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祝福1956

剧情片大陆1956

主演:白杨  邸力  管宗祥  李景波  史林  魏鹤龄  

导演:桑弧

 剧照

祝福1956 剧照 NO.1祝福1956 剧照 NO.2祝福1956 剧照 NO.3祝福1956 剧照 NO.4祝福1956 剧照 NO.5祝福1956 剧照 NO.6祝福1956 剧照 NO.13祝福1956 剧照 NO.14祝福1956 剧照 NO.15祝福1956 剧照 NO.16祝福1956 剧照 NO.17祝福1956 剧照 NO.18祝福1956 剧照 NO.19祝福195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11:24

详细剧情

  辛亥革命前后,居住在浙东山村里的祥林嫂(白杨 饰)命运凄惨,丈夫祥林早年去世,他死后的棺材帐越滚越大,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走投无路,为了还清债务,给二儿子阿根娶亲,在中人卫老二(管宗祥 饰)的怂恿下不惜偷偷将媳妇卖给贺老六(魏鹤龄 饰)。阿根将此事告于嫂子,心中无限凄苦的祥林嫂连夜逃跑,经人介绍在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未过多久,婆婆登门领走祥林嫂。被逼过门的女人险些闹出人命,幸运的是贺老六为人善良忠厚,待她不薄,儿子阿毛的出生则令祥林嫂些许体会到生而为人的难得幸福。好景不长,丈夫和儿子接连死亡,彻底将祥林嫂的人生推向谷底……
  本片根据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电影《祝福》影评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32年后,这部小说由夏衍编剧,蔡弧导演执导,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课堂上读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样的冲击,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猎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看了这部电影,相信没有人会不被这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而潸然泪下。伴随着悲伤的音乐,我们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做了一回无力的看客。
鲁四老爷身为读书人却为封建迷信马首是瞻;
鲁四太太吃斋念佛却是假慈悲、真残忍;
王师爷、贺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贺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饿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个社会逼死的。封建旧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祥林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若干年后,我再看《祝福》,看到这段曾经读过的话,仍旧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仿佛就在我眼前站着,畏畏缩缩,花白的头发蓬乱地束在一起,冻坏的手指缩在袖口里。
我突然想张开双手抱抱她,想抱抱那个时代所有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可怜的女人。

 2 ) 气得我想把死封建嘎巴一下撕成俩!

😡😡😡😡😡🤬🤬🤬🤬🤬👿👿👿👿👿我左勾拳一个那个“我早和你说过”老爷,右勾拳一个佛口蛇心“你给我放下”太太,锤墙里扣都别想扣不下来,踩扁那个两头骗中介,创4那个放高利贷的师爷,再把那个坏婆婆呆柳嫂等等麻木不仁的人一块打包,都蒙头揍一顿😤😤😤😤😤 感觉在台前现的还不算是最坏的,这些都是打手刽子手,最坏的那种是,祥林嫂这样的受害人,永远都碰不着不知道的存在吧🙄🙄🙄🙄🙄 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我不知道,就算有,我又没做坏事,怕什么?!就算阎王找我茬,颠倒黑白,那也没什么好怕的,能掀桌子掀桌子,胳膊拧不了大腿我也非得给他咬下一块肉来!大不了就再死一遍嘛😡😡😡😡😡可能坏人也是这样想的😅😅😅😅😅 话说回来,死之后的事还早着呢,等死了自然就知道了嘛,没必要自己吓自己。从来就没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坏人才该被劈两半,凭什么好人要受苦啊😭😭😭😭😭哦,忘了里面还有俩人呢,祥林嫂小叔子,还有她那短命的阿毛爹,感觉这俩也是封建糟粕下的受害者,阿毛要是长大了估计也得走这俩人的老路🙃🙃🙃🙃🙃就抓住人生物本性,衣食住用行,马斯洛需求定理,不管哪一级,只要还是无产就总能薅到你🙃🙃🙃🙃🙃 屋里屋外都是狼😡😡😡😡😡通通爆炸爆炸爆炸💥💥💥💥💥🎉🎉🎉🎉🎉狼不给弄死也得给拴起来关起来💪💪💪💪💪

 3 ) 吃人的是狼么?

很久没看古早影集了。心血来潮,翻出了收藏的99影片。

看完很致郁,真的只有大先生的文字,才有那种反抗绝望的力量,“我的寂寞是长长的蛇啊”

她逢人就是是对生活还有期待,只是没人愿意真心帮她,她却周而复始…

她反复的说,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听到正确答案,没有人告诉她,这一切不是她的错!而私认为造成这一切的不是艰难的人生,而是麻木的看客!

偏见与愚昧会杀死每一个老实的人…

 4 ) 那样的时代过去了吗?

2021深圳珍藏影展@华夏星光影城

看完这部情绪激动了很久,短评写了一些,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就想要把更多的感想写下来。

这些感想一部分和电影有关,一部分和电影无关,而是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这也是我看的过程中全程最被触动的地方。刚刚看了一圈评论区,大概因为是老片,所以大家都在聊时代背景、聊人物塑造,可是我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熟悉到触目惊心的东西啊,真实到让我全程攥紧拳头和连连叹气,痛苦到几次几乎无法坚持看下去。能让我这么共情也是很意外的。

祥林嫂的境遇当然是悲惨的,以及正如一些影评说的,电影改编比原著丰富了的部分在于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冷漠旁观者的“平庸的恶”的结局,更增加了现实的经济压力作为强烈的外因。这一点让作品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批判意义,因为穷人永远存在。

在电影里,那些虚伪的上层阶级(地主)或者说剥削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仅仅是地主阶级吗?最近充斥在社会新闻里的996、过劳死、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的资本家之恶难道不是鲜活的现实吗?为了更好的生活的向往卖命工作,更从地主那里借钱生活又被利滚利的高利贷逼得卖命,这并不是旧时代的事,而是每分每秒发生在周围的日常啊。祥林嫂和贺老六们卖命给四老爷、七老爷,那些猝死在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卖命给新一代的资本家(甚至还有人为了这种拿命换钱的现实争辩其合理性),还有更多被现金贷逼得出卖裸照甚至逼得跳楼的所谓“愚昧底层”像水滴滴入大海一样毫无声息。在贺老六忍着腰痛去河边拉纤又倒下的那一刻,在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的那一刻,想起那个倒在新年夜的PDD女孩,我再也不能假装自己在看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了。原著在100年前写就,是纯粹的控诉;电影是60多年前拍摄,那时它可能真的是一个告诉人们旧时代很差、新时代来临了的革命主义教育片,那是可能真的以为我们可以站在新时代去批判那个旧时代;可是一切发展到今天,我们站在制高点上批判的一切又以一种残忍的滑稽回来了。

祥林嫂作为女性的境遇也在电影里被刻画得无比残酷。被一次次地卖掉,甚至撞晕了之后还要被冷漠的人们按住拜堂,电影将这段以一种非常高级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行云流水的吹拉弹唱的镜头和快速切换的婚宴节奏里全都是对于“人”这个个体的漠视。这段看得我拳头都要捏碎了。而那种“愚昧”现在依然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看看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关于拐卖、关于杀妻、甚至关于阴婚的新闻吧。甚至不说这么极端的例子,将女性作为工具来看待的事离我们比想象的更近,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片子的最后,旁边以一种宣教的口气说“祥林嫂死去了,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看来简直是种最绝妙的讽刺(虽然它的本意并不在此)。这不就像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为了过审而加上的那些制度优越性的画外音吗。这个结尾再次成为了当下的一面镜子。

最后还要补充一下,除去这些批判意味之外,这部片子独有一种古典的美。穿插在整个片中的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水乡景色,清淡怡人,想起了城南旧事、小城之春里的韵味,那个年代真的存在一种高级的审美啊。这种扎实典雅的美感贯穿到后来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里,大概就是87版红楼梦了。我很为这种独特的中国气质的美所感动。

 5 ) 剥削的过程

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剥削的过程:婆婆卖寡妇,东家刻意压低工钱,滚到最后要卖房的高利贷,捐门槛要存一年的钱。但最后依然因为迷信而给祥林嫂诅咒,让她永远回不到社会的认可中,最后变为乞丐路边冻死。现实的罗网一点点收缩,把她彻底榨干再弃之如敝屣,给她以超越死亡的折磨。祥林嫂后来的的魔怔让人想起《二嫫》,也是短暂地发现攒钱给人以希望,但耗尽所有的生命力之后依然是被诅咒的空虚。当年的菩萨就像是《二嫂》里的电视机。不过旧时代的驱动力靠的是诅咒,新时代靠的是诱惑。

封建迷信、祭拜、地狱的景象,实际上就是现实的镜像,或者说是人类的异化。人们越是祭拜,就越是把自己的生活剥离到抽象的神明那里,而到头来神明又要反过来和人类做对。对于主人家,他们祭拜先祖就是祭拜自己,用迷信巩固自己的权威,塑造出的神话被用来震慑或诅咒祥林嫂这种底层劳动者,迫使她进一步努力干活而且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给菩萨。但祥林嫂越是希望被菩萨保佑,越是对这种信仰投入,菩萨就越是要和她作对,对她的精神产生更大的崩溃。因此电影批判了两方面的剥削:封建的经济制度对劳动人民财产的掠夺;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精神的诅咒。这种剥削移到当下似乎依然有相似的范式: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剥削,商品拜物教对精神的榨取。

 6 ) 感谢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忠实演绎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二十多年后还记得“间或一轮”这个词。感谢当年的语文老师,现在想她应该是属于文青愤青之类吧。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解课文之前着重分析了“间或一轮”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中间偶尔转一圈“。文章里是用来形容祥林嫂的眼睛。老师说只要深刻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含义,整篇文章的内容含义自然也就明白了。上小学的我是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个词形容的到底是怎样的眼睛。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感谢当时的人们对于作者的尊重,导演怀着敬意拍摄,演员怀着敬意演绎。压抑的社会,变态的大环境,处于弱者的女性,被压榨在社会的最底层,必须逆来顺受,方可有一线生机;可就算是逆来顺受也逃不过整个男权社会的挤压。祥林嫂第一次离开鲁镇的时候应该一头撞死么?没死成就是错么?当祥林嫂再次迫不得已回到鲁镇也是她的错么?命运已经一次次捉弄这个可怜的女人,整个社会站在一边冷漠的看着,冷漠的笑着。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标准的温柔的女性,就这样慢慢变成了一块行将就木的老妪。
    鲁迅的笔,是锋利的匕首,对社会的不平,是刀刀见血。而且,只要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平,这把匕首永远能刺出血来。再次感谢那个年代的人们忠实的演绎。

 短评

现在看这个故事,完全就是一个底层人民互害的故事,祥林嫂头婚寡妇的时候被婆婆小叔子卖了;二婚又是被乡亲们出卖而赶出家门;最后还是被柳嫂骗捐而导致最终失心疯了。所以最后说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忍不住笑了,现在不就是底层互害嘛

4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高中语文课看的。

8分钟前
  • 明年今日
  • 力荐

鲁迅先生对不起,到现在中国人也没在你笔下形容的进步多少。

12分钟前
  • 腐花儿
  • 推荐

故事、剧本都非常牛逼,演员表演欠火候,如果把最后那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画外音拿去,这是能在国际上拿大奖的片子,可惜它生不逢时,诞生在闭关自守的五十年代。

14分钟前
  • 刀逼刀
  • 推荐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被嫌弃的祥林嫂的一生。鲁迅原著;时间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几年,1921年之前;反对地主恶霸、破除封建迷信;改编新加的砍门槛也有了抗争精神,结尾画外音也在强调是反映过去的时代。然而这样也能荣登”毒草“,罪名是“达到三十年代文艺黑线更进一步统治银幕的罪恶目的”。我真傻,真的……

1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我命不由我、由天。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白杨的表演非常非常抓人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2021深圳珍藏影展,竟然能在深圳看到4k修复版,仿佛电影资料馆南下了,好激动。这部50年代的祝福,也像上次的城南旧事一样,让人惊叹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当年就达到了那样的成就,那些扎实的服化道、真实的表演、辛辣的讽刺、古典主义的审美,放到现在何止是不过时,简直绝大多数电影都难以企及。女主角竟然是十字街头的女主,二十年后在这部里的表演也太自然太动人了,第一次看到鲜活的祥林嫂呈现在面前,比读鲁迅原著时更为直观和震撼。把那样一个第三视角的短篇改编成这样丰满细腻的故事,太厉害了。更微妙的是,在现在来看竟然能与996过劳死等等社会新闻无缝衔接,每一个情节都看得人咬牙切齿拳头都要捏碎了,那样的时代过去了吗?不,它一次次地卷土重来了。

26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惨惨惨惨惨惨惨,这个时代过去了吗,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

27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上影节修复4K版,作为新中国第1部彩色电影,鲁迅+夏衍+桑弧的组合为中国电影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旁白确存在明显的宣教感,祥林嫂剁门槛的改编也加重了时代批判性,很多短评以此来表达遗憾甚至是批判,认为电影应该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宣传工具。这未免太过天真,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难道当年左派电影反映旧社会吃人的现实呼吁底层人民的反抗不好吗?好莱坞的电影不也在积极宣扬他们心中的所谓普世价值吗?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家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作品也都应该放在当时环境中去讨论,否则不就陷入了“屈原、岳飞破坏民族大融合”的悖论中去了吗?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切准了时代脉搏!一些人有典型的思维定势,任何电影只要不批判当下政权的都会被归为下品,这岂不是本身也是一种二极管意识形态思维?

3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给你曙光,就是为了让你迎接更大的绝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7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比较成功的改编,比语文课文更生动也更悲催。白杨演活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可怜女人祥林嫂,比她个人凄惨命运更悲凉的,是周围人冷漠无情又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度(平庸之恶?),尤其难忘被五花大绑成亲的祥林嫂一脸生无可恋又怒不可遏的场景,而周围众乡邻竟然吹吹打打说说笑笑一派河蟹……旧社会的穷苦女人如同货物一样被卖来卖去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而这种丑恶怪相却被各阶层的人维护并且从未提出异议。电影新增加的“砍门槛”段落算是一种无言反抗也是全片高潮,而最终在旧历年底的风雪之夜冰冻死去的祥林嫂,几乎已经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的一个象征,谁之罪?出路究竟在哪里?话说1956年那会的江南水乡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啊,多年后回看才发现贺老六竟然是魏鹤龄饰演的,简直是演啥像啥堪称一代黄金配角。

37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片尾说了一句大假话:“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2分钟前
  • Ben
  • 推荐

和孩子们一起看的,呼呼~演得真是好!

45分钟前
  • azurebleu
  • 力荐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桑弧结合传统戏曲元素的《祝福》采用了完全区别于《卡门归乡》(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的低饱和色彩。这种视觉上的惨淡其实是暗合了鲁迅文章里的追悼精神以及悲凉基调。“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现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结尾反而愈发耐人寻味了。

4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其实是存在遗憾的改编,但要感谢白杨演得那么传神...其实我觉得鲁迅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只现在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罢了....

5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入木三分

53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一部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佳作,问世于1956年这一“十七年”阶段中,政治氛围相对最为宽松的年份,可谓生逢其时。作为黄佐临导演的老搭档和好友,桑弧导演在本片当中,深得佐临后来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之精髓,明亮诗意的摄影、极具想象力的空镜头和意蕴丰富的种种符号特写,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的艺术电影,而几处设计精巧的长镜头,也让人拍案叫绝。饰演祥林嫂的主角白杨的演技,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其对于人物命运与性格转化的刻画,实在让人动容。而除了结尾处的旁白之外,本片完全以人物为中心推进剧情,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现得立体而丰富,少有先入为主的说教与概念化痕迹。这样一部电影作品,确实值得重温,其修复版新近入选戛纳经典单元,就是对其超越所在时代价值的最好肯定。

57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北影节】中国电影资料馆 / 8.22 问题在于我们对文本太熟悉了,原著中祥林嫂的形象是身材高大(不亚于个男人)、手脚麻利、勤劳能干,女主选角还原度极差,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到演得好不如长得像的一次。第二任丈夫故事线的增补和魔改也有同样的问题,演员身板瘦弱,人物性格也立不住,旧社会遭污土壤里培育出的白莲花?不是一定需要幸福的对比才能突出不幸,祥林嫂、松子这样的艺术形象一生都是悲剧,避不开逃不掉,所以更能引发思考。结局处砍门槛的斗争精神从何而来?愚昧无知的旧社会女性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寄托鬼神之事,询问是否有地狱、来生。真不是士大夫阶层不平则鸣、发愤著书,下一步反封建迷信,掀起女权运动的走向。原著的思想性太高,电影被意识形态牵引的生生掉下来几个层次,鲁迅先生到底是伟大啊!

1小时前
  • Yakamoz
  • 较差

这样的时代并没有一去不复返啊

1小时前
  • G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