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记

剧情片内地1958

主演:魏鹤龄,里坡

导演:谢添

 剧照

探亲记 剧照 NO.1探亲记 剧照 NO.2探亲记 剧照 NO.3探亲记 剧照 NO.4探亲记 剧照 NO.5探亲记 剧照 NO.6探亲记 剧照 NO.13探亲记 剧照 NO.14探亲记 剧照 NO.15探亲记 剧照 NO.16探亲记 剧照 NO.17探亲记 剧照 NO.18探亲记 剧照 NO.19探亲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8

详细剧情

菩萨崖是河北某地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村子,现在这里成立了高级社,社里的老饲养员田老耕,要去北京探望离别了十几年的儿子——三儿。三儿现在已经是田副局长田刚。几经周折,父子终于见面。但老耕却发现田刚并不是三儿。原来,三儿早已牺牲,他的战友田刚一直冒名三儿奉养老耕。

 长篇影评

 1 ) 绵里藏针

又一次短评写不下了,放到这里说。乍一看伏笔啥的话剧风格很生硬,但导演真是绵里藏针,暗示了好多问题,革命生态的恶化,军人的庸俗,知识分子培养二代,小圈子,伙夫没有出头之日,单位里门卫掌大权,革命父亲的提醒道出了政治运动的逻辑,一直提抗大干部就是这个意思,比如wen ge经典电影《决裂》也一直以抗大为榜样。革命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血缘认同,形成了新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毫无疑问在第一代受革命影响的人身上才最明显,所以革命一定要强化这个传统,号召向第一代革命群众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像贫下中农学习(第一代革命家是不是一直扎根农村?),这就是历次政治运动的逻辑。第一代革命人也不单纯属于自己,而是在革命队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比如那个老父亲,就不是一家之父,而是通过革命教育,成了所有革命的下一代的父亲,这就是革命的榜样政治。这种榜样乍一看是传统父权(尤其在俄罗斯这种父权制影响比中国还要深的地方,这种误会更深),但其实是反父权的,在革命的逻辑下完全可以颠倒父权(比如五四新文化时期常见的子女“革命权”)。

这是主要线索,次要线索才是城乡关系,而不是反过来。当然这一条线索表现得也很好,新北京建设成就的宣传片。把革命榜样和城乡关系融合起来,也没有向wen ge电影那样只表现革命榜样的农村基础和革命觉悟,多了一层真实,真是可爱。

当时的电影,似乎就是荧幕上的话剧,演员直接冲着镜头念白,这就把观众带入到了对话之中,仿佛演员不是冲着其他演员说的,而是直接冲着观众说的,很多电影用这种形式,比如《决裂》,也有不用的。

陈强开场客串,赵子岳真是老戏骨,他是不是真断了一根手指?王人美也老了。

怀念那个来往自由的天安门,注意没挂主席像。破绽,北京站下车的时候没拿行李。老乡说,到了北京不能坐皇帝的龙椅。一斤是十六两,什么时候改的。当时还是一周休息一天。

 短评

那年北京站还在前门。也是那个年代的社会记录。

9分钟前
  • effi2387
  • 推荐

还是爷,更确定,更亲切,更合适!1958年的社会综合面貌再回望!

11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革命对传统父权的挑战在十七年很多电影中都是存在的,尤其以血缘、乡绅、金钱维系的传统的秩序开始被打破,这也建立了新的合理性,最恰当的方式,老耕换化成超越权利的代表,集情义、革命、家国为一体的代言人。钟表、电话、有轨电车、打字机,人力车渐渐消失,湖中有人拉手风琴,五年计划都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图景。王人美演的黄医生。

12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演员表真的很精彩。魏鹤龄 王人美!25min:老爷爷下火车时震惊于新中国火车的建设——3千个人都拉不动、3个就拉跑了;29min:自我介绍自己外号菩萨爷、和田副局长的关系;40min:买表时称呼掌柜的被纠正为同志‘;望北京城时望远镜拿反了,都是一些喜剧性的细节展现。但是后半部分的闪回 无论是对于旧社会的压迫、还是解放战争时的动乱,死于那一时期的三儿,都令人泪目。教育意义深刻

14分钟前
  • 月亮还没睡
  • 还行

善意谎言与战争创伤相结合的特定类型题材,英国人在四十年代拍过类似的作品,不过多为“替代亡夫”的两性情感戏,国影改为父子关系之后,提升了品格境界却削弱了情感张力。当然,用老头一度误会“儿子媳妇”的相对冷淡是忘本不孝,算是不错的叙事思路,看得出导演谢添是下了功夫的。再就是赵子岳叫魏鹤龄“老宝贝儿”这句口头禅还是挺喜兴别致的。三星半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