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鸟

悬疑片美国1963

主演:蒂比·海德莉,罗德·泰勒,杰西卡·坦迪,苏珊娜·普莱薛特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群鸟 剧照 NO.1群鸟 剧照 NO.2群鸟 剧照 NO.3群鸟 剧照 NO.4群鸟 剧照 NO.5群鸟 剧照 NO.6群鸟 剧照 NO.13群鸟 剧照 NO.14群鸟 剧照 NO.15群鸟 剧照 NO.16群鸟 剧照 NO.17群鸟 剧照 NO.18群鸟 剧照 NO.19群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2:29

详细剧情

米兰妮(蒂比·海德莉TippiHedren饰)是一个富家女,偶然在宠物店里遇见律师米契(罗德泰勒RodTaylor饰),二人萌生爱意。第二天米兰妮带着她的一对宠物鹦鹉到访米契居住的波德加湾小镇,却被一只海鸥袭击,当场受伤。然而谁也没料到,这次鸟袭击人的事件,只是鸟类大规模攻击人类的小序幕。\r米兰妮留在镇上疗伤,这里鸟语花香,生活本来平静,她还认识了米契的家人和前女友,于米契的感情也渐渐升温,但是鸟类的出没对他们生活的骚扰程度也渐渐升级。这些鸟聚集的越来越多,黑压压的一大片,被它们攻击至伤甚至至死的居民日渐增多,这个小镇陷入一片疯狂的鸟灾当中。人们恐惧接近崩溃,如何赶快逃脱这个恐怖的地方,成了他们迫在眉梢的问题。

 长篇影评

 1 ) 鸟叫下的阴霾

关于2012的讨论随着12月21号的过去日渐式微,像个香消玉殒的美人退出了赏客的视线。但关于灾难的预言从不会停止,任何一种末日反思都会从末日到来与否的猜度刺激上升到世界幻灭,人类何从的理式批判,“真正的判断不是从现实自己的角度,而是从展望现实覆灭的角度来判断这种现实的。”在这层意义上,灾难片或者末日片在承担“现实破坏预言”的角色上,一直化“正面教导”为“反面证实”,能动的覆灭现实并且雾化超自然的谜团,形成一种趋之若鹜的景观围观。图解式的视觉预言以及精雕细琢的场面调度在悬念和惊悚的力度控制上扣合了“悬疑”的真正要害:影像的惊悚要利用镜头语言的神奇调度,影像嫁接到心理的惊悚来自于现象学背后的不可知论。
而我今天要分析的希区柯克的《群鸟》被心理灾难片的拥趸们奉为圭臬。首先,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操盘手,加上灾难片的衣钵,加上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结,政治上的战后隐喻,使《群鸟》的灾难启示意味以及先机参悟意味愈发浓重逼人。
《群鸟》的剧情摈弃了希区柯克熟稔的险象环生,一波三折,相反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线索:旧金山上流社会的淑女米兰妮与律师米契在一家鸟店中一见钟情,当他们的爱情遭米契的母亲阻拦时,不断有海鸥和麻雀飞来米契家附近对人类发动攻击,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场大火。米兰妮奋勇地保护小妹妹免遭鸟群袭击,终于蠃得米契之母的喜爱。这样的故事线索简单明了,把恐惧的集中点固置在自然力量上,而非人为因素,这就是不同于希区柯克以往在故事结构上的悬疑模式。也因此成为非典型性的希区柯克电影。
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上,希区柯克更是拿起了自己的看家本事,毕竟,在《群鸟》开拍的1963年,用视听元素来加速观众对危险和灾况的本能性期待,已经是希区柯克影像风格的独门标签。
场面调度方面,希区柯克并没有在灾难题材和末日隐喻中让灯光在黑暗中微弱的摇曳,相反,电影的色调和用光偏于暖色,明媚,给人喜悦和舒适,甚至在女主角米兰妮的凸显环节上给予强烈的主光和补光,漫射照明和大半身照明让米兰妮的身份在光的语言里彰显:一个名媛淑女,养尊处优,大方尊贵,无时无刻不在与男人浪漫邂逅的富家女。费里尼说:“光是一切,它可以表示意识形态、情感、颜色、深度、风格。它可以掩饰、叙述及形容。光如果打对了,丑或傻的表情都能发出美丽或聪慧的光芒来。”电影中前半部分大范围提亮的低反差布光暗示二战后期的百废待兴终于走上欣欣向荣的正轨,但其后鸟灾带给人的慌乱无措又好似美苏冷战一样成为欣欣向荣和平史上的回旋踢。而女主角来到波德加湾小镇后穿着的淡绿色套裙也是一种无形的环保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但这种象征恰好又是一种嘲谑,因为她在淡绿色套裙外面总是套上一件毛绒大衣,在号称环保主义自然主义面前,偏偏人类又总是“举着红旗反红旗”,一边倡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荒谬,一边荒谬的像投机掮客一样将物尽其用的准则效用到底。因此连象征和平、美好的海鸥和麻雀都会像啼叫的乌鸦一样,给人以灾从天降、来者不善的剧烈恐慌。这种恐慌在演员的表现中尤其有差异性,比如女主角米兰妮,她的恐慌更多表现在对于不可知事物的恐惧,这种恐惧并不伴随过多的人生经验或者过去阴影,相比男主角米契的母亲,一个不久前死了丈夫害怕年轻美丽的女人抢走儿子的老女人来说,她的恐惧就不像米兰妮那样纯粹。都说希区柯克总是深入浅出的动用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而《群鸟》里这种精神分析元素又异常明显:弗洛伊德曾触及生命受阻与破坏性行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在晚年发现,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破坏的癖性,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动机。我们只要稍加注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看到很多破坏的现象。“大多数的破坏现象是不被人们视作为破坏的,相反的,人们用各种方法,使这些破坏行为合理化。人们经常用爱、责任、良知、爱国主义等等字眼,来掩饰他们的破坏行为。破坏行为是一种企图逃避无法忍受的无权力的,因为他的目的在于铲除一切他必须匹敌的对象,在孤立与无权力的情况下,产生了焦虑和使生命受到挫折。而破坏的癖性则是对此种焦虑的最普通的一种反应行为。有时,这种威胁是来自某些人。在这种情况下,破坏行为便会以这种人为对象。有时候,由于不断地有受到外界威胁的感觉,也可能产生一种持久的焦虑。” 米契母亲对于米契和米兰妮的破坏作用,在死了丈夫的身份设置上更加凸显:以爱和责任为借口,以焦虑和孤立为依据,产生受挫感下的破坏性。母亲的表演最受人注目,她那蓝色的空洞的总是满腹狐疑的表情无时无刻不在酝酿一种看似深明大义其实“内心总想使绊子”的本能欲望,通过她那双凝视的双眼。齐泽克在《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里说:“希区柯克在他的电影中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依靠表演,最大限度地发挥由罪行所暴露出来的凝视的功能。正像戈达尔就希区柯克所观察到的——正是凝视创造了虚构。”
运镜方面,很多正反打的对话都采用内反打,这种不过肩的主观镜头明显是疏离对话中的二者关系,在这部电影里,希区柯克这样的处理强调米兰妮的“外来者”身份,她来到小镇,也随即带来灾难,虽然这没有逻辑上的一脉相承,但在突发灾难面前,米兰妮是一个时间值上的巧合诱因,她和灾难一样,和人与环境保持着距离。米兰妮在电话亭里躲避鸟群袭击时,人与动物的关系发生了倒置,之前关在笼子里的宠物现在成为袭击者,而人被关在更大一些的“笼子”(电话亭)里,鸟类的俯冲又以仰拍的角度夸张出一种来势汹汹,这种道具上的错位还原了人类作茧自缚的嘴脸,这种取景角度的机位让人类显现身陷囹圄、重围难解的窘迫。
剪辑方面,切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悬疑的效率。电影第84分钟,米兰妮,米契,船长站在餐厅窗边交谈,当她转身走向窗边往外眺望时,摄影机跟着向右横摇,接到一个视点镜头,大全景,对接的加油站,电话亭,群鸟蓄势待发,再切到米兰妮侧面的中特写,船长入境,挡住酒保,接着米契也入镜,占据画面最前景,三人皆侧身望着窗外。这四个镜头各自有时间空间和画面内容。希区柯克当然可以不用剪辑的方式完成,试想让雷诺阿在同样情况下可以一镜到底,这样摄影机无论多快,都不会因为切的剪辑手法产生突然的切换感。另外,如果考虑深焦构图,奥逊威尔斯同样可以一个镜头交代完这场戏,但少了时空的切换,人物的走位。
声音的运用方面,希区柯克在《群鸟》中倒是给鸟很大的空间,不像其他希区柯克电影里那样用配乐给恐怖开出前奏,拉开序幕,相反,电影里除了哀鸿似的鸟叫声,没有任何非剧情声音。电影以鸟叫声开始,又以鸟叫声结束,最大力度的引导我们对特定影像的注意力,通过自然声营造了别样的期待心理,也赋予了静音新的价值。
作为灾难片的异样鼻祖,《群鸟》完全符合了后人对于灾难和悲剧的窥探冲动,这也和视听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任何一种简易赤裸不加过滤不加选择的原貌揭示,从来构不成“悬念”与“后怕”,只是“粗暴”和“乱行”的堆砌。

 2 ) 抱歉我真的欣赏不来

看完了影片一头雾水。我对隐喻手法的接受程度是,表面故事至少能说得通,往下再探究更多的深度。但这部影片的表层故事莫名其妙到了极点。硬要把反常的鸟群解释为米契母亲对米兰妮的恶意,当然很容易看懂。但如果用一个莫名其妙的灾难事件来表达这么浅显的喻义,又有什么意义。

就表层故事来说,影片里没几个人表现得像正常人。遇到鸟类袭击,所有人都往外跑真是让人搞不懂。大家不藏在房屋各处躲避起来,做好防护,却要向外跑,从屋子跑到大街上被鸟袭击,然后又逃回屋子里龟缩。这是在干什么?鸟群好不容易停止攻击离开了,也不抓紧时间开车跑路,在屋子里缩着,等下一次进攻。为什么不开车离开这里呢?鸟是连车的铁皮都能撞碎吗?

男米兰妮的感情线也挺让人迷惑的。米兰妮和米契见了一面,这男的还屡次出言不逊。米兰妮却专程买鸟,长途跋涉,甚至租船去找他。碰到一个男人,就要追他到天涯海角是吗?还有米兰妮打听凯西名字那段也很迷惑。小镇上的人对这种明显的刺探隐私行为,竟然还全盘托出。如果有诈骗犯去他们这个小镇,一定无往不利。 然后米契谈到米兰妮在罗马的事,百般羞辱米兰妮,米兰妮愤而开车离开,我以为她不会回来了。结果米契一个电话打来,突然就无事发生了。米契还和他妈说昨天才认识米兰妮,原来你们还记得是昨天才认识的啊。不知道以为你们都结婚多年,国家还有离婚冷静期呢。

米兰妮为什么要在这只见过一面的男人面前自证清白,愿意和他同生共死,还没在一起就要处理婆媳关系。米契和米契妈多次对她出言不逊,她不走。当地发生危险到死人的事件,还不走。到底在执着什么?她都知道婆婆目睹当地人被鸟袭击至死,她自己本来也急着回去,不知道为什么又留下来了。要说她能帮上什么忙,留下来还好。她全程就尖叫,抱头鼠窜。在出了几次事,正常人都应该起了戒备心吧。米兰妮还是开着敞篷车,露天抽烟等凯西。她对敞篷车的执着真的惊到我了,直到米契最后把顶篷放下来,我才知道这个车的顶篷原来不是放不下的。

全片像是只有米契长了脑子。尤其最后鸟群袭击房屋,屋子里四个人,只有米契在检查房屋漏洞,其她的三个女人都缩着。怎么?女人是连站起来看看窗户关紧没有的能力都没有吗。而米兰妮,别说维护房子了,连自保措施都是零。她独自上楼开门,握着门把手竟然能自己把门堵死。被鸟啄了一阵,她竟然直接躺下等死了,连米契开门都不动一下。怎么会有人没死且还有意识却堵住门,任由别人把自己拖出去啊。

婆婆也挺怪的。见到死者惨状,她恐慌害怕当然是正常的。死人了不告诉在房子附近的人一声,我也姑且算她吓傻了。回了家不赶紧告诉家人这件事的严重性,就开始躺平喝茶了。不知道还以为人是她杀的,故意掩饰呢。就算准备在家龟缩,那也得赶紧告诉家里人准备防护吧。而且婆婆碰见儿子女友就如临大敌,现在出现这样的人命事件,又敢让儿子打头阵去死者住处察看情况了。难道谁夺走儿子都不行,但死亡可以吗?

还有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会做任何个人保护措施,哪怕穿个长袖也好。女性角色死到临头,还包臀裙+高跟鞋。别说防护,跑步都没想跑是吧?一家人都穿的要去参加宴会一样。就指望着家里的木板,鸟群要是冲进来就摆烂等死了,防护措施就是坐在沙发上。在餐厅里都谈到“袭击”“大战”“世界末日”了,打算赤手空拳+不便行动着装应对大战吗?

这么多次袭击事件,明显鸟类对民众生活和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本看不到警察和政府的采取行动。全片都看到一个穿警服的。应对这种大量鸟类危机,不应该马上安排人员整点材质精良,孔眼细密的网支起来吗。还有很多人不相信鸟类袭击我真没想通。这个小镇是什么大都城吗,这么大规模的袭击事件,为什么民众彼此会不知道。再者人们不知道鸟群袭击学生,但又知道说米兰妮来了,袭击就开始了。这几天小镇又只有米兰妮一个人来,那米契不也是差不多同天回来的吗?而且店子里不是有个男的都说了,他上星期船上就发生了袭击事件,米兰妮周末才到这里。码头上也有人说了之前就有海鸥袭击人的事件。怎么该知道的大事不知道,不该知道的小事都知道。

最后逃离那段也是真的迷惑。妹妹凯西经历了鸟群攻击,老师还为了保护她而死这些事,竟然最后还能想着带爱情鸟走。你要真为鸟着想,你直接把它们放了不行吗?前期也没见有人喂过这两只鸟,这小城镇又是海又是林的,爱情鸟在这待着可比她们安全。鸟群也是最后突然就冷静了,一点也不伤人了。前面的规律不是说,鸟会聚集起来伤人,伤完人又飞走吗。现在不伤人又不飞走了,这又整的哪一出。他们前面一直说走不了走不了,后面突然又全家都能走了。还有灾难片不该是体现人性最好的主题吗?为什么安妮为救学生牺牲只是口头说说,米兰妮无脑上楼关门把自己堵死却着重刻画?这到底是什么处理手法。我真的看不懂。

 3 ) 希区柯克与蒂比·海德莉的恩怨情仇

有图版://www.toutiao.com/i6494956104693318157/ 1963年,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观看了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的试镜片段后,告诉她:“《群鸟》(The Birds)就要来了。那是我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作品,比以往任何影片都更宏大,更优秀,也更恐怖。女主角,我们要让你来当。” 1 蒂比•海德莉于1931年1月19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有斯堪的纳维亚血统。1952年,她嫁给第一任丈夫彼得·格里菲斯,两人的婚姻于1961年结束。海德莉独自抚养女儿梅兰妮(Melanie Griffith,日后也成为演员)。 拍电影之前,海德莉只是纽约的一名平面模特,有时也拍拍广告,但和希区柯克夫妇的相遇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事情是这样的,1957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夫人艾尔玛在电视上看到了海德莉出演的广告,觉得她的笑容很美,就把她推荐给了丈夫,希区柯克记住了这个女孩。 当时他已经有了拍摄《群鸟》的想法,但由于拍摄计划太多,暂时还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希区柯克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圣克鲁斯发生了一起鸟类袭击人类的事件,一大群海鸥在迷雾中失去方向,四处乱飞,冲向路灯,撞碎玻璃。希区柯克忽然想起了这个故事,于是开始筹划《群鸟》,地点选在波德加湾。 艾尔玛认为蒂比·海德莉可以成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又一名新星,安排了一次午宴。1961年10月,31岁的海德莉见到了当时好莱坞人气最旺的导演之一希区柯克。 不久,希区柯克在自己位于洛杉矶贝勒艾尔的家中,为海德莉拍摄了试镜片段。 海德莉是典型的金发女郎,五官精致,气质高贵。虽然演技平庸,身材也略高,但完全不碍于希区柯克将她培养成“下一个格蕾丝·凯利”的计划。 也许海德莉最令他满意的地方,就是海德莉有着可以任意雕琢塑造的空间。他对海德莉推崇有加,对记者直言:“蒂比·海德莉不同凡响!” 2 《群鸟》的拍摄经历相当糟糕,再一次,“金发女郎”成了电影中和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双重“受害者”。影片中大部分鸟攻击人的镜头用的是机械鸟,但在影片最后,女主角在阁楼上被群鸟攻击时,假鸟换成了真正的鸟。希区柯克没有告诉海德莉,海德莉来到片场才知道实情。 在这艰难的一周中,海德莉被关闭在一个封闭的摄影棚里,和鸟栓在一起,这些饥饿的坏脾气的鸟疯狂地啄她。希区柯克又让工作人员将一笼一笼的鸟掷到她身上。海德莉被鸟啄伤了眼睑,濒临崩溃,立即被送往医院,诊断为焦虑症。希区柯克不得不让影片停拍了一星期。 多年后,海德莉回想起这件事仍耿耿于怀:“我信任希区柯克,他也令我感到自信。但当那些鸟开始啄我的时候,拍摄变成了一场噩梦。他之前根本没跟我说过这些,我完全有可能被啄瞎!那时我很年轻,我完全按照导演说的做了。我本来并不应该经历这一切。” 海德莉还向记者披露过其他的痛苦往事,拍摄《群鸟》期间,希区柯克会叫司机顺道载她回家,他在车上扑向海德莉,要求海德莉“摸我”。 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更衣室,抚摸她的身体,让她觉得非常不舒服。“我当时只能顺从他,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拒绝的话,他会让鸟在拍摄时真的来攻击我,作为惩罚。” 《群鸟》杀青后,希区柯克送给当时六岁的梅兰妮一个小礼物,是根据她母亲在《群鸟》中的造型做的一个玩偶。礼物是挺有纪念意义,问题是装玩偶的盒子并非常见的纸盒,而是一个木头盒子。海德莉为此极为愤慨,她认为这个盒子代表棺材,希区柯克没安好心。 3 《艳贼》的女主角,希区柯克原本属意格蕾丝·凯利,可是贵为摩纳哥王妃的她不便在银幕上偷东西。按说拍摄完《群鸟》,希区柯克和海德莉都不想再和对方合作了,但最后女主角还是落到了海德莉身上。 这可能是因为《群鸟》的成功使海德莉名气大增,希区柯克也确实找不到更适合这个角色的金发女郎。 《艳贼》中海德莉的出场令人津津乐道。影片开始始终不见她的面容,只见她一头黑发,等她回到酒店洗头时,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水正渐渐变黑。海德莉露出了她金色的秀发。 从《群鸟》开始埋下的矛盾,到拍《艳贼》时终于全面爆发了。这事儿据说始于一次请假。海德莉要去纽约出席“明日之星”的颁奖晚会,向剧组请假时,却被希区柯克严厉拒绝。 海德莉对此相当不满意,貌似背地里讽刺了希区柯克的体型(希区对此曾说过“She mentioned my weight”)。这击中了希区的痛点,他最恨别人拿他的体型说事。 总之这件事后,他们的关系彻底恶化了。两人从此不再直接交谈,视对方如空气。希区柯克谈到海德莉时也不再叫她的名字,而是称其“那个女孩”。 海德莉提及此事倒是很有风度:“我对我们合作关系的破裂负全部的责任,这是我单方面做出的决定。” 希区柯克的传记《天才的阴暗面》披露了很多他们的恩怨情仇。据说希区柯克曾非常直接地向海德莉提出性要求,海德莉则非常直接地予以拒绝。希区柯克因此充满了挫败感,对海德莉也因爱生恨,予以封杀。一度风光无限的海德莉再也没能拿到一个重要角色。 2012年有部一故事片《那个女孩》(The Girl)在HBO播出,就是从海德莉的角度讲她和希区柯克的不愉快往事。影片将希区柯克塑造成一个性侵者、一个虐待狂。 希区柯克和海德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龌龊的事,真真假假,都不能完全取信,倒是梅兰妮长大后对希区柯克的评价可见一斑:“他是个不要脸的混帐东西!你可以讲这话是我说的!” 提及此事,海德莉的回应则是:“这是一段我不愿再想起的痛苦经历,我为希区柯克先生感到遗憾。”

4 除了《群鸟》和《艳贼》外,大部分观众对蒂比·海德莉所知甚少。其实,海德莉和希区柯克关系破裂后,仍饰演过许多角色。1981年的《咆哮》(Roar)一片,海德莉同时担任制片人和主演,成为她事业的转折点。她开始积极参与动保活动,同时热心投身于人道主义和环保事业。 1985年第三次结婚,之后她把大量精力投在慈善事业方面,成为国际非政府机构“济贫组织”的一名国际减灾协调员。海德莉先后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地震、飓风、饥荒、战争等的救灾工作,并获得“人道主义奖”。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经常出现在电影、剧院和电视上。 1994年,海德莉被法国博韦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1995年在西班牙获得同样的殊荣。1999年,被华盛顿特区的影视女人组织授予“Woman of Vision”称号,后又被美国Hofstra大学授予电影类的总统奖章。 人们心中的海德莉,总是《群鸟》和《艳贼》中精致优雅的尤物,是希区柯克的“金发女郎”。可她出演的众多影片,再也没有一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后人很难评断,希区柯克到底是成就了蒂比·海德莉,还是亲手扼杀了这颗刚刚升起的新星。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4 ) 俄狄浦斯并非迷因…

看希区柯克 1⃣️8⃣️ 《群鸟》

又得说一句被说烂的套句:是灾难片的鼻祖!在希胖诸多的作品中,绝对是一部非比寻常的作品,以往的犯罪,悬疑,紧张刺耳的配乐统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群鸟儿笼罩下的恐怖氛围。

其实前半部分还是很有希胖的惊悚心理意味的。自大自负的律师男和衣食无忧的富家女,还是安全感极低的老母亲。孤身一人抚养一双儿女,把对老公的依赖转移到儿子身上,进而使儿子的权力被构建,自己则愈来厌女,还有些许不完全的恋母情结(因为更多时候母子权力是对等的并且母亲更依赖儿子)。而到后面餐厅里众人的谈话,又把这场灾难的矛头指向了人类与鸟儿(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自取灭亡…那场大火也是把影片的紧张氛围彻底拉高了。

最后一幕也是影片最紧张刺激的一幕,在密闭的房屋空间内,一家四人不断阻挡着鸟儿的进攻,无声穿插在有声,希胖对于节奏的把控,也时刻掌控着观众的呼吸。每次攻击降临前,每只鸟头扎破玻璃,啄烂木门,观众也跟着慌张起来~

影片彩色的画面,也不乏大尺度镜头带来的视觉冲击,快速的剪辑,无头无尾的叙事风格,希胖以追求真实而折磨演员被“诟病”,在影片中也是呈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5 ) 从Birds想到Covid19

本片讲述了一个共克时艰的爱情故事:

女主在被男主吸引后主动将一对爱情鸟送到男主滨海的家里,并留下来参加男主妹妹的生日聚会。从周六呆到周一,由此经历的一系列鸟类攻击事件,让他们步步惊心,并袒露了人类的脆弱与勇敢,和从陌生警惕转为相互扶持的过程。

关于电影主题,有下列几点思考:

1、不同鸟类大量聚集且主动攻击人类,是常识之外的自然灾难,却是人类在打破生态平衡,挤占动物生存空间后可能发生的真实事件(2020澳大利亚山火后蝙蝠聚集);

2、电影中米兰妮将群鸟攻击学生的事件带到饭馆,人们的反应是社会在面对灾难事件的缩影。以常识和理论质疑真实性者有之,称世界末日趁机传教者有之,并非以己度人幸灾乐祸者有之,独善其身逃离自保者有之,不顾事实寻找理由者有之,挑拨离间欲加罪于人者有之,媒体大事化小云淡风轻。人们为什么不相信事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类为何总挑拨对个人和种族的制裁?自然是非理性的,自然的力量无穷,物种聚集的潜力巨大。自然灾难面前人人因危险而平等,而新的阶级则因年龄,性别,强弱,本地与外来而产生,重新回到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中。不论鸟类是否有足够的智力群起而攻之,人类的理性不能置他人于危难而不顾。电影中米兰妮在阁楼上用躯体将门挡住,虽然有故使戏剧之嫌,却无比惊心动魄地彰显出女性的强大。我们从母亲莉迪亚身上看到软弱,她需要依靠别人,恐惧被抛弃,因此箍住成年的儿子。在米兰妮身上看到独立和坚强,她那么美丽,却不需要依靠别人,在危险中她帮助人,给人警报和依靠;

3、家庭是自我保护的最小单位,新冠肺炎疫情中通过禁止外出将病人控制在家庭和医院等小范围里。房屋不光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抵御外界的危险,所以当堡垒有了漏洞,祸起萧墙则全军覆灭。当房屋密闭起来,不能让火熄灭,四周变暗的时候,对不可知的未来,惊悚由此产生。现实生活中封闭在室内的人们所经历的精神压力和物资的恐慌,由此感知;

4、人应该如何在环境中自处,我想到《奇迹》中从指尖的火山灰知晓风向的老人,必须对环境非常敏感。在这部电影中,则是自己身边发生的鸟类攻击事件;

5、这部电影中的媒体有报纸上的娱乐板块,有房间收到旧金山电台的收音机,有车载广播——告知封路的消息。突然想到了在武汉封城前夕离开的那一批人,现代社会要掌握信息和流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媒体真的传达了人们想要的吗,无论是对于远方还是近处的人们。媒体不遗余力地无中生有,却把真正重要的东西隐瞒起来,而那些不相信“谣言”的人也成了巨大灾难的共谋。

关于电影的导演,有几点想说:

1、最近在《剧本结构论》上读到,电影的基础是写实,但故事片电影反映的途径并不是纪录片或新闻片那样的事实(当然也不是事实的全貌),它的途径是通过虚构浓缩出现实世界的“真实”,它不必事无巨细地反映一切,但它会靠近事物运行的核心。

2、本片的惊悚不在于鬼魂,而在于鸟类的间歇性攻击,人类蹑手蹑脚让我想到《寂静之地》的宣传,因为《寂静》是虚构外星人的入侵(或许),而本片则是警惕当下自然的反扑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机与混乱,这种真实感比那种为恐怖而生的恐怖更胜一筹,它唤起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这种生物,已经站在金字塔尖太久了,人类又是历史短暂,生命脆弱的动物,人类必须无时无刻不忘记这一切资源的占有不是理所当然的才行。

3、希胖的片头特效,绵延不断的鸟鸣音效,在鸟类攻击中对细节的捕捉,火势蔓延的正反打镜头,电话亭里镜头高度与景别的变动,危机之夜时而喧闹时而寂静,那一个仰拍镜头的后拉滑轨,将听觉与视觉与触觉完美地融合了。你绝不会想到有些镜头具备的冲击力,想到这一切是从一个希胖牵着小狗从宠物店走出,平淡无奇的周五早上开始的。

4、现在想想在英国兰迪德诺见到的海鸥,觉得有点心悸。威尔士抢走队友面包的海鸥先生,也不是闹着玩的啊。

 6 ) “他是个不要脸的混账东西!”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过一套“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共八本,据说国内不少导演和编剧都收有全套,灵感枯竭时,就从书里抄上几段。这些故事虽然文学性一般,可悬念设置还是相当漂亮的。

    有意思的是,希区柯克本人也有类似习惯——《群鸟》这个故事就是他从一套名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推荐》的丛书里读到的,作者是希区柯克十分欣赏的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希区柯克曾经将她的小说《牙买加客栈》和《蝴蝶梦》搬上银幕。

    希区柯克联系了杜穆里埃,说起来也算他俩有缘,先后曾有人计划将《群鸟》改编成广播剧和电视剧,结果均未能成行。希区柯克没有犹豫,立即拍板买下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

    由于希区柯克的拍摄计划过多,这部小说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希区柯克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新闻,在圣克鲁斯发生了一起鸟类袭击人类的事件,一大群海鸥在迷雾中失去方向,四处乱飞,冲向了路灯,撞碎了玻璃。希区柯克忽然想起杜穆里埃的这个故事,于是决定暂停《艳贼》的拍摄,先拍《群鸟》。

    老天再三眷顾希区柯克,《群鸟》正在波德加湾拍摄时,旧金山的一张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短讯,一群乌鸦袭击了农场里的小母羊。事件就发生在距离波德加湾不远的地方,希区柯克驱车赶往现场,详细询问了农夫事发经过。农夫向他描绘了乌鸦怎样俯冲下来,啄掉小母羊的眼睛,又怎样群起攻之,弄死了几头羊。这无疑启发了希区柯克,他在电影中安排了农场主和女教师都因为眼睛被鸟啄掉而死去的情景。

    女主角蒂比·海德伦是希区柯克从电视广告里发掘出来的,这个金发女郎是希区柯克在与英格丽·褒曼和格蕾丝·凯利停止合作后,一直苦心追寻并遴选到的最理想的“希女郎”。希区柯克对海德伦青眼有加,曾向美联社记者夸奖她说:“蒂比·海德伦绝对不同凡响!”并让她主演了自己两部呕心沥血的作品《群鸟》和《艳贼》。可既便如此,一到片场,他依然坚持“演员是牲口”这一准则,而模特出身的海德伦则明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为了拍出鸟对人类的凶猛攻击,现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将一笼一笼的鸟使劲掷向海德伦的身上,海德伦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致于到了影片行将封镜时,几近崩溃,按照她的说法:“希区柯克对鸟的关心程度远远多过对我的,我去那儿就是挨啄的!”

    多年之后,海德伦仍然对这段痛苦经历耿耿于怀:“我信任希区柯克,他也令我感到自信。但是当那些鸟都开始啄我的时候,《群鸟》的拍摄最终变成了一场噩梦。他之前根本没跟我说过这些。我完全有可能被啄瞎。但我那时很年轻,我照导演说的做了。我本来并不应该去经历这一切。”

    从《群鸟》开始埋下的矛盾,到拍《艳贼》时终于全面爆发出来。据说《艳贼》的拍摄后期,蒂比·海德伦和希区柯克之间已经到了互不说话的地步,偶尔说上几句还是互相讽刺。海德伦没完没了地拿体重来羞辱人,让希区柯克也很恼火,于是之后十几年的合同期里,一度风光无限的海德伦再也没能拿到一个重要角色。

    关于二人缘何交恶,关于希区柯克的记录片Hitchcock: Shadow of a Genius还曾披露过一段内幕。据说希区柯克曾经非常直接地向蒂比·海德伦提出过性要求,而海德伦则非常直接地对这种潜规则予以拒绝。据说这件事使希区柯克的余生充满了强烈的挫败感,他也因此对海德伦由爱生恨,予以封杀。

    蒂比·海德伦有个女儿叫梅兰妮,巧合的是,她在《群鸟》中的角色也叫梅兰妮,而编剧埃文·亨特那时还不知道海德伦女儿的名字。这位小“梅兰妮”长大之后也进入了电影圈,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兰妮·格里菲斯,曾经主演过布莱恩·德·帕尔马的《粉红色杀人夜》。

    《群鸟》杀青后,希区柯克送给时年六岁的梅兰妮·格里菲斯一个小礼物,是个根据她母亲在《群鸟》中的造型做出来的洋娃娃。礼物还挺有纪念意义,问题是装洋娃娃的盒子并非常见的纸盒,而是一个木头盒子。蒂比·海德伦对此极为愤慨,认为这个盒子代表着棺材,希区柯克没安好心。

    受母亲影响,梅兰妮·格里菲斯从小就痛恨希区柯克。成年后,有人问起她对希区柯克的看法,她的回答是:“他是个不要脸的混账东西,你可以告诉他这话是我说的。”

 7 ) 《群鸟》:希胖的「恶趣味」

在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群鸟》是十分罕见和特别的一部影片。说罕见,是指它很难被归入希区柯克最常见的影片类型,一则不是《深闺疑云》、《蝴蝶梦》这样的心理悬疑类;二则不是《房客》、《电话谋杀案》这样的谋杀悬疑类;三则不是《三十九级台阶》、《西北偏北》这样的间谍悬疑类;四则不是《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这样的变态心理类,而更像是一部恐怖片或者灾难片。说特别,是指希区柯克从头至尾未对片中「鸟群」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便似一团迷雾,引发了人们对其象征意义的各种揣测。

《群鸟》这部作品非常有意思,前半段完全是爱情片的节奏,充满了男女间谈恋爱时的攻守谐趣,以及未来婆媳间的暗中角力。但到了后半段,海鸥、乌鸦等鸟儿迅速成为了主角,氛围也变得阴郁恐怖起来。不过,在希区柯克高超的叙事与剪辑手法下,始终有一条隐伏的、令人不安的线索在暗处牵引着观众,因而前后部分的转变并不显得突兀,甚至颇为自然。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导演利用真鸟、假鸟配合声效制造出的灾难场景,即使现在来看也依旧生动,很难想象原本可爱无害的动物居然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

有人觉得《群鸟》反映的是环保主题,鸟儿的反常代表了大自然对人类竭泽而渔的报复。有人认为此片反映了导演一定的「俄狄浦斯情结」,把鸟儿视为男主角母亲的替身。还有人用「压抑」、「孤独」以及「渴望关爱」来解释剧中的人物与情节。对于这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解读,我在此不作站队和评论,有些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其开放性,说得太明或者过于执着深意并非明智之选。

相比扑朔迷离的鸟儿,反而是希胖在这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某些行为更值得玩味。这些行为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隐秘的内心世界,往好了说是「恶趣味」,往坏了说是「变态心理」。虽然在电影领域,希胖是不折不扣的大咖,然而作为一个人,始终都会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在拍片中有许多怪癖,比如对凶杀、对金发女人、对同性恋、对偷窥、对客串的热衷。这些都可以通过追根溯源,从其儿时的经历找到缘由。他的童年时期大多由母亲陪伴,对母亲特别依赖,甚至连后来的妻子也是依照母亲的模板找的,而他的母亲和妻子都不是金发女子。因而,在他的潜意识中,金发美女一方面是高贵、神秘、充满肉欲的尤物,另一方面却又是危险、邪恶、缺乏安全感的存在。这种藉由「俄狄浦斯情结」引发的心理在《群鸟》的前半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用现在的话来说,《群鸟》的女主角梅兰妮是一个标准的白富美,虽然因娇生惯养而有点任性,但总体上还是个有教养、明事理的好姑娘,而且敢爱敢恨的性格很讨人喜欢。而男主角米契则与母亲莉迪亚及妹妹相依为命,过早丧夫的莉迪亚不知不觉中将米契当作了丈夫的替身。因此,当梅兰妮大胆地对米契示爱,并出人意料地登门拜访时,便立刻引起了莉迪亚的敌意和戒备。

不过希区柯克并没有让这种对立维持下去,而是通过群鸟的灾难使双方逐步得到沟通和理解。莉迪亚表示自己的态度是因为害怕被儿子抛弃,而梅兰妮则表现出温柔与善解人意的一面,隔阂初步化解。到了最后,当遍体鳞伤的梅兰妮无力地倒在莉迪亚的怀里时,预示着她终于被莉迪亚所接纳。

如果说「俄狄浦斯情结」还无伤大雅的话,那么希胖对女人带有变态、施虐的占有欲就显得不那么美妙了。《群鸟》中有两场被鸟袭击的戏把饰演梅兰妮的蒂比·海德莉整得特别惨,一场在电话亭,一场在阁楼。希区柯克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拍摄袭击的场面,直到蒂比·海德莉面临精神奔溃的边缘。

如果你认为这是导演和演员的敬业,那或许就错了。根据蒂比·海德莉事后透露,希区柯克很早就看上了蒂比,并且毫无顾忌地向她坦白对她的性幻想,甚至还提出了性要求,当被蒂比拒绝后,希胖就报复性地把原本一天的拍摄期加到了将近一周,还用真鸟代替了机械鸟,残酷的拍摄令蒂比伤痕累累,连眼睛也差点被啄瞎。

由于蒂比的始终不从,在演完《群鸟》和《艳贼》两部影片后被希胖弃用,随后慢慢淡出影坛,只能接些不起眼的小角色。这样的情形实在有点骇人听闻,即便不明真伪,但至少不会是空穴来风。虽说演艺圈里的潜规则司空见惯,然而要将声名煊赫的希区柯克与如此下三滥的行为联系起来还真不太容易。

对此,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希胖的德行确实为人不齿,不过当他的种种癖好和心理投射到电影中时,或许就为其艺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电影既是对观者欲望的满足,也是对作者欲望的满足。对希区柯克来说,当他的欲望和潜意识在执导过程中得到释放时,也恰好通过电影满足了观众们被压抑和束缚的欲望。谋杀、金发美女、偷窥等等,难道不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吗?这大概便是希胖能够称霸一个时代的原因之一吧。

 8 ) 俄狄浦斯式的隐喻

因为要看书里的影评,于是把辣手催花看了,顺便把这部大师的群鸟也补了,看完一直疑惑,群鸟到底是为什么会攻击人类呢?其实关于这一点无须深究,分析的话,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但是我只想附庸一下,很多人对这部片子俄狄浦斯式情结的看法,对此说出自己的浅薄想法。

1、爱情鸟

其实这对鸟的名字很妙,爱情鸟。

女主把鸟送过去,也把爱情送了过去,因此两人金风玉露一相逢,爱上了。

但爱情不止可以让人迷醉,也可以让人受伤。于是结局,女主被群鸟袭击,遍体鳞伤。

而男主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直接导致了前女友爱情的灭亡。母亲也因为这对爱情鸟的到来,对女主充满敌意。因为她对儿子变态的占有欲,所以对儿子的爱情,格外抗拒。就连构图上,母亲也经常是在男主和女主中间,就是要拆开他们!

母亲挡在男女主中间

2、群鸟袭击

第一次爱情,前女友虽然移居到附近,但毕竟爱情的火已经彻底熄灭。

但是这次竟然又来了,男主把女主介绍给母亲的时候,明显看到她的厌烦,甚至打电话时声音格外大,有些刺耳,仿佛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之后农场主的死,仿佛也是在告诉女主,母亲很不喜欢她,要警告她,希望她赶紧离开。

随后几乎女主走到哪里,群鸟就袭击哪里,仿佛是在针对她,也说明母亲对她慢慢的敌意。而前女友,则直接别群鸟杀死。女主要不是男主及时搭救,也要死了。这分明就是母亲的反击,在宣布主权。

那么多人被群鸟袭击,而母亲几乎从头到尾,都没受到什么伤害。农场主的死,只漏了一小截腿,前女友惨死尸体横陈在门前,女主被群鸟围攻浑身伤痕差点惨死,说到底受伤最严重的主要角色都是与男主有感情纠葛的。而几乎没受什么伤的主要角色,只有母亲。

到底是爱情鸟吵,还是男女主的爱情吵?

3、循序渐进

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很慢,看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无聊,我也有些不耐烦,其实已经在默默铺垫,层层递进了。

先是鸟店相遇,然后是女主送鸟,所有的场景都很鸟有关,甚至本片的第一句台词,就是为什么那么鸟,而本片的主题就是鸟,这些全都和主题先关,全都是在暗示。

店里那么多鸟,叽叽喳喳,也暗示后面群鸟聚集。女主不小心放飞一只鸟,是男主把它捉到,也暗示后面,女主会被鸟袭击,而是男主控制局面,虽然最后男主并没有解决群鸟,只是把他们带离那座海港。

之后,女主送鸟回去时在船上被捉,前女友家门前死鸟,妹妹生日会上群鸟袭击,学校学生被群鸟袭击,加油站群鸟袭击,男主家里被群鸟为主,女主被群鸟包围在破洞的小房间……鸟在循序渐进,一次次攻击加重!

惨死的前女友

4、群鸟没有解决

直到最后也没交代群鸟为什么袭击,怎么解决,而只是男主带着他们一起,开车离开了那里。

就好像媳妇和婆婆的矛盾,永远不能彻底解决,只能尽量避免,就好像他们几个人一起开车逃离,而不是彻底解决群鸟的攻击。

直到最后,群鸟也无法消灭,而女主还要和男主母亲同处。

只是逃离,没有解决

5、灾难片人物设定

片中还呈现了灾难片的几种基本的人物设定,注意,这是在1963年,几乎是六十年前啊,就基本上确定了灾难片的击中人物设定。

一个是末世说,鼓吹耶稣啊末世啊,念圣经。比如餐厅那个邋遢的流浪汉。一个是不详说,总觉得一切都是因为主角,比如那个大妈,非要说群鸟是女主带来的。还有带着孩子的母亲,比如吃炸鸡的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母亲。还有科学理性说,比如那个爱好鸟类的大妈,非要说鸟不会袭击人……这几种主要人设,几乎在往后的所有灾难片中,都有出现!

女主是祸害

虽说有很多漏洞,戳破这种俄狄浦斯式的敌意,但这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隐喻和映射,不是更有神秘感吗?一切都没那么确定,没那么黑白分明,似有若无,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不是更让人印象深刻吗?

 短评

以一个导演为坐标,去连续观看其作品,会在横纵坐标系上不间断的发现其重合点。原来经常总结特点的导演,像洪尚秀,伍迪艾伦,大概因为其每部作品的坐标系过于类似。而希区柯克更伟大之处在于,其本人坐标系每次除了标致的特点,都有诡异且不同的抛物线,而后来者则在复制这些点,却鲜少有自己的弧度

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许多人觉得这部影片没提供谜底,而我看早在片首处,希胖就已将谜底亮出。鸟店里,男主问女主:你不觉得这些关在笼中的小鸟很可怜么?女主笑答:难道让它们到处飞不成?于是影片后半部,人类便在鸟类的逆袭下,被囚进了汽车中、电话亭内、餐馆和木板条密封的房子里…这难道不是一个大自然复仇的故事么?

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群鸟]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没把鸟这个象征的指向性点明,这样的模糊性使得电影得以一遍塑造悬念,一遍把重点放在人类如何应付鸟类的袭击。它似乎与母亲的嫉妒有关,又似乎是一种野蛮而无法控制的性欲。最终只有在笼子中的爱情鸟才允许带到车上,人类文明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护住唯一可控的爱情力量,开出这座索多玛之城。

1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分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不过希区柯克是例外。前四十分钟是让人昏昏欲睡的家庭情节剧,后半部分突然变成灾难片,毫无缘由。最后在灾难面前一家人重新团结了起来,婆婆和媳妇手牵手奔向美好的未来。后来2012啊后天啊迷雾啊什么的,都是跟这片学来的。

15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没有反派的悬疑片,用混乱营造惊悚的非典型希区柯克。爱情算个鸟,群鸟吓死人...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除了女主角在小屋被鸟袭击的一个细节可信度较低之外,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电影依然制作精良,悬疑的情节安排与节奏安排都是经典!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到了结尾也没弄明白,“群鸟”为什么要攻击人类?(PS:电影里竟然没有使用配乐。另外,感觉片子舞台剧味道过重等等,真的让我有些失望!)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其实希胖早借邦迪太太之口说出了谜底:“鸟类不是凶猛的生物,它们为这世界增色,反而是人类坚持要让生物难以存活在地球上”。往更深一层想,爱情鸟指代男女主,从女主到来小镇后群鸟开始发起攻击模式实则是暗喻了男主那控制欲强的母亲对儿子女友百般挑剔形成的防御机制吧。宏观场面调度和高超娴熟技法的确值得作为视听素材深入研讨,就是故事里的人物逻辑和行为动机看得人很焦躁,纵览全片居然一个智商在线的角色都没有。不是电影不好,纯粹是对这个故事不感冒。

24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故事上差一点,虽然说还是每个镜头都在为悬念服务,女主抽根烟乌鸦慢慢落满身后的架子,加油站爆炸三个女主惊恐表情剪辑接上帝视角,最后复制惊魂记浴室的封闭空间鸟群攻击快速剪辑,看得人手心捏把汗又叹为观止。两个正在吃鸡的小孩问妈妈“鸟会把我们吃了吗?”

2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这个片子的吓人是让你感觉有体肤之痛的。

27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恐怖電影的恐怖感往往不源於怪物,而是空間。恐怖是日常秩序遭到威脅(Robin Wood),當電影的透視空間直接和秩序掛勾,人和日常空間的關係變動──怪物入侵你家(《異形》)、你闖入怪物的家(《半夜鬼上床》)、你家逐漸變成怪物的家(《活死人黎明》)──便因而可作為區分恐怖片類型的一種入門。照此來說,《鳥》其實是殭屍片啊!

29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好!看!!原来希区柯克才是现在这些灾难片的祖师爷,片子虽然没有那么多炫酷的特效,却在惊悚悬疑程度方面把标准立得非常高。全片无配乐,弥漫着鸟类扑腾翅膀的声音,看到最后我甚至感觉皮肤都开始刺痛了。。。当然,这些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希胖吓死你的同时,还给你心里留了一万个问号

3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来,再看一个原版希区柯克。看完后我本来要出去买菜,听到外面鸟叫,吓了老子一大跳。不错不错,不恐怖,但是心理惊悚很到位。

36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第一波乌鸦来袭...第二波乌鸦来袭...一大波乌鸦来袭...最后一波乌鸦来袭...悬念感一直保持到最后,最大的悬念就是没有悬念。这不是悬疑片,这是灾难片!强烈怀疑那些乌鸦是那两只小鹦鹉招来的...(豆友:这电影有两点比较牛,一是从头至尾没配乐,二是从头至尾没解开任何一个悬念)

41分钟前
  • 泰尼
  • 推荐

父性缺席下的母性力量是大鸟的象征,在戕害前媳杀伤现媳的过程中发泄了能量,最终在儿子父性重塑的现状下达成了和解。相思双鸟是儿子儿媳组建健康家庭的象征,勿论儿子女儿都急切将其引入家庭以改变现状。但如果代表儿子那只鸟过早离去的话,代表儿媳那只鸟也早晚会激变成暴虐的大鸟!【9】

4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按齐泽克那本书的理解 片中的鸟是Φ 大写的菲勒斯 污点 实在界的想象化 为母性超我的快感赋形 转换一下就是孩子的母亲被“剥夺”(作为拉康提出的俄狄浦斯阶段三种匮乏结构之一)的象征的菲勒斯 (就是儿子);以及鸟从摄影机背后进入画面 这就把客观的上帝视野翻转成杀人的群鸟这一原质的主观凝视 并且假设了群鸟在进入画框前不是叙事体现实的一部分 而是在观众身边 增添了恐惧感。剪辑: 1 对死尸的全景中景特写三连击 2 加油站火灾 女主像定格动画木偶般的不同角度的震惊视线投注镜头与反打的火灾的连续镜头之间的不匹配 心理混乱和震惊效果 3 对“征兆” “说时迟那时快”的绝佳拍法 麻雀从烟囱涌入房屋之前那三个镜头 由长到短 镜头一女主启唇声音未出 踩着第二个镜头(主观视角下的一只鸟)的尾巴作为画外音发出 短促赘余后滞静默的镜头三迎来爆发

48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随着车子转弯时的离心力,车中鸟笼中的宠物小鸟会随之左右摆动,而且是两只同时!

50分钟前
  • simon
  • 推荐

男主角有恋母情结,极有可能和母亲通奸,且弑父。群鸟的攻击对象是女主角,也是母亲的攻击对象。

52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很同意某短评说的,五十年前希区柯克已经把鸟拍成了恐怖片,五十年后还有人把恐怖片拍成个鸟。

57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这一部彻底跪服希区柯克。只用鸟就造出了末世氛围,惊悚程度在结尾直逼恐怖,开车前往海湾的大远景以及鸟啄木门都让人想到《闪灵》(开场及砍门)。开场对话(丹尼尔斯小姐请你回到笼子里)、女主打扮(金丝雀的头+爱情鸟的外套)和两人关系(love birds)皆暗示结局,人入囚笼,鸟成掌控与观赏者(最后的驱车离开就像被暂时放出笼子遛)。而罗马事件与饭店里妇人的一句「都是因为你」叠加,还延伸出另一重意象:鸟如流言暴力伤人(单鸟到群鸟的规模升级模式尤其符合)。

1小时前
  • 神仙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