演员佛杭索瓦.贝利埃戴上了墨镜,尽管这麽做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不过,这算什麽!这只是一种小小的妥协,存在主义认为,由於人有无数细微的意识和动作,人就成了一个「每时在筹划、每时又在抹掉的存在计划」。这种以变动不居的可能性为依据的个人的「存在计划」使人生充满了偶然性。并且,我是完全谅解导演的,因为他关心的是这次千万要避免《骗子》所采用的那种复杂和过於散漫的分镜方式造成的极端弊害。

  况且,影片中也只有这一处妥协,除了这一处之外,费里尼成功地赋予影片以悲剧的张力与严谨,摒弃了与他的世界不相容的手法。卡比莉亚是个心地单纯、充满憧憬的年轻妓女,她不是通俗剧中的那种人物,因为她希望「摆脱现况」的动机与布尔乔亚的道德或社会学理想无关,至少与流行的一套理想无关。她一点也不蔑视自己的职业。假设真有一些靠妓女为生、却心地纯洁又能理解她的男人,那麽,即使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只是生活的信心,而不是爱情,她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内心的期望与夜间的皮肉生涯互不相容。有一次,她与一位着名影星邂逅相遇,当这位明星由於醉後朦胧和情场失意,要把她带回自己豪华的寓所时,她不是因此感到过莫大的欢乐吗(随後是更痛苦的失望)?这次艳遇使所有的女伴嫉妒得要命!但是,它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正因为以卖身为职业只会给她带来失望,所以,她才有心或无心地盼望遇见正直的、无求於她的小伙子,寄望於那不可能实现的爱情,以摆脱妓女生活的现状。因此,固然表面上这还是布尔乔亚通俗剧的结局,它毕竟是循着完全不同的线索发展的。

  《卡比莉亚之夜》如同《大路》、《骗子》一样(实际上也如同《流浪汉》一样),是苦行禁欲、是克己、是拯救(不论你从哪个含义上去理解这个词)的故事。这部影片结构的严谨和完美在於各段插曲的精当布局。如前所述,每段插曲都是自在和自为的,保持着事件的独特性和生动性。但是,在这里,每一段插曲又是安排成序的,这种秩序总是在事後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绝对必然性。卡比莉亚有过希望和憧憬,後来尝尽了被遗弃、蒙辱和贫困的痛苦,在她的生活道路上,每段历程都是为她的下一段历程做准备。经由认真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直到遇见向流浪者施舍的那位恩人之前(他的突然出现初看上去似乎只是典型费里尼式的精采一笔),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卡比莉亚最後因轻信而上当受骗做准备,没有一处不是为全剧所需的:因为,如果确有这种男人,那麽,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而当贝利埃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会像卡比莉亚一样不怀芥蒂。

  我无意重复过去对费里尼创作特点所做的分析。况且,从《流浪汉》起,他的创作特点显然始终如一,这种重复自然并不意味创造力的枯竭。相反,花样翻新只是普通「导演」的打算,而保持创作灵感的统一是真正「作者」的标志。不过,我也许可以经由这部新问世的杰作进一步阐明费里尼风格的本质究竟是什麽。

  表象的真实

  首先应该指出,把费里尼开除出新写实主义的企图是荒唐可笑的。实际上,这种判决的依据恐怕只是纯粹意识型态标准,的确,虽说费里尼的写实主义的出发点是社会性的,它的目的不是社会性的。他的写实主义始终是个人化的,就像契诃夫或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一样。我再重复一句,写实主义的特性不是由目的而是由表现的手法确定的,而新写实主义的特性则是由这些表现手法与创作目的的特定关系来确定。狄.西嘉与罗塞里尼或费里尼的共同之处显然不在於他们影片中的深刻含义(即使他们作品中的含义常常有多少一致的地方),而在於他们的作品特别注重现实的再现,而不是戏剧性的结构。说得更确切些,就是义大利电影用一种新的写实主义替代了内容上是小说的自然主义、结构上是戏剧化的那种「写实主义」。简言之,这是一种不按心理或戏剧性的要求修改现实的「现象学」写实主义。含义与表象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颠倒了:表象始终做为一种独特的发现,做为一种几乎是记录下来的新事物展示在我们眼前,保持着自己生动的和细节的力量。这样,导演的艺术就在於既能巧妙地显示出这一事件的含义(至少是导演赋予它的含义),又能保持事件的含糊性。因此,按上述界说,新写实主义绝不是哪一家意识型态、甚至也不是某一种理想的私产。它不会排斥任何其他理想,因为,实际上,现实本身就是不排斥任何事物的。

  我甚至倾向於把费里尼视为迄今为止在新写实主义美学中走得最远的一位导演,他甚至超越了新写实主义美学,步入另一境界。

  首先,让我们看看费里尼的导演风格怎样完全摆脱了心理因素的影响。他的人物特徵从来不是由他们的「性格」所确定的,而完全由表象来确定。我故意不用「行为」这个含义变得过於狭窄的术语,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只是我们认识人的一个因素。我们还要依据许多其他特徵去把握一个人,当然不仅仅根据外貌、步态和那些表现人体的各种外形特徵,还可能经由更加外在的表徵,经由位於人与世界搭界之处的事物去把握一个人,譬如头发、胡须、服饰、眼镜(眼镜是费里尼唯一惯用的道具,以至於往往成了一种噱头)。此外,景物也起到一定作用,当然,这不是为了达到表现主义效果,而是为了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或失谐。我尤其想到卡比莉亚的身分和纳扎利(Nazzari)带她进入的那个不寻常的环境之间的鲜明对比:从酒吧到一座阔绰豪华的寓所……

  步入新境界

  但是,到了这一步,我们便走到了写实主义的边缘,再跨出一步,费里尼便带我们走出了写实主义的边界。既然如此注重表象,结果我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在物的中间看人,而是通过透明体,透过物来看人。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世界从表意变为类比,然後又从类比变为超自然的等同。请原谅,我用了「超自然」(surnaturel)这样一个意义朦胧的字眼,不过读者尽可以用诗意、或超现实、或魔幻这类字眼代替,也可以用其他任何词语,只要它可以表达有形物与无形的对应物(有形物只是它的某种外部轮廓)之间的内在契合。

  这种「超自然化」的实例很多,我仅举天使形象的隐喻作用为例来论述这个「超自然化」的过程。从最初几部影片起,费里尼就热衷於用天使形象表现他的人物。彷佛在费里尼的世界中,天使的状态是最高的参照物,是存在的一种尺度。我们至少可以从《流浪汉》开始,看到这种倾向的明显发展:在狂欢节时,索尔迪(Sordi)扮成守护天使;不久,被法布里兹(Fabrizzi)偷走的一尊木雕又正巧是天使像。但是,这两处暗示是直接和具体的。在《骗子》中,有个镜头更加巧妙,而且可能不是特意设置的,所以更有意义,就是修士捆好砍下的小树枝,背在背上从树上下来的镜头。这个动作只不过是个精巧的写实性细节,甚至费里尼本人也没有想到用它做隐喻;直到结尾,我们看到奥古斯托Augusto在路旁挣扎的情景:他在晨光熹微中目睹一孩子和农妇背着木柴捆走过:走过去的就是天使!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处应该提及,就是毕加索(Picasso)撑开雨衣沿着大街飞跑过来的样子彷佛天使张开双翼。还是这位理查.巴斯哈特Richard Basehart)宛若轻盈的造物,踩着钢丝出现在杰尔索米娜(Gelsomina)的面前,聚光灯照得他通体发亮。

  费里尼的象徵体系是无止境的,他的全部作品完全可以单从这一个角度去研究。重要的是应该按新写实主义的逻辑去理解它们,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费里尼的世界中,人与物的这类联想所具有的意义和感染力仅仅来自真实性,或者更确切地说,仅仅来自於笔触的客观性。让修士背上柴捆,绝不是故意让他像天使,但是,只要把树枝看做双翼,就改变了老修士的形态。因此,可以说,费里尼并没有悖离写实主义,也没有悖离新写实主义,而更确切的说法是,他完善了新写实主义,超越了新写实主义,因为他富有诗意地重新安排了世界。

  叙述的革新

  费里尼这种创新也表现在叙述方面。就此而言,新写实主义确实也是从形式革新开始,发展为内容上的革新的。譬如,对事件而不是对情节的注重,曾经促使狄.西嘉和萨凡堤尼用「微观动作」(micro-action)取代了曲折情节,这种做法的基础是经由极细微的观察,注意到最普通的事件所具有的复杂性。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从心理和戏剧性角度,或是从思想内容上对被表现事件的主次的一切区分。这并不意味导演对所表现的内容自然不应选择,而是因为这种选择不再以预定的戏剧性结构为取舍尺度。以这种新观点看问题,那些重要段落,按传统剧作标准来说,也许是一个冗长的「多馀」场景。

  但是,甚至在《退休生活》中(它也许是这种新剧作结构极端性试验的代表作),影片的推展仍然有一条隐蔽的线索可循。在我看来,是费里尼圆满完成了新写实主义的革命,创造了没有任何戏剧连贯性,唯独以对人物的现象学描述为基础的剧作类型。在费里尼的作品中,确立逻辑关系的场景、「重大」的突变和戏剧性的大段落仅仅起衔接作用,而表面上对「动作」的推进毫无影响的描述性长段落却是真正重要的揭示性场景。譬如,在《流浪汉》中,夜晚的游荡,海滩上无聊的闲逛;在《大路》中,对修道院的造访;在《骗子》中,夜总会之夜,或除夕之夜。费里尼影片中的人物在没有目的性动作时经由自己无目的性的举动向观众最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本色。

  但是,如果说费里尼的影片也包含着绝不亚於正剧和悲剧的张力与高潮,那是因为各个事件在没有传统的戏剧性因果关系情况下,这就是应该被删掉的段落。展了相互类比和前後呼应的效果。费里尼影片中的主角不是经由环环相扣的戏剧性的逐渐推进达到最终危机(使他毁灭或使他得救),而是经由在主角的生活历程中对他产生一定影响的各种事件的积聚(犹如振汤的能量积聚在共鸣体中)达到最终危机。我们看不到人物的演变过程,看到的只是变化结果,主角最终彷佛翻了一个个儿,就像冰川的运动一样,而冰川浮力中心的变化也是看不到的。

 8 ) From ‘Le Notti di Cabiria’ To ‘Nuovo Cinema Paradiso’

Introduction
 
In this essay the film styles of these two films will be mainly discussed through several aspects that affect film styles significantly: techniques of the medium,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taste of the two directors of each films.
 
As David Bordwell says “Style is, minimally, the texture of the film’s images and sounds, the result of choices made by the filmmaker(s) in particula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film style, and in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two aspects: material fact and spiritual fact. Material fact is the source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filmmaking, whereas spiritual fact is the psychic needs of the spectator. They are very much essential that filmmakers use limited material to make a film for their spectator’s psychic needs. For example postwar films are limited by material availability, and they meet the particular psychic needs of spectator. It is these objective factors distinct one film style from the other. And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filmmakers’ personal decisions are always restricted by the objective factors. There’s no such a film style that can exist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it is made.
 
Film techniques in the two films will b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briefly, due to the highlights of these two films are not technique achievement, but the themes and their explored ways. More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arguing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realism or idealism films. This argument will be set on analyze both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m in style. And finally their film styles will be concluded comprehensively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1. An overview of the two films
 
‘Le Notti di Cabiria’ (Nights of Cabiria) and ‘Nuovo Cinema Paradiso’ are both Italian national films, and both of them featured by their regional culture.
 
Fellini’s ‘Le Notti di Cabiria’ was released in 1957, which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films of the post-war Italian cinema. It tells a tragic story about the life a little naive prostitute Cabiria, who lives in her little house at the outskirt of Rome. Although she’s been drowned by her lover for money, and treated unfairly by a famous actor, she keeps her simple and candid soul, and never gives up hope of living a happy life. Her optimism makes people laugh with a bitter feeling in the heart. She ends up with the same situation as she wa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ich is very much ironic ending. After robbed by her “fiancé” she walks down the street with street with the tears of despair. But gradually there appears more and more young and happy people singing and dancing around her to cheer her up, and then she smiles and cries at the same time. And at this moment, the audience can feel the same way as she does. Life is a tragedy with self-deception.
 
Giuseppe Tornatore’s ‘Nuovo Cinema Paradiso' is released in 1988, three decades later ‘Le Notti di Cabiria’. Passed its golden age, Italian cinema has been in its recession since 70s’. But no doubt that ‘Nuovo Cinema Paradiso’ brought a warm current to Italian film industry. Following Fellini’s ‘Amarcord’ in 1974,it won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of 1989. Italy came back to the front stage of international cinema again. The story reviews the golden age of Italian cinema by telling a director’s childhood memory. The eternal friendship between Toto and Alfredo is the most touching theme of this film.
 
The ending of the film has its similarity to ‘Le Notti di Cabiria’, it is also a recall of where the story begins. A whole roll of kissing scenes edited with the negatives he asked from Alfredo when he was six. Using this gimmick to end a film is more powerful then traditional dramatic causality ending. In ‘Le Notti di Cabiria’ the recall of beginning shows an endless tragic circle that Cabiria walks on. Whereas the ending of ‘Nuovo Cinema Paradiso' presents us with an endless love that Toto received from his friend Alfredo.
 
Different film styles can be seen through how the film ends. The ironic and meaningful within Federico Fellini’s films is cold, and the emotional and seeking of eternal within Giuseppe Tornatore’s films I warm. They are in contrast, but both of the styles has their sparkle of their discussion of humanity. If ‘Le Notti di Cabiria’ is satirize of how weak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this material world, then ‘Nuovo Cinema Paradiso’ is the opposite.
  
2. Film Technology
 
Colour
Fellini had never thought ‘Le Notti di Cabiria’ is an Italian neo-realism film, though film critics think so. The budget of this film was not very much, and the crew was not very big either, but these can never stop him making a good film. Under the limited budget, the film was shot in black and white,though in 1957 color film has been invented for several decades already. Try to imagine if it was shot in colour, what difference would it be? More visual information would be given to us, but is that necessary? At lease the last shot of Cabiria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ith tears and smile would be less ironic than it is now in black and white. The colour of crowd would disturb our tension on the mood. Sometimes colours create mood, however sometimes they destroy it. Black and white itself is a visual style, it leaves out un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focus your attention on the movement on the screen.
 
Black and white films are considered as the feature of old films, there are even some audiences who are used to watching colour films find that black and white films are boring to the eyes and make them asleep. But to be honest, I cannot remember any particular colour in ‘Nuovo Cinema Paradiso', though it was shot in colour. And when I try to imagine if ‘Nuovo Cinema Paradiso' was shot in black and white, I don’t have many concern about enjoy it.
 
Colours do give a difference to the films style, but for these two films, the difference is hardly noticeable, though one of them is black and white, the other has colour. And you can never imagine if films like ‘Transformer’ without colour. So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unnoticeable colour is also a part of their film styles.

Cinematography
 
It is obviously the moving ability of cameras in the two films was quite improved by time and budget. Under the economy condition of 1950s, there wasn’t any crane and hardly any zoom in ‘Le Notti di Cabiria’, relatively there are more long takes and pans. ‘Nuovo Cinema Paradiso' has kept the tradition of using long takes and pans, and included zooms and cranes together. Both of the films use one direction to describe the same subject rather than use multiple camera positions. The camera can get a shallower depth of field in ‘Nuovo Cinema Paradiso' than the camera in ‘Le Notti di Cabiria’, so that it achieves a better effect when has many background crowd in shots. There are deep compositions in both of the film, which are always designed with western aesthetic preference of one thirds rule. There are no extreme angle or handhold style shots in either of the films. They share a similar shooting principle follows the classical western aesthetic, which is pleasant to watch and doesn’t feel as formalistic as the symmetrical composition.
 
Editing
 
Montages and long takes, close-ups and wide shot were all edited together with beat in both of the films. Andre Bazin’s opinion is long takes and wide shots show a more realistic vision than montages and close-ups. But montages run a faster speed and close-ups focus the attention. Long take imitates the way in which human eyes see, it doesn’t stop montage imitates the way how human brain do the job of selective memory. Not every piece of information that we see necessarily can be memorized. Montages and close-ups cut and crop out those unnecessary information is reasonable and pleasant to watch.
 
It will turn out a varied speed, if montages and long-takes edit together. And this editing technique makes the stories develop in a speed that neither too fast nor too slow.
 
There’s a difference on the timelines of the two films. ‘Le Notti di Cabiria’ has only one timeline, whereas ‘Nuovo Cinema Paradiso' has two timelines, the narration is interspersed with flashbacks. As the film is not about mystery and suspense, this editing method applies nostalgic sentiments to the whole film. The narrative styles of these two directors cannot be explained just by editing method. It is more of their personalities than the technologies terms, so it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in this essay.
 
Sound and music
 
From 1950s to 1980s, sound recording technology was the biggest developed department of film industry. ‘Le Notti di Cabiria’ used mono sound recording tech, and 15 years after which ‘Nuovo Cinema Paradiso' recorded its sound in Dolby sound system. Dolby sound technology provides audience with a much realer hearing experience when watching images. It brings films to life. But mono sound systems can be more stylistic than 5.1 Dolby stereo sound systems, because they are hardly used.
 
Background music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film style. Nino Rota’s music gives a light comedy taste to ‘Le Notti di Cabiria’ despite the hypnosis scene and the ending, where the music was not exuberant. The background music illustrates an ironic style that Fellini plays the best. It makes you laugh while you want to cry, cry while you want to laugh. On the other hand, the background music in ‘Nuovo Cinema Paradiso' is deep soulful and full of nostalgia. It shapes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power of tenderness. If the style of ‘Le Notti di Cabiria’ is loose and undisciplined, then ‘Nuovo Cinema Paradiso' is agglomerate and serious.
 
3. Realism or Idealism
Seeing a article says“ …the zero evidently there to remind us of the archivist’s unvanquishable enemy – empty vistas of empty time (see Fellini or Tornatore’s Cinema Paraiso for a nostalgic sentimentalizing of this self-same idealization of a cinema teeming with affective life).”, to my surprise, regarding as a realism filmmaker, Tornatore’s Cinema Paraiso is described as made from empty vistas of empty time, moreover Fellini cannot escape this judgment neither.
 
 
On the other hand, a strict realism film critic like Andre Bazin himself wrote in his “Cahiers du cinema” with full of regards. Although the last shot of ‘Le Notti di Cabiria’ is as artificial and symbolic as it can be, Bazin loved it. Though the idea of a fairy-tale prostitute is hardly realistic, but he put her in the real world, where the people surround her are very much taken shapes from reality. It is a fiction but shot in real location with naturalistic style of lighting(so as ‘Nuovo Cinema Paradiso'), conform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implicity. The film in my point of view is an ironic drama made in the Italian Neo-realism way. And differing from other drama films with their dramatic causality, the incidences in this film build up analogy and echo on its spectators. It is more about the theme he wants to discuss rather than the cause and affect.

 
I will never agree on the saying of “empty vistas of empty time”, because every thing in human mind reflect the life he lives in, fiction is always based on reality, otherwise we wouldn’t create alliances all with eyes, nose and mouth referring to the creatures we knows. And filmmakers would never escape from time neither.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affects him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that he is alive. A realism filmmaker, is the person who try to set his story in reality, no matter how good he does it. It is the direction that matters.

 
Conclusion
The film styles of ‘Le Notti di Cabiria’ and ‘Nuovo Cinema Paradiso' are complex. They are fictions but made in a realistic way. They try to explore the real world with their tales. The former is ironic and the later is glorifiable. Both of them put emphasis on the themes rather than dramatic causality. They are similar in technique styles, but in contrast of their themes. They are also both affected heavily by period and their national culture.
 
written by Feini Dong

 短评

大多数人都会给费里尼的《卡比利亚》打五颗星,在现实中,却只会向卡比利亚这样的女人扔汽水瓶。所以,费里尼只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讲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

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为什么好?因为我们都奋不顾身地痛过呀

10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大路里,至少有个人为她哭,而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绝望地活着。

15分钟前
  • 石榴姐
  • 力荐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当每个事件快速过去后,在每个段落的最后时刻,闹剧都转变成了悲剧。”

2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想起李一鸣老师说的,欧洲电影在二战后试图重建叙事的基础,而这基础只能在神性、人性和诗性之中去寻找。而这部《卡比利亚之夜》,恰恰是女主角在黑夜之中寻找光亮的故事,无论是大明星的星光、慈善者的人性之光、信徒手中的烛光、流浪马戏团里魔术师赋予她的一场美梦,最后都化作了脸颊上的一滴泪光。

21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影片播放到第72分钟,竟然响起SHE波斯猫的主旋律。大骇。

26分钟前
  • 无它
  • 还行

费里尼正式与新现实主义分道扬镳,用适应现代关系与生活理念的新方式讲述,表现特定情境下的心态和感受,走向非理性、反情节、重情态情境与心理描写的新格局。实践存在主义精神,表达物质繁华下的精神失落,旧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崩溃后混乱颓废的内心世界。块状结构,格式塔心理,非轴心律构图荒诞痛苦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又有谁会知道生活把她逼成一个聒噪、粗鲁、淡漠的男人婆,凄风苦雨夜夜站街,男人们让她一次次麻木,可她心底深处住着一个纯真、可爱、善意,爱做梦的18岁小女孩,金子般的笑容偶尔绽放,才会暴露她的一切。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费里尼是坏人。作为情节剧和苦情戏,此片已是登峰造极之作。费里尼相信上帝么?他无数次质疑过,但是他影片中永远有那么一些神启的时刻,人性的光芒忽然散发出来。费老师是相信人类的。这部影片总把人导向谈论一些崇高的东西。朱丽埃塔一直小丑扮相,最后的笑容那么美。电影明星和催眠术两场是华彩段落

3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8/10。费里尼的神秘主义体现在魔术、基督教的神秘意象上,圣母朝拜和催眠暗示分别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展现,当卡比利亚遇见圣母游行的队伍,特定镜头纪录下朝拜过程中一张张狂热又迷茫的脸,活在黑暗中的妓女相互挤压,就像安装了加热器、摆放可乐的小轿车成为她们的争夺目标一样,伪装的虚荣只不过徒有其表,她们把内心解脱寄托于上天赐福,而卡比利亚被魔术师选中上台表演,一排男观众坐在板凳上按指令做出划桨的动作和晕船的模样,然后卡比利亚也被催眠操控吐露出纯真热切的女性光辉,宗教和魔术都是精神层面的骗术,没法指引一个妓女改变命运。卡比利亚的自尊是无畏的,欢舞中转身撕打嘲笑她的妓女,不甘保安的驱赶执意徘徊在周围,尽管男明星的眷顾如上车下车同她逢场作戏,但那个镜子反射扫过脸庞的衣柜、电影上才看过的龙虾,这一刻她的梦想胜利了。

3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卡利比亚眉毛的线条的起伏,描绘了她命运的曲谱。最后,那滴从眼角滑落的黑色眼泪,悬在脸颊的半空,停顿成为一个句号。同时,电影伴随着脸部特写的结束。(只是这个打破电影文法禁忌的直面特写,似乎也无法挽回全影过于舞台剧表演的印象吧。

43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永不停息的逐爱的灵魂”

4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有人会为了四万里拉把你丢到河里喂鱼,推入水中 偶遇影星 洞穴人居所遇慈善者 圣母朝圣会蜡烛灭了祈愿生活却没变瘸子还瘸 剧场被催眠露真情 18岁的纯洁 或许你不需要主的祝福 寻圣者不遇 骗子应该成全她 结尾又在青春的欢歌中乐观结束。。怀揣纯真永不褪色相信真爱绝不流俗

49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本片警告大家,白天的命运,夜晚无法改命。

5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2020-10-23三刷;教堂祈愿、剧院催眠、欢舞重生堪称最激动人心段落,如果说前半段依旧洋溢着「大路」式的现实主义,那么后半段则明显具有记忆/梦境的痕迹,聚光灯下头戴花冠心怀梦幻的女子,依稀有了几分《朱丽叶与魔鬼》的皮相。无论在红尘中遭遇过多少次流离打击,永怀希望永远相信爱情,她如此急切地渴求光明,渴求改变命运,她想念的是18岁时长发及腰的自己,如果那时相遇该有多好——讽刺的是,再真诚的心愿仍是谎言的源头;同样是质疑上帝,给出微笑结尾的费里尼其实更残忍,因为有希望,也就永远有失望,卡比利亚要在这条大路上继续踯躅受伤——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她依然是倔强生长在污浊人间的野草,她眼角泪光的光芒就是神迹,这是人类的胜利。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费里尼的电影里总不缺这种看起来对人无害,性格单纯美好却总是要无辜承受来自生活各种戏谑和玩笑的女人形象,所以,看费里尼的电影,总能在淡淡的叙事中感受到悲伤和无奈,而这都是一丝丝累计而来的。而电影中,女主在遭受千万次爱情伤害后的会心一笑,无疑让人难以忘怀。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2018.12.01在Arc Cinema观看了修复版的卡比利亚之夜,剧情是很纯粹的黑暗玛丽苏,人设是很纯正的中国没文化淳朴村姑;想被这样的剧情吃惊到,你得是个活在50年代没什么见识的人。全片最惊艳的是结尾对弗朗索瓦佩里埃那阴翳的眼神的一个close shot,很具有暗示人物动机的功效。这部影片在50年前是凭借剧情扬名的,而一部单凭借剧情的电影注定要在时间里淡去色彩,现在看来更像一部被夹杂在真诚的渴望与不止的失望间的丧片罢了。不应该因为是费里尼,追求爱情就要被歌颂,柳暗花明就要被赞扬。我的费里尼初体验真不是很好…

1小时前
  • Euthyphro
  • 还行

人人都爱这个神奇的小个子女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纯真的向往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回龙观天通苑立水桥,像素炫特卡夫卡,望京丽都酒仙桥,野鸡名媛们望见五环的彩虹,掬一汪清水,重新上路。凌晨四点,到处是心破碎的声音。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爱情的诡计,生活的受骗者。人人都不过是在渴望过上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却总是事不如意,生活有太多的陷阱。卡比利亚,一个太善良、太单纯、太直爽的女子,注定她是生活的受害者,当再一次受骗,我以为她再也无法承受美好生活的幻想,可是最后她走出了树林,面对着奏乐者,她又笑了,我深深被感动了。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