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故事2009

爱情片香港2009

主演:江若琳,文咏珊,何浚尉,徐正溪,

导演:彭顺,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2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3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4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5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6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3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4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5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6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7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8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19爱情故事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2:08

详细剧情

阿Ling自幼患有白血病,个性乐观的她,不把一切放在心上,唯独生命有限期的她,一直将所爱藏在她心底,亦不将病情告知好友Rex及小樽小樽自小跟妈妈从内地到港靠卖鱼为生,个性内向的小樽不擅表达自己,与阿Ling的性格是一冷一热,却成为互相关心的好朋友。小樽对Rex有好感,Rex却没有表示,而小樽也没有发现另一个男生阿曦正默默爱慕着她。

 长篇影评

 1 ) 哦,美国人失恋了

去年的九月,我们正坐在商学院里上课,教授走进来说:上课之前,请大家看看今天的日期,记住它。
那天,雷曼宣布破产,美林宣布被美银收购。那天,华尔街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一个巨人笨拙地倒下,发出一声闷响,掸起一地尘埃,围观者心惊,无助地捂着眼睛抓着头发,半响说不出话来。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deregulation,还有,American dreams.
这就如同一场盲目而执着的恋爱,你爱得深沉爱得义无反顾爱得连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爱的这一切,你并不真正了解。

对,麦克摩尔就给我们讲的是这个盲目而别致的爱的故事。

我和一群女朋友,一群在商学院挣扎着理解教授们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期货期权以及其他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衡量等“学术”概念里转来转去的我们,对金融业充满着憧憬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气的学生们,坐在电影院里,听麦克摩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多生动啊。

和恋爱一样,这样一种爱,对体制的爱,是不能完全分清青红皂白的,是不能pin point说真的谁就evil谁就不是了。对,你可以说那些银行“欺负”了贫民,你也可以说,那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集团的利益,一部分程度上滥用了纳税人的钱。但是,这是一部分程度上。你不能不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大背景下,那些决策者面对的压力和大局的考量——事发之后总要有人来收拾,收拾必然会出现资本的分配,分配就有不均。而且,人渣哪里都存在。我们为那些失去家园的贫民们表示悲哀。但如果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错——至少摩尔先生认为如此——那么,你能找到任何一种体制,一种经济体制,能够解决贫富差异的问题么?哦,别告诉我是共产主义,政治教科书上说,那是一种理想。
这理想就像永恒的爱情一样,是一种古老的传说。

美国人民信仰资本主义,信仰美国梦,就像投入一场恋爱。
于是这是美国人民,尤其是美国平民的一次失恋。
而且似乎还是初恋失恋,于是痛得这样深刻,悲恸地让人叹息。

作为观众,我要说,摩尔把这一场失恋描述得细致而深刻。
作为半个“业内人士”,这就像是一堂道德课。
而作为一个曾经在美国呆过,接触过那些中低层美国人生活的我,摩尔带给我自己的“美国梦”冲击也着实不小,把自己观察到的和在影片中看到的,由一个一个点连成了线,连成了画面,连成了我更加真实的认识,它们矫正着我的憧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最后,作为一个在不同制度下接受教育的留学生,由摩尔纪录片得以上映,并拿到如此多的材料和愿意透露姓名站在摄影机前做一名“目击者”的这件事本身,带给我的冲击更大。

美国人虽然失恋了。
我们却全可以从这失恋中学到这么多。
这是任何一场失恋能带给我们的——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2 ) 戆吼吼哦

这个阴谋论拍滴有点蠢,michael moore是一个典型的思路混乱,又喜欢哗众取宠滴美国佬。话说我虽不偏向拥有话语权的权贵,但是一直认为对于穷人,尤其是那些只会抱怨为富不仁,整天期盼着免费午餐的穷人,也没什么好同情的,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只不过在中国,情况又不一样。中国国民素质低下的根本不是穷人,而是那帮自恃为精英,占有着社会资源却又不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黑领们。。。哎哟,开始愤青了。。。

什么是聪明的阴谋论,可以去看一下Zeitgeist,绝对会带来一个paradigm shift.

 3 ) 影评

这部影片可能是我看过的“最不客观”的纪录片,导演本人现身说法,斥责资本主义的堕落及其给美国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的痛苦。

这部作品列举了大量美国富裕阶层举着资本主义的大旗在他人的不幸上牟利的例子——受贿法官为提高定罪率将无辜青少年送入儿童服务中心、飞行员高强度工作却只能领微薄的收入、许多大企业秘密为员工投保从而从员工死亡的受益、无数穷人因为还不起次贷而被赶出家门……金融危机当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部作品认为布什政府与华尔街合谋骗取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恐慌》里以正面形象出场的Hank Paulson被指责为前东家高盛牟利,而另两位前任财长Robert Rubin和Larry Summers则被认为是直接通过操纵政策而中饱私囊。

在导演眼中,资本主义掠夺、贪婪的本质与犯罪无异,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应当被民主彻底取代,甚至还在影片中举出了一个工厂CEO与工人同酬的实例。导演看似激进,实际上是源自对于自己国家深深的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边看这部纪录片边想,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够拍一部这样的作品?又要过多久公众才能在公开的场合看到这类作品?

PS:《小谢尔顿》里的演员Wallace Shawn也被采访了。

罗斯福未被通过的第二权利法案

 4 ) 谁说的纪录片就要客观??

纪录片必须客观么?这是谁定的规矩?纪录片只是一种没有剧本的电影题材。只是发生了什么,我把它讲出来,不是我让大家来演的,就这么简单。没有剧本跟客观有什么必然联系么。首先,只要拍电影,就没有客观。这电影,只要是人拍的,只要是摄影师扛着机器摄的,就不叫客观,机器就有取舍,机器只拍框进去的。框外头的广大世界机器就给抛弃了。这叫客观么?拍完了还得剪辑,剪辑就更是anti客观了。你想要客观,用你自己眼睛去看,别听任何人的教唆鼓动。只要是人的立场,就不客观啊,这肯定的啊。我不知道那些说michael moore纪录片不客观的人觉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是客观的,觉得哪部纪录片是客观的。没有解说就客观了?没有配乐就客观了?摇摇晃晃就客观了?长镜头五分钟不完就客观了??拍片子就是因为有话要说,不吐不快。选择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凭什么因为是纪录片就得背上客观的包袱??

其次,大千世界,尤其艺术领域,就没有客观。我不知道客观在艺术的领域有什么意义??飞行员救生员是需要客观判断,你得分清楚到底什么情况再行动啊,都是人命关天的事。科学需要客观判断,这实验做完了,对象没反应,你非记录一个有反应,这跟韩国著名基因科学家的行为有何区别。艺术你要什么客观我就不懂了。纪录片首先是电影,电影就是艺术,连本雅明废了半天劲都承认电影是艺术。那艺术说到底,不论是荷马史诗还是达芬奇毕加索,跟客观有什么关系。是,达芬奇是系统研究过人的肌肉和运动,再画的人体,但是,画蒙娜丽莎也得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创作啊。纪录片,凭什么就非被要求要客观?别说拍动物自然界的就是客观啊,我求求你们了。

飞行员还要打两份工,7秒半就有人的房子被银行收走再卖给别人,美国国会就是高盛的董事会,宝洁沃尔玛给员工买寿险,自己填受益人,就为了等员工死,自己捞一票。这就是美国的现状。金融专家发明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名目,最后陷在自己堆的烂泥坑里。美国国会就得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他们。我就不明白了,难道资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不是优胜劣汰自生自灭么?这些高盛们能不能遵守一下游戏规则?再说现在,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也是一回事了。你要真快死了,还能拿钱消费么。如果是一个饿得快死的人,你给了他钱,他会拿着去买豪华飞机么?他们真的有那么惨么?郎咸平说全球变暖和哥本哈根大会多半都是美国导演好的制中国的戏,那金融危机怎么就不能带点表演成分呢?

美国人打死也不愿意姓社,别看他们说的这么热闹,让他们去朝鲜住一住,估计爬也要爬回美国了。现阶段人类社会能实现的社,显然不是可以代替资本主义的制度。但是,马克思理想中的社,是可以的。人家说的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情况下的社。谁能想到人类的医疗发展得这样快,婴儿死亡率降到这样低?虽然不能治的病还是那么多,但是已经发明出如此多过去所谓的不治之症的疫苗?谁能想到资本主义可以发展到让员工都买股票?让你造反就是反自己? 谁能想到广告和科技发展到如此亲密的联姻,利用人类的贪婪到如此地步?科技救了资本主义,物质看来永远也不会有极大丰富的一天了。再丰富,也不是最新潮时髦的。Ipad过几年就会被取代,马克思怎么能想到资本主义给自己开辟了这样宽广的新路?住大别墅开奔驰有什么不好? 我们一代代的青年被培养出来,首先是打破头去高考,然后是打破头进最好的系(将来挣钱最多的系)。他们翻了翻报纸,发现所有的都说,高收入行业永远有金融。于是他们纷纷来到了金融系,我认识的一个同学甚至才大二就发短信问他们老师说:老师,基金经理一年能挣200万么?我真想跟他说,能,太能了。只要替有钱人搞老鼠仓,只要把穷人的钱全都搜刮了,那太容易了。试问哪个学金融的不想进摩根高盛?试问哪个学金融的不想开发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他们一天天头破血流地学,考能杀死十万个脑细胞的证,最后他们进了中环的写字楼,他们进了华尔街,住上了大别墅,开上了奔驰,觉得自己的一生真是幸福充实。电影里的那专家还那唏嘘,说这么聪明的脑子用在正路上,将是多么大的创造力?但是金融系的同学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看不出自己和那些被赶出家门,住在卡车里的人有什么联系。他们前赴后继地做资本主义体系的螺丝钉。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那些被赶出家门的人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让他们用房子抵押去买车?”或者“我真不觉得那些因为股市崩盘,就把自己养老金炒没了的老头老太太可怜”。换言之就是,谁让你们非买的?谁让你们非要入市的?我又没求着你入市!!我们一直明说了,入市有风险啊!

我靠,难道把老百姓卷入金融体系不是高盛们盼望的么?难道拉动美国gdp的不是老百姓的消费么?难道中国老百姓都去炒股不是大多数高层喜闻乐见的么?如果没有散户,庄家抄谁去啊?庄家抄庄家么??你怎么能先是利用了人性的共同点——贪婪,自己牟利了,然后又反过来取笑这种贪婪呢??怎么理全让你们占了!我把房子抵押了买车怎么了?以我当时的工作,我就觉得我能还上贷款。谁知道后来公司把我裁了(让剩下的人干两倍的活),又找不到别的工作,或者我出了个事故,残疾了,就还不上贷款了。谁知道啊?? 这时有人说了,这就是你们提前消费遭的报应。你看中国人过去老讲未雨绸缪,就不会出这事。可是提前消费还不是高盛们忽悠的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一被忽悠,这不也都纷纷提前消费么。老百姓太好忽悠了,还有比老百姓更好忽悠的么??

罗斯福死了,他的理想被日本和德国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中。人家那中产阶级居然能说上话,人家那中产阶级就没被银行扫地出门。如果姓社就意味着集权,如果姓资就意味着更庞大的官商勾结和剥削穷人,那为什么在日本和德国那就不这样呢?我已经不想再反观中国了,再反观只能自己去哭死了,还是去那飞行员网站上看看怎么救济飞行员吧,好让我别再赶上俩飞行员抱怨挣的少,一走神,让我跌死在美国回中国的路上。

 5 ) 咱们工人有力量

其实还挺触目惊心的。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买了房子之后尽早还贷款,因为美国银行已经改了法律条款,可以提高loan rate的。而且千万千万不要refinance ur house,不然落得个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可就不是好玩儿的了。当然,除非你也想像片子中的老兄们听到的国会议员建议那样做,耍无赖就是不走。

其实当Obama当选之后导演的态度大转变就让我厌恶到不行。这总统这么厉害这么优秀,成效在哪里呢?我们怎么都还没有看见。最后争取自己权益的还不是咱们working class自己嘛?

我这一辈子是不想去美国的,老师在那里实在是没办法混,这一点看我在这里的美国同事们有多开心就知道了

最后的国际歌还挺那什么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

片子本身还有些不够客观,依然带了太多的Michael Moore自身的观点,远远没有<Food Inc.>好。

最后说一句,可以看一看的,哪怕是抱着审视和怀疑的态度去看。

 6 ) 一书一片:从《民主的细节》看《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麦克摩尔,作为一个典型的愤中,一直不遗余力地揭露美国的伤疤。在他的新片里,美国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边缘,即将像罗马帝国一样崩溃。劳动人民不能保住自己的祖宅,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华尔街控制了政府,只有工会才可以对抗贪婪的资本家,只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奥巴马可以救美国。影片的结尾,奥巴马胜了,似乎美国即将发生“和平演变”。
 
可是,如果我们再仔细看这部片子,我们发现,麦克用来对比美国的是欧洲和日本,并没有用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并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左”。而且,影片的最后他也说:“我绝不会离开美国!”
 
作为一个精明的导演,麦克很清楚怎样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善于挖掘热点,煽动情绪。但是,我相信他自己心里很清楚,他的所谓解决方案其实并不靠谱。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利益关系的纠结并不仅限于劳资对立。就拿片头失去房子的那家来说吧,他们在那里居住了一辈子了,为什么会被赶走?如果是祖产,应该不是因为房价过高而断供。可以合理的预测,本来夫妇俩有很低的固定月供(15年到30年。或者他们本来没有月供,因为是从长辈那里继承来的。还不上贷款的原因是因为拿这个房子的最新估值重新申请了贷款,而且最有可能的是一个前两年只付利息不付本金的浮动利率贷款。这才有男主人后来说的每月的账单都在涨,直到无法支付。麦克没有问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贷款和新贷款的用途。BBC有个电影叫《自由落体》,对次贷的各方有更详尽的描述。http://i.mtime.com/1375117/blog/2983041/。我们常说,在街头被骗的几乎都是贪小便宜的,如果没有自身的贪婪,华尔街也很难得逞,天下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一个资深的制作人,实在不应该如此断章取义。
 
还有就是对几位总统的褒贬,除了罗斯福,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小丑。麦克有自己的偏见,而且乐于在影片中强调这种偏见,但是看片的人首先需要知道他有偏见,才能从他提供的信息中得出自己的分析。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去看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参考一下一个真正的社会学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她有一篇文章是写麦克的《Sicko》的,其中把麦克义愤填膺提出的问题用了一句话作为反问:谁来买单?提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容易,提问题是麦克的价值所在,但他并没有解决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麦克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通过简化问题而提出貌似直接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完全照他的来,肯定会乱套。比如他赞扬了那位发明新药而不要专利的科学家,但同时又为飞行员和麦当劳的经理工资一样低而愤愤不平。到底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标准,他自己大概也没搞清楚。
 
我们的世界里有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自由与平等是否永远统一?刘瑜作为一个深刻理解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学者,没有试图给我们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例子给我们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信息,强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必要性。就拿看麦克的电影来讲,她会去找自己的数据来验证麦克提出建议的可行性。拿几个悲剧人物博得同情容易,理解社会大框架下的各种矛盾才是最终理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同样,她直言不会选奥巴马当总统,而是会选麦克凯恩。当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一个会说口号,会发动群众的明星身上时,有几个真正理性的人会注意政客真正的价值和业绩?
 
麦克的意义在于,他意识到弱势群体的处境,利用他自己的才能,为这些群体发出声音,他让你激动。刘瑜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民主体现于每一天的一件件小事,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或者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她让你思考。
 
奥巴马上台已久了,可是他所声称的改变并没有达到追随者的期望,我想麦克也是失望的人之一吧。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民主党的老巢马萨诸塞最近让一个共和党人当了州长也算是选民一种回归理性的表现。就像麦克影片里讲的,每个人都有一票,这一票代表了他们的权利和权力。如果共和党人真是一无是处,那么这只能说人民愚昧了。
对照着书看电影,算是一种新的体验,此为第一篇。

 短评

哪种主义都不是百忧解

9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还行

摩尔是我见过当今最有社会洞见的导演,虽然很多地方有心无力,甚至方向偏颇,但仍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因为摸索是一个过程,试想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能够清醒的辩证的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运行,那么人类才会迅速的发展,苦难将会减少,社会合规律性不可违背,但历史任务需要做的就是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14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片尾曲是摇滚版《国际歌》,观众起立鼓掌。估计中国人不会喜欢,因为他们爱的并不是美国,而是资本主义;Michael Moore爱的是美国,不是资本主义。

19分钟前
  • 小白小白不要慌
  • 推荐

麦胖果然是红色阵营派到西方的奸细,他老拍一些《新闻联播》最爱放的东西——即美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0分钟前
  • shawnj
  • 力荐

胖子的表情!!

23分钟前
  • 后端开发鸭先知
  • 推荐

大坏胖子著名搅屎棍Michael.Moore再次袭来!

2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不管摩尔政治观点怎么样有无漏洞,当年如此支持奥巴马有没有被打脸,“独立党派”桑德斯现在变民主党是否尴尬等,他确实是个把娱乐和叙述结合得非常好的导演,适当插入各种表情包一样的段落令人怀疑他是否经常在油管看恶搞视频😂,事情讲清楚了,也并不卖惨或过度煽动。当然一部电影肯定是不够的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直挺喜欢Michael Moore讽刺的调调,这位老喜欢找茬的美国佬,应该觉得批评政府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吧。

32分钟前
  • 推荐

虽然我是个右派,但麦克摩尔这个大胖子总是能让我变得感性起来。

33分钟前
  • Minjie
  • 推荐

迈克摩尔是美国艾未未,除了他喜欢编造谎言之外,更大的区别还在于他生在了一个值得爱的国家。在我们这个无偿献血的地方,没有爱情故事,只有悲伤和愤怒。

34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利用剪辑灌输自己观点,这一点上,他做的很好

37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plutonomy,资本主义能让你无所不能,你想为太阳申请专利吗。。把民主和资本主义对立是有问题的。。。麦克默你敢再激进点么

38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没有在一个国家的理想与现实节节滑坡的惨象前一蹶不振,保持了积极的社会变革基调,仅就这一点便向Michael Moore致以崇高的敬意。不足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模糊,依然使用了“民主”这个模糊的概念。其中对Co-op的刻画极有启发,可继续展开。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1、迈克·摩尔做小题目,比如911,或者医保问题,得心应手,这个题目太大,他自己也不明白或者是装糊涂,着实驾驭不了。2、前两部还好,这一部里摩尔的“社会行动”/个人秀看起来着实地臭傻逼。3、没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富人富穷人穷,以及片中现象如何形成,没有解释,只有仇富和煽动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每次看完迈克摩尔的电影,想到的第一句话总是“中国人民此刻内牛满面”

49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还以为有多谴责,结果也只是批判一下前几任政府,寄希望于奥巴马。我几乎要认为这是奥巴马的政治宣传片了。另:房屋被没收,难道就没有平民过度透支的恶习起作用?我看不见得。Pussy!纪录片带了政治目的,就成了一坨烂货。

5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较差

摩尔的人道主义关怀 - 区分capitalism & democracy. 资本主义是邪恶的, 只有民主是好的. 但是, 没有资本主义做基础的民主究竟是真正的民主吗? 纯粹的民主根底上只能是理想. 太多国家假民主却真贫穷. 效率与公平本身就是极难达成的平衡......

51分钟前
  • vanessa
  • 力荐

这片子不是给平头百姓看的。

55分钟前
  • 小子
  • 力荐

美国的可怕之处在于总有人能提出反对意见, 在良性循环中找到潜在的危险. 或许 Michael Moore 有点哗众取宠不招人喜欢. 反思国内, 我们的工会我们的权利在哪里?

60分钟前
  • SilentTyler
  • 力荐

an insane casino

1小时前
  • 贾小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