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知音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1

主演:王心刚,张瑜,英若诚,刘宗,李丹

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剧照

知音 剧照 NO.1知音 剧照 NO.2知音 剧照 NO.3知音 剧照 NO.4知音 剧照 NO.5知音 剧照 NO.6知音 剧照 NO.13知音 剧照 NO.14知音 剧照 NO.15知音 剧照 NO.16知音 剧照 NO.17知音 剧照 NO.18知音 剧照 NO.19知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02:25

详细剧情

辛亥年间,日本逼袁世凯(英若诚 饰)签订卖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由此引发全国抗日风潮,袁派兵血腥镇压。云南起义将领蔡锷(王心刚 饰)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进行讨袁起义。名妓小凤仙(张瑜 饰)倾心蔡锷威名,却始终走不进蔡锷内心。一曲“高山流水”琴曲,终吐自己凄惨身世和除贼心愿,彼此览对方为知音。起义前夕,小凤仙为掩护蔡锷不幸入狱。蔡锷在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窃国大盗袁世凯郁病而亡,随着讨袁护国战事结束,劳尽心力的蔡锷也客死异乡。正在抚琴的小凤仙望着突然崩断的琴弦,猛然意识到什么......

 长篇影评

 1 )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知音》讲述的是民国初年时代背景下,护国儒将蔡锷与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传奇,一款让人深羡不已的英雄美人“知遇”模式。

    虽然已过二十余年,但此情节至今难忘:袁世凯驾崩,小凤仙出牢,被蔡锷母亲接往老家;小凤仙船头抚琴,弦断,知将军不治,哀声念知音。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
    如泣如诉如悲啼
    叹的是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一声声
    如颂如歌如赞礼
    赞的是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小凤仙唱到此处,该是何等气越豪迈,也因此获得生死相托的知音。这种意境,竟比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高阔大气。

    一位江湖中的风尘女子,因为知音,所以痴情,因为痴情,所以侠义。

    王心刚以49岁扮演34岁的蔡松坡,形神具备,风流倜傥,侠骨柔肠,深入人心。

    《知音》讲述的正是“人生难得一知己”,而事实却又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这段后人演绎的传奇与真实的小凤仙到底有多大关系?

    《民初史略》记载:小凤仙,浙江钱塘人,“流寓袁哑,堕入妓籍,隶属陕西巷云和班,相貌乏过中姿,性惦龃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又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民国四年(1915年),小凤仙结识蔡锷,时年17岁。同年11月,袁世凯称帝前夕助蔡锷逃出北京。都中人士赞称她为侠妓。

    蔡锷的出逃有很多版本,但都或多或少地与小凤仙有关系,也说明小凤仙确实对蔡将军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

    看过小凤仙的照片,非倾国倾城,却少有风尘味,还可以说是端庄、严肃。

    蔡将军曾赠小凤仙两联: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特地请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了一副挽联送去致祭: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可见,二人确实有情。然而,历史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我还想问:二人真是知音吗?

    蔡将军是不是始终就有利用小凤仙为预谋已久的出逃“找掩护,遮耳目”的动机呢?

    小凤仙年仅17岁深明大义地协助蔡将军出逃,是否也真正到达了知音的思想境界呢?

    不论是对于小凤仙还是对于相信爱情的人,这种设想都过于残忍了。

    有人提到,1951年初,远嫁东北,年过五十,人老珠黄,生活拮据的“侠妓”小凤仙求见梅兰芳,当她讲到蔡将军到云南后就再没有给她来过信,以及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喉疾加剧,去日本就医逝世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从女人的角度,我相信这是真的。

    知音难觅,因为知音是要经得起端详的。

 2 ) 琴心剑胆 千古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列子.汤问》。后世遂用知音二字形容心意相通的好友,而《知音》这部影片描画了的护国将军蔡锷和青楼女子小凤仙的一段旷世情缘。

影片中穿插着袁氏当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实际蔡松坡将军进京时带着家眷,因与袁世凯政见不一受到严密监视,于是借青楼的酒色行韬晦之谋,凤仙系因会弹唱由他人"割爱"给蔡锷。密谋起义关系举国命运,蔡锷不可能像一名妓女吐露实情。但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与时片中为将军和凤仙安排了一段琴社相遇的前缘,巧妙的摆脱了八大胡同的香艳旖丽,刻画出了凤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影片在高山流水的琴声中展开,琴者,禁也。古人弹琴要先焚香淋浴,古人以琴会友,借曲传情。司马相一曲《凤求凰》拐走卓文君当垆卖酒,“朱弦声杳恨溶溶,长叹空随几阵风”出自巜玉簪记.琴挑》琴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的地位与其他乐器不同。《陋室铭》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嵇康临刑奏《广陵散》,《红楼中》妙玉隔墙听音,闻黛玉琴中变徵之声,叹弦断恐为不详之罩,后果黛玉在一年内逝去。这曲琴音既预示将军日后将凤仙引为知己,心心相印,也预视着“从来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两人阴阳相隔如伯牙绝弦的悲剧。

松坡将军幼读私塾,身上打着旧式文人的络印,早期他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一心忠君报国。所以无论是对凤仙还是对下属都说要守卫彊土,拼死一战。王心刚演出了一代儒将,老成持重,温文尔雅而又不失英武。

而张瑜诠释的凤仙既有古典美女的温柔婉约又内含风骨。从出场说蔡锷是庸人到酒桌上反讽我也错认了人都透着那个一股辛辣,而又不乖张,不过分。美人柳眉轻扬,膻口微启,轻声细语,迤逦而来,如花含露,意态风流。正符合蔡锷送小凤仙的对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蔡锷还送过小凤仙另一幅对联 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青楼女子不比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最懂情爱也敢于追求,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杜秋娘劝君惜曲金缕衣,李香君血染桃花扇都可歌可泣。而风尘女子中最配得上侠女这个称呼的是红拂,尸居余气杨公幕,先夜奔李靖自荐枕席,后又慧眼识得虬髯客义结金兰—唐传奇巜虬髯客传》。这幅对联蔡锷就是以凤仙比红拂,将军对美人缄口,美人却未必不知将军的抱负

早期将军利用凤仙打掩护,摆酒局,宴宾客,时时表示坚决拥护袁大总统。而剧中凤仙沦落风尘却关心时局,相信光明。用金簪刺破手指染红画家画的黑太阳,在将军替他签支持帝制的倡议甚是气愤(史上袁世凯确实组织妓女上街游行支持自己称帝),将军随后掏出手帕捂住伤口,软语安慰不忍美人垂泪,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却不能对她吐露实情。而在带凤仙去天冿会友后(名会游玩实为策刬起义),颖悟的凤仙明白了将军的用心,她假装娇嗔帮将军圆场。在凤仙吐露父亲被袁世凯所杀后,将军终于打消了疑虑,两人深情相拥,肝胆相照,铭心刻骨。(剧中台词)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声声如颂如歌

如赞礼 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一曲巜知音》唱出了两人的琴心剑胆,两人不仅是知音,更是战友。就像剧中说的将军一席话,点亮了一颗心。此时蔡锷步步筹谋,凤仙憧憬着实现共和。两人心心相印,共同演戏送走了蔡母,保护了密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起义之事一天与一天紧迫,袁世凯却丝豪没有放松对蔡锷的监管。建国后小凤仙改名张洗非,在迫于生计求助于梅兰芳时说蔡将军是做自己的马车逃出城的,而片中将凤仙的侠义进一步凹显。新婚前夜,凤仙主动请缨,要做战士助将军逃脱。将军明白凤仙的主意是自己换上将军的衣服,自己在卫兵随凤仙回将军府后趁机出城。他眼含热泪,无语临噎。英雄无奈是多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将军却要美人为自己牺牲。凤仙步步紧逼,问将军是否英雄气短,将军“如果我不属于四万万人,我便只属于你“凤仙“你是四万万人的,也是我的“。

好的爱情,不是依附,“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是做一株木棉与橡树风雨比肩(舒婷《致橡树》,不惧霜雪,琴剑相和。就如歌中的唱词愿做长风绕战旗,风助战火,凤仙心甘情愿,死而无憾。成功脱逃后,在云南的火车上属下问起凤仙姑娘时,将军戴上的墨镜,藏起目中的清泪。

起义成功,举国欢庆,凤仙却没有迎来将军,蔡锷在起义成功后8个月因喉癌在日本去世。爱人已逝,“带着这一琴一剑,放浪于重洋之间“已化泡影,从此唯梦中可见音容,就如影片最后的画面,一汪碧水,断弦之琴。

不信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__凤仙祭蔡锷的挽联。英雄短命,令人晞嘘。太平盛世,原由烈士的鲜血铸就。高山流水,我们应记住这曲知音

 3 ) 生当如蔡锷

刚看完,生当如蔡锷,这个是感慨。一股正气让人心中颇感。电影拍的不错,网上找了很多,没有清晰版本的。那时候的摄影技术能够如此已经够好了。
演员的演技不错,故事本身很凄美。蔡锷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为图国家之志。呕心沥血,从袁世凯那里虎口脱险。我相信历史真实比这个更精彩,更凶险。
当看到蔡锷虎口脱险后,推翻袁世凯,而后自己身亡的时候,觉得蔡锷就是为了家国而生的。这几天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说贺龙的故事,说贺龙生下来之前狂风暴雨,出生后就天气晴朗,等等。中间自然是加了不少的神话,想必是人们喜爱贺龙将军为他编的更加美丽的故事。
可见对于人们来说英雄气概的吸引力。为人们人们固然会尊重会顶起。袁世凯不顾六国反对,不顾人民大众,不顾孙先生的三民主义。要做皇帝梦。只能做83天的皇帝梦了。
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这不就正好映射了会员体验机制的塑造了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会员的良好体验者也才能得长久。尤其是网络上。做电子商务的网站的人,尤其如此。那时候是人们没有选择的机会,现在网民是急躁的,如果你这个网站服务不好,可以随时叛变。
……

 4 ) 桃花颜色亦千秋

某天,有位电视台的朋友说她正在做“民国那些女人”的电视专题,而我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民国女人”不是陆小曼,也不是张爱玲,却是小凤仙。
小凤仙和蔡锷将军的故事,一直为后来者所津津乐道,因为其中蕴含的情和义。

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谢铁骊、陈怀皑、巴鸿三人导演了电影《知音》,讲述蔡锷和小凤仙的历史传奇故事,在当时曾引起不少的轰动,由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更是风靡一时、传唱不衰,二十多年后的今日再来看这部电影,依旧被影片富含的古典韵味以及浪漫主义情怀所深深打动,古有伯牙子期、今有蔡锷凤仙,一曲高山流水,弹出的又何止是一段人世间最难寻觅的知音佳话。

虽然时有今人提出蔡锷并不是在小凤仙的全力帮助下逃离北京,更有人探讨蔡锷对小凤仙是否逢场作戏。蔡锷能完全脱身也许是得益于很多有利因素,比如包括他老师粱启超的暗中协助,但小凤仙的帮助肯定不可忽略,不然何以当时各类报纸皆称小凤仙为“侠妓”?

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日本,遗体运回国内后,便归葬于长沙岳麓山,成“国葬第一人”。自从来长沙求学工作后,爬岳麓山也不下数十回了,每次爬山,总会到蔡公墓前默默地站一会,内心深处却愤慨将才早逝、天意不公。

近日读《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书后附有1916年11月30日《长沙日报》一则题为《警署传询小凤仙》的短新闻,大意说蔡锷病逝后,各报纸盛传小凤仙欲自杀徇情,于是警察为此传询小凤仙,凤仙回答: “儿与蔡先生感情殊笃,比闻其死,不胜悲痛”,警官说生命至重,不可轻生。她的回答是:“个人之事,可不必管。”由此可见小凤仙对蔡锷情之重义之深。

蔡锷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时,举国哀悼,小凤仙更是痛不欲生,她写了两幅挽联。
其一:不料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其二: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一代共和缔造者,能遇见小凤仙这样的奇女子,幸哉!

 5 ) 严谨才能成就经典

从老师那儿拿到《知音》的古琴减字谱,这两天终于能完整地弹下来了,兴奋之余又重温了一遍这部经典电影。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从来出风尘,小凤仙虽然身在风尘,但和蔡锷将军相知相惜的感情却是感人肺腑。不得不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原因的,当年的电影人对于作品的态度之严谨是现在一些投机倒把的制作方拍马也及不上的。片中的古琴是真正用于演奏的琴而非道具,演员也是经过专业古琴培训的,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前辈也在片中出镜并为影片配乐,正是这些前辈的专业和严谨才成就了这部经典的影片。

 6 ) 看老电影《知音》兼普及相关历史

《知音》是1981年北影厂摄制的,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演员王心刚、张瑜、英若诚、林默予、赵尔康、王培、邵冲飞、张逸生、徐展、傅祖诚、刘衍利、袁玫、杜澎、江庚辰、关长珠、方辉、封顺、周婷、韩焱、郑保民、谭天谦。

本片是一部描写蔡锷与小凤仙历史传奇故事的影片,影片开头也是这么定位的,所以故事背景大都是真实的,比如袁世凯称帝,蔡锷以逛八大胡同与小凤仙交往作掩护,最后逃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气死,蔡锷病故,这都是真实的历史。

但作为传奇,片中也有很多虚构夸张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小凤仙抬得太高,把她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正义感,一腔热血,赤诚爱国的进步青年,第一个镜头就是她以男装出现表达她痛恨二十一条的爱国热情,主题歌里还表达她想追随蔡锷上战场杀敌,简直像一代侠女。影片名字叫知音,表明作者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代雄杰护国名将蔡锷的红粉知己,两人如高山流水一样的千古知音。既然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小凤仙不拔高也不行,于是就被描绘得像一个女地下党一样了。但小凤仙哪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啊,一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从小颠沛流离,无法糊口,不得不进入妓院以出卖肉体为生,你可以说她生性聪慧,才艺俱佳,你可以说她爱慕蔡锷英雄气概,甘愿以身相许,这都没问题,但要把她拔高到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就过于离谱了。蔡锷死后,小凤仙离开妓院嫁给了一个东北军旅长,抗战胜利后因为这个旅长当过汉奸而被枪毙,她又嫁给了一个工人。由此可见,她要真是爱国者的话怎么会甘愿嫁给一个汉奸呢?

片中,蔡锷一直怀疑小凤仙是袁克定派到他身边的眼线,编导为了让蔡锷消除对她的怀疑,让他俩赶紧进入知音关系,就给小凤仙编了个情节,让她告诉蔡锷,她很痛恨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跟她有杀父之仇。他父亲是南京一个小学教师,因为二次革命时给起义民军抄了几份布告就被袁军杀害。其实这都是没影的事,小凤仙父亲是一个满族八旗军官,早在民国前就已经死了,跟袁世凯没一毛钱关系。

现在有很多资料介绍小凤仙晚年还对蔡锷充满怀念之情,却没有蔡锷对小凤仙态度如何的介绍,我觉得这是因为蔡锷对小凤仙只是利用的关系,利用她麻痹袁世凯和那些密探,当然他对小凤仙应该不错,体贴关爱,但也仅此而已,但说两人达到千古知音的程度就纯属扯淡了。小凤仙怀念蔡锷也很正常,像她这种身份卑微的人能跟蔡锷这样的民国功勋级人物有过一段露水姻缘,也算是她一生中最闪光的经历了。民国年间有很多才子佳人题材的戏,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本片只不过是把这类戏升级为革命加爱情的高级形式而已。

电影当年上映时观众对张瑜的表演评价不高,认为她不像民国时期的妓女,还是像《庐山恋》里的那个摩登女青年。其实张瑜长得显小,演小凤仙从外形看还是可以的。至于不像民国妓女,一则跟她演技不够有关,二则跟时代背景有关,新中国的女孩子,既没有这方面的实际阅历也没有相关的观摩学习,演的不像也很正常,其实她在《庐山恋》里演的海外女青年也不像。

王心刚属于偶像派演员,善于演英雄人物,本片他演的还行,就是年龄大点,当时他都快50岁了,而蔡锷死的时候也只有34岁。还有林默予演的蔡母,也像个李奶奶式的老革命。

蔡锷发动的反袁护国战争有三部分参与,进步党、中华革命党、老同盟会员。蔡锷和他的导师梁启超都是进步党人,进步党的理事长是黎元洪,这个党本来是与袁世凯合作的,因袁世凯要称帝双方才翻脸,反袁护国运动主要是进步党发动的。中华革命党倒是参加了护国运动,但都是中下层党员,高层领导都没有参与。因为孙中山与梁启超早年有很深的恩怨,双方一直都势同水火,所以孙中山手下大将都没参与这场运动。记得有部电影叫《建党伟业》,里面有个情节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到日本拜访孙中山时,孙中山大言不惭的对宋庆龄说“我的兵来了”,这句话纯属编导瞎扯。作为梁启超高足的蔡锷从来都跟孙中山没有关系,当年他在昆明领导辛亥重九起义时就不是同盟会员,发动护国战争时依然跟中华革命党没有关系,不可能去拜访孙中山。第三部分是老同盟会员,这部分是护国军将领中最多的。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提倡要效忠他个人,导致很多老部下不满意而离他而去,就包括护国军三号人物李烈钧。而护国军总司令唐继尧、蔡锷得意门生六支队长朱德等都属于老同盟会员一类的。本片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大致还是准确的,只出现了梁启超,还提到过同盟会。倒是《建党伟业》这类三十年后拍的电影反而在肆无忌惮的伪造历史。

片中代表袁世凯经常跟蔡锷交往的是太子袁克定、梁士诒还有江朝宗,这主要是为了抬高蔡锷的身份,表明他在袁世凯心目中很重要。实际上跟蔡锷打交道的主要是筹安会头领杨度,因为杨度是他的湖南同乡兼老朋友。只是因为此时媒体已报道杨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编导为尊者讳,即便杨度是帝制首犯,片中也对他只字未提。

袁克定是个瘸子,影片中没有显示。袁克定解放后经章士钊推荐受聘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演袁世凯的英若诚是个大文人,书香门第,还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念了错别字,把嫔妃念成bin妃,让我深感意外。

最后说一下,我之所以喋喋不休的介绍这段历史,是因为这些年经常有文艺误导历史现象的发生。比如有部电影叫《从奴隶到将军》,原型是取材于罗炳辉将军,片中的罗霄是彝族奴隶,于是就有人以为罗炳辉是彝族奴隶出身,其实根本不是。还有一部电影叫《佩剑将军》,片中把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吹得很高,其实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正剑因滥发早已如同废铁一样。但这件事影响很大,片中两位将军的原型何基沣张克侠后来就被定义为佩剑将军,连出版他们的书都称其为佩剑将军。这些年还有一部抗日神剧《亮剑》,很多年轻人不怎么读史书,以为那里面描写的就是真实历史,于是就根据亮剑里的故事来解读历史,贻害很大。

还要说一句,我只是从历史角度评价此片,并不否认本片的艺术性,本片拍得很唯美,艺术性很高,

 7 ) 荧幕上的中国近代史-1-《知音》(蔡锷与小凤仙)-观后感

2022年6月25日第一次组织中国近代史系列电影沙龙,从荧幕上学习和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史,选择的第一部电影是《知音》。

一、故事背景

《知音》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历史传奇故事片,由华而实编剧,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执导,王心刚、张瑜、英若诚主演。影片描写了民国初年,护国儒将蔡锷在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掩护下,冲破袁世凯的监控,回滇兴师讨袁的故事 。电影于1981年10月10日在中国上映。‍

二、主要演员

作为80年代初期拍摄的电影,关于主要演员王心刚和张瑜,80、90后及之后的年轻人是相对陌生人的,而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前辈,相对就是熟悉一点的。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电视还不是很发达,能看到的电影不多,一部电影能反复看也是一种乐趣(还因为娱乐活动也不多)。所以,对于主要的一些演员,那个时候的人是熟悉的。

三、题材-开放的信号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行业逐步进入商业时代。但是回顾中国的电影史,不能单纯以商业电影和剧情电影来看待,其中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1年,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不久的日子,我们朝着西方和开发转换的日子。北京电影制片厂创办于1949年,算是和国家比较紧密的吧。可以猜测当时的电影拍摄成本较高,拍摄不易,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选择了蔡锷与小凤仙这样一个看似爱情的“知音”题材。我们可以说是它是一部红色电影,但是红色题材不少,为什么选择这样比较特别的题材,我们大概猜测和以下可能有关:

A.服饰

开放意味着服装也会向西方一样靠近,虽然我们现代的服装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但是电影中的装扮、服饰对于当时的人还是冲击很大的,也许意味着我们原来还可以这样打扮。

B.生活

剧中展示的生活也不同,虽然没有现在的美食丰富,但是关于吃喝,我们似乎不应该那么抵抗。

C.舞蹈

很多舞蹈作为西方代表的文化产品,不像现在一样广场舞盛行、舞厅也多不胜数,对于交谊舞的开放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D.歌曲

我们最早的歌曲都是以红歌为主,慢慢过渡到轻松欢愉的歌曲,最后才是港台等歌曲。

以及片尾曲“知音”(李谷一)

电视剧以1915-1916年的故事为背景,实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模式,这不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前兆么。

四、台词

回望80年代的电影,就台词方面和现在都很不一样,每个人说话都有每个人的特色,其中蕴含着有趣的韵味。比如蔡母在接到袁世凯的钱时候说的:“袁家的钱迟早会用到袁家的头上”,暗示着反对袁世凯是迟早的事情。

以及“四万五同胞的热血会把太阳染红的”。

五、剧情故事性

但从电影的故事来看是相对简单的,以蔡锷的委曲求全,沉迷温柔乡麻痹袁世凯为主线,讲述蔡锷与小凤仙的知音之路。没有侦探的计谋、华丽的武打、没有震撼的枪战、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和现在的计谋、武打、枪战、爱情电影比,确实略显故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其中的社会变化、台词文化,还是很有意思。

六、关于放走蔡母的思考

电影过程中不禁疑惑,蔡锷先是用计送走了母亲,其次才是自己逃脱。袁世凯在这个方面犯了一个错误。那么关于部门的管理、人质的扣押,应该如何操作,有没有犯兵家的大忌。如果部下管的太阳,容易离心,如果太松,可能出现蔡锷这种情况。

七、感想

以前看电影总喜欢刺激、精彩,现在看电影更加喜欢平和,可以认真感受和思索。不断有新电影刷新票房纪录,但是也可以回头看看过去的电影,这也许是一种“历史纪念”。

 短评

误打误撞,竟是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8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這才是中國的電影。

12分钟前
  • 长期潜伏中
  • 力荐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做长风绕战旗”——怎奈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14分钟前
  • 随风的方向
  • 力荐

谢铁骊掌舵,陈怀皑辅佐。二人深谙中国古典文化,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细节塑造,都显现出细腻、幽远的民国意境。“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借风云人物的感情线重塑历史变幻,这种对电影与历史的双重探索值得肯定。王心刚演艺生涯后期的代表作,为戎马一生的将军增添了几分文气,想不出同时期谁比他更合适。

1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老片子,看了有必要补习一下当时的相关历史知识。片子当时的摄影水平不错,知音情感戏分总觉得不足,倒是配乐为此渲染了境界。古琴啊古琴,令人醉。呃,小凤仙给我感觉有时很美,有时又很一般,纠结。感觉王心刚也适合演周总

23分钟前
  • 许多多
  • 还行

小时候不懂政治,所以看来没意思

25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28分钟前
  • 林三郎
  • 推荐

张瑜的小凤仙比杨颖的靠谱多了,王心刚、英若诚演得也颇有民国范。在81拍一个民国年代的爱情故事,在当年来说,应该算是突破,但人物还是有点脸谱化,叙事也比较老套,今天看来显得过时了。

32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因为古琴而看,结果热泪盈眶了。知音之恋,最是刻骨铭心。

37分钟前
  • 无尽夏
  • 力荐

从历史传奇的儒帅侠女角度,本片完成度颇高,王心刚张瑜的颜值气质演技外加李谷一的同名金曲,都是一时之选。可从历史传奇的智斗悬念角度,小凤仙这条核心线索其实并没交代清楚:她自己事先是否被袁克定明确指派暗中监视蔡锷,还是纯被利用毫不知情?此事如不能明晰,观众对于俩人很多后续互动的情绪细腻变化都处在模糊混沌无法融入的尬尴之中,比如俩人“肝胆相照铭心刻骨”剧情高潮时刻,那到底意味着小凤仙终于毅然决然叛变袁营,还是蔡锷直到此刻方知她根本不是卧底?这显然就不如:蔡母以门风家规大闹宫堂的脱困巧思,以及一面听戏蒋干盗书一面蔡府被抄搜出文包的古今互文——也对应了江朝宗说蔡锷是“头上长着反骨,肚里揣着三国”。……三星半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高山会流水、古琴会知音,弦断人未老

4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童年,郑州,影院?

47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2.5 个人觉得中国电影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依然被囚禁于戏曲的牢笼中,大概是第五代出来后才渐渐摆脱出来

50分钟前
  • LOOK
  • 较差

小凤仙自蔡锷将军去世后,先嫁给东北军的一位师长,从北京移居沈阳。师长死了,她改嫁给一位姓陈的厨师,住家于沈阳市一座平房里。邻居叫她“陈娘”。解放军占领沈阳。这年小凤仙已48岁。先是进一家被服厂做工,以后给人当保姆。文革时她年过70,丈夫已死,孤苦伶仃。1976年,76岁之龄病故。

53分钟前
  • 大米饭
  • 还行

英雄情怀,儿女情长

55分钟前
  • 满川风雨
  • 推荐

这样含蓄的爱情故事,比现在那种自由奔放的好多了

57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力荐

歌美人靓

5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1小时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载知音最难觅

1小时前
  • fiorile鱼
  • 推荐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1小时前
  • 香水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