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探戈

剧情片其它1994

主演:米哈伊·维格,普吉·霍瓦特,拉斯洛·费卢戈希

导演:贝拉·塔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撒旦探戈 剧照 NO.1撒旦探戈 剧照 NO.2撒旦探戈 剧照 NO.3撒旦探戈 剧照 NO.4撒旦探戈 剧照 NO.5撒旦探戈 剧照 NO.6撒旦探戈 剧照 NO.13撒旦探戈 剧照 NO.14撒旦探戈 剧照 NO.15撒旦探戈 剧照 NO.16撒旦探戈 剧照 NO.17撒旦探戈 剧照 NO.18撒旦探戈 剧照 NO.19撒旦探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19:57

详细剧情

  “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苏珊‧桑塔格 开场八分钟的推轨镜头,已道出此片的史诗气魄。牛群从牛棚涌出,摄影机隔着一列破旧的农居追踪,有趣的是牠们一路盲目前冲,一路还试图交配。塔可夫斯基式的画面,却是教人屏息的典型塔尔风格,妙笔一挥预告一个集体农场如何走向灭亡。故事始于传闻已死的骗子重临村子,他要骗走农场收入 ,却给村民认定是大救星。接着上演一个悲剧,然后是一个讽刺故事。全片十二章的结构正如 Krashnahorkai 的原著,启发自六步踏前、六步退后的探戈舞,不同视角有时重复同一剧情。农场最终的命运暗喻九十年代初共产主义的破产,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命运的观照。 全片最精彩两段,一是担当叙事者的医生偷偷记录村民活动,他蹒跚买醉的跟镜,成为最感人的观影存在体验。另一段女孩虐猫,亦写下影史上有数的伤感时刻。没有故弄玄虚,一种交代故事的坦率,让演员在真实时间存在,让观众随他们的情态同步呼吸,个中有导演对电影最大的深情与敬意。七个半小时的每个镜头,个个都是不朽──没有想当然的静止,而是自有一种有机的内在节奏。像小津和德莱叶,塔尔深谙长镜头的真谛。这是必须去经历的,一生难逢的观影经验。

 长篇影评

 1 ) 贝拉•塔尔:时间的工作-关于《撒旦探戈》 Béla Tarr : le travail du temps

贝拉•塔尔:时间的工作-关于《撒旦探戈》 Béla Tarr : le travail du temps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著,眼睛的故事(Hu Di)译

雅克·朗西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著有《阿尔杜塞的教训》、《无知的大师》、《政治的边缘》、《感性的分享》、《影像的命运》和《被解放的观众》等。热衷于包括电影评论在内的艺术评论,经常在《电影手册》和《Trafic》等电影刊物撰文,出版电影评论文集《电影寓言》。


有些人要求我们表示义愤,有些人要求我们进行悔过。还有人甚至要我们分担对乌托邦的牺牲者们的无限哀伤。贝拉•塔尔显然比较节制,他只要求我们给一些时间。
但是一些时间可能就显得太多,如果它刚好扰乱了我们对时间的运用方式的话。《撒旦探戈》首先是以电影史上最长和承载事件最少的影片而闻名:一部七小时半长,里面除了一场骗局之外几乎没发生任何事情的电影。对运动的想象在其自身中消散,将我们带回起点。
然而这不是一部“形式主义”作品。我们也许可以说,与之相反,这是最后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电影杰作。这部在两次钟声之间展开的影片中,没有什么是完全物质的和完全是感觉的,它们被轮流替换:执拗的滴答钟声,一个醉鬼不断重复的一句话,酒杯被倒满被喝干的声音,手风琴,探戈的节奏,特别是匈牙利平原上好像永不停歇的雨声。在这里感觉的加强不像在塔可夫斯基或索科洛夫那里是自觉的:在精神世界中动摇我们。幽灵般的教堂里的钟是被一个傻子扣响的。悠长的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摄影机运动并没有把我们引入任何精神世界。它们把我们牢牢地羁留在物质现实中的为匈牙利电影观众所熟知的故事中:一个农村合作社的解体,一场关于更好生活的骗局,而它本身也是被一个甚至不信他们自身关系功效性的警察所操纵。
《撒旦探戈》是一部关于90年代匈牙利所继承的历史的完全唯物主义的影片。但是显然电影机器的唯物主义是拒绝另一个唯物主义的,即新社会的生产史(l’histoire productrice)的唯物主义。
那么有必要谈论一部关于共产主义幻觉的唯物主义影片吗?这部影片在中间段落也许包含着它自身的寓意:小艾斯泰克的故事中他的混混哥哥说服她把积蓄埋到地里,经常浇水,最后可以在那里看到一棵长着金枝的树长出来。但是现实与幻觉的关系、影片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会这么简单吗?她认为我们通过浇水就可以让树长出叶子来,为了笑话孩子的天真,必须假设首先有必要浇水,然后假设有一个事物在同一个地方真实地生长,这是一棵疯狂的植物。然而摄影机甚至不让我们去想象。唯一远离泥浆的地方显然就是那个被植物入侵的教堂废墟,在那里艾斯泰克后来为了让天使们来找她而吞下了之间她用在猫身上的灭鼠药,从而显示她至少有能力对一个生命做一些事情。
如果这是一部关于幻觉的影片,它几乎只是以微弱的差异与其它影片相区别,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这里没有任何与幻觉相反的“现实”。大地非常精准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片除了空话没有任何其它东西生长的土地。
这是当小女孩的尸体在小酒馆厅堂里的桌板上横陈的时候,伊里米亚什,骗子或假冒先知,所作的精彩演讲的展示。磁性的声音使人神魂颠倒,并且说出了该事件发人深省之处:这个事件怎么会发生的?人们是如此生活的吗?我们是如何把平庸而毫无希望的卑微生活引向这样的戏剧性事件的?我们从列宁的一篇文章中无数次地听到这些空话,它被契诃夫的《第六室》以及整个俄国只是一个巨大的第六室的情感所攻击。但是导演将诱惑者的修辞完全暴露,他是不是在思考其它的东西? 他的摄影机不是已经证明了这些空话吗?伊里米亚什说也许迷失的孩子昨天还来到过小酒吧门前,看到你们喝得酩酊大醉疯狂起舞呢。演说家过时的虚饰。他看到的并不比他们多。但是我们看到了那被雨水冲洗的贴在窗户上的脸庞。伊里米亚什能从不可辩驳的事实中,从我们看到而他们没有看到的事物中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走出泥沼地,到其它地方去开启新的生活,在那里将没有小孩会去自杀。然而准备放手开始新生活的人要从放手他的小积蓄开始。
只是一些空话。确切地说,词语是物质性的事物。为了赋予它们现实的沉重感,贝拉•塔尔拒绝了很多其他人会做的:搜索听众脸部对讲话所作反应的镜头。台词所产生的,摄影机所拍摄的,不是情感,而是动作。讲话的末尾,一只手绕过听众,将一叠钱放在桌板上靠近尸体的地方,我们虽然看不到这叠钱,但是可以感觉地到它就在近处,很快其他的手和其他的一叠叠的钱也跟了上来。
骗局或者幻觉出现时以不适宜的方式去指明发生了什么,摄影机生产了什么:一种物质性对抗另一种物质性。对抗永无止息的雨的规律性,对抗无法预期的身体活动。在叙事的中心,时间混乱,话语萌生,静止转化为运动。贝拉•塔尔遵循了Krasznahorkai小说的主题 – 伊里米亚什将农民们遣到废弃的大宅,然后将他们驱散到各处,叙事回到了出发点:村子中静止的时间,在那里醉酒的医生继续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已经空了的邻舍,在一本不会有任何人会读的记事本上记下他对消失了的住户的评语。叙事跟随着手风琴开开合合的运动和前前后后的探戈舞步展开。但是这种叙事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性。这说明了农民们对此地的夜间来访,他们的新生活从这里开始。展现农民们在进入这毁弃的昏暗的大宅时的挫败感会显得无趣,还是观察他们无声无息地用他们的打火机或灯打量那些斑驳的墙壁和空空的房间来得比较有意思。摄影机重新回到他们脸部所抓住的是比幻灭或愤怒更加震撼的东西:完全抛弃自己财产的人们在感知和调适这些地点和环境时的惊愕。焚毁家具是对词与物关系的破坏。想要试着进行理性化的话语应该停留在场外(hors champ)。唯一听到他们的是独自占据屏幕的猫头鹰,它固定的脸明显更关注远处的动物叫声,而不是消失在它脚下的话语。
在猫头鹰的凝视下,找不到任何历史教训和任何智慧典故。这只是道路的分叉。克拉内、施密特和哈里克斯这三对夫妻在伊里米亚什的“带领”下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伊里米亚什除了造成引导一些事物的幻觉和把本来就能自己走得很好的人性引向迷途之外什么也没有带领。摄影机把操控者(manipulateur)和他的受害者们一同留在画面里是为了像小说里那样让医生用木条钉住出口的方式来终结一切 。影片的最后一个章节告诉我们“无路可逃”。我们不能误解这几个词。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可供出逃的外面(dehors),没有可以揭穿幻觉或让人遗忘现实的美梦的现实。但是确实是有一个属于假冒先知的高级诡计,在建构连接与分离逸散和回归的间隔过程中(dans la construction de l’intervalle qui lie et sépare la dispersion et le retour),有一条内部的道路。这里有艺术的工作,它聚集和稀释时间,连接和中断路线,动员身体,从而给出一个完全物质性的“幻觉”。贝拉•塔尔的绝望正处在他无与伦比的欢快道路之上,间于受害者的对普遍腐败的冷笑和对精神奴仆的呼唤之间。没有可以花费七小时用来看贝拉•塔尔影片中下雨的人没有时间来领悟艺术的幸福。

 2 ) 贝拉·塔尔的电影(外二篇)

毁灭的经验 贝拉·塔尔着迷于描绘毁灭之经验。《撒旦探戈》中集体农庄和合作社的双重毁灭,《鲸鱼马戏团》中小镇因为谣言趋向毁灭,及至《都灵之马》中,作为个体的人之毁灭。这些毁灭经验与影像风格是一致的:黑白影像、长镜头、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配乐。 黑白影像,剥离了色彩所天然带上的情感,组成从白至黑的渐变梯度。如素描,光影与明暗所组构成的物之轮廓;如雕塑,形体塑造带来的坚实感:均为一种“物化”过程。《撒旦探戈》中村民前往新居的第一天,塔尔用摄影机镜头围绕着人物的脸所做的展示,突显了面部轮廓与凹凸的坚实感,静默人像凝固为“物”;或在《鲸鱼马戏团》中,男孩第一次前往广场,摄影机镜头扫过的人物群像,如同流动的定格照片,同样是一种“物化”的过程。 长镜头,一种时间的法则,是为了剥露空间中人物逐渐物化的过程。这尤其表现在塔尔具有标志性的行走镜头中。当摄影机以同一速率跟随与引导人物前进,这一绵长时间见证了肉体如何硬化为身体的过程,借助于人物坚定的脚步动作、摆动的速率与幅度,原本鲜活的生命转变为承载机械动作的物。在《鲸鱼马戏团》中,群众暴动所踩踏出的节奏与动势,是将个体隐没于群体中,消没生命意志的表现;或在《撒旦探戈》中,不断出现的行走镜头,人物为一条笔直的逃逸线所贯穿,逐渐凝化为物趋于毁灭。 配乐,作为精神性的升华,是贯穿尘世与星空的连通线。每一次音乐的响起,对于观众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而非情感或宗教体验。当影像不断“物”化,分子开始不断运动之时,音乐的到来不仅排布了这些分子运动的随机性,同时将其与广袤宇宙中的无数天体贯穿,统摄于宇宙法则之下。这是一种物理学的熵变,总是趋向于混乱,也即毁灭。 运镜痕迹的消失 长镜头分两种:运动长镜头与固定长镜头。前者如贝拉·塔尔与安哲·罗普洛斯为例,后者可以见中期的侯孝贤和蔡明亮。一般而言,镜头长度越长,其使用痕迹越重。并且,运动长镜头比固定长镜头更会显出镜头的痕迹性,此点不言而喻。因而,先谈谈后者。侯孝贤的方法是不断增加物象的密度来消灭镜头感:当观众注意力着注于饱和影像,也就忘了镜框及镜头所摆放的位置;弗兰马丁诺则通过构筑空间-影像,将观察者内化为被观察者,而“消灭”镜头。 至于运动长镜头,安哲·罗普洛斯从未想消除其痕迹。安哲的长镜头作为承载情感、诗意的载体,只有在痕迹明显的运动中才会发挥出其效用。这与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有本质区别。在《鲸鱼马戏团》中,达致臻境的长镜头使用已经无法再通过其机位摆设、运动轨迹来还原了,如在第一个镜头中,谁都无法探析原本背向门口的镜头如何转眼睛已经是正对门口,可谓神乎其神。在《撒旦探戈》中,虽然镜头还未像《鲸鱼马戏团》中那般完美,但其复杂的运动方式也是无法还原的。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虽然出奇地长,但很少有滞重感。原因何在?关键在于镜头运动与人物行动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在人物开始动作时,镜头才相应地运动。举个简单例子,在人物行走镜头中,摄影机与人物一直保持着固定的距离,两者以同一速率前进,当观众不间断地观看这些差不多以同一形态展示于屏幕的物象之时,他也就可能忘记摄影机的存在,如同在电子游戏中一般,为的是增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通过摄影机与人物间的交互,在某种程度上消减镜头痕迹的方式,贝拉·塔尔并不是发现者。在《八部半》中,费里尼已经发现了这一奥秘。这种在摄影机与人物间如同共舞的处理方式,让这部影片展现出流动的轻快感,即便观众深知影片中的调度与镜头处理是何等复杂,在这些影像面前也将忘记运镜痕迹,沉醉进美妙的音乐感之中。

 3 ) 台词摘录。

a.The two clocks show different times.Surely both wrong.Instead of telling time, it seems to point at our hopeless condition.We relate to it as twigs to the rain:we can't defend ourselves.

b.Order and freedom are linked by passion.We have to believe in both, we suffer from both.

c.He was trying to feel his way with his cane in the dark.And the relentless rain merged swearing.

d.突然之间,一个人被安静吓到了。他没有动,缩到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咀嚼变成痛苦,吞咽变成怒火。然后慢慢平静。最后,出现了最可怕的事:停顿。无路出去。我可以生活到时间结束。

e.我的生命是探戈。我的父亲是大海。我的母亲是大地。我的名字是探戈。探戈。没有大海,也没有大地。你把大海和大地怎么了。我的生命是探戈。探戈。

f.手风琴动听的声音。招待所的蜘蛛发起了最后一轮进攻。他们在玻璃上织网。杯子上。烟灰缸上。桌子腿。椅子腿。他们用神秘的线把自己绑起来,好像是来自他们躲藏角落的关键。他们的每个动作和摆动都很好,只要这张无形的网没有糟到破坏。他们在睡着的人脸上、脚上、手上编网。然后马上回到自己躲藏的地方。等待着他们的小线条再次颤动起来。

g.他想挖开泥土,但是没用,泥土又掉回去。他再度尝试还是失败。于是他哭泣起来。他坐在机车库的窗子上,但是不知道,不知道是黎明还是黄昏,无穷无尽。

h.永远跟短暂无法相比:可变,瞬时。强烈的光线刺穿黑暗。看似微弱,缺乏连贯性,空洞。最后一片空白。遥远的地方繁星无数,无法触碰。只有中间一点微弱的光:自我。

i.我们的真实也许能得到回报,也许会被惩罚。而只有那里,所有东西都有一个位置,一个远离真实的位置。有一个属于它的地方,永远都属于它。这地方就是现在。

j.他们盯着天花板看,没有线索。那就是这么空闲、被动,使他们处于他们最害怕的宽恕当中。

k.We'll rise from the dead.

 4 ) 生命是一場絕望的撒旦探戈

人生第一部長達七個半小時的電影。

如同一個幽深迷人的影像漩渦,緩慢而不止歇地旋轉著,不由分說地將我吸入它造出的那個夢境與幻覺般的世界里。

一部讓人整個身體和靈魂毫無保留地徹底沉浸的大師之作。

澄澈而冷峻,雋永而蒼茫。解構與重構,呼吸的影像。

透過貝拉塔爾審慎的雙眼,我們凝視著一個高度抽象、精神外化的世界。

詩人、智者與哲學家關於人群社會的思考凝華,捨棄了起承轉合的敘事邏輯、直抵生命本質的人間啓示錄。

前半段乃文學影像化之典範,從文本到呈現,渾然天成,各種意義上的完美。小女孩一段相較之下最為平庸。

沉默無聲卻振聾發聵的抗議,本不存在卻仍然幻滅的烏托邦。

首尾相接循環往復,風雨喪鐘無盡無休。寒冷徹骨,無路可逃。

生命是一場絕望的撒旦探戈。

 5 ) 不只是部长镜百科全书

终于等到放映机会看这部了,否则我不知道拖到哪辈子才会看掉。跟预期很不一样,没想到是循环叙事这样强结构的构架,但确实很好很好,本以为多被片长的噱头影响评价,没想到真的能这么好。其实议题跟鲸鱼马戏团同源,但145分钟的鲸鱼马戏团太“大”,大至形散,450分钟的撒旦探戈反而很“小”,“小”得透彻,“小”得极度完美而圆融,跟都灵之马的“小”反倒是一种“小”。看完只感慨,没有比循环结构更合适的结构,没有比长镜更适合的语言,450分钟也几无冗余,甚至觉得别的循环结构和长镜的片子都突然显得很没意义()。

塔尔也很有意思,永远用最精纯的视听拍底层,但从不与伪现实主义为伍,只拍寓言(没上成哲学系的执念笑死)。议题除了政治哲学,还是尼采比重最大,前后作里出现的永恒轮回、权力意志、超人理念等,这部也均有涉及。

技术上也做绝了,笑死我一秒没睡全程一直在数镜头,不过肯定有疏漏加上中间有很多黑镜不知道是真长镜还是伪长镜,12幕镜头数分别11+30+15+8+23+10+2+22+10+11+3+7=152。说是长镜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了,行云流水神出鬼没至如入无人之境的运镜、景深调度和场景调度,简约却极度精准,奇招百出的跟随长镜、固定长镜、群像长镜,360环摇算什么人这都摇成贪吃蛇了,好几条我都没想明白咋拍成的,当真如同撒旦之眼…………就拍长镜而言当世真的无出其右了😢。

全片唯一的正反打出现在宣讲自由与秩序的军官处,唯一的手持晃动出现在小女孩挖钱坑处,后者不知有意无意,但前者的处理非常有意思,是长镜代表的多义、自由与弱秩序,和蒙太奇的“独裁”性、强秩序性,产生的形而上直接碰撞。

构图也是一以贯之的风格化,常以近景虚焦遮挡开始长镜运动的调度,标志性的跟随长镜下的大比重背影。塔尔也绝对是最会拍人脸的导演没有之一,占屏幕三分之二的局部仰拍黑白特写镜头下,每一条肌肤纹理和毛发都有穿透性的震撼之美,是贾科梅蒂式的存在主义真实之美。

塔尔的声音处理也一直都极度精细,以及我想明白为什么我看塔尔比看老塔更身心舒畅了,老塔的静默处是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如同真空中的死寂留白。但塔尔基本永远铺着低频声效和环境音(隐入尘烟有学但没学到精髓嘎嘎)。这部里几不可闻但贯穿始终的钟声,从开头交代钟楼起,到最后探访钟楼止,与从第二镜窗口由暗至明的创世纪隐喻的光线调度,到最后医生将窗户钉死的由明至暗,构成最后一幕所谓的“闭合圆形”。

确实值得每年看一遍……也很值得拉片但真的有人拉完过吗()

 6 ) 《撒旦探戈》贝拉·塔尔

改编自克拉斯纳霍凯小说,全片分为12部分:“有消息称他们要来了、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1、未装订、蜘蛛工作2、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噩梦?、未来的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电影前六段按照探戈舞步的前进步伐,围绕着一个场景通过不同视点进行叙述“破落的农场里人们买了牛分了钱准备离开”。人们在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中徘徊了太久之后,准备打破现有的生活,带着钱走入新的未来。电影后六段则按照探戈舞步的后退步伐,围绕着一个事件进行叙述“两个骗子骗了农民的钱,人们又回到了原有的绝望生活”。愚昧的民众相信了骗子伊里米亚斯关于“新合作农场”的骗局,将钱交给了他,他们不得不又回到原来那种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从而电影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电影“未装订”部分,则游离在整个故事之外,描写了农场里一个小女孩被哥哥骗了钱,虐杀了自己的猫之后自杀的故事,因此这个“未装订”可以看作整个故事的缩写版。影片镜头有浓重的塔科夫斯基的肃穆风格,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运动充满了抑郁无望的生活态度。此外,塔尔的横向平移镜头有相似于费里尼的构图方式,远近景物仪式化的陈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塔尔还钟爱大景深镜头,随着人们纵向深入景深,镜头微微上升,具有一种俯瞰命运之感

 7 ) 一切终将远逝

1

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种巨大且不可见的力量,使宇宙中成团的物质以极高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暗流”。

贝拉·塔拉的《撒旦探戈》(1993年)就是一部探索人性之间如何暗流涌动的经典佳作。老实说,2007年看完这部影片,竟然断继续续花了十来天。时长七个半小时是一个方面,对其长镜头的久久凝视,则是另一个方面。令人惊异的是,往往一个场景一个长镜头,这种沉着与力度实属罕见。十几分钟以上的长镜头比比皆是,并留出足够的空间。的确,这不知不觉会给人思考的余地。

这几年,每年都会再看一次,一般也得花三晚,屁股要够硬才行。忍耐的电影,必定需要你耐住性子。得承认,贝拉·塔尔的电影长镜头,略显沉闷,但跟着一起琢磨,却很有趣,仿佛有种魔力慢慢拉你返回沙发上,安安静静看完。大都以为长镜头多,就会弱化故事性,甚至情节不够连贯。恰恰相反,无论是《撒旦探戈》,还是1988年的《天谴》等,情节皆极为诱惑。只是说贝拉·塔尔擅长让人物在黑白世界的演绎中更为真实和孤绝。与其说这部巨制是史诗,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悠悠的长篇“电影小说”,或许更贴切。一言以概之:《撒旦探戈》——乃时至今日,对人类精神密度的阐释最为宽泛又最为细腻的影片。

《撒旦探戈》改编自卡拉斯纳·霍凯的小说。早在拍摄前的很多年,贝拉·塔拉就一直在悄悄磨砺这部电影,当然,要接上地气顺利拍摄,并非易事,这不单涉及资金问题,还涉及到政治问题,当时的匈牙利仍在苏联阵营。而能在1993年完成这部巨制,亦可谓恰逢其时。此刻,让我回味的仍是伴随画面的音乐。贝拉·塔尔说过“我执导的电影,都是维格的音乐”。他说维格不但是音乐家,还是诗人和艺术家。维格拿到剧本后,仔细研读,再根据情节需要创作音乐。因而,我们才有幸看到和听到老迈的手风琴手一边晃荡着演奏,一边还被人推搡着转圈,这都是现场录制。

这部电影有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一种伴随着酒吧里轻快又狂放的探戈舞步,这让他们忘记了绝望,沉溺于白兰地的麻醉之中;一种是如影随行的悠悠、悲凉又苦涩的背景音乐,其中能咀嚼出生命中的决绝意味。真是难以言明,又让人心颤。直至垂死挣扎的老医生给窗户钉上木板,屋子一片漆黑,但他的记录仍在吃力地讲述“最近的教堂,在西南八千米之外,在古老的霍克米斯,一座孤独的小教堂,那里没有钟,在战争期间,教堂已经坍塌……”。这正好对映了影片开篇他的画外音“十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人间干裂的大地上。在农场的西部发臭的沼泽,淹没了道路,无法通行,直到第一次霜冻,把整个小镇与世隔绝,弗塔基被一阵钟声吵醒……”。

撒旦是恶魔。

当然,并非影片里的人都是如此。坏人总是少数,但精于算计的人总会不少。陷入深深困境的集体农场,崩溃已然成为现实。人们惶恐不安的情绪正在漫延。而工资的争拗只是引线而已,人性的乖舛才是重点。互信与背叛注定难以携手成行。暗流涌动,也总是在性欲、利欲和酒欲间搏击。集体农场本身就是一个末落体制的象征。

为了平行叙事的需要,影片分为12个篇章:开篇、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之未装订、蜘蛛工作之恶魔的乳头、之撒旦探戈、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恶梦?、未来的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

2

开篇:跛子男人弗塔基,在情人家里,一直忧心忡忡的凝视窗外。窗外秋雨绵绵。之后,情人的老公斯米泰回来,告诉他们今晚将一起离开,弗塔基要求分钱,这是他在农场一年的辛苦钱。弗塔基拿了钱放在胸口。克伦纳的妻子急促敲门地告诉他们“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回来了,那个钱我们不要了”。他们不相信,斯米泰说他们早死了。弗塔基说“你逃不出他俩的掌心,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疯。”看来,他们都非常惧怕这两个不速之客。 我们会起死回生:说曹操,曹操就到。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在警察局,向上尉交待去向,因为他俩还处在假释阶段。上尉有监控的职责,需要掌握他们的动向。上尉对他俩发了一顿颇有哲学意味的感慨。惹得他俩走在泥泞的旷野时,伊里米亚斯还说“雨中的小树枝,无法保护自己”。途中,迎接他俩的有小伙霍格斯,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农场近况,尤其是斯米泰和弗塔基他们。看来,这是一对狠角色。注定他们的到来,会让这个偏僻的农场掀起一场狂风恶浪。

有头绪:垂垂又臃肿不堪的老医生,无事可做,就每天在窗边监视对面斯米泰一家进进出出的人,如同密探,事无巨细,统统实录。弗塔基跟斯米泰妻子的情事,不见得他一清二楚,至少他能记录下弗基塔来到的次数。久坐成病,一起身他就摔倒在地,好在能清醒过来,好在他还是医生,能给自己注射针剂,救上自己一命。白兰地就是他的命。他拿着酒壶出外。经过一僻静仓库,两个妓女希望他如以前那样关照她们,但他只向她们要了两支烟。而妓女们唉声叹气,说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老头则继续上路。好不容易到了酒吧,却突然蹿出一个小女孩伊斯泰克,要来抢他的酒壶。争夺之中,小女孩儿跑了。他喊着让她别怕别跑丢了。他追逐中,在森林中摔倒,后被人救起。

蜘蛛工作未装订:小女孩伊斯泰克不但被母亲斥责,连她的钱都被男孩骗走了。她无处伸冤,揩着无声的眼泪,只得拿可怜的猫撒气,她捏死了猫,带上了老鼠药。她跑到酒吧,从窗户往里看,里面的大人在跳探戈,她一直在看,后来老医生来了,她去抢。结果她跑到废弃的教堂外,喝下伴有老鼠药的牛奶,怀抱着已死的猫一同而去。

蜘蛛工作之恶魔的乳头、撒旦探戈:酒吧里,起初只有打嗑睡的一个老头,后来戴着眼镜的哈里西斯来了,他要讨杯白兰地喝,老板不允说你拿钱来。后来钱来了,斯米泰给大家分钱。但一个老头的到来,让他们不安。他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我看到了,他们明早就会到这里”。他没完没了的讲,其它人没完没了的饮酒。酒酣发热之际,老头拉起手风琴,他们跳起探戈。絮絮叨叨的老头神经般地推搡着跳舞的人,还振振有词地“父亲是大海,母亲是天地,结束了……操,你们把大海天地怎么了”。最为颓废的当然是斯泰米妻子不停抖动的巨乳,这是生命苍白和癫狂的象征。而酒吧老板的恐惧和弗塔基的不安融合在一起,如同空酒瓶和空杯之间织成的蛛网,无所遁形又无处不在。

伊里米亚斯演讲:让所有人深以恐惧的伊里米亚斯终于来到了。他抑扬顿挫。面对着死了的小女孩伊斯泰克,给大家动情地发表了一番演讲“这一悲惨事件,导致无辜孩子的死亡,她被风吹走了……我希望重建你们的信心,我在建造一座小岛屿,一个模范农场,把所有绝望的人都团结起来,只要你们信任我……”12分钟的魔力演讲,自然让着了魔的人们热血沸腾。也让弗塔基第一个站出来给了他所有的钱,后来他们都给了。他们都将追随他去建设一个美好未来。

3

前景:伊里米亚斯跟他们约定,明早六点在阿拉姆斯大厦见。他们都高兴而去,惹得酒吧老板吆喝着让他们快点滚,人去场空,他将无生意可做。跛行的弗塔基拎着箱子背着被子从破屋里出来,远远看到他们一起在砸碎桌子,说是不让留给那些吉普赛人。接着,他们就结伴上路了。这注定是一段步履蹒跚的旅行。乌云翻滚,寒风四起,他们饮着酒暖身子。暴雨毫不留情倾泻而下。他们淋着雨前行。夜色如漆,他们终于到了阿拉姆斯大厦。一切空空如也。他们休息。克伦纳夫妻俩有点担心钱被骗。他们只能在梦中祈祷明早六点伊里米亚斯能够出现。而一只蹲在窗户上的猫头鹰,则一直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的美梦。

天堂?恶梦?:胸囊鼓鼓地的伊里米亚斯,信心满满的跟他们说“信任给了我勇气和责任,让我们共同创造繁荣,朋友们,明早6点见。”大家散去。他带着佩奇纳和霍格斯离开,往镇里赶。乌云低垂,三人成行。霍格斯说生怕他们突然要回钱,都吓得尿了裤子。他们商量如何摆脱这些笨蛋。伊里米亚斯说明天坐第一班火车离开。路过教堂时,伊里米亚斯还特地下跪祈祷,这让同伙颇感怪异。他们来到镇上,广场突然跑出一群奔马。伊里米亚斯说这是从屠宰场跑出的马。他们来到餐厅,除了用餐外,还向老板斯泰格沃尔德借辆车,说是明天要用。伊里米亚斯让佩奇纳给上尉写信,这涉及到他们的计划能否顺利成功。又让霍格斯去叫来出资人,一个叫普莱尔的老头,伊里米亚斯说是让他弄炸药。一天的绞尽脑汁终于歇息,伊里米亚斯在美梦中安睡。

未来的期望:第二天清晨,弗塔基这一班人,吵成了一锅粥。克伦纳断定伊里米亚斯不会来了,但伊里米亚斯犹如鬼魂般竟然出现了,他给了克伦纳钱,说因为你,我得推迟农场计划。经过斯米泰愚蠢的提问,好像又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克伦纳又拿出钱给了他,妻子还一劲地道歉,希望他继续带领他们往前行。伊里米亚斯当然会装模作样的收下。接着让他们上车。模糊的雨水,打在急驰在卡车上,仿佛他们命中注定逃不出撒旦的魔掌。

车到镇上。伊里米亚斯遂给他们分开两拨。一拨是哈里西斯、克伦纳和斯米泰三家。一拨是老校长和弗塔基。他分别给他们煞有介事地安排了工作。给斯米泰是一个屠夫的工作,哈里西斯是前往波兰教士处打扫教堂、做饭,而克伦纳则会安排到干洗室,前提都是让他们找某个联系人。伊里米亚斯再出来,给老校长说一小时就会来接你。还没转身,弗基塔就说不用你担心,我会找份门卫的工作。但伊里米亚斯说你晚上8点去斯泰格沃尔德餐厅,我们好好谈谈。弗基塔没说话就拎着行李离开。想必他们都心安了。更心安的则是伊里米亚斯这三个人。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是天堂,而对弗塔基他们来说,恶梦正等着他们。

工作与麻烦:全景记录,真实而冷酷。一对警员打伊里米亚斯呈给上尉的信,要为农场这班人定性找“出路”,等于伊里米亚斯把所谓的“责任”全转嫁到警方这儿来了,且都把他们当成嫌疑犯。年轻警员,坐在打字机前,边看信边打字,每说到一个人时,老警员就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找更为精准的话给他们贴上标签。这种无聊之活,恰与暴雨下弗塔基那班人人结伴成行向往美好生活的画面,产生了极大的现实反差。先女后男。界定斯米泰妻子为“妓女”。给斯米泰定为迟钝的人,所谓“无望的愚蠢,含糊不清的呻吟,绝望的存在,对权威的服从”。老校长,则说他已经是一个已经发疯的人,就让他从桥上跳下去吧。克伦纳则是一个痴呆的家伙。唯一另眼看待的是弗塔基“危险,残疾,但可利用”。界定所有的人,极丑化之能事,往往上升到可鄙的哲学高度。生命至此,已如草芥蚂蚱,毫无尊严可言。逍遥自在的只有脱身在外的伊里米亚斯他们。撒旦终于上路。

圈子封闭:末尾又落到老医生上。与其说他被人遗弃在老屋,不如说他乐于消匿在此。他先是来到偏远的教堂,看到一个声嘶力竭又不停地敲着破钟的疯男人。他返回屋里,自言自语,继续记录着他的日记。他给所有窗户钉上木板。也许他更适应黑暗的世界。他将与黑暗一同消亡。他述尽最后的记录“十月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人间干裂的大地上……一座孤独的小教堂,那里没有钟……”。这使得影片的前后呼应有了一个最佳的明示。

片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标签性场景,其中无休止的连绵秋雨和各色人走在沼泽路上的表情,令人彻骨。贝拉·塔尔说过“步行就是从这里到那里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逻辑,我们总得往前走,否则,只有后退。”我们见证了他电影中太多的背影成行。狂风暴雨、随身而行的遍地垃圾和泥泞不堪的旷野,构成了电影中世界没落的现实。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的希望和白兰地一样,总会一饮而光。每个人也都是绝望的,他们的灵魂在现实的圈子中越挤越窄,以致无法安息。他们虽是人子,但撒旦总是如影随行,注定他们也是无法救赎的。暗流涌动,一切终将远逝。等待他们的,或只有如鞭的长路,泥泞而凛冽。

2013、12、4

 8 ) 一口气看完7个半小时的《撒旦探戈》,是什么体验

这部电影存盘里很久了,一直没看它。首先是电影长度吓人。450分钟。合7个半小时!

其次是电影名字。听起来没亲和力。

再次是下载的资源没字幕,硬伤。

还是黑白的。增加了难以下决心看的理由。

但,当看完《鲸鱼马戏团》之后,这一切障碍不存在了。

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给我过于惊艳的观影体验。

炸裂级的。前些时写了篇假如一个人在荒岛,必带的五部电影。

如果是现在,必须调整名单了。贝拉·塔尔的电影岂能不带一部?

而《撒旦探戈》,是贝拉·塔尔的巅峰之作。

我昨晚8点多躺到床上,打开投影,影像开始流淌。

凌晨2点半,实在是困。还剩下最后一个小时出头。暂时关闭,睡觉。上午8点多醒来,继续打开投影,观看完最后一个小时。

看这部电影,真有接受洗礼的感觉。

我的感觉是,7个多小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其实7个多小时,没讲什么故事。要说故事,简单得要命,匈牙利的集体农庄,仅剩的十几个村民,被两个骗子欺骗的故事。

贝拉塔尔的招牌是运动长镜头。

运动长镜头并非他的首创。但他把运动长镜头玩到了极致。

他的电影基本上全为黑白影像。是因为他厌恶在他眼中无法还原现实真实色彩的彩色胶片。黑白反而保证一份纯粹。他是一个技术偏执狂。

事实上,盯着他的黑白影像,并不觉得单调。在他的黑白影像中,我隐隐能看出色彩。

贝拉塔尔将电影真正拍成了时间的诗。

长镜头是关于时间的特写。加上他的镜头经常对准人物的某个局部,将人甚至当作一件物品去凝视。在他的镜头下,万物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他的时而迫近的特写凝视,配合长镜头,让世界,让万物,让自然,让人,在他的胶片里变成了流动的诗行。

贝拉塔尔玩的不是形式主义。从他的冷静而缓慢的镜头里,我们感受到了时光,感受到了事物的样子,感受到了人的状态。

《撒旦探戈》,如同他基本所有其他电影一样,都有忧郁的气质,讲述的都是人的崩溃、人的囚徒状态。

在《撒旦探戈》里,自然更加隐喻了制度对人的束缚。制度如何将人变得懒惰,胆怯,愚蠢。

那两个骗子,向村民们许诺一种美好的未来,轻易地,获取了他们的信任,然后,村民们就将自己身家性命都押了进去。

然后,成为命运的囚徒。

这两个骗子,和这些村民受骗的状况,可以让人想到许多许多……

我们的宏大叙事,英雄史诗,爱国情怀,都可以代入进去。

7个半小时的影像,完全让人沉浸了进去。沉浸正因为它的慢,它的凝视。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细腻地打量着生命本身。

从来没有。在我的视野里。

那个医生在家里喝喝酒,写写日记,偷窥一下邻居,酒没了,拖着肥胖的病体出去买酒,在雨夜里几次倒了下去,貌似死去……这么用一两句话可以交代梗概的情节,在影片中,足足花了1个小时去讲述。

这是我观影史上极为震撼的一个小时。

人生的孤寂与无奈。

人像是被上帝抛在世间的。管你死活。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人只能堕落,荒淫,失意,恐惧,怀抱不切实际的希望……

还有那个被其他人认为有病的小女孩,她的钱被哥哥骗走,她孤独地无人搭理,她虐猫,她最终找了块宁静的地方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也用了近一个小时去讲述。一个幼小、孤独而无助的心灵,最终逃离了自己的生活。观来令人不胜唏嘘。

片尾,那个几次貌似死去而未死的医生,最终其他村民离去他独自留守,并且将自己的窗户钉上了木板,彻底封住了偷窥外界的眼睛,一种与小女孩的自杀类似的决绝。整个电影中唯二清醒而勇敢的人,他们两个人,导演各自花了1个小时的特写镜头来凝视、来打量,他们体现着人类难得的悲剧精神。他们清楚地知道生活是个悲剧,并选择了面对悲剧。

而其他那些村民,跟着骗子指引的方向前进,以为步入了新的生活,却不自觉地陷入了更大的失落与空虚……

苏珊·桑塔格说,有生之年,这部电影每年必须重温一次。它的每一帧里,均饱含着千钧之力。

我赞成。

我想,我也会这么做的。

每年拿出一天,重温一遍这个电影。

 短评

长达450分钟的一部电影。无数长镜头。我真想知道当年公映时,电影院是包午饭么?

7分钟前
  • mario
  • 力荐

虚无中传来钟声,两个“死人”不顾警官“反自由主义”教训,回老家坑蒙拐骗弄公社,绿帽老公和老婆奸夫密谋潜逃终究放弃,酒鬼医生用日记素描记录一切,虐猫少女想用硬币种摇钱树,致众人于罪与罚之境地,餐厅老板与蜘蛛做形而上的斗争,黑夜明灯中手风琴群魔乱舞,梦境独白,警察将文学人物翻译做公文

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我从1月12号开始看...看到今天终于看完了...

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力荐

电影院看这片的体验就像是被迫闻老太太的裹脚布七个小时…

11分钟前
  • spaceman
  • 很差

虽然我只看了2/3,我就当我看过吧。因为看过没看过,都没什么区别。

16分钟前
  • 赵大宝
  • 还行

并非无瑕神作,且喜欢不来。与想象不同,长镜头并非首要看点,与影像同样需要被注意的是这个文本结构内容。虽人物行为中政治隐喻安插又令人时常不知所云,依然觉得文学性才是此作幽暗井眼。中后段意图逐渐一遍遍强化,不同视角间的通道逐渐明晰,已然干瘪的群像人生恰如提炼时间的静止标本。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剃了胡子看,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有了胡渣。里面的动物都演得很好,牛、猪、狗、猫、猫头鹰,它们一定受了很多导演的折磨,向动物们致敬。至于人,人本来就是要相互折磨的,让他们死在这部电影里吧。

24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每一个看完的人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终于看完了。漫长的时间和漫长的镜头把人逼到了绝境,作为观众和那些村民一样,落入一种连呼吸都显得过于喧闹的窒息体验中。这种极端的影像只可供瞻仰,却无法品味。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专注欣赏一场撒旦的探戈。主义破灭,上帝俯探,阴雨无止息。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那天早上,我睡足觉,吃饱饭,开始看这部七个小时的电影,为这部电影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塔尔的电影中,倒是这部我感觉最不闷,耐看,耐想。

32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并非日常的日常,而是经观念重构的日常。每次呼吸和钟摆都不是天经地义。撒旦探戈不仅是酒神狂欢,也是一种疲乏的永动。多少有点炫技,部分段落过于概念化。但作者声嘶的警告令人动容。

3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尼玛如果不是因为我今天啥事儿都不想干。。。。。。。。。。。

37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我觉得吧,任何一个想拍电影的孩子看完,都无语凝噎

42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静止或缓慢推拉横移的超长镜头、大半时间缺席的单调配乐、与真实时间几近重叠的慢节奏、诗化的独白...尽管我十分钟爱洋溢着诗性和形式主义视听语言的电影,但这部片子真的欣赏不来(虐猫、狂欢舞会还不错)。好在终于在一天内没有快进地完整看完了这部长达7小时的自虐神作,逼格自动提高一级。(7.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清明节都重看一遍? 12.4.4 / 13.4.3.5pm-0:30am / 14.4.5.7am-3pm / 15.4.4-4.6 / 16.4.6.7am-3pm / 17.4.3.7am-3pm / 18.4.5-4.6 . 今年不想看了,好累。20.4.5.7am-4pm / 21.4.3-4.4 / 22.4.5 荒谬的一年,过完才发现忘了。23.4.5 10am-23pm

47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撒旦探戈,恶魔的舞步,前六步,后六步,循环往复;七个半小时,十二个章节,前六章,后六章,首尾衔接。前六章,缓慢细致迷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进程,讲述了一个农场一天一夜间的事,像是拼图般互相衔接,又像是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后六章,叙事展开,突飞猛进,左派骗局,共产主义的破灭,人人成为自己家园上的异乡人。宛如奇迹的结构,堪称完美的长镜头,诗一般的旁白和配乐。大雨滂沱,雷霆万钧。

52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no.

53分钟前
  • 喂饭
  • 很差

12年后重看,仍然五星。说说大银幕观影感受:开头片名一出就有人憋不住鼓掌了;七个半小时外加两次10分钟休息安排的恰到好处,完全照顾了我等肾和腰不好的观众,第一次休息吃了饭团,第二次休息下楼买了咖啡;左边一名女观众第一次休息时消失了,以为当了逃兵,散场时又出现了,竟然产生了一丝欣慰;有友邻说像坐了七个多小时经济舱,对于几十个小时绿皮硬座都扛下来的人毫无鸭梨;最后的两次鼓掌,一次给塔尔,一次给自己吧,我唾弃12年前那个分三次看完的自己。

5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撒旦踏着探戈的舞步,一日长于百年的孤独;七个小时的长镜头,没完没了的雨,潮湿的绝望令人喘不过气;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师靠镜头说话,不靠故事。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优酷有

1小时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