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剧情片内地2019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

导演:郑君奇,李龙俊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5:18

详细剧情

从小跟着师父学习昆曲的三兄弟,从艺道路上屡屡受挫,更将面临戏台被拆的残酷命运。面对三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昆曲的日渐衰微、回归家乡创业面临的种种艰难等,一幅80年代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向北方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访华,之后两国便开始了关于香港地区回归问题的磋商,香港由此进入前途未卜的”浮城”状态,而“浮城”中的居民因归属感的不明朗而出现一种蔓延十几年的焦虑情绪。于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探讨香港身份的电影,如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回溯百年前中国被列强压迫割裂的历史,如1984年的[等待黎明],回望香港早期殖民时期的苦难,以此为香港和内地建立起一种或隐或显的宿命牵连。 与此同时,严浩的父亲严庆澍去世。严庆澍曾在左派报纸《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任编辑部主任,家中亦收藏有无数苏俄小说和内地红色小说,这些都对严浩的意识形态倾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浩中学就读的就是左派学校香岛中学,内地十年动乱期间还随哥哥去新疆串联。身处香港却魂在内地,这让严浩产生了强烈的身份困惑。直到严父去世,严浩便开始于内地四处旅行,“开始了一种寻找的过程”,行至潮汕地区时,严浩惊叹于当地农村的闭塞和淳朴,但同时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外来的旁观者。这种身份认同的迷茫感,直接催生了[似水流年]。 桃源式的家国 珊珊与妹妹发生遗产纠纷,同时潮汕乡下的祖母逝世,于是摆脱香港的俗务回内地奔丧。珊珊在家乡重遇旧友阿珍和她的老公孝松,忆起几十年前的点滴过往,摩擦出一些细微的情感骚动。这就是[似水流年]的故事,主线就是三个人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像极了费穆的[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对周玉纹和章志忱间的旧情毫不掩饰,[似水流年]的处理却比[小城之春]还要暧昧得多。珊珊、阿珍、孝松三人第一次重聚,刚从田里耕作回来的孝松与珊珊握手,把污泥沾到了珊珊手上,珊珊笑闹着把泥擦到孝松脸上,一旁的阿珍见状脸色一暗,却又马上装作若无其事。珊珊与孝松似有还无的旧情,阿珍对珊珊充满醋意却又姐妹情深,三人间的微妙关系暗藏其间。[似水流年]通篇尽是如此般细腻、迂回的情愫,如[小城之春]般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切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这种似是而非正是[似水流年]最迷人之处。 [似水流年]的影像美学同样是[小城之春]式的,相比严浩前几部作品的刺激性影像,[似水流年]就如同它的名字般绵长悠然,摄影、美术、音乐均合力建构出港片中少见的传统山水美学。水田间白墙黛瓦的民居,河流中缓缓飘摇的白帆,河边洗衣的少妇,田间赶鹅的少年,广场上闲聊的三五村民,穿行在巷子里的大花猪,还有打在屋顶上的雨滴……对于从香港归来的珊珊而言,这显然是片比外界走慢了几十年的土地,严浩镜头下的这些诗意悠远的细节,加上无数看似闲笔的过场人物如对在国外的子女颇为自得的老人、年届百岁的双胞胎归侨、为肥猪的宰杀而落泪不止的少年等等,交织成一片绵密的人情之地,把潮汕乡村塑造成了一个桃花源式的存在,由此,一个如影评人丘静美所说的“神话式国家”悠然而生。 相比当时香港对九七回归议题普遍滋生的焦虑感,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对内地可谓提供了一种迥异的视角。 两地的二元对立 就如同台湾地区同期的侯孝贤在[恋恋风尘]和[冬冬的假期]等片中所做的那样,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在把潮汕乡村进行桃花源式建构的同时,同样把农村与都市进行了二元对立,而这种对立集中体现在珊珊和阿珍的身上。 从表面上看,未婚未育的珊珊坐拥资本主义社会的丰裕物质,对工作、金钱具备全然的掌控力,对男女关系和家庭观念较为淡漠;而早已结婚生子的阿珍始终生活在穷困的农村,丈夫、女儿、学校就是她生活的一切,虽贵为一校之长,但仍是典型的保守女性。两人因多年旧情而由衷地互相关心,但因几十年分离所产生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可消解的尴尬。此种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两者间亲近又疏离的关系,正是彼时的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写照。 另一方面,阿珍和孝松虽生活清贫庸常,但在琐碎的生活中却是一派恬淡光景,珊珊虽然富足独立,但生活中只有乏善可陈的肉体关系,和相互倾轧的利益关系。珊珊与阿珍同床共枕、无话不说,是农业社会的人情绵密,而对于血缘相通的妹妹,却只能凭着电话和邮件沟通,话题无外乎对遗产的争夺,映衬出现代都市的疏离。这片淳朴的土地让珊珊为之着迷,因此愈发对香港的物质和疏离深感失望,潮汕这片“桃花源”,也在云淡风轻中抚慰着游子伤痕累累的心灵,在在是严浩对香港的自我批判,以及对内地的神话式想象。 [似水流年]的字里行间全是政治,但最可贵的是竟无一字一句提到政治,对所有因由政治大势而生的矛盾都处理得极其含蓄,但低调的细节外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只是珊珊虽然对内地迷恋不已,但最终仍要割舍回乡的不舍情绪,重拾自己的身份,回归那个厌恶、复杂、奢靡世界里去,再度体现的是香港人面对内地的矛盾心态。就像严浩自[似水流年]之后,创作了[天国逆子]、[太阳有耳]、[滚滚红尘]、[棋王]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全然以内地为叙事核心,但最终仍是要回香港拍[浮城大亨],通过对这座城几十年的历史回溯和置身其中的个体勾画,确立起对自我身份的终极认同。

 2 ) 一去不复返

总会在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伴随拆迁事业的腾飞,中国电影难免会出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乡愁,脱离于政治,只与社会现实有关。迫于乡村的整体改变和趋于消逝跟破败的大势,许多人不免要失去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找不到真正的心灵故乡。 《似水流年》一部关于乡愁的(Nostalgia)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至少内地电影这块,少有这样也很难出现如此直白的思乡曲。    从归家引出乡愁,《似水流年》带有特殊的时代感。可放在今天看,它又毫不过时。在整个20世纪以及新世纪十余年,中国的风云局势,往往以悲剧的形式附注在个体命运身上,这其中,离家又回家、归家又离开成为了常见的叙事主题。    影片萦绕着忧愁伤感的情绪,如烟似雾,无法消散。这一大半要归功于喜多郎的主题曲,这首曲子英文原名是叫Delight,日文名:欢喜。放置到开场,有如主人公珊珊的内心念想,既有归家的点滴欢喜,更多还是愁绪难却。从一出场,珊珊就是失魂落魄,疲倦、幽怨、虚弱,难以言笑。她的情感状态,令影片也夹带着无限的伤感情绪,那就有如片中布满了死别与生离的注脚,是不断的失去,走散,还有找不到的盐。    死别,那里包含了年老谢世的奶奶,早十年去世的父亲,偶然被提起的、与化肥一起倒在田间的老同学,被珊珊自己扼杀的新生以及那对小夫妻无法获得的新生。 至于生离,那是承载《似水流年》所有情感的用意所在,被时间和空间所拆散。里面有珊珊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漂泊经历,有被生命时间所拆散的阿叔跟他的儿子们,有无法恢复原貌的青梅竹马三人关系。    香港到潮汕,无非是一水之隔,几百公里。澳洲回来的老人感慨说,香港近,可以多回来。可实际上,内心感受的远近无法用地理距离来衡量。在物似人非的故土,珊珊一次次地翻出记忆,又阻止不了时间往前,最终选择告别。    回顾下珊珊的归家,她几经周转,出现了汽车、渡轮以及自行车。而一行人从广州返回汕头,那也被强调说需要13个小时,很累人。珊珊和故土的距离,可以是那道田间水道,可以是一条大河,也可能是望不到边的人海。    末了,无援的珊珊启程返回香港,顾美华和斯琴高娃执手道别再相约的一幕尤为感人,想到对方要继续在都市的生活中漂泊不定,想到自此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直欲叫观者落泪。    电影里,上世纪80年代的汕头风貌看着熟悉而亲切,山山水水,有成片的水田、宽阔的河道。中间还有好几次对白提及,帆船可以通往大海,一直驶向远方,有去有来,却不知最终归向何方。 《似水流年》出现的语言包括普通话、粤语、潮汕话(闽南语的次方言),时代大背景是1984年中英谈判,香港人开始思考归属——我们到底是属于哪里。珊珊在城市里独身一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事业和情感受挫,与妹妹撕破脸皮。回到故乡,名为奔丧实为疗伤,终归还是发现时间一去不复返,没有了寄托,这导致电影只能用缠绵不断的追思来完成对亲人生命和过去时光的祭奠。    不过在片尾字幕,严浩也注明影片创作和父亲的辞世有关。《似水流年》(1984)以回家之旅带出了青梅竹马的三人关系,加上两个女人的倾谈,它和同一时间段杨德昌《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有很奇特的互照关系。即便背景不尽相同,它们都讲述传统的恋人关系遭遇到时代更改的冲突变奏。    在今天看来,《似水流年》的银幕回望更加残酷。当80年代的故事搬移到今天,它好像同样可以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沿海到内陆的乡村要么面目更改,要么更加破败,人们却依然没有归属感,无论是金钱富足还是空巢一片,不知家在何方。而同样的身份问题,令依然留守的港人变得更加焦躁、抗拒和恐惧,它们仿佛身处孤岛,与故土的关系也基本荡然无存,不愿接受强国的压力。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拿着英文信的退休阿叔,两个练气功的百岁双生老人,大老粗的生产社队长以及系着红领巾的小孩。而不知为何,除了几次出现的那对年轻老师(实际上也结婚好几年),青(少)年在电影里是缺失的存在。    从整齐一致的村落建筑到镇上的骑楼邮局再到白天鹅宾馆窗外的沙面街景,那趟广州之行,更多是在预示内地也会迎来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尤其是小男孩的夸大反应),乡村故土和下一代的人,它们终会被更改。    对我个人而言,《似水流年》提供了被放大的私人回忆。从开头热烈欢迎的学生队伍到珊珊挂像,后来上坟烧金银纸,从众人齐力铲锅灰到几人合抱不了的百年老树。缺乏光线的老屋子,挂在梁上的竹篮,木屐样式的拖鞋,南方带蚊帐的老式眠床,瓢泼大雨中的油布伞……哪怕是经过诗意化处理的风筝、稻草垛到田间小憩,它们都显得细腻、生动,无比真实。 显然,当我描述这么多的影像细节,那也说明了严浩在拍摄电影时候的取舍,他努力去还原和记录当时的风貌人情——哪怕有些场面看起来,它们更像是创作者的有意展示,面向给当时的香港观众。可是,这些展示并没有沦为风光片和明信片,在电影情绪上,它们与《似水流年》是一致的。在电影脉络上,严浩显然注重形式,更接近于中国独有的文艺类型片,而非追求镜头语言的艺术片。当然,与同时代的香港电影比,《似水流年》异常的安静,没有新浪潮电影人的锋利,更没有一些鸡零狗碎的调侃消费。总之,看起来,它又显得不那么像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香港电影。但要知道,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港片、港产片或者香港电影,它们大多是脱胎自火爆输入的商业类型片。如果以这种类型模式来代表香港电影,那么,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想法,无疑是错误且片面的。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老香港电影还是更老的香港电影,它们都遭遇了同样的结局:一去不复返。至于严浩和《似水流年》,那更是短暂一瞬,化为孤筏远影。 1989年,张婉婷拍摄了一部《似水流年》的姊妹篇——《八两金》,从有着船舶到遍布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再到演员谢伟雄的出现,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实在太多。只不过,张婉婷和罗启锐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和文化差异的解读。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色彩相对浓艳,就像张艾嘉身上的大红新装,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是低沉到底,细笔淡墨。两部电影的末尾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八两金》是一首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基本上,把想说的、想抒情的,一股脑儿给说出来了。但《似水流年》不同,它还是弥漫着忧伤,道不尽还说不明。在我看来,这种不可言解,其实是《似水流年》最高明之处,也是诗意之由来。它的情绪无需对白,无需夸张的戏剧冲突,那些乡间风景,它们早已蕴含了永恒的乡愁。

 3 ) 似水流年

优美隽永的乡村散文诗,拍于1984年的港片,今天来看,依然耐人回味。最后显示“剧终”,一叶扁舟一个人漂泛在无垠的大海里,音乐响起,是一首民歌:“月光月疏朵,照篱照壁照瓦槽,照着眠床脚踏板,照着蚊帐绣双鹅。”泪下,影院里一阵掌声。适合到影院观看,静静欣赏。

那是一个还列队欢迎港澳同胞的时代,也是港澳同胞询问同乡“粮食还够吧?”的时代,但影片没有过多地渲染时代,更多是清淡地或着重或几笔带过地呈现各个角色,欲说还休,留下不少留白回味的空间。

姗姗遭遇悲苦,羡慕阿珍的幸福婚姻生活,竭力想帮助家乡的孩子。阿珍和孝松一对给人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阿珍一副典型的校长女干部形象,不过还好,不是马列味十足的面目可憎,除了吃醋,阿珍还是很给姗姗温情。两个人的闺蜜谈话很是亲密。孝松和姗姗青梅竹马的旧情未了,止于克制和现实。吵架闹离婚那场戏算是很大的冲突了,“你找猪吗?我找孝松。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反而成了喜剧,观众一阵笑声。三个人之间的张力若隐若现,又满含温情和感伤。

乡村的景色很美,一派田园风光,孩童归来放纸鸢。回乡养老的单身父亲时时念念叨叨自己的孩子,双胞胎老人健康爽朗,阿强的孩子聪明淘气,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导演说:“为了寻找生命意义而来的姗姗,临终仍然找不到答案,只找到更大的谜-生命是偶然的,是一条没有地图的船。”姗姗身世的跌宕落寞,让人感怀泪下。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命本来不是悲苦的,也不是欢笑的。同名歌有更加深远的忧伤意味,宁静、孤独、心境辽阔。进出影院都下着蒙蒙细雨,如影片的若即若离,回家单曲循环。

 4 ) 38年前的潮汕,父母才15岁的《似水流年》

难道又是吸引力法则,前段时间看了《人在纽约》Maggie/张艾嘉/顾美华/斯琴高娃——《今夜不设防:斯琴高娃》39岁气质绝美——《似》这部既有顾美华又有斯琴高娃。(刚刚看回《人》的上映年份那个哪里是39岁的新娘子赵红,最多三十出头!太吸引人了。)

顾美华,今天才真正认识她,小时候看过她很多片,没想到她是32岁才半路出道的演员。姗姗美得不可方物,从梯子歪头和阿珍讲话太鬼马了。

斯琴高娃,本因看不太懂剧本中的粤语俚语不接此片,在导演监制二度游说下才接拍。选角选的太好了,完全表达出一个拧巴的阿珍!

电影取景于1984年的揭阳空港砲台、地都,方言和潮阳的很是一致。品味老妈讲的童年农耕故事,姗姗的老厝和我小时候住的一模一样,是小下山虎式建筑;红地砖,冬暖夏凉,拖地速干;天井、红色八仙桌、老式红眠床,突然发现好多红色硬软装。现今和开场最大的区别是,山村里不再有那么多小孩追逐打闹,山里的学校一个班都报不满。

电影主题曲太牛了,歌词完全诠释了电影的愁绪,但没看电影之前我又不明mui姐唱的意思。郑国江看了电影六遍才完成填词。最初mui姐是带病录音。不敢相信mui姐当时只有廿一岁!大震惊,是少女塔唱出了无限沧桑。

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誰在/命裡主宰我/每天掙扎/人海裡面

心中感嘆/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浩瀚煙波里/我懷念/懷念往年

 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

看完许久想起两年前看的《八两金》,殊不知评论里早已写下。(取景于达濠)

 5 ) 最爱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大陆没有正式上映,也很难买到碟,当年中央电视台播过,才有缘得见。严导后期的电影《太阳有耳》、《滚滚红尘》、《庭院中的女人》、《鸳鸯蝴蝶》宣传多些,影响大些。这部《似水流年》只停留在很少人的记忆中,它低调、朴实、有着香港电影难得的厚重。一个旅居海外的女人回大陆寻根的经历,没有故事,没有煽情,没有豪华场面,就如对漂泊人生的轻轻叹息。

 6 ) 似水流年,如诗如画

今天影院重映,早早订了票,又看了一遍,不过这次重影用的应该不是修复版,划痕和噪点都比较多,但是大屏幕有大屏幕的好处,分辨率是足够的,能够看清楚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不像目前流出版,虽然画面很干净,但是跟这个比起来更像是磨了皮。hk居然能拍出这么好的文艺片,不得了!三位主演人物性格、处境、生活习惯、肢体语言、表情都非常精细的表达出来了。最后想说的是顾美华太漂亮太有气质了……

 7 ) 何处为家

2021.12.31宣传已久的上海MOViE MOViE影城(前滩太古里店)终于开业了,恰逢上艺联的香港经典电影展,2022年的首个周末就来打卡IMAX激光厅放映的首部影展电影《似水流年》。

第一次在IMAX厅看一部非IMAX电影,但也比普通剧院厅强太多了

久居香港的珊珊因奶奶去世而返乡,带来的不仅有大都市的杂志、物资,还有自己摩登的态度和思想,和自己儿时好友碰撞出了强烈的二元冲突,但人真的是种纠结的动物,没有纯粹的爱与恨,喜欢或忌妒,剪不断解不开的解。本来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有人留下有人离开,人生轨迹也就南辕北辙。但为什么要离开或者要留下呢?这不仅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作祟,更像一种候鸟出巢的直觉,从养育自己的家出去,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新家。从大山走出的孩子,漂洋过海的孩子,走进大都市现代化齿轮的孩子,在找寻些什么,财富和幸福是绝对的还是相对于身边人比较的概念?坚定的眼神和步伐就一点点被岁月的江河所冲淡吧。

湖南卫视以前有节目《变形记》受到过很大争议,乡村和城市两个环境的孩子互换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美其名曰“开拓眼界”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是很暴力的。珊珊和状元镇早已不能完全接受彼此了,影片后半段不禁有些害怕她回乡待的太久,如果往走向阴暗路线那就像是Grace到达狗镇一般,善良的外来者也可以使闭塞的小地方滋生病毒。

不过上面这段扯远了,《似水流年》的主题最终还是回到了五味杂陈的人生路上,不知道多少人有这种回老家过春节的内心矛盾,刚开始内心不愿意回,回去之后头两天感慨熟悉事物的变化和静止,然后多年来的不同经历造就与身边人的矛盾,最终还是要不舍地离开,哀伤中问自己,为什么要远行,要去向何方,继续缔造着幸福与不幸。

转眼当下,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很多,物质逐渐充裕的时候又产生了一种Nostalgia情结,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比起现在的很多院线浮夸商业片竟显得纯真起来,也给人一种"The golden age is over"的感慨。豆瓣对于似水流年的标签就很有趣,“新浪潮”、“老电影”,可能就是这一新一老的结合造就了黄金吧。

新老不矛盾

法国新浪潮有Godard将摄像机放在婴儿车中拍移动镜头,香港新浪潮也有奇思妙想。现场连线中潘老师耐心讲解了很多,其中包括一段二人的移动镜头,因为乡村土路崎岖不平很难做到拍摄平稳,固用海绵铺路然后借住村里的儿童自行车来运镜。现在摄影机能上天入地也不稀奇了,流水线作业下剥夺了很多新奇点子的产生。

现场连线摄影指导潘恒生老师

最后一提本场MM的活动策划可谓是稀烂了,既然有嘉宾ZOOM连线但是却连接不上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主持人很辛苦巨幕厅全靠吼,视频连线全靠第一排拿着一台手机对着全场观众;捣鼓半个小时投影仪和音响终于上线了,但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互相啸叫,现场人员开麦也不清楚话,并且考虑到下一场《蝶变》马上要开场也只能打断潘老师的讲话草草结束;最终作为补偿,送了坚持忍受完映后活动的观众没人一支铅笔和一瓶纯水,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短评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6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1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13分钟前
  • 力荐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21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2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37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3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40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48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5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5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