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

剧情片法国2012

主演:奥野匡,高梨临,加濑亮,绪方义博,森礼子,洼田金子,中西良太,铃木美保子,岸博之,大堀幸一,辰巳智秋,春日井静奈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剧照

如沐爱河 剧照 NO.1如沐爱河 剧照 NO.2如沐爱河 剧照 NO.3如沐爱河 剧照 NO.4如沐爱河 剧照 NO.5如沐爱河 剧照 NO.6如沐爱河 剧照 NO.13如沐爱河 剧照 NO.14如沐爱河 剧照 NO.15如沐爱河 剧照 NO.16如沐爱河 剧照 NO.17如沐爱河 剧照 NO.18如沐爱河 剧照 NO.19如沐爱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9

详细剧情

  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灯影暧昧的酒吧内,人们窃声交谈,笑语欢歌。酒吧一隅,穿着打扮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临 饰)面带焦虑。她是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学费而在声色场所出卖笑靥。此时此刻她正与多疑的男友(加濑亮 饰)在电话里纠缠。是日祖母突然来访,但明子犹豫不决是否该去车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烦躁,加上店长(点点 饰)的工作安排更让她情绪失控。夜幕降临,失意的明子最终来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奥野匡 饰),也许因为明子与亡妻容貌相似才让老人将女孩召唤至此。疲惫的女孩无暇享受老教授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简单交谈后便沉沉睡去,一夜无话。  次日,教授驱车送女孩回校,心与心的交流仿佛仍未停止……

 长篇影评

 1 ) 到日本也很阿巴斯

“电影起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好多年前,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看过这个伊朗人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樱桃的滋味》后,不免发出其典型革命性口号式的赞美。

曾几何时,阿巴斯以及其所代表的伊朗电影,几乎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代名词。它们以简单的故事、朴实的形式,再现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并让观众每每深入背后隽永的主题,独立于政治、战争等话题性内容,处处体现着艺术自律性。那么阿巴斯就是伊朗也只能是伊朗吗?

2010年,这位大师的电影故事首次离开故土,走向意大利托斯卡纳,并首次运用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完成了电影《合法副本》。我们发现虽然场景是意大利的,但电影风格甚至电影本身依旧是阿巴斯的。这次在戛纳的新片《如沐爱河》,一个彻彻底底说着日语、讲述东京援交文化的故事,依然是完整阿巴斯模样的。

故事关于一个靠援助交际在东京学习生活外地女生的一天,她的专业社会学也有着某些可以延伸想象的空间。夜晚到来,她得被黑社会模样的中介安排一单新生意,去城市的另一端,找一个“肯德基爷爷”模样的老教授。她实在太累,又不敢去火车站直面突然来访的奶奶,好不容易到了教授家里,倒头大睡。第二天,教授开车带女生回学校,遭遇了姑娘的正式男友,于是,不解真相的小心翼翼试探让有趣的剧情渐渐展开。

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当代城市故事,肯地基老爷爷几乎成为了女生的心灵导师,都还没来得及和自己花钱找来的姑娘有哪怕一丁点的实际接触,故事就在高潮的到来中嘎然而止。

“如果我在日本拍电影,人们就无法指责我在为迎合西方观众而拍片。在日本拍电影就和在伊朗一样,不管演员是说日语或是波斯语,对于西方观众来说都需要字幕才能理解。”阿巴斯解释到日本的原因。而在此片的法国制片人马林•卡密兹多年的观察中,他发现,“对阿巴斯来说,拍摄《如沐爱河》期间时刻留意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在故乡伊朗之外的地方忘记原来的自己。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在本质上都是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但同时我们却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东西。如何避免让身处夹缝中的他迷失方向?他怎样才能坚持真实的自己?阿巴斯在《合法副本》中已经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甚至有些美国和巴西的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伊朗片。”显然,这一次说着日语讲述日本文化的《如沐爱河》,依然是一部只有阿巴斯模样的伊朗电影。

那么,什么是阿巴斯模样呢?它就是那些超长镜头下微妙发酵的人物现实关系和情绪变化。体现于《如沐爱河》中,它是援交女生在酒吧中与男友漫长的电话辩解,是出租车穿越东京中看到奶奶身影的悲凉心境,是老头在自家房间中谨慎的行为活动,是开车去学校时的嘘寒问暖。

至于其背后是否还有没有什么隽永主题,那就全看观众自己的解读。

 2 ) 声音塑造电影——《如沐爱河》的声音设计

《如沐爱河》是阿巴斯在日本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作品,起用日本的演员阵容讲述了一个日本本土化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阿巴斯在进行电影叙事的同时,依然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敏锐直觉,创造性地使用声音让整部电影变得令人回味无穷。

这处声音的设计来自影片开始30分钟处,高梨临饰演的援交学生明子进入奥野匡饰演的老教授的家中开始。在这样一处封闭的家庭环境中,阿巴斯首先放大了窗外的环境音,公路上驶过的汽车的声音“侵入”了教授的家中。随后教授和明子开始交谈,但环境音再次放大,同时越来越多的杂音开始出现,并且无法分辨出有多少种声音,这些像是从嘈杂的集市采集而来的声音伴随着二人的对话。当然二人对话的声音一直占据着主体,而这“莫名其妙”的环境音如果不仔细听的话甚至会直接忽略它的存在。可当观众一旦开始注意环境音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去关注人物的对话而是会开始疑惑或者饶有趣味地去分辨环境音。

有关这段声音的插入,阿巴斯从未在公开场合谈及他的设计和构思,不过似乎也没人去问这个问题。但这是《如沐爱河》或者阿巴斯电影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相信很多注意到这个段落声音的观众会下意识的认为电影的后期制作出了问题,并且在这部电影中这种声音只在这一处出现,阿巴斯似乎也没有在以前运用过这种手法,所以这一处被忽略显然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处理只是阿巴斯经常使用的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变体而已。

IRA JAFFE在《Slow Movies:Countering the Cinema of Action》中的《Death-Drive, Life-Drive A Talking Picture, Taste of Cherry, Five Dedicated to Ozu and Still Life》这样分析过阿巴斯的作品《樱桃的滋味》:Perez认为早在70年代,阿巴斯为伊朗儿童智力与发展中心拍摄的影片就已经显示了导演“暴露自己的摄像机”的倾向,“这种像老师为孩子们解释事情是怎样完成的工作方式吸引了媒体的注意”。也许是为了与现代主义相协调 ……在慢电影中,类似于(电影结尾)这十二个镜头一样的自反并不常见,它们的出现可能会使观众感到惊讶和疏离,尽管这些镜头并没有使得电影变得更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阿巴斯的这种“暴露摄影机”的倾向只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而不是在正片中打断人物动作。所以《樱桃的滋味》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电影。

IRA JAFFE在这篇文章还举出了利桑德罗·阿隆索的例子:在《利物浦》中,利桑德罗·阿隆索认为自反是静止的摄影机在主要角色让出的空间里的停留。Dennis和Joan West这样描述上述的停留(或者说停止的时间):Farrel(注释:《利物浦》中人物)已经离开了他的狭窄的船舱隔间,而我们却还有几秒钟来简单地凝视着这个环境。(注释:人物开门走出后镜头仍然维持5秒左右)另一个例子就是当Farrel离开他母亲的村庄的时候,摄影机依然在这个空荡的房间里停留了29秒。阿隆索继续补充说,在这样的“暂停”之中“观众开始意识到电影语言,因为他被要求注意到电影摄影机的存在,他同样会注意到导演的存在,同时也就会明白在虚构的情节之外有人在向自己讲述故事。

这种依靠摄影机停留的方式并不罕见,蔡明亮等人也经常使用。不过我们可以认为,阿巴斯是这批电影导演中率先尝试在声音上进行电影自反的。斯蒂格勒在《电影的时间》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电影叙事对观众的统治源于最为古老的故事欲。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阿巴斯认为他的电影需要观众来完成,所以这种声音的处理方式使观众从叙事的统治下脱离而出,摆脱听故事和电影中人物对话的欲望,从而来认识到眼前的这部还没完成的作品,进而完成它。

也就是说阿巴斯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暴露摄影机”,他将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也暴露了出来。这种隐蔽的处理当然也再次验证了IRA JAFFE对阿巴斯电影自反的判断,阿巴斯的自反是一种局部的,比戈达尔的自反显得更温柔。

 3 ) 如同报纸上的新闻

故事简单讲,老人花了钱,应援女郎去服务,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换。援交女郎,选择不去见姥姥,选择欺骗男朋友,但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是出卖身体和道德换去钱的平等交换(在她看来平等,因为老板没有强迫她一定去,如果她觉得不值可以不去,或者可以在火车站见姥姥)。男孩子,想得到女孩子纯洁的爱,但没有钱可进行交换,所以无法得到。
年迈的老人,生活富裕,习惯利用经验应付社会的事物,对待工作也不那么急迫。说着“事缓则圆”,以自己的那一套应付着极速变化的社会,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于是被身后的车笛急切的催促着。
冲动的年轻人,当得知被骗以后,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
应援的年轻女子,被迫不能去见姥姥,又被男朋友狠狠的揍。面对男朋友,她也觉得羞愧,抬不起头。看来做援交女郎,也并不是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的事情。是处于道德批判下的事情。
导演没有偏袒哪一方,只是如同拿着DV记录了一切。故事如同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记录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应援女郎应该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
故事没有电影般的结局,可以想象,老人自以为正确的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自己把自己弄得陷入泥潭,晚节不保。女孩失去男朋友,继续或者停止这份工作。男孩子,恼羞成怒,仇恨这个社会和利益既得的老人。
似乎会得出这样结论:这三个人,仿佛都成了受害者。
最后的答案,又只能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吗?人性和道德在一切都明码标价的社会里,真的可以贴上标签贩卖吗。或者说,在这个社会又是很公平的,只要你想得到需要的,都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去交换。

 4 ) 谁教会了我们撒谎?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希望电影能够像诗一样。诚然,他总会给我们带来具有诗歌意味的电影,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名用镜头来描述人生,社会,世界,以及人的一位观察者。上一次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利用车窗这一道具的时候是在《樱桃的滋味》中,一心寻死的中年人,在枯焦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面,寻找能够掩埋他自杀后的尸体的人。吉普车在飞扬灰尘中一圈一圈地兜转在山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都在伊朗社会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窥视这个受尽创伤的国家。

  《如沐爱河》的故事虽不像《樱桃》中涉及了死亡和救赎那般沉重的话题,但却让人更感到荒凉。同时,导演再次将车窗这一道具运用的淋漓尽致,来展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被挤压改变的状态。这次,著名的伊朗诗人导演想要我们看的城市是东京。女大学生明子(高梨临饰)坐在去“客人”家里的出租车上,听着外婆给她的电话留言。从留言我们可以得知,外婆从叔叔那里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似乎是听说了她和友人都在做援助交际,特意赶到东京来看她。外婆留了5通电话留言,希望能和她一起吃午饭。最后外婆也没能等到明子,自己在车站边的拉面馆吃了拉面。明子一条接一条地听着外婆的电话留言,窗外是东京的夜,繁华,喧嚣,哭了。东京的夜在这里失掉了神秘感。因为这次在镜头中,它离我们太近。而它倒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又是那么扭曲。明子在唇上涂抹上大红色的唇膏,趴在后排座位上睡着了。

    女孩明子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无力感。这种被剥夺和束缚的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给予她的这个特殊职业,还源于这角色在影片中的动作。明子出现在镜头中的时间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坐在车里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静态的样子出现。在老教授家里,她坐在沙发上;进到卧室后,她坐在床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包括在出租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都在车的后排座位睡觉。毫无疑问,这是个十分疲惫且不开心的角色。不仅如此,她亦被剥削掉主动权和决定权。白天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老教授的车上。男朋友来找碴,她无力解决面对。逃到学校去考试。然后又听老教授的建议去了书店。之后谎言被戳破,老教授开车去街角接她,她背对着镜头,人还是坐着的。老教授去买药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楼梯门口的台阶上。影片中有显示老教授接工作电话的镜头,有下楼去便利店买东西的镜头,动作按照他的年纪来讲,算是十分迅速了;男朋友有较多肢体动作,也有在汽修行工作的镜头;只有明子,从影片开头在酒吧接听电话的时候,就一直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没有一个符合她正常身份年龄,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动作出现。如果有那样的镜头,她应该是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样子。在《如沐爱河》中,明子因为一些原因,是个彻底失掉主动性和生活动感的角色。



  我还没去过日本,但是经常听人说起日本。说那是一个有生之年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中,东京看起来不过就是另一个人类在此挣扎生活的城市。大家找寻自己不得,找寻爱不得,只学得了在社会中撒谎。这令人神往的国际都市,化身为一个单纯地使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地方。 而在这里,女人和爱情,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的。

  如果说这故事没头没尾,这评价实在算不上苛刻。我们不知道明子所演的女大学生究竟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人评论说她援助交际的原因是为了付学费,我们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从对话中,唯一能确切得知的就是她初到东京之时,就开始援助交际了。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退了休的知名社会学教授,从他的邻居“窗口阿婆”那里可以得知教授有个女儿和外孙女。但似乎是发生过什么,教授和女儿之间没有往来。这些碎片透露出的人物讯息,似乎就是导演想要描述的东京。东京的夜景,远看原本是超越人世间一切的繁华。但当明子从车窗里面看出去,这夜却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孤独。东京的夜,又是如此寂寞。教授在他临街的公寓二楼,满室的书中间,摆着各式照片。有亡妻的,有外孙女的。女孩来了后进到他卧室,他只是一直叫女孩去客厅里坐。说给她煮了家乡口味的汤,配料是樱花虾。东京的白天,有个年轻男人,他是明子的男朋友。他充满着力量和莽撞,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觉得只有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了解社会,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社会学”的。在日语中,只有开始工作的人才被称之为“社会人”。故事里面出现了几次“社会”这个字眼;老爷爷是有名望的社会学教授,明子所学专业是社会学,男孩子是地道的“社会人”。东京的日,是整齐的街道和更多的谎言,美丽干净的城市也终在阿巴斯的视角中失去了魅力。作为社会人,便要不停地在寂寞的夜和平静的日中穿梭,直到我们习得它的规则。

  明子必须要学会的规则是社会的双面性。在白天,明子是一名大学生。在晚上,她做援助交际。但可笑的是明子根本不会撒谎。在故事的刚开头,安静的酒吧中,聚集了过夜生活的男人女人们。女人们都长相颇好,妆容精致又浓重。明子在接听男朋友的电话,她在撒谎,但她并不擅长此道。男朋友怀疑她在撒谎。不依不饶地要知道她在哪里,连一同的女伴接听了电话也没能打消他的疑虑。最后,她在男友的命令下去洗手间数了地上的瓷砖。很明显,她所在的酒吧的洗手间和她声称所在的洗手间的瓷砖数是不会一样的,在她男友高超的侦查技巧之下,她的谎言在明日会被戳穿。女孩是裸妆,没画眼影,没擦口红。满室的春色,她像是一枝野花开错了地方。女孩一脸的窘色,不知道要怎么对付她的男友。

  第二天白天,男朋友在学校门口围堵她。女孩好不容易冲进学校去考试。男孩坐进了阿公的车里,问:你是哪位?老爷爷很巧妙地回答,你觉得呢?男孩子涉世未深,说,是外公喽。老爷爷也没纠正他。因此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说谎。明子考完试出来,坐在车后座。老爷爷娴熟地说,啊,你刚才不是说要去买书?明子十分紧张,一直问老爷爷他和男朋友说了什么。两人把男友留在汽修行后,她担心地对老爷爷说,可是我以前和他提过,我的外公是个渔夫。老爷爷说,没关系啊,你又没说是你爸爸这边还是妈妈那边的。明子一脸恍然大悟,轻松释然的表情:啊,对啊。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日夜交替中,学到了撒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人们说在恋爱中的人爱撒谎。这部电影也的确叫Like Someone in Love。讽刺地就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in love”。明子对男友的感情应该连喜欢都不是,只是不讨厌的同时外加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迷茫。男友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的社会经验。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少得可怜,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是把明子娶回家,因为他认为这样明子就必须尽到妻子的义务,包括向他汇报自己所有的行踪。显然,言语中他也是不支持明子读书的。而作为有声望的社会学教授,特意挑选了明子来他的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子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明子将自己宽衣解带,坐在卧室的床上,邀请老教授去“温暖她”。教授只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说,去外面坐吧。

故事快结尾时,明子嘴角被男友打破。坐在教授家楼下的台阶上。邻居是个只能从窗口看世界的阿婆,因为她有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阿婆问她是不是教授的外孙女,明子面带微笑,流利地撒着谎。阿婆问她,你的嘴怎么了?明子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牙疼。

也许"Like Someone in Love" 是想说我们在社会中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样子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人吧。

 5 ) 『如沐爱河。』

迷离的夜晚,女孩,红唇。就是这样一张海报吸引了我,看完电影再去看导演才发现是阿巴斯的作品,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但细想整个电影的铺陈又确实在意料之中。这部《如沐爱河》由法国投资,伊朗人阿巴斯是导演,全班底日本演员。
对于阿巴斯的印象:《生生长流》《何处是我朋友家》《樱桃的滋味》《白气球》…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之前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个题材不是以往那种“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抱歉我只看过阿巴斯早期经典作品),而说意料之中则是因为阿巴斯沉静的镜头把人深深代入人物情感与尴尬境地。
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玻璃碎了的声响中开始上字幕,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故事,依靠援交赚钱在外地学习读书的少女,脾气暴躁小心眼爱吃醋的修车工男友,还有一位退休大学教授。三个主人公的交集就在人物的行为和角色假设上展开…代入感的角色,亦真亦幻。教授因为思念亡妻而选择了女孩子的服务;女孩在计程车上兜了一圈又一圈,只为了看看祖母,而她却不敢亲自去迎接她;男友对于朋友的爆料非常恼火,他很爱女孩却很自卑。从一开始的攀谈,女孩就说自己像教授的妻子,而教授看着熟睡的女孩,也不禁泛起长辈对孩子的爱。翌日,教授被男友误认为是女孩的祖父,教授不可置否,将错就错。直到事情败露,女孩被打,教授带她回家却被男友追打到楼下。剑拔弩张,一厢是女孩抱着头瑟瑟发抖,一厢是男友粗暴的拍门。教授在屋子里乱了阵脚,直到突然一声巨响,玻璃被砸碎,电影也就此结束。
后来发生了什么。男友冲上楼对二人大打出手?女孩拼死求饶?教授的尴尬解释会起作用么?整部电影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源自于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和寂寞,女孩要生活学习需要做援交来贴补,以至于疏远了家人,男友知道女孩做了这样的事情怕她背叛离开自己,教授则一直独居,老伴去世了,子女也未曾多关心他。每个人都在光怪陆离的世间艰难的向前走,有的岔路口可以让一些人狭路相逢,有的岔路口则让一些人分道扬镳。
如沐爱河这电影名其实也挺粉刺,明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明明只是人情冷暖中的一丝丝尚有的人情味,谈不上那么深的感情。无论故事背景放在哪儿,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

 6 ) 在小空间格局里拍出丰满而高级的视听感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凭非母语电影《合法副本》将茱丽叶·比诺什送上戛纳影后宝座的两年后,带着新片《如沐爱河》再次入围戛纳竞赛。这仍然是一部非母语影片,只不过从意大利托斯卡纳来到了日本东京。阿巴斯似乎对日本一直情有独钟,自从1993年《何处是我朋友家》在日本上映大受欢迎,他便开始经常前往日本,而这个原创的故事就是他在日本访问期间而获得的灵感。

这两部非母语作品都有意识地用最通俗的叙事去传达他的观点与影像理论,而且他的创作手法已臻化境,既让普通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流连忘返,也留下诸多空间线索,足以让高级影迷深入研究而乐不思蜀。《如沐爱河》这个讲述东京援交少女和退休老师的故事说不上惊心动魄,情节也是再简单不过,但不知怎的在电影大师手上,却能玩出生动有趣的况味,将一部近乎情感喜剧的题材拍成睿智的艺术片,在极小的空间格局里拍出极为丰满而高级的视听感。

阿巴斯在这部情感小品里饶有兴致地尝试画外空间的叙事实验,从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便已奠定了这个基调。画面上是一个酒吧的环境,坐满好几桌客人,然后听见一把女声开始讲话,仔细寻找画面中究竟是谁在讲话时,观众开始陷入一阵迷茫,最后有一个女人望向镜头时,我们才发现是一个画外音的女子在打电话。镜头固定在酒吧靠出口的位置对准内部环境,女主角迟迟未露脸,以这种形式介绍女主角出场的设计相当高明。首先迫使观众不仅要留意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更暗示观众画面外的信息才是关键。事实上,这种叙事策略贯穿整部作品。女主角在影片开头与未婚夫男友通电话的内容,也引出未婚夫极端控制欲的性格,全程只听见女主角电话聊天的对话,观众完全看不见未婚夫的模样和声音,却令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为之后人物的发展乃至那个令人猝不及防的结局埋下伏笔。

另一个明显的画外空间处理是老人、女孩、未婚夫三人驾车前往修车行之后的情节,镜头固定在驾驶室里瞄向外面,随着未婚夫下车之后,观众开始听见老人和女孩在车上焦急对话的内容,却有意只让未婚夫出现在镜头前,凸显出老人和女孩的秘密关系。最经典的莫过于最后一幕,老人和女孩之间的秘密败露,未婚夫找上门算账的高潮戏。我们完全看不见未婚夫怒气冲冲的模样,却透过他在门外和楼下弄出的噪声,他的愤怒情绪变得立体化,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而击碎窗户而扔进来的砖头更猝不及防地吓人一跳。

声音的运用绝对是画外空间叙事的重要表现手段,阿巴斯故意将自然环境声混入到画面,使之成为故事情节的配乐。第一幕在酒吧的情节相当典型,整个环境都沉浸在宾客的聊天话语里,门口不时有宾客进进出出;女主角第一次上老人家时,几乎全程都听得见窗外吵杂的人声和呼啸而过的汽车声。这种画外声音的处理准确捕捉到东京这个繁华大都市的脉搏,无疑为这个情感小品渲染出真实的环境气氛。

除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阿巴斯这部的主题似乎与上一部《合法副本》有重合之处,之前是假扮夫妻,这次是假扮爷爷和孙女。导演似乎钟情于探讨这种真假难辨的人际关系,透过刻画这种变幻流动的关系而引出要探讨的主题:在高速发展下的日本,老年化问题日益严峻,单身老年人所面对的孤独和情感空虚变得尤为普遍。剧本采用一个诱导性十足的情节,让人以为这位退休老师召来女孩进行性交易,甚至连女主角也认为如此,殊不知老人准备了一桌饭菜、浪漫的烛光,只不过想跟她聊天而已。从女主角这个角度来看,她为一次援交挣钱的机会而狠心错过了远道而来的奶奶,剩下她一人孤独地在车站广场上等待。阿巴斯用不动声色的两个细节(女孩在出租车上收听留言,以及出租车在广场上兜圈)简单而残忍地刻画出日本年轻人对老年长辈的情感忽视,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感。

阿巴斯用一两拨千斤的手法,将老人内心孤独而渴求情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通俗的故事里娓娓道出。从两个世代不断错位的价值观念,到老人伪装身份训斥后辈,再到最后被识破而闹剧收场,残酷地道出日本老年人所遭遇的社会问题。虽然这不是由一位日本导演拍摄的作品,却无比精准地揭穿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核心,足以证明阿巴斯完全克服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异国拍摄的非母语影片和在伊朗拍摄的同样得心应手。

经历了极简主义实验的第一个千禧十年,没想到阿巴斯竟然可以在2010年代转向国外拍摄时,让观众目睹他在90年代巅峰时期的灵光再现。尽管这部作品当年在戛纳空手而归,但仍然不得不让人钦佩陌生的文化与环境给他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灵感刺激。阿巴斯导演晚年的创作力不减,他的突然离去让人感到太过遗憾!

 7 ) 城市孤独症

这部电影对话平白冗长,场景较为封闭而狭小,剧情如文火慢炖,炖一锅没太多内容的清汤,最后终于在结尾处沸腾,满溢,玻璃的破碎声让一直平稳而隐含骚动的局面崩坏。但矛盾在突破临界点后,电影却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们一片不安的好奇与担忧。
    整部电影很有日本的感觉。日本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取材往往来自日常,细碎细腻,带着小家子气的忧郁,少见大开大阖的宏阔场景,剧情温吞而沉闷。阿巴斯身为一位伊朗导演对于日本文化的把握可以称得上是不着痕迹,精准深刻。
    城市孤独症不知自何时而起,或许从城市与农村相割裂开始,或许从人们分居进单元房开始,或许从利益渐渐压倒人性温情开始……这种忧郁的气氛不仅笼罩在东京的上空,也是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有的乌云。
    小秋许久未见家人,少与家人联络,难得决定见一次祖母,却又因为援交的事只能在出租车路过时看几眼老人家的身影。渡边教授在他人心目中颇有声誉,但他的小辈似乎早与他断了来往,他找来援交女,似乎只是想有个人能陪他说说话,吃一顿温暖的饭。小秋的男友想多了解、保护小秋,最终引起了小秋的惧怕和疏离,结局处他打破了玻璃,打破了隐瞒,估计也将打碎这份恋情。教授的邻居一生都怀抱着对教授的爱慕,凝视着窗前的身影几十年,从一个男人的盛年到迟暮,这个女人始终没有走出她的小屋,只能沉浸在一个个假如构建的幸福里。
    人人都被拘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像一座孤岛,只能通过遥望和想象来了解他人的世界,很难踏上对方真实的土地。人们因为疏离感而觉得不安与孤独,可一旦彼此的世界相交叠,习惯了孤独的心灵又会变得尴尬、局促,恐惧自己的秘密为他人所洞察,于是只能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树立起一道又一道的围墙,将自己保护在安全的寂寞空间里。

 短评

enfin...on vit dans l'imagination de l'amour...如沐愛河的關鍵字在于一個“如”字,“如果”,一種假象,給生活罩上一層安穩有序的輕紗,教授的“如果”是已故的妻子而汽車修理工的“如果”是安分上學的女學生,而如果一不小心一陣狂風吹落了掩蓋事實的輕紗,是嚎叫、狂怒、破碎、倒地……

5分钟前
  • 小艾
  • 推荐

我也就是看在竞赛单元的份上,瞜两眼这片子,给个面子……

6分钟前
  • 小A
  • 还行

SIFF2013最后一部。我在开场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热泪盈眶,然后中间哭着哭着睡着了(估计有二十分钟),醒来不久就遭遇了“最后那一下"。。。——无法打分,还是要重看一遍

11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关于孤独与爱的幻影交叠纠缠难解,演员的感情细腻、鲜活又准确。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纯真的导演 过滤掉了所有不堪

14分钟前
  • 普普
  • 推荐

阿嬷点好了荞麦面等她吃饭,她绕行两圈忍泪离开;教授准备了香槟虾汤请她吃饭,她钻进被窝沉沉睡去;男友约好了一点钟带她吃饭,她嘴角流血落荒而逃。刚来东京时清理过的色情广告,总有漏网之鱼,烟视媚行地面对生活,难免惹上尘埃。真正沐浴爱河的却是窗口那女人,遥望幸福延宕一生,一蔬一饭皆无憾。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就好像有个人一直不痛不痒地摸你的痒痒肉 到最后抄砖头照你脑袋来了一下

20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另一片海洋/这个城市会永远跟着你/你会走过同样的街道,在同样的/街区里徘徊,在同样的屋子里头发变白/你总是来到这同一个城市。——卡尔菲斯《城市》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一直没看,直到出了CC版,二十四小时内的故事,功力很稳健,酒吧、出租车、公寓、私家车小空间调度做足,摄影美得自然,几处镜面反射迷离而优雅,高梨临的小动作很多,也美。奥野匡老成持重。以为是个纯日本式的片子,关于沟通的,结尾一个小炸裂,不太喜,打破了欲说还休的暧昧。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最后那一下好突然啊,吓我一跳。用对话铺情节,本身故事的张力和情绪是够的。这个片子真正的空间在于电影外,那一下之后的故事以及给观众的想象空间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浮华的城市背后,可以聊以慰藉的却是陌生人,而熟悉的人也逐渐变得陌生。阿巴斯镜下的东京,迷离暧昧令人着迷又让人迷失~

35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相比名義上致敬小津的山田洋次,阿巴斯這次才是真的致敬了小津。他拍出了小津電影中的永恆主題——孤獨。最後那一刻,電影完全用聲畫展現了老人心理的複雜性——他的憐愛,慾望,恐懼……就在他慌亂的步伐中隨着那一聲戛然而止。阿巴斯看穿了“人”,看穿了“電影”

3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對本片我不特別迷(論深度及不上我看過的任何一部基氏前作,但結構依然無與倫比),但有話要說。很多觀眾/影評人詬病影片突如奇來,而且 un-conclusive 的結尾,因為他們忘了電影也是文學/藝術作品,不一定要講完整故事。本片之結構與手法,在小說尤其短篇小說中屢見不鮮。影片的結構,幾乎就是內容。

42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推荐

1.计程车里向外观望姥姥的外孙女,她让司机再绕一圈,她泪眼婆娑;火车站雕像下的姥姥,周围只要有年轻人经过,她便不停环顾,寻找外孙女的身影;那5封电话留言,是一个淳朴老人发自内心热忱的期盼与等待,让我听着,内心不停的发酸难受;2.结尾处,老人慌张迷茫的步伐亦是让人心痛。两片段5星。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会一直想念阿巴斯,他在平凡的环境和极简的布局下拍出了电影的极致,复杂的声音和精准的影像,是真正的当代新电影,行车时的情感令人无比动容,整部电影又透着危险的悬疑感(看过他的一些实验短片,没有人能比他更能把最小的事拍出悬念来),人物关系又是巧得不行,真棒啊。

51分钟前
  • TWY
  • 力荐

援交少女沐爱河,电影止于阿巴斯。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火车站广场戳中泪点。

57分钟前
  • phenomenon
  • 推荐

她:像画中人-像女儿-像妻子。他:可能是祖父-可以是祖父-原来不是祖父-居然还是祖父。

5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呃,看到援交两个字还以为是情色重口味,没想到是话唠小清新啊(不过阿巴斯么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很生硬啊,还是加濑亮专业点儿。故事么。。意思不大。。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情节和人物关系张力型电影,首尾两长场景音画交错有意思,车、窗玻璃倒影等惯常使用方式工具重现。个人认为丰富性不如《原样复制》。描述女生的无知愚蠢有点过了。据说又是向小津致敬。资本化社会,年老有资源可享用年轻身体,年轻无资源只好出卖身体,工人阶层年轻男只好歇斯底里…

1小时前
  • 黄小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