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

记录片日本2006

主演:丁尚彪

导演:张丽玲

播放地址

 剧照

含泪活着 剧照 NO.1含泪活着 剧照 NO.2含泪活着 剧照 NO.3含泪活着 剧照 NO.4含泪活着 剧照 NO.5含泪活着 剧照 NO.6含泪活着 剧照 NO.13含泪活着 剧照 NO.14含泪活着 剧照 NO.15含泪活着 剧照 NO.16含泪活着 剧照 NO.17含泪活着 剧照 NO.18含泪活着 剧照 NO.19含泪活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1:40

详细剧情

  经历了十年动乱,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学业中断,身无一技之长,令他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在朋友的鼓励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彼岸的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离这里,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丁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儿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悦、误会、理解,万般情感,言语难尽……  本片为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长篇影评

 1 ) 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默默迎送。

這是NHK一如既往的紀錄片優秀作品,優酷上面有視頻供應。
我在一個工作日的晚上,一個人在家看完了這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故事。
內心是難受又振奮,生活也是這樣,悲喜交錯令人唏噓。
想起那句俗套話:死都不怕,害怕生么?生都不怕,還怕死么?
我時常都覺得人生就如遊戲,只有兩種狀態:生和死。
這個大富翁遊戲里,一日你不破產,你就無條件地接受遊戲規則玩下去。
直至你贏了你所有的對手,或者所有的對手比你更不幸地先於你破產。
遊戲玩家說大富翁遊戲的精彩處在於遊戲過程,人生的精彩也在於曾經活過。
誰不知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將經歷一連串的惡毒文字精准地磨難。
然而天未必降大任於我,我也未必樂意去承擔歷史使命去殺身成仁。
我覺得我開始老了,開始貪生怕死思前顧後了,我無力承載太多悲喜。
如果活著勢必那麼累,死這個結果對於我們來說,也勢必那麼璀璨。

日本著名“赤穗義士事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很深,詳細可索《菊與刀》。
這47個浪人爲了報答主人,忍辱負重隱身埋名若干年,殺仇慰主后集體自刎。
對於這種高投入低產出並且投資對象模糊的行為,在日本民間推崇備註。
除了君臣忠義等社會正氣外,還強調了忍辱負重成就自己的自我修煉辦法。
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去做了不等價的事,然後獲得世人的一種紀念和恭維,值得么?
我們無需思索太多這個假想,每個人的初戀結束時都覺得是地球末日但是也活下來了。
我最無所畏懼的是我蓋棺定論後人或者旁人對我的評價,因為就是一無是處。
然而我在忍辱負重成就自我的道路上,我深深感覺自己道行很低。

人生最美好的事是過程,人生最痛苦的事也是過程。
我們都知道軀體難免一死,於是有人盡情揮霍,於是有人人過留名。
在這個大富翁游戲裡,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投資方式有遊戲風格。
我應要無需過多在意別人的遊戲狀態,更關注自己的遊戲進度。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去完成。
人生原本就是寂寞的,李宗盛也如此說。
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一樣的人也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有同樣使命的遊戲玩家。
你只能在熱鬧的人群裡寂寞地丟你的色子,步步為營。
不要相信親情或者愛情,在生存的面前,唯一能陪伴你的是你的寂寞。
好吧,哥玩的不是過程,是寂寞。

其實我也沒多少歲人,沒資格談什麽磨難和憂愁。
只是現在我還有心思去思索什麽是理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麽。
哪天我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欲說還休欲說還休,那麼人生對我來說是有結果了。
早兩天微博名句,覺得年輕人的生活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我想我也從來不曾失去浪漫的衝動和生存的理由。
只是詩于我來說過於矯情,遠方對我來說過於現實。
我覺得我離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之間還有15年的距離,還是一段漫長的路。
於是寄望自己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必將默默迎送。

 2 ) 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该怎么开始呢,翻出了硬盘里保存了好久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纪录片。当初本来是想给去日留学的女朋友打气用的,但自己却一遍遍的看了好多次。尤其是关于韩松的那个故事,做为一个置身事外者自己的心绪竟也随着他的起落而变化,当看着消瘦的他终于考上心仪的学校脸上绽出笑容时,我也兴奋地喊出了一声“呀达”,为之叫好也由衷的满足。身上包围着阵阵暖流,我想我应该为这些辛苦拼搏的人们写些什么哪怕是只言片语。

当无意中看到《含泪活着》这部留日生活的封山之作时,毫不犹豫的找来看后,眼眶中已控制不住的湿润起来。这是老丁的生活,当周围看惯了爱情输给距离的种种后,我在想时间距离到底有多可怕,十三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似乎在和他一样经受着考验,当我在向友人抱怨工作太乏味、生活太平淡,似乎这周和上周、上上周无甚差别时,有的人却在用执着教会我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成熟。分别十三载再重逢,老丁他没有太多话语,只是默默的在仅有的短暂幸福时光里去为久违的妻子规划合理的观光路线,默默的在去往机场送别地铁里提前转身下车去继续工作,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早已诠释了一个男人的责任,虽然他并不高大,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是称职的。

我想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伟大感情,自始至终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没有埋怨没有后悔,是理解是体谅是相濡以沫,十三年这段常人所不敢去想的时光却在短短两天的相见分别中幻化成为一段温暖又百感交集的旅程。

铁道旁老丁的蜗居小屋里,坐在床边的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忙活着的老丁,我相信再不会有猜忌再不会有怨言,这一刻的泪水是温暖的。

最喜欢片里老丁亲自带着妻子游览日本风景的那短暂一天,难得的温馨,难得的轻松。如沐清风般随着《And I Love You So》的轻柔歌声将这少有的美好瞬间沁于每个人的心田。

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爸陪妈在北京看病,不到半个月,已经是三次往返于老家到首都,我一个人焦虑的呆在上海这座阴冷孤独的城市帮不上一点忙,心中每每想起父母近五十的人了在那么大的城市求人办事,看人眼色,而二十多岁的自己却只能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躁不安。连同事都能一眼看出我的魂不守舍,犹豫中想着周五就买好车票奔到北京,却被爸一通呵斥,说我去了也是添乱,当听到有了好的进展的消息时我也长舒一口气,可想起做为生养我的父母却指望不上正值青年的儿子,还要老爸四点起来排队挂号,心中就无比的内疚。

我没什么权利去质疑医疗体系,为何连一个住院床位都如此费劲纠结,心中也只能自嘲自己一介平头小老百姓的身份。有些事情只能如老丁那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去实现。我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害怕我分心害怕我旅途奔波害怕我情绪失控。感激我的父母,生养之恩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珍宝。

 3 ) 2020年丁尚彪近况,幸亏老丁爱写作

《含泪活着 》这是我非常热爱的纪录片,所以一直在跟随寻找丁家的情况。

大致来说,女儿读书后,丁尚彪就从日本回到上海,后来到昆山一家日企做翻译。后来女儿在休斯顿医院就职,结婚生子。丁尚彪和妻子一同移居美国休斯顿。

忙不住的丁尚彪,让妻子照顾女儿和外孙,自己去纽约找到后厨工作,工作努力,多年,直到2020年退休。2020年遇到纽约大疫情,他的人生就像一部大电影。

下面是他2020年投的一篇稿件。

想看看第二故乡——东京

在纽约看完2020年时代广场落下大苹果的直播后, 我和全世界人民一样,满怀美好愿望地期盼着热闹非凡的好年头来临。今年的预定计划是,五月份结束整整半个世纪的颠簸劳顿,在美国光荣退休。手持老美护照,以宾客身份重返日本看奥运,并去追忆曾经生活十五年的第二故乡——东京。

山手线拥挤的电车、池袋打工串烧店郁香的木炭味、新木场钢铁车间隆隆的机器声……,都是我当年梦回牵魂打黑工的鏖战之地,然后回到祖国无忧无虑地领略大好河山。12月底再赴南极看企鹅,顺道南美五国游。我憧憬着丰富多彩的退休美景,趁身体尚健抓紧时间看夕阳。

2019年11月初,在休斯顿医院急诊室当医生的女儿来电话商量。我妻子要回上海探亲过春节,两个小外孙需要照顾,希望我干到年底,提前辞职退休去帮忙。而我正在曼哈顿四星级宾馆的餐厅干得欢,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到年龄正式退休。而且2019年的税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够报,接下去还有养老金,老年医疗卡等事项要办,于是决定干到2月底提前退休。

2020年1月底,我递交了辞职信。但是和我搭班的同事正回广州过春节,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航班被取消,无法按时回纽约工作,白人厨师长请求我帮忙干到同事回来再辞职。我在这个厨房已经工作了九年。虽然年龄最老,英语最差,但老外同事对我都很友善。盛情难却,只好舍小家,为大家,在美国给海外华人争个好形象,为公司鞠躬尽瘁吧。

但这最后的一个多月,却是我来美国十年中最恐怖的时刻。

老丁退休了

美国宣布禁止中国旅游者入境

2月2日,美国突然宣布禁止中国旅游者入境。但老外们却自信满满地认为此病毒与流感差不多,根本不当一回事。不仅没人带口罩预防,反而人照聚、戏照看、马拉松照跑。“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所有华人都早已从国内媒体中得知,冠状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华人都绷紧了神经,纽约华人三大社区都开始戴口罩自保预防。一时间老外都感到莫名其妙,似乎纽约的冠状病毒源头就在华人社区,每一个带口罩的华人都感染了冠状病毒。致使昨日还门庭若市的华人餐馆,一夜间竟变得门可罗雀。

但在如此振聋发聩的预警声中,纽约的白人市长和州长竟浑然不觉。面对华人带口罩而代表的尖厉哨声,不仅没有引起丝毫警惕,还傻眉愣眼地要求健康者不要带口罩,以免造成恐慌。在如此麻痹大意的糊涂官领导下,老外们依然陶醉在岁月静好的自信中。为了消除民众不敢去中餐馆吃饭的忧虑,市长亲自来法拉盛华人餐馆就餐,不仅不带口罩和手套,甚至还在路上亲民地和华人市民握手拥抱,正是“举世裸奔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每周三天在法拉盛图书馆成人英语夜校读书。学校在地下室,几十名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好几个班同时开课,近百名师生同时聚集在一起。华人学生都带着口罩,而西语裔、非裔等学生都不带。白人老师和外族裔同学虽然看不惯华人在课堂上还带着口罩,但出于礼貌和法律的约束,也不能够公开歧视带口罩的华人。

老师在提问时,要求我们脱去口罩回答问题。华人们就和老师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回答时将口罩提到鼻子处,留出嘴答题,回答完立即把口罩再拉下,我们就怕鼻子吸入病毒。老师又让我们和其他族裔合并成各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些讨论题。但那些不带口罩的外族裔学生,有些还正在感冒咳嗽。吓得我们进退两难。只能尽量保持社交距离。华人觉得老外太傻,毫无防范意识。而老外觉得华人神经过敏,是亚洲胆小鬼。我们就这样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战战兢兢地共处。

车厢里唯一戴口罩的华人

女儿得知我们学校的情况,就叫我不要去读书,以免被传染病毒。学校虽然是免费的,但规定缺课三次,就作为自动退学处理。因为每次报名抽签时,许多华人都争先恐后来报名,这个学习机会很宝贵,所以我也舍不得轻易放弃。但好几个同学为了保命都退学了。随着纽约市疫情爆发,中小学被迫停课,图书馆也关闭了。我终于逃离了学校。

可我还要上班,工作的宾馆远在曼哈顿市中心,更要在人流最繁忙的中央火车站转车。媒体已经报道,发生多起华人因戴口罩在地铁、巴士中被殴打,甚至被推下铁轨的歧视事件。

我每天凌晨五点多钟就要赶乘地铁去上班。但这个时段还没有到上班的高峰,地铁的班次很少。乘地铁的都是赶早班的非裔、西语裔的底层打工仔,总是把地铁车厢挤得满满的。而我往往是整节车厢唯一戴口罩的华人。

女儿深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所以千叮万嘱,叫我在通勤的地铁中一定要带口罩、眼镜加强防护。我怕传染,想戴口罩。但又怕遭到蛮不讲理的异族歧视殴打,被推下轨道沟。因此每天等候地铁时都是胆战心惊地靠在站台后墙边。通勤路上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

靠咳嗽药盒躲过群殴

有一天在家里手被划破,去找创可贴。突然看见药箱里有一盒使用过的咳嗽药盒,是以前感冒咳嗽时在药店买的,服用后还剩几粒,就没扔掉。盒子上有一组大大的“12”字样,是12小时只需服用一片的非处方常规药,美国人都能够认识。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空盒子去懵那些想找茬的老外呢?于是把药盒装进小塑料袋,放在包里备用。

法拉盛是7号地铁的终点站,人们都习惯在固定的站台上下车。我怕在固定位置乘车,因戴口罩被同车人盯上引起麻烦,就有意每天换不同车厢。同时,我选择靠车厢尽头的角落坐着,以避开人群。因为起的早,已经习惯利用这段时间打个盹补觉。但现在还要戴着眼镜防控病毒,我就只好改变习惯,戴着老花眼镜看手机。

有一天车到中途,车厢很挤。我戴着口罩、眼镜,正低头看手机,突然脚被踢了一下。我以为拥挤被碰到,就把脚向座位底下收进一点,谁知又被踢了一下。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两个怒目圆瞪,胡子邋遢的年轻非裔,活似两尊黑面金刚。一个人凶狠地对我说了几句话。我听不懂,只隐隐约约听懂最后的“why”(为什么)?” 看到他俩那挑衅的面孔,知道来者不善,感觉他们在指责我为什么带口罩。

我看到他们那肉鼓鼓的,纹着花纹的大手已经捏成了拳头,就像两头非洲黑狮马上要扑上来撕咬猎物。这时候周围所有人都扭头鄙视地看着我,好像我就是个病毒投毒者。那阵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一群饥肠辘辘的狮豹,流着馋涎欲滴的口水,对着包围圈里无助的鹿儿,准备分享这顿美餐。我清楚地知道,车上既没警察,也没监视器,更无路可逃。只要大拳头砸下,我这把脆弱的老骨头必被众拳乱棒打死。为防疫带口罩躲过了天灾,却死于仇恨犯罪的人祸,岂不成冤魂啦。

我定了定恐慌的心,故作镇静地学着老外的样子,向他俩耸耸肩、摇摇头,然后慢慢地从包里取出那个咳嗽药的空盒子,给他们看了一下。那大大的“12”字样的药盒,所有人都认识。虽然我不会说英语,但我的药盒清晰地告诉人们,我不是无病戴口罩的预防者,我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病人,但不是冠状病毒患者哦。他们俩对着我歪嘴笑了一下,我看到那捏得正紧的黑拳头松弛下来了,周围的人也都转过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紧张的空气在狭小拥挤的车厢里,被小小的空药盒悄悄地驱散,使我躲过一次被歧视的麻烦。我低下头假装干咳几声,继续看手机。心想,“空药盒懵老外,是诸葛亮老早就教过的空城计。跟上海老爷叔白相脑子,侬黑赤佬还嫩来!”

女儿当医生在一线抗疫

好不容易熬到3月初,武汉已封城,美国对华也封国,中国人出国如同逃难。同事也历尽艰辛,碾转万里回到纽约。但还要自我隔离二周。我心急如焚,得到他回来的消息后,决定14日辞职,并立即买了4月初的机票。因我还有一个私心,3月24日是我们皇后区长的选举,有位华东师大毕业的上海老乡,也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留日同学的尹导先生,首次作为华人挑战区长大位。而我刚入美籍,很想为同胞投一张最神圣的票,过一把公民权的瘾,尝一下主人公的味。

天有不测风云,16日是周一,我刚在人事部办完辞职手续,公司接到市政府通知,为阻挡新冠病毒的流行,纽约餐饮业全部停止营业,区长的选举也暂停了。女儿也慌了神,怕纽约封城走不了。希望我尽快逃离纽约,到她那里去避难。我遵照女儿的嘱咐,高价购买了N95口罩、防护眼镜、橡胶手套和塑料雨衣,准备全副武装乘飞机。女儿还要求我说,飞机上要坚持四小时不吃不喝,不拉掉口罩。届时她会带个垃圾袋到机场接我,见面后立即换掉全部外衣和鞋,才能上她的车。到家后再自行隔离14天。

我密切注意纽约的疫情,但是到月底,纽约疫情大爆发,已经完全失控。女儿所在的休斯顿地区疫情也开始大面积扩散。她在急诊室的工作也进入战争状态,每天诊治大量的新冠病毒患者。这时我看到大量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新闻,也得知染疫的老年人最容易死亡。更读到武汉电影导演常凯全家染疫灭门,而儿子在英国留学才得以幸免的报道。这一切不祥的消息,不禁使我感到深深地忧虑。

我想到武汉的封城,就是为了阻止病毒的扩散蔓延。纽约虽然没有封城,但疫情和武汉完全相同,都是重灾区。漫长的旅途,无论地铁,候机室和机舱,都是密封的易感染区域,也许坐在身旁的人就是病毒炸弹的携带者。另外。女儿在一线抗疫,虽然她会做好充足的防备措施,但只要头发丝上带回一个病毒让我吸入,我这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必会中招。最可怕的是,常凯一家灭门的惨痛案例,使我不寒而栗。毕竟瘟疫不是战争中的逃难,需要相互搀扶流浪。瘟疫中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宅家和相互分离,即使不幸染疫过世,至少还有幸存的家人来料理后事。想到这一切,我当机立断马上和女儿联系退掉机票。至于损失的费用,将不惜一切代价,只求活着。

上海阿姨纽约染疫孤独死

我们同楼有位早年从香港来的上海阿姨。已经八十多岁。老伴去世后独自一人居住,子孙都在外州,由政府派人上门护理照顾。她每天在楼底下晒太阳,经常和我在大门口相遇。因为都是上海老乡,也就经常停下来陪阿姨聊一会天,所以很熟悉。

宅家之后,我看到《世界日报》报道,一位独居的华裔染疫在家死亡。尸体抬出的照片就是我们的楼房。我就向大楼管理员询问,得知就是上海阿姨。疫情爆发后她从不出门,是被护理员传染上的。仅仅几天就独自死在家中。她孩子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才报警,撬开门进去才发现早已去世。

疫情下写遗嘱寄深情

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在纽约生活,天灾人祸天晓得。我想起坂神大地震时,几个福建黑户口住在“阿爸躲”的木造屋,地震中倒塌引发火灾,全部遇难。银行卡也毁之一炬而人财两空。于是我就开始考虑后事的安排。为了防止染疫猝死,我未雨绸缪地将银行卡、保险箱、电脑的密码都写在遗嘱上发给女儿,并把备用的房门钥匙寄去。

遗嘱上写道:万一我染疫去世,一,电话联系不上就报警,门钥匙已经用胶布贴在大门外擦鞋的地毯下;二,不要来送葬,电话联系有关部门立即火化。因为旅途有感染风险,即使来了也不让看;三,不要建墓地,不用骨灰盒。日后骨灰在女儿驻地附近的海边撒掉。我不想让孩子日后纠结,更不想给子孙后代添麻烦。瘟疫中的遗嘱,虽然冷酷无情,但寄托着老爸对女儿那暖暖的深情。

期待中的2020年是多么美好的岁月,但小冠球却把大地球闹得天翻地覆。唯愿人类早日战胜新冠病毒。

 4 ) 暖暖

张丽玲把这个片子取名含泪活着,不如说是抹掉泪水活着,这个家庭,三个人,三个地方,分别努力着,最终得到幸福,那是怎样一种信仰。人应该是群居动物,丁大叔一个人在日本,他活在为家庭付出的信念里,大概就如大叔说的这个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始终是高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并不高大的男人身上,一天打两到三份工,靠着黑户口就这样一路打工打了15年,牙齿掉到只有8颗真牙,没日没夜只为远在天边的女儿能够有个幸福的未来。这样的付出大概也就只有父母这一代人才能体会?
92年出国潮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相似的例子,一个邻居只身到了日本,打工生活,可惜幸福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数年后听到了邻居离婚的消息,依然每月能够收到丈夫的血汗钱,依然一个人抚养着女儿,她再也没有盼到丈夫回来。
扯出去了一点,我们父母一辈,应该是新中国最苦难的一辈,成长期的时候遇到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最青春的时候遇到了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儿女长大了,又碰到了房子疯长的时代,一辈子辛苦节俭或许也只是能蜗居陋室。片子里上海的老房子里依旧住了很多人,还记得上次回老房子,就是有种世界在变,二小小陋室里的上海人仍然没有变。我们父母大概是最希望改变的一代,片子里的丁大叔很幸运看到了女儿留学,盼到了女儿出头之日,他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恭喜恭喜!!
片子里最感人的一幕,个人觉得出现在夫妻东京会面的时候,地铁门离出来的妻子,在地铁口焦急等到的丁大叔,门缓缓打开,背景音乐想起,总觉得比最近看的纯爱偶像剧更牵扯心弦,13年了,13年的等待,13年的付出,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3年。夫妻见面,没有夸张的相拥,只是丁大叔上去帮妻子拿行李,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了吧,中国人的含蓄表露无疑。稍前,片子中父女时隔8年未见,女儿为了不让父亲难过故作轻松的样子也很让人感动,果然片头打下的请准备一堆餐巾纸是很好的tips。

《东京物语》是小津挥过来一记现实的耳光,《含泪活着》应该就是张丽玲注入我们心田的暖流吧。

ps:觉得这个背景音乐特别熟悉,觉得和《爱情白皮书》有点像,鄙人算是音乐白痴,说错了不要遭打噢

 5 ) 如果这都不能令你动容

这样一部年代久远的纪录片,看的我泪眼汪汪。不记得在哪个地方看到该片的介绍了,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这个想法我真的太不赞同了,有什么事情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呢?分开这么多年,真的值得吗?

看完全片后,已然失语。对于这样的一家人,我没有任何可以去评价的资格。

所谓的三观无非是做自认为对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而我环顾四周,也不记得在哪个同龄人身上看到过如此拼搏的狠劲。这是朴素又了不起的愿望:我要努力,努力撑下去,努力让这个家过的更好。

这么多年的苦,一天一天熬着的日子,远不是这短短一部纪录片可以窥见的。十几年来全身心的疲惫,只为了一个念头,让女儿去名校留学,让女儿踩在自己夫妻的肩膀上过的更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这没有错,谁又可以指责他们有错?

无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真切地为之奋斗了,充分地拼尽了全力。而我们这些看客,唯有钦佩。换做是我,万万做不到。

至于那些来评价他们纪录片之后一家生活的人,反过来说,三观也真的是太过狭隘了。这部片子的意义不是在哪里生活,不是出国留学移民,而是一个普通人能够为了自己的追求付出到什么样的地步。如果这都不能令你动容。

 6 ) 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

       哭着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总是不屑或说不懂中国式的亲情——把许多因为时代不能或自身错过的梦想都寄托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子身上。
       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人性的坚韧与顽强。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作为父亲的老丁,由于文革错过了念书的光景,返沪之后愈发感受到无法养家糊口,89年选择举债前往日本学习和打工,后沦为黑户,无法往返于中日之间。同为知情的妻子守着女儿清贫的在沪生活,一家人希望送女儿出国念最好的大学,父母深信知识改变命运。
       女儿很争气,考上纽约大学,从医。母亲机场送别女儿,8年前在此送别丈夫,8年来也猜疑也难熬,如今又送别女儿,悲从中来。女儿从东京转机,见到了8年未曾谋面的父亲,中式的亲情是不寄予言表的,于小事女儿深感父亲的疼爱与不易。父亲黑户无法送行至航空港,在地铁站分别。女儿在陌生的异国地铁里无法自持大哭。
       一直与女儿同寝同食的母亲自女儿出国后开始申请美国的探访签证,可惜星条旗不懂得这位母亲的心情。拒签11次,第12次终于成行,历时6年。母亲同样选择从东京转机前往纽约,行前理发,做新衣,眼角眉梢皆是笑容。72个小时的转机时间,13年未见的夫妻同游东京,所有的误会都消散,所有的苦痛都值得。父亲再次送到地铁站下车,隐忍的爱情下是车窗外的泪水和车窗里的泪水。母亲探访顺利,女儿在美优秀、独立、开朗。
        尔后再经两年,女儿开始医学实习。在日打工的父亲决定离开生活了15年的日本,又做清洁工、又做工人、又做厨师的父亲感到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返回祖国。在沪买了新房,母亲煮粥等待父亲回家……
        女儿说父母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我相信老丁一家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他们一家三口,历经15年,皆无怨言。女儿没有埋怨父母让她压力太大,母亲没有埋怨丈夫多年未归,父亲没有埋怨时代的不公。
       他们认命而坚韧的走下去,有太多的泪水与苦难,却从来没有认输。我没有看到纪录片里他们絮絮叨叨说自己的不易,都是乐观坚强的按部就班的好好生活。
       他们爱着彼此,懂得彼此。
       想要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含泪生活,好好生活。泪也是苦,也是甜。
      

 短评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7分钟前
  • A-sun*
  • 还行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10分钟前
  • 阿素喇
  • 力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13分钟前
  • 散步四季的人啊
  • 力荐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17分钟前
  • 推荐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20分钟前
  • 王小能
  • 还行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24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8分钟前
  • DAMreality
  • 力荐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32分钟前
  • 推荐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34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36分钟前
  • 狂熱的自由
  • 还行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4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

42分钟前
  • 涡锅头
  • 力荐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43分钟前
  • 黄晶
  • 力荐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45分钟前
  • 鲁拉拉
  • 力荐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47分钟前
  • J
  • 力荐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5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53分钟前
  • hazy
  • 推荐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58分钟前
  • Supernova™
  • 力荐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1小时前
  • 夏至线
  • 力荐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