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董建华发落

犯罪片中国香港2001

主演:邓树荣  艾敬  李尚文  邱礼涛  

导演:邱礼涛

播放地址

 剧照

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3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4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5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3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4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5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7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8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9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0:4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五年的香港,张有铭(李尚文饰)是正值叛逆时期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少年,某日,他跟随一群小混混劫持并且杀害了一对情侣,之后众人遭到警方的逮捕。张有铭因为尚未成年,因此并未得到判刑,而是被关进了监狱,“等候英女皇发落”。\r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在即,一位名叫誉玲(艾敬饰)的女子注意到了张有铭的存在。一来二去之间,两人竟然产生了信赖和感情。在梁忠勤议员(邓树荣饰)的支持和帮助下,誉玲开始着手替张有铭翻案,并且联手很多有着和张有铭一样遭遇的人的亲属,向政府发出联合抗议。

 长篇影评

 1 ) 十九年后

*电影将宝马山双尸案两个少年犯原型合二为一,但现实中,作为污点证人的尹三龙98年获得了死者家属原谅,刑期定为27年,2004年出狱,而张有铭的真正原型张有恒被董定为“最低30年刑期”,2002年高法确认董的“发落”违反基本法,通过上诉,2006年才被终判35年刑期,抵扣此前服刑时间及假期,张有恒于2009年出狱,根据2018年的新闻(包括梁议员本人采访)显示,他出狱后有稳定工作及家世。

*邱礼涛在电影拍完尚未上映(成本300万,票房18万,奖项也几乎一无所获)时有篇博文(http://www.hermanyau.com/cfromQtoCE.htm),其中部分内容卡夫卡陆也曾摘录转述,有一段话现在看更值深思:

有鑒當年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很賣痤,所以有人曾經提議過把其中一個個案放大,用奇案片的方式去拍這個戲。這是一個我不能接受的提議,如果這電影只能以這個形式和觀眾見面的話,我寧死也不拍,還會為我成長的城市感到可悲。有人認為這電影涉及太多政治,劇情也過於沉重,觀眾不會喜歡看。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但有些東西是你雖討厭也得要面對,因為你我都生活在其中,而且我並不認為不談政治是香港電影人的智慧,相反,電影人也可以有他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為什麼不能讓電影工作者用電影去見證一個年代,或用電影去為一個時代添一個眉批或者注腳;再者,通常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的人都是坐享其成的人。我也明白為重犯討公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沉重的劇情並不必然就會把電影拖垮,在觀眾說「不」之前,電影人就先說「不」,這是港產電影最大的絆腳石;我尊重每個人發表意見的自由,但懇請持這些意見的人不要阻止某些片種的電影面世,好讓港產電影能够做到百花齊放。

*片中誉玲(理解为邱礼涛也可以)第一次探监给有铭带去的三本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傅雷家书》,因为是硬皮书未获准带入的应是《海明威文集》。

 2 ) 虎头蛇尾的作者电影


开篇就爆出久违的Beyond的嗓音,让我对该片抱有了极大的期待。前面十几分钟的戏,充分展示邱礼涛导演的水平。两段故事交叉进行,同时又相互错落互相影响。可以说,无论是编剧还是剪辑,都是一流的。
从叙事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邱导就开始以一种悲悯的情怀介入这一过渡期的少年犯事件之中。黑白胶片,冷冷的特首背影,梁议员渴求的表情,将本片的基调基本定下来。随后,在多处镜头的设计上,开始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物品,其中旗帜和徽标的运用是最多的,看出邱导对政治的不信任。
以开篇的这组镜头为例,镜头从黑白的梁议员的表情直接切黑场接特首府中远景,镜头正对国徽和香港区徽,说明梁议员即将面对的是整个政府,将这一事件充分放大。镜头摇下,梁议员从特首府走出来,镜头随其身影转拍,出现一个铁栅栏将镜头与医院的身影阻隔。栅栏的意向第二次说明,梁议员的力量的微小的,他其实也是在牢笼中的人,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最后也将以悲剧收场。随后镜头,梁议员走在路上,回望特首府,镜头随旗杆上摇,最后推到飘扬的红旗,并推成大特写,此处作者情绪表露无疑。开场戏就预示着这将是一部作者要控诉政治的电影。因此,做为一个影迷来说,观影情绪上首先就有了一个定势,基本上剧情走向和结局大致以猜出八成,所期待的就是作者是否能将这个故事讲好,将他要表达的观点很好的传达出来。
随后,邱导将故事闪回到1985年,故事的主要人物陆续出场。少年犯的故事被刻意弱化,用闪回的镜头,略去会给人憎恨感的场面,简单交代事实。少女的故事用一个很俗套的手法(被陈果等用的较多,已无任何新鲜感),交代其成长的背景,为她以后的行为做铺垫。然而此段却成为导演整体感情叙事的一处败笔,且不说少女母亲前后感情变化生硬,单就少女自身的感情走向来说,此处的背景铺垫,并未让观者感受到对其以后行为动机的影响。反而是一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将开篇的节奏稀释,并“成功”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议员的交代中规中矩,性格定性较为成功。亮点之处,在于少年犯与议员的故事此处第一次穿插(严格来说,作者想通过电视机造成三个故事同时穿插叙事的效果)。议员的静坐示威被少年犯杀人的新闻抢去风头,这是他第一次因少年犯而失望,却不是最后一次。
随后,叙事节奏开始偏向典型港片的风格。女主角因偶然的原因与少年犯相识,义无反顾的相救,议员伸出援手,组织家庭人员静坐,案情几经波折最后被定案。观影下来,甚至没有开场的十几分钟亮点多。唯一让人记住的是议员的几场家庭戏,他与儿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觉得这个议员是有血有肉的,不过这样的亮点并不多。各个少年犯的表现都很生硬,让人同情不起来,反复闪回的犯罪时的报纸刊载照片,更加让人产生反向的心理暗示,“如此手段杀人之罪犯,此种待遇正是罪有应得”。少女的表现更差。艾敬还是去唱歌好了,整部片子除了开场坐汽车开窗外的镜头让人觉得真是,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做作的表演让少女这个线索人物成了全片的败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也是让我有快进冲动的一场戏,就是少女与母亲和解的那场。此处导演完全不知如何用力,煽情的国语完全游离于全片之外。少女眼前这个母亲,怎么也让人联系不到是之前那个用剪刀撕衣服的人,不过联系不到没关系,导演将十几年前被撕坏的旧衣服挂在墙上,并且被少女一眼认出,并激动的说出感激的话语。本来一场人物心理冲突丰满的好戏,结果却成了演员的表演做作,导演与编剧手法的拙劣无比,让人不忍卒睹。
可以说整个观影的过程,是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从满怀期待,开始进入,带出,最后略感失望的过程,虽说不上一泻千里,但力道减弱却很明显。
不过综合整体来说,该片不算烂片,值得喜欢作者电影、政治电影的影迷观看。

——《影迷》jtl.2011.1.7

 3 ) 一直等待

来自于烟头的BLOG,2006年2月14日。

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由于碟片的原因,我只看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死活放不出来,很遗憾。

应该是大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吧。VCD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很有兴趣。今天突然在某个地方见到艾敬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部片子。

说什么好呢?这部2001年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部注定无法在大陆公演的电影,这部让我思索人权和法律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感觉很微妙。

故事的中心是曾经凶恶的少年杀人犯,因为曾经残忍的杀害了一名英国青年而身陷囹圄。因为是少年,所以不能判处死刑;因为曾经罪大恶极,所以不能从宽处理。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名为“等候女皇发落”的罪名。是的。等候。wait。只有等,无休止的等。

等待带来荒谬。因为死刑的废除,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成年犯人得到了有限的刑期,很快刑满释放了。而那些等待女皇发落的少年们,也在监狱的黑暗岁月慢慢长大了,成为青年。他们发奋学习,努力悔改,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等待。等到过了97,等到女皇离开,等到董先生到来。议员和志愿者为他们奔走,呼吁,从港督政府到特区政府,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

我说过,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可是我大胆的揣想,也许根本就没有结局。他们的命运,或许还是只有等待。只不过从“等候女皇发落”变成“等候董建华发落”而已。

现实无奈,法律无情,反抗无力,而命运,一早注定,无法改变。

我想起那部有名的剧作。等待戈多。

Wait. Just wait……

 4 ) 每个明天都是希望,又都是绝望。

“发落”这个词,很有皇帝权利的意思,不过也真差不多就是皇帝般的人物了。

邱导的拍摄题材总是独特,这回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非常轰动香港的宝马山双尸案,是一起童党杀人事件。童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越来也少,但依旧还是有着不可小觑的存在数目(而且很难明确界定),成为社会学及犯罪学常常研究的课题,也是黑社会类型影视剧常用的人物背景。这些孩子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未成年,因家庭和社会原因,或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摆脱不去的阴影,导致性格反叛,成为社会犯罪的隐患。而当犯罪已成事实,在法律的裁定部分,又是一大难题。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等同于成年人,我还是不太认可的。犯罪还分年龄差别吗?这是法外情的部分?对于未成年人受侵害我们会更愤怒更心痛,但未成年人犯法同样应该更愤怒,仗着自己年纪小就能为所欲为吗,就应该得到更多层的保护吗,那低龄犯罪岂不成为一种优势了!低龄不是低能,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成人无异,一样的犯罪结果就应该得到一样的判决。

而电影中,这群未成年罪犯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香港回归前后,于是他们的刑期从“等候英女皇发落”变成了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在等待中绝望的他们开始了另一段没有希望的等待……甚至最令人发疯的大概是,最终宣判的刑期远远低于自己已经服刑的岁月。如今的香港以法治令人生畏,不知在未成年人法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完善到什么程度了。

片子已经很老了,更有浓浓的港味,和时代特殊的气息。那些想要突破权法,为罪犯寻求生路的人,也都在经历着内心的剧烈挣扎,佩服他们的理性,因为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只充斥着“他们该死!死无葬身之地!死一百次都不够!”正如整部片子的基调,也都是客观得如同一部纪录片,带我们了解相关政法的变化历程,以及囚牢内外的人们所受到的牵扯。

不要纠结公平,总有人需要成为通往公平路上的一砖一瓦。

 5 ) 法律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汉谟拉比法典》里有个案例:一个人的新房的墙倒了,压死了他的儿子,于是房主把砌墙的工匠告到了汉谟拉比那,最后巴比伦伟大的王判工匠的儿子要去抵命。因为汉谟拉比认为是工匠的过失导致了房主儿子死,失去儿子的痛苦是由工匠造成的,所以应该让工匠也尝一尝失去儿子的痛苦。
法国大革命时,人民的伟大领袖左拉,用他的阶级理论把无数人送上了断头台。后来有个叫夏洛蒂•科黛的24岁女孩,为了要拯救自己的国家,不想国家陷入野蛮之中而杀了他。当人们为了制止罪恶,而犯法杀人,就如二战时,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菲尔想刺杀希特勒。法律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
20世纪初,美国律师单诺用尽全力为一个杀人犯辩护,除了为证明他有精神病外,另外就是在讨论死刑的问题,到底死刑代不代表公正呢?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让另一个人死是不是能够换回那个死去的人,他所失去的正义以及他的尊严呢?
那么,在20世纪末的香港,在那个文明社会,法律正无人道地囚禁一群希望改过自新的年轻人。它们把看成垃圾的东西扔在一边,就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法律本义应该不是惩罚,而是让人与他们所处的世界更美好吧。

 6 ) 等候

未看片子之前,我就被片名吸引了。我冲动地通过内容简介误以为这是陈果的片子。在整体上被娱乐垄断的香港电影市场,只出现一个草民陈果,就成就了香港电影的另一种品格,扯起了香港电影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底层的,边缘的,政治的,说白了,也就是陈果的啦。陈果的标签贴满了有关草根阶层,社会责任的成品及还处在政治子宫内的半成品上。
所以我产生上述的错误基本上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曾料到,除陈果外,还有人会对政治感这么非典型的冒。尽管邱师傅自己说了,他讨厌政治,他无意去拍一部具有很强教化意味的政治性电影,但结果他确确实实就拍了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针对性电影。

我们知道没有谁会无端的跟政府过不去,我们只知道有社会良知和健全人性的人会跟自己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的丑陋内心过不去,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件事把这种隐藏的恶念击得粉碎,比如邱礼涛拍《等候董建华发落》。

未成年犯罪是除香港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在内的人类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当法律把社会因素和犯人自身心智成熟程度考虑进去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的时候,不管是从刑罚的严肃性角度还是从人道立场,都给未成年犯一个从轻发落,使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英属港府的“等候英女皇发落”就是这么一部徒有其表的“恩典”判罚令。
在1993年香港未废除死刑之前,终审法官对未成年犯人不判死刑和终身监禁,而判处“等候英女皇发落”,原本的意图是让犯人在不确定的羁押期间内,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条件成熟后,由英女皇特赦他们。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部充满人性,符合人道的法令。93年,香港立法局废除死刑,将一切死刑犯人判为终身监禁,这时,“等候英女皇发落”便形同虚设了,那些未成年犯人一律被终身监禁。从立法意图来看,当时的政府有意疏忽了这些未成年犯人。至香港回归前后,立法局通过《长期监禁复核条例》,出台犯人“确定刑罚期限”,政府象征性地确定了其中几名羁押时间过长的未成年犯人的刑期,但他们确定的刑期居然高过了成年犯人的实际服刑时间。

电影针对的就是这部荒谬的殖民地法律及此引发出的关于未成年犯人人权问题的思考。
小铭的个案表明了这个沉重的主题。
小铭16岁那年,随老大抢劫,行为中老大突然变卦,命令小铭等手下将两位遭抢劫的情侣打死。小铭惧于老大的喝令,不得不参与他们的行为中。被捕后,因未满十八周岁,而被判为“等候英女皇发落。”
小铭在等候中已服刑十二年。他的刑期确定后是不少于三十年。“不少于”的概念再一次撕破了特定历史遗留下来的假人道的伪善面孔。
我们来比较一下我国大陆的刑法制度。按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铭至多属于被教唆犯罪,加上他未满十八岁,应减轻处罚;或者属于被胁迫犯罪(老大当时用言语威胁),应免予处罚。
相形之下,是小铭的命运太惨?还是殖民政府的人道主义文章做得太过表里不一?
小铭在狱中洗心革面,勤奋努力,力求上进,满载希望重新做人,回报社会。他天真的信心在等候中渐渐磨灭。最后等来的仍不过是长时间的羁押,毫无希望可言的结局的时候,特别是连上诉的机会都被抹杀了,心灰意冷的他只有以死来结束一心向善却不被接受的生不如死的痛苦。
小铭的寻死是一声无力的绝望的呐喊,在一个被逼到以死来争取基本人权的情形下,还有什么人权可言?

影片并不是一味揭示政治内幕的纪实,而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孳生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现实。片子的几名未成年犯人多是父母离异,在贫困的木屋区长大,缺少关爱和正常教育机会的底层青少年。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诱发他们犯罪的社会因素正暴露了一个繁荣的背景掩饰下的种种疮痍。

片中的希望还是有的,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坚持不懈,敢于同当局做激烈抗议的梁议员正给了我们这种激奋的感觉。在正义面前,在一群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面前,良心才是良心。
希望的人有瞬时。绝望的人有永恒。

 7 ) 邱礼涛也能拍出这么写实的电影啊

完全没有想到一向剑走偏锋拍cult电影的邱礼涛拍了一部这么写实的电影,直接把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港英政府遗留问题摆上台面。 从来不知以前的香港还有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样一种刑罚,片中那些事件的确震撼,也的确很难处理,也的确表明了当时的很多香港人对97后特区政府的不信任。包括最后董特首的处理,可以说是导演把自己的不满借电影直接骂出来了,胆肥啊(借犯人之口直接骂董建华),当然也可能只是如实的记录。所以这部电影真的是没有一点藏着掖着。 电影中反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最终如何处理,看完我也一直纠结,韩日好像判罚比较松,当时还觉得放过了很多该死的熊孩子。而电影里面香港却如此不讲情面,又觉得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这一条好像有道理。杰作看完就是让人思考啊。 此片剪辑了很多回归时的政治画面,特别是董建华向李鹏宣誓那段,寓意颇深。 该片无明星,无知名演员(唯一认得的还是大陆曾经火急一时的歌星艾敬),但演得都像当事人一样,特别是梁议员印象深刻。 本片配乐一流,特别是片尾曲选用了BYEND的《我是愤怒》,太棒。杰作,不容错过。

 短评

几段配乐是亮点,少女这条线本为了对比同样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在监牢外亦得到救赎,但艾静的表演实在一般,整个线最终落入狗血实属败笔。少年犯到政治这条线很好,站在少年犯的角度,亦让人去了解所谓等候英女皇宣判是一种怎样的煎熬与绝望,但结局突然太过积极向上,快到让人以为看了另一部片的结尾

5分钟前
  • GS
  • 推荐

2+。前半部分真诚而烂,最后部分纯烂。

7分钟前
  • ddddddddd
  • 较差

是你要带我来香港的,还说这里是天堂,这里没有一个是好人,连你也是一样。

9分钟前
  • 失控的蘑菇
  • 还行

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写实影片,赤裸裸的真实感让人触目惊心

11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除了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好说的,邱礼涛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种题材。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中央滋瓷不滋瓷啊

18分钟前
  • 蚵仔煎
  • 力荐

非常诧异以豆娘的尿性这条目竟然还能存活下来,论题材的敏感性这片子可以说直接秒杀很多大陆禁片,政治、法律、人权、香港回归、基本法,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虽然取材自跑马地双尸案,不过片中倒没有太多的血腥暴力因素。评完了,坐等豆娘删广播

21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比较震撼的题材,但是作为电影,并不优秀,拍成伪纪录片的形式可能会更好

24分钟前
  • 苏简希ai装死
  • 还行

原来一个平庸的导演真的能够把一个不错的ideal弄糟...

27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2010年的邱sir在拍《秋瑾传》,艾敬在为她自己的艺术展忙活,谁还曾记得当年的铭仔?

28分钟前
  • 啃啃啃啃啃啃
  • 推荐

非利益相关体有多少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

31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配合香港现状服用 效果窒息 欲哭无泪 每一句话都有所指 被丢来丢去等候发落的青年也只是想找到妈妈

32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感觉是对整个当代香港的隐喻,年轻时走错一步,之后再也无法回头,所有制度都来解决一次,但谁都解决不了,归家无门,叛离无路,而当初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父母家庭的错。

3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三星半优点:(剧透)姨丈剪掉蚂蚱的头,然后猥亵女主。如果女主代表香港,蚂蚱代表我等屁民,那谁是姨丈?开场董建华的大后背,对面议员的惊恐表情,一边坐的是大陆,一边坐的是香港,表现97香港人的恐惧。少年犯被政府当球踢,就用镜头表现当年的少年犯踢球。被歧视的北姑、少年犯、被迫沉默的工人、子女,串联,丘礼涛的故事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港版《天注定》,但感觉比后者更有力度。男主与女主的弧光都是和解,一个是跟自己的罪行(赎罪),一个是跟男主罪行和自己母亲(其实也是自己)。女主这边带出的主题很有趣:普通人跟罪犯的边界在哪?罪犯罪行与权利有无关系?问题:监狱隔音玻璃怎么又听到了对面的声音。用嘴说出口的主题太多。街头打孩子的父亲,出现得毫无道理,硬来。各种糙,代入不进导演情境这部片就很难下咽。女主表演有点尬

37分钟前
  • 观天
  • 还行

许多场景让人想起千言万语……未知的东西对人最是折磨,搬到法律与人权的夹缝中更显得逼迫。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邱礼涛吧。艾敬的角色扮得还可以,但是广东话真的是……~!@#$%^&……

38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题材好。好郁闷的结局。很真实……个别台词应该有得到董建华的确定吧。邱导总能感人肺腑。比讲绝食抗议的西雅图战争拍得好多了。当惩罚变成摧残,当画面变黑白,兄弟们哭成一片,绝望之后的看开,时间是公平的,开心和不开心的,都会过去。一部上窜到人权法制高度的讲述亲情和原谅的电影

41分钟前
  • 咕咕
  • 推荐

人权法律民主,圣母一定泪眼朦胧的跟着梁议员呐喊。但是我早就看出来,那些久经宦海权谋老到的官员,他们知道的是这些人即使释放出来,在社会也是受到歧视,也不能正常的找工作,反而活得更苦,也更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45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很美妙,由于政权的交接,形成了一种真空人。可惜这种恰到好处的中间状态随着交接仪式的完成,又回落成了一种浅层的抒情。

49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一流题材 三流剧情 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没有自己的立足点 试着对社会对制度有所批判 却沦为肤浅地为罪恶洗白 试问如果铭仔不靓 不会写诗 穷凶极恶 那“理性”“人权”“法律”的基石又在哪里呢?(何况真实事件更惨绝人寰)

51分钟前
  • harumi
  • 还行

Woo... 可否争番一囗气 Woo... 真本性怎可以改

54分钟前
  • 星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