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人生

恐怖片美国2010

主演:Kaylee Williams Jack Guasta

导演:Anthony G. Sumne

播放地址

 剧照

分割人生 剧照 NO.1分割人生 剧照 NO.2分割人生 剧照 NO.3分割人生 剧照 NO.4分割人生 剧照 NO.5分割人生 剧照 NO.6分割人生 剧照 NO.13分割人生 剧照 NO.14分割人生 剧照 NO.15分割人生 剧照 NO.16分割人生 剧照 NO.17分割人生 剧照 NO.18分割人生 剧照 NO.19分割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2:02

详细剧情

寄生虫,剖腹,僵尸,连环杀手,恶魔儿童,暴力泼妇,疯狂的上班族和愤怒的胚胎全部从肉体生命的春天覆盖安东尼G.萨姆纳的(恐惧画廊)的生活点滴特色的素描书。米拉在路边一个破旧的汽车旅馆前唤醒失忆。她寻找线索,她的身份结合在三个写生书中,每本书代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也许是她的生活页面。她是工作和生活都在一个纳米技术公司的一个卑微的店员,释放出一种致命的病毒,在办公室总部赋予新的含义,长期的企业僵尸。由于当地女孩开始消失,一位年轻的孕妇被邪恶的恶魔的孩子偷她腹中的胎儿一意孤行的愿景所困扰。性生活年轻的弟弟和妹妹从性虐待的家庭生活的运行,在农村采取避难的维多利亚式庄园才发现在这所房子里隐藏的怪物已经为他们寻找一个新的家。深信,从这些书的字符漫游各地的汽车旅馆,米拉的现实,开始崩溃。这些设想是真的还是她的疯狂绝望?米拉变成汽车旅馆管理员,才发现真正的邪恶是肉体所涵盖的书籍和命运,他们为她进行的约束。

 长篇影评

 1 ) 《人生切割术》:工作与生活,是否可以彻底分离?

对老板而言,员工全身心或如机器一般精准地完成任务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而对员工来说,许多工作现在回到了它最原始的目的,即赚一份工资与口粮。因此,如果能把工作与生活彻底地分开,或许也并非一件坏事……

伴随着当代数字媒体与新技术的出现,导致传统8小时工作制在许多职场场景下被日渐分解,原本在固定时间与空间内的工作开始弥散进个体的24小时生活,从而导致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生活成了工作的点缀”结果,也进而使得曾经古典的“工作/生活”二分模式被颠覆。

《人生切割术》剧照。

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来的热播剧《人生切割术》中,卢蒙公司就开发了一项叫分离手术的新技术:个体记忆被一分为二,一份属于公司内的工作状态(称作innie),一份属于外面的生活(称作outie)。然而恰恰是这个被卢蒙公司宣传得十分完美的新技术开启了对传统个体存在、记忆和自我的摧毁与重塑。

在许多评论《人生切割术》的文章中,人们都关注卢蒙公司分离手术的目的,即为了分开工作和私人生活,从而让两者都能不受彼此影响而达到最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却恰恰是对现代晚期资本主义工作现状的补救,就如《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所指出的,当下个体的工作时间早已经超过了传统的8小时制,并且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尤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弥散性——导致人们几乎24小时处于一种“工作”状态。

也正是在这点上,我们能够发现剧中卢蒙公司的矛盾之处,即它还遵守着古老的8小时工作制,并且容许员工下午5点下班。相较于我们当下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卢蒙公司更像是一种传统的公司结构,或说是古典公司制度的稍微现代版本,而非真实的当下状况。或许,从一开始作为一部科幻剧的故事设定本身,卢蒙公司更像是一个隐喻,是对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工作以及其与个体生活和存在意义的展现。

撰文|重木

作为现代规训机器

卢蒙公司与其说是一家资本公司,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台现代经典的全权机器(Totalitarian Machine)。许多评论指出它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讨论的“边沁监狱”(或称为全景敞视监狱)的相似性。区别于传统展示性的暴力惩罚,现代规训制度的运作模式变得更加细腻和隐秘,并且它主要作用于个体的身体,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人的身体当作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使其被控制在一个强制、剥夺、义务和限制的体系之中。而这一规训手段最主要的目的甚至不再是终结错误,而是为了实现一种“灵魂控制”,即“不仅控制他们的行为,而且控制他们现在的、将来的、可能的状况”。

《人生切割术》剧照。

在《人生切割术》中,卢蒙公司对此有着一系列完善且细化的规训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通过消灭个体的多种不必要的情绪达到一种自我控制的理性状态。就如当下诸多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或规章制度也往往有着此类作用。这一状态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很显然恰恰是“机器化”的个体改造导致其不得不面对可能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个体总非机器,任何一处短路或是稍犹疑就可能对整个流畅的系统造成短路。新员工赫利的到来以及其极具个性的叛逆气质,成为这个一向风平浪静且总能准时完成公司季度任务的宏观数据精检部的问题。

在很多地方,《人生切割术》都流露出典范式的理性和科学主义,很大程度上,它也可以看作启蒙主义最极端的产物。在以赛亚·柏林的《启蒙的时代》中,启蒙主义的重要理想和信念之一便是人类最终能够仅仅依靠其理性来建构一个良善的尘世之国。而伴随着其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与科学理性渐渐成为个体理性中的主角,一种科学主义与对机械规律的着迷让现代思想中充满了对理性规划的信念。也正是在这一普遍思想的影响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得以获得自信,而其中的工作问题,尤其是对效率和标准化的追求,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变化。

《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作者: [美]埃伦·拉佩尔·谢尔,译者: 秦晨,版本: 后浪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年12月

埃伦·拉佩尔·谢尔在其《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中便指出,恰恰是工业时代雇主们对效率的追求,使现代工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得以实现;而因对效率的关注,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便是“效率至上”所导致的剥削与对员工个体生活的侵蚀。在《人生切割术》中,卢蒙公司的部门细化、员工工作的隔离几乎到了一种妄想的程度,这种绝对的制度隔离对现代工作个体的意识和道德产生了鲜明的影响。

成为一颗“螺丝钉”

现代工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带来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职业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增强,在日渐分化的工作模式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渐渐降低且对彼此的工作内容所知甚少。伴随着现代专业的分化和隔绝,导致每个人只要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苦耕耘就行,这取消了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整体的关注以及工作本身的价值问题。

卢蒙公司的员工座位设计是当下各类公司的典型模式。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鲍曼在其《现代性与大屠杀》中对德国纳粹大屠杀中理性且极具现代工业模式的官僚机器的反思,而如果我们再结合汉娜·阿伦特在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对艾希曼的观察就会发现,恰恰是“各司其职”这一现代工作美德,导致员工们的“螺丝钉化”,从而让他们不必去思考和质问。在《人生切割术》中反对分离手术的宣传单中便出现对技术造成的个体“道德选择自主权”剥夺的警告。每个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至于这一工作内容或是其价值问题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因为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切割术》剧照。

在这里,工作和个体自身不再存在任何关系。尤其是如剧中马克等人所做的数字技术工作,更是与传统需要身体参与的劳动和工作不同,这也消除了它对个体带来的直接意义。它只是一项需要完成以获得奖励或工资的任务,对个体本身的生活和生命不再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或许也恰恰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卢蒙公司认为其分离手术是可以被理解的。在很大情况下,我们能够理解马克的选择,他说“工作只是工作”而已,是一份自己日常生活不需要的记忆,因为它和我们自身无关。因此卢蒙的分离手术就是为了进一步解决传统中关于工作/生活二元的苦恼,这一手术本身也正是建立在这一意识形态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工作与私人生活,彻底使两者分离,从而也就避免了我们当下所面对的生活工作化的困境。

工作不再是为了获得更好生活或是实现个体意义和价值的手段,反而成了个体存在的目的,最终导致人的异化。其实,分离手术就建立在工作和生活可以绝对无关联的基础上,从而质疑了传统认为的个体能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成就、认同和创造性的观念,进而也彻底否定了韦伯所发现的新教伦理在现代工作中的延续。卢蒙公司的分离手术几乎从字面上粗暴地理解了这一异化问题,从而选择彻底切断工作-生活的联系来保障双方的完整性,但问题也由此而生。

自我剥削与简化

卢蒙公司分离手术的“副产品”便是对个体意识与记忆的一分为二,而其所挑战的便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就强调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问题。或许《人生切割术》最精彩的部分是我们在这样一种外科手术的介入下,个体能够在不同的空间中展现不同的“我”,且二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交叉。虽然卢蒙公司一直强调分离手术的不可逆,但我们最后发现它其实是可逆的。由于记忆与意识的不共享,对个体自身而言,innie和outie完全具有自我独立性(指分割后的工作、生活两种模式)。他们虽然都知道在外面还有另一个自己共享这具身体,却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了。

《人生切割术》剧照。

但这样的彼此独立本身却又是脆弱的。就如我们在第一集看到的对赫利一系列操作所展现的,卢蒙公司在为刚刚完成分离手术的新员工介绍完情况后,便会播放他们outie的视频,且视频中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即表示自己是自愿参与分离手术的,由此来安抚或是打消innie在公司内的不满或辞职倾向。在这里,公司内与生活中的两个自我是存在等级的,后者主宰前者,就如当赫利想尽办法希望辞职时,她看到自己的outie录制的视频,后者强调:“我才是真实的人,你不是。我来下决定,你没有这个权力,给我乖乖在公司干活”。这便是吊诡之处。

许多评论指出此处的隐喻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作制度中的规训通过内化而形成的自我剥削和压制。一方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还可以就此来讨论个体同一性本身的霸权问题。这一同一性霸权也是当代最典型且隐秘的剥削形式,即个体削减自身复杂性,从而导致(或渴望)自身处于一种纯洁的状态之中。恰恰是在这一削减过程中,我们进行自我规训的同时也对自身非人化处理。在《人生切割术》中,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四位员工都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愿地选择接受分离手术,男主马克的经历或许最有代表性,他为了逃避妻子车祸身亡之后的痛苦和悲伤而选择分离手术。

《人生切割术》剧照。

分离手术在这里像是记忆剪切器或是对个体感受到的复杂情绪进行抹除的手段,尤其是痛苦、悲哀和难过等“消极情绪”。而卢蒙公司的分离手术所面对的也恰恰是人类身上的各种情绪,在这里,我们看到个体需求和现代工作模式需求之间的联结点,即对于自我情绪——非理性——的逃避。这一方面是科学理性本身对非理性的压制,就如福柯所说的,理性的建立本身就意味着一系列非理性被排除;另一方面则是现代个体在面对自身情绪问题时渐渐失去了处理和应对的能力,转而祈求一种机械式的或是科学式的管理。弥漫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情绪管理或是情绪练习课程背后所分享的也恰恰是这一套意识形态,古老的“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古典的修身艺术转变成当下的理性、科学甚至是医学化的管理。

《楚门的世界》剧照。

无论是在《黑客帝国》还是《楚门的世界》,我们都会发现,对理性的、科学化且管理井然有序这类极具全权意味特质的颠覆往往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情绪,而其中又往往以爱情最为经典。在《人生切割术》中,宏观数据精检部中原本最循规蹈矩的埃尔文最终恰恰是因为自己所喜欢的对象的突然离职而决定参加其他三人的“颠覆”计划,而在第一季的最终,我们也发现马克的innie在公司外苏醒且发现了自己妻子并未去世。

除此之外,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赫利这个新成员,她几乎从一开始就十分反感在卢蒙内工作,且一直寻找各种各样方法和手段希望能把消息传递给自己的outie,最终甚至不惜自杀。对于宏观数据精检部来说,赫利就是那个不稳定因素,是那个机器中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剧中并未过分强调性别因素在这里的影响,但我们依旧可以说赫利的女性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继承了西方典型的两性性别观念,即作为非理性的、感性且情绪化的“女性”始终是现代启蒙(男性)理性中最大的bug。而剧中马克的老板——另一个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科贝尔则是另一类典型女性,即拉康所谓的“阳具女孩”,她们按照男权社会的制度与标准把自己“去女性化”,最终由此得以进入男孩俱乐部,成为其中一员。

《人生切割术》剧照。

《人生切割术》剧照。

科贝尔深深折服于卢蒙公司创始人的意识形态,并把他当作上帝信仰,对其的信条也是深刻于心。她在卢蒙公司内的形象几乎是最典型的“全权”形象,她是一种去性别化的男性化,作为这一卢蒙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忠诚的守护者。她与赫利形成鲜明对比,而有意思的是公司之外的赫利正是卢蒙公司当下掌权者的女儿。

在《人生切割术》中,马克的公司好友佩蒂是第一个解除分离手术的人,结果两种记忆的融合导致她整个生活和存在都出现危机,最终也由此死亡。正是在这里,卢蒙分离手术的天真被揭露:从来就不存在那种截然无关的两个个体,即使记忆和意识被空间分割,但它们始终都存在于身体之中,因此也就必然会留下相应的痕迹。工作之我和日常之我其实并没区分,生命和意识的绵延本身是不可能阻断的,卢蒙的分离手术所面对和处理的依旧是——只不过以一种更加夸张或现代性的形式——工作之异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纯洁同一性的迷思,一种对于自我存在的有意设限或简化,把自身复杂的意识、情感、欲望和存在缩略为一个个标签,放入一个个框架之中。然而,个体始终是一种处境式的存在,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流变和变化(becoming)中生活、思考、做出判断以及道德抉择。

对自我的剥削一方面或许来源于现代工作制度的机械化与其弥散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来源于我们自身对复杂自我的简化与暴政。我们对自身进步的追求、对“更完美的自我”的塑造以及对内化了的机械思维的信仰,就如韩炳哲在其《暴力拓扑学》中所发现的,这两点最终都会在绩效主义的背景下形成对当下个体存在的最大危机与困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重木;编辑:走走;校对:贾宁。封面为《人生切割术》(2022)剧照。

 2 ) 《人生切割术》:我被我送进地狱

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的平衡)想必是许多打工人的理想。苹果TV+播出的职场惊悚剧《人生切割术》倒是精确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可毕竟惊悚剧,又会多美好呢?

第一季共9集,前两集进入稍微需要点耐心。第一集扑面而来的苹果美学,科技感、极简主义、清冷的画面,这种冷淡的开场及叙事,的确稍显无聊。

但,平静之下,必有暗涌,一切当然不会如看起来这般协调。

《人生切割术》中,要进大厂卢蒙公司就职,需要自愿实施一项分离手术,做完这个手术,记忆便会受到空间限制。在公司大楼里不会有外面的记忆,出了大楼,不会记得与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宜,哪怕最亲密的同事也互不相识。

男主马克因为受不了丧妻之痛,主动选择了分离手术。他时常哭着开车到公司,一搭上到部门的电梯,便化身战斗力爆表的干活机器。其他接受手术的人也如此,在公司的员工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但是很快,暗涌来袭。

首先,马克的老领导,他工作人格(马克A)的死党佩蒂突然离职,马克A被提拔为宏观数据精检部新主管。但是现实中的佩蒂找到了马克B,原本作为分离技术坚定的拥护者的马克B,逐渐开始动摇。(后文人物工作人格均用A表示)

其次,新员工赫莉的到来打破了部门的平静,赫莉A三番五次尝试离职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她选择自杀。这些暴力行为也多少刺激到部门其他同事。

最后,部门还有两位成员,爱上光学设计部主管沃肯A的老员工欧文A,以及在家被唤起工作模式见到儿子的迪伦A。

如果说工作模式是没有感情的干活机器,那么在最终决定反抗前的阶段,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同事们的情感意识被激活了,这个号称永不可逆的分离手术,还是没有战胜人性。

最后一集,四人组计划让工作人格走出大厦寻求帮助,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就要等下一季才能揭晓了。我预测不会成功,下一季还会有更大的骗局给主角几人。他们依然需要重新认识,再次实施揭秘计划。

赫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家族接班人,她原本是要以身试教,昭告天下分离手术是多么好。结果当她的工作人格第一次醒来,整个人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怀疑和抗拒的态度。为了成功离职,她甚至以死相逼赫莉B,真的太勇了。

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即便做了分离手术,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愿意,我不愿意,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切都由我决定。

而至于那个把我送进地狱的自以为是的我,F**k me!

 3 ) 《人生切割术》:是自由还是奴役,是祝福还是诅咒?

(第一季完)

亲历着互联网大厂裁员潮的今春,来自工作的压迫感和负面情绪无孔不入地浸入生活,甚至一直不敢把这部剧追更下去。但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现实需要直面。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终于一口气追完,在仍令人心里打鼓的紧张背景音中,看到MDR四人从分裂怀疑走向团结一致,看到Your Identity携文字之力量如地下世界的神谕一般开启民智,看到最后一集Innie将在外面的世界掀起一阵飓风。

Credit to Your Identity

除开Lumon公司对Innie的系统性暴政之外,后半季也集中讨论了Outie对Innie的暴政,Outie作为主人格是否有权压迫附属人格Innie,褫夺其人格性、视其为真正的“工具”人,将工作之苦、分娩之痛尽数压之其身。

是什么,在定义着人之为人。

这种充满伦理风险的记忆分离手术如同《美丽新世界》中的嗦麻,让Outie可以选择只拥有幸福喜乐的那一半记忆,切割出一部分自我加以奴隶,仅凭轻飘飘的“不记得”三个字就逃脱出理应承受的深重负罪感中解脱出来。

但随时会出现的安保人员,又让Innie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1984》式的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质感,乃至后来MDR四人的出逃与反叛,也呼唤着一条注定荆棘满地、险象迭生的觉醒之路。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乔治·奥威尔 《1984》
是真的重要,还是因为你说它重要。

而将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高度压迫性的权力系统嵌入现代公司制的框架,考虑到“公司”这一法律概念的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这一场景下,工具(公司)的人格化和打工人的工具化竟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但我的朋友,自由和时间都是属于你的。

甚至于,Lumon公司对经历过记忆分离术的员工也适用临时加班制度,代表公司可以随时让Outie切换为Innie,而Outie与Innie都无法自主要求完成这一转变;与现代社畜的生活又何其相似。

除了工作和生活绝对切割的记忆分离术接受者员工们之外,伊根家族及其附庸(上司Cobel和安保人员Milchick等)其实是清醒而完整地接纳了这一套压迫逻辑,他们凭借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维护着这个权力系统,乃至赫莉的Outie也是伊根家族一份子、她一次次出于家族利益(或许也有取悦父亲)的动机强硬粉碎Innie的出逃行动。

但赫莉 R却是反叛这个系统的重要人物,当然,她的遭遇也显示出任何人在地下世界的生存境况会是多么绝望而无力。这个设定,不但呈现了人与系统的抗争,也是人自我内部的抗争,充溢着哲学隐喻与历史内涵。而最后一集,马克、赫莉及欧文三个Innie出现在外部世界时,他们都有对镜自照的画面,“认识你自己”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一环。

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对吧?

愿我们都拥有,自由而体面的工作;工作是人的一部分,而非相反。


(更至第3集)

惊悚片看得少,但职场沉浸式戏剧每个工作日都在上演啊。从第一集开始,设定就是细思极恐、懂得都懂。或许职场本身就是惊悚片,只是人在局中看不破。

办公桌、椅子、回形色块地毯,系统化“困住”猎物的圈套一环又一环。

主要人物与情节

开局是一身通勤装的女员工晕在巨大的办公桌上,俯拍让观众都拥有了上帝视角——呵,玩物。但那是个人啊。然后是对醒后的她连环发问。

五个问题,不回答就没法离开从外头锁住的办公室。

是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回答的简单问题,听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女员工不自觉流露出蔑笑,但下一秒她慌了——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回答完5个问题,她心中恐惧愈盛,她对自己、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通通一无所知,她只是个心慌意乱的UNKNOWN(“未知”)机器。而扬声器里的人声告诉她,她给出了满分答案。

一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的新社畜登场,名赫莉,代号R。

失去Outie(Lumon外的社会自我身份)记忆、但还没积累Workie(Lumon地下楼层的工作自我身份)经验的赫莉发出了灵魂拷问——我是什么肉猪肉鸡吗,所以没有名字。喔,你有的有的,她颇有资历的小领导说,还给了一堆因果不明的论据——把你养大、给你自我意识还给你做美甲——你怎么会是牲畜,你有名字——其实是长得像名字的代号。

这段对白就算单拿出来放来真实的工作场景也毫不违和,毕竟真实世界的tech大厂也是花名当道,意图将员工完全地从公司外的生活中剥离开、全情投入地作为资本燃料发光发热。

赫莉想离开,却被镜面对称的楼梯间设计完全困住。

赫莉第一次试图离开失败的这段楼梯间对话,又是精妙的一段工作论。资本的代言人说,你不是无法离开,你只是自己选择回来了,是你自己选择的。别无他选的选择,竟也是一种选择。切合了最近打工人猝死的新闻,身处互联网工作圈、身边真的不乏个人选择的论调,令人从心底悲凉起来。

赫莉像鲶鱼效应里那条鲶鱼,将变化因素带入了Lumon公司。同时作为一个新人员工,她的视角也正贴合观众视角,她的震惊、反抗和逃跑,也正是面对这个设定的符合普通观众预期的反应。片名“人生切割术”的定义,也正是借助赫莉给自己的视频信被揭晓。

这真的是Work-Life Balance的解法吗,还是预言Balance是不可能Balance的,不如全面放弃生活吧。

Workie赫莉当然也没有接受Outie的疯狂,她还在一直尝试逃跑,带来一系列戏剧冲突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个人之为人的哲学问题。

从话筒背后走进赫莉所在办公室的马克,面孔隐在黑暗里、身形高大,充满压迫感;下一幕,上班前刚到停车场的他却独自嚎啕大哭,好像经受着什么压抑不住的痛苦。

而话筒背后的人呢——马克,赫莉的直属领导,另一只社畜。他清晨在停车场失态痛哭之后自愿走进大楼,想交换8小时没有痛苦回忆的自己。外面的生活太过痛苦,他自愿向工作献祭。但真的如愿了吗?或许吧。毕竟进入Workie分离区后,他完全忘记了几分钟前在停车场的崩溃,笑容逐渐自信,摸到口袋里擦过眼泪的纸巾时还一脸疑惑,来了个快乐的投手姿势满不在乎地扔进了垃圾桶。

可后来佩蒂对他说,可以看出他的Workie仍旧是痛苦的,只是并不知道在痛苦什么。当然被切割人生的Outie不知道这些,他只是为了切割自己的痛苦病急乱投医放弃了一部分时间。

词语本身没有力量,反而具有欺骗性

佩蒂是马克的上司,但这一天他不见了、没有原因。公司只告诉了马克后果——他升职了,顶佩蒂的缺,其他的都属于冠冕堂皇“不需要你知道”“不该你关心”的事。

进入工作内容部分,事情仿佛就更加荒诞了。他们所在的MDR部门(Macrodata Refinement Department, 宏观数据精检部)都负责些什么呢——找到你觉得恐惧的数字。

”这份工作虽然听起来很蠢,但是等你理解了就好了“

在如今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些工作内容听起来很蠢却很写实,说不定还非常恐怖。找到恐怖的数字——不就是后台分析部分的工作吗。点击鼠标、敲击键盘的你说不定根本不知道前线如何作业,但仅仅通过一堆数字和报表,就得出了结论砍掉哪条事业线或者关掉哪座城市的业务,于是就有一群社畜同仁饭碗不保。在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面前,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存在似乎太难了,每个人、每个场景乃至每个动作都被抽象成了一串串数字,找到那个令人恐惧的——然后拖进文件夹(干掉)。

Lumon各部门之间完全隔离的状态,也浑似现在各大厂搞的信息密级制度。你在一个公司工作,忘记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同事是谁,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次点击的后果)——这也算人的生活吗。直到“理解”这一切的存在是自然而又合理的。

如同三年老员工尔文,目前看是一个可悲而又彻底的顺从者、监视者和告密者,被公司系统完全地控制住。但这样一个形象,放在不但是公司老员工、也是生理年龄较大者身上,却又不是主管,似乎也隐喻着社畜的大龄困境。为何献媚的姿态更加彻底,因为老无所依,因为越是老弱越是没有抗争的依恃了。

社畜的狗生巅峰——华夫饼派对

而迪伦,是个干劲十足的年轻业务骨干,生怕新人觊觎他的华夫饼派对。这也能投射到现实职场中的一群人,年轻热血、野心勃勃,被公司一些无谓的荣誉称号和小恩小惠吊得死死的,沉浸在个人价值的虚假繁荣中,也或许是尔文的年轻版本,体力精力和反应速度都还跟得上重复枯燥工作的那个时期。赫莉被华夫饼派对奖励惊呆了,一如屏幕前的我们也惊呆了,但迪伦高傲地让她不要垂涎了这荣誉之饼,因为他势在必得。可反思我们自己的职场处境呢,不也是如有雷同、毫不巧合吗,职称、荣誉和蝇头小利,吊了我们一年又一年。但换句话说,不加入华夫饼争夺大赛,又还有多少选择是向底层大众开放的呢?

第一个“解除”人生切割术的佩蒂,outie和workie真的可以重新合二为一吗?

至于佩蒂,应该对应着新人赫莉在Lumon内部的搅局者身份,作为一个觉醒的老员工,是一个反叛者形象,人生切割手术接受者第一个打破workie vs outie界限的开创者。他在外面找到了不认识他的马克Outie,预计是他的引路人。

结构感

对画面和镜头不太有研究,但这部剧里的环境和配乐,秩序井然到让我等小白也无法不留意。

Lumon大楼前停车场

Lumon大楼,从门前的停车场开始一路铺以严整的对称感,加上不让员工产生过多私人羁绊的严格保密文化,错时上下班、部门间严格隔离、私人与工作记忆血腥割裂,使得打工人总是独自行动在巨大而压抑的背景之中,透露出面对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压迫系统人的无能为力。若想改变,岂不无异于蚍蜉撼树,身处这样的处境之中竟还要人承认自己是有选择的吗?

Lumon大厅
通往地下世界的电梯,仅容一人过

分离区被设定在地下室,没有自然光源,也没有自然关系,一切都是人造,一切都是系统化的。而通往这里的方向是——下沉。就好像是,workie是被痛苦版本的另一个自己Outie流放了,任他在不自然的世界里自生自灭。在这里,主张人的一切权利都显得荒谬可笑,不过是一个个空洞无力的词语,跟精检员们一个个拖进文件夹的数字没什么两样。

地下世界入口处
有进难出的狭窄楼道。

没有尽头的甬道,没有温度的白炽灯光,搭配虚假的楼梯间出口。这幢大楼仿佛是吃人的怪物,应和了赫莉那句“我是牲畜吗是食物吗”。是的吧,吃到骨头渣都不剩。

办公空间

物理结构环境,也高度对应着组织环境,分离割裂、庞大压抑的。如同一开篇赫莉出场的那个画面,困局是层层叠叠、仿佛无止尽的。

连线董事会的扬声器,以一种不成比例的“大”占据了画面,反衬得人物更加弱小

哈莫妮(Harmony,和谐,也是充满讽刺)——马克workie的上司、也是他outie的邻居,在公司里显得盛气凌人,在外头监视着马克的一举一动,应该是个没有分离记忆的高管,但第三集面对娜塔莉——可能是Lumon的发言人时立刻矮了一头。神秘的实权组织“董事会”(The board)甚至从头到尾没有出现的“感觉”,只有扬声器的沙沙声和代言人的解读。而老板气十足的哈莫妮面对着这台扬声器时,表现得跟马克一般局促。

系统性的压迫,总是一层层的。

主题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时间精力的大头,从工业时代的超时工作到如今的996制度,工作越来越无度地侵蚀着人们的生活。甚至于,每一次令人振奋的工作法案改革或是社会新闻事件,都只是催发着资本学会更隐蔽的压榨方式,乃至于在文化阵地上的攻城略地。

直到在面对着超时工作导致猝死的新闻时,同是打工人的群体都自觉生发出一些洗白资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尤是令人齿冷心寒。被工作榨干的现代打工人兄弟,竟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能理解了,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摆弄不知所谓的数据、争取不知所谓的称号和一层一层没有尽头的爬格子,活在有朝一日坐拥这个系统的妄想之中然后不断被系统化地吞噬。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这样前所未来的大变局之中,作为人类,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又如何面对自己?人类,区别于牲畜的自尊,到底来自哪里?工作和人,到底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人之为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缘何而来?什么才是构成人的基本要素?

而由工作-生活平衡话题引开的,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割裂,是不是真的会踏入更美好的社会?科技进步在各领域全面铺开,对人类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如果人的意志和记忆一分为二,是不是有资格进行一场自己(Outie)对自己(Workie)的暴政?人是否有权利处分自己的意识,容许其中一半的自由意志被剥夺、被拘禁?

而片中,Lumon之外的社会大场景中,电视上、宣传小册里,也在广泛讨论着这些议题。

能看出马克是出于逃避痛苦的动机接受了记忆分离术,但也能看到Lumon提供的薪酬条件非常优渥连住房都一并供应,可是新人赫莉一开始的发问振聋发聩——我是牲畜吗?有吃有穿有住,乃至西装革履还能做美甲,就已经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了吗?以及这样的选择,我们就真的对痛苦免疫了吗?放弃了自由意志、活在无知之中,不甚其解地面对世界,我们安全了吗?在马克身上还有一个隐藏的话题。痛苦可以被终结吗,可以被理解吗?要如何去拯救一个陷于痛苦之中的身边人?

还有,层层系统背后那个不开腔的扬声器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人吗,还是没有实体的算法,还是别的什么?人生于世,可以不去理解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吗?

盲猜赫莉和佩蒂、作为两个变数,都会推着马克,去寻找一个个答案。或许能够战胜痛苦和虚无的,唯有创造和突破。

 4 ) She is alive

十分钟前看完了这一季的最后一集。

当Mark拿着相框,奔跑着,大喊着She's alive。然后画面定格,出现了Ben Stiller的名字。

前期所有的冷淡画面,冷淡描述和冷淡对白,都如同堆积的白色荒草,在一瞬间被点燃。

之前觉得Mark很娘娘腔,走路如此,行事如此,对话如此。而Helly又过于激烈和强势。

但到最后,你会发现最温柔的Mark才拥有更持续的力量,Helly走路时左右摇摆的身影也如此迷人。

整个剧的剧本节奏,人物线,拍摄方法,剪辑,构思,工作与生活的暗喻,分离人格的对立与融合,以及公司的阴谋与悬念都恰到好处。我一直觉得,喻义恰当才是完美无瑕。一张纸撕成20张是拼图的乐趣,撕成1000张的拼图则是一种痛苦。每个人对这个剧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入口,这就是最好的作品,让读者与成型的作品去生长和呼应。过度的喻义,如同现在的Wes Anderson提供了新的电影文本,拍给专业人士看,但失去了观众和阅读的乐趣。

面对这部剧,如同面对喜爱的女人,谈的越多越清晰明确,反而对喜爱是种损伤。面对真正的喜欢,应该是少年般的语塞和木讷。

写到这里,就足够了。

可以说是,疫情以来,最佳美剧,好看。

每个周五的期待告一段落,期待下一季。

还有364天。

 5 ) 《人生切割术》:是打工人的噩梦,也是弗洛伊德的终极警告

上班的前一分钟,马克还在车里埋头痛哭,那晶莹的泪光和疲倦的眼神像极了下班后躲在车里不肯回家的中年男人。但来到公司跨出电梯,马克就又成了精神抖擞的打工人。别误会,马克的振奋不是打鸡血的自我催眠,而是来自他供职的卢蒙公司的超级科技——人生切割术。先用手术把分离芯片植入大脑,再通过特定的开关来控制,人就被分割为了外部(outie)和内部(innie)两部分。卢蒙公司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来防止里面的我向外面的我传递信息,两个我除了共享知道彼此存在这个大前提之外,其余任何信息都不互通。由此,马克的生活和工作截然分开,每天快乐打工八小时,从此不再惦记诗和远方。这就是美剧《人生切割术》(Severance)的故事设定。

1

这部今年初由Apple TV出品的美剧,美学风格也酷似苹果公司,不过比外在场景更相似的应该还是复古科幻风格之下内在的控制美学。控制,或许是这部剧的核心关键词。不仅剧中几位主角要受公司的控制,上班下班都处于被监控状态中,剧外的我们事实上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中:整个一季结束了,我们仍然不知道卢蒙公司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更过分的是,最后一集竟然是悬念式结尾(Cliffhanger),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反复确认,这一季真的就只有九集,真的就刚好结束在内部自我觉醒的那个moment。

面对这个看完想打人的结尾,编剧表示这锅我不背,请大家去骂本·斯蒂勒吧。在他和伊费·麦卡德尔的联合执导中,本·斯蒂勒拍了其中六集,并且贡献了这个最重要的思路,把悬念留给观众。在原本的设想中,第一季的内容可以再少一集或再多一集,但本·斯蒂勒非常巧妙也非常大胆地选择了一个悬念与高潮叠加的结尾:原本一无所知的四个内部人,最终选择团结、求知和反抗。

但在享受这个刺激的结尾之前,观众还需要付出一些代价,那就是“熬”过前面几集的“缓慢”。也因此,尽管在烂番茄(Rotten Potato)网上,这部剧难得地获得了番茄指数和爆米花指数的双重爆表好评,还是有观众表示: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想快进看个结果。为了追求结尾高潮的冲击,这部剧没有采用传统美剧的节奏,而是一点一点逐渐加速,高概念和慢节奏对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

话虽如此,这部剧还是大获成功,不仅跻身近几年来口碑最好的美剧行列,更获得了Apple TV的续订,2023年将推出第二季。虽然看了一季宛如看了个寂寞,但这个被称为“打工人暗黑寓言”的反乌托邦故事还是让人印象深刻,打工人一边看一边瑟瑟发抖,这可比上下班打卡狠多了。如果说打卡只是对肉身的规训,那么分割则是连同精神一起彻底工具化,在上班时间内,你的精神只有“此在”。当然,随之而来的好处也很明显,你将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八小时,真正做到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工作和生活之间如何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确是触动编剧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构思和创作是在疫情之前,上映却在疫情之后。也就是说,原本并不是为疫情而创作的,但疫情却赋予了这部剧新的内涵。正如编剧丹·埃里克森在采访中所提到的,这部剧写的是办公室生活,可当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们,让一部分工作彻底消失在办公室之后,它还会引发共鸣吗?我们是不是在办公室即将灭绝的时候做了一部办公室剧?居家办公时代的到来,使得工作-生活平衡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吗?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这部剧要解决的,自然也没法在剧里找到答案,但问题本身却提示了我们打开这部剧的正确方式:一方面,我们要享受悬疑科幻的类型故事,和主角团一起提心吊胆,一起破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科幻的外衣之下的寓言故事,故事越好容纳的疑虑和猜测就越多,而这些在剧情之外的反思,又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2

切割为何,是剧情发展至今的最大疑问。尽管切割塑造了完美打工人,但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大都会》(1927)和《摩登时代》(1936)中的效率流水线,也就是说,切割之后的打工人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工业时代,主角团所在的宏观精算部门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只知道每个人的工作就是在一台复古电脑上将不同情绪所对应的数字分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一个传统的通过故事本身来传递寓言概念的寓言故事,而是一个由寓言组成的故事,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寓言式的。

这种星丛式的寓言集合组成了迷宫般的卢蒙宇宙,也激发了观众的解谜热情,观众的解读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卢蒙宇宙的意义体系。这种解谜式的观看很像在玩游戏,主线之外还有很多支线细节等待被发现:数字4和9代表着卢蒙的重要理念,马克获得的优惠券上的PIP就是CEO团里的那个PIP,电脑界面上的坐标对应着不同的颜色,每幅画对应着不同的细节,等等。而建立卢蒙宇宙本来也是剧方的野心:在领英上(Linkedin)创建卢蒙公司的页面,发布衍生短篇小说《列克星敦来信》(The Lexington Letter),发布《宏观精算工作手册》。但真正的难题也正在这里,如果只把寓言当做谜题,或许反而会迷失在细节的迷宫里。

即使我们不知道切割何为,也并不妨碍理解“切割”的深刻意涵。“我”到底是谁,“我”的意识究竟由什么构成的?早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提出了这个疑问。正是这个重要问题的提出和无意识的发现,完成了对人类自恋中心的三重打击: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明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剥夺了人类宇宙中心的位置;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剥夺了人类的生物学骄傲;最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彻底动摇了“我”的自主性,我们的“自我”原来并不能真的主宰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其实是未被意识捕捉到的另一个我,也正因为如此,本我其实更应该被翻译为“本它”。如果我们把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的隔离看作是人类主动寻求的神经症——彻底切断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沟通,相信被隔离的我是快乐的,就像相信自己是一朵花或一棵树——那么卢蒙公司的分割术就是对弗洛伊德的技术回响。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能不能被分开,我们当然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在于也许我们已经在被分开了。这或许也可以为理解分割术提供一种哲学路径,既然“自我”本来也不能主宰自我,那就索性让出这个自我吧。

让渡自我给现代控制技术以换取一种理想的社会系统,是科幻类反乌托邦题材的基本设定,在《人生切割术》中是“分割术”,在《心理测量者》中是心理测量系统(psycho-pass)——通过系统来判定人的精神状态健康与否并进行管理,放弃人的自主意识。并不意外的是,系统的理想状态总会遇到bug,在《人生切割术》中是拒绝接受内部自我的赫莉,在《心理测量者》中是无法被系统监测到的“免罪体质者”。但与其说是异类导致了系统的危机,不如说系统才是危机本身,这既是现代控制技术的一体两面,也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终极警告,如果想要连无意识一起控制,那么最终将什么也控制不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

 6 ) 没有反派的惊悚剧:同时是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我

后劲很大。

确实是APPLE TV当仁不让的年度重磅短剧,不剧透,只是想搞清楚「工作」这件事是怎么异化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从人类历史上来讲,我们绝大部分时间的劳动都是为了「人的再生产」,采集野果、打猎、农耕种植,只是维持自己。一个不太严谨的数据是以前人类一天大概只花三个小时在采集狩猎上,其他时候仅仅是无所事事。如果富裕一点,维持的水准就稍微高一点,多一些仪式,祭祖的时候多一个猪头。总的来讲是这样一个循环。

这个再生产的循环被现代性打破了,现代性跟资本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活动并不是维持自己,而是要追求「利润的积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本身越来越不成为中心,经济活动主要就是资本的运行,人是保持这个运行的工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有了工人运动,有了马克思,有了马尔库塞。反抗的是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包装出来的消费社会。

马克思26岁就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今都振聋发聩,讲「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马尔库塞进一步说,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消费社会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个环节的决定,个人都感到是自由自愿做出的选择,但是最终却陷入了一种受到支配的奴役处境,这就是马尔库塞说的「自由的奴役」。在这样一个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一如何赚钱然后如何消费一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

这也是韦伯讲的工具理性,追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计算模式,主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想如何赚更多的钱,然后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表面上看,人好像也有自由,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工作,也能自由选择买哪一种商品,但说到底,这些“自由”都没有超出这个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人只是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

当生产力达到今天这个程度,被韩炳哲概括为「功绩社会」,这个社会告诉你,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你可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任何成就,本质推动力是超资本主义下,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强大,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

资本主义和大厂没有强迫你劳动,在没有任何外力压迫的情况下,人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他同时是施暴者和受害者。Severance这部剧的设定把这种「自我剥削」推上了顶峰。

项飙在访谈中举例说码农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但比当初钢铁工人处境并没有更好,码农的工作场所的社会性意义已经很弱了,他们可能和原来的产业工人很不一样,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工会,会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毕竟,当我们要反抗的是我们自己时,我们究竟要反抗什么。这部惊悚剧的惊悚之处在于,这里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却没有反派。

 短评

既《1984》又《美丽新世界》。人性由什么定义?记忆。捍卫记忆就是捍卫自由。它不可被外力篡改、截取、添加和挪用。一场冷峻的审判。人们被装进卢蒙的“盒子”,就像被扔进精神病院的人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资本主义打工人的科幻惊悚剧集,上班时不记得外面的世界,下班则不记得上班的生活这设定总还比工作随时随地要“工作生活平衡”一点?第一集里面男主作为小头目隔墙提问女主的情景非常互害了,情节推进很慢,目测后面男女主会发展出恋情来。本斯蒂勒导演,他们这些喜剧人严肃起来还都挺吓人的(

9分钟前
  • alty
  • 推荐

牛逼到无以复加,完全无法预设是本·斯蒂勒的作品,高度提纯的概念,毫不含糊的表达,教科书级的调度,所有视听方面的元素都极简到冷淡,并异乎寻常地贴合主题与类型,令人震撼,脑补了数种或套娃或反转的走向,冲第三集开头近乎完美的调度,我赌导演不会烂尾

10分钟前
  • 苏乏
  • 力荐

在那种一直有性感美女弹窗的在线网站看,没注意集数把第八集当第一集看了,然后234567无缝衔接看完也没发现看错了,我还鼓掌:好牛逼的倒叙啊

12分钟前
  • 無機酸
  • 力荐

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打工人都懂

1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职场版心慌方,主题曲太魔性。然而人家就算是这样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我觉得还是人性限制了编剧的创造力,来咱们这走一遭肯定能拍出更惊悚的。PS女主是怎么做到正常走路都像走猫步的,姐真飒啊…… 第四集更新:各种规章制度出来后,相信大家都会觉得眼熟了….“基尔”简直是高级黑….完结更新:多线叙事反抗统治者,这才叫爽剧!

18分钟前
  • Superbia
  • 力荐

上班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惊悚片

22分钟前
  • 口古口古
  • 力荐

当你不认为“你”的自由被侵犯后,你还会去保护“你”认为的自由吗?

23分钟前
  • G2
  • 力荐

用极端夸张折射出一些企业资本家控制员工的可怕现实

25分钟前
  • 力荐

从职场戏切入,其实仍是一个卡夫卡式噩梦在“科幻时代”的复活演绎,繁复的职能部门叠床架屋无法窥其全貌,正是永不抵达的城堡的象征,几代资本历史如一个遥远未知的、无肉身形体的巨兽高高盘踞,以家族性的技术垄断的形式操控人类情绪,并将机械时代最宝贵的情感压榨利用,各种配置完全是现代企业的缩影,也可以扩展格局至更高权力层面;相较于近乎邪/教般的掌控、监视、规训、洗脑,个体为逃避创伤或达成目的而主动选择被切割、被异化,或许是另一层面的惊悚——outtie对innie的自己说“你不是人,我才是人。”清冷影像基调太适配人类孤独之声式的画风,白色办公室内的规整构图,迷宫般走廊里的幽深黑暗,变焦镜头的运用。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第一集非常惊艳,讲述故事方法让人意料之外。非常新奇的科幻概念设定。第二集剧情冲突的点慢慢隐现,有的后劲不足的感觉。主要角色选角都非常quirky,很对味。希望后面几集Ben Stiller别让人失望!

32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职场惊悚剧,终于看到了想看的题材了

36分钟前
  • 四道风
  • 推荐

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 好消息是地狱是人臆想的 坏消息是人想的通常都能创造出来(剧节奏很慢 但又十分吸引人 )

40分钟前
  • 推荐

特别库布里克那种科幻惊悚,寡淡到极致的剧情,不明觉厉的高概念,莫名其妙还是很想看下去,本·斯蒂勒能拍出来这个还是有点狠的

44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力荐

还没看过第一季的人是幸福的,如果知道第一季这样结束,那我宁愿自己还没看过。

48分钟前
  • 潦倒鱼丸
  • 推荐

发现本·斯蒂勒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平时总觉得他是一个明星,做导演的片子印象中有点鸡汤,看完他在这个剧里导演的几集,才发现他的能力远不比如此。他的镜头调度做的远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电影都要优秀,让中间几集另一位导演的水平瞬间变得平庸。如果本·斯蒂勒导演整季,这个剧无疑会是年度最佳剧集,没有之一的那种。第一季最后生育线和爱情线的伏笔都有料,开始期待下一季了。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只需理念一句话就创作出一部电影!你不需要工作,是工作需要你;马克思说资本控制下的打工人的劳动,就是人的异化,也就是非人,因为失去了自由,打工人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就算是爱好当工作,自己干就是完整的人,因为自己想停就停,想干就干;如果给人打工,不是想不停就停的话,那这工作就从爱好变成了惩罚。打工就是打工人的异化,这部剧就是将这句话扩大化、形象化、戏剧化了。驯服囚犯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相信他们是自由的。然后操纵他们做我们想要让他们做的。国外的社会治理不就是这一套的各种变形嘛嘛?The surest way to tame a prisoner is to let hem believe he is free好看想法好玩。而且结合了当下996.人工智能劳资矛盾自由与独裁。各种因素,打破颠倒重组

53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看完后决定多摸鱼,让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多多交流和融合

58分钟前
  • FishyBrid
  • 力荐

#下班后谁也别想找到我。留下太多让人期待的悬念了,期待下一季!

60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近年来最怪异,最黑暗,最难以捉摸的科幻剧,在电影院和几百人一起看季终集效果惊人的好。主创主演都到了,几个fun fact: 主创dan原来是在造门工厂工作,五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因为极其厌恶上班;距离开拍六周迎来疫情,结果从三月拖到十一月;所有的戏都是一起拍的最后再剪辑分集,所以对于演员挑战非常大,尤其主角;妹夫的那本人生宝典一共写了50页;Ben Stiller说当觉得里面公司情节过于荒谬时,dan总能举出现实里的例子说服他,比如安利,又强调,我们不是在影射Apple,dan补充:对,是Google。Dan说他脑子里已经设想了十九季的内容。Apple已经宣布续订第二季。

1小时前
  • 陈楸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