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鹿之死

恐怖片其它2017

主演:妮可·基德曼,科林·法瑞尔,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巴里·基奥恩,拉菲·卡西迪,比尔·坎普,桑尼·苏尔季克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圣鹿之死 剧照 NO.1圣鹿之死 剧照 NO.2圣鹿之死 剧照 NO.3圣鹿之死 剧照 NO.4圣鹿之死 剧照 NO.5圣鹿之死 剧照 NO.6圣鹿之死 剧照 NO.13圣鹿之死 剧照 NO.14圣鹿之死 剧照 NO.15圣鹿之死 剧照 NO.16圣鹿之死 剧照 NO.17圣鹿之死 剧照 NO.18圣鹿之死 剧照 NO.19圣鹿之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5

详细剧情

  史蒂芬(科林·法瑞尔 饰)是名优秀的心脏科权威,和同为医生的太太安娜(妮可·基德曼 饰)育有两个孩子,家庭十分富裕美满,史蒂芬最近和一名十六岁的少年马丁成为好友,两人无话不谈,十分亲近宛如父子,也时常邀请他来家裡作客,希望常常看起来有心事的马丁能跟孩子们成为朋友,让他打起精神来。然而,理当和睦的日常生活,却因为马丁的走入而产生变卦,一连串怪事和找不出病因的疾病接连发生,一股说不出的诡谲及恐惧开始笼罩着这一家,究竟马丁的真面目是什么?史蒂芬该如何挽救这逐渐被侵蚀的家庭生活?

 长篇影评

 1 ) 如果报复有结局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记了几个大致的时间点(可能有误):

将近30s黑屏然后是脑壳手术的特写部分

20mins女儿与男孩出门散步开始学抽第一支烟

40mins儿子无法起床,症状开始出现但查无病因

60mins男孩跟父亲坦白,妻子儿子女儿必须死一个,不然三个全死

1h20mins女儿在合唱团排练中途倒地

儿子剪发讨好爸爸

女儿爬行出走被找回后对父亲甜言蜜语

妻子上床讨好丈夫但是被泼冷水

1h50mins丈夫让妻子儿子女儿都到客厅,并且绑好,分别坐在三个角度,用帽子套好自己的头转圈开枪,两次虚发(个人认为不是虚发)之后击中儿子,死亡。

———————————————————

q.先讲家庭关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为基本原则):

父亲偏爱女儿,在儿子不想进食时采取的极端做法与喂女儿吃水果时截然不同。

妈妈则更爱儿子的天真直白,相比与对女儿态度的冷淡。去地下室见男孩的时候,抱着儿子,却任由女儿在地上爬行。

w.三个人物不同方式的讨好:

当生死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上,面对自己的亲人,但又无法确保是不是自己最亲跟自己关系最好的人时,要怎么做。

作为年龄较小的儿子,表达方法也最直白,父亲早就叫他剪头发,他拒绝了。之后撑着身体爬到柜子前拿剪刀剪掉头发又爬去告诉父亲,“你看,我剪掉头发了(我是听话的好孩子,不要让我死好不好)”

年长的女儿依旧寄希望于男孩身上。即便你要害我,要取我的性命,让我双腿麻木不能行走,我依然觉得你对我是有好感的,你不忍心我死的对不对。我们一起走吧,我可以放了你,只要你让我恢复行走能力。当然男孩的无动于衷也让女儿变得歇斯底里,最终出走。

离家出走(爬),被抱回时遍体鳞伤,父亲为她处理伤口时,口口声声说,“选我去死吧,爸爸,你给了我生命,你是我生命的主人,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只想说我爱你,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无法说出口了” 这招看似愚蠢又显眼但父亲是不会说什么的,只有母亲麻木地坐在一旁白眼。

母亲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知道自己也是三者之一,想要保护孩子但必须自保,所以在午夜轻轻地告诉丈夫,“我还可以再生,就算你不可以,我们还可以做试管(孩子可以死,但是我不想死,我才是你最重要的人,孩子可以再有,可是你只有我一个)。俨然从怀疑丈夫背叛变成了放弃尊严的妻子,渴求丈夫的关怀,讨丈夫欢心来换取自己的生命。甚至结尾时想要换上丈夫最爱的黑色洋装来迎接最后的时刻,希望丈夫可以看在此份上让她活下去。

她对男孩说过一句:为什么他(丈夫)犯下的错,要我付出代价?

e.掌握生死的上帝

男主角毫无疑问扮演了剧中上帝的角色,可是即便上帝犯错,也要收到惩罚。

要在妻子儿女中选一个杀死的时候,哪怕有偏爱,这种决定也是难的。甚至需要去学校询问老师,哪个孩子更加出色,更有前途。

可偏偏对女儿的爱又超过了儿子。不可否认的是,男性对美好的异性都拥有非同寻常的爱意,哪怕是对女儿。

所以在最后转圈射杀的游戏中,看似是“点兵点将”的游戏,也存了一线私心,就好像我们在开始选择前就有了答案,而行为做法都默默地靠近那个选择。最后,轮了两次空枪,其实都与妻子女儿擦肩而过,最后打中儿子,一是因为儿子的症状最重,已经开始眼睛流血,二是心里也这么想的吧。

r.现实版以牙还牙

不要跟我说任何感同身受的话,想要理解我的痛恨就要受与我相同的伤害。

手术台上葬送了我父亲的一条命,那么什么补偿都是不够的,只有我也拿走你身边人的一条命才可以。

这也是男孩为什么要让男主三选一的原因,由于不知道你会选哪个,当然只好三个都同等对待,任君挑选。

怎么理解不了呢?就像我咬掉你的一块肉,你觉得痛恨,愤怒,那么,只有我也掉一块肉,你的心里才会好受。即便你的伤口不会有任何好转,但你的内心是平衡的。

t.讲到平衡,要讲两段:

有一段是女儿出现了症状而母亲还没有。

女儿问,“妈妈,你不痛吗?你的膝盖还有知觉吗?”

母亲什么都没有说,扇了女儿一耳光,眼里是更深的厌恶。

另一段是女儿终于可以走几步路,但儿子还不行。

儿子说,“为什么姐姐可以,而我还不行?”然后强行下床跌倒在地上。

为什么你没有跟我一样的苦痛呢?这个问题不是出于我对你的关心,而是因为,为什么你不用承受和我一样的痛苦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关系可以同生共死,而破裂往往在于,我在原地踏步,而你却能平步青云。

这个就是杀人偿命的道理,这一点似乎很有趣,不仅让我想到杀人犯被判刑真的可以得到被害者家人的原谅吗?

答案是不能。那么判刑有什么用呢?无非是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不是给被害者的。

报复永远比补偿有用。

如果报复有结局,那一定是人类灭亡,世界末日。

 2 ) 我可真庆幸我是个无神论者,出生在一个无神论占主流的国家

隐喻的意思是,先讲了个故事 A,并可以推导 A',因为 A 是可理解、符合逻辑的,所以 A' 也是。

但是故事 A 本身讲得荒唐,所以就算有人解读各种象征意义,我也还是觉得这片子本身太蹩脚。

在片子里,除了孩子得病这件事本身,其他都是自然的、正常的。那么 Martin 应该是什么来头?1. 神,不可冒犯,因果律武器;2. 巫术师,蛊降;3. 常人,投毒。

片子里排除了 3,然后表现为服从,认为是 1,但是没有仔细确认是否是 2。Martin 咬下自己一块肉,并不能代表其不可战胜,也可能仅仅是人类的疯狂。男主只有持枪恐吓,并朝腿上开了一枪,但是我想大部分人能接受死亡,但未必能抗住疼,男主又是医生,凌迟之类的酷刑应该有希望问出是什么巫术。

我的疑惑在于,为何全家如此快速的接受 Martin 是神而不是巫术师。如果是想这么快的去接受现实,不如直接拍成《电据惊魂》那种上来就倒计时做选择题了。

如果是神,不可逃避,那也应该是男主自杀就可以了结,而且这已经偏重了,就像开车撞死人不该判死刑一样。

但 Martin 惩罚的不是男主本身,而是他的家人,这就是非正义的了,因为男主没有杀家人的权利,这样你不是在跟一个神、而是跟魔鬼在谈条件,那也就不应该信任魔鬼会兑现承诺。

但是看到有人列举了片中镜头,多处映射耶稣。

我必使他们在围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窘迫他们的时候,各人吃自己儿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旧约·耶利米》19:9 里的这一段,信上帝者觉得圣经没什么问题,但无神论者看着觉得圣经这么恶心的玩意你们怎么会信呢。

就如同这部电影一样,一些人接受了圣经的设定,觉得一切都没什么问题,这片子到结束,魔鬼 Martin 继续横行于世,杀人犯生活照旧没被抓捕,女儿妻子对杀人犯父亲/丈夫也坦然接受继续共同生活,这么一个怪异的结局,很多人毫不在意,只说这事导演的个人风格,你看其中很多象征性的手法如何如何。

电车难题衍生了很多傻比版本,在看过各种讨论和解释后,我倾向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怎么回答问题,更何况在片子里这个版本,是在自己家人里选。

如果我是男主,先折磨 Martin 并确保他活着,如果拷问不出来是什么巫术,在把他妈也抓来折磨威胁,然后当着他面枪决他妈,处决他,再自杀赎罪。可能结局还是全家死光,起码尽力做到了所有能做的。我觉得不去承担责任、转而讨论可以再生孩子的,算不上人,也不应该有幸存的资格。

《旗鱼行动》开头,就有一句台词,谈论起电影时说到“这是道德观念,坏人不能赢”但看起来大部分人对这片子的道德观点毫不在意。

我可真庆幸我是个无神论者,出生在一个无神论占主流的国家。

另外男主女主我都非常喜欢,男主我最喜欢的片子是 杀手没有假期 ,那个片子中,所有人都超有原则,跟这片子中的形象可谓黑白两极

 3 ) 诅咒破解之后……

昨天晚上看完《圣鹿之死》,先抛开它古典体质的不谈,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个过失杀死人家老爸的医生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向家人承认过这点。真相的说明是通过妻子的“献手”来展现,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冷颤。所以我一度觉得,只要这位医生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选择真诚忏悔和自省,就可以被原谅,落罪到家人身上的诅咒就可以被解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医生的选择是听从有巫术的受害人的儿子,在自己的家人中选择应该死去的那个人,达成一命抵一命的公正。医生在决定妻子、儿子、女儿到底谁应该被献祭的问题时,选择了另一种公正的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种更为冷酷的反讽。因为真正的公正似乎应该是杀人者的命抵被杀者的命,即医生父亲应该选择自杀来顶替自己过失杀死的另一个家庭的父亲的命。然而这里这位杀人者,却又成为新一轮的制裁者,独自站立用猎枪扫射绑椅子上的家人。而家人,就像她妻子在寻求真相的时候说的那样“他自己犯的错,为什么要惩罚我们?”

留意到一点,促使父亲走向最后一种方式选择献祭者的动因是,三位家人在“临死”前都向他积极暗示过他们对他的一种价值。儿子剪掉了他一直钟爱却是他父亲不爱的长发,女儿选择离家出走并在被接回家的时候动情地表现出了,她可以为这个家去死的大义(之前一幕却是对弟弟说,你死了之后,可不可以将你的mp3留给我),妻子则是色诱加向丈夫保证“孩子没了我们可以再生一个,你可以,我也还可以”。儿子代表顺从,女儿代表懂事,妻子又是希望。哪一种都难以取舍,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那种公平的方式。是被动地选择。

最后一幕,医生一家在面对失去父亲的小男孩时表现出了“久病”大愈后的一种傲慢,被诅咒无法进食无法走路的女儿,在男孩面前吃下一盘炸薯条,吃完后并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出了餐厅。到这里,之前看似实现的“一命抵一命”的公平再次被打破,不论是三对一的形式,还是说一个家庭依然存续对另一个家庭已然破碎的内核,都是不公正的,作为杀人者的医生一家在失掉一个孩子后高调展示出他们战胜邪恶的优越感,而施咒的男孩仍是一人与无工作的寡母相依为命。咒语没有击垮杀人者和杀人者的家庭,也没有换来杀人的忏悔,更没有用一命换回逝去的父亲,没有达成想要达成的公正。用以说明这世界本来就无绝对公正可言。

 4 ) 从抽象到现实

1. 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 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 这电影就是这样。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并且在故事里面显得更加突出。正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能遇到至亲之中三选二的情况,至于需要动手杀人那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醉酒,复仇,在子女之间的偏爱,却处处能见端倪。大部分的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心中可能偏爱儿子多了,看见女儿就烦,但是平常会控制会压着,像医生的老婆一样。衣冠整齐,温文尔雅。在电影的境地之中我们才能看见这东西爆发出来,把它揭露出来。不然的话,也许就是压着一辈子,那么压抑着。女儿能感觉出来,儿子也能感觉出来,但是都积攒着,也许就这么一辈子,在这阴影之下活着,其实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这电影里面的极端情况。 说它比龙虾好,就是因为它比龙虾更加抽象,更加以小见大。整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剧情的放大镜只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诅咒一样的东西出现在那。这像是巫术的东西巧妙就在非常好理解,短短几句话快速的话就说出来了,没有喧宾夺主,观众们还是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故事真正讨论的人性上面。但是龙虾的设定有些广大了,有互相杀人,有未来,有改造科幻的成分,弄得跟饥饿游戏一样。故事背景的理解就要花很久时间。虽然讨论的还是人性,但是这个人性的放大镜太花哨了,让人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上面。 2. 被放大的细节 复仇心理。主要在Martin身上看得透彻,医疗事故这种生活中多了去了,很难裁定。生活之中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连是不是医疗事故都不知道,但是这故事里面却看得真真切切。 家庭中的张力。家庭看起来和睦,一开始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孩子聪明,父母恩爱,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一样。出了事情之后血亲之间的裂缝就被无限放大了。 姐弟争宠,弟弟快死的时候姐姐想的只是MP3。故事到后面,姐姐知道只能孩子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姐姐爬着挣扎着在父亲面前表现想要获得求生的机会,装可怜装懂事。大了之后可能会姐弟情深,但是小时候这种受组织间的争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丑恶,争抢玩具,父母之前互相撒谎,在这荒诞故事里面这点人性被看了个清清楚楚。 医生自己对孩子的那点丑陋也明显很多。他摔儿子,用互相坦白真相的方式企图逼他说出来他自己想听到的真相。这一方面看出来父亲对子女的极端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大人把自己身上的错误强行移驾到孩子的影射。医生知道是自己的醉酒导致了Martin恶毒的诅咒,但是他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他不想承认现实,就把这种暴怒这种感情强行转嫁到小儿子身上,欺骗自己其实小儿子在装病,把面包圈塞到他的嘴里。多少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错误强行放到孩子身上的。 意淫。这个比较明显,就是医生的老婆帮他同事打飞机,还有Martin的妈妈勾引医生种种。这些东西现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的想法却非常真切。哪个人敢说没有在脑子里面意淫过其他人。这些人性的丑恶之处全都被放大,在故事中让人仔细的审视观察。 3. 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并不只是什么宗教上面的说辞。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看的时候确实感同身受,虽然自己的经历没这么夸张,但是这些,包括争宠的部分我都觉得如芒刺在背。这电影对人性丑恶方面的剖析入木三分,从情节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单单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点鲁迅的风骨,讽刺之辛辣。作为电影它的用光,剪辑更是配合了剧本。慢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节奏的把控一方面给人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又逼着观众去看着分解下来的丑恶人性。特写也是,在生活当中,碰见一些不愿意看的你可以把头扭过去欺骗自己,但是这巨大的特写让你不得不面对暴露在阳光下的给老头打飞机的贤妻良母,摇尾乞怜,企图抢夺弟弟生命的姐姐,还有喊着我月经初潮的年轻小女孩。剪辑之中经常插入的一些物品的恶心的镜头,比如意大利面,洒满番茄酱的薯条,还有最开始的心脏,都让观众时时刻刻觉得恶心,觉得难受。音乐的强烈震动,突然的巨大声响,都让人没办法平静下来,甚至有些抓狂。 电影是形式的艺术,这兰斯莫斯从剧本把控到导演,让形式和内容完全合在一起写出了这辛辣的讽刺,对人性的剖析。这电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或者若有所思之类,它就是把人性一点一点解剖开来,放在显微镜下逼着你去看。我觉得确实做到了。 4. 电影只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剖析出来看了,人当然也有光辉的一面。但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比如说这导演把人性拍的过于丑恶之类的,并没有这种说辞。这电影只是在讨论人的恶而已。善恶一念间,总是在人心里的,只不过看哪个表现出来而已了。

 5 ) 从圣鹿之死引发的希腊诡异浪潮介绍

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17)看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作品质量暂且放在一边,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导演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但这个浪潮的概念,虽然屡屡在报刊杂志和访谈中提到,但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奇基础不牢的概念。在和教授讨论后,暂且总结评论如下。希望有所帮助裨益。

如若未有特殊说明,所有电影链接都关联到相关豆瓣网页。所有概念都请以英文为准,中文翻译是自翻(没有找到相关中文可靠资料,影评文章提法不算)。

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几位影评人,第一次较大规模放在主流观众视野之下是来自Steve Rose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文章“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原因(金融危机等)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提到了相关人物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 (Athina Rachel Tsangari)和兰斯莫斯。提到了相关作品,诸如狗牙 (Κυνόδοντας ,2009),艾登堡 (Attenberg ,2010),以及不那么weird的巨型慕沙卡的攻击 (I epithesi tou gigantiaiou mousaka,1999)。在文章发表之后可以归为到这个浪潮的还有备受赞誉的龙虾(the lobster,2015)。

因为其起源和原因实在过于模糊定型。所以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两点。

Alienated Protagonists 疏离/边缘主角
这种疏离感一方面体现在其身份设定,一方面体现在其表达方式。身份设定和电影的环境设定有关,而表达方式的疏离则是导演的特殊的美学体现。有些人尝试把这种方式和布列松的“模特”概念链接起来。个人认为两者虽有共性(比如尽量压制表情的表达,简化的动作行为等)但差异很大。布列松的概念有很强烈的理论基础和展现方式。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等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他强调忘记自己的意志和思考方式,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只表现动作,而其他的,留给观众吧。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而“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比如在圣鹿之死中,有时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比如结尾射杀和慢镜的一家三人和少年偶遇)。这种不连贯性让作品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在现在的作品基数上,只能说一半一半吧。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台词搞笑甚至absurd,情绪脱离的问题。

Unreal Setting 非真实/奇艺背景设定
电影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奇妙的设置背景下,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比如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这种设置的共性就是非真实性。其中的逻辑表达被刻意忽略,导演也没有去解释分析类似世界观的构成肌理。这种背景设定是为了突出服务特定的主题,而观众也没有去纠结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到了背后的命题思考。当然,特点都是相互链接的。比如布景的视听美学会影响到非真实setting背景的“可信性”;主角的疏离情绪更能跳脱表情行为等桎梏而直接表达情感内核。而在非真实背景设定下,主要出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有时的absurd对话和刻意营造的瘆人气氛(haunting)。这种营造方式主要是通过灯光颜色等设计而营造出的。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奇怪的动作表达(例,圣鹿之死中情爱之前的裸体平躺)。另一重要推手就是配乐。瘆人甚至惊悚,这也联系到诡异的机位。当然,主要都是为了表达一种非真实的背景设定。而如何把握非真实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或者很多人喜欢的“隐喻”提法,可以说是这个浪潮的一大特点。

此概念暂时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报刊杂志上,相关的学术研究分析较少。一是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但个人认为,更重大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浪潮缺乏一定的根基: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现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于视听语言相关方面的总结(generalization)的阶段,连解释(interpretation)还没有,更无从谈起背后的逻辑(logic)分析和影响(influence)变革(reform)了。可能原因除了时间限制外,还有可能是希腊国家的电影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而现在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quote from the prof “I do not like the term Film d'auteur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an overstatement, at least at the current stage.")的讨论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关导演旗手也没有作出足够明确的表态和理论分析。而作为分析学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关电影的基数太小,而涵盖的话题命题又相对杂论。但作为一个仅仅6年(从Rose文章起)的提法,现在的讨论热度和接受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如果想从字面上的浪潮变成真正影响产业的实质浪潮,那还差的太多太远。

(待补充)

 6 ) 为了生存,你如何选择?

第一次写影评,并不是想说什么,而是因为评价写不下……

给这部电影打分真的挺让人纠结的,刚看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那生硬的仿佛机器人一般的对白有什么吸引人的(即便现在看完也是如此),糟糕的叙事让我感觉极其无聊看不进去,而且将进一个小时的铺垫让人昏昏欲睡,一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一个礼拜,无数次打开关上打开关上……

但是电影最后对于人性的揭露却又如此深刻:犯错的父亲却是这个家庭中唯一能免责的人;为了活命甘愿放弃孩子的母亲、故意表态让父亲杀掉自己的姐姐,就连最小的儿子都会自己把头发剃掉来取悦父亲,为了活命所有人都竭尽所能,所有人都放弃了所谓的亲情与尊严。

我以为,作为父亲会自杀而保住妻小的性命,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以为,作为母亲会甘愿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但是事实证明我又错了……我以为,作为姐姐会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而自我奉献,但是实事证明我还是错了……我以为,年龄最小的孩子应该还不懂得如何像其他人一样去取悦身为“当权者”的父亲,但是事实证明我终究一错到底……

而且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在父亲发现自己杀的是儿子后,在长达数秒的镜头里,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而是发出了一声近似送了一口气的叹气声……原来“当权者”在内心中,真的是有自己的偏好的

但是我们能说什么?他们有罪吗?他们只是想活下来,所有人,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来,而当他们全都默认“当权者”拥有无条件的生存与选择权利时,他们就开始取悦这所谓的“当权者”。就这么简单,活下来,就这么简单的三个字。

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说,圣鹿未死。

因为它在这部电影中根本就不存在。

 7 ) 有点烦人。

过誉了。

讲宗教就讲宗教。

既然男孩有办法搞的人家得怪病就早下一个伏笔,不要一边念着写实的台词讲着科学的故事然后莫名给一个怪力乱神的设定。

像这种看到一半都大概明白要讲什么故事的电影,既然全程宗教故事设定,就别搞一帮大夫专家坐诊最后一句啥也查不出来,也别在家摔盘子摔碗一边说着怎么能不相信科学呢一边又最后献祭儿子。

好好塑造你自己的氛围,不要踩一捧一。

生了病之后一直不停的积极的治疗搞的人很想知道到底为什么哪怕是怪力乱神,哪怕是诅咒成真,哪怕是下了巫术,哪怕是超自然事件,你能给个原因不?

你讲宗教行,可你一定要凌驾于一切之上吗?

非常不喜欢这种宗教信仰高于一切你做错了就必须付出代价然后我的道理里我让你付出的代价就是我的亲人死你的也得死,死的是你还不行,我必须讲这个道理给你听,我爹死了我报复你,你死不行,必须你亲人死,这才能缓解我的痛苦。

凭啥啊大哥?还你活着我就死一个,你死了我就死全家。你tm你死个爹就这么超能力附体了?咒怨都没你牛逼。

全程坐那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说话语调还必须跟个灵学大师一样感觉分分钟就要洗脑人了,句句隐喻。人物设定还必须像学校里那种总挨欺负的丑了吧唧的内向不善言辞的充满阴郁的男孩子。

这种人物塑造的太典型,一点反叛精神都没有,真没意思。

你要是弄一个阳光肌肉帅哥,前一秒跟你笑嘻嘻,后一秒阴郁的背后都能倒映出撒旦的影子,那才有意思。

标志性人物是真的很没意思。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偏好。

宗教不是说让黄大仙附体了:大姑娘顿悟了,媳妇保命了,人性丑恶了,小儿子纯洁了,男主必须付出代价了。

这是极端宗教,没什么意义,真的。非常不喜欢了,看那个小男孩絮叨的时候真想给他一刀割喉,踹进土里。

好多高分影评都在分析电影里充满的隐喻,仿佛隐喻多了片就牛逼了,电影是讲故事的,故事要顺理成章,故事要符合逻辑。不然你拍安徒生童话,没背景、没人物关系、没科学依据、没宗教信仰,那你随便拍,老母猪与鱼相爱生出一颗苹果树都行,但这种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电影前不着村后不着调硬把教义故事埋在里面的电影只能算是极端宗教电影,不是好电影。

 8 ) 中產階級的獻祭

西方電影裡經常出現鹿的形象,特別是在驚悚懸疑片當中。本片雖然沒有出現鹿,但是在片名中使用了“sacred deer”一詞。鹿在哪裡?誰是鹿?

在我的印象中,鹿首先是獵人狩獵的對象,是人類食物的來源。能夠捕獲獵物的獵人不僅證明他的生存能力很強,也說明他是家庭經濟支柱,進一步說他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權力的象征。換句話說,鹿能夠象征權力。不言而喻的是這個象征意義在電影裡指向的是男主史蒂文(科林·法瑞爾)。

鹿的性情雖然溫和,但是因為它善於逃跑,所以有了另一層象征——引導者。初始的意思是引導獵人不停地追自己,在電影裡的象征則是史蒂文的醫生職業——決定病人的生死。

鹿的第三種象征是智者。智者可以洞察一切,比如史蒂文可以經受住馬丁母親的引誘。但是連同之前的權力者和引導者形象,史蒂文的“鹿”一直處於被謀殺(killing)的狀態中。所以這個智者可以抵擋誘惑,卻不能破解預言。

鹿被獵殺,在電影裡的表達不是因為獵人的貪婪,而是鹿自己犯了錯——喝酒。酒在基督教的教義中雖然不是原罪,但“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錯誤的,沒有智慧”是基督在《舊約》裡發出的警告。

在這個謀殺過程中,鹿的權力者、引導者、智者的形象,甚至連生殖力都遭到破壞——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妻子安娜與史蒂文密友的曖昧關係以及暗示可以通過試管再要一個孩子,包括他們之間宗教儀式感極強的性愛體位。

這部電影如果僅從阿伽門農和伊菲革涅亞的神話故事來解讀成一個復仇與獻祭的故事似乎缺少了電影本應具有的社會關懷。從這個角度看,電影暗示了中產階級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由於自身的問題不斷導致抗壓能力嚴重不足。他們就像在高速公路急駛的汽車,一顆小石子就可能導致車毀人亡。

中產階級處理危機的方式往往是止損。止損象征著獻祭,也暗示妥協和恐懼。鮑勃是祭品,但只代表一次祭祀。神施加在人類身上的敬畏和恐懼只能通過一次次獻祭來體現。所以,故事才剛剛開始,卻永遠不會結束。中產階級的焦慮會始終如影隨形。

 短评

我觉得妮可是隆过胸了

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少了社会层面的关照,装神弄鬼的兰斯莫斯也就剩下一个大尾巴狼似的作者外观(当然要按技巧风格来说这片儿“诡异浪潮”的程度比「狗牙」或「阿尔卑斯」更纯)。有妮可基德曼也没用。

8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今年看过的最disturbing的电影,没有之一。男主的童年秘密disturbing,复仇男孩的行为creepy,躺尸的做爱前戏disturbing,整个设置氛围是都浓浓的二手尴尬和冷,配合此片摄影音效,disturbing。最后破除诅咒反而像是新的一层家在一家三人头上的阴影。ps. 小姑娘都有腹肌,看看我自己的肚子(。

10分钟前
  • Karo
  • 还行

看不懂,多数时间在看他们家的装修。

11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督教文化知识和氛围,对影片的理解与共鸣就少了许多,只是制作者的精巧、地道的专业视听技能值得尊重。

1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兰斯莫斯的这部新作延续着其强烈的作者风格,封闭性的世界与角色塑造机械地遵循着荒谬与人为设定的规则,却支撑起了罪与罚悲剧的道德逻辑,多数广角镜头都将角色至于天花板与墙壁的笼罩之下,极具封闭与压迫性的构图结合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都在暗示影片是只关乎罪与罚而无关善恶的古典架构的悲剧寓言。

18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3.5;套用古希腊神话模式,演绎现代中产家庭的分崩离析,沿袭以往作品擅用的诡异风格和高概念路线,隐喻有所减少(毕竟片名已有所剧透),上帝/撒旦一体的闯入者掀开温情面纱;影像风格非常漂亮,广角镜头挤压出的压迫感,提琴制造的不安,转圈乃全片最恐怖场景。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宗教的味道很重,就连故事逻辑也和宗教故事一样,已经没有正常逻辑了,彻底把这个当成宗教故事来拍了,各种符号几乎到了隐于无形,导演的风格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这种电影无须看懂,看到什么就什么吧。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还是那一套,寓言故事的方式,一部必定争议的作品。用影像甚至声音暴力来刺激你,让你各种不舒服,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有几场摄影还是很棒的。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科林法瑞尔转圈简直2017十大恐怖镜头…………

30分钟前
  • 安二
  • 推荐

除了推移广角和大量弦乐塑造的恐怖氛围外,剥离那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探讨的层面都挺表面的...

3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其实还是有点玩脱了。形式感强烈,音乐很赞,台词和语气非常有特点,可以成为“如何故意用完整句子和古怪语气营造恐怖气氛”的教科书。但是叙事层面确实不太好,和《龙虾》相比就更是如此。

3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比“龙虾”好太多了啊。Lánthimos用神秘主义和因果律架构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悚的“医闹”故事,骨子里却是最原始的同态复仇思想。两千多年前以牙还牙、以命换命就被写进《旧约》,某种意义上“圣鹿”不过是原教旨主义的现代翻新。男主今年还演了“敦刻尔克”耶!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场医患纠纷引发的血案。

4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兰斯莫斯的电影总是这样概念先行,其实也没啥问题,多看两部就习惯套路了,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听完他自己解说后更加觉得其实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似的。音乐摄影的氛围都烘托的可以,其实他什么时候能停止符号堆砌、看似装酷实则装逼,估计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4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A / 寂静与喧腾,肮脏与神圣,陈陈相因的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无比精准,将观感始终维系在深渊之前,到最后甚至都已不在意是否要纵身一跃。相比另一部今年塞满了爆炸了的所谓寓言故事偏爱这部太多。

4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cannes2017 蓄谋已久的医患复仇,层层揭开的诡谲深渊。刺耳的管弦乐一方面拉紧了人物间隐蔽的性张力,更预示了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的慢性祭祀。导演在一个最普通的设定下原地起飞,创造出一个《闪灵》般的怪异现实,魔鬼的步伐,渐渐逼近。看到最后太兴奋了完全不懂差评!!

51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妈的是个Cult Film 我应该从第一个镜头就猜到的…诡异的音乐 大量慢慢push in/out和大广角。场地选的很棒。第一act太长。男主跟男孩的关系是对白中infer出的 妮可基德曼身材很励志。真的有人有的性癖是死尸哦。不喜欢任何一个角色 不懂这个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故弄玄虚

53分钟前
  • 太空船
  • 还行

故弄玄虚越来越不知收敛,影像风格倒是趋于纯熟。

5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不喜欢兰斯莫斯之前的作品,但这次却非常喜欢他去除那些社会讽刺和政治影射后专注视听氛围构建,以及对仿效库布里克式惊悚恐怖片的尝试。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