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爱情片法国2011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歌什菲·法拉哈尼    

导演:Vincent  Paronnaud  Marjane  Satrapi    

播放地址

 剧照

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3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4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5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6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7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8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19梅子鸡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15:21

详细剧情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GolshiftehFarahani饰)。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艺术,碰撞即毁灭

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数学老师,我觉得这个身份定位太好了,这完全就是艺术与现实的翻版 还有艺术家的子女,命运多端、忧郁悲情的女儿,生活顺利,回归现实的儿子,还有女儿的黑色背景的色调,儿子糖果色夸张的色调,太鲜明了 还有死神的那一段,太可爱了他 最后回到男主吧,没有那段情缘,他就不可能拿出感情,不可能成为一名顶尖的艺术家,最后相遇了,连医生好久不见都没有收到,这真的是摧毁人心的最后一把刀啊! PS女主好美

 2 ) 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彼此面对


第七第八天是精髓,这里才开始是正叙:男主一开始练小提琴但不得其道,(白发老头的对话中体现)那段时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就是开头街上偶遇的妇女,见过家长后女主的父亲不认可男主,并且强行安排了女儿的婚姻。

在极度失意之后男主的悲愤化为了音乐方面的才华,这时候白发老人满意地点头,将自己的珍藏小提琴赠给男主。因为男主的才华横溢他的仰慕者(妻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对他照顾备至,一切家务活一切生活上的事务都是妻子在扛。

然而妻子发现丈夫从来就不曾真正感激过自己的付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的爱,她最仰慕丈夫的提琴技艺最终竟然是丈夫对初恋从未断绝的思念,恼怒成羞受到极大挫败的妻子摔碎了丈夫的提琴(对应片头换琴,但永远找不回曾经的琴音了

到最后故事把男主自杀的原因如数串联起来了:始终摆脱不去对初恋的思念+对现有的家庭丝毫没有温暖和爱的感觉+自己的精神寄托提琴已碎+母亲离世+长时间的积郁成疾…… 原本其实男主离自杀还差一步,因为儿子的祈祷,也因为他始终不忍就这么抛弃年幼的子女

但当街头重逢被那个妇女拒认之后,男主的最后一丝求生欲望已经彻底断了。特别悲的一个故事,那个妇女其实心里也还记着男主。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面对彼此。


昨天刚看完这部片,以上是和友人聊天时我自己的看法。先贴上来占个坑,放假了补上影评嗯~!

 3 )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是永恒的”

    法国艺术家可能不是艺术造诣最高的艺术家,但却是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艺术气质大多不是能够培养的,同技艺一样偏与生俱来。

    法国艺术家具有艺术气质,普通法国人具有法国气质。法兰西的气息是什么?就像法语一样凝练、轻佻,如香颂一般浮华、瑰丽,又具芭蕾的完美与优雅……漫画式的诙谐之风在Ali母亲的灵魂飞出窗栏的一段戛然隐退在感性画面之后,灵气绕过常春藤的蔓枝升向天空——一抹一脉相承的高傲的人生姿态。法朵咏叹人生百转千回的苍凉和生命难以触摸的深邃,法国人不会如此——始终以艺术家的热忱直面生活,以公鸡一般高贵的姿态回击命运。

    苏格拉底一段展现了艺术家的悲哀。变味的大师辞世的滑稽与唐突映衬出Ali人生的惨淡。实际上,不仅艺术家的生活同普通人别无二致,艺术家的忧愁和悲伤也与常人的烦心和痛苦没什么两样。Ali并不是因为具有一颗音乐家的敏锐善感的心才将这份封存一生的爱酿造得如此纯粹,恰恰相反,正因为失去这份唯一的真爱之后,他才将那痛彻心扉的伤痛融入到每一个音符当中,并将这份浓烈的悲情酿成了一生永恒的哀歌。

    正如Ali和哥哥的秉性截然相反,Ali的两个孩子命运迥然不同。女儿继承了父亲孤高、执拗、轻率、决绝的个性,人生几乎重蹈了父亲的悲剧;儿子则如少年时一样幼稚、聒噪、浅薄、无知,他后来过着他那混乱、无趣的生活。夜晚儿子跪在床前给父亲祈祷,一丝闪烁的光亮映照着窗外飘雪的夜晚,这个画面的布景和配乐非常动人。正如母亲乞求Ali不要再为她祈祷,因为爱与被爱,本无任何目的的存在才有了自身的意义,本片的宗旨也正是在此,生命如此脆弱不堪,生活大多时候荒诞不经,爱情带来无尽的痛楚,灵魂的重量何在——只有在死亡之时我们才能清楚地领会这一切的价值与奥义。

    最后回到电影的题目上——梅子鸡的味道。法兰吉斯是数学老师,这样的安排似乎预示着她和小提琴家Ali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法兰吉斯对丈夫的爱也是真切和炙热的,是Ali的逃避和绝望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影片最后揭示了法兰吉斯摔琴之前的泪流满面,法兰吉斯充满哀怨的衰老的容颜被投射在苍白的亮度中,拉琴的Ali则成为黑暗之中的剪影,仿佛那个人早已坠入了了她内心深处的无尽的黑夜之中,再也无法回来。影片虽主要展现了Ali悲凄的爱情和人生,但梅子鸡对于所有人的味道是一样的,甘甜的醉意中夹杂着酸涩——那是奇妙丰富的人生中无法规避的苦楚与无奈……

 4 ) 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5 ) 你的梅子鸡不是他的梅子鸡

文/曼佳

这部法国文艺电影吧,叙述结构方式挺特别的。就是一个男人自杀前他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像电影一样地在他脑子里重放了一遍。是不是人死亡之前的各种重要片段都是像这样进行回放呢?

为什么设定是7天呢,大概是因为科学上说一个人7天不吃不喝,就会衰竭而死,所以这个人杀死 自己用了7天。

1、开始是他的少年时代,他学习不好,在学校被老师侮辱,看到那个孩子不知所措的样子,看了确实让人难过。他在学校里一直以坏孩子的样子和他的学习优秀的好孩子榜样的弟弟作为对比,看着那个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来侮辱他,毁灭他自尊的方式企图让他得到改变得到教训看了很让人心惊。未来又谁知道呢?坏孩子的哥哥和好孩子的弟弟,成年以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对于他们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完全逆转的改变。

2、青年时代从艺一个著名的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听了他的演奏以后说技巧很不错,但是音乐听起来像狗屎。说小提琴只是工具,但利用工具怎么做,完全在于个人。他的音乐里没有灵魂,所以听起来就什么都不是。青年茫然无措在大街上游荡的时候,偶遇到一个天姿国色的姑娘,一番跟踪后,用了守株待兔的方法终于认识了这个姑娘,并开始了甜蜜的约会和恋爱。但是姑娘的父亲强烈反对,认为音乐人不仅仅容易移情而且会很穷无法很好的保障未来的生活,一对鸳鸯痛苦分手。

3、这让他心碎,他的痛苦升华了他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每个音符都像他的爱人在他身边呼吸、叹息和伤感,听了他的琴声会让人流泪。老师送他一把很著名的小提琴,正是用这个工具,和对情感的领悟,他成了一个音乐大师,二十年间在全世界各地演奏,功成名就。

4、他母亲认为他年过四十,应该结婚生子,他不愿意,但是母亲逼迫他就范。他娶了暗恋他十来年的一个女子,严谨的数学老师。他一点都不爱她,但是他们生了2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婚姻生活的琐碎,而毫无情感的组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世人只看到这个妻子的强横,认为这是他不幸的原因,但是不知道她背后的痛苦和无奈。丈夫失业了,经济重担纷至沓来,而完全冰冷的丈夫和散偶式教育的重担,让这个女人时常歇斯底里,不断奔溃。

5、虽然有2个孩子,但是还太年幼,他想留给他们一些警示名言,但是小孩子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无心无肺地在院子里嬉笑追逐,他甚至觉得他自己就像一个屁。他们对于他的意义也是寥寥,因为他也不曾带过他们,所以本身并没有很深厚的情感依恋,当然,在他寂静无声地追寻死神的路上,几岁的儿子一直在默默地对着夜晚为自己的父亲祈祷,可能年幼的孩子是最接近于天使的。

6、他的妻子也在其中成为一段叙事,她从少女时代就暗恋他,拒绝了有那么几个的追求的直到成为年过三十的大龄女青年,虽然貌不出众,但是有体面的工作,受教育水平高,看起来贤惠可靠,最后成为母亲为他钦点的妻子。她或许曾经也尝试用柔情用时间来打动他,成为他心灵上的那个伴侣,但是她最终发现,他的爱人只有那把小提琴。她到底知道他曾经的故事,和小提琴所承载的意义吗?也许并不知道,她只是按照本能认为小提琴是她的情敌,她毁灭它或许就可以让这种阻碍消失。她不是太天真,而是在情感上已经穷投陌路,愤怒得歇斯底里。

7、男人花费很多功夫去寻找新的小提琴,甚至得到了一把据说名人用过的小提琴,但是却完全拉不出原来的音色。是因为他在路上遇到二三十年前的初恋女孩,已经成为了银发的带着小孙子溜达的老奶奶,他呼唤她,但是她却说根本不认识他,他沮丧痛苦至极,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而她在转角之处,失声痛哭,因为她不能再认他,青春已逝,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南辕北撤,爱也只成为记忆中的那抹印象,相见相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男人万念俱灰,他失去了小提琴,也失去了他的信仰——爱,他现在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而他失去信仰后他再也拉不出像样的音符,等于他在人世间已经生无可恋,他决定离去,不吃不喝绝食7天,在第8天,他终于如愿以偿被死神带走。

我讲这个故事给 小鲜肉听,他觉得真没意义,说这个人活着太没劲了,是一个这么悲惨的结果。我说人生活着主要是看过程的意义,而不是只看最后一个所谓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最后结果都是死,那么人生就没有经历的必要了吗?当然年轻人总是不懂得,小时候他们只问电影里谁是好人和坏人,问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不是成功美满的大好结局,他们就会选择不看。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合适看美国电影,美国电影的最后结局都十分的正能量,好人不死且有好报。

其实这个故事,就这个人来说,他的每段人生自然都有他的意义,因为他恋爱的失败给他的人生增加了丰厚的体验感,所以让他的音乐有了灵魂,从而功成名就,就这一阶段的过程来说,其实这个结果就不算坏啊。这么多年他事业上的成功的快乐没有用主要的画面叙述出来,但是他充满激情的音乐之路,应该也是充实而幸福的,并不只是有那种琴声所诠释的感动和眼泪。因为人的一生,并非只有爱情才是生活的全部。

就恋爱和婚姻的结果上来说,他的确是不幸福的,只是就艺术家本身来说,平顺的生活也无法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的某些特别的经历和感悟刺激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就像当代我们很多所不能理解的著名的艺术家,用匪夷所思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艺术、色情甚至恐怖的涂鸦艺术、各种骇人的材料组成的场景艺术等等表现他们对于人类世界各种现象的思考,对于光怪陆离的人性的探讨等等,表现了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不能达到的警示的作用,而艺术家自身的灵感来源,和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成长中的过程不无关系,可以说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正是用自己的痛苦和感悟,完成了他们的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给人思考和启迪。他们完成了作品,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的救赎,而那些依然不能得到救赎的艺术家,也只能用特别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永远走不出那种痛苦的吞噬。可以说艺术家当然更加敏锐,他们的脑细胞更加活跃,对于世界的本质领会得更加的透彻,所以会看到普通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而因为这样,他们耗费了更多的脑细胞,从而也正是不断强力地消耗着他们的生物体的生命。

平常的人是不懂得艺术家的那种痛苦的,但是懂得平常人的痛苦,比如艺术工作者没有灵感展现自己的作品只能看到自己的平庸无能,作为普通人部分的的音乐家得不到自己爱人的痛苦,那位永远得不到爱和认可被陷在泥潭里的妻子的痛苦,以及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但是毫无办法的亲人们的痛苦等等。

涉及到死亡,这当然并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简介上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只是死亡的意义通常都不是让我们了解死亡本身,反而是更加思考生且活着的本身的意义。死亡只是生活的最后的一个瞬间的点而已,它之前的漫长的过程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各种感觉,有快乐痛苦无聊迷惘失望沮丧愤怒希望绝望等等,感觉之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就像人的心电图一样起起又伏伏,某一个过程的感觉终将过过去,然后迎来下一段的感觉。在这人世间,快乐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基调,因为作为人来说,追求快乐是人一生中的目标,而快乐,本来就是孕育在各种其他的那些材料中的,比如艰难困苦愤怒绝望痛苦等,可能都是孕育快乐的土壤,因为有比较,各种感觉才有它自己本身的意义,终极的快乐本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的所谓快乐也只会成为麻木的无聊而已。作为生物体的人,用脑电波生物神经等合成的感觉太复杂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几千年来,研究人本身的思想和情感,也是永远研究不够,也研究不透的。

回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梅子鸡之味》,源于无计可施的妻子面对正在绝食中的丈夫,突然想起他曾经唯一的一次露出过笑脸,是她做了梅子鸡给他吃的时候,于是她依然想用这个唯一的招数来满足他的胃希望能满足他的心。当然一心求死的丈夫拒绝了她的好意,最后依然大声的斥责是因为她才是他痛苦生活的来源,当然她是无奈的,而他也是自私的,现代故事中无所谓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设定,也不可能分出好人和坏人的故事,只是两个人,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有各自弱点的两个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才让我们普通人看过也还是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和思考。

梅子鸡对于妻子来说,这是一种实物。但是对于丈夫来说,他的梅子鸡可能是街道上的那次心跳不已的悄悄跟踪,那次美女回头后的怦然心动,女孩面对他搭讪时候的灿烂笑容,女孩看电影的时候悄悄握住他的手,女孩听他拉小提琴时的欣赏姿态,他们在夏日一棵开满白色花朵的大树下的约会和海誓山盟,甚至是暴雨天女孩最后一次来和他告别时的热吻等等。。。

总之,你认为的梅子鸡,不是他认为的梅子鸡,这世界上很多的深情错付的案例,真相大抵不过如此。

还有,作为文艺电影,这男主角真丑,这女主角真美,难道想说艺术本身的魅力在于灵魂不在于载体本身?让人看下去的当然是故事本身。

 6 ) 小提琴与梅子鸡

他不是为了提琴而死而是爱情,
“Vois-tu,mon enfant.,désormais,
听着孩子,从现在开始
celle que tu as perdue sera dans chaque note que tu joueras.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
Elle sera ton soufflé et ton soupier.
她就是你的气息,你的叹息
Cet amour est précieux ,car il est eternal.
这份爱是珍贵的,因为它永恒“
他是因为遇到了她才能演奏出含有叹息的琴音,他亲耳听到她说她对他根本没有任何的印象,他只能迷茫,他迷茫接下来的琴应该为什么而奏。
艺术家是固执的,他几十年来一直怀着那颗坚信他与她始终相爱的心来弹奏他的提琴,他是为了她而弹奏,为了爱情而弹奏。
知道他发现,她的孙子与他孩子的年龄相同,她早已”走远“,只剩他不知所措地留在原地。
可笑荒唐悲哀绝望。

她是一位冷静的女人,她会勇敢地放弃自己的挚爱,她会微笑着结婚,即使她年迈依旧在提琴声中哭泣,但她能维护自己的生活,她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只能否认却躲在街角痛哭的原因。
她爱他,但她清楚不能因为爱情而毁了生活。

他有一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的感情可能连过日子都算不上,只是将就。
已经有一个他相信可以让他一生美满回忆的女子出现了,别人都成了将就。
悲凉的是他认为勉强的人却深爱他,为他难得赞美自己烧的好吃的梅子鸡而像个少女一般开心。
她在少女时期开始爱他,知道自己的萌动被生活被他的无情消磨。但当她再回想起他来时,她会放下家庭主妇似的马尾辫,她会摘下身为数学老师戴的眼睛,眯着眼睛凑到镜子前,好似一位准备去见心上人的纯情少女,而她心尖尖上的人却在为另一位女人而死。
即使她不将他的提琴摔得七零八落他也不再感受到原本演奏的快乐。他的爱情已死,死得连一丁点儿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她在他床头哭泣道歉说对不起,她自责她后悔她愧疚。但他的死亡本质上和她没有任何干系。

他是自私的,在最后都没有让自己的妻子逃出”自责“的枷锁。他为了爱情而活,为了爱情而死,好比他的琴声。

她是可悲而盲目的,会如此固执地追求一位心已经被另一个女人捆得死死的艺术家,她几十年的岁月为他蹉跎。
他却没有感谢。

梅子鸡中的真情他这世早就错过。

 7 ) 抓住那声叹息。

形式大于内容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

《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与死神的相遇。提琴师傅的指点。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

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

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似乎向观众说。看吧。这人心意已决。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不,是太迟了。”死神回答。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这是人间。

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失去了。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哪里还有什么意思。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

好几年前。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那么你们能理解吗。理解阿里那20年。

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
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
生命是一场叹息。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做了心中的选择。

PS:看的字幕版本有很多地方翻译错误,很多台词被翻译得实在不通,乱来。幸亏语句不难,能听懂原意。

 8 ) 分你一半爆米花 |《梅子鸡之味》影片欣赏

你必须去释放出一种没有欲望的欲望,你必须处于一种不想得到的得到,你必须处于一种漫不经心的刻意,最后,你一无所求地得到。——这是我前几天看到的关于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悖论。

是不是很有趣?而且现实好像也真的如此——我们拼尽全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眼巴巴地期待着我们想要的,但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但是另一个句子不是又说了吗?当我们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全世界都要联合起来帮助我们。——想要得到是需要自主努力的,要努力地想要,才能得到。

这,我到底该不该努力嘛?一下子要一无所求,一下子要真心想要的。那,想要然后得到,正确的步骤到底是什么?对,我常常想要寻找出一种能举一反三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偷懒了,然而,我常常悻悻而归。

《梅子鸡之味》里的纳瑟多么爱伊兰娜啊,他是多么想要跟伊兰娜结婚啊,甚至,他都跟伊兰娜的爸爸保证了,自己可以去赚钱养活伊兰娜,他可以放下自己的追求,回归大众之流,投身与柴米油盐的战斗…他努力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得到…

可见,真的,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努力想要就能得到的。

那么,把吸引力的核心悖论套进去呢?——如果纳瑟在跟伊兰娜父亲提亲的时候,他释放出的是,不是很想要跟伊兰娜结婚的信号,那么他最终能不能跟伊兰娜结上婚?应该不能,因为不管纳瑟想不想要,伊兰娜的父亲反正是不想要纳瑟这个女婿的,而伊兰娜又是一个听爸爸话的乖宝宝。

所以,吸引力的核心悖论是错误的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纳瑟的另外一条发展线。

纳瑟喜欢拉小提琴,于是他母亲就将他送到了一位高师那里跟随学习。不多久,纳瑟的技能已经学到了满点,然后老师傅提点纳瑟,让他寻找他琴声里的灵魂。

纳瑟这边走走,那边逛逛,就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到老师说的“那一声叹息”。

这时,他遇见了伊兰娜。然后纳瑟就卯足劲地谈恋爱去了,估计早就把“那一声叹息”忘到了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失去伊兰娜的那一霎那,纳瑟找到了“那一声叹息”,他把伊兰娜装进了他每一个琴弦里,于是他便成了大师。

这一波操作还是挺符合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悖论的。——在纳瑟特别想要“那一声叹息”的时候,他找不到,但是就在他压根忘了“那一声叹息”的时候,他倒得到了。

其实这一波操作也挺符合努力想要就得到的。纳瑟努力想要“那一声叹息”,然后他就真的得到“那一声叹息”。

所以,对此,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伊兰娜只是一个途径,宇宙为了让纳瑟得到“那一声叹息”的途径。

如果是基于这样的猜想,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纳瑟一心求死,如愿见到死神的时候,他会问死神现在回头是否还来得及。

恐怕,那时候的他才真正醒悟,他的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多年后与伊兰娜的相遇,只是“单方面”的激动与爱慕不足以自己去死;那把装满了“叹息”的小提琴被摔坏了,也不足以自己去死;不协调的家庭生活,虽然真的无聊枯燥,但也不足以自己去死。

因为,从始至终,他真正想要的,是“那一声叹息”,而他得到了。

所以,这样说来,两种理论其实都没错,错的是,我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以为我们没有得到,但是我们真的得到了我们真的想要的,只是我们不知道。

影片《梅子鸡之味》(2011法国)

 短评

伊朗姑娘就是天使的模样。法国人总能用荒诞、玩味、夸张的手法来诠释爱情、亲情与生死存亡。观影的大部分过程是心情愉悦的,但死亡的倒计时牌只有8天,妻子砸了他师父的师父传给他的小提琴;偶遇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却不认得自己,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苦逼艺术家必死无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9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当仍旧喜欢

13分钟前
  • 水星王阳台
  • 推荐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22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爱比恨更难

27分钟前
  • 暴君多肉
  • 力荐

大抵只有经历过天各一方的怀念,才会迎来泪流满面的重逢。

31分钟前
  • phenomenon
  • 力荐

艺术是披着纯粹外衣的唯心主义,产生于个体独立,赋予作品特定的美。比起信手拈来的谦逊,孤傲和封闭更能作为艺术家的标签,你可以无限接近地感知他的乡愁,但你永远无法切实地看见他眼中的故乡—— 一棵树,一座房屋,一条小路或者一个熟识面孔的偏差都是不可修复的。以死亡成全偏执比这容易得多。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40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41分钟前
  • 董小姐
  • 力荐

纯情,忧郁,幽默,伤感。真爱,大概会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吧。比起故事线——那根本不算是包袱好么亲,看过十部浪漫爱情电影的人都立马看穿了,绘制的背景,异国的情调,各种奇幻色彩的镜头,和可爱的细节才是本片的趣味。

45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4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54分钟前
  • Neil.尼爾
  • 还行

他不爱你 怎么努力都没用。他爱你,你轻易的就在他心里活到他死。 悲哀的是,我不能让你爱我、你也没有跟你心爱的人厮守。

56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推荐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1小时前
  • 踏破天涯8848
  • 还行

充满奇妙感性和诗意的画面,以及很多你猜不到意义的片段;据说导演也是天蝎;bd-MSD-0day

1小时前
  • 力荐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

1小时前
  • lolomomo
  • 力荐

玛嘉·莎塔琵的电影都是这种私人自传似的风格,叙事方式和漫画风格使其优美隽永,最后男女主角的交叉剪辑直接泪奔了,也只有非科班化的原始创作力才能保有这种灵性吧。PS:讽刺浅陋的美国佬那段笑喷了:)

1小时前
  • A。
  • 推荐

能看出是绘本改编,影片的色调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都带着动漫风。最终则回到了爱的话题。女主很眼熟,最后才发现是演过《关于伊丽》的那个伊朗演员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