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2006

记录片中国大陆2006

主演:内详

导演:金铁木  薛继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明园2006 剧照 NO.1圆明园2006 剧照 NO.2圆明园2006 剧照 NO.3圆明园2006 剧照 NO.4圆明园2006 剧照 NO.5圆明园2006 剧照 NO.6圆明园2006 剧照 NO.13圆明园2006 剧照 NO.14圆明园2006 剧照 NO.15圆明园2006 剧照 NO.16圆明园2006 剧照 NO.17圆明园2006 剧照 NO.18圆明园2006 剧照 NO.19圆明园200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1:59

详细剧情

◎简  介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   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语言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   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   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

 长篇影评

 1 )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

圆明园,饱含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强盛和迂腐软弱。美伦美幻的庭台楼阁在历史的倒影中烟消云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光辉与屈辱。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这部影片。那样你便会知道这片大地曾经多令你骄傲,你也会体味到她的血和泪。因此你必须坚强、必须强大,这样你才可以用自己的臂膀保护她不被铁蹄践踏。

 2 ) 文明的交替

看到前面一位豆瓣的评论里有一句“只有张大嘴巴惊叹的份”,真的是很朴实、很传神的一句,因为我也是这样看完它的,起码,知道当时在心里就是如此。

虽然早有各种的言辞描绘它的美丽,自己也曾经站在大水法的废墟里努力想象,但这部片明显补足了我的历史认知的一环,那就是我们的封建帝制时期是怎样的令后人无法想象的强盛过。
而缺的这些环正是给富含政治目的的历史教育所造成的,庆幸现今有越来越多的清醒的人来纠正这一切。

早前看的《狼图腾》,让我知道了农耕文明这个词,也知道了农耕对中华大地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而《圆明园》就以无比美丽的画面告诉了我 ,什么是农耕文明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发展阶段的顶峰。

导演的心智和技巧都是值得称颂的。以传教士的眼见与思绪为线索、用超过2/3的篇幅讲述它的美丽,这些非但丝毫没有减轻看着它毁灭时带来的痛苦,反而更让人百味俱生。不告诉我们这个农耕文明顶峰是怎样的辉煌,又怎能让人有这切肤之痛...


一个一起看的人,忽然叫了起来,是不是其实那个格兰特将军什么的是个文明、有修养,并不想抢掠的人(他不是还拉大提琴吗?),只是一时控制不了他的士兵们?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这样希望的,这样的旷世巨作,是否存在着留下来的可能?这种侥幸和希祈,一定存在于你我每个中国人甚至象雨果这样的外国人心里。但恰恰不幸的是,这一定是在冥冥中就注定了的,因为这是两个生产阶段的文明的分水岭,圆明园就是这个分水岭上祭坛中的祭品!

影片另一个冲击着我头脑的,就是越到顶峰,离分崩离析也就越近了。
工业文明已将近过去,我们似乎存活了下来。下一个是什么?网络文明?生物科技文明?外太空文明?那我们这个民族的位置又会在哪里?我们的机会是不是就在前面?既然人类这个物种似乎已经进步了,那在下一个新旧文明交替的那一刹那,我们可能可以庆幸是不必以焚毁国会山庄、抢掠罗浮宫为胜利的标志的。但那又会是什么呢?

接着赶紧拷贝了一份,交给一个快做爸爸的回国探亲的朋友,说了一句:值得让你的孩子看,还有孩子的孩子。


......

这让我今早又早起了半小时。是的,我是个愤青,还想因此做个奋青 ;-)

 3 ) 糟蹋了好题材,唯爱国情殷可取,纪录片中的末流

看过诸多打高分的影评,都是从题材角度作出褒扬的。爱圆明园,恨侵略者,由此纷纷给出好评。这些好评都是对内容的肯定,绝少是对水平的称赞。
而我是从纪录片拍摄角度来看的,觉得它拍得较差(如果留点情面不说是极差的话)。请燥热的爱国者不要一看就骂——我也极爱这选材,痛惜于名园被焚。只是深信这题材设能落在有能耐的导演手里,轻易便可做到更芳华重现、更感人肺腑、更催人奋进。

一,解说词差;二,特技效果差;三,情景拍摄亦仅止规中矩。
而一部以“圆明园”为名的纪录片,起码应该就下面几点之一展开铺陈:1、从清式营造工法(或传统园林源流)角度浅述圆明园园林艺术成就;2、收藏与散失;3、二次鸦片战争清廷的作为与淀园被扰的前因后果;4、荒废后的屡经劫难遗迹湮灭。
不过,以上都没有写到,或蜻蜓点水。全片零散肤浅,东拉西扯,挂一漏万。呢呢喃喃、自怜自艾,关键还哀怨不到点子上。实在说,看过后蛮失望的。缕析如下:

一、解说词之烂非常难以理解,大而无当,空泛无物,带着煽情和文艺调门,表面看洋洋洒洒,捏干水分就没点信息量,如风过耳,就一高中文科优等生(或大学中文系差等生)的抒情水平。至于随处皆是的清世祖一入京就寻求风景区、清世宗是权力欲极强的皇帝等等谵语,就跟大鼓说书似的:看似言之凿凿,其实咋咋呼呼。
最糟糕还充斥着“帝国、皇室”这种不伦不类的翻译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念的是译著(央视的小编剧们近年濡染上了这种浅薄的恶习,该用“国家、后宫”的地方,他觉着换上“帝国、皇室”就非常洋气,有高等文学期刊《读者》的感觉)。
典型的句式,比如“大清的第四任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一股浓浓的罗玉凤证明自己读过书的屌丝味。他怎么就宣告“天下”了?像剑南春广告里站在大殿前面发诏书那样隆重宣告吗?帝国的新离宫,好高级哦,清廷哪一份官方文件有定义帝国的旧离宫新离宫是什么?这些似是而非、脱离中文韵味、矫揉造作的句法,既廉价又没营养。
皇汉和明粉的同志们会更加气愤的 ,该片绝逼的政治不正确:开口闭口我大清。哈哈。
另外,我虽是非明粉也建议下,满口的雍正乾隆很掉价哎,那毕竟是年号而不是姓名。有文化点,改成世宗高宗;没文化点,后面加个“帝"字也好。

二、特效就太恶劣了,跟《大明宫》、《消失的古建筑》和张纪中版《西游记》是同宗兄弟来的,烂得一个德行。如果这是经费支绌,建议它宁可剪成静态相片配旁白。如果这是该动漫公司的特色,建议导演把盒饭连汤砸到特效承包商脸上。
色调晦暗炝烈,不是舒缓的日落黄,而像是摄影器材故障导致的昏暗不清。那质感、那光泽、那步移景换的昏黑惨淡,完全就是打斗类电动游戏的水平。配上砰砰砰的音乐,就是个“最刺激挑逗的游戏,边上没人才敢玩”的网页弹窗了。

三、情景再现拍摄只是60分而已,不是不及格,但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表现清圣祖去牡丹台赏花,那个寒酸窘迫;表现清高宗牛逼,一个土老财的形象在虚点天空走来走去;表现清文宗郁闷,一个赖榻上抽大烟的镜头一用再用。你是一部电影哦,搞个中央九台普通纪录片的情景水准就来浑水摸鱼,观众也太好骗了吧?

建议看完有同感的弟兄,修改你们的评分,在左下方点个“有用”。我爱圆明园,我更希望有高明的编剧、导演去表现她;更希望我们的纪录片电影能够超越央九而非远逊于央九。

 4 ) 圆明园观后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就是圆明园。

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圆明园的历史是从康熙帝时开始的,经过康、雍、乾三世达到巅峰。纪录片是以郎世宁的口吻,从一个西方人,一名皇家宫廷画师,一位圆明园的建筑者的角度来叙述的,独到而新奇。他作为外来人对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对当时的康乾盛世的观感,不也正如我们后世的人对那一时代的认知一样,带有一层隔膜。但这都阻碍不了圆明园的熠熠闪光,从历史中喷薄而出的架势:不论是格局、气势、精美程度,都玲琅满目,应接不暇,即便是电脑合成的模型图,也足以见识当年的辉煌。这种仙境带给人的只有震撼,是为自身的渺小,也为国家的强盛。

但繁盛如康乾,也隐隐暗示了将来的危机——一个封建帝国的极端保守与自大,就像郎世宁看到的乾隆视抽水机为奇技淫巧而废止,就像马格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宣称的“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夷”,多么自视甚高啊,当时的他确实有这样说的资本,但后来呢?这是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所传承下来的自负,以及自负的资本。并且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这一时期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当时风起云涌的变化,我们在自给自足安稳的小农经济上匍匐不前的时候世界在飞速进步:资本的积累带来了制度的变革,工业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

正如马格尔尼预见的那样,实力对比,反过来了。在纪录片的六十分钟前,圆明园是一部大清荣耀史的缩影,也是一个封建帝国最后的辉煌;六十分钟以后,画风突变,走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北塘登陆,转战大沽口,中国军队的火器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准,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这是一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斗,装备落后思想落后的大清军队,一溃千里。八里桥一役,是一场战损比1000:1的屠杀,大清八旗的骑兵,对着火炮在冲锋,一场用生命与时间抗衡的战斗,唱响的是当年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现实是,技术和文明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

咸丰北遁,联军入京。1860年10月18日至23日,就是火烧圆明园——一个世界奇迹,一个汇集了各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全部成果的震撼人心的,尚未被人熟知的杰作,欧洲人心目中的一片亚洲文明的倩影,毁于一旦。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历史。

虽说是近纲的文章,但我真的想提一下纪录片中戚小源的配乐,仿佛厚重苍凉的历史,在幽幽地讲述,并在某一时刻从迷雾中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此曲,永不能忘!

圆明园——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段荣耀与屈辱的历史,一印烙在中华史上的记忆。

 5 ) 消失的辉煌

看完这部纪录片会有一点点难受,曾经无比华丽的皇家园林,最后被烧成废墟。我自己去过圆明园两次。现在里面就是一些断壁残垣。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资料来感受当时他的辉煌。这部纪录片从他开始建造,再但他被毁,这就是圆明园的一生。曾经那么的华丽。这部纪录片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纪录圆明园的起落。里面一些对圆明园外貌的还原做的还是不错的。解说词写的我不错。

 6 ) 对于圆明园的记忆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昨晚,独自看了大型记录片〈圆明园〉,数字技术让这座我熟悉的废墟园林活了过来,精美绝妙、美仑美焕、叹为观止。

圆明园,这个词汇的音节从唇齿间吐出来时,我会有丝丝幸福的感觉,这个词汇牵引着的都是那么美好的记忆。

对于圆明园最初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印象比较深的是上初中时与叔叔、婶婶骑车去玩,那是一个美丽的秋日,阳光灿烂,天像高原的那么湛蓝,大水法和相关建筑废墟似乎被镀上一层金光,或许那时生命正被青春镀上一层金光?我们在大水法旁边的银杏树林、白桦林拍摄了许多照片。

上高中时,与最好的高中同学骑车从北京城东穿城骑到西北角的圆明园,那时是不收费的。记得我们在福海划船,我的船桨挑上一条大鱼到船上,我们俩哈哈大笑,开心极了。我们还考察了刘和珍君的墓地。一片荒草丛中,不远处居住着人家。

上大学后,去圆明园就更频繁了,因为圆明园几乎是我所在学校的后花园。记得刚开学时,圆明园夜晚举办大型游园会,为了逃票,我们溜到西侧的小门,巧遇国旗班的帅哥和家属们,跟着混进去了。

大学四年,去圆明园次数就更多了,那里是恋爱的季节中最好的漫步场所。

工作后,去的次数就少多了,大概这十年中也就去了两、三次吧!后来,那里建造了许多新建筑,门票也越来越贵,多久不去了?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也有五年了吧?

絮絮叨叨地写下这些个人体验,是因为我对那里的荒凉已经熟悉,甚至颇为欣赏。但是从未想象过当初它辉煌的样子,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荒草,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正如面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她饱经沧桑的皱纹里,无从想象她年轻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一样。二十多年前看刘晓庆主演的〈火烧圆明园〉,也没有把电影中的场面和现实的废墟联结起来。

昨天晚上,〈圆明园〉让我看到了老妇人年轻时的风华绝代,受到很强烈的震撼。

这部片子以意大利人朗世宁的角度开始叙述,他是意大利传教士,到中国后希望康熙皇帝欣赏他的西洋油画手法,为了讨好皇上,他画了康熙的一个孙子,结果皇上看到后说:“这幅画中只是一个小孩,没有什么意境。”朗世宁花费了7年的时间,学习到中国绘画手法,开始了他为熙、雍、乾三朝服务50年的御用画师生涯。

圆明园在康熙生前是以畅春园为主体的帝王离宫。因为满人入关后不适应气候的炎热,紫禁城极不适合居住,康熙在因多湖而号称海淀的北京西北角修建了畅春园。在皇四子胤祯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在畅春园西侧,圆明园前身的一个花园里,牡丹丛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12岁的孙子弘历,他对弘历的聪慧大为欣赏,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了帝位归属问题。

因为这个情结,雍正、乾隆登基后,都不遗余力地大肆建造圆明园。尤其是乾隆期间,当时帝国的财富占据全球1/3,人口也占1/3,乾隆自视天朝大国,是全世界人效仿的榜样。他听说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有大水法,就命令朗世宁在整个园林的东部修建一座西洋园林,就要有大水法。

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园林修好了,在竣工那天,皇族人员和大臣们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惊叹不已。乾隆将这个园子送给了在平定准葛尔叛乱中极为有功的部落首领女儿香妃。几万人,辛勤劳动十几年,耗费国库的巨额财富,最后不过是帝国皇帝给自己的一个女人的礼物而已。

整部片子中多处使用了数码技术,还原了圆明园盛况时的原貌。

最后关于焚毁圆明园一段,影片也用了理性和客观的分析,不同以往的激愤。

从人类文明成果的角度,我痛惜这座园林的被毁灭。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座园林是中国2000年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反映封建皇帝力图作为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搜罗全国的奇珍异宝,珍贵字画,囊括全国建筑园林形式,穷全国之力图一己之私欲,这座园林穷奢极欲是有违天地和谐的,也许命中注定它的毁灭?

在网上读到“爱琴海的家”博客中这样一段话:正如诗人保罗•瓦莱里吟过那样:“我们这些文明,如今皆知,都要消亡。”我们能接受亚历山大灯塔、罗德岛巨像在地震中消失、能接受空中花园在历史上的虚无飘渺、能接受宙斯神像在大火中瓦解,我们最终也能接受圆明园的毁灭。万事有始有终,是真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2006年11月4日伦敦雾
 

 7 ) 人间幻境

    
    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但改革开放后,人们又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东西什么都好,甚至月亮都更圆。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年纪小的时候,学外语、看外国小说、电影,崇尚外国的生活方式,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国际性人才。慢慢地才感悟到,只学外国的东西,你永远不会比该国人懂得多,领悟的透,而去和外国人讲中国时,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的自己,其实谁也不是,浑沌一团。也就逐渐地领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于是,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民俗、传统文化感兴趣,可是资料浩如烟海,无从下手,这时我看到了《圆明园》,它激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说起圆明园,唯有的印象仅是这里是一处皇家园林,充满珍宝,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付之一炬,其余的还真是说不上什么来。这部记录片从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视角,以康熙雍正乾隆直到同治的朝代更替为主线,脉络清晰地阐述了圆明园的作用、由来、发展直至毁灭。看过无数部刻画大清王朝的电视剧,却从未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认识强烈爱好并具有很高数学、天文造诣的康熙,颇具艺术天分、细致而又勤勉的雍正,狂妄、每日撰写诗歌以希充当文人精神领袖的乾隆。也从来没有想象到过圆明园经几代扩建,规模如此之庞大,景观又曾经这样经历了皇帝亲力亲为的设计,雍正朴素的设计与山水的和谐,乾隆扩建的新景观的壮丽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当我看到郎世宁设计修建的西洋水法远瀛观时,更是感觉宛若幻境,甚至一度让我激动地无法呼吸,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准确描述影片中看到的圆明园,也许任何华丽的词藻和字句都无法形容它在各个方面的登峰造极。至于圆明园经典照片中的几处断壁残垣,看了影片才辨认出是远瀛观的遗址。
    八国联军的侵入,固然令人震惊、愤怒,但是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和警醒。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抛开八国联军的无耻,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骄傲自大、国防落后也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圆明园的历史之上,从这些皇帝的个性和作为之上,我们需要反省和思考地方很多。
    该片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皇朝更替三代,可身边的太监总是同一人,其年龄、作派、语言没有丝毫的变化,虽然这不是记录片中的重点,可是看起来总是让人有点不舒服。

    P.S. 花大价钱买票去电影院看记录片还是第一次,而且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怎么看到这部片子的宣传,华星一天只放映这一场,开演前闲着无聊,挨个地看近期电影海报,可是居然连《圆明园》海报的影子都没看到,心想着正是晚饭时间估计放映厅里可能就三五个人,出乎意料的,里面居然有好几十人,于是,在感叹,历史和文化并没有被扑面而来的物质潮流湮没,精神比物质更具有传承的力量。

 8 ) 由《圆明园》看解说词和画面关系

 假设有天逛街,邂逅一美女,这时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不仅是美女,而且优雅的走过来跟你打招呼,她的声音也很甜美;二是,美女是美女,可是却是个哑巴;三是,美女是美女,不过一开口你却发现她的声音很难听,不仅是难听,而且是非常难听,与其外貌相比简直是地域和天堂。
      再来猜测一下碰见以上情况对你逛街心情的影响吧!第一种情况,心情该是更上一层楼了吧,第二种情况呢,本来逛街的美好心情多少要打点折扣了吧,至于碰见最后这一情况呢,该是:先更上一层楼,然后又重重的摔了下了,惨啊!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该谈谈纪录片的画面和解说词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纪录片是个女人的话,那画面就该是一个女人的外表,解说词就是女人的声音和谈话内容了,大家所谈的完美的女人,大该也就是美丽外表和内涵的完美的结合吧!所以说,把纪录片比作女人话,那好的纪录片就是画面和解说词的完美结合体,这两者失去任何一方面,或者两者中有一方面不够完美,那么纪录片本身的价值和表现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时候,不好的一方面会深深的影响到人们对纪录片本身的价值评判,有时人们宁愿看画面和解说词都相对较烂的纪录片,却无法接受美丽的画面和很烂的解说词的混搭,或者是很好解说词和粗制滥造的画面的搭配,换而言之,人们的接受度真的很奇怪,因为如果画面和解说词都很烂的话,人们对该纪录片的期望值就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忍受,如果这画面和解说词其中一方面很好,而另一方面很烂的话,人们就会因为看到优点而自然而然的提高对纪录片的期望值,可是看后却发现,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两个层次的东西,一个很完美,另一方面相比就会逊色很多,那人们当然无法接受了。

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同样只有解说词而没有画面的纪录片不叫纪录片,该是广播了。从电影刚开始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无声电影,也需要必须的解说词来向观众解释画面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深入,卓别林否认电影的有声化,却被证明自己的想法的错误和幼稚,没有相关的解说,即使是他的电影也是难以深入发展情节的,只看画面而无解说词,观众们有时会感到故事情节的突兀发展,看着画面而不知所云,而解说词出现很好的解决了电影画面和观众之间的隔阂,因此,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观众和画面的桥梁。

就纪录片而言,纪录片解说词是对纪录片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段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不可否认,《圆明园》就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的上乘之作,其华丽的画面自然不必说,那是好莱坞的特技做出来的当然不一般,还有《圆明园》极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其解说词方面,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在纪录片《圆明园》里面,制作者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主客两条线索解说词来对纪录片进行讲解和叙述,即旁白和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和英国随军牧师麦基的口述。
以往的纪录片大多采取的或者是创作者的主观叙述的旁白,或者是完全的客观的记录,一般而言,国外的那些介绍性质的纪录片则多采用创作者主观的介绍和旁白的叙述,此类代表有《北方的那努克》、《微观世界》、《鸟的迁徙》以及最近的《家园》,这主要是因为其记录对象的特殊性,而我国的记录人们生活的纪录片其解说词则是记录主体的主观生活状态和语言,比如说:《幼儿园》、《请投我一票》、《高三》等等,创作者所作的就是真实的记录主体生活的一举一动,当然对于有些较为深层的话题,创作者采取的大多是提问的方式,比如在《请投我一票》里面开头,创作者就率先向那些小孩提问“什么是民主?”等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纪录片里面,创作者大多数时候所扮演的都是镜头的角色,他们只是忠于记录人们的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所见所闻给真实的记录下来,而不表露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图和想法,而至于其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意图则需要观众在看后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简而言之,由于所要记录物体的特殊性,在解说词的创作上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要么是主观的旁白叙述性和介绍性的表达,要么是客观的记录和描述所见所闻。

当然,我们会发现其实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方法,而《圆明园》的解说词无疑就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之所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手法,主要是为了促进语言优美和客观真实性的完美的统一,这是大家在看过《圆明园》之后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旁白解说的语言无疑是优美流畅的,这和圆明园是统一的,不过在《圆明园》里面,主要的解说词其实是传教士郎世宁和随军牧师麦基的主观叙述,之所以这样,可以明显的增强现场和记录感,更有形式感,而且两人均是天主教徒有着更多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外国人看来,这样做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虚构的电影而是真实的纪录,因为我们都知道《圆明园》的画面是用很多的特技做出来的,而这样做有好有坏,好处当然是画面优美自然,给人以震撼,可是缺点却是容易被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电影,虚构的电影,尤其是对外国观众而言,如果这样,当然真实性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导演才会故意在影片中留下漏洞,但这还不够,于是就要在解说词上下大工夫了,所以当然必须要找到绝对客观的解说词来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当然史料是有着很高的可信性的,而且最好是经历过这一切的外国人,于是,郎世宁和麦基的画外音叙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在谈到影片定位时,金铁木说道:作为一部电影,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既无法完成这个“凄凉”的主题,也根本无法进入电影院。我们得做一部非常态的纪录片。对于未来的观众而言,它似乎很像一部故事片。故事片所具有的人物、故事、悬念和视觉奇观,这部影片都应该有。这应该是《圆明园》的定位: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非牛非马”,“四不像”!宗旨只有一个:好看!
最后做出的《圆明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让观众回味了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而且在看后,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思考,同样是解说词,而让两个外国人的叙述做主角,保证了作为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但却是这种客观的不能在客观的解说词,让观众心里有了深深的震撼,不仅是每个看完后的中国人,当看到画面里那美丽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在火海里慢慢焚烧消逝的时候,即使是外国人也会感到很可惜的。解说词里面没有对侵略者的深深控诉,可是在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那里面,在那美丽的圆明园的特效画面里和两位旁观者的蹩脚的普通话的叙述里面,哪一个字不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没有控诉的解说词伴随着魅力无限的圆明园的毁灭给每个观众以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圆明园》的成功,当然就是做到了画面与解说词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因为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科教片《圆明园》被做成了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般的电影纪录大片,是中国的《指环王》,故事味道十足却真实可信,虽是纪录片却不乏味平庸,可以说《圆明园》达到了将纪录片和故事的统一,真实和虚构的统一,解说词与画面的统一。



                               

 短评

落后就要挨打是没错,可强大了就意味着可以肆意欺负别人吗,顿时各种恨啊!!中国从乾隆后开始衰落,因为他们的不作为和安于现状。尽管电脑复原图已经够让我震撼了,可还是为不能看到真实的圆明园而惋惜,如今只留下一堆废墟提醒我们它曾真实的存在过

5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力荐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

9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又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故事,不过这次的盛极而衰跟现代中国息息相关,中国近代史总是让人感到隐隐的痛心啊~相比《圆明园》我更喜欢《大明宫》不过还是大开眼界了!

10分钟前
  • 哇哈哈哈哈哈
  • 推荐

民族的瑰宝啊...看得我心痛! 愤青之火炎燃烧得无以复加! 这是怎样一种文化遗产的屠杀,凶手现在居然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大谈人权! F*ck that!

12分钟前
  • 辉少
  • 推荐

能通过数字还原的形式看到这座万园之园本来的样子,无疑是幸运的。看完纪录片去逛的园子,越逛越沉重和痛惜,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一扫而空,拿不走的也被烧光,只剩下拿不走也烧不掉的残垣断壁,如此瑰宝被人性贪婪和丑恶毁于一旦。而即使不被外族人侵略,本族人又能留存下多少?我们该憎恨和摒弃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自己基因里的丑恶。

14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把想象投影到现实的能力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想到同是人类瑰宝的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无一不毁灭在侵略者手上,真的让人心痛无比。虽然悲剧已经发生了,但是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就是要遗臭万年的,不能以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来为其开脱,得让后人记住教训,才能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概率。

17分钟前
  • 近似于
  • 力荐

衰草枯场,曾为歌舞场。一个世纪的兴旺与发达瞬间消逝,满目疮痍的凄凉都是纪录片中显露。强大的3D效果让圆明园复原到原来的面貌,宏伟壮观,评价和评判都相对客观,想优秀的纪录片靠齐……

21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国产视效还不错,比圆环套圆环挂历城强多了,shame on 陈凯歌。

23分钟前
  • dormant
  • 推荐

我只想哭,说不出话

2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痛心!看个纪录片把我看的眼泪直流。人类的瑰宝就这样被无情的摧毁了,从此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清政府的没落从乾隆的自大埋下了祸根。

30分钟前
  • 小小芽
  • 力荐

万园之园融聚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第一次直观且信息完整地介绍,视觉效果极度华美,作为观众十分享受。解说同时使用了旁白和郎世宁的主观视角,让我想到了很多nhk纪录片的风格。但是除了时间线以外,剩下的逻辑的确都是碎片的,很难理出头绪;以及最后的落脚点落到了国仇家恨上,的确是不够高级。的确是在期待一个掷地有声的结尾,但是最后失望了。

35分钟前
  • ~冰仔
  • 力荐

圆明园=w=第一次看是初中团员培训课上,第二次看是大学军理课上。相比较前面两天不是军演录像就是旷世大阅兵,历史题材的才比较好。正大光明远瀛观 观水法线法亭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牡丹台九州清晏鸿慈永诂海晏堂方外观方壶胜境澹泊宁静别有洞天万花阵.....从今后,三山五园均不复。香妃原来是真实的存在。

36分钟前
  • 东海龙王小公主
  • 力荐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38分钟前
  • Morgan
  • 推荐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42分钟前
  • HiNeNi
  • 推荐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44分钟前
  • Allen™
  • 还行

从北京回来,补完觉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部电影.园里面完整能参观的也仅剩大水法斜对面的迷宫了.说句烂俗的话,作为中国人真应该都去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这座绝世灿烂花园的摧毁, 也是大清从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咸丰,从鼎盛到没落的一个过程.电影本身一般.

46分钟前
  • 安生吴
  • 推荐

那种华丽和巍峨实在是靠想象都无法完成,我甚至相信这部电影里用电脑所描绘的场景也无法比拟真实情况.看着它慢慢被建起来,看着几代皇帝在其中更替,以及最后看着英法联军在里面烧杀掳掠...从骄傲到心痛,对圆明园终于有了如此的感觉.有时候往好的地方想想,可能就是让它变成了一座永远成为中国人想象中如仙境般的宫殿,那种想象,也许外国的人都是无法获得的.

48分钟前
  • 吃昊的🥤喝冰的
  • 力荐

且不论其内涵,光是视效就堪称完美!圆明园在很长一段时间(5岁到18岁)里是我北京情结的一个关键词,看来得再重新梳理一回了。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愧为一个学历史的人,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焚于战火和断壁颓垣的影像。看着用数字技术还原的琼楼玉宇,只恨没有比叹为观止更厉害点的a.清帝王们如此聪慧勤勉,却也狂妄软弱。联军面对自杀方式呼啸而来的清军一定呆了片刻才拉响火炮。我老泪纵横,为骑士们坚守蒙古祖先的荣耀而吟唱的悲壮挽歌。名唤英格兰

54分钟前
  • 生如夏花
  • 力荐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

56分钟前
  • Amber安大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