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

爱情片印度2010

主演:沙鲁克·汗,卡卓儿,肖恩·哈珀,Christopher B. Duncan,Carl Marino,Steffany Huckaby,Jennifer Echols,Harmony Blossom

导演:卡伦·乔哈尔

 剧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2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3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4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5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6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3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4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5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6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7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8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19我的名字叫可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2:02

详细剧情

  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罕(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Jimmy Shergill 饰)的脚步 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弟弟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Kajol 饰)。里兹瓦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教徒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

 长篇影评

 1 ) 弱者的姿态: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0年11月30日,随着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以下简称《可汗》)在国内的上映,中国观众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载歌载舞的印度影片。从海报上那醒目的宣传语“天地动容的真挚爱情”来看,人们显然把这部2010年度海外分账影片的压轴大戏当作了一部感人的爱情片。这也符合人们对印度电影的想象。一般说来,帅哥美女的爱情、热闹优美的歌舞以及大团圆式的结局,被认为是印度电影最为常见的情节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可汗》的理解并没有错,这部电影的确以男主人公瑞兹万•可汗(Rizwan Khan)对妻子的爱为核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可汗》当作爱情片,却又会与这部影片更为丰富的内涵擦肩而过。
正像导演卡伦•乔哈尔(Karan Johar)在谈到拍摄这部影片的创作动机时所说的,他的灵感源于自己在美国旅行时的一段经历。在那次旅行中,乔哈尔遇到了很多印度裔美国人,这些人向他诉说9.11事件后,清真寺被破坏、商店被哄抢以及子女被欺凌的种种惨状。正是那些印度裔美国人的惨痛经历,使得乔哈尔决定拍摄一部电影以“提供一个新观点,献给仍困在文化狭隘与误解之痛的世界”,并 “透过某人牺牲某样事物,向一个困惑与受伤的国家(美国——引案)传达宽容的信息。” 因此,《可汗》虽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却有其鲜明的现实政治指向。它直面当代世界对伊斯兰教的仇视、敌意与刻板的定型化想象,试图向世人展现一个更为真实的穆斯林形象。应该说,这一创作意图是饱受误解与偏见折磨的穆斯林所应有的反应。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却并不是它试图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而是导演在接受访谈时强调,他要“借用可汗的卑微” 以完成他的电影。从“卑微”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乔哈尔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了某种弱者的姿态。正像可汗在影片中不断重复的:“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他不得不以否定的方式,为自己进行辩解。显然,因为他的名字——可汗,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姓氏,已经足以使得他被派定在恐怖分子的位置上。而他所能做的事,就只是像祥林嫂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向权力申诉着:“我不是恐怖分子。”影片所采取的这种弱者的姿态,一方面是穆斯林国家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真切反映。但另一方面,则是导演乔哈尔巧妙运用的叙事策略。事实上,正是这一叙事策略的使用,才让这部涉及的敏感话题的影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发行的机会并取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二、师法好莱坞

《可汗》所采用的弱者的姿态,首先体现在它对宝莱坞电影叙事成规的改造和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上。传统的宝莱坞电影又被称作“马沙拉(Marsala,即一种印度调味品)电影”,有着自己特有的一整套叙事规则,如模式化的人物类型、叙事与歌舞并置的结构、因果报应式的悲喜剧等。这样一种略显简单刻板的电影模式深受印度观众的喜爱。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马沙拉电影”,让宝莱坞在与好莱坞竞争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有学者已经指出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然而在印度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却屡屡受挫,每年只能取得5%—7%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好莱坞电影却可以占有70%—90%的市场) 。而且宝莱坞电影工业在印度市场上的胜利还是在政府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取得的。显然,印度的电影观众更偏爱又唱又跳的“马沙拉电影”,对好莱坞电影则没什么好感。然而从2000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印度电影人开始不再满足于印度本土,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宝莱坞敞开了大门,欢迎好莱坞与其共同分享印度电影市场,允许它们对印度电影公司进行投资,在印度本土拍摄符合印度观众口味的影片。而作为交换条件,那些好莱坞公司则要负责印度电影在海外的发行工作。例如印度最大的电影公司“信实娱乐”就先后与迪斯尼、索尼以及时代华纳等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诸如《真情永在》(2000)、《季风婚宴》(2001)以及《宝莱坞生死恋》(2002)等一批被称为“新概念印度电影” 的影片开始出现。这些电影以崭新的制作理念和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对“马沙拉电影”进行改造,开始注重故事情节,降低歌舞在影片中所占的比例,并着力让歌舞表演与剧情结合在一起。而更具决定性的一点是,这些影片开始把目标观众定位在生活于英国和北美的NRI(Non-resident Indian,非常驻印度人)身上,以争夺全球电影市场。正是因为这一改变,使得新世纪以来的印度电影不再主要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转而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大量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法并纷纷奔赴海外进行取景拍摄。这也就是《可汗》的导演乔哈尔所说,新一代印度电影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印度,而是要“面对整个世界” 拍摄电影。
乔哈尔的《可汗》就是新概念印度电影的典型作品。从情节来看,这部影片显然借鉴了好莱坞著名电影《雨人》和《阿甘正传》。正像主人公可汗所说的:“西方国家把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9.11却成为了世界历史的第三个纪元”,而影片也正是以9.11事件为界,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前一个部分中,可汗和《雨人》中的雷蒙德(Raymond)一样,是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即自闭症的一种)患者。虽然他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并拙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打动了单身母亲曼迪娅(Mandira)和她的儿子萨米尔(Sameer),与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可汗的弟弟扎克尔却因为曼迪娅是印度教徒,反对这门婚事,并因此与哥哥断绝来往。这又与《雨人》中雷蒙德与弟弟查理(Charlie)之间最初的龃龉颇为相似。而在后一个部分中,由于9.11事件之后全美掀起了仇视穆斯林的风潮,使得萨米尔被同学殴打致死。愤怒的曼迪娅认为如果儿子没有改姓可汗,这场悲剧就根本不会发生。因而将瑞兹万•可汗赶出了家门。为了重新赢得曼迪娅的爱,可汗像阿甘那样,走遍了整个美国,试图告诉美国总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最终,可汗的努力使得曼迪娅和扎克尔原谅了可汗,三个人又重新成为一家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雨人》中兄弟情和《阿甘正传》中男女之情一起构成了推动《可汗》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乔哈尔出色的将两部好莱坞经典影片的故事架构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可汗》的导演乔哈尔是宝莱坞的最出色的新锐导演,而编剧施巴尼•巴提贾(Shibani Bathija)和艾杨格(Niranjan Iyengar)则曾在印度电影学院奖上屡获最佳编剧奖。三个人的强强组合显然并非不能讲述一个更具原创性的故事。然而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电影业从2009年就开始遭遇危机。据统计,2010年1月至7月,宝莱坞已累计亏损20亿卢比 。国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迎合海外市场就成了影片盈利的关键所在。在这样残酷的现实环境下,乔哈尔好容易才促使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宝莱坞共同投资这部影片。因此对于导演来说,《可汗》一片的拍摄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资本赌博,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票房压力面前,乔哈尔不得不向好莱坞电影模式低头,以弱者的姿态,尽可能的改变印度电影的传统模式,使之符合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毕竟好莱坞式的电影语言才是全球电影观众所熟悉的。而在面对陌生、凶险的海外市场时,借鉴和模仿成功的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一个最为保险的方式。这也就难怪脸才华横溢乔哈尔都必须要在《可汗》中当起好莱坞的乖学生了。

三、PC文化与政治舆论

《可汗》在叙述中所采取的弱者的姿态,还体现在其有意识的借用美国社会的PC(Political Correctness,即政治正确)文化和政治舆论上。作为一部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影片,它所讲述的故事必然要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常识系统发生激烈的碰撞。正像《可汗》中那个中学教师所说的,在美国人看来,伊斯兰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宗教(他们似乎完全不必考虑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的本义其实是和平),而穆斯林则是偏执、残忍、狡猾、专制、毫无人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影片将印度裔穆斯林塑造为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完人,却将很多美国白人表现的狭隘、无知时,这无疑是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一种冒犯。因此,如何让美国观众,进而让全世界观众接受影片的叙述逻辑,就成了导演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演非常巧妙的利用了美国社会中的政治正确原则。这一原则通常是指人们为了避免不公正的歧视而谨慎选择言论和行为,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尽量采用“中立”的字眼,以避免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身体残障、宗教或政治观点的不同所产生的歧视。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通常使用“非裔美国人”来代替“黑人”或“黑鬼”等语汇。今天,虽然称谓的变化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改变非裔美国人受歧视的事实,但政治正确原则却已经是美国人的基本教养之一,成为某种神圣不可僭越的原则。正是为了有效的利用这种美国社会特有的PC文化,导演让可汗在觐见总统的旅行中,两次造访了佐治亚州塔罗县的威廉米娜镇(Wilhemina),一个非裔美国人生活的小镇,并花费极大的篇幅表现他与当地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表面上看,这一情节纯属冗余,与影片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题旨毫不相干。然而导演正是通过这一情节的穿插,使得以可汗为代表的印度裔美国人与非裔美国人的形象缝合在一起,成为无法被指责的对象。在可汗第一次造访威廉米娜镇的期间,他和当地的基督徒一起在教堂里,通过诉说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纪念珍妮妈妈的儿子,一个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死去的美军黑人士兵。而值得玩味的是,在那个美军士兵的遗像旁边,却赫然摆放着萨米尔的照片。对美国人来说,在海湾战争中死去美军士兵意味着美国人为自由、民主的美国精神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而导演通过将萨米尔的照片与美军士兵遗像的并置,使得萨米尔——这个因宗教歧视而死去的男孩——的死成了对美国精神的某种反讽和提醒。在这个意义上,可汗在影片中的一切努力,也就不再仅仅是树立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而是被转换成对美国人引以为豪的自由、民主精神的不懈追求。
这部影片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冒犯还体现在对布什总统的丑化上。这个悍然发动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总统,在影片中却被表现得胆小如鼠,在遇到子虚乌有的恐怖袭击后,立刻放弃了预定中的演讲,在保镖的护卫下仓皇逃走。乔哈尔的这一设置无疑会引起某些美国观众的不适。然而在上述情节发生之后,影片马上插入威廉米娜镇因为遭遇飓风袭击被洪水淹没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影片对布什总统的指责却又显得合情合理。正如不少影评已经指出的,《可汗》中的飓风无疑在影射着2005年发生在新奥尔良地区的卡特里娜飓风 。在那次自然灾害中,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提前通知当地居民离开新奥尔良,但大量底层居民,特别是非裔美国人却因为缺乏交通工具被困在洪水之中,得不到救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伊拉克战争的布什政府则在卡特里娜飓风面前手足无措,救灾工作迟迟没有展开。这一事件后来成了布什政府任期内最为美国舆论界所诟病的地方。而在《可汗》中,与布什政府的无能相对照的,是可汗的大无畏精神。在人们纷纷逃离洪水泛滥的地区时,可汗却第二次踏上威廉米娜镇的土地,用自己善于修理各种东西的天赋,带领一批印度裔美国人,帮助当地的非裔美国人重建家园。可汗也因此成了当地的英雄。在这里,导演将对布什的讽刺巧妙的与救灾问题相衔接,充分利用美国舆论对布什政府的批评,使得影片的叙述逻辑更容易为美国观众所接受。
而奥巴马总统在影片结尾处的出场,则是该片另一个颇为有趣的地方。与布什总统颟顸傲慢、色厉内荏的形象不同,奥巴马总统在片中显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具领袖气质。正是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裔总统,亲切的接见了可汗,并让后者有机会实现自己对曼迪娅的承诺,亲口对美国总统说出:“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虽然这一场景被众多影评人用“牵强附会”、“胡编乱造”以及“自欺欺人的谄媚” 等尖刻的语言予以批评。但在笔者看来,这一情节显然出于导演的精心设计。因为在这部影片的后半段,可汗始终与美国社会中的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他的所有朋友,不是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就是非裔美国人。因此影片中可汗受到奥巴马总统接见的情节设置,一方面有通过贬低前任美国总统,大拍现任总统马屁的意思在其中。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影片叙述逻辑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导演正是要让可汗与美国社会中的弱者、边缘人团结在一起,并借助弱者身上所特有的道德高位,让可汗处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很难被舆论指责。显然,影片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可汗这样的穆斯林成为一个为美国社会所接受的完美形象。

四、从宗教到家庭

虽然《可汗》这部影片因为力图塑造一个正面的穆斯林形象,被人们指认为伊斯兰“宗教意识形态的propaganda(即宣传——引案)” 。但该片在拍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有意识的避免正面表现伊斯兰教的本身。这种对宗教问题的有意谈化,无疑也是导演为寻求国际电影市场的接受而做出的妥协。对此,乔哈尔在接受访谈时直截了当的承认,《可汗》是一部国际化的影片,它“能够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么多新市场,我想是因为它传递了人性、宽容、相互理解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且希望以积极的方式改变对宗教的看法” 。显然,通过表现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淡化宗教色彩,以期实现更大的海外市场份额,是这部电影的内在诉求。
在笔者看来,导演所说的“普世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对伊斯兰教的淡化上。主人公可汗对宗教的理解,源于母亲对他的教导——“一个拿糖的人和一个拿刀的人,分不出是穆斯林还是印度教徒,只能分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坏人,没有其他人”。也就是说,在可汗的头脑里,世界并不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划分为信士和异教徒,而是只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可汗能够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要娶印度教徒曼迪娅的原因所在。在可汗看来,只要男女双方都是善良、正直的好人,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宗教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并非不可跨越。影片另一个淡化伊斯兰教色彩的地方,则是清真寺在该片中的暧昧形象。在《可汗》中,主人公只去了一次清真寺。然而这次经历却并不愉快,他正是在清真寺中见到了真正的恐怖分子在煽动穆斯林去暗杀美国总统。而与此相映照的,则是导演以大量的篇幅表现威廉米娜镇中的基督教教堂。它不仅是可汗与那些当地人共同寄托对死去亲人思念的地方,也是在洪水来临之际人们唯一的避难场所,更是把印度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灾难的所在。与清真寺相比,影片中的基督教教堂才更像是一个充满了爱意的宗教场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乔哈尔非常清楚伊斯兰教在当代社会被极度妖魔化的事实,因此他只有竭力淡化伊斯兰教的色彩,寻求某种更具超越性的价值观,并借助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基督教形象,才能让他的影片成功的进入国际电影市场。
乔哈尔所说的“普世价值观”,还包括对家庭的尊重与保护。我们知道,在好莱坞电影中,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主人公在社会上如何神通广大,在生活中怎样放荡不羁,他总要在影片结束时回归家庭,成为一个好丈夫或好父亲。这一点最突出体现在2009年的灾难片《2012》中。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会看到,虽然整个世界都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崩溃了,但一个分裂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却借着这场灾难得以破镜重圆,历尽千辛万苦的男主角杰克逊在影片结束时重新获得妻子的爱。与此相类似的,《可汗》也同样在讲述着一个破碎的中产阶级家庭重归于好的故事。正像上文所分析的,这部电影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可汗与曼迪娅之间的爱情为核心,表现两个人如何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趣的是,虽然这是一个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组成的家庭,但他们却生活在美国的高档社区,拥有一套宽敞的花园洋房,其生活方式与人们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想象并无二致。但这样一个貌似坚不可摧的家庭却因为9.11事件的爆发而面目全非。萨米尔惨死在社区足球场上,而可汗也由此被曼迪娅赶出了家门。观众们会发现,影片后半部分,其实就是讲述可汗这个总是举着一块“Repair Almost Everything”牌子的维修天才,如何修补他自己那破碎的家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可汗》是一部关于穆斯林的电影,不如说它只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重新印证了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价值和地位。

五、结语

导演乔哈尔以弱者的姿态,通过对海外市场的判断和了解,精心设计影片的故事情节,最终使《可汗》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截止到目前,影片成功的在55个国家先后上映,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虽然由于大量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成规,使得很多影评人认为以《可汗》为代表的新概念印度电影的出现,表明好莱坞开始取得对宝莱坞的全面胜利 。但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的,在导演乔哈尔那弱者的姿态背后,隐藏着宝莱坞觊觎国际电影市场丰厚利润的野心。因此宝莱坞对好莱坞电影叙事技法的模仿和学习,并非走投无路之际的无可奈何,而是在对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后的有意为之。不过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虽然导演乔哈尔对《可汗》的精心设计,使得这部影片可以在电影市场上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但他那正面塑造穆斯林形象的创作意图却并没有深入人心。瑞兹万•可汗的扮演者,曾7次夺得印度影帝称号的沙鲁克•可汗(Shahrukh Khan)在美国宣传《可汗》时,竟真的遭遇了瑞兹万•可汗在影片中所面对的尴尬。在他入境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机场转机前往芝加哥时,由于同样“很不幸”的姓可汗这个姓,沙鲁克•可汗和瑞兹万•可汗一样,被美国警方扣留询问了近2小时。最后由印度国会议员出面协调,请印度驻美国大使馆进行担保,才让这位在印度家喻户晓的演员顺利进入美国 。因此,弱者的姿态固然能够帮助影片在文化市场上获得胜利,然而一旦遭遇铁一般的社会现实,人们会发现弱者仍然不过是弱者。穆斯林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 观影座位号码7-11

谢谢豆瓣~谢谢片方~
不为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部片子让我在下班之后急匆匆赶来觉得值的
【不过,对于这次拷贝的字幕质量,我表示严重怀疑】
【而且,如果是原版,效果会更好吧】


Khan所患的是阿斯伯格综合症
起初被配音和字幕给误导到了自闭症的方面
专门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阿斯伯格这种病主要的体现在于:
交流障碍——一路上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缺少建立友谊的能力——他没有握手
呆板单调的语言——他说“我们做爱吧”
某些方面极强的接受能力——万能的修理技师
笨拙不协调——走路的奇怪姿势
非正常发音现象——??念《古兰经》算么??

=====================转性分割线======================

即使你的外在再如何残缺
但是总会有一个瞬间你所发现的美是别人不曾看到的
如果有人愿意与你分享
那么就要祝贺、道喜了

总有那么些不公平的事
让别人以一种特殊的角度看你
这种偏见甚至会影响你的全部
你是执着的去抗争还是默默地接受呢?

就算全世界都要与我为敌
谁又知道我心中的那一丝丝兴奋呢?

悲伤难过不应该是一个人的默默承受
多一个人在身边就会多一份希望
如果明天还在为远走的人而伤心落泪
那么后天呢?
关键是,在你伤心落泪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人为你而难过呢?
难道你所希望的就是一个由这种悲伤情绪形成的循环小群体?


最重要的是
诚实很重要,否则小心警察叔叔抓你!

======================================================
不得不说,沙鲁克·汗一如既往的给力啊!
《宝莱坞生死恋》《阿育王》
男人,还是要到40岁以后才有味道!

PS
这话说着说着就成告诫了
就那么几个谁都明白的道理
掌握的好了,再填上肉,一个圆满的故事就出来了
推荐给了以前照顾过自闭症小孩的学妹
不知道要是她看过之后会不会有更多感觉


 3 ) 可汗,你身后站着一位良心大大滴坏了滴编剧

这部电影,一定有很多人叫好,被感动,被励志,被启发。

好比当年的阿甘。

可是,阿甘身后站着的是他伟大的母亲,可汗身后站着滴是一位恐怖的编剧。

可汗的母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编剧又透过影片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坏人而去否定其他的好人,可是他们都没有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事实:更不能因为一个好人而去忽视其他坏人的存在。

尽管这部电影确有发人深省之处,但是,作为msl的主创人员又在这部电影里注入了太多私货,令这部电影及其偏激。美国白人在电影里非黑即白(其实基本都是黑的),说明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观念的非黑即白,这是电影的致命伤,也反映出这帮msl主创班底对美国人的无知与偏见,更可笑的是,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说偏见这事儿的……

我们离开电影,看看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世界。有个浅显的现象:各个世俗国家如欧美,中印等等,莫不是多民族多信仰的混合体,而那些各个ysl国家在这点上做的不好。在ysl国家,异教徒被迫害是自古至今未变的事实和现实,电影中,美国人因为911而对msl产生恶感,这点固然偏颇,但是,电影中一个劲儿的放大美国人的这种偏颇,却提都没提现实中,美国人曾经自发组织保护msl学校不受激进组织的侵害这一简单事实,甚至影片里所表达的观点我在9年前就看到有美国人表达过。论对宗教的宽容和和平共处,世俗国家做的比ysl国家好太多了,世俗国家内的世俗平民比msl做的好的太多了,这点,msl的主创人员也是一点儿没提。无论是以前的平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还是这部可汗,都对当年极端印度教徒对msl的一次小规模屠杀念念不忘,却丝毫不想想这些年来,作为msl的恐怖分子这些年在印度、在泰国、在中国杀掉了多少人,而这些亚洲国家毕竟和欧美国家不同,他们没有对msl做出过什么战争甚至是简单出格的行为。应该明确一点,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印度电影,甚至和真正的印度无关。

哪怕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简单事实:真正不接纳别人的是,正是msl自己。可汗要结婚,出于宗教考虑而断绝亲情的,是他的msl亲弟弟;在只允许msl进入的qzs里宣传极端思想煽动恐怖行为的,也是msl。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这是现实。而相反,接纳别人的,却是msl眼中的异教徒。要知道,无论是msl大批移入的欧美,还是一早就接受msl生活的各个亚洲国家,都还允许他们保留信仰和服装传统,但是ysl国家做的什么样?他们一直有这么个逻辑:在我们ysl国家,你们得尊重我们的风俗和信仰,在你们世俗国家,你们得尊重我们的风俗和信仰。以电影为例,可汗可以穿着它那身msl服装这走那走,没人抓他,没人扒去他的衣服,但是在ysl国家,其他国家的女人不戴头巾会怎么样?我们应该为了一部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就忽视了世界上存在的简单事实嘛?我们应该为了一个好人而去忽视世界上的其他坏人吗?

影片最后,十分可笑,一厢情愿的去拯救美国南部的黑人。OMG,主创们你们拍这狗血情节或许是为了表达宗教和谐,问题是,咋就是你们msl去拯救jd教徒,其他白人就干看着呢?你们也太不拿美国人民当事儿了。

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不好之处在于,它用另外一种更罪恶的偏见去道德封锁一种本当产生并会消弭的偏见。可汗是一名好人,然而,他的好只是他个人的事儿,跟他所属的文化、宗教与种族无关。主创的把戏,在于企图将可汗的个人之好捆绑到宗教之好上一起贩售给观众。

这是这部影片的邪恶之处。

 4 ) 我的名字是可汗,我罹患的是亚斯伯格症候群。

一直蛮喜欢印度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片中总是有非常华丽喧嚣的歌舞,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剧情蛮丰富详细的。

这部"不是很印度片"的印度片,里头没有喧嚣的歌舞,但非常细腻地说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关亚斯伯格症候群的故事。

故事是从主角可汗的小时候开始,片中描绘了可汗难以和他人正常交往和沟通的情况,症状包括:

(1) 社会互动上有明显障碍:从片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可汗会回避与他人的视线交流,难以发展适当的同侪关系。
(2) 出现刻板而重复的固定行为:展现在可汗说话的模式中。

除此之外,亚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理解话语时,多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所以可汗与女主的对话非常有意思,这部份也表现的非常好;还有他害怕噪音,恐惧黄色等等,演员都演绎的非常好。

但这部戏最吸引人的部份,是在可汗的生命中,放入了两个重要的女人,两个可以理解他并且爱他的女人。

我非常喜欢Shahrukh Khan跟Kajol的组合,他们已经合作过好几次了,每一部都非常好看,互动特别让人有感觉。在这部中,女主表现出对男主的包容与理解,非常真实动人,特别是谈恋爱的那段会让人忍不住微笑。

至于911之后的政治议题,反而不是让我印象深刻的部份。

 5 ) "My name is Khan and I’m not a terrorist.”

       Khan 说“妈妈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坏事的坏人”
    Khan 长大了 可是心里还是像个孩子般 一直虔诚的这么认为着
    Khan 一直坚持着他的信仰 是的 他是穆斯林 但是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受歧视的穆斯林 而背弃自己的信仰 他可以旁若无人的 带上白帽 虔诚的跪拜 在周围都是美国人的 注视下 不顾其他穆斯林的反对及劝诫 “做礼拜 要看下周围的人 和 事” Khan 只说了句 信仰和任何人 任何事无关
    当Khan诚实推销着他的化妆品对他一见钟情的曼德拉说着“OH 你只需要四支 因为我们的化妆品保质期只有三个月”
    Khan 一见钟情Mandela 或许 我更愿意相信 当Khan 在阿斯伯格症发病时缓过来时 回头看到的Mandela的背影时 那一刻 就爱上了 “Are you OK? " 那个轻柔的女声 那个驱赶了他的恐惧的 女人 Khan 爱上了 Mandela 不仅仅因为她的美貌 她的善良
    那时候的Khan 是那么的可爱 那么的温柔 那么的浪漫
拿着五颜七色的气球 对 Mandela 一遍遍的说着 marry me marry me Mandela please
      Mandela 也爱上了 Khan 在他们狂奔后看到 Mandela 的梦境时
"Khan marry me "
      或许这样子 可以画上个童话的结尾 从此 王子和公主 还有小王子 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 9-11 摧毁了这个童话
   小王子意外死亡 因为穆斯林 因为他姓Khan 因为他不服输 因为那些美国高年级学生的霸道 小王子最亲爱的朋友 却隐瞒了事实 即使是因为受威胁
   Mandela 开始憎恨 Khan “go away!”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她的歇斯底里 她的痛苦 她的仇恨 她对Khan 的恶言相向 “你去告诉全世界啊 穆斯林不是恐怖分子 你去找布什总统啊 ``````"
     Khan在心里说着 我要去见总统 我要对总统说“My name is Khan ,and I’m not a terrorist.” Mandela 一定会再次爱上我

    Khan 离开 穿着送给Jimmy的新鞋 踏上寻求总统之旅
  在飞机场的被扣留 Khan 只是平静的接受着这一切
  Khan了解着布什的一切行程
  当Khan终于有机会见到布什 他用尽力气大声朝着几米开外的布什喊着“My name is Khan,and I’m not a terrorist”却也被误当做恐怖分子而被拘留 严刑拷打 生活虐待 地狱的生活
  那刻 Khan 说 Mandela 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祈祷了 因为在这儿我不知道时间 于是他在感到痛苦时 跪着祈祷
    当Khan 在监狱里祈祷着 他们要我供出基地的名字路线 但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Mandela早知道我也好好研究基地了
  Khan 是那么的 令人心痛 更令人心痛的 是 那个社会
 
  当Khan在教堂里 泪流满面的说 “妈妈 我说不下去了 我想念我的儿子 ”当他们一群人开始在教堂里歌唱 歌颂着和平和美好
  当Khan义无反顾的来到 被飓风肆虐的城市 来到那两个母子面前 坚决不离开 “you should go you can not repair this “ Khan 没有离开 而是 repair 尽力的 努力地 那一刻 泪流满面

   Khan 只是个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病人,但是他的精神 他的心灵 完完全全的 是个圣人。
    我的语言太匮乏
    更多更多的 是无法描述的
    这是一次人性的洗礼
    用Mandela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用恨永远办不到的事儿,可汗用爱办的更伟大”


 6 ) 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一个叫罕的印度男子想见美国总统,他想见总统,为的只是讲这样一句话...
             
人,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绝对不能没有信念.为了某种信念,可以忍受风吹雨淋,可以忍受饥肠辘辘,可以忍受拷问毒打,可以忍受别离日思夜想的爱人.K的信念很简单,他要见一个人说一句话,这种简单令人怀疑他会否放弃这种毫无"利欲"可图的奔波.但是他没有,反而他成功了.或许就因为这种"简单"和抱着简单想法的他,最终如己所愿,完成与他来说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

K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他从小便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他异于常人,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学校上学交朋友,他不能欣赏黄颜色与听到吵杂的声音,他害怕与陌生人接触.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本着善良,本着坚持,本着爱念,在追求信念的这条路上,做出一件件令人感动令人为之振臂欢呼的"伟大"举动.没有了种族歧视,没有了宗教隔阂.

在这个天降暴雨的夜里,与R一起欣赏了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KHan>.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美国"911"后.嗯,找些什么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看完电影后的心情最恰当呢?感动?振奋?似乎不仅仅只是存在于感动与振奋吧.我力荐我所有的朋友们,如果你喜欢看电影,或你正准备找一部电影来看看,请不要放过这部电影.她会让你明白,对于自己的信仰,不管环境不管地点不管时间都要尊敬.她也会让你明白,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路的尽头其实便是路的开头.她还会告诉你,对于爱情,忠诚,守护,宽容;对于家人,疼爱,理解,;对于朋友,真诚,厚爱...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都可以算得上用"盲"来形容.我是一个电脑盲,虽然每天对着电脑.我是一个地理盲,即使我是一个"驾驶员".不喜欢去学习这些令自己觉得繁杂的东西,因为懒.但很幸运,身边有一个"路路通".一遇到不解立马便可以得到解答.这篇文章中提到这点小插曲是因为我想说,关于"宗教"问题,我同样是一个"盲",而这部电影正是以"宗教"为背景所叙述的.若文中不小心涉及到一些敏感性话题,请原谅...

我的生活中不曾真正见过"穆斯林",偶尔在电视中看见,只觉得他们的女人真美.而什么是"穆斯林"我则是完全不懂(若不是请教了身边的"路路通",我到现在还是云里去雾里来的).看了这部电影后,看到他们铺毯跪拜自己的真主,不管时间不管地点不管周边环境,也不管是否正处于"风口浪尖",那种忠诚那种虔诚无不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宗教之外的我.

看过很多电影,能够记得起剧中主人翁名字的或者若干时间后还能记得剧情的电影却很少.因为我的慵懒.那年的"阿甘",那年的"马拉松",那年的"星星",还有这夜的"罕"...他们普通的身份却做出了不普通的创举.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每一个人都不普通,每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本身的"缺陷"而别于常人而隐于世间活埋自己的另类"才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我们记得那句话"世界上只分两种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坏事的坏人,其它的没有什么不同了"...

窗外仍然暴雨雷动,我小小的内心却突现出一个很"伟大"的愿望: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没有饥苦,世间人人都能安于太平,各宗教和谐相处...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分类上与孤独症同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病因不明,发病率可能远高于儿童孤独症,对儿童精神健康危害甚大。
PS:我终于看到一个比我家华仔稍逊一点的帅哥--印度演员:沙鲁克•可汗...超喜欢...


2010/5/8

 7 ) 印度式的洒狗血

Bollywood is a good and distant memory for most Chinese over the age of 20.

The melodious notes and exotic dances of old Indian movies are haunting, elusive odors that have embalmed my impression of Hindu motion pictures as a whole, even thought that impression has become all but dust-laden as the letter "B" was replaced by "H" in China's cinematic landscape starting in the 1990s.

So on hearing that the recent Indian melodrama "My Name is Khan" has become Bollywood's most successful box office hit globally, I told myself it was time to evoke those good old memories.

"My Name is Khan" is set most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llows a storyline similar to that of "Forrest Gump."

Rizwan Khan (Shah Rukh Khan), a Muslim from Mumbai, suffers from Asperger's syndrome, a kind of autism that hampers social interaction. After his mother dies, his younger brother Zakir takes Rizwan to San Francisco where he meets a single Hindu mother named Mandira.

The two dispel all religious prejudices and get married. But after hijacked planes crashed into the Twin Towers in New York on September 11th, their peaceful lives also collapse.

In the post-911 era, bias and resentment against Muslims surge in America, and life for the South Asians becomes harsher, which consequently brings about a string of tragedies for the Khans. After anti-Muslim violence affects their son, Rizwan embarks on a journey to meet U.S. President Obama and tell him "My name is Khan, and I'm not a terrorist."

Wow, such a story would by no means remind me of the old Bollywood song-and-dance films but a clumsy reproduction of a Hollywood B-picture, especially after it blatantly injects tons of brazen sentimentality into the nearly three-hour running time.

The movie attempts to simplify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and only tells us one thing—if someone is not good, he must be nuts. This na?ve concept of the world is portrayed for a reas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mom already teaches Rizwan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 good and bad. This leads to his later adventures and absolution, and also makes it logical that Rizwan at last becomes a Gandhi-like hero.

If "My Name is Khan" can be taken as the epitome of today's Bollywood movies, I would have to say that Chinese commercial movies share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across the Himalayans. They both present pseudo-emotion-packed stories and underestimate the intelligence of audiences.

"My Name is Khan" blends in such recent U.S. social incidents as the prisoner abuse scandal at Abu Ghraib and Hurricane Katrina but handled in a way that demonstrates only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them. Moreover, even though the movie features Indian superstar Shah Rukh Khan in the leading role, his characterization of Asperger's syndrome still suggests that the disease is no more serious than a seasonal flu.

On my 1-to-10 movie scale, I give this movie a FIVE.

 8 )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宗教

有人懂得克里希那穆提吗?他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横空出世?他为什么反对宗教组织,甚至解散专为他而设立的世界明星会?他为什么说:“信仰纯属个人之事,你不能也不应该使它组织化,如果你这么做,真理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同时也变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的玩物。真理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通过努力来亲近它。”

如果你看过《我的名字叫罕》,也许你能更加接近这位现代的印度哲人一些。他反对的不是宗教的终极真理,他反对的是宗教组织化,那些使人僵化、教条、失去个人思考、人云亦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世界,并且把人标签化的东西。

诺查丹玛斯曾经暗示:毁掉人类的,很可能是宗教战争。

当宗教组织化,一些人追随另一些人,人们被标签,被分类,强迫就开始产生,暴力也因此而产生。一些人假借“神”的名义去指责另一些人,用一些标准去衡量另一些人,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被排斥、被指责、被归为另类,暴力就在这里面,不单存在于不同的宗教里,甚至存在于相同宗教的不同派别里。

《我的名字叫罕》讲的是一个爱与宽恕的故事,“恨让我们分离,爱让我们在一起。”仇恨只会带来更大的仇恨,只有博大的爱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罕是一个有轻度自闭症的男人,他一根筋、专注、不懂得世俗的人情世故,因为他的心是专注的,所以他拥有几乎可以修理一切机械的一技之长;他专注地爱一个女人,所以最终这个女子被他打动而嫁给了他。本来他们在美国一个小镇拥有幸福平静的生活,但九一一改变了这一切。

罕是一个穆斯林,他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因为罕这个名字透露了他的穆斯林身份,人们把对恐怖分子的恨转移到他的身上,甚至他儿子——其实这个孩子是他的妻子与前夫所生,他爱若己出——的身上。因为种族歧视,这个无辜的孩子被整个学校孤立,甚至他最亲近的朋友也把对恐怖分子的仇恨迁怒于他,最后死于一群愤怒的年青人手下。他的母亲因此而崩溃,而后悔嫁给这个具有穆斯林姓氏的男人。她赶他出家门,并告诉他:“除非你告诉全天下的人,告诉美国总统,你的名字叫罕,但你不是恐怖分子。”

罕出发了,他要去见美国总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回家,才能回到他心爱的女人的身边。在艰难的旅程中,不管遇到多少白眼,多少危机,他仍然坚守他的信仰,他仍然祷告。在清真寺里,他遇到真正的恐怖分子在煽动他人时,他告诉大家:“妈妈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坏事的坏人,一种是做好事的好人。’真主告诉我们,通向他的唯一途径是爱。”

他到处寻找美国总统,就为了完成他对妻子的承诺,他要告诉美国总统:“我的名字叫罕,我不是恐怖分子。”当总统车队通过时,他在人群中这样大喊,于是被当成恐怖分子抓起来了。

一个国家的公民要见他的总统有错吗?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守法的公民?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同穆斯林有关吗?我们为什么要把人标签?

罕一根筋地坚持他的信仰,坚持他的行为准则,他没有因为自己被歧视而去恨那些歧视他的民族,他做着他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最终打动了所有的人,因为恐怖分子的行为而被迁怒、被歧视的穆斯林,以及被九一一伤害的美国人。

难道只有自闭症患者,才能免受这个世间的染污吗?如果不是他开启我们内心的爱,有多少人仍然会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所投射,所干扰?为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说:“我坚持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引领人们见到真理,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成立人为组织,必定造成人们的依赖、软弱和束缚,既阻碍他们的成长,也使他们残缺不全。个人的特色一被抹杀,便无法见到那无限的真理了。”

暴力就在我们心中,当我们把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权威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分宗教派别的时候,当我们开始以教条来约束他人的时候,当我们执着于自己是唯一正确的时候,暴力就产生了。你还要分日本人和中国人吗?你还要分佛教徒或伊斯兰教徒吗?你还要分素食者或肉食者吗?当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的时候,暴力就产生了,当这种现象被群体化时,战争就开始了。看看死于九一一的那些无辜的人们的痛苦,看看那个死于自己伊斯兰教姓氏的无辜的孩子,看看伊拉克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双边家庭的痛苦,你还要坚持去抵制日货,仇恨所有日本人,把所有的罪归结投射于某个被标签的个体吗?

布莱恩*魏斯医生在《回到当下》里写到:“千百年来,上帝与宗教一直被误解、扭曲,被人类计谋操控,上帝之名最终极的象征应该是和平、爱、同情,可是却被人拿来进行战争、杀戮、灭种。即使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纪展开了,‘圣战’也象中世纪的瘟疫感染我们的星球。战争怎么可能是神圣的呢?”

“只有放下恐惧,把信奉不同教义的人一视同仁,而且视为走向天堂之路的相同灵魂,我们才能不分南北真诚相爱。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同划一艘船。在多次的轮回中,我们相信过所有宗教,扮演过所有人种。灵魂没有宗教、人种之分。灵魂只知道爱与同情。”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当人们获得理性与爱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着自由的至乐。”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宗教,那就是爱与宽恕。

附:各大宗教对于“宽恕”的定义:

佛教:怨不能止怨。只有爱以有止怨——这是永恒的道理。

“即使有人用各种难听的话贬损我,并且在千万个世界中到处张扬,出于慈悲,我赞美这这个人的功德,乃是菩萨的修行。”
“在大型集会之中,某人用侮辱的语言揭露我隐藏的缺陷,恭敬地向他行礼,视其为法友,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有人即将斩下我的头,即使我没有丝毫的过错,透过悲心的力量,担负他所有的恶业,乃是菩萨的修行。”
基督教:如果你肯原谅别人的过错,天父也将原谅你;如果你不原谅别人,天父也绝不肯原谅你的过错。。。“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鲧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印度教:高贵的心灵是把自己奉献于:促进他人的平静与快乐——即使这些人曾伤害过他。

伊斯兰教:原谅你的仆人,一天七十次。

犹太教:一个人所能做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原谅过错。

 

各大宗教对于“平静与爱”的定义:

佛教:现在果生于过去因。。。这即是“法”。。。这种精神即是爱,这个目的即是平静。

以武服人,招致更多怨愤。以爱服人,不会事后悔恨。。。我称他是真正的僧人,他确实说出真理、带来启悟,而且避免了粗暴,所以他不伤害人。

以正行得到平静,就是胜利,而且从所有的束缚中解脱。

不造口业、身业,而且诸善奉行。

“被我视如己出来关爱的人待我如仇敌,如母亲爱生病的孩子一般更加爱他,乃是菩萨的修行。”

基督教: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你的左脸都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你的外衣也由他拿去。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眷;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你要尽心、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这是最大的诫命,也是第一要紧的,其次是“爱人如已”。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这就是我对你们的要求:“彼此相爱。”

印度教:内心吵嚷不休,停不下来,但是透过练习,不妄生意欲,心念就停了下来。守住某个对象,浮动而外驰的心就能平静,返归本来,与大我同在。圣哲的无上祝福就是心的平静。

以仁慈征服暴怒,以善对付恶行,宽容胜卑鄙,正直打败谎言与欺骗。

伊斯兰教:善征服邪恶,以善报恶。。。我要告诉你什么行为比忠实、慈爱、祷告更好。让彼此敌视的人重归和好就是这种行为;因为敌意与憎恨,从根部粉碎上天的奖赏。

犹太教:多么美妙啊,在山之上是他的足部,他带来良机,颁布和平。

我告诉你们:爱的行动就像圣训一样有价值。。。。不是去学习,而是去做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爱是教律的开始,也是结束。

你应当爱你的邻人,就象爱你自己。

 

本文参考资料:

《克里希那穆提传》,普普尔*贾亚卡尔著,胡茵梦译

《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布莱尔*魏斯医生著,黄汉耀译

《菩萨的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嘉瑟.戊初.东美仁波切

 

 短评

又是阿斯伯格综合症,可我还是记不住这名字。//觉得没有adam来的真实。//和《贫民窟》一样,好看,但是,不够打动我。//介个明明是好莱坞!

4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很立志的电影,通过一个弱势人士的视角看这个世界,通过他几近于固执的行为,让我觉得很惭愧,我不如他。

9分钟前
  • jackia
  • 力荐

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这是部印度版的【阿甘正传】,当Khan的母亲去世,Khan来到美国的弟弟家里,我猜想它是一部【雨人】,但当Khan遇到了喜欢的姑娘Mandira,【我的名字叫罕】开始俗套成三流偶像剧,它只是一部印度裔美国人的美国梦。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古兰经里说,一个无辜者的死亡等同于整个人类的死亡,因为那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16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用恨到达不了的地方,就用爱试试看。

17分钟前
  • 啾啾
  • 力荐

信仰,我们都需要。

18分钟前
  • 死心娃娃
  • 力荐

“古兰经里说,一个无辜者的死亡等同于整个人类的死亡,因为那会让人类付出代价。”电影时长并不短,但并没有让人感觉沉闷,全片仅有的一次群舞无论音乐还是背景气氛都足够惊艳足够打动人心。故事前三分之二十分出彩,只可惜最后编排的实在太过,戏剧到虚假。但无论如何它始终打动了我。★★★★

21分钟前
  • Q。
  • 推荐

看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大空的意淫感到很心痛,现代的人真的越来越冷漠了么?没有empathy 和compassion,自然体会不到电影表达大爱化解误解的理想。也许你们很现实认为最后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请不要熄灭理想主义那最后一丁点火花。正能量日渐式微,请不要这样无情践踏对平等,博爱,自由的期望

22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力荐

他不是阿甘,他是罕。是信仰的力量,不是个人的力量。

27分钟前
  • 行香子
  • 力荐

看前面觉得这片能给满分..看到结尾的时候觉得渲染的有点过了...不朴实

31分钟前
  • 鹿鸣
  • 推荐

人总是无法避免地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宗教引发的伤害好恐怖。

36分钟前
  • 杰德的十四行诗
  • 力荐

很多不知所谓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充满了一种自欺欺人的谄媚

3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一个穆斯林在美国上访的故事。

42分钟前
  • 铁岭芭比
  • 力荐

故事线路很独特。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没有印度教和伊斯兰的区别也没有穆斯林和美国人的区别。几种不同的隔阂造成的各种歧视,一个舞台上尽显。

44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推荐

同样一部有关信仰的片子 那个什么艾利之书就差远了…… 断断续续的看了好久 真不容易

47分钟前
  • 呼笑成疯弗雷德
  • 力荐

不是什么资深影迷、也不是什么所谓影托,一个普通的纯粹喜欢看片的爱好者,这部电影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俗套、很狗血,But I like it !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真是感人。

53分钟前
  • 喜杨杨
  • 力荐

前半部好得不行的戏。后半部是做作的阿甘正传。

58分钟前
  • 推荐

泪流满面…… 很阿甘也很印度,歌舞算非常克制。罕跟卢安克一样,是个伟大又平凡的人,刺杀则有甘地的影子。摘录:“这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罕,可我不是恐怖分子。”“一个无辜者的死亡等同于整个人类的死亡,因为那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1小时前
  • Lan~die
  • 推荐

扛不牢啊,彪了一个多小时的泪。太好的电影了,再打5颗星

1小时前
  • 刘一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