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7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8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9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5:18

详细剧情

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拉契特(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本片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主人公“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长篇影评

 1 ) 很政治的一部片子,意料之中的震撼,意料之外的结局

片子拍摄的是和牢狱同样不为常人所接触的地方-精神病院,反映的也是制度对原始人性的摧残迫害和人心对自由的向往。 麦克是个头脑灵活有主意的男人,台词非常风趣,里面还有一些情节也很有意思,比如我很喜欢麦克带着病人们驾船出海这一段,就像是从阴暗的地下室一下子来到阳光地带,让人萌生希望。不过回去之后却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和护士长那张拉得驴一样长的脸。影片的主题音乐阴森恐怖,却也很切合疯人院死板而泯灭人性的形象。

 2 ) 要飞越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昨天晚上终于有空安静下来,刚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于是翻出了这部《飞越疯人院》。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我不想再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赘述,相关的影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说两处让我感到难过的情节。一个是刎颈Billy自杀,一个是McMurphy被人为的变成真正的白痴。

我不知道那位女护士为何总是要去揭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的疮疤,每次看到Billy惊恐的眼神,结巴着说不要告诉他妈妈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残忍。谁的心里都有一块不愿意让别人碰触的地方,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还非要去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对那种心思已经极度敏感的人,真是居心何在呢。伤害一个人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快乐,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故意伤害别人。

McMurphy,因为他的反抗,他终于被处以极刑——切掉脑白质,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看着他空洞无神的眼睛,想起他带大家去出海钓鱼,想起他为大家争取看比赛的权利,想起他看到Billy的死,愤怒的扼住那位冷血女护士的脖子……酋长说不会留下他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就是结束他的其实已经终结的生命么。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啊。

不得不悲伤的承认,在某些制度的束缚下,我们无法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样,慢慢的习惯既定的时间表,习惯被压制,习惯被束缚。直到变的自觉自愿,永远也离不开这些束缚他们的制度。

当McMurphy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移动那个水泥台子之后,他说: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有那样的勇气去破除自己内心的那层早已被磨的厚厚的茧子呢。

不是不可以,而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过。

 3 ) 疯人院: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博弈

看完电影的结局,我非常震撼和感动。但仔细考察这部电影的环境和演进,我认为是这并不是一部完全歌颂革命和自由的电影,虽然它包含着反抗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因素。
  
疯人院是精神病人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
  
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当然,护士张瑞秋压制了这种病人们妄想主宰自己部分生活的行为,虽然两次投票都是她这个实际上的独裁者首先提议的,但显然——独裁是不可能改变的,民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奇维克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
  
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
  
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然而,麦克的计划失败了。他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独善其身和成为领袖这两者之间徘徊。理性告诉麦克,他不可能成为这样的领袖,但他不由自主地完成了对病人们的“启蒙”之后,潜意识里又无法完全抛弃他的同伴(他们弱于他)。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错失逃跑的良机,并且被比利——这个享用了麦克的友谊和女人的年轻人——出卖。
  
让麦克致命的行动,并非是他的最后一次“Party”,也不是他“诱使”比利与女伴发生了性关系——类似的麻烦他已经惹过很多次了——而是他对护士长瑞秋的攻击。这时候,强权者暴露出了其容忍的底线:一切想要威胁其存在的人,必然会受到最不公正的、最严酷无情的报复。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风波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当强大的极权已然稳固之后,历史就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惯性,如同疯人院那张“精心研制”的作息表一样,这就是秩序的力量。在疯人院里,秩序给予病人们保护,同时也造成他们被彻底剥夺自由的现实。民众是具有疾患的。他们热爱英雄,但同时软弱无力、畏惧强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无原则可言。而且,正如李普曼说,民众是需要被统治的——“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就受廉明政府的统治,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当自由与秩序(权力)进行博弈的时候,其实是“利益”站在天平的两端。而权力掌握着所有的资源,自由手里则空空如也,高下立判。因此,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4 ) 麦克墨菲为什么不逃走?

一除手铐就像个疯子一样狂吻了狱警的麦克显然对于疯人院这个安排还是感到相对满意的,他甚至打算在这里建立一种正常化的生活,包括教酋长打篮球,和一群疯子们玩扑克21点,直到他渴望用民主方式获得看棒球实况转播的愿望被专制粗暴地镇压了之后,麦克第一次萌生出了逃离疯人院的念头。

就像孩子不被允许做作业的时候听收音机于是开始和大人作对故意慢吞吞写字一样,麦克的初次觉醒显然更多的是一种孩子气的泄愤与不满,包括他扬言要举起笨重的洗手台砸碎玻璃的大力士出逃方案也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催头丧气地走出浴室,喃喃自语:At least I've tried。有多少次,当我们被不公正地对待,当我们视欺凌于无睹,当我们主张被拒绝,我们曾有过应有的质疑吗?我们曾有过费劲心力动员周边的人一起去争取去反抗吗?亦或是我们渐渐同化成为疯人院中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逃离疯人院并不难,为了证明这一点,麦克轻而易举地翻过铁丝网跳了出去,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还只是那个没有被允许听收音机的小孩子,他的第一次也是唯一成功的escape只是为了带着这群只会在疯人院里发发牢骚YY一下出逃的疯子们出去见见世面。他就像个组织春游的老师一样跟自己的学生们享受了一次美妙的出海钓鱼,再满足地回到那个没有生气没有异议的模式化专制生活中。

然而和谐一旦被打破,就像平静的水面涟漪四起,连一贯胆小的比利也开始向母亲一般严厉的护士发出结巴的质疑,在麦克的带动下,精神病反抗联盟初见雏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是该给不安定份子一些苦头的时候了。

野蛮的脑部电击固然痛苦,但没有什么比得知自己的自由是掌握在护士长那个变态女人手里更让人绝望的事情了,另一个可笑的事实是:想出去的出不去,却一些随时可以离开的病患,放着自由好日子不过偏要在疯人院做一头驯良的草泥马,这一切加速了麦克的觉醒,使他终于明白,必须逃离疯人院!

大好机会终于来了,被色诱哄骗的守卫把自己关在监护室里,因为砸了工作苦闷得酩酊大醉,而精神病患们在医院里喝着红酒跳起了舞蹈,铁丝网被移除,窗户门大开,麦克用调侃的口气说:It an't take very long,you know what I mean。他是指比利的成人仪式不会太长,对这样一个害羞又胆小的男孩,麦克有如长兄一般慷慨地把自己的女人赠与他一晚,可没想到这仪式漫长得让麦克错过了最好的出逃机会。他自己竟然等着等着趴在地上睡着了。与其一厢情愿地责怪比利的误事,不妨注意导演此时安排的长达数十秒的近焦特写。画面久久停留在麦克酒后疲惫黯淡的脸上,他懒散的耷拉这眼皮,如果不是他眉间一次敏捷的跃动和嘴角扬起的一丝不为人知的微笑,你只会当他是快要睡着了。他在想什么呢?他自语着“等他到了加拿大.....”那停顿之后是什么呢?他是在规划出逃后的生活吗?他在那一刻究竟是留恋起疯人院虚假的安稳还是在担忧出逃后不可知的生活艰辛?当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义无反顾地接受挑战而没有丝毫犹疑的呢?

天亮了,放纵过去,一切又回归专制。看到比利从自信到怯弱到绝望与恐惧,麦克再一次找回了头脑:他可是要逃出去的人啊!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去开铁网的锁,这就跟已然战败的勇士还要用没有弹药的空枪去做最后的一搏,而他的面前是代表权利象征的粗暴守卫,他让步了,就在他慢慢放回钥匙的一刹那,比利的自杀打破僵局,赋予了他最后一次绝佳出逃良机。守卫不得不跑去处理紧急状况,女人们在窗外呼唤他,而他只犹豫了片刻便坚定地向自由说了诀别。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可怕,多么无理,多么令人失望,支撑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是因为这里有仍然那么多我们爱的人,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意义。疯人院里未尝没有人间的真情,然而,在这样一个懦弱到只会服从的苍白空间里,曾经构筑的感情,曾经有过的抗争,终究会慢慢淡去,就像结尾处,四个看似正常的疯子又凑在一起若无其事地玩起了扑克,桌面上的一点黯淡的血迹尚未完全褪去,人们已然忘记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麦克是逃走了还是在楼上,已经没有人关心了,因为,我们安于现状的天性最终会让我们放弃一切质疑与改变的念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谢肯·克西最后让酋长跑了出去,他稳若泰山的强健背影,让我感受到了一丝苍劲的鼓舞。

 5 ) 不是英雄,只是冲不过高墙的病人。

我恨不得要给这部电影打6星。 难得一次没有事先看电影介绍和豆瓣影评,我很高兴没被他人的主观意见所影响。 在对一部电影的认知为0的情况下去观看它,反而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影片诙谐的基调,音乐亦配合得极好,有很多次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高潮却一次又一次隐藏在平静之中,从头到尾,它都没有让我失望。 无疑,每个观者都能看出它是政治讽刺,但这并非是阐述简单的free will与整个社会的抗争,更不是对失败英雄的赞颂。 至少我始终都觉得导演的立场很中立。 毕竟谈及政治,永远不会非黑即白。 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持有怀疑态度。 墨菲的形象从一出现就着实一个愤青,而并非很多人所说的英雄化身。他单纯、急躁、乐观、叛逆、理想主义,典型的Day dreamer。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吗,班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喜欢同规章制度作对的学生,叫嚣着反对应试教育云云,而其他人呢,有些胆小单纯的对他羡慕欣赏(如Billy),也有自以为看透的对他嗤之以鼻(如Harding),总之多半还是抱着一种饶有趣味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他与老师甚至校长对着干,必要的时候会跟着起哄相应一下(如里面大多数病人),事情闹大的时候明哲保身。造反者的心理是简单的,旁观者的心理是复杂的。 于是在看到电影前半截时,联系电影标题,我内心一直在不自主地琢磨,这会是讲一个人被社会成功改造继而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故事吗?会围绕“个人追求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成长”吗?然而直到情节的慢慢推进,我才发现,它所展现的主旨比我所想还要残酷得多。 有些影评人对主题所概括的“那些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疯子,疯子们才是正常人”,我并不喜欢。 疯子们到底还是不是疯子?精神病院到底代表着什么? 先说瑞秋护士,我本人其实相当欣赏这个角色的演绎。 她一直那么镇定、威严,抿着的嘴角看不出表情,即使到后来被狠狠掐倒在地的时候眼神里依然脱离不了某种沉着(因为她心里知道医院护卫会过来的,这是一种统治阶层的自信)。 有一个关键情节,在医院的管理层商讨要不要将墨菲遣送回去时,决定他留下来的人是瑞秋护士,她认为,应该把墨菲留下来,治疗他。 她并非代表着暴力的统治阶层,而是完美地诠释了看似人道主义实则扼杀自由精神的统治阶层,的确让人想到在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 说到底,无论什么时代、何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本质其实都是如此吧(比如某朝)。 于是在墨菲向瑞秋护士质问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时,他惊讶地得知,这其中并不都是罪犯,有好些人是主动进来的。这对他是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他以为每个人都有着和他一样对所谓自由的追求。这一段可谓是一个不小的高潮。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点迂腐刻薄的Harding厌恶自己的老婆看街上别的男人,年轻清秀的Billy有口吃和爱情失败的自杀倾向,总之,他们都是怯懦的人,因为害怕与无法适应这个现实世界的规则而逃避到了精神病院。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墨菲真的勇敢吗? 我不觉得。他仅仅是单纯与充满某种追求罢了。他也是怯懦的,不要忘了,他因为厌恶,想逃避农场的劳动改造而装病来到了精神病院。说白了,他出于自身的不适应而企图改变世界,无法改变大世界而妄图改变小世界。 因此,墨菲和他们一样也不过是病人。 如果说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决定是强者还是弱者,那么社会的弱者有两种,一种想要逃避,就像其他的病人;一种想要破坏规则改变社会,就像墨菲,医护人员们说他是危险分子。 这就是为什么瑞秋护士执意要留下他治疗,对于社会而言,福利从来不是为了纵容人们的退步,它所做的是需要最大程度地将人扭转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状态,即使不同于正常人,至少要确保他们无害。精神病院从来不是为宠溺呵护病人存在,他们最希望的事莫过于病人变成正常人,所以瑞秋护士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向病人尖锐地提问,她的目的是让他们直面自己所逃避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院长说瑞秋护士是院里最优秀的护士),所以他们会用电击来对付狂躁闹事的病人。 所以,精神病院也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它仅仅代表针对弱者的社会环境。 但有一个病人,与众不同。 从chief出现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这个印第安大汉的分量或许会比墨菲这个主角还重。事实证明,chief是整个电影的亮点,灵魂人物。 墨菲这个角色是单纯的,chief不是。他早早地对于无法改变的体制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装聋扮傻,完全不与体制发生关系。还记得chief终于开口说话后的晚上吗,他最后对墨菲说了一句话,是整部电影最让我猛然一震的地方,“They just worked on him,the way they're working on you”,他们利用墨菲的什么?有杀鸡儆猴的成分,就像瑞秋护士通过利用克扣病人香烟的手段禁止他们与墨菲赌博一样,这也是统治阶级最常用的一招,转移与利用人民的恨意,(如同某些班主任因为一个人调皮而要惩罚全班一样,激起全班对不守班规的人的仇视),严惩恐.怖分子目的就是告诉某些心里打着小九九的人们与和谐社会作对的下场。 chief的逃避与大部分人不同,因为父亲的死,他过早地知道现实的残酷所以躲进了一个于任何人无害的保护壳里。 很有趣的是,他逃避的并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他封闭起来的,是他自身的力量。 这样说来,他和墨菲,属于两个极端。 一个盲目的乐观,想要超越自身力量地去改造世界;一个隐忍悲观,任凭周遭变成什么样子。 血热的人,挂得最快。但墨菲不是白死,任何一种突破总要有最先唤醒力量的东西,他就像那根引发爆炸的引线。 综上,《飞越疯人院》的主题真的只是反体制反主流吗?我相信它所表达的内涵式更为深刻的。 之所以最后chief可以离开,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病人了。 他打破了自身的封印,他是有力量的、强壮的,他可以搬起那个谁也搬不动的饮水机,那个墨菲穷尽全身力量也挪不动的东西。 于是他做到了,他砸开了窗户,在夜色里逃出疯人院。 可以说,体制选择了chief,chief的回归是自然的觉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想这样的力量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赞颂的,而非多数人眼中的浪漫天真的英雄主义,而非简单的对某种体制的抗争(我觉得这跟导演自身身份有关,他从苏联逃到美国,应该看到两种体制下的本质相同点)。 如果要飞越,请先保持低调,看看自己的羽翼有多丰满。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因我所在的高中为防止学生盲目参与明天长沙的游\行活动,而将周六的补课推至明天,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得以有闲暇来观看此部好片,卜拉卜拉谈起我一点都不懂的政治。

 6 ) “至少我试过了”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影片后来告诉我们,大多数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愿呆在里面的,没有想要出去的愿望。只有一个人,麦克莫菲,是还具有这样的意识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尽管不成功,但是是无愧于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2为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
很难想象得到,这部片子是7几年拍的,里面体现了福柯关于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结合着他的《疯癫与文明》来看,是最好不过了。

 7 ) 黎明之前夜有多长。

凌晨2点。没有月亮。夜是那么清冷。它似一滴滴浑浊的雨水。透过头颅顺理成章的凉到我的脚尖。坐在窗台上。每段日子都显得毫无意义。重复的今天和昨天又有什么分别?一切期待都被泯灭。空气里散发着寂寞的气味。潮湿的如同某种霉菌。顺着呼吸进入我的身体。在每个夜里独自与自己对话。闭上眼睛。就可以感觉它翻腾在每个细胞中。绝望象激素般高涨。而黑暗延伸的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曲线。连接着每一个黎明。



还记得飞越疯人院吗?当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非第一次踏进疯人院的时候。当他看着解下的手铐时。他是多么快活和欣喜。眼睛亮的跟星子似的。是啊。那就是获得自由的眼神。你一直记得。你记得他是如此热情和有活力。一直试图摆脱那些规则和时间表。就算没成功。但他总是说。至少我尝试过。尝试也是需要勇气的。难道这还不够吗?有多少还未老去的生命连尝试都没有过。

而这个世界。你看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吗?我们生活在其间。任何光怪陆离的事都已然习惯。就象那些疯子一样。习惯了每天按照别人制订好的时间表生活。习惯了这些规则道德边边角角的束缚。习惯了成天抱怨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心里总有个声音。极力呐喊着却始终被我们忽略。直至最后消失不见。我们终于都成熟了。融入社会开始了新生活。庸庸碌碌直到老死都不会再想起。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杀了自我。手起刀落且满面笑容。自以为多么完美。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


你看见那些尚还年轻的人了吗。还未老去却已经习惯了回忆。那些梦想豪言壮语。几乎是一个世纪之前的模糊记忆。我们都还未老去。却在敏感中习惯了沉溺。本能决定了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方式。于是连思考都可以轻易放弃。谁不可以。不去想什么存在价值我是谁之类的东西。每天只关心吃睡或爱与不爱。这是多么轻松。不要自由不要激情没有梦想。磨平了所有的锐角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幻想就够了。在家安逸的做做白日梦就可以满足了是吗?

抱歉。我想我永远无法做到如此轻松。我也知道。我们都是依赖着这些体制化的东西在生活。我们需要这些。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越来越丰盛的物质究竟又带给了我们什么?这所多玛之城。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的纵欲者。购物狂收藏癖占有欲。这些欲望把世界搅的不得安宁。战争时起。人人都不安分的跃跃欲试。媒体借机大作文章混淆视听。虽然两极分化和集体无意识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却从未如此兴盛过。而更多人却在愤怒后生活照旧的习惯了无止尽的指责漫骂。而更少的人在试图摆脱后。却获得了跟肖申克的救赎中。被关了几十年后放出来的那老头一样的下场。有多少人最后获得善终?还是我们一开始就注定不得救赎。


一切都是这么矛盾。从混沌初开后就未明朗过。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那为什么忙着忙着。我们却忘了初衷。忘了坚持那些最初的美好。


你看。当脸上的面具越来越华美。寂寞就象一种疾病般流行开来。无人幸免。我知道这个世界阿甘很少。因为大部分人天生就聪明且四肢健全。可谁都没有象他那样。把奔跑这个姿势坚持了一生。他总是说。我不聪明。但我懂得什么是爱。那么我们呢?聪明的我们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懂得什么?是不是一切都得来实在太容易。还是根本就轻易可以放弃。为什么我们连坚持都已忘记?

还有安迪。卧薪尝胆只为得到自由。那在大雨中振臂呐喊的姿势成为了永久的传奇。可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神话。只是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记得巴比龙吗?那个不断越狱至老的人。他真的愚蠢吗?还是我们在感动之后应该明白点什么。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为梦想奋斗到底的人。可为什么最后。他们不是成为电影上的一幕经典或者是传记书籍。而被人们歌颂。却永远都无法成为现实生活?

告诉我。为什么当我们渐渐老去。却只能缅怀当初的激情?为什么还年轻却任由这些热情从身上蜕去?习惯了叹息。还是。还是我们一直都在惧怕什么。是麦克墨非死寂的眼神吗?被切除了脑白质的他。活着如同死去。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给他自由。而我们也是如此。害怕一直坚持到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可做和不做终究是有区别的不是吗?

还是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生活。懦弱的放弃了一切希望。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醉生梦死。更或者依赖着以前的阴影不可自拔。自以为有多不幸。你以为这个世界是圆的。注定容纳不了自己的锐角。却从未想过这个世界是由谁构成的。难道不是我们吗?难道不是你自己磨掉了所有。却不愿从疼痛里爬起来吗?连最真实的自己都不敢面对。还妄想隐藏起所有平静的继续生活就会天下太平。别愚蠢了。什么都是有期限的。什么都会过期。这个道理难道你从不明白?


别在问我什么是希望。所谓希望。不是沉溺在黑暗中的等待和希冀。而是自己断绝所有退路的勇往直前。你是否明白?


而这些音乐和影象。带给我们的东西也不该如此稀薄。除了安慰和迷恋。难道它从未带给你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难道你从未感受过?别再问我要怎么活着。你都从未试过认真生活。去付出爱。而不是计较得失。珍惜所爱的一切。和爱你的一切。坚持梦想。就算它看起来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为每一个可能去努力。还有。不要只会坐在家里抱怨。什么都不去做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别去依赖绝望。绝望也是因为希望。就象活着才有可能改变。而死了却什么都没有一样。

我还记得。影片的最后不是麦克墨非的死亡。而是定格在即将破晓的夜里。酋长打破了铁窗奔向黎明的背影上。他带着麦克墨非离开了那个窒息之地。奔向了新的开始。



别再去怀疑。无论黎明之前夜有多长。只要我们不断的向着前方奔跑。不要畏惧和后退。更不要停下。心存相信。总有一天。抬头就能看到黎明。以及新的阳光。

 8 )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我觉得,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热泪盈眶的模范观众——他们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个性、反对桎梏、对待顽劣孩童很萌很有爱。于是,乌托邦的敌人,似乎仅仅是一小撮冷血的护士长而已。

这显然不符合世界的本质。

换一个角度说:McMurphy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什么呢?
他就是那个在深夜里撬走你自行车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在酒吧里调戏你女友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爬上你亲手栽的樱桃树,大肆饕餮的家伙。
他就是那个酗酒唱歌,吵得你整宿睡不着的家伙...

对了,他就是一次次把你气得想抄家伙的混球,在你咬牙切齿唾骂其为人渣的时候,言辞间不会留有半点同情。

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相比自由,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而最安全的立场,就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McMurphy们之所以被打入另册,无非是他的自行其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大伙为了自己的安生,把他送进了高墙里面。随后,我们就把这个过程集体遗忘了,并且无比心安理得。

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可以在价值判断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一种挑衅体制的诉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贱的移情作用,当McMurphy被疯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亲密战友,称他为英雄,与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划着一次完美的越狱。

这不是很奇怪么?

我想为这部电影续写一段,那就是酋长壮烈地逃跑之后,披头散发、满身泥水、气喘吁吁、面目狰狞地敲响了你——一个对McMurphy寄予无限同情的善人的家门。

自由何以成为悲剧?
因为你就是那把锁。

=========================

豆瓣评价的上限只有五星,我则实在想给出六星的好评。
为那一个McMurphy,为那无数个模范观众。

=========================

这一段作为对秋夜星空的回复,也是对正文的最后补充。

秋夜星空:

不瞒你说,电影我看过两遍,第一遍真的也可以算是个模范观众,而第二遍,我开始焦虑,因为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护士长的身上——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专业主义者,原则至上,一丝不苟地做着任何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如果说McMurphy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投影,护士长难道就不是我们内心另一部分的投影?在我们自持掌握了真理的时候,当我们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全然无意之中做了跟护士长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欲除之而后快的“坏人”、“神经病”、“无赖”、“奸小之徒”,其身份是否都那么可信?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被意识到,却无法弥补的问题。可是奥妙在于,这里的许多人甚至拒绝被唤起这种意识——当他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是满足的,但是当你指出他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他们却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谁都向往自由,但是若不能直视自己人性中的天然缺陷,你并不会因这种向往而变得高尚。

最后,我对“善”与“恶”的本质讨论没有兴趣,因为在我的字典里,人性是不可能被净化的——任何想当然地试图净化人性的人,即使是借着自由的名义,其灵魂中也必然住着一个暴君。

 短评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8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10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1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2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23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2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3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不自由毋宁死。

35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3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37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39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41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46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4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5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58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至少我试过了” ★★★★

1小时前
  • Q。
  • 推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1小时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