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18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从配音开始就很美

徐克很坏,之前的那些快乐全是为了被之后残忍的现实击碎而突显其存在价值的。徐克看得很透彻,梁祝的故事,就是梁与祝的故事,没马什么事,只有三流国产剧导演才会让马文财来凑热闹搞个“三角恋”。徐克对色彩用得很绝,英台出嫁,使用的是出殡的色调,只有摘下凤冠后,颜色才恢复了正常。

梁山伯很累,要读书,要干活,还要研究与亭望春、祝英台之间的“虚虚实实”。要是能像祝英台那样上学多快乐,没动力,没压力,受同学追捧,有钱的让老师也敬畏三分。不过出了书院,梁山伯还是梁山伯,祝英台就不能当书院里的祝英台了。吴奇隆挺适合演梁山伯的,瘦弱渺小得抵抗不住时代的沉重,也抵受不了祝家的拳脚,要是1米85的何润东被打在地上抱头鼠窜,我会笑的;表情木木讷讷的,没有一见钟情,却逃不了日久生情,迟钝是梁山伯的一大特点,也是吴奇隆成不了好演员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不记得他还演过其他什么。老是记不起梁山伯是姜小亮还是张秋冰的声音,这个角色还是因为吴奇隆的形象才让我记住。

我喜欢杨采妮的祝英台。想了一会,发觉这句话不准确,其实我喜欢的是晏晓陶的祝英台。我以前把杨采妮记成王祖贤的脸了,原来她没有那么美。邢金莎第一,晏晓陶第二了,那一声凄厉的“山伯”叫得屏幕外都心碎了。喊是考验配音演员功力的一大法宝。

看这片发觉何润东还是有可爱之处的。或者说徐克的电影,能让白痴也变得可爱?

最初很痛恨祝母这个角色,后来看多了感觉这个人物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理智?抑或是被现实击溃了理智。不觉得她是嫉妒女儿会获得她当年没有的(爱情),所以狠心拆散他们俩。她是爱英台的,否则不会在花脸面前处处维护她,也不会答应英台在出嫁的路上经过山伯的坟墓。她那么卖力的在剧中充当着黑脸的角色,以为是自己在影响着英台和家族的前景,但女人,终究就是个女人,真正的黑手永远是她服侍的那个花脸。所以就算不是她,也会有别人去做同样的事。策划是可恨的,但她,只是个执行而已……

以前看这片最惊奇的是里面还藏着个高人,并配有高人的声音。孙兴+李自学,造就了[梁祝]中长得最不美但最有魅力的男性。如果全剧是以英台投坟告终,也无可厚非。但加上“撕蝶”这个尾声,感觉境界又深了一层。蝶不是由苦由悲所成,而是早早就定下了,在最快乐的地方,超脱,遁去。

 2 ) 心不死不休

心不死不休
     
     
     
    和网友谈到《梁祝》,网友非常不屑一顾:好好一个小提琴协奏曲,被吴奇隆一唱,简直糟蹋极了!
    我也这么认为,听小吴的歌简直是遭罪。
    当初就因为如此,所以迟迟拒绝看《梁祝》,终于在一个无聊的假期,把那徐克作品一古脑全搬回家,一张张地浏览。
    看罢《梁祝》,二话不说,打个电话:老板,给我留一套《梁祝》,我买下来。
     
    然后,我把电脑打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徐克版的《梁祝》。
    看到最后,我终于任电脑保护程序自由地滑动,在屏幕中幻化出如烟似幻的迷雾来。而我的脑海浮现的是“心不死不休”的爱情场景。
     
    很少很少有哪部古装电影能够将青春那么自然地表现出来。
    不识真情的白衣服书生正被老师训斥着,忽然有笑声,有惊心动魄的一瞥由树林的一端传出来,镜头随着梁山泊的视角移动而移动。化成男儿装的祝英台当时看着一群傻傻的同学时,是否意识到这么轻微地和梁山泊的一触,是为了引发起一段千古的故事呢?
    图书馆里面的相互提防相互吸引,足球场里面的活泼,开课时候打着钟相互扮鬼脸,摔坏了琴后的惩罚还有那发自心底最深处的琴韵……
    所有的一切都跳跃着一种青春在里面,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一种青春情绪,不是其他类电影那样的一种青春姿态,而是情窦初开式的烂漫,是天真无邪的轻笑,是不知道愁滋味的心灵接触……
    然而,愁的滋味还是会知道的,即使在与外界相隔的书院中,那种隐约的悲剧就在潜伏着。
    十八相送被徐克摈弃了。换来的是青春的最后尝试——避雨时候的炽情爆发,宣告烂漫青春的别离。
    从此以后悲剧弥漫起来,直至山泊一口热血喷洒在绝交书上,一缕魂魄前世今生再不肯散去地依偎在英台的身边;直至那风那雨清洗去所有尘间的不谐和;直至祝英台焚去依曲而歌的词;直至坟开坟阂;直至在情僧手中化为蝴蝶……
     
    电脑里面的屏幕保护程序依旧在变幻着,有一道青青的薄纱,和着我感伤的情绪在飘动。
    爱情中的男女那种快乐,悲哀,在许多电影中表现过。而《梁祝》里面拨动的仿佛是琴弦上一个音符,忽地就在我们心中微微地一跳,着仿佛感觉到电影里面的人和电影外面的自己,都是为了那等待了多少世纪的一次见面,为了今身的不再错过,为了燃尽最后一点炽情。
     
    在第27次看这部《梁祝》之后,旁边一个人问:如果他们如那个情僧一般各退一步,为对方留下空间,会不会彼此依旧还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得很好。
    当时没有回答。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电脑里面有孟庭苇的歌,很旧,而且不流行,但是我记住了里面一段歌词:
     
    他们说我不应该 一次喝完全部爱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哪来如此许多爱
    他们说我不应该 任青春变苦变坏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青春只是空白
     
    我于是依旧不再言语。

 3 ) 双手一摊化蝶飞

       

       2008年8月去了趟浙江上虞。在上虞博物馆里,有个满是保藏“梁祝”的陈列室。当时身处其间,有点迷糊:梁祝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梦,抑或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梁祝梦,谓之梦蝶,或蝶梦,哪个是真的呢?我看出《梁祝》尝试给予答案。
 

       94徐克版《梁祝》,喜爱极了。事后我看了不少影评总结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梁祝故事本身就是永远动人心脾的;二是片子有许多我年少的记忆,尤记得在小学这看到后半部时就总是哭,然而后来就多是眼泪在眼眶徘徊了,且心里每每都会涌出一种诚挚的感动。三来这是我喜欢的导演徐克的经典影片,当年的杨采妮与吴奇隆又何其可爱, “小帅虎”梁山伯,一个健康英俊的小伙子,“憨厚而不流于木讷,真诚而不失之迂腐”,“玉女” 祝英台则是一个健康美丽发着青春梦的的小姑娘。梁祝的个性便已是郎情妾意的绝配。

    徐克的妙笔生花,让《梁祝》脱胎换骨于梁祝,不仅使此片成为传世之作,也让观者对梁祝有了全新的解读。评家所谓徐克挑战经典是“新瓶装旧酒”之举,也不尽然,我们虽看到《梁祝》里面,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结局还是那个结局,可是鬼才就是鬼才,此时的《梁祝》已是开阔的江湖情怀,天真无邪,青春四射,柔情侠骨,属于徐大侠独有的童话了。

    暂且先在几个细节上做番比较,便可略窥此片之奥妙。

    传统的祝家小姐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才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而这里祝英台却是因为胸无点墨,才被家人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的。影片开始就是祝英台倚卧在自家围墙上,眼神天真清澈,自然地引出那段英台父母考英台的轻松逗趣情节。

    传统的梁祝相遇是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赴杭求学的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而此片却是神来之笔——林间,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山伯所抚琴音不纯,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惟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像清脆的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山伯一抹间算铭记这么个有趣的人了。

    然后就是夜晚英台与山伯在书库的偶遇,于是两人快乐的求学生活开始了,挑灯夜读的双影,清水分席的顽皮,开课前相互扮鬼脸,摔琴受罚的惺惺相惜。直到后来的中秋夜,山伯给英台抹胭脂,此时两人已是真情流露了。

    传统的梁祝有个十八里相送途,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意,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此片两人在途中观音洞耳鬓厮磨私定终生的一幕——这果真是很现代的故事发展脉络。片中的山伯本非传统的呆头鹅,一句“乱就乱吧”就让此生无怨无悔。

    传统的梁祝化蝶是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而此片虽仍是“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然化蝶却是借情僧若虚之手——他撕掉了英台早先在纸上描绘的两只蝴蝶,双手一摊,便是两只世世共舞的蝴蝶了。

     徐克从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在自己构思的电影世界里也始终不落窠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解读者对作品的最佳解读方法吗?真的无须过于拘事理,这样才更能求新求出彩。

     看看《倩女幽魂》的小倩与宁采臣,蒲松龄和李翰祥不会叫声好么?再看《青蛇》,小青与法海居然暧昧了,你会觉得突兀吗?而到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恋在一起,金庸批评了吗?一切都如此自然,映像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徐克的《梁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并坚守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此外,我还想提及《梁祝》的爱情。引用李碧华的话,这句话大家大概都有听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正是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梁祝》把梁祝的爱情在凄美的《梁祝》音乐下显得那么美好浪漫。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梁祝》,去看看吧,相信它多少会给你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4 ) 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

“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昨天整理硬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吴奇隆版的《梁祝》,想起小时候看它,晚上睡觉在黑暗中掉眼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于是打开来拖了一下,正是楼台相会的那一段,杨采尼演的祝英台穿着宽大的衣袍,长长的头发垂下,在梁山伯面前微微笑着低下头。我马上冲动地决定重温这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泪如泉涌,直至结尾了还不能停止。 其实我这个人,本来对于言情类的东西有超强免疫。我会觉得琼瑶很搞笑,韩剧很罗嗦,哥哥爱妹妹很无聊,富家公子爱灰姑娘很假。连看传世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也找不到感觉。 能够毒害我的言情剧大概就只有两部,一个是泰坦尼克,之前说了很多次,另一部就是《梁祝》。小时候看完这两部的片子的反应,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听课非常恍惚,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里面的调子,对白和表情一次次回放,会忽然对着老师泪眼朦胧。 觉得这样一部怀旧的古装片,谈不上深刻,也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连演员都是青春偶像派的,可是比起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显得是那么简单而真诚。喜欢吴奇隆憨厚的样子,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也喜欢杨采尼一点也不性感的,有点像清秀男孩子的少女的美。 我对于古典中国有一些理想化的想象,在没有工业污染和人口压力时代,山水更灵秀,充满了东方大地天人合一的神韵,青山绿水间有先哲的痕迹,有诗词和古画的意境,有乌发披肩轻吟浅笑的女子和白马轻裘的少年。 这种想象是如此亲切,胜过所有西方的美景。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其实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羡慕。关于儿女痴情,男女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讨论,但是梁祝的故事不需要这种讨论。我一直认为,有默契的关系,命中注定的知己,是根本不需要追求,表白,权衡这样的过程的,完美的感情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所有的情话都是废话。 半载同窗,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片子里梁山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其实他早已喜欢了祝英台,她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表白和仪式泛滥的年代,他们之间那种脉脉不得语的眼神纠缠,欲说还休之间的心神荡漾,比什么都深邃诱人,绝对年轻而绝对清澈的眸子,流转着悠悠千年来最美的情欲。 其实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之间,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友情,亲情,同道之谊,惺惺相惜之情。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可能有落单的。我羡慕这种极端的感情,如此坚定,如此确信的生死相随。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有诗言:此花堪折均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一点也不觉得发生在梁祝身上的是悲剧,他们在势力黑暗的年代里,得到了人生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纪,化蝶绝尘而去。追求中庸柔和的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崇拜自杀,所以传说不会让渴望生活朝气蓬勃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自杀,只会让善良地让他们化作自由的生灵。 这些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关于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共生共灭。 完美的情人都在故事传说里去了彼岸,剩下我们这些充满瑕疵的平庸男女,在凡尘中争争吵吵,哭哭笑笑。 最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桃花灿烂的院子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探出天窗趴在屋顶上吹着风,想着快乐的心事,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和判决就在不远处;上学去的马车离开深宅大院驶向郊外,英台探出头来看,好像一个无限清新广阔的世界在向她敞开。 英台替山伯罚站,山伯在一边弹琴给她听,懵懂少年忽然开窍,琴音变得格外不同,声声入扣,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赶考离开书院的时候,从竹林上的小道经过,英台急切地要把那首心曲弹给他听,他一次次驻足,她弹得结结巴巴,有心无力,然后失态地大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 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跑出来干什么! 楼台相会,她的笑容明媚,安详,坚定,好像即将来到的大婚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像什么也伤害不了他们的感情。 之后的我就不用强调了…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5 ) 古代爱情故事

        刚出镜的杨采妮大概是森女吧,可是她好萌,还会动耳朵呢。她个头大,不会琴棋书画,不会吟诗作对,连字也写不好看,可是她却会和仆人打招呼,这样可爱呆萌的女孩,走路却要被铁链一样的绳子绑住。她在的每一段都好萌,好令人动心。
       前半段诙谐幽默,后半段沉重压抑,旧社会的观念全都压到他们身上来了。
       “马家的聘礼送了三天三夜都没送完呢。”梁看看自己被风吹掉屑的喜饼。
       成亲当天,所有人脸上都擦了粉,化妆的本质是锦上添花,而大家的状态看上去是如此可笑,反而丑态毕现。
        “山伯,我对你的话说完了,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到了化蝶,天下大雨,把英台的妆洗得干干净净。
        生未同衾,死同穴。
        我最喜欢的原本就是这么清澈不施粉黛的你呀。

 6 ) 浅析徐克之《梁祝》的色彩艺术

《梁祝》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所以在拍此类型片的时候,若如果想要在故事方面进行超脱已经难于上青天了,所以徐克在拍摄此片时,巧辟蹊径,从色彩搭配上给了这部作品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成为一部佳作。
《梁祝》是徐克1994年的作品,由当时两位红星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这部片中,徐克充分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绝技,将一个传送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怆气氛,也尊崇了原版,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徐克这版的《梁祝》与其他版本的《梁祝》从风格上来看,又有很大的不同。较早之前李翰祥版本的《梁祝》很大程度上偏向的是传统叙事,以黄梅调为主要叙事手段,而没有考虑用太多的色彩对比来渲染故事的悲剧情绪。
徐克这一版的《梁祝》从结构上来看,大致是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的。一大段是从开始到影片的七十分钟处,另一大段是从七十分钟处直到结尾。前边一段的色调以暖黄色为主,渲染一种向上的、乐观、融洽的氛围,而这一段也正是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认识到相爱的经过。到了故事的后半段,也就是第二个段落,色调斗转为青蓝色,偏向冷峻,恰好也映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徐克大胆使用这两种对比色彩,无疑是给这个传统故事注入了活力与悲怆意识,而且通过两种色调的反差,也正好是对故事的喜悲欢怨的一种对比。
其实如果细分徐克版《梁祝》的色彩板块的话,可以看出在说讲故事时,色彩变化是有微妙变化的,正是这样的色彩斑驳,才让这部影片变得多姿多彩。
在影片伊始,祝英台被困锁在家,独自在房顶上玩耍,其实可以看得出占据主要画幅的是暗黑的门墙和青白的天空。这样的色调主要是为渲染祝英台的家庭悲剧,并且也不自觉的向观众们透露了这段故事的本身开端便是一部悲剧。转而到了祝英台求学,色调开始逐渐转换。梁山伯在森林里学琴,祝英台在山腰看到梁山伯,尽管拍摄地点是在竹林苍翠的深山,但是透过的阳光让色调开始转暖,直到两人再书库相识,才让整部片子进入温情,而正是这一段,也是全片最令人捧腹的地方。
故事情绪的转化发生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这一段,尽管两人在山洞中激情相拥,但外面大雨倾盆,暗黑与偏冷色调占据了所有,也恰如其分的暗示着故事悲剧发展的朝向。之后从拆散梁祝、梁山伯吐血身亡再到祝英台哭嫁,色彩上面是越发清冷,即使祝英台身披嫁衣,也是一种令人发寒的红。这样子的色彩层层递深,更诠释了故事的悲剧之浓。在此,更应该感谢一下这部影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哭嫁时的祝英台被化妆成浓妆,面色青白,使悲剧的故事更加冷峻。
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几段对同性恋情愫的描绘,比如从何润东饰演的亭望春对梁山伯的一种情愫,到梁山伯起初看祝英台的一种眼神,其实都是一种同性恋情结,只不过都被徐克用青蓝色调进行了冷处理,也使得画境显得清冷沉静,缺乏真正的激情。
《梁祝》过后的一年,徐克有拍摄了一部《花月佳期》,同样是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色彩对比使用上,与之前所差无两,但却更显技艺纯熟。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徐克拍摄的《上海之夜》里面就已经有了如此这般的色调对比,三部影片的共通之性都是在与用色彩渲染不同的情绪氛围,从这一点来看,又能看得出徐老怪的几分细腻之情来。
徐克版《梁祝》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可欣赏的视听艺术性又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将一段老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便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所在。

 短评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5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9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1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15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1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22分钟前
  • fefe
  • 推荐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24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27分钟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28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33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35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39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42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4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52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53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54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