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弗朗德勒

战争片法国2006

主演:Adélaïde Leroux,Samuel Boidin,Henri Cretel,Jean-Marie Bruveart,David Poulain

导演:布鲁诺·杜蒙

 剧照

弗朗德勒 剧照 NO.1弗朗德勒 剧照 NO.2弗朗德勒 剧照 NO.3弗朗德勒 剧照 NO.4弗朗德勒 剧照 NO.5弗朗德勒 剧照 NO.6弗朗德勒 剧照 NO.13弗朗德勒 剧照 NO.14弗朗德勒 剧照 NO.15弗朗德勒 剧照 NO.16弗朗德勒 剧照 NO.17弗朗德勒 剧照 NO.18弗朗德勒 剧照 NO.19弗朗德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0:1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弗朗德勒,蒂斯特曼(塞缪尔·鲍伊丁 Samuel Boidin 饰)在此地经营着一间农场,过着形单影只的孤单生活。闲暇时,蒂斯特曼会找到名叫芭比(阿德莱德·勒胡 Adélaïde Leroux 饰)的女子,两人来一场激情四射的约会。芭比是当地有名的妓女,亦是男人们心目中的大众情人,然而,蒂斯特曼是发自内心的爱着芭比,只是他选择将这份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
  战争爆发了,蒂斯特曼和许多同他一样的年轻人们一起走上了前线,那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在刷新着蒂斯特曼三观的下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蒂斯特曼渐渐迷失在了杀戮之中,泯灭了人性。那一边,芭比因为一场意外而被送入了精神病院,当她和蒂斯特曼再度相遇之时,他们都已经成为了和过去完全截然不同的人。

 长篇影评

 1 ) 得奖的原因

  Flandres 之所以能够得到戛纳的评委会大奖,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本片的最大优点就是导演克制住了叙事的冲动,而没有滑进情节剧的俗套,并且始终保持了影象的沉静和意境的开阔。在这个流俗的时代,这样在美学风格上回归5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然会取得资深评委的青睐。

 2 ) 。。。。。。

怎么说呢,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居然戛纳,这是我成年以来看过的最烂的电影,第一次在电影院想退票。看的真的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扎心,我个人不太喜欢外国电影,不是不喜欢,而是接受不了,太血腥了,班里同学看我都不敢看。不太适合我,这是好朋友同学推荐的,但我觉得真的不怎么样,不推荐大家去看,真的不怎么样,不知道怎么上戛纳?

 3 ) 没有音乐的电影

看电影的时间比较短,但也是很长时间没有看过像《FLANDRES》这样没有音乐的电影了。我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的主题用一个字概括便可以了,那就是痛。

整个电影的开篇,就是以主角的痛开始的,故事铺陈开来,一个个的痛一点点地展现出来,而痛达到高潮的部分正是在战争的过程之中,痛苦挣扎的男孩,被法国兵强奸的少女,被割掉阳具的士兵,这一切似乎都把“痛”这个主题演绎到了极致。而在乡村里苦苦等待最终患上神经官能症的女人,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痛的流露。当主角一个人回到家乡,而另一个被女人深爱的男人战死沙场,女人在伤心地哭。这一段场景没有任何煽情的音乐,却可以把最深的哀伤从遥远的银幕传递到观众内心里最偏僻的角落,这无疑是一种成功。

电影中,最痛的时刻不是身在战场看着最好的朋友奄奄一息,而是回到家乡的一刻,男人和女人感受到未来的绝望。

我不得不再次考虑音乐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大的特色便是在于它的无音乐。我想导演如此的安排也许就是为了说明它痛的主题,因为痛苦不需要任何音乐来表现,世界上也不会有一直曲子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类的残忍和卑鄙。然而声音和图像却可以,导演用胶片制造了一个人间的地狱,而这个地狱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仿佛一伸手指,便可以触摸到血肉模糊的尸体。

难怪很多地方把这部影片归类为灾难片。这几个人的痛苦,足以表现人类的灾难了。

 4 ) 是影评或者不是?想看就看,不看就算!

一直觉得布鲁诺杜蒙是在把电影做成哲学的图像化表达形式,在这部弗朗德勒中,他再一次做了这样的探讨,也许或者应该只能是源于读哲学出身的他吧。
  影片做到了极致的简化却不简单,这一次片子中的镜头不再像《情色沙漠》般那么长,而是有了一种类似布列松式的简约,也就是镜头长度的克制(当然这个长度是相比他之前的片子而言),而在这样增加了剪辑次数的镜头连接上更加流畅和自然,有了布列松一般的风采。更加美丽景致的镜头中则有了一股美到极致而走向其反面“恶”的危险隐忧,其后的片子中我们将看到这样“恶”的转化。至于,这一次布鲁诺较之《情色沙漠》也好,《哈德维希》也好的细微转变,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就是好的,或者进步的。也许恰恰在多了以上的优点后,较之前作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镜头透出的力度似乎也有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尽管舍得两难,但杜蒙却尝试常新。
  故事并不复杂,实质的主角是那个叫做巴赫贝的女人,而所谓的男主角一个是生还的德米斯特,一个是死去的布隆德,而在三个主角之外辅以另外两个同一小镇上的一对情侣。
  开篇诗意的乡村生活宁静而甜蜜,在布鲁诺捕捉的镜头下,美散发到了极致以至于让观众看着后怕,物极必反,“恶”的到来恐怕不远了。
  果然,征兵入伍适时发生,巴赫贝临走前吻了德米斯特和布隆德,而明显吻后者的时间更长更深情,影片中在巴赫贝和布隆德缠绵舌吻的时候,镜头转向德米斯特的面。尽管杜蒙镜头下的人物并不会故意展示过强的情感意味,但两个场景一连接,观众自然可以感知到此刻德米斯特的复杂心理,妒忌?无奈?这一场景,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战争场面,个人认为的确不是布鲁诺擅长的,控制力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恐怕他应该也知道自己的弱点,于是把战争部分做到了最简化,所以恰恰这样的战争表现也是我之前,前所未见的。
  简单的说来,无非杀,被杀,小孩,女人,队友,死,生,几个关键字。但是,其间简单极致的故事里,蕴藏的哲理却让人不能不打动内心最深的神经。小孩被杀,女人被强暴,无辜者一个个死去,谁之罪?没人能够解释,这中间果真存在着道德和伦理吗?答案有吗?所以导演一切交给了镜头,简单的画面,血淋淋,活生生直接摆在你眼前,标尺你自己去掌握,请君入瓮,你参加到影片的创作中来。杜蒙似乎是要被电影拍成真正的“新小说”,情节的铺陈往往或省略,或隐晦,他对看他电影的观众有着足够的信任,需要观众付出跟他拍电影同样的努力,才能感受其中的力量。
  这里再来谈谈三个场景的哲学意味。
  第一个经历困难重重,德米斯特一行冲进了楼房,一脚踹开门的将士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干一场,一阵扫射。两个小孩在将士们面前一个当场死亡,一个身受重伤。也许,在士兵扣动扳机的那一刻,人性“恶”的部分本身就迸发而出,子弹扫射的快感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一下子找到了发泄的洪口,顿时倾泻而出。所以,是不是小孩,可以视而不见了。在两个小孩躺下后,战友还一冲而上的又吼又打。但是这里,国籍和语言本身的差别,就带来了一种疏离效果。因为语言失去了作用,被侵害者默默承受着欺辱,而施暴者尽享着释放的快感。一切动作之后,有人开始冷静,似乎意识到了自己与对方都是作为“人”的存在,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喘息。这时候杜蒙又一次把镜头聚焦到了脸上。单纯看镜头中脸的表情并没有极度夸张的成分,如若仅仅看着一表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联系。但此时此刻,抛弃配乐的正反打,就赤裸裸的摆在了观众面前,这一场罪过的元凶是谁?有没有对错和道德?都在对观众进行深深地拷问。当然杜蒙自然不会有他的答案,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此处其实恰恰是杜蒙对影片前半部分酒吧谈话中,当时德米斯特预备队员那番话:“战争总是会有人伤亡的,尤其是小孩子。”他当时说的稀松平常,而此时此刻,一语成谶。当真正经历的时候,似乎并不向说的那么平常
  第二个场景,即是众人对女战俘的强暴,人人都上了,只有心中装着巴赫贝和本身性无能的德米斯特没有参与。他没有参与也许最后救了他一命,但没有参与的原因大概也并不是因为他对战俘的同情,而是自身的原因和好恶吧。在杀完小孩后,他们又继续杀死了无辜的老人。可是没有想到,前一刻还是施暴者的他们,下一刻竟然变成了被施暴者。这里也许有着杜蒙因果转化的哲学思考在里面吧。下一次,他们被敌军抓捕,一个个死于冷酷的杀戮下。由于前面观众看到他们施暴的行为,此刻当将士们大难临头,观众却又产生不了同情。杜蒙此处试图做到的就是悬置“道德和伦理”的介入,让观众直面最原始的人性。将士可以毫不眨眼的开枪杀了无辜老人,同样叛军抓到了德米斯特一行,就连女人也可以毫不迟疑的开枪痛下杀手。在这个“杀人”与“被杀”的角色转化中,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我们根本看不到一点迟疑和怜悯。原始的人性的“恶”在极端的情景下,被彻底逼供了出来,交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自行去审判。同样的转化关系,这是不是也在逼着观众进行自我的审判呢?

  与之平行的故事依旧发生在乡村,看似一切寻常却偏偏已经物是人非,景还依旧美,女人的种种却产生了与开篇相背的情景和感情。女人患上了精神病,而这样的病源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元素促成,但是,细读影片,我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巴赫贝被压抑的性而导致了她的癫狂。从她肆意和任何人做爱以至被同伴说成荡妇可以看出,她对性是欲求不满的,而与她做爱的人,场景只写的有两个,一个是情人德米斯特(之后他们之间的爱名存实亡),一个是趁着两个情人出走而趁机占便宜的偷欢者,从两次最爱来看,这两人性能力都不强,持续时间很短,而巴赫贝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而没有明确拍出的应该是巴赫贝和布隆德之间的性爱场面,这次神圣的交媾在酒吧谈话后发生。经过我反复的观看,甚至把声音调大后可以发现。酒吧谈话后,巴赫贝主动去找布隆德,布隆德说送其回家,然后他们出去了。而之后,德米斯特也跟着同伴出来了,德米斯特望着旁边的车,表情惊愕,此时把声音调大最大, 可以听见断断续续的叫床声或者着狗吠声,然后德米斯特无奈离开。这一场省略实际上非常关键和有意义。在这里,尽管德米斯特爱着巴赫贝,当因为性无能,他给不到其想要的快感,所以也没有办法阻拦她寻找缺失的“性”。而从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只有布隆德让她得到了满足,这也就导致了巴赫贝的爱从德米斯特像布隆德转移,突然其来的征兵却又导致了布隆德(性与爱)的缺失。由此观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两人出走时,巴赫贝会突然泪如雨下,以及之后在莫名其妙和趁机占便宜的人偷欢(她显然没有得到任何欢乐,片中她说了句“我很累”),以至于最后走进了精神病院。
  战场上德米斯特抛下了最后一个生者布隆德,独自逃生,乡村里,巴赫贝患上精神病进了医院。然后一切止于此,本片的高明之处也在此。
  影片一共有三次黑幕,第二次在此瞬间黑幕,幕启时又回到了乡村,德米斯特已经战场归来和从精神病院出来的巴赫贝在一起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导演完全没有交代,一切给了黑幕,黑幕可以是混沌,可以是死,可以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不需要任何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具体解释。德米斯特回来了,从“死”中回来了,巴赫贝回来了,也从“死”(疯癫)中回来了。
  但是,相遇的两人还是陌生。两人还是象征性的做了一次爱,可德米斯特依旧累趴了,巴赫贝依旧面无表情(也许在想着布隆德,不管显然没有得到性的满足)。巴赫贝之后追着德米斯特,说她知道,什么都知道,甚至亲眼看到了德米斯特抛弃布隆德逃生的一切情况,而原因是渴望得到她,独自占有她。这一段让人更加神奇,巴赫贝说的一切恍似真的她亲眼看到了一样,这不符合逻辑和常理,但是我们仔细一分析,却可以看到这个看似神奇的对话有着一种双重性的解释在里面,一方面基于女主角的精神病史,顾我们可以理解为布隆德托梦或是她自己的预感或臆想正好符合战场的情形,这样也许可以解释得通。而另一方面,似乎又要回到“性”的缺失上面,因为巴赫贝对布隆德唯一的“性”满足被夺走,而归来的缺失无法满足的“性”缺失,在这样的“性”心理基础上,压抑的她做出一个有些癫狂的,甚至超自然的解释,似乎也合情合理。
  最后,两人抱在了一起,德米斯特悔恨万分说出了实情的确如此,他供认不讳。但是他的动机果真如巴赫贝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占有她吗?恐怕不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德米斯特其实是无动机的,就算有动机仅仅应该只是为了“生”而已,他不得不抛下同伴,他难道想到了后来巴赫贝所说的那么多?他来得及想吗?(虽然导演在此停住的镜头给出了这样的迷惑性)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后面生还后他回想起来,潜意识中应该有着这样羞耻的想法而导致他心理产生了默认。这样一个情景似乎恰恰对应了萨特那句话“他人即是地狱”。事实上,巴赫贝对德米斯特又何尝不是地狱呢?他爱着她,却又不得不忍受因自己性无能而逐渐丧失的爱,以至于在战场上每每遇到良心不安的抉择时他依旧选择了享受“恶”。他的确有选择的余地,也给出了选择,可是这样的选择果真有真正的自由吗?尽管如此,他也不得不对此负责。
  影片结尾,德米斯特再一次扑倒在了巴赫贝的身上,这一次他甚至连做爱都没有进行。他只是说了句“我爱你,巴赫贝。”于是,电影最后一次黑幕,全剧也就这样剧终。德米斯特没有得到回答,就像影片中种种抛到观众眼前的问题没有任何回应一样?布鲁诺的镜头冷静而克制,给出了悬隔一切道德伦理框架的限制,让观众直接触碰到了现象,而在此思考才刚刚开始,黑幕却已来到。它带给我们可供思考的东西够多,且源源不断的来到,想了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来到。但是,它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给我们带来,带来的恰恰是虚无和荒谬。不过,正好这个度,布鲁诺做到了最好。

 5 ) 当你厌倦了家园……

这是一部虽然未必称得上好看,但确实不那么容易忘记的片子。
法国农场的冬天,肥沃但不平坦的土地。蒂斯特曼敦实的身材在空旷的田野里是那么渺小,但走路时咯吱咯吱的声音却能传出很远很远。——电影的开头是如此的萧杀。
蒂斯特曼是这个农场的主人。他熟悉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定是因为太熟悉了,蒂斯特曼决定离开这里,去伊拉克,反正是要离开。他觉得自己没什么舍不下的:地里本来也没有种什么作物;家里院子跑着的猪和鸡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至于邻居家的漂亮古怪女孩鲍博尔,更是送上门的发泄工具,是不需要负什么责任的。
在法国的冬天下雪的时候,蒂斯特曼在伊拉克的土壕里喝着啤酒,抱怨该死的天气真热。战争的场面并不宏大壮观,但死亡明天都在发生,因此避免死亡就成了一天最大的胜利。
但这变得越来越难,前遭做下的孽,后遭总是会报应。在这个靠运气生存的炼狱,蒂斯特曼捡了一条命回来。
夏天,农场靠近村子的那片小树林里郁郁葱葱。蒂斯特曼回来了,一切都没有变,除了那句“我爱你”,是电影的最后对鲍博尔说的。

 6 ) 野兽逻辑

    没有配乐的镜头下,就连最原始缓慢转动的黑白演职员表也如此压抑,究竟是战争的伤痕已让人失去了呐喊的气力,还是受伤的困兽已不愿在言语?

    没有坐标,没有因由,这场导演刻意模糊主题的战争让人几近崩溃,脑海中一片空白,渐渐失去了恐惧、失去了道德的尺度、失去了思念、失去了爱……失去了所有,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和慌张的脚步,我知道我们都不可能听到自己心跳意外其他的声响,所以音乐被粗暴的剥离,只剩下黄褐色的沙漠与阴冷小镇的腐朽气息。

    冬季的清晨,枯燥的生活节奏,连青春的脸孔都如此压抑,似乎只有性才是唯一寻求快乐的良方。在荒芜的田野中交合,女孩微笑的脸庞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破浪》中的女主角,只是这次无休止的性爱不是为了拯救,她不是寻求快感,只是要通过肉体去感受她对每一个人的爱。郊外的篝火渐渐熄灭,女孩躺在中间搂着两个男人,呼出的气息遇到寒冷的空气,迅速变成白色的迷雾,她不想他们离开,她想就这样来到芬芳的夏天,每个人都需要爱,男孩的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郁。

    年轻的男人们背着行囊跳上了军用卡车,女孩拒绝了想和她上床的男人,她告别了以往放纵的生活,似乎用另一种方式等待着爱人的归来。然而漫长的等待是另一种煎熬,女孩主动来到了勾引他男人工作的茅草屋,没有任何爱抚与前戏,女孩趴在墙上,男人淫笑着从背后粗鲁的插入,女孩的脸孔上没有任何表情,完事后她机械式的穿戴好,漠然走出了房子,我们看不到任何快感、闻不到任何救赎的味道,女孩对女孩说“我怀孕了,我知道是他的,不过我不想要,可以去比利时把孩子打掉!”话语在萦绕的烟圈中消失,三人间情感的纠结却难以解开。

    男人在异国荒芜的沙漠上执行没有终点的军事行动:搜掠被遗弃的村庄,看着战友杀人、被杀、突袭、伏击;他们抓住来不及逃走的年轻女子,脱下钢盔与枪械,在她身上发泄着兽欲,道德与良知早就被烈日和死亡的惊恐蒸发。镜头拉远,强暴的场景被淡化模糊,没有剪接的这一幕里,只有女孩痛苦的嘶哑叫喊声,我们也接受着精神上的煎熬。男人们匆匆离开,女孩蜷缩着身体,紧握的右手中满是白色混浊的液体。

    翻越突兀的山岭,男人们继续在沙漠中潜行,他们遇见了骑着骡子的村民,失去理智的士兵在躁狂的咒骂声中杀死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游击队俘虏了幸存的小分队,被强暴的女子来到了他们面前,强奸过她的士兵被带走,随着惊心动魄的惨叫声,士兵被硬生生的阉割,随即处死,两个男人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他们忘记了家乡的爱人,纠缠的三角恋情烟消云散,此刻只剩下最卑微的求生欲望。穿越森林的路上男人抛下了受伤的同伴,他抛弃了最后的良知,抛弃了战友,抛弃了意识深处的情敌,他只有逃离这酷热的战场回到阴郁的故乡,才能展开灵魂的自责与救赎。

    女孩打掉了孩子,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夏天来了,终于可以抛下厚厚的冬装,在阳光下漫步,男人终于回来了,“他们都死了”,男人说,女人泪流满面,“告诉我所有的细节,一定是你知道我怀了他的孩子,所以把他留在了那里!”,男人的眼眶深陷,侧影中我们看不见他的眼睛,一如我们看不见他的灵魂。

    人与兽可有分别?疯狂的兽性是否可以单纯归咎于死亡气息的笼罩?忏悔后渴望能得到灵魂的救赎,是否就可以抹煞血液中的兽性?女孩的眼神依然如此空洞,如果还有什么能让灵魂苟且偷生,去穿越彼此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只剩下爱,生者与生者间的爱;本来没有坐标和重点的欲望,在经历了茫然与兽性的迷宫之后,突然闪出依稀可辨的出口。

    Bruno Dumont借助战争题材辩证人性与兽性的本质、延续情欲与救赎一贯的难解主题,没有Hollywood式的特技和血肉横飞的残酷杀戮场景,但却营造出生命和灵魂被屠宰的强烈震撼感,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却在他手中变成最深刻的思辨,而舍弃背景音乐、刻意模糊事件发生年代与地点的手法让整部影片风格更加冷酷阴郁。

 7 ) 观众被迫接受导演强加的荒凉和绝望

本片获得了嘎那的评委大奖,但是却不受观众的欢迎。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退场的观众络绎不绝,而电影刚一结束,很多观众就退场了而放弃了和剧组见面并提问的机会。
这个电影离娱乐性实在太远了。首先,影片中没有任何配乐。前半部分最常见的声音就是靴子踩在烂泥里的声音。两个主角都是沉默寡言,甚至于抑郁寡欢的类型。在他们单独相处的20分钟之内,对话不足10句。
其次,影片本身就是非常沉重的调子。前半部分的剧情及其缓慢,偏远的法国农村乏味的生活,凄凉的冬天的景观,满地的烂泥。然后突然转到沙漠战场上的另一种孤独和恐惧,还有死亡和仇恨。直到影片结束,观众看到的都是一种绝望的氛围。我想这位导演和编剧所要表达的就是人性的脆弱和丑恶。而且是用最直白,最赤裸裸的方式来表达,当然让多数观众受不了。
影片中对于性的表性也令人不快。在冰冷的农场女主角的性行为完全失去了任何涵义,而变成了一种令人不快的恶习。而战场上几个士兵无法抑制的强奸行为、遭到的阉割、以及性与死亡的联系都是非常罕见的。
从另一方面讲,这个电影反而因为缺乏音乐、缺乏表情、缺乏感情而实现了一种强度。观众被迫接受导演强加的荒凉和绝望。至少我会记得这个电影和这个电影所代表的无助的感觉。

 8 ) 在这个世界面前,评判也变得苍白

黄沙吹进了我的眼睛,
夹杂着泪水。
战友在炮火中粉身碎骨,
耳边是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

   《弗朗德勒》在戛纳拿了评委会大奖,《风吹稻浪》拿了金棕榈大奖。后者让我看得昏昏欲睡。
《弗朗德勒》则异常让人清醒,但又不是过度得渲染血腥以震慑观众的神经,油画般的法国北方田园风景和中东战场上黄沙漫漫的残酷画面相互切换,不紧不慢得持续着,最后的字幕在无声中放完。
    电影把人类的感情表现得异常质朴,爱、欲、恨、妒......没有人是对还是错,《弗朗德勒》里的人都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不管是田野中的交和还是沙漠中的杀戮,都在阳光下进行着。

    行军途中早伏击,站友们一个一个倒下,敌人好象险恶无比,但是当破门而入的时候只看到两个举着枪的十几岁男童,一阵扫射后,一个被击中前额倒毙,一个被击中腹部,慢慢在呻吟中死去。这里正应了前面说的“很多孩子在战争中死去”,原来那些孩子并不只是作为平民被屠杀,而是作为战士倒在战场。
    一帮人到了一处平房,把里面的女人拖出来轮奸,后来他们落入这个女人手中,被女人认出的一个被抓进房间阉掉,女人毫不犹豫得把挣扎于地的他一枪打死。
    这边当观众得惨不忍睹时,导演就把镜头切到那边眼光灿烂的乡村美景。然而在宁静的乡村中,等待男人归来的女孩流产了,性情变得疯狂。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现在,而且还在发生,电影没有做出评判,在这个世界面前,评判也变得苍白。

 短评

06戛纳评审团大奖

5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冷峻,残酷,真实

10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推荐

做作……

15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看了四部,四种题材:公路、悬疑、宗教、战争。感觉杜蒙是在用布列松的手法,向库布里克看齐;《弗朗德勒》会让人想到《全金属外壳》,只是镜头更优美,手法更直接,过程更残酷,结尾在爱与宽恕中落幕,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反—战争,应征入伍作为时间的终结存在于法国乡村的日常之中,而它的最终到来将形成了一种平行的时间结构,将Andre和Barbe的另外一个情人投入到土沙色调主宰的,低饱和度的暴力世界,他们所进入的是另一重时间性,这两种时间性有如海德格尔的”技艺“与”座架“——现代性诞生的时刻。然而,这一现代性的二元对立消解于蒙太奇中,动物性或者说人类的生成—动物令一种浅薄的乡村浪漫主义失效,Barbe的身体在古典时代的村庄之中被占用,被疯人院规训,而三人则在无名的空间之中继续发生异化。走向疯狂是人类的命运,然而杜蒙在影片结尾的处理是巴迪欧的,回溯性重构在一个基督教式的忏悔中被消解,互为Pharmakon的两人向对方展开,然而爱真的能化解apre holocaust吗?抑或是仅仅是一部情色的福音电影?

2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应该还是他妈的反战;经历战争残酷洗礼,丧失人性;回到家中,女人也痛苦,男人也无法释怀;最终两人只能接受现实,战争夺去了很多,但生活还要继续

27分钟前
  • N米
  • 还行

080525开始了凌晨看碟的日子,生活似乎回到正常。希望不是假象。那些忧伤无力在这片面前微不足道。女孩的脸很少是笑,不知道她在那些男人身下是什么想法。战争的残酷不容的人感慨。512遇难人数已达六万。

28分钟前
  • 林小童
  • 力荐

这大概就是超强写实主义战争片,普通人的罪恶也同样令人发指,当然苦逼命运也是与之相伴。战争片段以外的可看性比较糟糕。

31分钟前
  • 水怪
  • 还行

我是杜蒙镜头下不语嘶吼的兽,也是匍地而做野合说爱的人。

34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人,所能为

35分钟前
  • 京片儿
  • 推荐

2014年8月29日 20:00 胶片(放映小哥焦老对不实)英字(前两本没有)。拍得很好。好像已经有一阵子没看这种复杂有文化的电影了。

4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和‘风吹麦浪’一样残酷

41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推荐

此君乃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43分钟前
  • 缘浅情淡
  • 力荐

9/4/2007 9:45pm Kwai Tsing

46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已经过时的装

51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官人
  • 还行

也许是见过最冷酷的电影了,电影虽然很短,而且没有音乐,满眼的荒凉,对战争人情的叙述也显得不很热情,但恰好就是这样,使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抹杀——只剩下无奈、愤恨、甚至恐惧。

55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如果你喜欢minimalist或Bruno的fan的可以看看。

60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很差

忍完了

1小时前
  • 重现
  • 较差

09.5

1小时前
  • relaqoo
  • 较差

让人揪心

1小时前
  • leafwe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