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记录片美国2008

主演:Kurt  Kuenne  

导演:库特·库恩尼

播放地址

 剧照

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1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2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3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4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5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6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13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26 22:10

详细剧情

一个电影制片作记录片在缅怀自己被杀的好友时却发现那个杀死他的女人原来怀着被杀好友的孩子。   导演库尔特极为强大的纪录片,初衷是为缅怀被杀的朋友安德鲁巴格比,他在2001年被疯狂的前女友谋杀了。然而,当库尔特飞越大半个地球去采访杀死巴格比的女凶手的朋友和家人时,发现那个女凶手雪莉特纳,早已逃到纽芬兰逃脱逮捕。由于加拿大法律背后的干预保护,她仍是自由人;在此期间,她透露她怀了安德鲁的孩子。大卫和凯瑟琳(安德鲁巴格比的父母)知道这个女人得为他们儿子的死负全责之后,他们也去了纽芬兰,以便更接近自己的亲孙子。然而这让事情变得更糟。

 长篇影评

 1 ) 宽容的代价:隔着大洋的两个悲剧

广州番禺警方今天(1月19日)通报: 1月18日14时许,女孩陈某(女,11岁,番禺人)在上学途中失踪。当晚21时50分许,番禺警方在石壁街韦涌村广明高速高架桥底发现陈某尸体,死因有可疑。案件发生后,番禺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经过10小时的奋战,专案组民警于1月19日上午11时许,在番禺区石壁街韦涌村将犯罪嫌疑人韦某 (男,19岁,广西人)抓获归案。

据嫌疑人韦某交代:18日13时50分许,其骑自行车途经韦涌村广明高速桥底时,见被害人陈某独自一人行走,便起了歹心,捂住被害人的口鼻拖到桥底的偏僻处实施了性侵,后将陈某杀害并逃离现场。

经警方核查,嫌疑人韦某曾于2010年在其家乡掐死一名男孩,因作案时年龄未满14周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2011年,其在家乡又因持刀伤害小女孩被判刑6年。2015年11月,韦某减刑释放后来到广州市番禺区,至案发前无业。

目前,嫌疑人韦某已被番禺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广州日报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番警讯、龚宣摄影报道)

新浪新闻


这部片子已经让我心都碎了,马上又看到这条新闻,我又睡不着了……震惊,痛心,难以言表……

片中的那个魔鬼,警方抓到了她却关不住她。7万5千美元,就是保释杀人嫌犯需要的金额(而事实上魔鬼连这一笔钱都没付)。回到中国的这个案子,难以想象这个造成一死一伤的恶徒是如何获得减刑的——或许也不是那么难以想象,因为减刑假释本来就是惯例,真正刑满才出狱的可能反而是少数。制度对犯罪者的宽容,付出的是人命的代价,这代价实在太过沉重了……不过从去年开始减刑假释有收紧的迹象,这是件好事。

我是并且仍将会是坚定的死刑支持者,至少在真正的无减刑假释的终身监禁在我国实行之前。
至少这次,这个19岁的渣滓该下地狱了。

又:跟一位法官聊天时,他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当加害者和被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保护谁?

 2 ) 《一封关于父亲的信》:影像的力量

很久没有看到让我激动的影片了,直到今天晚上,看完《一封关于父亲的信》。
这部纪录片的作者科特拍这部影片的初衷,是想在自己的发小安德鲁意外被害,而杀他的凶手雪莉却逍遥法外时,为他的遗腹子扎科瑞,用纪录片的方式写一封信,来介绍他的父亲,挽留那不断弥散的记忆。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凶手雪莉,也就是扎科瑞的母亲,却带着孩子一起自杀了。
雪莉,这个魔鬼,不仅杀死了安德鲁,还杀死了他的遗腹子,作为安德鲁的父母,其中无尽的悲伤可想而知,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悲伤中,而是把这种悲愤转化为对法律体系的控诉与揭发,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的失职,作为杀人凶手的雪莉,怎么会逍遥法外?怎么会在被引渡起诉的情况下还能两次保释,并且分文未出?赖昌星之所以选择加拿大作为逃逸之地,大概也正因为此。安德鲁的父母凯特和大卫,以自身赢弱之力,对抗整个巨大的政府体系,以数年之功,出版了《与魔鬼共舞》,立刻成为在社会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畅销书。加拿大的整个司法体系虽然并未因此而发生质变,但却遭受到了重创。这部纪录片,从缅怀到悲愤的控诉,也成为对抗体质的力量。
纪录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一种力量。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影像的力量。

 3 ) 一面倒的情绪不仅情有可原 更是合情合理

终于有一天我在netflix是找到了资源 所以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评论 很多语句不通 哈哈哈 毕竟那时候是中文水平最差的时候了

但我的原意并没有改变

如果你觉得这个片子一面倒情绪 我请你们看看这个纪录片的标题 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 这个片子是来献给那个死去的特别无辜的孩子!请你们看清楚这个纪录片真正想讲的 其实是关于这个可怜的家庭 在接二连三的失去自己的独子独孙(是是是 九代单传我知道没有王位要继承)的情况下 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更为了无辜的孩子 为了更多的孩子不会受到类似的伤害 而为canada的立法努力

Update: (从dearzachary.com上摘取 有的字是乱码 但为了原始性 我选择不改任何内容)

“December 16, 2010:
ZACHARY'S BILL (BILL C-464) BECOMES LAW IN CANADA

(Click HERE to read a letter to viewers from David & Kate Bagby.)

On December 15, 2010, Governor General David Johnston gave Royal Assent to Bill C-464: An Act To Amend the Criminal Code (justification for detention in custody), making it law in Canada. �The private member's bill was introduced by MP Scott Andrews of Newfoundland last fall after he saw "Dear Zachary" at a March 2009 screening in Ottawa and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what he saw. �The bill has added an amendment to Canada's criminal code giving courts the right to refuse bail to someone charged with a serious crime who is deemed a potential danger to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8.

Bill C-464 was introduced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on October 22, 2009, passed the House of Commons unanimously on March 22nd of this year and passed the Senate of Canada last Thursday, December 9th, where it was sponsored by Senator Tommy Banks of Alberta. �This marks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an MP from Newfoundland has been able to get a private member's bill through Parliament; �since 2001, 2,510 Private Member's Bill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but only 23 - less than 1% - have received Royal Assent.

I extend my deepest thanks and greatest respect to MP Scott Andrews, his associate Ken Carter, Senator Tommy Banks, his executive assistant�Th�r�se Gauthier, MP Peter Stoffer, Senator Anne Cools, Gord McIntosh and everyone in Parliament who saw across party lines to support this bill's passage into law. �Amending Canada's bail code was my goal in releasing "Dear Zachary" publicly; �it is my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goal is now a reality.”

这个bill可以保护children from people who are charged with serious crime!!!

你跟我说这个片子一面倒情绪?!对不起 我觉得你并没有理解这个片子的最终目的 如果没有这家人的经历 我觉得加拿大不会有这个bill去保护类似经历的小孩子

整个片子并没有主观 只是stated facts about Andrew's life.
一个无辜的孩子因为这个神经病女人失去了看这个世界的机会 他甚至没有机会看看自己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无论是个糟糕的人还是优秀的医生 这不是我们去决定的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也不知道andrew自己在恋情中到底有什么问题 这些都不能由我们去回答 但无论andrew做错了什么 他是死者 而shirley是活下来那个 那么请你告诉我 在这件事情里 什么叫客观?你叫一群失去儿子,朋友,兄弟,恋人的人 去不要愤怒 你在想什么?我也不觉得片子里面的人都偏激 我觉得他们非常客观的在陈述事实 有欢笑 有眼泪 说道andrew的时候 更多的时候 是那种从心底里觉得失去了一个至亲的感觉 而不是我恨杀手 我现在就要去把那个女的杀死

我真心希望你们可以看完我写的 因为如果你看完了 你就真的会懂什么叫客观

-------------------分界线--------------------
我是看的图解 并没有看整片 有机会 会去看
那么多人都说 这个纪录片一面倒的情绪 有没有从一个杀人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那让我来告诉你 Andrew并不是激情杀人案的受害者 而是谋杀案的受害者
当你去分析一个人为什么杀人的时候 很多background info会给她/他提供很多看似好像情绪上来了的人 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样 但事实 并非如此 就好像你为一个小偷去找他偷窃的理由 为一个强奸犯去辩解是因为被害者穿着暴露导致犯罪者被引导犯罪 就好像你为马加爵去辩解当初他杀的人都是伤害过他的人 结果多年以后 发现好像他杀的都对他挺好的 就好像一个下毒者杀害一个学子 你却为他写给父母的信潸然落泪
这个案件中 同理 导演只是在选择出现在镜头面前的受采访者 都是被害人的亲朋好友 但他何尝没去去联系当年的检察官 提供保释金的心理医生等等 但他们勇于面对镜头接受采访了吗 内心有愧疚 所以怕面对大众
说回到究竟是激情杀人案还是谋杀案这个非常揪字眼的问题上来 有人说 当年Andrew也是有问题的 S找他闹的时候 也有因为他新找了一个女友 所以这就是他deserve to die的原因? 问题无处不在 纪录片确实只是focus在S可能真的有点神经病然后持续harasse Andrew的事情上 但真正发生的原因 谁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但还是那个问题 所以要杀了他? 如果是吵架吵疯了操起枪给他一下 我还能说 okay 所以你是情绪上来了 冲动杀人 但我们看看wiki是怎么说的
   "The following morning, Bagby's body was found in a day-use parking lot at....... He had been shot five times in the face, the chest, the buttocks, and the back of the head with......"
   "Despite her claim to have been in bed sick on 5 Nov, cell phone and internet records showed that she had made cross-country calls both to and from Latrobe, accessed eBay and Hotmail from Bagby's home computer, and used his home phone to call in sick."
先分析第二段话 一个人杀完人之后 第一反应是什么? 跑吧! 这姐们儿觉得自己挺聪明 嘿我去给他上班地方打电话说他病了 当你第一次杀完人 你还敢会那个人家里去? 还去玩儿他电脑? 上eBay,Hotmail? 那你可能至少比这姐们儿能当个更成功的杀人犯 我的理解是 其实她早就准备好了 据wiki说 她10月份才考到枪证 考完立马就买了一把枪(即杀人凶器) 结果11月5号这事儿就发生了 还真是 考的及时 用的安心啊
再来分析第一段 美剧看多了 有些东西可能还是有道理的 被射5次 分别在脸,胸,屁股,还有后脑勺 如果我们假设两个人并非面对面 那么就更难解释了(具体懒得说了 多想想就能想通 纪录片也有画面明显能证明不可能是背后偷袭) 所以我们假设一开始两人是面对的 那么脸胸的射击孔可以解释 那么屁股和后脑勺呢? 明显是受害人因为身体正面受伤 所以脸朝地倒下 S又朝后脑和屁股射击 明显的Overkill 或者说 要确保他死定了 overkill means anger 但如果你对谁anger你就要谋杀谁 可能就没人类这一说了吧

其实讲这么多 看起来一点都没关联的东西 你最后联系起来想就会发现 导演这个纪录片 真的没有很一边倒的情绪 导演的标题是 给那个最无辜孩子的一封信 是关于他爸爸的 从小时候讲起 没有避开爸爸二逼熊孩子的时候 到大学第一次没考上医学院 到跟未婚妻分手 这些如此私密的东西 完完全全没有遮掩 就是想告诉孩子 你真实的爸爸 是这样的 而你的爸爸 是这样死去的 导演个人除了对于老友的怀念 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出对于杀人犯的憎恨 他只是记录下来的被害人亲朋好友的真实情感 一个医护工作者 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 凭什么deserve to die? 触犯法律的人 才deserve that
看到那么多人都说这个片子太过一边倒 我想说 是吗?真的吗? 难道导演不是想推动那个议案的实行吗 难道不是想告诉很多人 一个国家政策上的漏洞 才是导致一个非常无辜的婴儿失去他生命的源头吗 那么多的证据表明 S是那么不适合做一个母亲 一个谋杀案嫌疑犯 若她杀的是一个长年累月殴打她辱骂她甚至还会欺辱她孩子的丈夫 你会觉得 哎哟 情有可原 毕竟她收到那么多虐待 当这种人说她爱她的孩子 我相信 可是S没有 离婚多次 孩子3个 她有好好照顾吗? 当这种人说她爱孩子 我选择说 bullshit
最可惜的还是那个无辜的婴儿 我很能理解Andrew爸爸的想法 如果当初知道是这样 不如使用私刑 这样孩子不会惨死 一个连自己亲生孩子都能杀死的人 你觉得她有什么是值得去探讨的 一个杀人犯的内心世界吗? 导致她杀人的童年阴影吗? 我记得看过一个电影(8毫米)的图解 最后男主要杀人犯拿下皮头套的时候 杀人犯说 "你在期待什么?满脸横肉吗?或许你早就知道了 这种脸怎么会做出那种事 所以我才喜欢戴着面具 这样才能发挥我的本能 这本能是天生的 我没有受到虐待 我没有可怕的童年" 我看了这段话才发现 那么多犯罪心理 有时候 感觉是在为犯罪找借口 或许更多的杀人犯真的是因为受虐导致心理变态 但也总有些人 他没理由的就是变态 你去分析她的内心 只能感受到 操蛋 你指望像criminal minds里一样去分析调查犯罪者的内心及同年 从而去分析手法? 你只会发现 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就是 他们就是变态 从家长变态到他们被迫变态 总之 他们变态了 (不过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变态) 去理解一个变态的想法 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讲的也特别没条理 就是觉得 采访的人有情绪偏向很正常 你亲朋好友被murder 杀人犯还逍遥法外最后把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也杀死了之后 你可能不只是情绪激动 可能会神经失常吧 毕竟对于正义的向往 最终导致了还不如不信你们这帮杀千刀的想法 导演站在了一个陈述事实的份上 没有倾向 非常好 案件该有的疑点有了 证据也都在那儿 片尾也引出了对于法律系统的质疑 无可厚非是有一定推动力的 毕竟疑点在那儿摆着 很多东西可以避免的 政府错误也承认了 要我说 这片子 还真没怎么偏激 偏激的人 一开始就会选择私刑了 这只是一群 对于世事失望但又想拯救的人们
至少 他们比我们要好 他们敢于说敢于做 他们失望的同时不是放弃 不是破罐子破摔 而是依旧选择去相信 去期待 去改变 我们没做到的事情 至少不要去埋没他们的功劳
只有失去过 才会懂得他们的痛苦 没有失去过的人 你怎么能感受到 失子之痛+面对杀害自己孩子的杀人犯 还只能苛求卑微 只为孙子的存活 然而到最后 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个变态/疯子 不是你能拯救的 圣母婊不是说当就那么好当的

不过 还是那句 看你怎么看

 4 ) Dear Zachary

Well,I was wrong. It’s not the typical homicide cases I’ve watched before.I literally fully broke down and cried when Zachary got killed. It made me feel incredibly helpless. But the ending really gets me,especially how the grandparents make me believe there’s still hope and love. I am glad they pass the law to protect children in relation to bail hearings.

Overall the documentary is so powerful and unique.

 5 ) 《Dear Zachary: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一封关于父亲的信]》牵着情绪的缰绳

《Dear Zachary: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一封关于父亲的信]》牵着情绪的缰绳
by @xinl.ve 090329

十分推荐本片。

一贯被认为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会认为电影里的戏剧性、情感都要高于真实的生活,被提炼和加工的电影人物肯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现实不会存在一个普通人具有那样多的离奇、意外,与不幸。但这部纪录片里的小孩,Zachary,他的遭遇注定让你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收拾被撩动的情绪。

以下剧透,观光的继续,看片的忽略。

11个月大的Zachary,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没有了父亲,也就是说,他是所谓的遗腹子。“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其中的“儿子”指的就是Zachary,“他的父亲”即是Andrew。一个极具人缘的好人,朋友会他当作自己婚礼伴郎[The Best Man]的第一考虑,他乐观、风趣,有喜剧表演的天赋,再加上一些婴儿肥的脸蛋,像极了Seth Rogen。但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好人被谋杀了,唯一的嫌疑犯是Shirley Turner—-Zachary的母亲,Andrew的前女友。当时,Andrew28岁,Shirley45岁,后者还怀着两人的孩子,Zachary。两人之间的感情问题是Shirley开了五枪杀死Andrew的原因,除了年龄的差异和遗腹子,事件还没超过见多不怪的人的预期。

然而接下去的事情发展,远远超过了连续剧的剧情,让原本冷漠审视又一出利用“屁股决定发言权”的我,瞠目结舌和感叹不已。

Andrew身前的好友Kurt Kuenne,本片的编导,他拍摄了这个纪录片。在一堆人都缅怀一个人的好时,我的心态是冷笑和怀疑的,认为纪录片的客观记录在这种“有偏向性”的态度下,是无法呈现足够的真实。这是本片的第一部分给我的感觉。但当剧情发展到死者的父母开始攻击加拿大司法时(加拿大的法院因为一个精神鉴定就让Shirley取保候审的离开了法庭),我又自以为是地认为是一出秋菊打官司的戏码,继续观看下去的理由不过是看最后的收尾是否惊奇。观众不要忘记,Shirley是怀着身孕的,等她正式开始接受审判时,Zachary都出生了(加拿大拖沓的司法)。

正是由于Zachary的存在,让我冷漠旁观到悠悠看戏的心态,又发展成“CTM的现实!!!”。Andrew的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而孙子的出生又给了他们一些希望,虽然Zachary的身份复杂。老人们争取了小孩的部分看护权,可以时不时的过去看望Zachary,把满腔的心血倾注于隔代人,特别是Shirley正式服刑期间,都由两位老人看护小孩。Zachary长到11个月大,Shirley借精神鉴定出狱(司法的再次为虎作伥),带走了小孩,然后在海边淹死了Zachary,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原因是Shirley新交的男朋友知道她是杀人犯后,不愿意继续交往,需要发泄怒火的女人,把愤怒对准了具有Andrew血缘的人,和上次一样的经历。

荧幕和银幕的故事有如此曲折,如此悲哀么?11个月大的小孩,还在镜头前乐呵呵的小生命,竟然死于了自己母亲之手;两位已经白发的老人才从失去独子的悲痛中缓过来,又失去了孙子。上帝那个时候在哪里?

延续的情绪可以让人继续沉痛和叹息,但纪录片的镜头继续记录的两位老人后续举动,让人感慨万千。温文尔雅的人终于爆了粗口,但却选择了以失去两位亲人的普通人身份去争取立法的改变。纪录片把情感的撩拨发展为对正义的追寻,影片又拨开了新的世界。

采访拍摄了本纪录片之外,Kurt Kuenne还写了这本后来畅销北美的书籍,《Dance With The Devil》,书名里的“Devil”,是两位老人对Shirley的诅咒。

海报来自纪录片官网:http://www.dearzachary.com/

Dear.Zachary.2008.DVDRip.XviD-VoMiT

 6 ) Dear Zachary

沉重且感人,沉重因为揭露了人性的恶,作为同类,有点惭愧,感人因为在悲剧之后感受到了人性的善,不活着又怎么能感知到这些美好呢。首先,导演召集了所有与Andrew生活有关的人,绕了一圈世界,为的就是让Zachary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可以知道how great his father is,这个行为真的太戳了!果然善良的人就会被善良的朋友包围。David&Kate令人敬佩,两个人肩靠着肩,坐在沙发上,讲述一路的故事,散发着resilence的光芒,我放佛看见他们两互相搀扶行走在正在下大雪的某个纽芬兰的小镇的样子;导演用他们作为real life examples教会了我如何deal with traumas. 我相信每个制度的推进的背后都有类似令人唏嘘,易让人忽略的故事,所以能把它记录下来(比如本片所涉及到的引渡法),历史意义及教育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纪录片的整个结构清晰,每个章节都有清晰的purpose,该叙述叙述,该抒情抒情,该转折转折,观感非常好,不得不承认,具备一篇优秀的文书的所有特质。

 7 ) 政治正确害死人

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左棍和右棍一样被体制限制着,危害可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如果司法内部玩政治正确的左棍多了一样不是什么好事。
  看完电影气坏了。上次这种感觉是看完changeling。一左一右,代价都是人命。

 8 ) Dear Zachary: A letter to a son about his father

代入Andrew和其家人的视角去看,当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在下一秒被宣布死亡时,莫名泪点,看到他的亲人好友回忆着过去时光,一个人的死亡可以让人想起他所有的好。有趣的点是:因为没有直接采访到Shirley,她的心理医生还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画面全部采用人物静态图制成嘴巴上下开合的动图,像一个木偶一般念着他们在司法判定文件里书写的词。

纪录片节奏紧凑,从Andrew的角度出发跟着故事线走,很容易被几次反转带动情绪,但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仍然觉得云里雾里,对事件的了解是有一方的说辞,再设想下,假设Andrew会对Shirley进行精神乃至身体上的凌辱攻击,这时候孕妇Shirley(我有些记不清Zachary是在母亲入狱前还是入狱后出生的)忍受不了自己亲身骨肉的父亲对自己的抛弃,冲动之下射杀了他,那么这时候我认为司法机关释放Shirley以方便她照看还需要哺乳的婴儿,我认为是处于情理之中的,Zachary爷爷奶奶每周三次探视还有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是否加重了Shirley的病情,使得她的产后抑郁恶化,极端到选择和自己的孩子一同离开人世?

整个纪录片让我有了许多疑问,司法系统到底算是谨慎小心执行还是过于拖延敷衍了事?司法作为第三方到底要怎么样做才能做到公正且有效率?保释Shirley是否因为她是新生儿的母亲,是否考虑到她还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其实我对Shirley那天早上的杀人动机和她在外人眼里疯疯癫癫的性格很好奇?她和Andrew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为什么会情感破裂?为什么她要选择杀了他?我很想听听她的三个孩子怎么评价她的?她是个抚养他们长大的好妈妈抑或是Zachary爷爷奶奶口里不负责任的女人?

哎,作为一个非当事人,我知道结局是悲惨的,但我实在不知道这到底算是司法机关的错,还是说因为现实情况太复杂,按照法律法规走,也有可能造成这样的悲剧。

 短评

女人疯了真的什么都干的出来。女怕嫁错郎,男怕上错床

4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心堵儿

9分钟前
  • 朱朱朱朱
  • 推荐

这就是命!

10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真想采访采访shirley她爸妈..

12分钟前
  • Jessie
  • 力荐

那个杀死他的女人怀着他的孩子。那女人被保释。他的父母和那女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在漫长的司法程序中,那女人带着孩子跳海死了。只是,一方之言不可全信。

13分钟前
  • 悟空的尾巴
  • 推荐

沉重

16分钟前
  • blueloo
  • 力荐

2/19/2009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刚开始我还死耗着不肯哭,没过多久,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狂抽。导致我同排的观众侧首几次。看电影怎么也没想过要带tissue,实在是太失策。谁知道这个电影这么让人伤心。但是somehow内心也是温暖的。

20分钟前
  • 梅文女王殿下
  • 力荐

还是哭了,世事无常啊

2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照片+采访+摄像+家庭录像+定格。迄今看过剪辑得最NB的纪录片。

25分钟前
  • 鸳鸯
  • 力荐

为了自由我阉了自己。

27分钟前
  • RunMollyrun
  • 力荐

从始至终的主观,剪辑、拍摄手法无一不体现着导演的情绪,丝毫没有片中的关键主角雪莉的任何采访内容,所以,这不是一部好纪录片,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部纪录片,不过,它的确是一份好的礼物。相信前面的167位打五星的评分者都和我一样:愿两位安德鲁天堂安好

30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四星半

33分钟前
  • 推荐

笑看短评里批评导演主观情绪的圣母婊。

37分钟前
  • 牛肉
  • 力荐

I was touched

4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很主观的纪录片。看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句话,If you're dying,suddenly everybody loves you。

4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个人的悲剧,通过对制度体系的质疑,升华为一种正义的追求。

4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说不出什么感受,毕竟离自己生活太远了。希望卡特能多拍一些作品,你是和感情丰富细腻的好导演

47分钟前
  • yolanta
  • 力荐

现实是残酷的

51分钟前
  • V
  • 力荐

福音诗到死后文,纪念封到宣战书

56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人们总是愿意看到善被弘扬。不是吗

1小时前
  • 海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