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2014

剧情片土耳其,法国,德国2014

主演:哈鲁克·比尔根纳尔,梅丽莎·索岑,迪米·阿克贝,艾贝尔克·佩克詹,塞尔哈特·穆斯塔法·柯力奇,内扎特·伊什莱尔,塔梅尔·莱文特,纳迪尔·萨里巴恰克,埃米尔汗·多鲁克图坦,埃克雷姆·伊尔汗,拉比耶·厄泽尔,法蒂玛·德尼兹·耶尔德兹,穆罕默德·阿里·努罗谷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冬眠2014 剧照 NO.1冬眠2014 剧照 NO.2冬眠2014 剧照 NO.3冬眠2014 剧照 NO.4冬眠2014 剧照 NO.5冬眠2014 剧照 NO.6冬眠2014 剧照 NO.13冬眠2014 剧照 NO.14冬眠2014 剧照 NO.15冬眠2014 剧照 NO.16冬眠2014 剧照 NO.17冬眠2014 剧照 NO.18冬眠2014 剧照 NO.19冬眠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2:25

详细剧情

远离伊斯坦布尔的安纳托利亚,业已退休的戏剧演员艾登(Haluk Bilginer 饰)以专栏作家的身份展开了新的人生。他故作关心地日复一日撰写宗教类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营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里无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经营一家旅馆,名下还有多处正在出租的房产,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过程中让他看起来多了一份虚伪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 Akbag 饰)早年离婚,经常蜷缩在艾登的书房内针对写作而争论,甚至彼此嘲讽攻讦。他的妻子尼哈尔(Melisa S?zen 饰)年轻独立,热衷各种公益事业。聚少离多且人生态度迥异的老夫少妻渐行渐远,感情出现裂痕……   本片荣获201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第67届戛纳“主竞赛单元”印象



交流越多,距离越远,反省越深,痛苦越大,终不免自我困顿,精神放逐。基于类似表达,我以为《冬眠》其实还是在致敬塔可夫斯基(《乡愁》)。只不过,锡兰这次摒弃了此前的拿手技而另起炉灶,用高密度且极具思辩的对白矛盾互攻,切肤之痛,使影片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的静默深沉。相比《乡愁》的越走越远,《冬眠》结尾绕了一圈最终又回到原点的处理则更像是对前者的补充或者观念上的另一种诠释。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主要依托台词且能保持高端却不做作的视野探索在近年艺术电影中也是凤毛鳞角,就算刨除掉出自契诃夫的部分对白,剧本依然担得起深远广阔的赞誉,或者说,其视野方面的优势胜过本届其他作品太多,与之相比,叙事上的匠气(捕马猎兔解冻痛哭独白之类设置)似乎也显得无足轻重。让人不解的是,很多人盘点2014年度电影时惯于概之为“小年”,个人不知这个提法依据在哪,在我看来2014仅有一部《冬眠》就已经足够“大”了,近年的金棕榈里面,我也想不出还有哪部能与之并肩而立。

迈克·李这个老派电影绅士的作品则总是:剧本好表演好场面调度好,但意图明显指向刻意,有板有眼近乎至接部就班,诸多前作的配乐别致得近乎怪异也有拖后腿的嫌疑,整体给人感觉虽扎实生动,却不免规矩周正,主要欠缺还是气质上的一点轻巧灵动。而这次在《透纳先生》里,此前优点得到了一并保持,惯常软肋却被消弭于无形,情感更是难得地内敛隐忍到喑哑压抑,用透纳的画风拍摄透纳的生平也在形式和内容上构成微妙互文,基本没啥缺点可挑,属于标准的大师之作。

《妈咪》则胜在情真意切,导演以其饱满炽热的情怀和极富创意的形式,将一个惯常亲情故事拍得嚣张而又绚烂,分分钟里满是个人标签和烙印。而且横向来看,年轻的多兰对于戛纳,其可贵之处还在于自内而外喷薄汹涌的荷而蒙气息及不管不顾抵死缠绵的原始生命力,挥霍却不知是挥霍,拳怕少壮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和多兰一样,1980年出生的爱丽丝·洛尔瓦自然也应属列戛纳新人,她执导的个人第二部电影《奇迹》,却自有一股质朴天然,静水流深的气质,尤为可贵的是影片传递的姿态,无欲无求,不依不靠,仿佛远处高楼的歌声似的,随风渺茫。与之比较,《第二扇窗》和《利维坦》的符号堆砌和隐喻密布,这种强加硬塞的拼凑拍法,也就被衬得只有做作和功利的份了。当然,在这后二部个人讨厌的影片中,《利维坦》还算始终保持了一种危机四伏的变奏倾向,这又比《第二扇窗》的想当然之外又毫无张力可言要稍好一些。

此外,《吉米的舞厅》《星图》《两天一夜》相较分别对应导演的其他前作,也都只能称作为平庸,《吉米的舞厅》可以在诸多”好莱坞史诗片“中找到各种类似桥段和影子,剧情差不多能够按照一生二,二生三的方式往下推算预测。《星图》的问题也是旧瓶装新酒,变态又不够变态,妖诡也不够妖诡,基本上属于看过即忘的那一类。《两天一夜》乍一看还是典型的达内兄弟,但这次结尾的几度反转,却怎么也带不来曾经惯有的技巧和力量,画龙点睛不成,自然只能戳瞎了事。

第三类影片是介于好差之间的中间档,它包括《圣罗兰传》《狐狸猎手》《锡尔斯玛利亚》《群鸟之悲》和《送乡人》。作为反好莱坞的人物传记片,《圣罗兰传》和皮亚拉的《梵高》渊源不浅。回避大事记,将名人首先还原成真实的人,用琐碎零乱的片断组装拼贴出其人七情六欲,这个方向虽然不乏吃螃蟹者,效果却未必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大概是在曲高和寡与螺蛳壳里做道场之间,依然存在着分寸感的精度拿捏问题,换句话说,反叙事的叙事如果仅仅沦为姿态,观众自也没耐心随之精神分裂,跟着痴人发呓语。

《狐狸猎手》围绕三个男人的交锋,难得地始终保持了一个相对中立的视角,表现抢眼的“杜邦先生”和最近正火的HBO剧集《The Jinx》的杜斯特还蛮像的,即影片虽然有对成因的深度挖掘,但人物的真实立场始终是隐着的,它是影片走向复杂幽深的关键。《The Jinx》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而贝尼特·米勒尽管已很克制,狐狸的尾巴到底还是露了那么几下(母亲去世后的放马、开枪前的看片等),这种主观镜头其实不提也罢。

《锡尔斯玛利亚》的完成度没什么问题,它和《鸟人》在题材上的雷同甚至也无形中构成了一种角色对应,迈克尔·基顿此前是真的已经过了气,而朱丽叶·比诺什则显然还只是居安思危,真中演真和假中演真,到底孰假孰真?由此还可以说说真假虚实和戏中套戏这个事关电影的惯常命题,大概得从《你逃我也逃》、《日落大道》算起,看看近几年的三大节,《原样复制》《穿裘皮的维纳斯》《你们看见的还不算什么》《凯撒必须死》《鸟人》……为什么这个题材拍到现在还是扎堆出现?不是电影本身不好,而是凑热闹般都来这么一发,确实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群鸟之悲》有一个公知视角,主打的现实意义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姿态像是一个外地记者忠实地完成了一道采访任务,却难以去除油浮于水的隔离感。在法国恺撒奖上的横扫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就像伊拉克07年亚洲杯夺冠。《送乡人》不是正宗意义的西部片,和惯常类型片相比,它还有视角切换技巧和慨叹时光讴歌女性的情怀,但填充这个故事的诸多内容,从情节到细节,确实又还是“勇气责任承担沉默耍酷”的老一套。这个类型要拍得好看有新意,估计还得要昆汀那种,更痞更狠更血腥更多些出人意料才行。

还有两部影片不好归纳比较,就内容而言,《再见语言》看了也相当于没看,据说3D和2D的视觉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其取舍标准主要还在观念。《荒蛮故事》靠六个独立的荒诞小故事拼贴,讨喜却也难言惊喜,有点意思但是又仅止于此,这个路子要是能有条辅线串联或者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像《七个神经病》那样既分得开又收得拢,份量可能才会重一些。

《搜寻》和《人质》因为资源暂缺,至今还没看到。

最后说下个人选择,《冬眠》《透纳先生》《妈咪》《奇迹》是一定要入选的,《第二扇窗》《利维坦》《吉米的舞厅》《星图》《两天一夜》这五部是一定不入选的,候补影片里,《再见语言》选或不选都有理由。另外三个名额,我愿意推荐《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和《锡尔斯玛利亚》。所以综观评委给出的最终名单,能在保证佳作不漏的前提下将关系兼顾猪肉分得这么平均,也是品味和用心的极好展现,个人仅代表个人,向以简·坎皮恩为首的评审团成员致敬。

 2 ) 《冬眠》:简约不简单的人性探索

长达3个小时16分钟的《冬眠》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长的影片,也无疑是最具分量的一部。土耳其大师级导演努尔•比格•锡兰在电影节开幕之前就赢得了最高的得奖呼声,金棕榈的赢得也可谓是名至实归。在“家乡三部曲”之后,他试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实现自我突破,《冬眠》的横空出世,也许会让熟悉锡兰的观众感到无所适从,然而细细想来,这名放弃工科半路出家的导演,能在电影创作的套路上不断发掘新的途径来追问人性与生活的终极意义,如此挑战自我的勇气,才最让人钦佩赞叹。

从1997年的处女座《小镇》开始,锡兰从童年记忆出发,把镜头对准日益衰败的家乡,这也是锡兰首次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后的《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他都延续了《小镇》中用环境烘托人物、用自然彰显诗意的创作之路,一边探索人性的焦虑,一边对社会问题进行“柔软的批判”。小镇中乌托邦般的纯真生活被城市化带来的重重困境所打破,虽然风景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面临失业的危机,城市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和出路。然而,前往伊斯坦布尔是一场令人困惑的征途,《远方》中来到大都市的乡巴佬在事业和精神的双重挫折中,灰头土脸地选择离开。而城市中产阶级生活,也远没有表面上呈现的这般光鲜。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他们情感冷漠,连最基本的家庭责任感都再也无力承担。从封闭的小镇到相对广阔的城市,锡兰通过“家乡三部曲”完成了空间广度的拓展和情感纵深的开垦。此后,《五月碧云天》、《三只猴子》和《安纳托利亚往事》制作更见大气,用细节拼贴整体的锡兰风格也日益明朗。个体的孤独依旧是他致力于表达的主题,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却较前作大大增强,尤其是拍摄于2011年的《阿纳托利亚往事》,讲的虽是一趟探案的过程,却刻意弱化情节的戏剧性。由军方、检方、警方等各个部门组成的车队在漆黑的夜里行驶在阿纳托利亚荒原的公路上,各方代表相互吐槽推诿,抱怨生活之中形形色色的不如意。锡兰并无意讲述案件的来龙去脉,而是试图使人物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封闭的非常态中体察心境的微妙变化。

《冬眠》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显然更具野心,锡兰并没有沿着“大气雄壮”的风格继续走下去,而是为自己的剧本提出了新的限制。虽然在海报上,我们依然能看见他招牌式的空旷自然风光,整部《冬眠》95%的情节都发生在室内。电影的主要情节靠对话推进,这一点倒是和《安纳托利亚往事》有些许相似。不过比起后者在空间上的长距离移动,《冬眠》则将主人公的活动区域限制在卡帕多西亚旅游景区的一处小旅店里。Ayduin是一位退了休的演员,平日里偶尔为报纸供稿,并计划写一部有关土耳其戏剧史的鸿篇巨制。这位学识渊博滔滔不绝的男人,实则在与家人的沟通上存在巨大的问题,正如电影题目所暗示的,他的内心世界正处在一场漫长的冬眠中。表面上的口若悬河,不过是掩饰其冷漠内心的一种手段,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语言是懦夫的词汇”。他常用泛泛的大道理教育同住的姐姐和年轻的妻子,与她们因为形而上的问题不断争吵。莫名的强烈优越感为他的生活带来不幸,长篇大论并不意味着有效的沟通,反而疏远了他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居高临下也为并不和谐的婚姻生活带来了危机。

正如《安纳托利亚往事》中随着案情深入逐渐参与到表演中的不同角色一样,《冬眠》同样通过Ayduin在山间的活动串起人物群像,旅店前台、深居于农场的好友、房客、外国游人,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构成了他山间生活的琐碎片段。卡帕多西亚的冬季始于第一场雪的降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奇崛地貌,看起来好像是荒蛮已久的外星世界。交通的阻断,似乎反而给Ayduin沉思和释放的机会,在朋友家的一场酩酊大醉后,他冬眠已久的心终于在寒冷的一天开始复苏自己的温度。电影的结尾,重新归家的他深情地心灵独白被他重现发现的除了生活的意义,还有对妻子的爱意,他也终于在电脑里敲进了《土耳其戏剧史》的开篇。

《冬眠》中充满着各种有关沟通的思考,这也让“谈话”取代“风景”成为了不二的主角。为了用语言体现人物内心,锡兰撰写了196页的剧本,电影中好几场人物对话,都絮絮叨叨地持续十分钟以上。对白变得复杂的同时,电影场景却变得越发简单,在摄影上,锡兰回归了最初的极简主义,室内戏中,镜头追随人物,除了偶尔的全景和特写之外,就是最普通的正反打。对于卡帕西亚神奇地貌的展示,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过沉溺于游客化的凝视。空间偶尔由室内延伸到室外,自然景观的出现缓和了室内戏中不断聚集的压抑感,让观众得以和主人公得到喘息和缓冲的机会,在深邃和静默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看起来不那么轻松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百科全书,“孤独”、“脆弱”、“无奈”都是这本大部头里的词条。《冬眠》节奏缓慢不假,却是一部能让观众越看越兴奋的电影。长时间的对白抽丝剥茧刻画出人物内心,随着Ayduin和周遭人物的性格的日渐清晰,观众和剧中人一样好奇,如此的感情罅隙,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锡兰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答案,不论个体之间曾经经历过多少伤害和误解,冰封的心灵也许会重新盼到回暖的一刻。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3 ) Land of Wild Horses

(注:Cappadocia在土耳其语中意为“land of wild horses”/野马之地)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冬日奇诡荒芜地景。自伊斯坦布尔归来管理家庭旅馆及附近地产的退休演员与专栏作家Aydin,与年轻貌美、专心慈善事业的妻子Nihal及新近离婚、思考多于行动的妹妹Necla,展开复杂关系与激烈论辩。与贫穷租户一家的矛盾穿插其间。于是,关于乡村与都市、底层劳动阶层与知识分子、伊斯兰教与世俗化、道德与伪善、知与行……层层矛盾,在土耳其导演锡兰(Nuri Bilge Ceylan)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冬眠》(Winter Sleep, 196分钟,2014) 中被深入探究,动人心魄。

        锡兰静照摄影师出身,电影一贯注重影像风格(包括前作《小亚细亚往事》【2011】),此次更强调文学与戏剧性,深掘人物内心复杂性,长段极具深度与张力对白。剧作为导演与妻子Ebru历时六载完成,关于人物、情节、对白,两人分头写作,然后探讨、磨合,都有令彼此惊讶的创作瞬间。影片向契诃夫致敬,因深受其短篇小说《妻子》(1892)影响。锡兰说自己有“俄罗斯之魂”,痴迷俄国文学与电影,除了契诃夫,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塔可夫斯基。后者的《镜子》(1975),他看了不下二十遍。

        男主角“Aydin”土耳其语中意为“开明知识分子”,略有反讽意味。他自命小王国中的君主,倨傲,犬儒,自我中心,不近人情地批评一切,对身边苦难冷酷无情,但口中、笔下都在说教“诚实”、“良知”,因而有很多知识渊博、生活优裕的知识分子不自知的伪善,用Nihal的话说,总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只为显示道德优越感的人,最可怀疑(时而自恋时而自省的矛盾态度贯穿影片始终,也是编导者作为知识阶层的内省)。他有不甚成功的数十年演员生涯,大约因生活中都在表演——他也不时引用莎士比亚,命名自己的旅馆“奥赛罗”。众叛亲离的痛苦,令他内省,观照其他生命:在父母墓前垂泪,放走买来的野马,发现死去的狐狸躺在雪里,打猎打死一只灰兔……他说:自然界中都没有公平正义,何况人类社会?

        荒凉冬日的沉寂冷峻,一些激烈的暗流涌动,被删减的场景中,Necla说:我们住在这里,像冬眠。室外镜头多固定远景与全景,大量室内对话场景以空间暗示人物彼此的疏离:Aydin与Necla的激烈论辩,他始终背对着她;与Nihal的争吵,两人在房间两个遥远角落,虚幻的镜中影像作为媒介。片中有三次,Aydin偷偷窥探妻子的房间,内里情形被窗玻璃的反光弄得斑驳。片中多次嘲讽“肥皂剧”,而影片结尾几乎在向“肥皂剧”转向,但处理得含混暧昧,可读解为Aydin为自己心安而做的表演。锡兰将剪辑视为重要写作过程,“音桥”(以声音连结两个或许不相关的场景)被多次使用。极简的钢琴配乐,来自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舒伯特也作过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 journey】)。

        《冬眠》探讨人的复杂性及彼此沟通的艰难。锡兰说,试图理解人的灵魂是他拍电影的动力,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探讨情感与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令观者有共鸣。他说:“在每种文化中都有某类人,面对生活有同样的疑问……这些人形成另一个国家。通过电影,你找到你的灵魂旅伴,他们与你是同一国的。” 台湾新浪潮导演杨德昌说过类似的话,《冬眠》中夫妻对话段落,也令人想起《恐怖分子》中类似场景。中产阶级思考者的精神困境。不无希望,但足够悲观。

 4 ) 我们在这儿生活着,如冬眠一般


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契诃夫


196分钟。
第一,我进场前真的没看时长,出来看表才被吓了一跳。第二,居然全程没舍得出去尿尿也居然一秒钟都没睡着。
后来看采访,锡兰说,当初定片名时,所有人都反对Winter Sleep,理由很简单:你原本就是个大闷片导演,这片儿已经那么长了,再把片名加进个sleep,你这是好死不死地要闹哪样!

锡兰坚持用了《冬眠》这个名字,他说他爱冒冒险。
伟大或天才之人是不是都爱走极端?
真是很难判断,是更喜欢之前那个惜字如金死不吭声的锡兰(其实,据说锡兰另有一部充斥着大量对话的作品,即他的处女作),还是现在这个叨逼叨到十几分钟停都不带停的锡兰。
当然也不是真的从头说到尾。
在各位角色都不说话的时候,是纯粹的静谧。
于是乎当然又看到那熟悉又遥远得如在世界尽头般的美得像画般的安纳托利亚高原。

能在电影院里看一场锡兰,也算梦想成真、死可瞑目的体验。
有谁能不爱上锡兰?
不过很惭愧,没有全部看过,但2002年的《远方》、2008年的《三只猴子》和2011年的《小亚细亚往事》,已经足够让我伏地叩拜。
俗气地说吧,入行20年,8部电影,62项大奖加身,第一部短片就获金棕榈提名,从第三部长片起,每部作品都入选各大影节影展(尤其戛纳)且从不走空。
这次,在第五次进入主竞赛单元之后,《冬眠》拿下了久违的金棕榈。

首富与穷人,老夫与少妻,石屋与旅客,骏马与野兔,白雪与煤炉。
能发生什么故事?
尊严与贫瘠,教育与人格,财富与施舍,权力与宽容,美丽与自由。
又该成就怎样的因果?
还有,自负与怀疑,爱情与仇恨,孤独与满足,固执与误会。

《冬眠》满得再不可能装下一丁点儿,却不溢。
甚至让你都不觉得它那么满。

满,多半是借由对话来表达。
无比多无比多的对话。男主角只要有机会就说,主动说,要么寒暄几句,要么滔滔不绝。他和手下管家聊,和家庭旅馆的客人聊,和妹妹聊,和老婆聊,和佃户聊,和哥们儿聊。
聊哲学聊文学聊电影聊戏剧聊人性聊莎翁聊宗教聊道德聊爱情聊账单聊政治聊读者来信聊慈善工程聊俄国文豪聊自己正要动笔的巨著。
而且聊得不像人说的话——我的意思是,不像我们这个年代日常说的话。
他聊得像在演古典舞台剧,像在读莎士比亚的语句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真真应验了契诃夫说的,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对,就是契诃夫。
锡兰说,契诃夫的几部短篇是这部电影的灵感和灵魂。
这剧本,他和他同样优秀的剧作家妻子一起写了六年。原本的剪辑版本足足四个半小时。
不想剧透,是觉得没办法透,也没必要。

这位读电子工程的理工男,少年时爱上了摄影,大学毕业后游了游世界,在当兵期间忽而发现自己这一生怕是要献给电影了。
他列出的最爱导演名单,小津安二郎(吼吼,不然呢!)和法国的Robert Bresson。

Winter Sleep,《冬眠》。
来自影片中妹妹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儿生活着,如冬眠一般。

 5 ) 锡兰电影里的土耳其

文/严杰夫

在第五次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后,努里•比格•锡兰终于修成正果。他凭借新片《冬眠》,获第6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锡兰的电影并不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尤其是《小镇》、《三只猴子》等早期作品,如果不能接受他“自说自话”、黏滞迟缓的镜头语言,恐怕你根本无法坚持将它们看完。从《远方》开始,锡兰尝试对作品进行调整。此后的《小亚细亚往事》和今年这部《冬眠》,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与以往的不同。具体到《冬眠》,从现场观众反馈来看,锡兰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锡兰一改“惜字如金”的姿态,在片中加入了大量的对白;二是《冬眠》的片长达到了惊人的196分钟,之前的两部作品《远方》与《小亚细亚往事》的片长分别为110分钟和150分钟。

当然,锡兰在改变中并未丢掉他个人化的风格。在画面构建上,锡兰仿佛对阴影有着特别的偏爱。无论在《远方》,还是在《小亚细亚往事》中,昏暗沉重的色块都占据着镜头的大部分。锡兰还用精致的画面,展现土耳其那些代表性的景致,《远方》里海风凛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小亚细亚往事》中一望无际的安纳托利亚大草原,《冬眠》里犹如外星球般的卡帕多奇亚,无一不是如诗如画、令人痴迷。在叙事上,锡兰则习惯通过大量的留白,构建出他的影像世界。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故事围绕一桩谋杀案展开,但在情节推进中,锡兰却将焦点对准案件侦破过程中,牵涉其中的各色人等。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生活和心事,却未在影片中详细点明,影片靠着大量的留白构筑起一个模糊故事,却有意无意中展现了土耳其社会的一个断面。

小亚细亚,也称安纳托利亚。从地理上来看,安纳托利亚大部分被绵延无尽的草原覆盖,偶尔有几棵树矗立在草原中央,是这块地区典型的风景。正如《小亚细亚往事》的开头,一条公路从大片草原中划过,汽车沿着无尽的公路前行,两边景色仿佛从未改变,凶手自己也没办法搞清楚藏尸处。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全国推行世俗化政策,以寻求民众对新国家的认同感。然而,安纳托利亚的小城镇里,没有像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等沿海城市那样,迎来快速的世俗化,传统的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依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让曾经在大城市生活过或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与未曾离开安纳托利亚的底层人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这种社会冲突,就是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的留白中想要表达的复杂意蕴。法官、检察官代表的中产阶级,显然已接受了都市文明和世俗化观念,而始终生活在小镇里的居民,则代表着传统。不同的人群对待谋杀案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背后却是分化严重的社会状态。而本次的获奖影片《冬眠》取景于卡帕多奇亚,也位于安纳托利亚的腹地。带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来观看,我们能明白,电影里回到山村经营小旅馆的退休演员艾登,很明显代表都市文明,他与代表传统的妹妹、妻子,以及旅馆里的租客,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聆听艾登和妹妹、妻子关于宗教、道德的争吵,就容易理解许多,那大段大段似乎不知所云的争辩背后,正是横亘于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间的巨大隔阂。

可以说,将金棕榈奖收入囊中的锡兰,已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一起,成为土耳其的文化地标。在我看来,奥尔罕和锡兰的作品,都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观察土耳其社会,他们都体会到了土耳其人中弥漫的压抑、沉郁,这种情绪被帕慕克称为“呼愁”,在锡兰这里就是阴郁的色调和暧昧模糊的故事。不过,锡兰终究不是帕慕克,帕慕克多数作品的主题大都停留在中产阶级层面,锡兰却愿意关注到其他阶层。所以,锡兰镜头里的土耳其,尽管有些“失焦”却更完整。

 6 ) 《冬眠》:每个人都是隐秘的彼世

(芷宁写于2015年1月3日)
     土耳其电影《冬眠(Kış Uykusu)》是一部十分考验观影耐力的影片,长达3小时16分钟的时长,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过,一旦看了进去,便会发现随着对片中人物处境和心绪代入感的渗入,时间于不知不觉间流逝了,同时,还会滋生出看长篇文学作品的那种绵延悠长的韵味来。
    此番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将电影和文学很好地融为一体,在画面优质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思辨式的对白,结合人物角色设定的“契诃夫小说式”,令影片散发出一股迷人的文学气息。不同于以往作品的长镜留白、“谨言慎行”,这一次,锡兰大幅度地消减了外景长镜,将绝大部分的场景都集中在室内,电影中洞穴式的酒店和居住环境,是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地区的独特地貌,这样的环境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封闭感,营造出了冬季的压抑和萧瑟,令片中人物的言行在这样的环境中酝酿出种种的风暴来。
    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当事件突发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和其他阶层达成共识,殊不知,在同阶层内的沟通都是枪林弹雨的,何况跨阶层。如,片中那场三个男人把酒夜话的戏,显得特别具有深意,刚开始,隶属于知识阶层的他们还能风趣体面地聊天,一旦往深了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遍布着丛林沟壑和险滩,且无法派生出一座桥梁来。再如,与把酒夜话的戏份在时间上并行的老板少妻去租户家送钱以表达善意的戏份,那火光中被焚烧殆尽的自以为是的善意,最终化为了女人的饮泣,仅仅有善良的出发点是不够,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所处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是无法调和的。
    尼采曾说过:“对于每一个灵魂,任何别的灵魂都是一个隐秘的彼世。”在片中,锡兰沉静理性又文学化地剖示了这种隐秘的好似彼世般的鸿沟,同时,他也将知识阶层的内省呈现的细腻深刻,这种内省是锡兰勉力追求的,他认为:“社会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人性’来解释”,而他也在不断探寻自己灵魂的阴暗面。有些观众认为此片是锡兰风格的转变,其实不然,在思维模式上,《冬眠》和他过往的作品还是一脉相承的,锡兰的文学情结也一直存在于他的作品中,只是这一次,他用15年的沉积完成了一次进化和升华。
    在片中,观众不断地看到了人物的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如男主人公艾登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少妻以及离异的姐姐之间的对话,看上去是在沟通交流,实际上每次都像是不自知地藏着刀刃,即伤了自己,也伤了对方。此类的如同困惑迷局般的口舌交锋,在片中多次出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反应着不同观念代言人的思维动态,偶尔的幽默也像是和悲情捆绑在一起出售,颇有契诃夫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
    片中出现过几次男主人公艾登隔着窗户窥视室内的情形,就仿佛他想要了解那个隐秘的彼世,却始终因不得法而无果一般,所有为了沟通所做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些沟通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成见和社会地位上来进行的,令这个冬季显得无望而困顿。
    影片结束于雪天艾登的归家,进门后他的举动透露着一种放低身段的“讨好”,他抬头望着位于楼上窗前的妻子,从他的眼神中,观众看到了一种深情,爱一个人的确可以让另一个人卑微到尘埃里,因为这份爱,内心骄傲的艾登对和妻子的共度余生充满了渴望。
(杂志约稿)

 7 ) FIFF26丨DAY6《冬眠》: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人,但沟通越深距离越远,无法沟通也得作伴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冬眠》,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远全景美若油画,中近景冷静克制,平稳的镜头下生活的原貌不断涌动,其实不觉得长,也不觉得闷。

George

确实好 看远方的时候就觉得锡兰想的东西和我精神想通 美中不足是这一部美术上(尤其是那个滤镜?)我不喜欢…

Pincent

大段对话长篇撕逼,人类总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惊人的,太难做出改变,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人,但沟通越深距离越远,无法沟通也得作伴

一桶猫

严谨的摄影和意味深长的对白强有力地批判了阶级之间的隔阂 多角度深层次探讨人的复杂性 三个多小时的金句看下来太累了

Joeyside

锡兰真的差不多得了,上次看小亚细亚往事已经是强撑着没睡着,我感觉他的作品属于两个极端,极端讨厌和极端痴迷。小镇文艺青年的寻梦之旅,不过不同于贾樟柯的是,锡兰总觉得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空乏其身也无法完全描绘完全历史与时间的轮廓,从这一点上看,贾导的小镇青年还更显得可爱一点

子夜无人

“在当今时代,无聊是一件神圣又奢侈的事情。”这句话很像是锡兰专门写给他的影迷。身在一个屋檐下却无法互相依靠,每次开口就是确认灵魂深处的隔阂、把对方推向更远的过程。再一次看见了对于人类交流持彻底悲观性的态度,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外界的冷空气更刺骨,当你甘于这温暖的囚室,朝夕与共但并不相通的情感反而成为我们穷途末路的保护色。男主角的房间几乎完美地符合文艺青年梦想的精神家园,但在这部电影里,再美的殿堂也是地狱。

Run Erika Run

三个多小时的话痨电影,近乎全部剧情来源于对白,生动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虚伪。“远离那些把良心、道德、理想、原则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只会用这些词虐待、伤害、羞辱、贬低他人”。

约克纳帕塔法

反思更痛苦还是辩解更痛苦?

#FIFF26#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8 ) 在这大雪纷飞的深冬失去睡眠

  
   《冬眠》最让我觉得精彩的是锡兰的自省。

    第一段砸车玻璃事件中的拉锯就已经非常成功的勾勒出人物大致轮廓了,社会地位、精英分子的矛盾性格、价值取向等等,这时候的艾登身上所表现的一些价值标杆和小心翼翼的谨慎处事风格感觉让这个人物略显滑稽,而之后与少妻、姐姐两段剖析式的对话交锋,让这个人物从外到内被掏得很彻底,在道德标准、阶层之分、善恶之辩、宗教、哲学等琐碎的诸多方面在人物的初始确立的轮廓之中大量的填充细节颜色,艾登这个人物的思想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具有纵深感,而这两次大的交锋其实也让艾登这个人物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当他身上孤傲、精致、道德优越感被代表其他立场的妻子、姐姐所深剖之后,这时候的艾登,我感觉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他身上的个体属性开始褪去,艾登式的思想开始表现出一种很容易让知识分子似曾相似的困境,代表的是一个非常惧怕没有存在感的社会精英阶层,在陷入尴尬的道德困境之后,努力寻求慰藉而不得。锡兰猛掐住了知识分子的七寸。

    说是锡兰掐住知识分子的七寸,或许这更应该是锡兰的一种自省吧,这些思辨是来自于锡兰本身的自我的审视。虽然长达3个小时,但电影很直接抛弃了众多无关紧要、浪费时间的细枝末节,用文学文本台词化的办法,直接深入人物的心理状态,用考究的摄影与文学性很强的电影对白,搭建起了较高的语境,并在这个高语境的平台上进行了思想的辩证,不加掩饰的用长篇大论直抒胸臆。但是这和文学文本本身还是具有不同的味道,我的眼睛忽视不了那些考究的摄影和细节,细节上的精致便是影像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而恰当的空镜头所带来的视觉魔力更是能让电影更加悠远。《冬眠》充满着长镜头和长篇大论的谈话,放弃外景的奇观回到黯淡的室内,强迫引导观众去关注更高语境的存在,在这信息量极大的座谈之中,对白琐碎但是均具有自己的强硬立场,思辨的纯粹魅力和文学性本身的自反性,让这冗长的对话竟然引人入胜,观看这种毫不遮掩的思想撕扯,真的是一种极其非常美妙的享受。

     艾登这个人物是锡兰对自己多方面的审视,在与姐姐与妻子的两涉及精英阶层的虚伪优越感、两性关系中的控制与不对称等等的撕扯中,艾登这个人物还是表现得蛮有层次的,从与姐姐对话到与妻子对话所选择的态度与高度,都能感受到人物有高低的落差,两次非常剧烈的交锋,像刻刀一样除去艾登身上没有存在意义的掩饰,除去圆润的东西,显现出人物的凹凸不平,让艾登这个人物更加的真实性。电影的外景很美,但是电影为了更聚焦于人物本身主要还是选择以内景为主,在很生活化很狭窄的室内场景中,朝夕相处的人物之间的却像隔了好几个星球的遥远距离,座谈的内容肃穆而又来自于不严肃的生活本身,思维之间的辩证与碰撞却永远隔着点距离,这距离之间产生的反差,便是电影的一部分纵深,引人思考。
 
    到这个时候,电影已经渐入佳境,但是电影几段点缀的配乐让我感觉还是过于大了一点,两段交锋结束之后,落寞的艾登躲到了朋友家里,而他的妻子偷偷去向租户献金,这两情节在前两段座谈的基础上,用对比更加强烈的方式使得电影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更大,妻子拜访租房所展现的阶层隔阂无疑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剧烈更现实,两个阶层已经到了无法沟通的地步;而三人醉酒讨论所涉及的话题展现出的道德困境比之前段落要更强更深,甚至这一部分知识分子本身内部都达不成统一,在这些关于宗教、道德、责任、阶层、哲学的东西开始融合在土耳其的社会图景之中开始上升,最后整个故事又落到了艾登这个孤独的个体身上。在锡兰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之后,电影也进行了更广泛的思考,在壮阔的外景中,艾登眼中的村子开始展现出全貌,并在大雪之中愈发得清晰、动人,锡兰对土耳其本土很多社会困境的关注和认清,就像这大雪纷飞天远远的一瞥,遥远而又清晰,饱含复杂的感情,而站在雪地中承载这这一切思考的艾登是显得如此落寞。这时候我方才觉得几点淡淡的音乐用得是如此之妙不可言。

    电影末尾段落,艾登对妻子的虔诚、放下骄傲的独白,又让艾登这个人回归到具体,在最最末尾没有语言的落幕中,沉静的音乐说了话,我卑微的感觉到一种高于语言的存在,我能想到最美妙又是最贫瘠的词汇只是“悲悯”而已了,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高于电影,更高于语言。

    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了罢。

 短评

1.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分列不同立场,谁也不能理解谁,谁也无法说服谁,“面对”成了阐述,而非交流;2.尊严是穷人仅有的骄傲,骄傲是富人不愿舍弃的尊严;3.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冬眠,安静地沉睡在冰冷之中。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是一部悲观主义深入骨髓的影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不可消弭,亲爱的你我之间却横着不可穿透的壁垒,每一次试图沟通最终都变成互相伤害。唯有冬眠,也许可以还世界清静,或者,各行其是,不再用语言,而仅仅听随心灵的交流。话唠成片,却精彩纷呈,阶级性、人性,透过蛋疼的聊天或争吵呈现出来。

1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无论是身在农村的知识分子叨逼叨想回到首都,还是那种冷静的讽刺背后所有的彷徨和悲哀,甚至是下雪喝酒打猎的日常生活都让我联想到契诃夫。唯一不好的是结尾太仓促廉价,简直要让人以为影片的主题是夫妻关系,其实导演的视野远甚于此。

14分钟前
  • 时间是食肉的
  • 力荐

赌今年的金棕榈非冬眠莫属,赞我的我都关注!

19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力荐

这片子在剧作结构上是一个三幕话剧式的,分别是各自一个小时左右,从展示角色的生活状态和为矛盾冲突积蓄力量,到矛盾爆发,到最后的出口,它的对白更多时候是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也在用最细小微妙的表演来展示内心和言语的矛盾,它呈现的重点是戏剧反差,引人思考,而不是戏剧冲突。★★★★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花了三个半小时证明一个理论:“人和人沟通的实际效果,其中逻辑内容只起到百分之三十作用,其余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情感”。但话痨片一向不是我的菜。近年相对比较失望的一部金棕榈。PS:“你不能因为你善良,慷慨,就用你的这些优点去鄙夷别人”这一句最戳中。

2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听到这句的莫名的绝望。

27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每天,我抱着无数幻想醒来,却只在街上徘徊了一天。”雪夜放走的马,雪原猎杀的兔,女式拖鞋,孩童眩晕。在事业和婚姻瓶颈,面对一系列无可避免的阶级矛盾、姑媳矛盾……远方的伊斯坦布尔正如契诃夫笔下的莫斯科;孤独者,在哪里都是异国

2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落水驯马还在苟活,中枪野兔仍在残喘。穷人徒步千里道歉,富人驱车万里送钱。送来怜悯只能烧掉,跪下尊严只好晕厥。看似慷慨,却故意把玻璃价格报给对方;乐于捐助,却从未把旅馆床位让给灾民。名为俘虏,却有控制爱人的霸权;自称帝王,却是困在故乡的囚徒。自我麻痹的情感怪兽,自我感动的道德圣人。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像巴别塔,是无解的。不仅仅是当地贫富差距造就的阶级矛盾,同一个家庭中两个人都互为炼狱... 看完《冬眠》,等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才发觉电影本身比这个题目和里面描绘的天气都要更让人冰冷彻骨,三个多小时如果能被其中大段的争论对话吸进去,其实不会觉得长

3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电影里聚集了公知、圣母、文青、小民、刁民、和稀泥的,一个小社会里每个人又各成一个封闭的小王国自说自话互相攻讦。兄妹吵架和夫妻闹嘴那几段台词太带感,让人想冲进去跟他们撕逼……色彩的冷暖却凑正人的聚散,即使无法沟通也要做伴,唉。PS:我能看得这么明白,它自然就不如小亚西亚了

3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闷,台词还是有很多内容的,再加上锡兰一贯出色的摄影。选景就独特,外景看来很奇观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会是今年的金棕榈吗???

45分钟前
  • 马太
  • 力荐

一人一世界,他人即地狱,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接近“冬眠”的空间内封闭,因此即使在谈论了这么多或深或浅的人生道理后,人生仍然是并永远是绝望的,这就是本质;我就是来看光线和构图的,室内打光华丽如油画,锡兰纯粹炫技,砍掉一半台词给四星。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3个多小时,越看越深刻。爱,与占有。爱的厮守,与年华的消耗。阶级间的理想主义,与阶级对立的不可弥合。人生的美好,与归路的孤独。所有这些,使得影片在看似依旧平稳的画面中,泛起惊涛骇浪。《冬眠》是一部静静流淌的电影作品,流过你每一寸肌肤,带着酸楚,带着悲凉,带着对人生无所谓的希望。

5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你的问题就是,过得太舒服了。你不知道感恩。”从吟游诗人到悬疑作者,这一次,三小时的众生浮世绘,锡兰不留情面的揭露着人性的伪善,再一点点熬出彻骨的寒意。情感的远近亲疏,阶级的不可逾越;高高在上的人慈悲为怀,捉襟见肘的人恨意丛生。嫌弃是常态,沟通亦无解。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摄影真不错,土耳其乡村挺有格调的,但是这悠闲度假的节奏让作为影迷的我都会睡着

56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摄影没的说,仍然从头到尾华丽得把人震晕。我更觉得有意思的是一些很有人生智慧的台词,比如“想要得到某人的同情,应在自己没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诚恳道歉”等等。结尾15分钟算是把之前大段话痨对白提升了一个档次。超过2个半小时的不完美电影都不能上5星。

5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锡兰想告诉人们,在文明世界的角落,慈善和贫穷、弱者和强者、丈夫和妻子之间已经慢慢转化为静止的对立——就像无比肃穆的自然景观,只能目睹它的存在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任何弥合对立的尝试都只会让双方漂移得更远。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3小时16分钟搁在卡帕多西亚外星球般地貌中,以锡兰电影少见的大量对白,揪扯出人类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困境。戏中的一切人物都没做错任何事,甚至都是自我世界里的老好人,却总在相悖的思维志趣和行为逻辑背后,酝酿并爆发着激烈且不可谅解的矛盾。很多时候谦虚和退让之德,只会让争吵中的对方视为挑事

1小时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