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四重奏

剧情片美国2012

主演:凯瑟琳·基纳,克里斯托弗·沃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马克·伊瓦涅,伊莫琴·普茨,玛德赫·杰佛里,利拉斯·恰尔希,华莱士·肖恩,Ted Hartley

导演:雅荣·兹伯曼

 剧照

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7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8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9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8

详细剧情

  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手,他是一个全世界广受爱戴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中的中坚力量。可是他却被诊断出了不治之症。接到这个消息的当下,这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中里克弥散出了一种压抑的情绪。终于,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情绪以及多年挑战自我的情绪积累导致了这个团体的失控。当时,他们正在准备自己的成立25周年几年音乐会——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同台演出。这个时候,或许只有多年的友谊和音乐本身的力量才能让音乐...

 长篇影评

 1 ) 色彩、质感和节奏

“我妈常说,时机向来不会成熟,所以时机永远成熟,罗伯特。” “你妈妈说的,上帝保佑她!” “事实上,我享受这个年纪,我喜欢什么都不用向别人证明的感觉。上台坐下,然后演奏的感觉真好。” “我们需要对抗这种萎缩,我们得加大动作,以便控制帕金森症,而不是让它控制我们。所以,我们要主动运动。” “昨晚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是真真切切的,罗伯特,你明白吗?而且你不能否认这些感觉,你得享受生活,感受一下。”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他总是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许多四重奏乐队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你父亲很棒!” “往事着实令人着迷,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我无法相信就因为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

“这是寻找真谛的唯一途径,当伟大的作曲家们想要传达最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挖掘自己的灵魂时,他们总是使用四重奏的形式,一向如此。如果他们足够勇敢。” “恭喜你,先生,您刚从一位音乐家手里夺走了一把好琴。” “人们希望老人死去,他们不会真心为老人哀悼,老人们很特别,人们无动于衷地看着老人时,内心会思索他何时死去,但只有老人知道上了年纪的人什么时候死去。”

”卡萨尔斯总是强调事物好的一面,也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喜欢鼓励,至于其他的,就给白痴们去担心吧!用西班牙语说,就是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我可以以感恩之心对待,所以你也得这样。即使为了仅仅一个乐节,一个精彩瞬间。””哇!帕布罗卡萨尔斯,真正的赢家!”

 2 ) 音乐题材大家还是就满足于协奏曲罢

在与「富二代」三部曲「轮流发生性关系」之后,姐终于决定彻底放弃治疗了。正式对华语片和外语片正式实行双重标准。

要是大陆能拍出这种电影,我可以跪下张开双臂等待七月飞雪沾颊成泪。但是放到英语片里,还是「哼哼」两声翻记白眼吐槽吧。

Philip.S.Hoffman如今就是「飙演技」的代名词。但是比起这位无论演什么都精准到几令吾等残缺美爱慕者抓狂的「教科叔」,本片打从标题就摆明了有个更加吃重的隐形主角——贝多芬。

作品131号,第一次听到应该是某部老贝传记电影。

吾辈少时的音乐课么,反正大家懂的。《春江花月夜》下堂课直接《命运交响曲》中间都不给个缓冲。是以对于「室内乐」的印象仅有海顿的「生命之大和谐」和舒伯特的「老爷快来追我啊」这样。

首次领教老贝的第14首四重奏那仿佛鬼打墙一般的第一章时自然觉得别扭。作为一个天生反骨的中二生,我当时的内心OS是:再伟大的音乐家,聋了就是聋了唉。

老贝的晚期四重奏也确实比较少有公演,法国的四重奏们好像比较喜欢勃拉姆斯和德彪西。一次过地铁偶遇学生乐团在排这个,一边等车一边听两把小提琴鬼撞墙。突然蹲倒哭了个够本。

从中二到这中间隔了很多很多年,隔了许多离开的人和无法挽回的事,隔着一个不敢不愿不想回去的大陆。这是一个回望「永失」的章节。要比较圆满的人才有资格在听完后耸耸肩说「呿」。

电影以大提琴Peter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作为引子,似乎暗示全片将与131号保持结构上的一致:忧郁的慢板-->开朗的快板-->承上启下的中板-->紧张的变奏-->狂野的诙谐曲-->恳求的慢板-->爆发的快板。
甚至连角色设置也跟乐曲保持一致:冷静自控追求完美的首席小提琴,浓烈灵巧活力四射的次小提琴,敏感内敛深情自持的中提琴,稳重广阔坚定包容的大提琴。

假使真能做到这样的同一,或将成为音乐题材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以作曲家为主角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以演奏家为主角的(《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更寂寞》),以指挥家为主角的(《指挥家的抉择》),以指挥与首席小提琴的关系为主线的(《交响人生》),俱有佳作流世。而弦乐四重奏还是块在等待被经典的处女地。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40分钟的乐曲足以呈现四把乐器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一旦要具象成人物与故事,容易陷入缠绕的关系,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缺乏层次。

本片倒是花了不少巧思用复杂的感情纠结与社会关系把四把乐器绑定:两把小提琴都是大提琴的学生;中提琴的母亲与大提琴曾是团员;首席小提琴与中提琴曾经暧昧;次小提琴与中提琴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与首席小提琴正谱写一段师生恋。
理论上这样纠结的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动机,实际上这样的过度捆绑使得任何一个动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开。大提琴的病疾,两把小提琴的首席之争,中提琴与次小提琴的婚姻危机,第一小提琴的禁忌之恋,每个矛盾都是未及伸展就被另一个矛盾盖过去。

无论是大提琴Peter丧妻患病的心灰意懒,或者次小提琴Robert的寻求肯定,亦或第一小提琴Daniel的激情释放,中小提琴Juliette与女儿的坦诚相见,都只有状态的「陈述」而缺乏「演绎」的过程。
Daniel和Alex的「爱」是没有助跑起跳,Robert和Pilar的一夜情则缺乏落地缓冲,Juliette跟Alex的争吵与谅解更是呈现出「这只是剧情需要」的突兀感。
这些情节只因事先捆绑好的人物关系设定而纵横交叉,彼此之间并没有深层的呼应或推动关系。整个剧情就好像一个忘记放馅的粽子,解开一层皮下面是另一层皮。越剥只见线头越多,却一丝米香也闻不到,渐渐叫人失去胃口。

在没有足够铺垫、展开与缓冲的情境中,老戏骨们也集体呈现出「虚浮」感。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似情侣,母女不类母女,对手戏几乎都是一种「我跟你也不是很熟」的微妙尴尬。Hoffman的「教科书演技示范」终于也显出了「条例示范」的抽离上下文感。唯有立于大家长位置的Peter跟三个晚辈之间的互动尚算得合乎情理。
在这种种「不足」之后,结局自然更有一种「人来疯」的牵强。Alex看了一篇自己母亲的专访就毅然放弃同Daniel的「真爱」。四重奏就像没事似的如期登上舞台。交替坐首席的问题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你睡了我女儿」的愤怒就这样无端化解了,「你有外遇」的冷战就这样打住不提了。没有指挥的演奏就此一派和谐地开始。
Peter在乐曲进行到一半时宣告退休(「告别演出」姐是遇过,但从来没遇到过在中途离场的!要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听众不疯才怪),Juliette同Robert一抱泯嫌隙。换上新的大提琴手后,大家坐下从恳求的慢板重新出发进入最终的快板……请问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值得称道的是,原该作为核心灵魂的131号倒还真有合上影片的节奏——七零八落。一开始我还真的担心这么长的曲子要如何呈现给观众,最后导演非常爽快地告诉我「你想太多了」。每章都抠个20秒剪到一起,把末章放到上字幕的时候作片尾曲就好了嘛!所以该片自名《晚期四重奏》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这部片的大失控充分说明了影视艺术较之种艺术在抽象表达能力上的不足。诸如「第一小提琴精致、第二小提琴多彩、中提琴深邃、大提琴宽广」的印象,放在四重奏听众完全是可以自行体会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就必须要安排一段其实不大自然的台词,借由Alex向观众作直接说明。「说明」的内容越多,留给「感知」的空间就越少,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就越发一厢情愿。这绝不是一个展现第七艺术独特性的好例子。

 3 ) 不懂音乐的会很难看出味道来的

弦乐四重奏,是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人太多,太嘈杂,所以我喜欢室内乐。室内乐钢琴重奏,过于承重,铜管过于透亮,还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最普遍的室内乐形式最能让我接受。据说行家评价弦乐四重奏是精炼,也就是说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刚刚好。乐曲风格一般是比较平缓,但是该表现张力的时候也会痛快十足。总的来说,一般的组成结构是211,也就是戏里面的这种形式。而好的组合,就如同戏里面女儿说的,第一小提琴精确;第二小提琴才是核心,提供色彩以及乐团的特色;中提琴会表现努力,在搭档(纯肉体欲望),老公,和爱人之间穿梭徘徊;大提琴有博大的胸怀,提供音乐存在的一个场。

在戏里面,大提琴是个大爷,曾经有过一次组织乐团的经历,并且妻子也是那个团的成员。在他妻子死后不久,貌似3年,他病了,并且是帕金森,于是完蛋了,乐团注定要么解散;要么从新找个新的大提琴,但是这样显然就会改变乐团的风格。于是首席不干了,说老头子你要坚持,或者你要找个跟乐团能够合拍的继任;女人不愿意了,说老头子你辛苦了,但是你要坚持,否则我也不干了。第二小提琴,说反正风格要变,所以干脆大变一下,我作了二把这么旧,现在也想换一下环境了。而首席说不行,你作不了首席,能力不够。女人私下劝丈夫说,你还是作老二吧,你作老二是世界上最好的。老二大骂,你个骚货,敢胳膊肘朝外拐。你说我这么多年容易吗?我在家努力作好丈夫,好老爹,在乐团努力作好团员,还第二,我多苦阿。你说我能力不比别人差,长的不比别人丑,为啥我就要赚的比别人少。你说你是我老婆,我比你少也就算了。大提琴是我老师,我也不好比。但是今天既然团都可能会散了,那话就要说明白,我到底为什么不能作首席,是我能力不够,还是他能力不够。而且我怀疑你当初嫁给我就是被迫的,其实你爱的是老头子,并且当时也跟别人有一腿,仅仅就是因为怀了我的孩子才嫁给我。你说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女人一听就火大了,说你敢跟老娘吵架。这么多年的教育白费了我。我现在就跟你说实话,我当初是不是真的爱你我也不知道,今天就更不知道了。你想作首席,跟我本来没狗屁关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就是维持这个团队,所以你必须就给我作老二。
然后就是吵啊吵啊,还是吵。当然戏里面最后是大家和解了,其实我看实际中很难在和解了。因为问题的关键是,首席虽然很牛,但是他只能作首席,作不了二把,并且他自己很可能还知道这一点。而二把知道自己是最好的二把,但是觉得作一把自己也可以,而且很可能还会比目前这个作的好。而中提琴根本就不关心这一点,想着只要团队不解散,自己就有饭吃,而且他很可能还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可以作首席。而老爷子已经受过一次乐团解散的苦了,知道事情难办,而且自己身体还不好,所以也不好把事情说太透彻。
其实世界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大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牛,但是真正厉害的是二把手。而二把手作的时间长久了,就会自然的产生某些想法,有前进一步的想法。这种时候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二把手能不能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而是二把手能不能再找一个能给自己媲美的完全适应二把手工作的人。找的到,自然大家都会很欢喜,找不到那就大家都完蛋。这就是所谓皇帝好作,宰相难当,但是宰相又实在很少会想去再进一步的想法。并不是他们真的没这么想过,而是他们想过了,想明白了,自己作了皇帝,别人作宰相根本就不如自己,到头来结果就是家破人亡。而假若,你找的这个二把手,跟你一样,既能作老大也可以作老二。那后果就严重了,比如曹操一家就是例子。
所以并不是能力最强的就自然的能排在前面,而恰恰是因为你能力太强,才会自己段了升迁的道路。而你还不闹,到时候就是你亲老婆都会反对你闹,因为好好的日子,被你这么一闹,大家都要作改变了。

 4 ) 亚历和妮娜

赋格四重奏。台上四架乐谱,四个位子。四把琴,四个人。清晰 ,有序,和谐一体。






台下是一锅粥。

大提琴是整个赋格乐团的长者和导师。他在妻子三周年忌辰之际发现自己得了帕金森,还以为接下来最大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忍痛退出舞台,并找到合适的接棒者。

中提琴首先难以接受现实,她习惯了身边三个男子从不同角度给予她关爱,习惯了他们四人围坐一圈编织成一个场,笼罩她的生活和音乐。大提琴从她孩提时起便一路紧密地照顾和指导她。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坐在旁边,自己是否还有力量继续演奏下去。

中提琴的丈夫是第二小提琴。他其实不甘屈居次席,看不顺眼第一小提琴的严谨保守,认为正是此人限制了乐团对新风格的探索。他还拧着另一重更深的心结,缘自妻子和第一小提琴昔日的情愫。他一直不能肯定中提琴是否爱他,还是只是因为怀孕才和他结婚。然而,为了尽量让乐团和谐,让妻子快乐,他长年压抑这重重积郁,在同一个位置兢兢业业。

第一小提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背负众多压力和期待,坚持根据做满了记号的谱子演奏。曾经的爱人虽仍和自己天天相对,却早已嫁作他人妇,日常生活也尽被乐团侵占,满腔深情只好全数倾泻到弓弦上。

他们在一起二十多年,演出逾三千场,成为享有盛誉的四重奏乐团。在这个看似空旷清朗二十年如一日的舞台上,四个人无不是走过了千山万水。

随着大提琴患病,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所有的过往忽然都跟着隆隆响起,交织反复,一言难尽,左右着每个人对下一步的判断和选择。大提琴致力于找到下一个大提琴。中提琴致力于让一切维持现状。第二小提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第一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致力于不让乐团失控。

中提琴说,如果大提琴不再演奏了,那我也退出。第二小提琴说这是一个时机,让我们做些改变。第一小提琴说,没有比这更坏的时机了。中提琴劝丈夫做第二小提琴挺好的。第二小提琴悲愤交加,好啊你俩旧情人合起伙来欺负我,糊里糊涂地和别人上了床。这下轮到中提琴悲愤交加了,把第二小提琴赶出家门。第二小提琴索性开始撕破脸式的跟踪追问一个看似和乐团完全无关的问题——这么多年了,你到底爱不爱我爱不爱我爱不爱我。中提琴说,……我也不知道。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女儿则出于对第一小提琴的仰慕,以及对父亲的同情和隐约的报复母亲忽略自己的快感,对第一小提琴表露了爱意。第一小提琴修炼多年,一朝破功,陷入忘年恋中不可自拔,给另外两人的火上更浇了一桶油。

于是在大提琴告别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中,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当面冷战,第二小提琴一拳把第一小提琴揍倒在地,第一小提琴说不我绝不和她分手,大提琴说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然后,四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走上舞台,依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演奏,这一次大提琴没能坚持到底。七个乐章不许间断的贝多芬131号,他在中途停了下来,让位于下一个人。乐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一切依旧延续,也已然改变。





这个过程中,存在另外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亚历。她不属于赋格,却又和它血肉相连。她是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女儿,大提琴的弟子,第一小提琴的洛丽塔。她和赋格一同成长,一同前行,继承了四个人的才华、记忆、默契,也同样担负着他们的纠结与彷徨。她是整个赋格的凝缩与见证,又比赋格本身更清晰、更坚定。是她首先从一团乱麻中抽出最重要的线头来——赋格不能解散。她为此主动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代价,和热恋中的第一小提琴决然分手。那张哭花了的鲜妍的苹果脸,展现出残酷而又单纯蓬勃的意志。

另一个是妮娜。妮娜就像是“狼来了”传说中的那头狼,作为大提琴的继任者,她在故事开头几分钟就被点名,一直在众人的舌尖上滚来滚去,却直到结尾几分钟才出现。他们不断地提起她,但似乎并未真正做好迎接她的心理准备。可在最后那场演出中,她居然真的出现了,默默走上舞台,默默地坐上大提琴腾出的位置,似乎很突兀,又完全顺理成章。第一小提琴沉思良久,也默默地合上了做满记号的乐谱。新的组合、新的尝试,人人都知道,赋格在这一刻翻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一页。观众席上,亚历微笑,大提琴热泪盈眶。

亚历和妮娜是这个故事的两个断面,是在每一个路口不得不了却的过往,和不得不拥抱的新生。有很多的不舍得、不情愿、不清楚、不明白,然而就是不得不。

 5 ) 《晚期四重奏》

每个人都是有弱点,都有自己无法操控的时候,
没有人天生成熟,有责任心,懂事,上进,
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人,总是因为为此经历了更多,学会了更多,遇到了更多的人和事教会了她这些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一对恋人,朋友,任何关系也都是不完美的。
因为人天生性格的不完美,也正因为这样,每段不同的情感才有它最独特的魅力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成功的一面,然而当习以为常的生活有了变化
生理上的无能为力被迫放弃深爱的音乐演奏生涯
多年来的不自信和爱人不懂表达,在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被认可就像自己的感情一直得不到重视一样的那个晚上他犯下了在感情中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珍爱着音乐就像珍爱着同样重要的家人,却让女儿因为她为了音乐牺牲了应有的陪伴而有了抱怨,丈夫得不到她的更热情的回应和共同参与生活的失落而心灰意冷
执着于完美反而固步自封失去生活该有的激情和音乐本因多变而存在意义,一直认为正确的东西是否真的就是正确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充满变数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不变,但是,我们可以让它越来越好,我们要牢记最初那一刻以后再也不会有的感觉并用一生去珍惜它,这也是为什么爱情让我们愿意牺牲很多东西去守护它,它的美好值得,
音乐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它被人赋予了感情,它总是能够在那不经意的瞬间打动了心灵的某处,而一个演出,每个人的合作,最恰当的和谐感让音乐在每一次的演奏中散发了独特的魅力
所以,做个总结,这就是爱~~~

 6 ) 131

2013年我写了一个评价,今天又有感而发再写一个。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131究竟代表什么,因为大家很多时候虽然觉得这些音乐很美,但是没有美到要去找了听一下的地步。就更不要提,不仅仅是听这一步,而是把作曲家的作品比较完整的听一次,然后在寻找各种关于此作品的评论,再自己回想一下。这样做太费劲了,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
其实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应该算不是被很多人理解,而且可以算一直不被大多数听众欢迎,以至于比较少被演奏。而相对应其他的几首,131算比较能被接受的。不过我觉得131也有一个不足,显得比较琐碎而零散,或者说比较得不够完整的团结为一体。当然我这个说法,是说作品本身,而跟电影无关。我想唯一相关的可能就是因为琐碎,所以才容易被分割,才容易做成一块一块放在电影中。
问题在于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作品,是不是有更深的寓意?好在现在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网上言论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只能说以我个人的浅见,我任务这个电影选择这个作品为核心暴露出他们对音乐特别是贝多芬音乐了解的不足,或者更加准确的说他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贝多芬。他们只能说对这个作品有所了解,而急于去说自己想说的事情,从而忽略了很多东西。
就如同我很反对用例子,更加反对用比喻,去解释一个概念。
问题在于贝多芬应该应用了很奇妙的技巧,在展现各个不同的主题的交织,在不确定中不稳定中透露出确定和稳定。这不是一种平常的稳定,而是一种在不稳定中瞬间的稳定,在不和谐的动态中一个瞬间的和谐。而当每个乐章结束的时候都有明确的结束音,这只是告诉你这个瞬间过去了,虽然会有下一个瞬间,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过程。
虽然在作品中主角来回切换,但是归根结底高音还是小提琴的。主题可以没有唯一,但是主题就是主题,否则就只能算一些细碎的线索。
据说晚年的贝多芬,也就是写这个作品的时候的贝多芬,已经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从扼住命运的喉咙过渡到天人合一的与神同在的贝多芬,但是作品其实更难理解。到不是说贝多芬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加复杂,内容更加风格丰富,而是说他做了更多的思考,应用的更加有突破性的结构方法。已经突破了经过斗争达到和谐的这个循环。
而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没有表达出的。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一种小孩子跟老头子上人生课的感觉。或者说他们还想给别人支出一条道路,而不是尊重别人可以够自由的去选择各自的道路。他们更愿意去搞所谓的惩恶扬善,而不是去发掘人生选择的无奈。

 短评

演技是没的说,但四人的感情和生活的叙述有点浅和乱。

7分钟前
  • sherwoodsylvia
  • 还行

首席小提琴特别眼熟,看了半天才认出是终极斗士里的GAGA先生,这切换的也太无压力了

12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15分钟前
  • Mirec
  • 很差

最后演奏会上四个人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各种展现很棒,沃肯年纪越大戏越好了!

17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每次人物心情到一个节点时,音乐都会响起。感觉Robert和Jules吵架声音都有工整的对位哈哈。情感刻画得也特别好,虽然很想责怪乐团成员都太自我了,但Robert谈到自己的困境、Daniel谈为什么放弃独奏为什么坚持四重奏还是特别能让人产生共鸣。感觉电影把演奏家的人生各方面都展现了,包括love&passion。

18分钟前
  • 斜杠过多王静阁
  • 力荐

孩子在地铁里念出奥格登的诗句,诗句哀悼衰老;病人在美术馆看破林布兰的眼神,眼神写满死亡。年幼的生命读不懂衰老,病痛的肉身看不破死亡。人生就是一场不能暂停的四重奏,在漫长的演奏中,乐器会走音,乐谱会模糊。心生不甘,死亡侵袭,都要坚持演奏。用最好的马毛做琴弓,降服如野马般无常的命运。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Poots。

22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还行

真好,特别好。艺术永远与人的内心直接相通。

26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力荐

生命有如赋格。提问,回答,前逃后追……然后彻底释放的飞翔!PS:哭湿一包湿巾!音乐的美,妙不可言!

29分钟前
  • L.L
  • 推荐

莫执着于我因何来到此时此地,专注于我下一步要往何处去;莫执着于我下一步要往何处去,专注于此时此地。在开始之前,结束之后,万物永存于现在。

31分钟前
  • 曹槍槍
  • 推荐

题材新,口味清,内敛,煽情少。剧中舒伯特死前,听贝多芬131,是男主离团的隐喻。光享受音乐,也是件不错的电影

36分钟前
  • 大脸
  • 推荐

四位老戲骨合演一部講述中年or老年危機的電影,選擇了正確的卡司演出一個合適的故事,奠定了影片品質,外化的戲劇衝突和內斂的敘事手法,加之精彩的配樂,佳作一部。影片分別展現四位老夥伴各自的煩惱,健康、事業、愛情、理想,生活本身便是煩惱,但沒有煩惱又怎麼稱得上生活呢?

3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二十年唇齿相依,台上他们默契无间,台下却各有藏不好的故事、逐不去的隐痛和解不开的心结。生活总是凌乱的;音乐,却自有凌驾一切的秩序与纪律。在这最高纪律统御下,巨轮泰坦尼克倾覆前,亦可罔顾死亡咻咻逼近,从容尊严再奏一曲。同样在这纪律下,一切需求皆让位、皆暂缓,纠结纷乱瞬间亦可被抹平。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都是很有功力的演员,剧情有点矫情啊。

47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还行

舒伯特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到贝多芬的131号作品,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每个人心中一把琴,抒发各自对命运的感念。强大卡司,细腻情感,两首诗歌,伟大的131号。贝多芬说,演奏131号作品时不、可、以、停。

4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沃肯的最佳男配有点悬啊

53分钟前
  • 司岱朴
  • 推荐

光是soundtrack顶的了三分。

56分钟前
  • 潘驴邓小仁波切
  • 推荐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是个过于平淡的片子,不过戏骨就是戏骨啊。。。

60分钟前
  • The_Carrot
  • 还行

Keener的角色比较弱,不应该,但也不需那么苛刻

1小时前
  • Nightwing
  • 推荐

音乐传递感情,没有感情音乐也受影响。结尾的谢幕还是挺伤感的,中间老乱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