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

战争片其它2008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拉达·米切尔,周润发,杨紫琼

导演:罗杰·斯波蒂斯伍德

 剧照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3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4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5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6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3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4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5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6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7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8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9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0:18

详细剧情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饰)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诸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斩头之际,一名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周润发 饰)救起了。  何克还认识了战地外籍医生丽(拉达•米契尔 饰)。何克辗转到了黄石,与60多名孤儿一起居住。孩子们保饱受战争折磨,对外国人他们都有抵触心理,甚至不尊重。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何克的热心与善良还是感动了孩子们,短短几个月他们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幸得有好心人王太太(杨紫琼 饰)的帮助。  生活日渐上了安稳的轨道,战争的步伐也逐渐逼近。何克与汉生还有丽决定带着孩子们到山丹,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路途之艰辛,同伴的离世也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可是一场疾病,还是打击了汉克、丽与孩子们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平淡的影片 伟大的人性

    终于还是在临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到电影院拜谒了久违的《黄石的孩子》,诺大的德基竟然只有一个小厅在默默地支持着此片,看来票房想要在短期内超过同日上映的《见龙卸甲》基本上是希望甚微。强忍着前天晚上不到五小时的睡眠而导致不时翻涌的睡意,在一些半生不熟的国语配音中正襟危坐了两个小时,总算完结了我预期的观影计划。为了对得起那高昂的票价和我坚忍的毅力,最终还是决定码点文字以示祭奠。

    “大爱成就不朽传奇”,宣传词颇具磅礴气势,但影片却辜负了题材原本厚重的深度,《辛德勒的名单》和《卢旺达饭店》等旗帜始终在前方杵着,想要超越历史淘洗后的经典自然绝非易事,罗杰•斯波帝伍德显然也深谙个中道理,所以他企图别出蹊径、糅合更多的元素来增加自己的筹码,广袤逶迤的自然风光、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出乎意料的情节铺陈……可惜过分杂糅这些好莱坞惯用的手法却让影片的线索更加芜杂,反而削弱了探讨人性主题应有的震撼力。

    就像发哥所说的那样,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警醒更多的国人勿忘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许正是这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促使他加盟该片,可惜飘忽的角色大大制约了发哥演技的发挥,只有在为数不多的枪战场景中,才勉强能够从其棱角分明的面孔中依稀辨认出当年小马哥的影子。当然,和发哥同病相怜的还有曾经拥有“香港头号女打星”头衔的杨紫琼,作为一名黑白通吃的商人,她为何克做出的牺牲未免太过惨烈,平白耗费了多年积蓄不说,最后竟然还要跟那个面目可憎的国民党军官……如此节外生枝出的角色和少得可怜的戏份留给他们的表现空间实在太过狭窄,所以也只能自然而然地沦为绿叶。

    置身事外的外国人究竟如何看待那段中国历史我不得而知,但罗杰•斯波帝伍德显然试图去选择站在一个温和而冷静的立场。他刻意避免了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而仅仅利用余烬中残垣断壁的城墙和几个典型性的屠杀镜头一笔带过;日本兵死后紧握全家福照片的镜头也深化了其“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的人文理念和慈悲胸怀,但这些也导致了影片的平淡无奇和缺乏张力,不过相对影片的主题而言这倒不失为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

    Jonathan Rhys Meyers和Radha Mitchell这两位外来男女主角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丽靠毒品来延续生活的希望和坚持信仰的追求虽有点出乎意料,但也从侧面增加了角色的平实度和亲近感,不过何克的那个全裸镜头和两人之间那段隐晦的激情戏实在跟影片的基调格格不入;几个黄石孩子的表演还略显稚嫩,石凯对叛逆的诠释过犹不及的令人生厌,生命最后时刻的异样举动也跟那个上吊自杀的孩子一样突发的莫名其妙。

    当最后那只印有十字架的白色风筝再次猎猎作响于风中,心头还是感染了那份奢华的感动。一名原本与其无关的英国人为了六十余名无辜的孩子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跋山涉水千余公里,最后还因当时恶劣的医疗条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用自己的良知奏响了一曲伟大的挽歌,也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乔治•霍格”这个名字。

    最后弱弱的建议一下对此片抱着较高期待的朋友,最好不要去电影院观摩此片,等原声牒出来后淘回家欣赏即可。理由如下:整部影片节奏略嫌拖沓,配音生硬的难以接受,通篇也没有震撼的视听效果,而且我看的时候最后的人物访谈刚刚开始,影院就开始亮灯逐客了……

 2 ) 瑕不掩瑜

又一部早早DOWN下来,一直没有看的电影。当初看片名《黄石的孩子》,以为是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有关的野兽和孩子之类的故事,看了才知道又被片名迷惑了,呵呵,也许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37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东京来到上海,本打算报道“日本是如何帮助中国的”,却目睹了随着日军的占领,中国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溃,他被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暴行震动,为了让世界了解战争的真相,留在中国担任记者。他在战争中四处奔波,最终肩负起一所战争孤儿学校校长的责任,他带着学校的中国孩子躲避战争涂炭,他凭借双手之力将它变成了充满美丽和强烈回忆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争,他带着学校的60多个中国孩子长途跋涉千余公里,历经艰险,越过雪山来到安全地区,最后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

    片中,残酷的现实让何克成长,和丽的爱情让何克成熟。险些死于日本人刀下的何克,惊魂未定之余,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丽的洒脱、坚强深深的吸引了何克,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而丽的神秘,飘忽不定的性格,却也让何克捉摸不透,深陷苦痛之中。丽,也是社会的弃儿,“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制造麻烦的人,一个煽风点火的鼓动者。曾经是孤儿院里的坏孩子,是被丢在工厂地板上的烂苹果。”年轻时放浪形骸,到中国后参加慈善机构扶危济困,但太多的不幸和不平使她染上了毒瘾,再后来她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随军护士。从对孤儿们的救赎中,丽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由一个“坏女孩”转变为一个“具有圣母马利亚一样的情怀的天使般的女人”。而何克,从一个有着灰色理想的大男孩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道主义战士,成为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发哥饰演的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说过,自己本来是造建筑的,现在却回来摧毁建筑,说最喜欢听的就是建筑被炸毁的声音,给小日本一点颜色看看。发哥在片子里不同于以往高大全英勇无敌的共产党形象,经常制造点小幽默,每次出现都有点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意味。
  杨紫琼饰演的王太太,为了救出被国民党逮捕的何克,拿“认为比他的价值多一点点”的东西去换,当何克与孩子们离开黄石去山丹,我们看到有个恶心的国民党在王的屋里等她。

结局很像《面纱》,男女主人公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的日子,男主角却因为之前一次貌似不打紧的受伤流血而染上了重症,不幸离世。
  结尾很像《辛德勒的名单》,被拯救者已经是耄耋之年,都站出来真情对白。这个时候,我们完全被感动,是因为坚信生活中果然有过辛德勒和何克。当片尾那几个已是白发苍苍老人的当事人为我们印证传奇的真实,“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怎么说呢,这电影不会给你太多的惊喜与震撼,可能是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面记忆犹新,对辛德勒决然地列出名单不能自控地添上一个又一个名字以全部财力去挽救犹太人的样子记忆犹新,对这发战争财的投机商在拯救了那么多人之后还在忏悔“我应该用车子用徽章去和他们交易,就可以多救两个,哪怕只是一个人”的神情记忆犹新,所以,此片中的诸多画面就成不了意料之外的触动了。     
  何克死于1945年7月22日。时年30岁。距离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在今天的山丹,还有乔治·何克的墓碑。
  导演真的不曾煽情,总是那么淡淡的,连路上三个月的风雨也只是一带而过。然而一个真实的人物曾经做过一件真实而伟大的事情,这本身就令人感动了。
  我是第一次在西方人拍的电影里面看到日本人有组织地对中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大屠杀的场景。的确是第一次,屠杀完以后,将尸体堆在一起焚毁。电影也不隐晦日本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掩盖屠杀真相,当日本情报官发现乔治的相机和底片以后,当即对乔治实施斩首处决,以及后面几个进入安全区的外国人被杀。电影《黄石的孩子》抽了至今仍在一味否认日军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极端主义者的一个大嘴巴子。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始终怀有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无辜民众以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而做出过努力甚至牺牲的每一位国际友人。我们知道白求恩,我们还知道拉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乔治·何克。

感谢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让我了解了二战时中国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何克。

  一直都纳闷这片名为啥叫《黄石的孩子》,故事背景又不在黄石,看了电影就更加迷糊,发哥斩钉截铁,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地告诉男主角何克先生:“你看这里,铁路通到宝鸡,再往西北,就到了黄石。”后来看了网上的评论才知道,原本呢,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叫双石铺的地方,可是编剧写作的时候,觉得不好发音,就把它改成了黄石(Huangshi),想等剧本讨论完,正式开演的时候就再改回“双石铺”;可是等到正式开机时,几位讲德语的制片人坚持不改。他们认为如果观众连“双石铺”这个音都发不好的话,还会有几个人来看这部电影呢?呵呵,于是就诞生了《黄石的孩子》。

说实在的,从内心还是希望更多地人去看这部电影,去了解这个西方人和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只是在忙碌的今天记住一些我们不该忘记的东西。

 3 ) 最后几分钟

我看的很不认真,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本身评价低,另一部分是确实不抓人.

除了最后几分钟,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是会让人肃然.

我想到一个词,轻佻.

三角恋,罗曼史,人物浮于表面,故事虽然真实但讲的不太生动.一切都很程式化,虽然不象愤青们骂的那么糟糕.

不如拍个认真的纪录片.

片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把何克形容成"爱憎分明,永远笑眯眯的完人",我是认同的,就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洋鬼子",有着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并不是因为完美,真的是很单纯善良,还有,力量,

所以,这些品质,小乔都没有演出来,也许是导演的原因?

忽然觉得,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小杰.....嘿嘿.....

 4 ) 真实、渺小的感动

去年推荐一本书,关于人性,之于后来拍成的电影,减色很多。(《追风筝的人》)

对于电影,自从《霸王别姬》后,我就很难找到一部可以让人记忆深刻,足以载入一个人一生的电影库的影片。

说老实话,对于历史题材的片子,一直抱有一种无奈的情绪,不是因为它无法反应真实历史,而是因为中国人太喜欢渲染场面,而忽略了同样真实,更是真正支撑这些场面的个体。个体虽然零散,但是却是灵魂,灵魂可以震彻心灵,场面却只能烘托气氛。

《黄石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步片子,一步叙述历史进程中个体或是灵魂的影片。不要说他有多少的硬伤,只以人的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
影片的背景发生在讲了无数次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但如若只以历史和对那段历史的耻辱或者是激发民族感情的出发点来看,哪么就略显浅薄了。

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国共两党的勾心斗角,都只是铺垫,烘托的是一个英国人George Hogg,一个战地记者,和60个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片中对于人的描写十分到位,没有中国主旋律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孩子都个性鲜明,主人公亦是有血有肉。面对屠刀,主人公表现出了应有的恐惧,我甚至觉得,再有一秒,他就要求饶,这很真实,很符合人性。
整部片子也没有过多的对感情进行升华,一直不温不火的平铺直叙,没有对每一个孩子背后的故事进行插叙来辅映战争的创伤,知道最后主人公将孩子送到山丹,因为破伤风,而取药的孩子回来后看见背负十字架的风筝的时候,才算到了一个点,但仍然是平静的,没有众人跪地嚎啕大哭的和政府出面抚恤慰问的场面,更加的真实。

少有的视角对历史的描述,不但让你对那段历史更加的深刻,同样也让你记住了这么一个血气十足的人,George Hogg, 真实的存在在历史中,存在于现在仍然在世的老人的记忆中。

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有十足民族主义的中国人,这部影片也提醒这我们,不忘历史,自强自尊。

中国人铭记与崇敬的是伟大的人格,而不是懦弱无耻的民族。

《黄石的孩子》,真实,渺小的感动。

 5 ) 《黄石的孩子》- 我们祖先的坟墓

我一直避免去看关于“南京大屠杀”或者“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我不脆弱,但并不代表我就要去看恐怖片,让自己平白的浸入沉痛。

因为我把黄石当成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了,所以误看了这部电影,战地记者何克进入大屠杀时期的南京,日军发现他拍了很多屠杀中国人的照片,南京的抵抗军(居然还有抵抗军...)从日本人刀下 救下何克,并送往一个叫黄石的小地方,在黄石的祠堂震撼的第一幕出现了。

青山绿水掩映下 白墙青瓦的祠堂给人格外的美感,祠堂内部却是破落不堪黑黑的室内落满了灰尘,墙上挂着祖先们的肖像,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尊老 供奉祖先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没有守住自己的家,留下自己的子孙被人屠杀,家园被荒废破败,悲剧发生了 重要有人承担责任,没有理由...

看见一只狼在餐食一只血淋淋的兔子,你会责怪狼的残忍 还是埋怨兔子跑得不够快? 自然法则而已,世界总是在冲撞中不断变化 你不变就要等死...

第二幕就是躺在昏暗室内室内吸鸦片的祖先,他们就躺在那吸鸦片,眼神就像是死人...

这还是美国人的视角,如果看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你会被你的祖先逼得喘不过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待下去很痛苦,你会怎么办,没办法,忍。 日军即将打到黄石 再待下去就是死,何克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越过兰州到达了一个没有烟火的地方,虽然那里很冷很干燥,但至少他们还有自由。


 6 ) 我TMD看到最后又哭了!

总结一下:
1. 我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四个主角是如此纷繁错综的四角恋,就是不明白杨紫琼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喜欢男主角呢?
2. 在那好山好水的地方种点小菜向日葵啥的,真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啊!除了天上老有飞机嗡来嗡去以外。
3. 发哥哪象新四军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没事就跑到男女主角身边瞎搀和,我怀疑他简直是蝙蝠侠,去哪都用飞的。而且还是千里耳,他们啥消息他都知道。
4.咋都是boys呢?没一个女孩?
5.最重要的真理:拍战争题材片子,一定要找个身材好的帅哥(同理可见《投名状》中的金城武),这样,无论脸上再怎么脏兮兮,周围色调再怎么暗淡,一张帅脸仍然是天下无敌吸引眼球啊!!
6.在最近我泱泱大国民族主义自尊心过分抬头的时候,大家更应该去看下这个片子,以此证明,爱心无国界。

 7 ) 外国人拍的中国往事

这部电影不能说拍得不用心,无论道具、背景还是服装都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大片该有的因素都有:战争、爱情、人性的对立与冲突。有几个片段让我忍不住哭了,因此若是说到情节动人,这部电影也是合格的。但,不知何故,始终有一种不尴不尬、不伦不类的感觉纠缠着我,这几乎是观看大部分合拍片的通感,比如不久前看的《伯爵夫人》。

由此想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真的不是简单沟通或者粗略了解就可以填补的,甚至抱着一颗善意和关怀的心都远远不够。从前我们总以为西方人富有探险精神,容易对未知的国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发现原来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未出过自己居住的城市,压根没有意愿关心万里之外的陌生土地;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着对东方有好奇心的人应该都还不错吧,至少他们想要了解和认识——结果发现这群人中的一大半只为猎奇,小脚长辫子的黄种人,三叩九拜的大礼,独轮车小轿子宽扁担,他们沉迷于这些意象中,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已经见到了真实的中国。。。得,这帮人也不可靠。于是还剩下一小部分人,他们也好奇,但更相信眼见为实,于是鼓足勇气来到中国,满以为要踏上蛮荒之地了,结果自下飞机起就开始惊叹不已,原来你们中国也有宽马路高层建筑大型Shopping Mall。。。他们终于承认中国也是应有尽有了,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那便是从骨子里透出的高傲。这也许不能算是种族歧视,它只是强大对弱小的习惯性轻视,永远高高在上,永远一副同情施舍的面孔。。。我终于明白《黄石的孩子》为什么总给我不搭界的感觉了。

还记得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让我哭得最厉害的一场戏是辛德勒收到犹太人集体为他打造的一个戒指,上刻铭文:救一人既救全世界。他握着戒指痛哭流涕,只恨自己为什么没能想办法再多救一个人。是时男女老幼一齐静默,独剩辛德勒一人哭得撕心裂肺。照理说他才是最该被人感激不尽流泪致谢的人,偏偏他哭了,被他所救的人却没有哭,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当时不明白,只觉得心头沉重跟着哭,后来我才懂得,拯救别人也是在拯救自己,本来就不该存有施恩图报的心理;而于危难中伸出援手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山野村夫应该这样做,博学鸿儒应该这样做,普通中国同胞应该这样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应该这样做。难道在救援受尽屠戮的人民时,会因为施救者的国籍而使此事变得更伟大或更有意义吗?同一片星空下的人类生来平等,从我的角度来看,所有在战场上英勇抗日的无名英雄做的和何克是同一件事,拯救生命,并无轻重贵贱之分。

当然我也能理解导演的心情,毕竟是一个外国人嘛,又没有参加中国的军队,出于道义做了那么多事最后还牺牲了生命算是很不容易了。我绝不否认何克是个英雄,他所作的一切值得中国人感激和纪念——并不因为他是外国人,是因为他做了应该做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做的事。

我在《黄石的孩子》里所有的哭都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和命如蝼蚁的中国人,国土被无端侵略、生命被轻易践踏,这是整个文明的耻辱,是地球上所有其余国家都该感到羞愧的。中国人不是生来就该被人统治,所以即使抱着伟大的目的而来也不要摆出救世主的姿态,我们并不亏欠任何人。

我衷心希望有一天能再次为施救者而哭。

 短评

小帅哥55。。。历史片难免有争议,不过起码看到了一种精神,嗯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Jonathan Rhys Meyers。

14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故事不错,编剧很烂~~

18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片子 可是很动人

20分钟前
  • 克里斯朵嘎
  • 推荐

点快进了。

25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故事很感人,但导演有点不会讲。而且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看的是剪过的。

29分钟前
  • 推荐

我觉得蛮好。

32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hogg 死后一个月,日本就投降了。可惜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的那天。

35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为铭记和感谢

38分钟前
  • Heyvin
  • 推荐

记得这部也是在电影频道观看的。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S城,和z小天使。

43分钟前
  • 还行

不喜欢发哥

47分钟前
  • perfervor™
  • 较差

是真事。。为什么又是战争。。

51分钟前
  • 0932313
  • 力荐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感觉不错,隐忍温情。

55分钟前
  • 南溟
  • 推荐

the another side of chow

56分钟前
  • lee
  • 力荐

忘了不评论

59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很感人

1小时前
  • 优雅的胖子
  • 力荐

什么啊,只是有些场景大点而已嘛

1小时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谁说Jonathan_Rhys_Meyers不接烂片……

1小时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中西合作,二战题材,参照下面纱

1小时前
  • bok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