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夜与雾

记录片法国1956

主演:米歇尔·布凯

导演:阿伦·雷乃

 剧照

夜与雾 剧照 NO.1夜与雾 剧照 NO.2夜与雾 剧照 NO.3夜与雾 剧照 NO.4夜与雾 剧照 NO.5夜与雾 剧照 NO.6夜与雾 剧照 NO.13夜与雾 剧照 NO.14夜与雾 剧照 NO.15夜与雾 剧照 NO.16夜与雾 剧照 NO.17夜与雾 剧照 NO.18夜与雾 剧照 NO.19夜与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22:13

详细剧情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长篇影评

 1 ) 极权的生命力

这学期选的艺术与战争选修课,是放眼望去的国关选修课里迎面吹来的一股带有理论气息的风。
结果一上来Alex问我们想学什么,我就壮着胆子说当然是要学审美路径的政治学研究方法。Alex纠结了半天,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地挤出来一句“咱们走着瞧吧”。
如果Alex是日本人,我觉得此时此刻他会说“嘛……”

然后这货掏出夜与雾的碟子,毫不怜香惜玉地放足35分钟。
放完大家都瘫了,他还要一群国关政治学的半疯瘫半智障讨论音乐怎么怎么样,旁白怎么怎么样,分镜怎么怎么样。

一群人感慨了半晌身如其境啦对比强烈啦距离感啦悲悯心之类的,就再也说不出人话来了。

我自己唯一的印象,就是那镜头长时间地凝视着那些头发。
是的,凝视。迟疑地,惊恐地,痛切地凝视着一团一团各种颜色的头发。最后抬起头来,举目望去,无边无境的头发,堆满不知多少仓库的头发。什么人皮灯罩人油肥皂都是一闪而过,那镜头所代表的人的视野,就是长时间地,凝视着满坑满谷的头发。
直到在座的学生们,都发出低低的,不适的唏嘘声。

头发没有痛感,却比受伤的肢体,零碎的尸体,曝野的万人坑,要恐怖得多。
把它们当做生产原料而毫无畏惧,只是因为,它们不再属于任何意义化的主体。和羊毛一样,生产原料而已。生产者也不是意义化的主体,劳动力的宿主而已。就这样,所有人都解脱了。
所以就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宣称:“我不必对此负责。”没有主体性的人,不受自由桎梏的人,何来的责任可言?

我只想到一件事。政治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在于无法调和的人的欲望。不仅他和他,他和她,他和Him Majesty 的不调和,也是他自身的不调和。极权用我们无法接受的方式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自身成为伟大意志,什么他她它,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社会关系,乃至他们的肉身,都成为客体——剥夺人的主体性,剥夺了天赋的自由,一丝不剩——用来做实验,用来做地毯,数量太大时设计个高效抹杀方法,都没有关系。
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个世界,永远也战胜不了法西斯。就像我走出门外,看到桥洞的阴影里,比阴影更黑暗的纳粹标记一样。
如果让我纵声歌唱,我会说:只要社会存在一天,这种对主体性的剥夺和人的各种异化,就合理合法地存在一天。而人总是居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审美的、纯粹孤独的个人,和分工的、消灭差异的极权。人在这之间首鼠两端,无论偏向哪边,都是灾难。

 2 ) 直视需要勇气

平心论我既算不上多愁善感也够不上坚毅冷静,于是非常佩服导演能够冷静处理电影里这一切的勇气。做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残酷到无法接受的时候会选择逃避,仿佛这一切都不存在。又或者像电影里说的,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
  仿佛我们及那些在营中被蹂躏的受害者得到治愈
  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
  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正好这两天看了“日本老兵的忏悔:我们如何在香港医院奸杀中国女人......”1941年,发生在香港圣斯蒂芬学院 ........
   中田道二的临终回忆 :日军在香港
   作者: 难人
   [传真]:
    0081──453──7765998[发]日本
   00852──664──9888[收]香港
   口述:原38师团230联队12队34小队宫本见二
   记录:小林次郎、太岛渚久
   翻译:贺新建
   校对:孔奇繁
   时间: 1992.12.28
http://9.douban.com/site/entry/510461271/
姑且称之为“忏悔”吧……我很难判断做出这样暴行的人是否还有忏悔的资格。
文中所记录的暴行让我无法把文字和含义联系起来,大脑拒绝去理解组合出的文字的意思。
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善良的人们是不是仅仅因为无法直视就选择把这一切尘封在记忆中?假装这些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这一切真的不再会发生了吗???!!
直视需要勇气!

 3 ) 只是最后的结语复制

在我跟你讲述一切的时候,池塘和废墟里的冰水填满了万人坑的空洞
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 战争睡过去了
但是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
青草再一次覆盖了集中营附近的监察场
一个废弃的村庄仍然因危险而沉重
焚尸炉已经停工 现在纳粹的诡诈已经成为孩童的把戏
九百万亡灵在乡间游荡
跟我们一起从这座奇怪的瞭望塔里向外张望
是在提醒来访者警惕新的刽子手吗?
他们的面孔真的和我们不同吗?
在我们中间,幸运的囚犯长还活着
还有那些复职的纳粹军官以及匿名告密者
有的人拒绝去相信,或者只是短暂地相信
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
就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
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
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
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4 ) 日常化的大屠杀

1951年,犹太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出版了她剖析极权主义的专著——《极权主义的起源》。在书中,她将纳粹集中营的罪孽归结为一种“根本恶”,一种无法用动机和理由解释的恶,这种恶超出了人类知识的理解范围,它就是恶的本身和终极。它将人吞没,取缔了人之为人的本性。

几年后,阿伦·雷奈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纪录片,同样没去追问恶的原由,但在雷奈克制的镜头语言之下,在日常化的屠杀行径之后,始终弥漫着一种“根本恶”的幽灵,那是一种统摄性的氛围,你用不着去指涉它,因为它本身无所不在。

以下是对影片主题和手法的一些简要分析:

1、影片对纳粹的揭露,并不是以激进的语言与悲怆的音乐进行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以纪录片镜头的克制与隐忍,客观陈列出大量事实证据,同时用冷静的旁白娓娓道来,从而使集中营的暴行与受害者的惨痛遭遇在平铺直叙中,显得有如家常便饭。

2、文本的平和。影片叙事依照时间顺序,按常规因果关系组织材料。从纳粹追捕犹太人开始,进而介绍集中营环境,澡堂消毒间,宿舍,公共厕所,公共空间(动物园,植物温室,孤儿院),绞刑的刑场,医院,手术区,妓院,监狱,焚尸房,毒气室,仓库。工具理性打造了一个严谨有序的屠杀流水线,所有的残暴罪行在这里按部就班的进行。

3、群像取代个体。有别于历史纪录片以人纪事的传统,《夜与雾》除了在开篇叙述纳粹追捕犹太人时,以一两个人的被捕揭示“死神的第一步”之外,此后的受害者都以复数的人称出现,没有任何极端的个案。这样做有两个效果,一方面,一两个人的悲剧不足以囊括600万死亡的惨烈,这些死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他们的悲剧是犹太民族的悲剧,人类的悲剧;另一方面,从被捕开始,他们就不再是个体,他们的行动与自由不再由个人意志左右,他们像畜生一样被进行轻贱的集体管理,脱光衣服,排队进出,剃头、纹身、编号,贴上政治标签,住牢笼一样的宿舍,用公共的厕所,死了也无非是在花名册上轻轻划掉一笔。

4、彩色对黑色的反讽。影片的现实时空(拍摄时的1956年)采用彩色,记录罪行的资料片和照片是黑白色,两个时空反复穿插,以此形成彩色对黑白的否定,现实时空对丑恶过去的批判。尤其在影片之初,以恬静开阔的野外开场,附近就是集中营遗址,短短几年的时间好像洗刷了历史的罪恶,无不具有讽刺意义。

5、全景取代特写。和群像取替个体一样,影片的镜头语言也大多采用大全景的全面覆盖,而几乎没有特写镜头。介绍集中营的环境时,如公共厕所、刑场等,采用推镜头、摇射镜头突出被摄主体的宽大,以示条件之恶劣,刑罚之残忍浩大。镜头在一大片堆积的骸骨,受害者密密麻麻头发、眼镜上空摇过,角度之低,就像俯视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这种无边无际在舒缓的音乐的烘托下,甚至产生某种让人不寒而栗的诗意。它们似乎只有以堆积成山的姿态才能控诉心底的仇恨,这些仓库,不仅郁结了600万阴魂的怨气,也是一座人类罪恶历史的陈列馆。而视听语言很好的以平静的表象隐藏起情感态度,达到平衡与克制。

 5 ) 睡过去了的战争

2016年9月24日,在老粮坊的一个活动中我放映了这部纪录片。黑绒布围起的放映室,分辨率低的投影,四周装修声吵杂,几个好友,还有来来去去不断掀帘看热闹的人。放映结束后,忿忿不平,喜欢的纪录片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内心的悲凉开始矫情。这些都是闲话了。
   《夜与雾》摄制于1955年,是关于大屠杀的最早的纪录片之一,也是第一批用电影化手法描述大屠杀的影片之一。
    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整部电影只有32分钟,穿插着集中营遗迹和1941-1945年集中营纪录片和照片,阿伦·雷乃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现在集中营的断壁残垣和过去死寂的恐怖一一展现给我们。想起作为自然人,万物是平等的,但作为社会人会平等吗?屠杀、灭绝、战争让我觉得平等无从谈起。在希特勒心中,他有认为过该尊重生命吗?我提了个愚蠢的问题。
    影片中的鲜血已经干涸,喉舌也早已沉默。伴随着饥饿,病痛,负重的工作随便在某个地方,孤独的死去。其中有句台词:为那些在月色下撞见醉酒的囚犯长的人们哀悼吧!囚犯长们随意掌控着他们的生死,就像玩具一样。
    人们被杀害后,留下的鞋子,头发,梳子,刷子等物件成了战争的候补站,数量惊人。
   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纳粹战犯时,囚犯长们说自己没有责任,纳粹长官说自己没有责任。 二战前欧洲犹太人人口合计约为 :970万,二战时期被屠杀犹太人数量约为:570万,约占总数的58.3%。 这些约570万的的死亡人数又是谁的责任?!恐怕数字都是冰冷的。
“也许残酷荒谬的历史已经过去,
但记忆是如此可悲有难以除去。 ”
“希望,
所有的战争都能睡过去,
且,永不醒来。”
且,永远不要醒来……”

 6 ) “散文电影”冷静的距离感

大多数关于大屠杀证言的电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手或二手信息的叙述集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出现的最著名电影都是从二手的资料、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种族灭绝。这类电影现在通常被理解为“散文电影”(essay films),它们来自对事件的当代理解,很少有第一手的视角呈现给大众。它们既尖锐又抽象,运用了冷静的距离感;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反映了人类的邪恶、群体思维和种族灭绝的能力。这些电影人也意识到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局限性,并没有假装展现出所谓的真相。在纪录短片《夜与雾》(Night and Fog,1956)中,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1922-2014,法国电影导演)明确表示,这部电影是他的个人想法和观察载体。不论是一手的资料还是虚构的场景,观众所看到的都只是现实的重建,而不是真实的再现。其他属于这一类别的电影还包括更为抽象但同样伟大的纪录短片《动物之血》(Le Sang des bêtes/Blood of the Beasts,1949)。

纪录片《夜与雾》(1956)剧照,导演:阿仑·雷乃。片长:32分钟。

纪录片《动物之血》(1949)剧照,导演:乔治·弗朗叙(Georges Franju,1912-87,法国电影导演)。片长:22分钟。

存在于证人和证词之间的是诸如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46)和后来艾希曼审判(Eichmann trial,1961)等事件的新闻文献。这两者都是以幸存者和犯罪者的证词为中心,但这些叙述并没有像解放集中营中的镜头那样获得同等的文化印记。事实证明,较为直观的“目击者”图像要比详细的证词更有传播力,它可以有助于巩固人们对大屠杀有限的文化理解。这种强调“目击者”的图像往往以狭隘的视角来描述事件,强调的是受害者的身份和痛苦心理,而忽略了他们的坚韧意志和真实回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短评

内心翻滚却什么也讲不出来,赞配乐。

7分钟前
  • 吃 硬
  • 推荐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1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14分钟前
  • 飛行少女神乃襞
  • 力荐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NN”意味着无人知晓 摄影机是唯一造访者,它穿过平和的土地与空无一人的奥斯维辛废墟,《夜与雾》彩色—黑白用来处理现在—过去,或平和—恐怖。纳粹阅兵与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定格,但美感却来自左岸派详尽而文学化的画外音叙述,其与残酷的黑白影像并置,因此,恐怖才能够被称作“极端的”。

1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2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2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27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30分钟前
  • mOco
  • 力荐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32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记忆与遗忘是雷乃电影的恒久母题,本片是这个母题的起始点。雷乃制作本片时,将过去和现在(发生法西斯暴行的时间和拍摄本片的时间)截然分开,用黑白片表现集中营残酷的过去,用彩色片表现集中营宁静的现在。小说家让·凯罗尔(Jean Cayrol)撰写的解说词为本片增添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力。(via时光网)

35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3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37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4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4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为了证明过去的某种非记忆关系,即旨在从历史中抽取纯变化和让现在本身事件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福柯自己调查过的语境。”“雷乃曾经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想躲避两种危险,第一种是记忆胜利的危险,这种记忆重提过去的罪行,以便更好地宣传对敌的胜利,与死者建立某种感激的关系,就像建立死者纪念碑一样。”

50分钟前
  • FeiY
  • 推荐

日翻所有同类型

55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57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60分钟前
  • blb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